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学生语言不能承受的教育之重与释重
灵魂的事读后感-魂兮归来读后感
灵魂的事读后感-魂兮归来读后感《塑造灵魂》读后感《塑造灵魂》读后感高一生物备课组王学芝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
在读了信金焕老师的《塑造灵魂》后,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播撒阳光,唤醒心灵自觉”一章给我感触很深。
在这里谈谈我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
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以待,学生在教师们的沟通中长大,在沟通中成熟、优秀。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
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看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段很有启发性的文字:小草就是小草,杜鹃就是杜鹃,梅花是梅花,依其本性,依其时节,该给水的时候给水,该照阳光时给阳光。
语文,魂兮归来——浅析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与理想选文考察
第 一 , 人 文 轻语 文 。 重 如果 语 文 的工 具 性 压倒 了语 文 的 目
的价值 , 会造成学生可能掌握 了“ 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 能” 但却
可 能 失 掉对 语 文 的兴 趣 、 情 和 灵 性 。2 世 纪 后 , 过 多 次改 激 1 经
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第 1 2册的 3 篇课文 中, 2 只保留了原教材
的1 4篇课 文 , 新选 了 1 8篇内容丰富且时代感强的课文 。 第二 , 选文强调综合化。 这种综合化体 现在课 内和课外 的 综合 , 大书和小 书的综合 。以语文 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 , 在 “ 语文生活”这个小栏 目中有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课程表 , “
自己 的学 习兴 趣 和 学 习 内驱 力 。 如 , 教 版新 课 标 教 材选 文 例 鄂 贴 近 学生 的生 活 和 实 际 , 以儿 童 的 阳光 看 世 界 ,充 满童 真童 趣 , 孩 子 对读 起 来 爱 不 释 手 。《 文教学大纲》 面强 调思想教育功 能 , 语 片 使得许 多缺乏艺术性的文章被选人教材 ,这样 只会 打击学生 的学习兴趣 , 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查看一下中学语 文
关 键 词 : 文 教 材 ; 文 特 点 ; 想选 文 语 选 理
中图分类号 : 2 . G6 3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5 1 (0 0)4 0 7 — 2 10 — 32 2 1 2 — 12 0
自古 以来 ,语文作为学校教育最基础的必修课程之一 , 作 为人文教育的母体 , 其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 的价值。
向 大 家说 说 爸 爸 妈 妈 小 时 候 喜 欢 哪 些 功课 , 自己最 喜 欢 哪些 功课 。 ”从 这 个 栏 目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 这 种 综 合 化体 现得 很 充 分。
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
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出自战国宋玉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魂离散,汝筮予之。
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
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
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讬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鯈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麋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蜂若壸些。
五榖不生,藂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归来!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熽狼从目,往来侁々些。
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土伯九约,其角觺々些。
敦脢血拇,逐人駓々些。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突厦,夏室寒些。
川谷径复,流潺湲些。
光转蕙,汜崇兰些。
经堂入奥,朱尘筵些。
砥室翠翘,挂曲琼些。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室中之观,多珍怪些。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二八侍宿,射递代些。
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
容态好比,顺弥代些。
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
魂兮归来,中国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兼与王荣生先生商榷
言说 出来 。 在教学 的过程 中 , 老师 就表达 实例 告 董
诉 学 生 进 入 两 种 思 维 的 方 法 ,判 断 表 达 优 劣 的 依 据 。 后 布 置 作 业 : 下 面 两 个 题 目任 选 一 题 , 成 最 就 写 切 合 不 同需 要 的 两篇 小 作 文— — 1 就 中国地 图上 的黄 河 和 长 江 . 两篇 短 文 . . 写 一
能 力 ? “ 何 去 培 养 ? 这 些 最 基 本 的 问 题 的 。 老 ”如 ” 董 师 以非 常 浅 显 但 实 际 上 又 很 难 做 好 的 表 达 实 例 告 诉 人 们 : 作 教 学 , 是 培 养 为 学 生 的 生 活 所 需 要 写 就 的 书 面 表 达 能 力 , 些 需 要 分 为 两 类— — 实 用 的 和 这 审 美 的 , 两 类 表 达 不 可 或 缺 ; 养 这 两 种 书 面 表 这 培
魂
中凰 小学 作教学
— —
兼 与 王 荣 生先 生 商榷
口 董 启 临
( 江 台 州 第一 中 学 , 江 台 州 3 8 0) 浙 浙 10 ( i )
一
直 以 来 , 者对 中 国 现 代 写 作 教 学 的 整 体 看 笔
着 , 让 学 生 观 察 黑 板 :想 一 想 , 到 底 是 什 么 ? 他 “ 它 我
法 是 : 魂 落 魄 。 焉 者 , 学 大 纲 、 程 标 准 对 写 失 上 教 课
们 先 试 着 作 实 用 表 达 , 诉 人 们 黑 板 对 我 们 教 学 的 告
作 教学 的基本任 务 、 本 内容 语焉不 详 。 人 找不 基 让
着 北 。 焉 者 , 文 教 师 ( 数 不 写 作 , 会 写 作 也 下 语 多 不 不 懂 写 作 ) 知 写 作 教 学 的 目标 到 底 是 什 么 . 不 不 也
初二话题作文《魂兮,归来》1500字(总16页PPT)
初二话题作文《魂兮,归来》
一边是保护自己,一边是舍己为人,
孰轻孰重,学生不明白,教师
也糊涂。
难道共产主义道德不要了?
