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三 理解词句内涵
2020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
专项对点练(三十三)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古村的心跳苏沧桑一鹅从溪边一丛芦苇后露出橘红的冠,再露出雪白的颈,再露出滚圆的整个身子,然后扑腾着湿漉漉的翅膀,一摇一摆地向我走来,水珠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下,如一道道弧形闪电,裹住了它的叫声。
65岁的福珠站在我身后说,鹅每天上午自己去溪里洗澡。
这是2017年9月的松阳。
1800年来,孟子、吕不韦、包拯、刘基、宋濂等英杰后裔及闽南族群先后落户于浙南山区的松古平原和高山深谷,一个个格局完整、建筑精美的村落像一片片叶子,匍匐在大地之上、云端之下,成为江南的一个奇观。
此刻,我也像一片叶子,匍匐在松阳一个个古老的村落之间,在一段段长久的静谧中聆听一些声音。
福珠住的敦睦堂外面,有一个指示牌,写着“江南客乡,水墨石仓”。
指示牌是给慕名而来摄影、画画以及像我这样偶尔驻足的游人看的,凝结着当地保护古村落的人们的心血,他们用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修缮、改造、复活了一座座老屋,让古村的脉搏更强健,血液更新鲜,至少,一直活着。
白墙黑瓦,翘角飞椽,曾经流光溢彩的建筑里,七八个南瓜依次从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一个个堆到楼上,楼上是儿女们的屋子,平日里空着。
不久以后的中秋节,福珠在城里的两儿一女会带着孩子们回来,寂寥的老屋里,会响起年轻的心跳声。
二秋虫的鸣叫,是长夜的影子,与它分秒相随。
在“云端觅境”客栈那间叫“觅云起”的客房,唧唧复唧唧,不知道是哪一声虫鸣,将我从五点半的梦中啄醒。
赤脚推开门,凉意和云雾顺着趾尖瞬间将我吞没。
群山静默,云海翻滚,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醒来,无数过往亦如云海翻滚——消逝了的岁月和人事,消逝了的古村,大地上正在消逝的一些美好,以及试图挽留消逝的人们,包括我自己,也包括这家客栈的7个仙人。
昨晚,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两个,一男一女,穿着休闲而时尚,安静地给客人端茶倒水,擦肩而过时,我听得见他们年轻的心跳。
静默中,脑海里响起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对点精练三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对点精练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
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
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选项: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
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难违圣意”“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参考译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还曾担任中书舍人。
崔群在内廷奉职,常因为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
宪宗赞赏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然后才可以进呈上来。
”崔群认为宫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为定规,(那么)从此学士中就会有嫉害毁谤正直之士的人了,这样他下面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
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2.原文:杜伏威,齐州章丘人。
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
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
选项: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
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聚众起义”错,原文是说他“亡命为盗”。
参考译文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含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三)(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1.人与自然的和谐带给我们身心健康的生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追求这种和谐。
请择取你读过的古诗句来表现你对这种和谐画面的想象,并将它扩展成一段不少于60字的写景片段。
古诗句举例: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你择取的古诗句(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从古诗句中准确寻找一句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句子。
其次,要合理想象,以充实画面内容。
描写时,要对自然景物与人心灵相应的一面详加描写。
答案(示例)②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空气中似乎都能闻到稻花的香气。
人们聚在场院里,在满天星光下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不时传出欢乐的笑声。
青蛙也不甘寂寞,鸣声响遍田野,像是也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欢庆呢!2.根据下列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境一:课堂上老师微笑情境二:病房里护士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确定“微笑”是扩展中心。
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2485.doc
课时作业十九1.阅读下面语段,提取有关“正能量”的四个关键短语(每个不超过8个字)。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一书,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是他写给读者最温暖的寄语。
“如何在混乱的时势和焦虑的当下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如何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是这本书所探讨的核心主题。
怀斯曼提出:“只有改变我们的身体和行为,才能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情绪和内心能量的关键。
”他又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
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于我们内在的能量场,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能增加人生的正能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提取关键短语,要先对语段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语段的层义,抓住每层的主要意思。
本段文字第一层先介绍怀斯曼在书中的寄语,说明他的书来得正是时候,这里并没有“正能量“的关键词。
第二层,说明书本的核心主题,强调“内心的平和宁静”,这正是“正能量”的特点之一。
第三层,阐述“正能量”的由来,强调要“改变我们的身体和行为”,“健康、积极、乐观”和“减少欲望”,显然这也是“正能量”的关键短语。
需要注意的是,从题干看,是就“正能量”提取关键词,所以“正能量”这个词不必放在其中。
答案内心的平和宁静改变身体和行为健康、积极、乐观减少欲望2.下面一段文字段首的总领句空缺,请根据文段的内容推究,将其补写出来。
(不超过3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 课时作业 对点精练六 探究文本意蕴
对点精练六探究文本意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懂.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选自《散文》)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D.文中写到灯火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答案 C解析A项“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任劳任怨(勤劳);②温厚乐观;③平凡朴素;④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3.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对本题的作答应涵盖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指明叩问中“两者”的具体内容:“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②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本意: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自己多年来“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③联系现实探究作答,允许自主探究.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并结合现实谈生无所息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现实辩证地分析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歇息修整(快快乐乐地踱步),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但不得脱离作者本意“人生需要奋斗”这一前提,泛泛去谈享乐主义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花草院落郑飞雪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过程中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做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B.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朋友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亲切.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答案 D解析文章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栩栩如生”.5.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2)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3)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6.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文章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2)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3)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文章以此作结,升华了主题.。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课后自主规范练案33 词语(包括熟语)
