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词语含义及用法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据此,第一空只能用 “徘徊”。“积聚”指积累。“积淀”指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第二空形容“智慧”, 应用“积淀”。“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 不亮就穿起衣来, 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多用于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根据句意, 第三空应用“废 寝忘食”。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滋养:供给养分,补养;养分,养料。滋润:含水 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使不干燥。句中说的是荆楚文化对湖北国画的影响,故选 “滋养”。绚丽多彩: 形容色彩华丽。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有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句中形容“风格 多”,应选“多姿多彩”。稳固:使安稳牢固;安稳而巩固。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指在 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愿意改变。句中强调主观不愿意改变,故用“顽固”,为贬义褒用。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使用对象看,应用“锁定”。
解题法 1
近义实词辨析的方法
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选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静态的词典中 的固有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从意义方面辨析 ①看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我们辨析 时就要注意区分。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程度不一样。 “损坏”的语意要轻, 程度要小, 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 程度加重。 “他损坏了公物”“他 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 ②看词义的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 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考情诊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频考点。

近几年全国卷将词语放在阅读文段中考查,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考查的是根据语境填写成语,这既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也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准确把握词语使用对象和准确判断词语感彩与适用语境是词语考查的主要方面。

考点一成语填空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

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词语选择】选词填空,多为近义词。

词语选择是传统题目,解题主要方法是在近义词中找出词语的“个性义”,对照语境作出最佳选择。

解题的原则就是:去同存异,关键有三步:一是找差异。

找出近义词的差异,也就是词语的“个性义”;也就是说两个词语有共性,在共性之下,我们再来找他们的个性;个性义是广泛的,除自身带有的特殊意思上有差别外,还有语义轻重、感彩、使用对象、词语语法属性等方面的不同。

二是看语境。

结合“个性义”根据语境做最恰当的选择。

三是用排除。

运用传统的排除法,通过确定已经明确选择的某几个词语,再来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可以避免某一个词语拿不定主意时的窘境。

1.个性义是选择的根本。

法制/法治法制:法制制度。

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反思/反省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有“悔悟”义。

妨碍/妨害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侧重于指有损害。

每时每刻无时无刻由于此二词都有“时刻”二字,一些粗心的人便容易混淆它们。

其实,它们意思完全相反:“每时每刻”讲“时刻”都有,多用于肯定句;“无时无刻”讲“时刻”都无,多用于否定句。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练(2)辨析并修改病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练(2)辨析并修改病句(含答案)

辨析并修改病句题组一3年高考真题1.(2016·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B项,不合逻辑,“1.3至2倍”不合事理。

C项,成分残缺,在“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后加“的方法”。

D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与“思考”搭配不当,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答案 A2.(2016·天津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偷换主语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B 项,“围绕……为重点”句式杂糅。

C项,搭配不当,应为“针对”“各种乱象”。

D项,“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不能做后两句的主语。

答案 A3.(2016·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课件

一是要合乎事理;一是要合乎习惯。
“颁布”对象是群体,同“法令、法规、条例、纲领

等词搭配;
用 是否有固定 “颁发”对象是个体,同“勋章、奖状、证书等词搭
对 的搭配对象 配。

“改进”后面只能跟“工作、方法、技术”
“改良”后面只能跟“生活、条件、关系”
(三)用法辨析 3.看其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有的是有区分的。
近义词
共同义
侧重点
疏离 均表示“疏”的结 “离”只表“疏”的状态
疏远

“远”则是“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义务。这是法定义务,不因双方
约定而免除。
(2)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
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
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信任
善于
答案 B
解析 “称道”是称赞、称述的意思;“称奇”是认为奇妙的意 思。“称奇”比“称道”词义重,根据语言环境,这里应选“称 奇”。“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信赖”指信任并依靠,词 义比“信任”重。根据语境,这里应选“信赖”。“善于”是在 某方面有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善于”也有 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意思,但并不含有特别精通之意,程度 比“善于”差得多。根据语境,应选“善于”。
2.语体色彩不同 词语除褒贬义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 雅和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这些我们称之 为语体色彩。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对话、文艺作 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浑厚、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 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中。如:
边练边悟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一)真题再现一、(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

“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

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

“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

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

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②,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视网膜动脉阻塞时,③,对视功能危害越大。

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

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

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3种;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20.“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

得名缘由:“打笔仗”与“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是观点或立场对立的双方或多方,以战胜对方为目的,凭借武器互相攻击。

21.修改: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才能有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辨析语病一、语感审读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语感,从语感上察觉出语病。