安全教育可以取代一切?原来这里面
是有原因的。单位出了安全事
故,领导要负安全责任,甚至
要摘帽子。共产主义道德当然比
官帽 不上一顶
,难怪领导做到安
全员 全教育天天讲,教师
行动,
人人抓安全,个个担责任。
人,大家,犯罪分子,气焰,想到,警察, 对比,面对,应该,奋起,反抗,打击, 起来,勇敢。 词语:官帽 拼音:ɡuān mào 解释:官吏的制帽。与“便帽” 相对。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 服纪略》:“官帽以竹丝作胎, 真青縐纱蒙之,自奉御至太监皆 戴之。”明杨基《寄题水西草堂》 诗:“乌纱官帽半...
初二话题作文《魂兮,归来》
可问题是美国公民安全交警察
学生 了,他活得轻松,我们的
安
全交了,道德修养也一并交了?我们
是教育者不是警察,美国警察没
错位 有
,我们的教育者完全忘了
自己的责任!
有位老先生载文谈了他的
“犯糊涂”。
关键词:问题,公民,学生,教育
者,错位,责任,载文,警察,活得,没 有,轻松,糊涂。 词语:问题 拼音:wèntí 解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 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 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 题。”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八: “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 可见还不知道怎样设问,怎样 摆...
魂兮归来(1)
魂兮归来“鬼之为言归也。
”———①晚明文人冯梦龙(1574—1646)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里,有一则《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亡于金人后的第三年(1129)。
那年的元宵灯节的晚上,落籍于燕山(即北京)的杨思温偶遇一似曾相识的女子。
就像许多宋亡后未能即时南渡的北人一样,杨思温臣服异族统治,苟且偷生。
杨在灯会上所遇的女子竟是他结拜兄弟韩思寿的妻子郑意娘。
从意娘处杨得知她和她的丈夫在东京(汴梁)失陷时被乱军驱散,而她如今独在燕京韩国夫人府室中权充女婢。
恰当其时,已经南迁的韩思寿随南方朝廷的议和者重回故土。
杨思温向兄弟韩思寿提及与意娘相遇,才大吃一惊地发现,意娘其实早已死了。
故事自此急转直下。
原来意娘落入金人之手后即自杀以明志,然而她却不能忘却人世情缘。
意娘与夫韩思寿重逢一景,成为小说的高潮。
即使化为冤鬼,意娘也要还魂与夫一诉前缘。
杨思温问起与意娘一起出没的其他丽人,究竟是人是鬼,意娘叹道: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
郑意娘的故事可视为中国古典鬼魅传奇中的重要母题:生当乱世,社会及天地的秩序荡然无存,种种逾越情理的力量四下蔓延。
死生交错,人鬼同途。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源出于宋代话本《灰骨匣》,而《灰骨匣》又承自洪迈《夷坚志》的记载③。
学者已经指出,这个故事对北宋覆亡后的民间实况,有相当生动的记录④。
而通过对当年东京人情景物的追述,小说弥漫着故国不堪回首的悼亡伤逝情怀⑤。
引人深思的是,小说之所以显得如此真实动人,竟是有赖于对鬼魅异端的渲染。
所谓真实与幻魅的区分,因此变得问题重重。
意娘的鬼魂回到阳世,反而使仍健在的杨思温与韩思寿猛然惊觉,逝者已矣,生命的缺憾再难弥补。
国破家亡,他们的处境可谓虽生犹死,有如彷徨鬼魅。
而他们的追逝悼亡之举无异是魍魉问影、虚空的虚空。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的“故”人因此不妨有一新解:故人一方面意味故旧,一方面也指的是逝者。
有鉴于意娘对乱世中“人鬼相杂”的说法,我们发现古典中国叙事史中一个相当反讽的现象。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语文教学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的、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但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以致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
何以见得?首先,什么是“语文”变得有些糊涂起来了。
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科命名的原由时就是这样说的。
但如今却有些不清楚了。
就我所见到的对于“语文”概念的阐释,至少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甚至还有主张“语言和文化”的。
说法、主张很多,遗憾的是迄今尚无共识。
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其次,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来也是清楚的:工具性。
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反对意见,于是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性”,诸如“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言语性”“语言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等等,时至今日,似乎再谈“工具性”,便是落伍了。
当然,所有各种“性”主张,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乃至谁也不买谁的账。
这个“定性难题”,最后由教育部制订的语文“新课标”作出的权威性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而得到了解决。
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定于一尊,从各种媒体还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至于究竟何为“工具性”?何为“人文性”?语文教学究竟怎样体现二者的统一?老师们(尤其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还是糊涂得很。