练案三十三词语(包括熟语)一、对点练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远不被黑暗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操纵罢了。
(2)入夜,月色溶溶,水面,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3)有一种人,他们敦厚老实,按书本办事,工作审慎认真。
乍看没什么可挑剔之处,还挺值得我们嘉许学习呢!A.掩蔽寥廓品行B.掩蔽辽阔品性C.掩饰寥廓品性D.掩饰辽阔品行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华民族历来英雄豪杰辈出、仁人志士云涌,他们以其英雄行为、英雄品格、英雄壮举,促进并激励我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
厚植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英模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硬核,为各民族人民所接受、喜爱、。
(2)能力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而具备一定的能力又能够使知识。
(3)泡水车由于存在种种危害,因此被二手车市场认定为事故车。
目前各二手车商都在积极应对,培训评估师,加大力度,诚信经营,避免泡水车进入二手车市场。
A.传诵增殖甄别B.传颂增值甄别C.传颂增殖鉴别D.传诵增值鉴别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法”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反映出散文这一文体从确立其独立地位到实现成熟的文体形态的过程。
(2)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产品,即后代有意前代的作品,也叫仿古瓷。
高仿瓷作为目前收藏市场上的新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者的关注。
(3)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A.范畴仿照申诉B.范围仿造申诉C.范围仿照申述D.范畴仿造申述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的楹联等。
最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文本论证分析(含答案)》精品实用应考必备复习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对点精练一文本论证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3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含解析)
对点精练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
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
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选项: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
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难违圣意”“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参考译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还曾担任中书舍人。
崔群在内廷奉职,常因为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
宪宗赞赏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然后才可以进呈上来。
”崔群认为宫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为定规,(那么)从此学士中就会有嫉害毁谤正直之士的人了,这样他下面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
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2.原文:杜伏威,齐州章丘人。
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
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
选项: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
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聚众起义”错,原文是说他“亡命为盗”。
参考译文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 课时作业 对点精练四 精准翻译句子 一
对点精练四精准翻译句子(一)一、实词题专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曰:“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了其大指.指:通“旨”,主要意思B.年甫.冠甫:刚刚C.夏人蚕.食其地蚕:像蚕食桑叶一样D.耕者众则籴.贱籴:卖出粮食答案 D解析籴:买进粮食.(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为家人讲退:回家B.乃簪.一枝簪:献C.籍命光按.视按:巡查D.没.于敌没:通“殁”,死亡答案 B解析簪:戴.(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庞籍辟.辟:征召B.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纾:解除C.引兵夜渡河,不设备..设备:设置防备D.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报告答案 D解析报:批复、答复.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查,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置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宋]文同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无所借.宥.久之,恶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无犯,入即齑.汝肉矣.”令尝间.语公,谓寰内之治,难以比诸外,当少宽,取无事以去;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内外之异,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职在奉助,惟知以殉公为称,不知其余矣.”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颔之,曰:“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选自《全宋文》卷一一○七,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绳以国律,无所借.宥借:宽容B.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逋:拖欠C.居甿不识追胥.之扰胥:差吏D.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汲:引导答案 D解析汲:提拔.(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即齑.汝肉矣齑:碎B.令尝间.语公间:私下C.直得其主而坐.之坐:犯罪D.偃.居门宇终日偃:通“宴”,安闲答案 C解析坐:判罪.(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其奇.奇:出人意料B.守视公少年,易.之易:轻视C.愿府无见爽.相庇赖爽:差错D.索摩抚..摩抚:安抚答案 A解析奇:出人意料的策略,诡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不直以乱治务:专力从事B.留公假.州局假:临时管理(辅助)C.并录.之录:记录在案D.亲为讲说义训.训:训导的话答案 C解析录:逮捕.参考译文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定居.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扶沟县主簿.当地百姓习于凶悍、狡猾,做非法的事来破坏法制,心中无所敬畏,轻侮散漫,骄横凶狠.石公到任之后,不能容忍,以国法来制裁他们,绝无宽恕.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卑劣胡为的年轻人相互商量决定要逃离,他们说:“这个官员和别人不一样,小心不要触犯他,一旦被他抓住,那就粉身碎骨了.”县令曾经私下对石公说,认为京城近处的治理,难以和外地相比,执法应当稍加宽松,争取能平安无事地离任;如果不能这样,一旦考虑疏忽,中了他们的诡计,哪里还有后悔的机会呢?石公说:“执法如果京城近处和外地有所不同,这不是朝廷用来公平对待天下人的用意.属下的职责在于辅佐上级,我只知道为国家利益而献身,不懂得还有其他的选择.”