2015-2016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练习专题三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鲜卑族经过改革,最终完成封建化的进程。

其根本表现是()A.服饰汉化B.语言汉化C.同汉族通婚D.由游牧经济变为农耕经济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3.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促进了游牧民族农业化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5.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妥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

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共19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共19张PPT)
历史地位:华夏文明摇篮的中心。
建都洛阳的王朝:东周、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唐等
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 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
措施:耗费大量物资和民力重修洛阳城
2、繁盛的表现;
1)城市规模
什么样的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地位呢?
2)城市经济
市场众多;商品繁多;地位突出;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民族 大迁徙、大融合。
2.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 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 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 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 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 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
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C)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2.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
A.均田制的推行
B.吏治的改善
C.负担的调整
D.迁都洛阳
3、陈寅格《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 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 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 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A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时间:20分钟总分值: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④是孝文帝改革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一项措施,与题干内容无关。

答案: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答案:C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表达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5、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

这主要说明了()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③商业活跃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三_二_、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三_二_、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word版有答案

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2)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3)犁和牛耕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

2.表现政府收入大增。

3.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1)洛阳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洛阳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3)洛阳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深化认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化认知]民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和汉族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点一北方经济的发展[史料探究]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了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答案]均田制的推行;整顿吏治;农民负担的调整;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二《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南梁名将陈庆之到洛阳后,曾大发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科举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2、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统治者尊儒崇经④仿效汉族礼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改籍贯④尊崇儒家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7、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农民也特别注意耕作的功效,当时有“顷不比亩善”的谚语,其意是指A、多多益善B、不求甚解C、宁少勿滥D、不思进取8、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9、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的融合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10、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1、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二级目标12、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1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南北朝时期,中原流行士族制度,士族不仅在经济上实力雄厚,在政治上也有特殊的影响,在中原的汉族士族中,实力最大的家族可能是( )A.范阳卢氏B.南京王氏C.平城拓跋氏D.平城元氏解析:南京位于江南,不属于中原地区,应排除B项;C、D两项都是鲜卑族;故只有A 项正确,这从孝文帝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即可看出。

答案:A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 )A.中原农耕文明被塞外游牧文明所征服B.批判游牧民族的野蛮性、扩张性C.文明冲突是历史的主流D.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答案:D3.北魏政府在洛阳设置四通市是为了 ( )A.方便外国商人经商B.便于洛阳商业的发展C.便于出售金饼、银瓮、玛瑙碗等高级工艺品D.表明洛阳是个国际性大都市解析:四通市是北魏政府为大秦和中亚来的商人们经商而设立的,故选A项。

答案:A4.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故选B项。

答案:B5.下列叙述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官僚地主的土地并未受到触动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D.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均田制下,国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成长训练: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成长训练: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

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吏治的改善③迁都洛阳④政府重视水利兴修⑤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①②④均可在教材上找到依据,迁都洛阳使鲜卑族更好地享受中原文明,作为政治中心,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本身就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答案:A2.梁武帝使者出使洛阳回梁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说明了…()A.中原地区仍为汉人统治B.士族地主主要在北方C.北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D.北方少数民族完全放弃自身传统文化解析:A、B项都不符合史实,民族融合并不是各族放弃自身文化,而是各族相互接受先进文化,故D项错。

答案:C3.对北魏都城洛阳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②是全国政治商业中心③与南朝没有经济往来④有专门的对外贸易市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据教材所述,洛阳城有大量南朝商品,故③错。

答案:D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5.读下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汉人胡食画像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的信息一定要从图片中获取,而④无法从图中得到。

答案:D6.民族融合的含义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民族融合是一种自然融合的历史进步现象。

答案:B7.下列现象有可能在北魏出现的是()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解析:要从当时封建化的过程与表现来思考,这些都是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转变的表现。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作业: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Word版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作业: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Word版含解析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①________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②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推广。

(2)表现: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________和宫殿。

(2)表现①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________中心。

②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③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④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专设________方便外商。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1.表现(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____________。

(2)汉语作为“________”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A.均田制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革除旧俗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4.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知识点二北方民族大融合5.迁都洛阳后,一位入仕于孝文帝的42岁鲜卑族贺氏的男子,下列史实可信的是()①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②此人娶了位汉族女子为妻③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④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6.下图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的现象属于哪一方面的改革结果()A.均田制B.整顿吏治C.社会习俗改革D.发展洛阳经济7.读下图,从中能获知的信息有()汉人胡食画像砖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16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16张PPT)
(一)、实行均田制 (二)、整顿吏治 (三)、迁都洛阳 (四)、移风易俗
改又如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旧貌: 土地荒芜、粮食匮乏、暴动不断 措施:均兴田修制水、利吏、治推改广善牛、耕负担减轻、 新颜:农业恢复发展、财政收入增多
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相对安定
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学著 作,积累保存了大量 宝贵的农业知识。
——董廷科寄语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表现: 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汉语定为正音 共同接受中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成果传播
世人纷纷说
孝文卓尔不群……衣冠号令,华 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 此?——虞世南
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 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 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欧阳修
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 专著之一,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农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 百科全书"。
(二)、繁盛的洛阳
历史:
洛阳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众多朝代在此 建都,东周、东汉等朝代的都城
沧桑: 经历近两百年战乱,洛阳已是 一片废墟……
发展: 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政治中 心、商业中心、国际大都市
他的改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 华民族做出突出贡献,他是我国伟大 的政治家、改革家。
但是他在改革中,全面接受中原文化和 儒家文化而不是进化继承,这值得我 们去深思并引以为戒。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
课堂小结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改又如何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民族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古代部分学者认为:夫宏之伪, 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
现代部分学者认为:孝文帝所 学的汉文化是不加选择的,是 “迂腐的儒化”,动摇了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优化训练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优化训练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背景北方战乱、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安。