一个是课程的“定名”问题,一个是课程的“定性”问题,二者似乎都是事关语文教学方向性的大问题。
但近年来恰恰在这两个大问题上歧见最多,加以“应试”的沉重压力,弄得语文教师们无所适从,不少语文老师发出了“语文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
能指到所指间的失效回流——影片《归来》的审美意蕴生成
能指到所指间的失效回流——影片《归来》的审美意蕴生成文帅楠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影片《归来》的上映引发了新一轮历史和审美之间书写问题的讨论。
笔者认为由于审美意蕴在任何艺术形式中的不可或缺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审美意蕴如何生成。
影片中导演寄予的审美形象显然是“冯婉瑜”,她的记忆失常是语言或者符号在传递过程中能指和所指间的失效,意义因而在接收者那里重新回流到能指形成封闭,由此形成的永久性象征才是影片的审美意蕴所在。
关键词:审美意蕴能指陌生化前推张艺谋导演的《归来》由于题材涉及到话题的敏感性再一次引发了国内热议的浪潮,问题集中于对其淡化历史反思的批评和其对原著《陆犯焉识》的改编问题。
然而,笔者认为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和理性反思并不相互冲突,审美对艺术的不可或缺性使得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审美意蕴何以生成的问题。
影片的论述集中于陆焉识试图唤起冯婉瑜的记忆,最后发现冯婉瑜只能通过陆焉识给她书写的信件形成精神上的交流互动。
冯婉瑜对女儿当年告发父亲一事儿一直不满于女儿,自己身体精力不行也依然不让女儿照顾,这种不满对女儿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伤害。
为了改变母女间的关系,事实上更多的也是为了缝合这个破碎的家庭,陆焉识写了一封信混同在众多当年在农场思念妻子时写下的只言片语之中,最后读给冯婉瑜听,冯婉瑜这才谅解女儿,使得女儿重新“归来”,融入家庭。
西方文学理论在二十世纪出现“语言学”转向,主要受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影响,由此促成了符号学的再次推进。
符号学最早可追溯至希波克拉底创办的古代希腊医学中的符号症候学,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时两者的联结是约定俗成的。
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意义的回流循环这样才达成一种“理解”,也即“意义”的展现。
赵毅衡先生将符号过程中的意义分为三种: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信息(文本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
[1]在冯婉瑜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解释意义的缺失,众人对陆焉识的指认,以及公函上的认定,冯婉瑜都能识别但就是“拒绝”做出“意义”上的解释。
母语,魂兮归来
母语,魂兮归来作者:潘新和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10期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0余部。
代表性专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语文学史论》《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四分册)。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等。
2019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潘新和应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黄先炳博士邀请,在吉隆坡、雪兰莪、森美兰等地参加华文教育学术活动。
期间,潘教授近距离了解海外华文教育历史与现状,颇多感喟,对汉语母语教育价值、功能等有了较深邃的思考。
本刊从第10期开始,分4期连载潘教授的文章,以飨读者。
2017年4月,春暖花开的杭州,“千课万人”组委会的张伯阳兄请我评课,与来自马来西亚的黄先炳先生不期而遇。
我们相聚不超过两小时,寒暄寥寥数语。
不承想短暂的一面之缘,竟给两年后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盛会的相聚埋下了伏笔。
杭州会议离别时,他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走近古人》和一个锚状钥匙链(一直在我书桌上放着,上有马来西亚地标双塔楼与“KUANTAN”字样小标牌,后来才知道这写的是他的居住地“关丹”港),然后就各奔东西。
会后,我给他捎去几本书,便再无联系——许多人都这样萍水相逢、擦肩而过,可有人没走远,始终在视线中徘徊,在人生的某个驿站候着。
人生如野鹤飘萍,聚散离合皆命定。
偶遇是缘,再聚是情,相知是智,守望是福。
四者概率递减,若能相聚、相知,守望相助,必是心通神契、因缘果报。
2019年3月9日,黄博(从众称黄先炳先生为“黄博”)联系我,说7月20日在吉隆坡举办大型阅读教学公开课活动,请我当主评人。
路途遥远,且在盛夏,我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不知海外华文教育怎样,去看看也好。
让现代诗歌教学魂兮归来
让现代诗歌教学魂兮归来
刘连侠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堪忧,似乎已无力承担浸润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责任。
如何提高现代诗歌教学的成效?本人从四个方面做了尝试:善读、深悟、巧思、妙领。
以求达到激发诗趣诗兴,体悟诗意诗情之目的。
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审美和育人功效。
【总页数】2页(P94-94,95)
【作者】刘连侠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高集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爱玲的魂兮归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大陆文学史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 [J], 许维贤