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习俗多驳杂而邪恶,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拜谒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错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逮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逮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学校,招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升任屯田郎中,宰相正要提拔任用他,可是石公却卧病不治,享年五十二岁.二、常用实词推断方法专练3.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买进粮食卖出粮食(2)箱子(3)石阶(4)扇子扇风4.请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________________(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忠诚(2)褒美(3)慰问5.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3)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4)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请用对称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选拔(2)活着(3)多余(4)风气毁坏7.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倾斜(2)断绝粮食(3)丰收(4)顽皮8.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宽恕严惩不贷(2)放下,放弃投笔从戎(3)边邑《烛之武退秦师》(4)到……去《逍遥游》三、特殊句式专练9.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并指出其语言标志词.岳飞诉冤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者……也②被动句,为……所③省略句,省略“于”④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于⑤状语后置句,以⑥状语后置句,于⑦宾语前置句,唯……是⑧状语后置句,于⑨定语后置句,之……者⑩被动句,被、见⑪被动句,为⑫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填写省略的词语.(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犬马)旦暮罄于(人)前,不可类之,故难(画).”(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一个替齐王作画的宾客.②夫犬马人所知也.句式:判断句译文: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③不罄于前.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文:(鬼魅)不在(人们)面前出现.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1)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老、疾、弱不能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 解析“……之……者”,定语后置.(2)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解析“……之……者”,定语后置.参考译文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老、疾、弱不能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聚敛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们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百姓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家逃荒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就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养活自己的人(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府仓库储备的粮食,共五万二千多石,按低价卖给百姓.。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三 语言得体
对点精练三语言得体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大学毕业,我们就要分别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再见一面,我的这张珍藏多年的照片请你惠存。
B.各位觉得如何?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我当不吝指教,以期顺利完成此项编辑工作。
C.真是对不起,不小心把您的水杯碰倒,洒了一地的水,请您一定要宽恕我,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
D.我再次打电话垂询编辑部的老先生,希望他帮我修改一下投寄的文章,以便更快地发表。
答案 A解析B项“不吝指教”,意为不要舍不得指点教导,用于谦虚求教。
C项“宽恕”,词义过重。
D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的小李说,自己的话发自肺腑,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B.对这名学生犯的错误,班主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高抬贵手,给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
C.老李在火车上遇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舍侄,两人交流着各自的经历和感受,非常投缘。
D.国庆中秋期间,我专卖店举行大型促销活动,欢迎广大顾客光临选购,贵店不胜荣幸。
答案 A解析B项“高抬贵手”是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C项“舍侄”是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侄子。
这里可以直接用“侄子”。
D项“贵店”用于对别人商店的敬称。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小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李老师脸上堆满了笑容。
D.某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答案 C解析A项“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
B项“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 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含解析)
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对点精练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却幵不因此而奊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也幵不因此而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乊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
(3)韩愈在《杂说(四)》中写道,如果世上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名贵的马,也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最终不会被称作“千里马”。
答案(1)定乎内外乊分辩乎荣辱乊境(2)渚清沙白鸟飞回(3)祇辱于奴隶人乊手骈死于槽枥乊间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乊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乊》中,抒情主人公梦回沙场,率领铁骑克敌制胜,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却跌回冷酷的现实,只能沉痛地慨叹“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可怜白发生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昐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角声满天秋色里”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紧张肃杀的氛围,刻画出了战地的悲壮场面。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板块三对点练案15 理解赏析词句
对点练案15理解赏析词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永不庸俗王安忆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
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小家庭,生下了海婴。
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身前身后,簇拥着无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
鲁迅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被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
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
可正是这孤愤,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
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
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上的。
