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原种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合集下载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物,随着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逐渐增大。

然而,在食用菌栽培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开发和应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是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土壤作为食用菌生长的基质,其质量对菌丝生长和产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抗重金属植物种植在污染土壤中,通过植物的吸收、耐受和沉积作用来修复土壤。

常用的抗重金属植物有红景天、铜钱草等。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土壤酸碱调节、添加修复剂等方法,通过改变土壤pH值、吸附重金属离子来修复土壤。

二、水源污染防治技术对于水耕食用菌的栽培来说,水源的质量至关重要。

污染的水源会直接影响到菌丝的生长和食用菌的质量。

水源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水资源的保护和水体净化技术。

水资源的保护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建设水源保护区等措施,以减少水源受到污染的机会。

水体净化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通过过滤、沉淀、氧化等方式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

三、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在食用菌的生长过程中,空气质量对菌丝的生长和菌体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空气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空气净化技术和通风技术。

空气净化技术采用过滤、吸附、杀菌等方式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有机物和细菌等污染物。

通风技术通过调节通风设备的运行以及改善栽培环境,保持空气的流动性和新鲜度,从而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

四、废弃物利用技术食用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菌丝渣、菌包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废弃物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堆肥、生物质能源利用和资源回收等方法。

堆肥技术将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产生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土壤改良。

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如沼气发电。

资源回收技术则通过分离和提纯废弃物中的有用物质,如多糖、蛋白质等,用于生产其他产品。

食用菌栽培污染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食用菌栽培污染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眼” ;摆 放 过程 中培 养 架 有 毛刺 , 容 易 扎 破 菌 袋 ; 运 输环 境洁 净度 不够 、袋 口封 闭不 严 ,容 易 吸进 杂
菌。
下各 部均 出现 杂菌 。影 响 灭菌效 果 的主 要 因素有 以
下几 方 面 。
1 . 培 养料 的 原料性 质 。培养 料 原料 的营 养成 分 .1 1 糖 、脂肪 和蛋 白质 含量 越 高 ,传 热 性越 差 ,则对 微
正常 生产 。本 文 分析 了污 染的原 因 。并提 出从 彻底 灭 菌、净化 环境 、严格接 种 环 节的 无 菌操 作 方 面减
少操 作环 节 的污 染 ,从 选择 抗性 茵株 、提 供 食 用茵
生长 的优 势 环境 、科 学 管理 方 面增 强抗 污 染 能 力 。
从 而进行 综合 防 治 ,可 以大 大降低 污染 率。 关键 词 :食 用菌栽培 :污染原 因:综 合 防治
1 灭 菌 不彻 底 。这 一 原 因导 致 污 染 发 生 的 特 点 . 1
是 污染 率 高 、发 生 的早 ,常 在 菌 丝 培养 3~5d后
出现 ,污 染 出现 的 部位 不 规 则 ,培 养 料 的 上 、 中 、
比较 脆 , 在 搬 运 过 程 中 折 角 处 极 易 磨 破 造 成 “ 沙

11 灭菌 方法 。相 比较 而 言 ,高压 灭菌 可用 于各 .. 3
种培养料的灭菌,关键是要排放干净冷空气,但对 栽 培袋 耐热 性要 求较 高 ;而 常压 灭菌 对于 灭菌 难度
较 大 的粪草种 和 谷粒 种或 麦粒 种要 达 到完 全灭 菌效
定距 离 ,周 围环境 应尽 量清 除污 染 源 。栽培 室 的 门窗和 通风洞 口要装 纱 网 ,做 好 防虫 工作 。一 旦 发

食用菌栽培中常见杂菌污染的原因与防治

食用菌栽培中常见杂菌污染的原因与防治

的综合 防治 方 法
1
.