2.现代诗歌教学的情感体验——试谈现代诗歌教学的特殊性 [J], 宋艳黎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诗歌教学探究——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所选编的四篇现代诗歌为例 [J], 李洋;
4.让现代诗歌教学诗意起来——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例谈 [J], 夏峰峰
5.魂兮归来——从民间剪纸看现代木刻创作 [J], 王连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十九章 郁闷
第五十九章郁闷南校长上完301班语文课后回到办公室,拿起了研究偏远农村素质教育的工作簿,打开来看着近段时间的减负增效工作日记。
看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均相对低下的串串数据,举步维艰的痛楚感油然而生。
她苦笑着想起了梁总校长曾经针对减负试验班对自己说过的话——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你会如何对待减负增效之事?她越来越认识到这句简单话语背后蕴涵着的无比复杂深沉的超越教育问题本身的种种社会矛盾。
不错,现在自己正处于一校之长的位置上,教育集团还为本校派来了6位青年骨干教师。
事实上,学校除了教学设施、设备的硬件比城里的学校稍差外,师资力量已相当强了,已经可以完全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然而教育质量提高更确切地说是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
难啊,要想在10月中旬的艺术节上获得名次不易,要想在12月中旬的全市第九届小学奥数比赛上得名次更不易,要想在明年1月中旬的全市小学期末统考中考个出类拔萃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各次考试都能得“双百”;另一方面,因待遇相对偏低而造成乡村教师心理波动较大又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实效;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舒缓学生心理压力,而谁又能来为老师们肩上越来越重的教学压力“解压”呢?有时,面对一筹莫展的困境,再能干的强者心头也难免会掠过一丝淡淡浅浅的郁闷甚至动摇……面对一个个问题,南校长再次打起精神,一如既往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坚持再坚持!只能咬紧牙关鼓足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迎难而上,不久的未来,问题总会得到圆满解决的!先抓主要矛盾,再抓次要矛盾;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抓矛盾的次要方面——南校长很快就按照自己确立的工作总思路冷静坚毅地向着教育革新的目标大步前进。
一天下午,校工王师傅给南校长送《城南桥日报》时,给她带来了汪柯川寄来的书信。
南校长激动兴奋之情稍稍冲淡了久压于心中的郁闷。
下班后,她回到教工宿舍,打开丈夫写给她的信——卓华:好久不见了,你好吗?沙琪角那边工作还顺利吗?生活还习惯吗?妈妈出院后经调理精气神比以前好些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逃逸的肇事司机也已经被司法机关绳之以法了。
魂兮归来阅读答案.doc
魂兮归来阅读答案我们从小开始做阅读题,大家做阅读题的水平如何呢?那会怎么写魂兮归来这篇阅读呢?来看看这篇阅读的答案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魂兮归来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魂兮归来阅读①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
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②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③康德曾说:“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性。
”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④当今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
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
⑤当今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
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
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⑥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
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⑦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失,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⑧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⑨魂兮,归来。
⑩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
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魂兮归来读后感
读《魂兮归来》有感有人说,岁月能抚平一切,包括苦难,包括伤痕。
真的可以吗?那那临绕祖国百年的耻辱呢?那那场埋葬百万战魂的战争呢?那好似真的被遗忘的大屠杀呢?不可以!我们是未经灾难的那新一代人,但我们不可以是遗忘历史的那一代人。
金一南先生所著的《魂兮归来》,就在时刻铭记着历史。
让我们了解着为时八年的抗战真相。