一般来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

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句式杂糅,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二、标志规律法有些句子本身有一定的标志词,其语病往往会出现在那些标志词之处,如果我们能把握规律,抓住标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辨析。

1.关联词(1)关联词位置是否得当。

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后面;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前面。

2.数量词(1)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是否得当。

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易产生歧义。

【典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分析:数量词“一个”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是“一个语文老师”,还是“一个问题”,不清楚,应将“一个”放在“问题”前。

(2)“减少”“降低”等词是否与倍数搭配。

【典例】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有两三万人,但今年受有关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

分析:“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约70%”或“减少了约七成”。

(3)表约数的词有没有连用。

如“约……左右”“近……左右”等连用造成语病。

【典例】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分析:“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约”“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种理解,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

3.介词(1)搭配是否得当。

遇到介词,尤其是介词和方位词(上、中、下)连用时,要判断它们搭配是否得当。

【典例】我在同学们的帮助中获得自信。

分析:应把“在……中”改为“从……中”。

(2)介词用在开头是否造成语病。

俗称的“介词吃主语”是主语残缺的一种常见的类型。

句首滥用的介词通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通过、经过”等。

【典例】通过大家的帮助,使我取得了好成绩。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1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1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6分)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

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的。

当科学理论与技术作用于社会,(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

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最终被否定;同样,对信息传播也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

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大相径庭相反相成盛气凌人满城风雨B.天壤之别相辅相成来势汹汹甚嚣尘上C.大相径庭相辅相成盛气凌人甚嚣尘上D.天壤之别相反相成来势汹汹满城风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义的辨析 课件(29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义的辨析 课件(29张PPT)
可能不一样,有喜欢,有讨厌,有褒有贬,由此使词义变幻着不 同色彩。如: 得啦,太太……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 我拥抱欧也妮了。……可怜的太太。(《守财奴》) 例句是葛朗台为讨好妻子说的一番话,从“太太”、“小妈妈” 到“好妈妈”,变换语体风格色彩,表现了葛朗台自私贪婪、冷 酷吝啬的本性。
2024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
语言文字运用之词义的辨析
汇报人:
01
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 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 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 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 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 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通过在语境中 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 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02
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 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 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 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 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 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 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03
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 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 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 的风格差异。反思和总结自己 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 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 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2.分析语境。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 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 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 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 “这就是”“因此”“所以”等。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 的因素,对文章的各个局部、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 因而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念。

202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必考题型专练:辨析修辞手法(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必考题型专练:辨析修辞手法(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必考题型专练:辨析修辞手法(附答案解析)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责)、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

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

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

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故选D。

2.(2022·云南曲靖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赋予大地山河、风云花鸟以人的神态动作等。

A.对偶。

“野径”对“江船”,“云俱黑”对“火独明”。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

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语的相关辨析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语的相关辨析

语言文字运用之词语的相关辨析[课程标准]1.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5.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教学要点]高考对“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实践·语言基础”的考查主要包括词语、成语、连贯、标点、病句修改、修辞以及常见句式和表达作用等。

一、真题引领[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9分)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

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______________。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

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_______________,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近义成语辨析积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近义成语辨析积累

近义成语辨析积累(学生版)1.安分守己循规蹈矩①他家做点小生意,向来________________,从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②这个孩子有礼有貌,________________,老师们都喜欢他。

2.鞭长莫及望尘莫及①旧中国国民党政府虽然也宣称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________________,对于那里的一些岛礁并没有实行实际上的控制。

②自从生了这场病,对于班上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李芳已经_________,再也无法赶上了。

3.别具一格不落窠臼①同其他地方的园子不同,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________。

②这本侦探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________,值得一读。

4.不负众望不孚众望①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和训练,中国女排终于________________,又一次取得了好成绩。

②经过调查组一段时间的考查,发现马显明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对他都有意见,并不能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

5.不胫而走不翼而飞①昨天晚上常委会才做出的关于撤销张华职务的决议,本来是要求各位常委保密,后天才公布的,谁知这消息竟________________,今天早上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②这本书早上明明是放在桌子上的,下午就________________,再也找不着了。

6.不以为然不以为意①老师一再给他指出错误,他却________________,照旧我行我素。

②尽管队员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却________________,天天早出晚归,决心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7.不绝如缕络绎不绝在这夜深人静的半夜,远处传来的琴声________________,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②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

8.不可理喻不可理解①他这个人简直就是________________,一点道理也不讲。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词语理解运用专项指导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词语理解运用专项指导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词语理解运用专项指导近两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涉及汉语中多个层面的语言现象,例如,助动词、疑问代词的使用,重叠等词法操作,某些特定句式的意义等。