选择新 鲜 培 养 料


棉 籽 壳 营 养 成 分高 于 其 它 农 作 物 秸 秆 是 栽 培平 菇 的 优 良原料
, , 。
,

但一

定 要 选 用 新鲜 短 绒 多 的 棉 籽 壳 淋 雨 受 潮 变 质 的 棉 籽 壳 不 能 用 因 这 种 原 料 带 有 大 量 杂 菌 棉
3 写~
5 % 石碳
, 、
.
3 % 来 苏 尔拌料

,
可杀 灭 细 菌 和 真菌 ④
50

如用
酸水 溶液 拌 料 可杀灭 料 中细菌 真菌 害虫及 虫卵


3
场 地 要 严 格 消毒
,
栽培 场地 要 用 石 灰水或
,
3%

来 苏 尔消毒及 喷洒
0
倍 乐果
,

老菇 场


菇房 消 毒更 要 从 严从 细 阳 畦 栽培 要选 择 阳光 充 足 排 水 良 好 的栽培 场地 清水 冲洗 干 净 后 消毒 杀 菌 再 拌料 播 种后 每 隔 一 周喷 一 次 石灰 水 和 5 0 害发 生


5
,
.
人 为 因 素 在栽 培 的 拌料 过 程 中 如 使 用 了 假 劣 抑 菌剂 类 药 物 或 者 是 配 比 浓 度 不 合
、 , 。
:
,

,
适 或药液掺配 搅拌 不 均 匀 这 些 都 会 导 致 局 部 污 染 或 全 部 污 染
、 , , ,
第三 个是 在 原 料 处 理 中 如

亿昌菌业:食用菌生产如何高效控制污染

亿昌菌业:食用菌生产如何高效控制污染

亿昌菌业:食用菌生产如何高效控制污染
食用菌生产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环节不注意环境卫生及灭菌治虫工作,都会遭受杂菌肆虐和病虫的危害,造成产量降低,更有甚者前功尽弃。

食用菌污染控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原料污染控制
食用菌生产原料,通常为一些工农业生产的下脚料,其中富含丰富的营养,适合各种微生物的生长。

尤其在夏天这个高温高湿的季节原料最容易变质(即杂菌污染),采用这些原料一定用做到灭菌彻底。

二、灭菌措施:1、要用新鲜干燥,未生过霉的原料。

2、使用前在阳光下摊晒2天,晒死部分杂菌。

3、熟料栽培的伞类真菌,在料中(以干料重计)加人0.5%的速效灭菌剂-亿昌增抗剂拌料。

90℃灭菌3小时,杀菌率100%!微孔破洞,不易污染;抵抗杂菌,全程无忧!高压灭菌,料袋必须是聚丙烯塑料,料放在灭菌锅中(不能堆放,放时瓶与瓶,或袋与袋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使其受热均匀,达到灭菌彻底。

其次,高压灭菌时锅中的冷空气要排尽。

常压灭菌,袋料袋装锅时要有一定的空隙或者“#”字型排垒在灭菌锅里,这样便于空气流通,灭菌时不易出现死角。

采用常压蒸汽灭菌锅,在加入速效灭菌剂-增抗剂后,起效温度65℃,当温度升至90℃~100℃时只需进行短时间灭菌,培养袋就达到彻底无菌状态杀菌率100%。

- 1 -。

我国食用菌菌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食用菌菌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食用菌菌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食用菌菌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009-11-11访问次数:260信息来源: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驯化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食用菌栽培规模又迅速扩大,良种选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菌种业出现了两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一个是种质资源流失,一个是育种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在种质资源流失方面,我国食用菌的一些品种资源不断以民间方式流传到国外,反被其他国家研究并注册,使我们面临珍贵的资源流失,又受他国频频指责“侵权”的窘境,声称收“保护费”等等,如香菇就是如此。

白灵菇在我国商业性栽培仅六年历史,但已流传到日本,日本已进行工厂化栽培,且已研究选育出3个类型的菌株,而且作了基因图谱,列为日本食用菌保护物种名单。

品种资源流失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不言而喻,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另一个问题,我国育成的一些食用菌新品种新菌株,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有些是没有通过品种审定,有些是缺乏基因图谱的研究,有些是没有详细完整的三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特征描述。

还有些是菌种销售繁育者不尊重育种者的劳动,引进后自己编号起名出售。

这种状况的蔓延,不仅使育种者繁育、转让等权利受到侵犯,而且使良种在生产中也发挥不了最佳的栽培效果,给我们食用菌产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要首先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落实,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制度。