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关于记忆与忘却,关于岁月的皱纹和历史的刀痕的警钟。
书中从光绪帝开始说起,自中国这头‘雄狮’苏醒结束。
立足战略思维的高度,深度探讨了中日两国的渊源,结合历史场合的纵深,将抗日战争深刻剖析。
金一南先生在书中谈到,若说中国与哪一个国家的关系最难说清的话,恐怕就是日本。
而就是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往的它,被国人称之为‘东瀛岛国’,但它从汉字到围棋,从《论语》到《法华经》,日本人几乎一成不变地从中国学去了这些文化精髓,实现了跨越发展,直追西方强国。
而如今的我们我们当铭记历史,摒弃歧视,习他族之所长。
就像机会到来先行的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取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需求的精华。
学习先人不屈奋发的精神,不应过于强调肤浅的血泪痛和简单的仇恨化,缺少深层次的探根求源。
我们应用批判的眼光着眼大千世界的文化,正如金一南先生笔下那个曾经的日本,“取强国之精华,弃本国之糟粕。
”岁月,无法抹去伤痕,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不再遭受伤痕。
岁月无法泯灭耻辱,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尊贵,让耻辱化作真正的垫脚石。
岁月无法唤醒死去的战魂,但我们可以变得巍峨,为他们护卫他们想要拼死护卫的一切!我们不该忘记先人的苦难,难道先人所遭受的苦难,要我们的后人再去尝试吗?我们永远都不应忘记自己灾难深重的过去,永远都不应忘记那些力图使我们永远忘记记住灾难深重过去的那些人!中华民族,百年沉沦,历经苦难。
我们应普及抗战文化,弘扬抗战精神,让中国之魂真正从那被侵略的泥潭中翻腾起来。
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孕育、产生,促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觉醒,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强理念,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亦是维系中华民族强大生命里的血脉纽带。
2020届语文中考复习强化训练题: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阅读强化训练一(一)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10分)李拯①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
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②“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
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③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
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④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⑤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魂兮归来一一写在朱晔先生辞世十一周年之际【陈之耶/文】
魂兮归来一一写在朱晔先生辞世十一周年之际【陈之耶/文】魂兮归来一一写在朱晔先生辞世十一周年之际尘封的记忆(上)一一我眼中的朱晔先生【陈之耶/文】△那些年,那些人,因为有爱,才不舍情怀。
中排左三朱晔,左五校长罗金堂,后排右二作者。
世界那么大,有人记着你,是你的骄傲;人心那么小,有心装着你,是你的自豪。
我很平凡,但不是谁都能走近我的世界……一一题记。
△翻开流年的日记,幕幕斑斑往事,在光阴的流转中随风飘散……朱晔,晔者,华美,盛美,光明。
意指仪表不凡,充满生机,辉煌灿烂,光明磊落。
名如其人,在共事的同仁中,朱晔,当年淳化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独领风骚,超越群伦。
陕西高陵人,中学教师高级职称,“文革”前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来淳化之初,代中学语文,论文学造诣、影响力,除凤毛麟角几个人之外,无岀其右。
后任县最高学府淳化中学校长,在此任上退休,长期赋闲在家。
他爱憎分明,风而有骨,天资聪明,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力超强,性格刚毅,桀骜不驯,一身文人风骨。
他就是这样一个有才的人,我尊崇他,垂手站立,仰望于他。
他学业有专精,术业有专攻,文学素养丰厚。
写得一笔好字,书法清纯秀俊,自然放达,清新飘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愉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我和他在方里中学工作三年,算是缘分注定。
他时任方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爱才怜弱,对我很器重,在教师中常宣扬我是高中文凭,大专水平。
1978年,我31岁,年轻气盛,正值风华;他大我四岁,即35岁,正当盛年,年富力强。
那年,我在职函授师大中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其间,他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使我受益匪浅,业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家住高陵,平时一般不回家,回一次家要停留至少半个月。
走时把他代的高三文班(那时方中是所完全中学,设有初、高中班)语文课交代给我替他上。
起先,我诚惶诚恐,不愿意,怕贻误学生,我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并说,这是赶鸡下河一一往死里逼。
不能承受之重--一位基层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反思
不能承受之重--一位基层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反思