1.对词语使用的考查【例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语文全国乙卷第17题)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本题涉及助动词的分类问题,助动词在很多语言的研究中都备受关注,它们的表现有很多跨语言的普遍性,也有各语言的个性特点。

同一个助动词常常具有多样的句法分布和语义,作为助动词的“能”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a.动态助动词,表示有能力完成某种事件,例如,“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

”超然客公众号b.道义助动词,道义上的许可,表明某种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等,例如,“你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

”c.认识助动词,表示具有某种可能性,例如,“现在天气这么好,怎么能下雨呢。

”d.表示“擅长”,例如,“我们这些人里,数他最能写。

”试题材料中加点的“能”所在的句子为“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这里的“能”属于d类,表示“擅长”,“郭老头能吃饭”表示郭老头在吃饭上有过人之处,饭量很大。

此处的“能”可以被“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1],例如,“郭老头很能吃饭”,而其他三类“能”不可以,这是d类“能”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三种“能”的地方。

四个选项中的“能”可分为三类,A项和D项的“能”属于a类①,表示有能力做某件事,例如,A 项中的“她”希望车厢里的人有能力看到自己。

B项中的“能”属于d类,句子中的“数他能说”以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明“他”十分善于表达。

C项中的“能”属于b类,其中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的禁令基于控烟条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因而可以判断其中的“能”属于道义许可的类别。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①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

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③,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

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文中斜体加粗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①。

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

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

②,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

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练21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词语辨析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练21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词语辨析题)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突破练21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词语辨析题)(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孙犁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痕》作的序中,更是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

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

要知,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

这样的文字,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A.一语破的清贫偃旗息鼓竟是B。

一针见血清苦销声匿迹不啻C。

一语破的清苦偃旗息鼓竟是D。

一针见血清贫销声匿迹不啻2.在下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阐释学的观点是,不再追求一个阐释的终点。

阐释不是,千方百计地搜索某一种定音的标准答案,从而结束漫长的理论。

即使某个时代的读者达成了评价一部作品的,另一个时代的阅读又可能不同的观点。

A。

披沙拣金跋涉共识催生B。

拨云见雾旅行共识衍生C.披沙拣金旅行见解衍生D.拨云见雾跋涉见解催生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文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比肩;若论文学传统的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不能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一直以丰富的作品、持久的魅力着全世界.A.博大精深绵延相提并论滋养B。

博古通今绵延齐头并进滋养C。

博古通今绵亘相提并论滋补D。

博大精深绵亘齐头并进滋补4。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莫衷一是.A.而是标志独树一帜言人人殊B。

2025高考语文语表题之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025高考语文语表题之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024年高考备考——近 三年(2021—2023)高 考真题词语题汇总(具 体语境中同一词的不同 意义和用法,同一语言
形式表意的差别)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 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 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 些端倪。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 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 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 “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 能叫他们“俩老头”。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 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 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 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 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 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 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 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 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2021届高考复习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类专项训练(二)辨析并修改病句(含答案)

2021届高考复习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类专项训练(二)辨析并修改病句(含答案)

2021届高考复习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类专项训练(二)辨析并修改病句1.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26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拋砖引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2020年4月1日2.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①校团委会决定11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篮球赛。

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校团委会通知)②我来拜访您,您不在。

我把拙作《读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不吝赐教。

(留言条)③昨天下午放学后,我骑车回家,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请假三天,务必批准。

(某学生请假条)④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

(招领启事)⑤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梵净山参观红云金顶,我是导游小张,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

(解说词)3.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今天,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

首先,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向亲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对此,我们感恩戴德。

今后,我们将坚持诚信守法经营,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祝愿大家身体倍儿棒,生活幸福!4.下面几处情境下的用语分别存在六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_______的。

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

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_______,关键在于个人。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

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

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

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_______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_______,一根杉木似的。

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独特各有不同莫过于顶天立地B.奇特各有不同无外乎特立独行C.独特不尽相同无外乎顶天立地D.奇特不尽相同莫过于特立独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

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

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

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

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眷恋杭州,首先是因为杭州的山水。

杭州山水最佳处,自然是西湖了。

得天独厚这个词,用在西湖身上,再恰当不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词语用法及含义专题练习(一)1、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别人2、疑问代词:谁、哪、哪儿、什么、几时、多少、几、怎么、怎么样3、指示代词:这、那、这儿、那儿、这些、那些一般来说,代词的语法功能取决于它所代替的词。