2.恢复与发展(1)原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耕作技术的推广。

(2)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知识点二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知识点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1.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其原因不包括(D)A.均田制的施行B.吏治的改革C.负担的调整D.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纳贡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只有D项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D项。

2.孝文帝的哪些措施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B)①推行均田制化②吏治的改善③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④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②③④均与农业有关,故正确答案选B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下面两幅砖画作品,共同反映了(D)①生活、文化的多民族融合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③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④佛教文化的内传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解析:结合两幅图的内容可知④不符合题意。

4.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A)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图中的景象只能通过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反映出它的繁华,这幅图只涉及洛阳,无法体现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运动,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 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由于孝文帝改革,汉族官员可以在北魏政权中任职,但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当时南朝政权并未进行相应的改革,排除④。

2.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D.学说汉话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可知应选B项。

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说明③④。

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选A。

根据“5世纪”这一信息,可排除B、C两项;同时注意到题干中的“视洛阳为荒土”“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等信息,可以判断洛阳的繁荣与孝文帝迁都有关。

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2:(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28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28张PPT)

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第二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
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选修一
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耕耙耱)、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
——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2、整顿吏治(俸禄制)
4、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
二、洛阳的繁盛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 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这是南朝大臣到洛阳以后发出的感叹,你认为是 北魏洛阳什么样的景象让他发出如此的感叹?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结合所学说一说,是什么因素 在推动洛阳的繁荣呢?
孝文帝迁都洛阳, 并重建了洛阳城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商业繁荣(小市、大市) 国际性商业城市(四通市)
少数民族的胡床成为汉族所 喜爱的家具
汉人胡食画像砖
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 息?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 社会习俗变化?
商品经济、衣着、出行等 社会习俗的变更
北魏人出行图
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 常见的有稻米饭、麦饭和粟饭等。北方 盛行面食,以种类繁多的饼为主。磨的 改进,促使面食品种更加丰富。三国时 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 胡饼早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伯里克利改革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关键词“森林民族”“中原文化”。

据此可知本题中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改革。

A、C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可排除。

B项商鞅变法时的秦国不是森林民族,也可排除,故选D。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解析:选D。

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其他三个城市均在南方。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第(2)问,注意问题中限制答题的角度:民族融合。

答案:(1)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历史结论的不同。

前者站在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后者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封建化;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潮流;为中国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背景
北方战乱、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安。

2.恢复与发展
(1)原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耕作技术的推广。

(2)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知识点二繁盛的洛阳
1.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知识点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
(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1.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其原因不包括(D)
A.均田制的施行B.吏治的改革
C.负担的调整D.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纳贡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只有D项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D项。

2.孝文帝的哪些措施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B)
①推行均田制化②吏治的改善
③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④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②③④均与农业有关,故正确答案选B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下面两幅砖画作品,共同反映了(D)
①生活、文化的多民族融合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④佛教文化的内传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结合两幅图的内容可知④不符合题意。

4.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A)
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
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图中的景象只能通过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反映出它的繁华,这幅图只涉及洛阳,无法体现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

当时中国处于南北对峙状态,洛阳根本无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5.犁和牛耕开始使用的时期是(A)
A.春秋战国B.汉代
C.唐代D.魏晋南北朝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图龙门石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C)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7.北魏政府为方便洛阳城中的中亚和大秦商人经商,特设的市场是(C)
A.小市B.大市
C.四通市D.草市
8.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D)
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解析:关键词语“百国千城”说明是国际性的都市,故正确答案为D项。

9.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是(C)
A.秦代B.汉代
C.魏晋南北朝D.唐代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D)
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成阳王禧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

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均田制。

原因:“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影响:“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或海内安之)。

补充: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

(2)名称:“断北语,一从正音”。

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

影响: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在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不仅推动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而且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四幅图是鲜卑族在不同时期的服饰。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2)几幅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了?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通过北魏时期的几幅图片,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北魏时期鲜卑族服饰的汉化及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过程。

第(1)题,要将图一与图二、图三、图四对比,分析前后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影响。

第(2)(3)题,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分析回答。

答案:(1)不同:图一的服饰带有鲜卑族的特点,主要是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图二、图三、图四反映了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

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

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历史信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

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和迁都洛阳。

(3)不是。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