魏希和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3(000)007
【总页数】3页(P5-7)
【作者】魏希和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钢矿山中学 243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评《朗读者》对德国历史的新型反思 [J], 申粒蒂;张剑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越战小说《他们携带的东西》之战争反思 [J], 周玉花
3.不能承受的时代之重--“重写文学史”的回望与反思 [J], 林业锦
4.女性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r——从《伤逝》《人到中年》与《夫妻那些事》反思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 [J], 林云
5.不能承受之重——一位基层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反思 [J], 魏希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生阅读(高中版·高考)》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小引] 记得祥林嫂曾执著地问过,人,究竟有没有“魂”。
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如此麻木的人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实在重要得很!
【总页数】2页(P38-3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呼唤中华文脉──访贺信民教授““魂魂””兮兮归归来来
2.归来吧,语文魂!——《梅花魂》听课随笔
3.人归来,魂不在--评电影《归来》
4.译者归来与诗魂远游——蔡廷干汉诗英译之《唐诗英韵》研究
5.魂兮归来——论张艺谋《影》中的水墨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从人格障碍看高校投毒等恶性事件
高校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从人格障碍看高校投毒等恶性
事件
顾高菲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1)006
【摘要】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件使校园安全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究竟是什么让高学历、高智商的学子沦为罪犯,让他们对他人生命如此漠视?这是社会的一个普遍追问.悲剧诞生在今天,我们就应该从今天的社会、学校、家庭开始反思.文章由复旦投毒案切入,结合亲身工作经历以及心理学专业知识从人格障碍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探讨高校投毒等恶性事件造成的后果,发生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顾高菲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
【相关文献】
1.大学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说起 [J],
2.高校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从人格障碍看高校投毒等恶性事件 [J], 顾高菲;
3.资本不能承受之重从惠普看IT行业的轻资产运营趋势 [J],
4.资本不能承受之重——从惠普看IT行业的轻资产运营趋势 [J],
5.药品安全:生产商不能承受之重——从欧盟看药品上市许可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J], 张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魂”兮归来——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语文“魂”兮归来——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杨巍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莫过于教什么和考什么的问题。
在25年的教学中,我对此有自己的思考。
曾经看过一则《文汇报》上的报道,说的是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命题组采用了周劫人的《寂静钱钟书》一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题,作者本人答题后仅得1分。
对此,周劫人揶揄道:“出题教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杨巍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之"魂"——对语文教学中几组关系的浅思考
2.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生态伦理观的思考与实践——以《大雁归来》一课教学为例
3.新课程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4.新课程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5.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魂兮归来:学生语言不能承受的教育之重与释重谢延龙(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在教育中学生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存在。
然而学生语言在学校中却成为被规训、被控制的对象,学生语言变得不堪重负、受到伤害。
铲除那压在学生语言之上的重负,需要从观念、原则和策略上具体展开。
