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词语含义及用法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据此,第一空只能用 “徘徊”。“积聚”指积累。“积淀”指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第二空形容“智慧”, 应用“积淀”。“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 不亮就穿起衣来, 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多用于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根据句意, 第三空应用“废 寝忘食”。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滋养:供给养分,补养;养分,养料。滋润:含水 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使不干燥。句中说的是荆楚文化对湖北国画的影响,故选 “滋养”。绚丽多彩: 形容色彩华丽。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有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句中形容“风格 多”,应选“多姿多彩”。稳固:使安稳牢固;安稳而巩固。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指在 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愿意改变。句中强调主观不愿意改变,故用“顽固”,为贬义褒用。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使用对象看,应用“锁定”。
解题法 1
近义实词辨析的方法
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选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静态的词典中 的固有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从意义方面辨析 ①看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我们辨析 时就要注意区分。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程度不一样。 “损坏”的语意要轻, 程度要小, 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 程度加重。 “他损坏了公物”“他 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 ②看词义的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 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考情诊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频考点。

近几年全国卷将词语放在阅读文段中考查,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考查的是根据语境填写成语,这既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也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准确把握词语使用对象和准确判断词语感彩与适用语境是词语考查的主要方面。

考点一成语填空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

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词语选择】选词填空,多为近义词。

词语选择是传统题目,解题主要方法是在近义词中找出词语的“个性义”,对照语境作出最佳选择。

解题的原则就是:去同存异,关键有三步:一是找差异。

找出近义词的差异,也就是词语的“个性义”;也就是说两个词语有共性,在共性之下,我们再来找他们的个性;个性义是广泛的,除自身带有的特殊意思上有差别外,还有语义轻重、感彩、使用对象、词语语法属性等方面的不同。

二是看语境。

结合“个性义”根据语境做最恰当的选择。

三是用排除。

运用传统的排除法,通过确定已经明确选择的某几个词语,再来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可以避免某一个词语拿不定主意时的窘境。

1.个性义是选择的根本。

法制/法治法制:法制制度。

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反思/反省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有“悔悟”义。

妨碍/妨害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侧重于指有损害。

每时每刻无时无刻由于此二词都有“时刻”二字,一些粗心的人便容易混淆它们。

其实,它们意思完全相反:“每时每刻”讲“时刻”都有,多用于肯定句;“无时无刻”讲“时刻”都无,多用于否定句。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练(2)辨析并修改病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练(2)辨析并修改病句(含答案)

辨析并修改病句题组一3年高考真题1.(2016·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B项,不合逻辑,“1.3至2倍”不合事理。

C项,成分残缺,在“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后加“的方法”。

D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与“思考”搭配不当,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答案 A2.(2016·天津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偷换主语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B 项,“围绕……为重点”句式杂糅。

C项,搭配不当,应为“针对”“各种乱象”。

D项,“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不能做后两句的主语。

答案 A3.(2016·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课件

一是要合乎事理;一是要合乎习惯。
“颁布”对象是群体,同“法令、法规、条例、纲领

等词搭配;
用 是否有固定 “颁发”对象是个体,同“勋章、奖状、证书等词搭
对 的搭配对象 配。

“改进”后面只能跟“工作、方法、技术”
“改良”后面只能跟“生活、条件、关系”
(三)用法辨析 3.看其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有的是有区分的。
近义词
共同义
侧重点
疏离 均表示“疏”的结 “离”只表“疏”的状态
疏远

“远”则是“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义务。这是法定义务,不因双方
约定而免除。
(2)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
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
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信任
善于
答案 B
解析 “称道”是称赞、称述的意思;“称奇”是认为奇妙的意 思。“称奇”比“称道”词义重,根据语言环境,这里应选“称 奇”。“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信赖”指信任并依靠,词 义比“信任”重。根据语境,这里应选“信赖”。“善于”是在 某方面有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善于”也有 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意思,但并不含有特别精通之意,程度 比“善于”差得多。根据语境,应选“善于”。
2.语体色彩不同 词语除褒贬义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 雅和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这些我们称之 为语体色彩。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对话、文艺作 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浑厚、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 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中。如:
边练边悟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真题再现一、(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