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苏联版画集〉序》中,有这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
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
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
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
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行所实践的。
在这利己的享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笨重..”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将悉数琐碎笼罩住,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蜕变的生机。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 课时作业 对点精练一 分析思路结构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戏台.(2)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以及戏台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带给绍兴城厚重的历史.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古运河畅想曲巴桐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霜天,冷月,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国军事得手后,企图北进中原一试吴钩的锋刃,他调集军民,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了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邗沟,用来运兵输粮,这就是运河的前身.迨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更不惜耗尽国库开凿运河,据说是这个皇帝老儿为着要到扬州去看琼花,而终招致亡国之恨.不过唐朝诗人皮日休则吟诵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确实,千年运河与万里长城同属中国古老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骄傲.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黄河迁徙,水源不足,南北断航,这条中国古老的动脉血管萎缩了.③这次漫游江苏,令人欣喜地看到运河正在恢复青春,沿途处处可见施工的场面,挖泥船、驳船“突突”奔忙,石驳岸节节延伸,古运河不仅将重振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的雄风,而且将辟为一条“黄金旅游线”.④古运河,宛如一根银线把长江、太湖风景区,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泛舟这段古运河中,既可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人民生活情趣,又可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真是其乐无穷!⑤游览古运河,必须水陆兼顾,时而登岸,时而泛舟.从扬州发船,先作陆上浏览.这里有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史迹,宋代欧阳修吟诗宴客的平山堂,“扬州八怪”的诗画……船出扬州三湾、瓜洲古渡,面前豁然开朗,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顿觉海阔天空,汪洋恣肆.对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鼎足而立,气势恢宏.三国吴王孙权曾将这里作为江防要地.而《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又增添了神秘色彩.⑥江南运河是从镇江经太湖到达杭州的.从丹阳到常州是其中最狭最浅的一段,沿途山陵起伏,河岸高耸,那慢条斯理的水牛,包头巾的南国农妇,鳞次栉比的清水墙平房……呈现出一派朴实恬静的田园诗韵致.⑦我曾坐在常州运河边上的舣舟亭,凝视滔滔的江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系舟之处.这个风流皇帝,每到一处总爱御笔题铭,勒石纪胜.园内亦有一块御碑,但字迹残缺模糊,已无法卒读了.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⑧船过常州,从西北方向逶迤进入无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心小洲——黄埠墩,广不及半亩,却树木葱翠,楼台翼然.据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途中,曾在墩上留宿,并写下正气凛然的《过无锡》诗.历史悲壮的一幕,如古运河的湍流澎湃于胸臆!⑨进入苏州,那“人家尽枕河”的情景更令人神往.沿河户户前门临水,后门濒河.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这般境界真是如诗如画,姑苏人的生活多么温馨啊!○10古运河环抱着苏州城.这座建筑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基址和格局未变,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刻于宋代的“平江图”对照,不仅城内所有建筑地理位置分毫不差,而且全城周长同样是四十七公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苏州之所以能如此完整地保存基址格局二千五百年不变,应当说是拜古运河所赐.古运河是她的护城河,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文化名城.⑪在苏州,处处都有吸引人们寻踪探古的胜迹:埋葬吴王阖闾的虎丘,越王勾践的剑池,纪念兵家孙子的孙武亭,还有众多的名园.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光.(有删改) 4.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引出作者对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畅想.(2)借张继和《枫桥夜泊》增强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5.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上:介绍运河的历史变迁情况及后人评价,表达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敬意和高度评价,为介绍古运河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答“明写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后人评价,表达了对运河的敬意和赞赏,暗中为下文畅游古运河做铺垫”亦可)(2)结构上:承接上文“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引起下文对游历古运河情况的介绍,照应题目.6.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上:赞美古运河沿岸风景的优美和两岸文化的悠久灿烂,表达了畅游古运河的快乐心情.(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古运河将重振雄风,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总领下文对古运河两岸风景的描写和两岸文化的畅想.。
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doc
课时作业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
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
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
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
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
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
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
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
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
”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
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
”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诱之曰:“此南归之渐。
”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
”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
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
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
”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
”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
”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说之见其诗,奇.之奇:以……奇B.金人迫弁仕.刘豫仕:做官C.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表达D.于我幸.矣幸:宠幸D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①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②固拒驿门,忍饥待尽③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④复欲易其官⑤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⑥要当舍生以全义尔A.①④⑤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弁年少时很聪明。
高考语文(人教全国)大一轮复习文档:对点精练三+理解词句内涵+Word含答案.docx
对点精练三理解词句内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暮雨乡愁张清华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
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
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
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
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
”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推荐】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五 探究文本意蕴
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兵客栈谢友鄞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
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
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
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
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
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
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
”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
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
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
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
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
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
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
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
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
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
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
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
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
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了。
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
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
【精品】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一 分析情节结构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情节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晕厥羊铁凝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
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
现在,老马穿好衣服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
门开了,唉,原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了。
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
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
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
门口是个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要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
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
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精练三理解词句内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暮雨乡愁张清华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
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
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
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
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
”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
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
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
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
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
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
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
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臵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
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
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
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
2.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
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
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
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
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的牙齿。
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
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
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
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
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
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
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
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
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有删改)3.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锋利的锯子就这样锯下了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令人心痛。
(2)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村民们的外出就这样使他们的家园日渐荒芜,杂草丛生。
4.请根据文本,探析第⑩段“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感受到老家草木旺盛的生命力。
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村民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草木。
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
(2)“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
故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草和树的乐园;故乡茂盛的草树,是“我”浓郁的思乡之情,草木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3)草木的葱茏,能让人油然而生“田园将芜,胡不归”的人生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乌镇的修辞汗漫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臵。
“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
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臵,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
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
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
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