关键词:语言;学生语言;学校教育Soul Return:Students’ Languages Are Not Able to Bear the Educational Load and Lays Down the LoadXie Yanlong(College of Education,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Abstract:The essence of student is one language existence in education. Students’ languages have become the subjects of being disciplined and controlled in the schools. Students’languages are overloaded and harmed in the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eradicate the heavy load of education from the idea, the principle and the strategy.Keywords: language;students’ languages; school education一、魂之本真:学生作为一种语言存在语言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教育中的学生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存在。
因为,如果“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
[1]那么,语言也同样保证了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人而存在的可能。
不仅如此,语言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语言的根本属性植根于人之本性中,人之本性就是其语言性,“语言的原始人类性同时也意味着人类在世存在的原始语言性”。
[2]自有了教育从而学生产生的那一刻起,学生在教育中存在就具有了原始语言性这内在于学生之为学生本性的基因,在教育中,语言成为学生这个人的根本属性,学生的存在因语言而有意义,学生的价值因语言而成为可能,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语言之域内封闭。
语言造就了人之本质,语言亦造就了学生之本质。
海德格尔已经指出,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的人,其存在之本质就是由语言来规定的,“唯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
“语言是最切近于人的本质的”,“语言才产生人,才给出人”。
[3]语言规定了教育中学生的本质,学生在语言中实现着自身、勾画着自身、向往着自身。
在教育中,语言的最初动机与最终目的就是学生存在本质的敞开和证明,学生之为人的本性亦在语言中宣露和实现,语言和学生这个人深深地嵌合在一起,学生这个人和语言是内在的统一体。
如果说“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4]那么能够被理解的学生存在就是学生语言。
因为学生永远都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学生不但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和创造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对于世界的特定态度和关系。
萨特有云:“我就是语言”,[5]在教育中这必然意味着学生就是语言,这必然表征着学生语言所达之处,亦是学生这个人之生命边界所达之处,没有语言,学生这个我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于是,“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6]谁拥有学生语言谁就拥有学生的世界,语言是反映每个学生独特存在的一面镜子,只有在学生的语言中才能真切地接近学生、感受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
语言是学生的生命世界,只有进入学生的语言才能进入学生的生命世界。
教育必须拥有学生语言才会真正拥有学生的世界。
语言是学生生命的张扬和确证,正是语言彰显出学生那生命本质的灵动、生命精神的流射,以及学生心灵的律动和情感的宣达。
语言是学生本真生命精神的流射,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7]精神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所拥有的创造性能量,作为精神流射的学生语言,意味着正是语言使学生创造性力量的展现成为可能,对学生精神世界而言,语言就是精神和魂灵的点燃,那点燃学生永无休止精神创造火焰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学生心灵的窗户,学生的语言蕴藏着学生内在心灵的奥秘,学生语言是其心灵体验的显示,学生心灵的体验丰厚着语言的内蕴,萨丕尔言道:“可以把语言看成一架乐器,能奏出不同高度的心灵活动……它的内在意义,他的心灵价值或强度,随着注意或心灵选择的方向而自由变化,不消说还随着心灵的一般发展而自由变化”,[8]学生的心灵由语言演奏出来,学生心灵的发展变化与其语言的发展变化同步。
情感是学生生命本体的一种感受和体验,语言是学生情感个人色彩的展现和显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语言是学生自我情感唤醒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情感离开语言就丧失了自我建构、完善、发展的支柱。
二、魂飞魄散:学校里学生语言之负重学生天生是一种语言存在,学生语言却无往不在教育的枷锁中,“当我们进入学校时,我们都曾体验过语言的最初压力。
学校中所不允许的正是我们健全的语言想像看来是正确的东西!”[9]在教育中,学生语言是被教育所决定的,教育带给学生语言的是一串串尴尬的遭遇。
(一)被型塑的语言镜头:[10]‚前段时间应邀参加一个中学生学生会主席论坛,与优秀的学生会主席代表对话。
对于这样一个对话,我是充满期待和惶恐不安的。
所谓期待,是希望通过对话,获得中学生对教育对成才的真实看法;所谓惶恐不安,是担心这些‘厉害’的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让我难以回答,或者说回答出来让他们觉得落伍,觉得陈旧。