“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

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

“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

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

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②,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视网膜动脉阻塞时,③,对视功能危害越大。

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

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

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3种;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20.“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

得名缘由:“打笔仗”与“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是观点或立场对立的双方或多方,以战胜对方为目的,凭借武器互相攻击。

21.修改: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才能有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辨析语病一、语感审读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语感,从语感上察觉出语病。

一般来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

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句式杂糅,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二、标志规律法有些句子本身有一定的标志词,其语病往往会出现在那些标志词之处,如果我们能把握规律,抓住标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辨析。

1.关联词(1)关联词位置是否得当。

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后面;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前面。

2.数量词(1)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是否得当。

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易产生歧义。

【典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分析:数量词“一个”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是“一个语文老师”,还是“一个问题”,不清楚,应将“一个”放在“问题”前。

(2)“减少”“降低”等词是否与倍数搭配。

【典例】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有两三万人,但今年受有关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

分析:“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约70%”或“减少了约七成”。

(3)表约数的词有没有连用。

如“约……左右”“近……左右”等连用造成语病。

【典例】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分析:“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约”“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种理解,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

3.介词(1)搭配是否得当。

遇到介词,尤其是介词和方位词(上、中、下)连用时,要判断它们搭配是否得当。

【典例】我在同学们的帮助中获得自信。

分析:应把“在……中”改为“从……中”。

(2)介词用在开头是否造成语病。

俗称的“介词吃主语”是主语残缺的一种常见的类型。

句首滥用的介词通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通过、经过”等。

【典例】通过大家的帮助,使我取得了好成绩。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1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1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6分)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

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的。

当科学理论与技术作用于社会,(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

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最终被否定;同样,对信息传播也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

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大相径庭相反相成盛气凌人满城风雨B.天壤之别相辅相成来势汹汹甚嚣尘上C.大相径庭相辅相成盛气凌人甚嚣尘上D.天壤之别相反相成来势汹汹满城风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义的辨析 课件(29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义的辨析 课件(29张PPT)
可能不一样,有喜欢,有讨厌,有褒有贬,由此使词义变幻着不 同色彩。如: 得啦,太太……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 我拥抱欧也妮了。……可怜的太太。(《守财奴》) 例句是葛朗台为讨好妻子说的一番话,从“太太”、“小妈妈” 到“好妈妈”,变换语体风格色彩,表现了葛朗台自私贪婪、冷 酷吝啬的本性。
2024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
语言文字运用之词义的辨析
汇报人:
01
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 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 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 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 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 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通过在语境中 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 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02
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 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 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 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 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 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 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03
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 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 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 的风格差异。反思和总结自己 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 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 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2.分析语境。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 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 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 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 “这就是”“因此”“所以”等。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 的因素,对文章的各个局部、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 因而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词语用法及含义专题练习(一)1、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别人2、疑问代词:谁、哪、哪儿、什么、几时、多少、几、怎么、怎么样3、指示代词:这、那、这儿、那儿、这些、那些一般来说,代词的语法功能取决于它所代替的词。

代词一般有确指,也可以活用,即代词的虚指(泛指)用法。

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体现一定的修辞色彩。

(二)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可用于单指个人。

“我们”有时也可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但这里面不包括说话人。

“咱们”不包括听话者。

“咱们”是说话中的你我,但又大于你我,变成了一类人的泛指。

“咱”也可以指称“你”。

第二人称代词“你”有时可以泛指任何人。

第二人称“你”还可以用来指说话人。

这种情况常见于说话者复述往事,而且内容常涉及第三者。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不具有指称作用。

有时女性的“她”用来指代事物。

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祖国、家乡时。

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和“自己”相对,大致相当于别人。

“人家”也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所说的“人人常常已见于上家”文,这时“人家”大致相当于“他(她)”和“他(她)们”。