代词一般有确指,也可以活用,即代词的虚指(泛指)用法。

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体现一定的修辞色彩。

(二)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可用于单指个人。

“我们”有时也可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但这里面不包括说话人。

“咱们”不包括听话者。

“咱们”是说话中的你我,但又大于你我,变成了一类人的泛指。

“咱”也可以指称“你”。

第二人称代词“你”有时可以泛指任何人。

第二人称“你”还可以用来指说话人。

这种情况常见于说话者复述往事,而且内容常涉及第三者。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不具有指称作用。

有时女性的“她”用来指代事物。

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祖国、家乡时。

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和“自己”相对,大致相当于别人。

“人家”也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所说的“人人常常已见于上家”文,这时“人家”大致相当于“他(她)”和“他(她)们”。

“人家”有时还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

专题练习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

说到智力,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D.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迷走神经让我们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动作。

该神经将我们的脑干和消化器官连接起来,这些神经纤维最终嵌入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内层。

这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大脑和肠道可以“互相交流”。

当肠道细菌分解食物颗粒时,它们会产生代谢物,迷走神经可以感知它们。

反过来,这条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从而调节消化过程。

但是压力会关闭迷走神经,阻止其执行这些重要任务。

如果迷走神经由于压力而无反应,它就不会释放出能缓解炎症的抗炎分子。

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会拉肚子。

2.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话说得何其好哇!B.《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经过权衡,最终说“吾其还也”,晋军就离开了郑国。

C.《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在类比“种树”与“官理”时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D.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其自身。

诗歌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

3.下列各句中的“像”与原文中加横线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鲁迅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像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

B.钱塘江汹涌的波涛卷起像霜雪似的白色浪花。

C.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我。

D.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人生有两极。

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

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

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

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

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每况愈下。

4.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喝早酒,跟苦力活儿多少有点关系。

早年,宁波菜市场周围总需要一些人力的,拉货、搬货、运货,男人起大早干完活儿,那么一定要喝点早酒。

企图御寒也好,增强体力也好,这种清晨清冽而热气氤氲的气氛里,可以拥有心无旁骛地放松一刻。

5.下列句子中的“企图”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火眼金睛,一眼识破了商贩以次充好的企图。

B.科技与科幻跨界交融,企图打破AI技术的创新边界。

C.他企图用叠床架屋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立论空洞的毛病。

D.犯罪分子携款外逃的企图最终都不会得逞。

鳄雀鳝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

鳄雀鳝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

6.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交出了一份彪炳千古的时代答卷。

7.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项工作必须我们一起完成。

B.我们去干活,你要是没事,咱一块儿去。

C.老师对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864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长达45页的论文,阐述醋的酿造工艺。

他在文中第一次描述了一类不起眼的微生物——醋酸杆菌。

9.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B.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C.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了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

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

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1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B.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C.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

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

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加入了食用代糖,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1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参考答案1.C 指示代词“这”通常具有指示前文内容的作用,所以含有代词“这”的句子往往具有总结性。

文中“看到这”的“这”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前文内容。

A.“这”指这时候,即说话的同时;B.“这”是代词,不定指,即不确指说话的内容;C.“这”是代词,此,指代上文所说内容。

D.“这”读“zhèi”,常用于口语,有“这么”的意思,是“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

2.D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为代词。

A.语气词,常与“何”连用,理解为“多么”。

B.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可译为“还是”。

C.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

D.代词,与原文一致。

3. C思路点拨:原文中和C项是比较。

A项是举例,B项是比喻,D项是推测。

4.A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选项中“自己”是泛指,指代任何人。

B.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

C.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句子中的“他”。

D.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成绩好的学生”。

5.B 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是动词,解释为“想做某种事”。

A.名词,解释为“想法”;B.动词,解释为“想做某种事”,与例句相同;C.动词,解释为“打算”,含贬义;D.名词,解释为“想法”。

6.C 文中画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A.“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

B.“并”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

C.“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D.“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

7.D 文中画线处的“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可以泛指一类群体人物,D项用法与之相同。

A.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

B.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一方,但不包括听话人一方。

C.相当于“你”或“你们”,指听话人一方,但在此语境中用“我们”更显亲切。

8.B9.B 横线处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特指句子的主语“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

A.“他用”指别的用处,“他”表示别的。

B.“他”特指某个人,由末一分句“最是风流袁隆平”,可知指代“袁隆平”。

C.“异地他乡”的“他”泛指除故乡以外的其他地方。

D.“他山”指别的山,“他”表示别的。

10.A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A.泛指任何一个人;B.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C.指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D.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

11.D 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

A.“大家”指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

B.“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