而一个半小时对话下来,我和其他嘉宾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学生,像他们的政治老师一样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理想、爱国与责任的课。
如果他们所说的话代表了他们真实想法的话,那么,在他们眼中,至少我是一个比较差的学生了。
学生语言被一套成人化、社会化的公共场合语言模式所型塑,学生语言表现出一种假崇高式的健康、高尚、先进、有意义的态势,表现为一种毫无个性和模式化的伪神圣之状。
对学生而言,其语言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学生受教育就是要使其语言成熟、高尚起来,达到成人、社会所需要的那种崇高、先进和意义。
于是,学生语言就必须遵循那“样板戏”一般体现出“高尚”、“神圣”的固定套路,这固定的语言逻辑模式和套路就像铸造器物的模子一般对学生语言进行着型塑,学生一出言便是满口的国家、民族、历史使命等一套一套的话。
学生语言表征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用这些语言来“装扮”自己,使语言这内在于学生的尺度转变为外在于学生的尺度,外在语言僭越学生语言而成为学生表征自我的语言,这种表征就必然难逃虚假的窠臼。
当学生语言被社会、成人语言型塑而成为一种惯常时,学生语言也就成为远离学生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毫无生命活力和意义的表达。
于是,学生也就不把自己和他人的语言当真,从而也就没有哪个学生会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语言。
如此,学生语言的真诚、真情和真实丧失,学生语言存在的本真价值和意义泯灭。
这样,由教育型塑了的学生语言,由肯定自我的力量转变为否定自我的力量,由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动因转变为造就自我本真迷失的手段。
教育型塑学生语言,意味着给学生的精神世界套上了一个冰冷的铁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学生语言之悲、之哀、之痛。
(二)被剥夺的语言镜头:[11]在上《清澈的湖水》一课时,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需要学生讨论回答的问题:‚鱼儿为什么这么美丽‛,有的学生说:‚因为湖水没有污染,就有很多鱼儿喜欢吃的东西,鱼儿吃的好,所以很美丽‛,有的同学说:‚因为湖水没有污染,很清澈,有利于鱼儿保养,所以鱼儿很美丽‛,这时,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孩大声说:‚因为鱼儿没有作业,所以鱼儿很美丽‛,顿时,教室里发出一阵哄笑声。
老师顿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捣什么乱,在捣乱就给我站出去!‛全班同学就随着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同学,该生从此在课堂上就在也不敢说了。
教师对“捣蛋”学生语言的拒斥,表面上看是在维持讨论“秩序”,而实质上却反映了教育中学生语言被剥夺的状态。
学生语言被剥夺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语言预设而进行的,教师总是有意识地把学生语言引向自己所预设好的范围,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状态:“我对学生的发言一个一个地确认:‘是说的××意思吧’并将之板书。
现在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我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其实我在板书时,一直在考虑:‘下面怎么办呢?’不管是在面对黑板时,还是在回头看学生时,都在边考虑怎样推进教学,边倾听下一个学生的发言。
由于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下一步怎么办?’因此,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
[12]教师有意识地预设着学生语言,学生语言必须符合教师想要的设定,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任何学生语言都是荒谬的,必须予以彻底地剥夺和清除。
于是,语言预设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学生语言禁区,所有进入禁区的学生语言都将被剥夺。
学生语言成为彻头彻尾的教所要求的语言,教挥舞着“消除异端捣乱”的大棒将一个个具有无限丰富内涵和创造性活力的学生语言斩杀殆尽,学生语言被剥夺的“有序”了,但这语言却成为大同小异、不痛不痒的应对语言,学生语言变得无智慧了,变得苍白了。
(三)被惩罚的语言镜头:[13]据大众媒体报道,杭州一教师竟如此教学生:‚上课多讲话,嘴上贴胶布。
‛报道的是杭州市一小学三(3)班班主任在上课时竟然向学生提出:‚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块胶布,如果上课时忍不住要讲废话,就用胶布把嘴巴封住。
‛有一次上语文课时,一个学生问了几个作业上的问题,这位老师就要他用胶布封嘴巴。
直接封住嘴巴的惩罚,就彻底杜绝了学生语言的源头,这样学生就会彻底“无语”了。
事实上,学生语言被惩罚现象在教育中时常出现,而惩罚的由头就是所谓的“乱说话”。
惩罚是对学生语言的一种暴力性限制力量,它不允许学生语言自由,它以一种恐惧的反力量去阻止学生“闲”、“废”、“乱”语言的产生,它所催生的不是充满意义的教育秩序,而只是无语的沉沉死寂,这对于教育而言是最为可怕的,因为对教育而言,学生语言“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彻底的无语。
惩罚是对学生语言的“废”、“闲”的摧残,然而,且不说学生的个性、率真、性情往往都在这种“废”、“闲”的语言中彰显,也不说用摧残性惩罚去杜绝这种学生语言“废”、“闲”之时,会存在倒脏水的同时连孩子一起倒掉的危险,最大的问题是,惩罚摧残带给学生的是对语言的恐惧而可能彻底失语。
我们的教育问题大都来自对一些看似合理实则蕴藏着巨大生命力的东西的摧毁,对学生语言的“闲”、“废”、“乱”,我们总是习惯于从禁止、杜绝、消灭的角度简单地看问题,而并没有从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来思量它,于是,惩罚作为能够消解这些“不该”存在的语言就成为“共识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