“人家”有时还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

专题练习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

说到智力,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D.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迷走神经让我们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动作。

该神经将我们的脑干和消化器官连接起来,这些神经纤维最终嵌入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内层。

这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大脑和肠道可以“互相交流”。

当肠道细菌分解食物颗粒时,它们会产生代谢物,迷走神经可以感知它们。

反过来,这条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从而调节消化过程。

但是压力会关闭迷走神经,阻止其执行这些重要任务。

如果迷走神经由于压力而无反应,它就不会释放出能缓解炎症的抗炎分子。

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会拉肚子。

2.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话说得何其好哇!B.《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经过权衡,最终说“吾其还也”,晋军就离开了郑国。

C.《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在类比“种树”与“官理”时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D.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其自身。

诗歌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

3.下列各句中的“像”与原文中加横线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鲁迅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像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

B.钱塘江汹涌的波涛卷起像霜雪似的白色浪花。

C.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我。

D.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人生有两极。

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

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

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

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

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每况愈下。

4.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喝早酒,跟苦力活儿多少有点关系。

早年,宁波菜市场周围总需要一些人力的,拉货、搬货、运货,男人起大早干完活儿,那么一定要喝点早酒。

企图御寒也好,增强体力也好,这种清晨清冽而热气氤氲的气氛里,可以拥有心无旁骛地放松一刻。

5.下列句子中的“企图”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火眼金睛,一眼识破了商贩以次充好的企图。

B.科技与科幻跨界交融,企图打破AI技术的创新边界。

C.他企图用叠床架屋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立论空洞的毛病。

D.犯罪分子携款外逃的企图最终都不会得逞。

鳄雀鳝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

鳄雀鳝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

6.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交出了一份彪炳千古的时代答卷。

7.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项工作必须我们一起完成。

B.我们去干活,你要是没事,咱一块儿去。

C.老师对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864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长达45页的论文,阐述醋的酿造工艺。

他在文中第一次描述了一类不起眼的微生物——醋酸杆菌。

9.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B.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C.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了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

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

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1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B.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C.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

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

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加入了食用代糖,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1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参考答案1.C 指示代词“这”通常具有指示前文内容的作用,所以含有代词“这”的句子往往具有总结性。

文中“看到这”的“这”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前文内容。

A.“这”指这时候,即说话的同时;B.“这”是代词,不定指,即不确指说话的内容;C.“这”是代词,此,指代上文所说内容。

D.“这”读“zhèi”,常用于口语,有“这么”的意思,是“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

2.D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为代词。

A.语气词,常与“何”连用,理解为“多么”。

B.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可译为“还是”。

C.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

D.代词,与原文一致。

3. C思路点拨:原文中和C项是比较。

A项是举例,B项是比喻,D项是推测。

4.A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选项中“自己”是泛指,指代任何人。

B.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

C.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句子中的“他”。

D.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成绩好的学生”。

5.B 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是动词,解释为“想做某种事”。

A.名词,解释为“想法”;B.动词,解释为“想做某种事”,与例句相同;C.动词,解释为“打算”,含贬义;D.名词,解释为“想法”。

6.C 文中画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A.“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

B.“并”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

C.“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D.“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

7.D 文中画线处的“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可以泛指一类群体人物,D项用法与之相同。

A.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

B.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一方,但不包括听话人一方。

C.相当于“你”或“你们”,指听话人一方,但在此语境中用“我们”更显亲切。

8.B9.B 横线处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特指句子的主语“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

A.“他用”指别的用处,“他”表示别的。

B.“他”特指某个人,由末一分句“最是风流袁隆平”,可知指代“袁隆平”。

C.“异地他乡”的“他”泛指除故乡以外的其他地方。

D.“他山”指别的山,“他”表示别的。

10.A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A.泛指任何一个人;B.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C.指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D.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

11.D 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

A.“大家”指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

B.“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