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8-2019年初中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PPT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36张PPT)

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并分析体会这两句诗歌的内容,理解卖 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
运炭的辛苦:路远、天寒、地冻、牛困人饥
老人仅仅希望吃饱穿暖,他没有更高的要求。穿着如 此单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同学们,读到这我 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刺骨的 寒风吹得他涩涩发抖。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卖炭翁的悲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抛开自己的寒冷悲愁,为解除天下“寒士”的痛苦 呼号。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心情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 高的理想。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 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 种忘我为人的精神,何等可贵! 这 也是全诗主旨所在。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2019/5/9
目录
导入 诗歌学法指导 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初读,知内容 默读,想画面 自读,品语言 品读,悟情感 “杜甫很忙”之我见
课文小结
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 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 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 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 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 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 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 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品语言
悟情感
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 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 被称为“老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古诗中有一种,它的特点是,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的“”诗。

2.杜甫(712—770),字,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代主义诗人,被称为“”。

有《杜工部集》。

3. 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由联想到,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3.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默读第二节,思考:(1)群童为何抱茅?(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再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

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15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 运用
2024/1/30
16
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贫富对比
诗中通过卖炭翁的贫苦与宫使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劳逸对比
卖炭翁的辛勤劳作与宫使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了 社会的不平等。
炭的贵贱对比
诗中提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通过炭的价值与宫 使的强取豪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 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作家 应该在传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 现实主义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23
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 实,更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当代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弘扬人 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 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不羞郎,回身就郎宿。”
21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4/1/30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表格教案(4页) (2)-教育文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表格教案(4页) (2)-教育文档
对比:
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
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衣正单和愿天寒的对比
(在赏析中指导句子的朗读)
八、揭示主旨(诗歌合为事而作)
本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
提示:、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从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2、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3、展示学习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能够正确朗读
教学环节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卖炭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课实(试)验课复习课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

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

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

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庇.(bì)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

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二、深入探究——理清层次默读全诗。

本诗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课件新人教版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课件新人教版PPT课件
史 ” 。杜甫忧国忧民 , 人格高尚 , 诗艺精湛 , 被后世尊为 “ 诗圣 ” 。有 《杜工部集》传世。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3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 俗。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
如此、这样 高耸的样子
) )
(3)秋天漠漠向 昏黑( 接近 ) (4)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 ..
谋求,需求 轻快的样子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5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忍能对面为盗贼
D )
B.卷我屋上三重茅
C.回车叱牛牵向北 D.系向牛头充炭直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6
(2)(黄石中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然身处穷困之境,
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8
(3)《 卖 炭 翁 》 中 以 外 貌 描 写 表 现 了 卖 炭 翁 劳 动 的 艰 辛 的 句 子 是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挂罥 ( . ( niǎn )(
juàn
) )
塘坳 ( . ) 两鬓 ( .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

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焦急万分的。

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

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

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

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

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4唐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名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二、时代背景: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

24唐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名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二、时代背景: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