防止从各种渠道造成的种质资源流失。

新育成的品种要依法进行审定,扩繁和经销者要遵循《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的规定,使用审定后的品种名称,不要随意更改编号。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食用菌育种研究的投入,稳定研究队伍;对新育成的品种,要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基因图谱,列入新品种保护名录。

有条件的食用菌企业,除重视栽培技术改进外,也要重视食用菌菌种的选育工作,引进新品种繁育推广时,要尊重育种者的权利,不起新名不另编号。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率的方法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率的方法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率的方法
01、使用液体菌种液体菌种克服了固体菌种的缺点,液体菌种可直接作为栽培种进行栽培。

使用液体菌种不仅杂菌侵染的机率低,污染率可降至2%左右,而且从长远的眼光看,由于它的生产不用塑料袋,对环境没有污染,降低了菌种的生产成本。

2、原种瓶的底部开始接种原种瓶下部的菌种菌龄短,生命力旺盛,并且杂菌少,接菌后菌丝吃料快,污染率低,这样污染率可降至3%左右。

为了进一步降低栽培种的污染率,建议将正常原种瓶口上部的1/5的原种弃掉,防止肉眼看不到的杂菌污染栽培种。

3、高温季节接菌的时间提前或延后在7-8月份的气温较低的时间段接菌,如早晨或晚上。

当然,如果在有空凋的室内接菌效果更佳,污染率可降至5%以下。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食用菌是一种受人们青睐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其栽培技术备受关注。

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温度控制食用菌类栽培对温度要求较高,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菌丝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食用菌类的栽培中需要通过合理的温度控制来促进菌丝的发育和菌体的生长。

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环境温度或增加通风来降低温度。

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热设备或保温材料来提高温度。

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保证栽培的成功率。

二、湿度控制湿度是食用菌类栽培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菌丝的生长和产菌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湿度条件。

如果湿度过高,会导致菌床发霉和细菌滋生的问题;而湿度过低,则会导致菌丝的生长受阻,影响产量。

因此,通过湿度控制设备和技术,能够保持适宜的湿度水平,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

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通风和降低环境湿度来控制;在湿度过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湿设备来提高湿度。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湿度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控。

三、通风控制通风是食用菌类栽培中必不可少的环境控制技术。

通过通风系统,可以为菌丝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通风还能有效地控制湿度和温度,防止病菌滋生和病害蔓延。

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通风设备,确保菌床的通风效果良好。

在通风控制中,还应注意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菌棚,对菌体产生负面影响。

四、污染防治技术在食用菌类栽培过程中,污染是一大挑战。

不同来源的污染物可能会破坏菌丝的生长环境,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对菌棚和周围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合理选择土壤和基质材料,严格控制施肥和使用农药的量和频率,以减少化学污染。

高校实验室食用菌培养杂菌污染原因与防治

高校实验室食用菌培养杂菌污染原因与防治

等 生物科 学 技术 发达 的国 家采用 更加 先进 的超高 温瞬 间灭菌 技术 , 但成 本 比较高 , 现 阶段还 无法全
面推广 .
2 杂菌 污 染 的途 径
造 成 杂菌污 染 主 要有 两 种 途 径 , 一 是 菌 种 接 种过 程 中 , 原料 中 由于灭 菌 没 有 达 到要 求 携 带 了
为2 0  ̄3 0 mi n;木屑 培养基 为 8 0 ~9 O mi n . 加长
灭菌 时间 的同 时 , 要 尽 量 避 免 培养 基 营 养 成份 的 损失 .
二是 不 同酸 碱 度 培 养基 对 灭 菌 效果 的影 响. 微生 物生 长有其 适 应 的培养 基 酸 碱 度 , 偏 酸 性 培
程 中, 由 于 操 作 不 当 造 成 杂 菌侵 入 培 养 基 . 防 止 杂 菌 污 染 的 对 策是 , 接 种室必须无 菌, 定 期 更 新 菌 种, 净 化 培 养 食 用 茵原 料 , 接 种 前 整 理好 个人 卫 生 , 培 养 过 程 中要 控 制 好 培 养 室 内环 境 条 件 . 关键词 : 实验 室 ; 食 用菌 ; 杂 菌污 染
[ 中 图分 类 号 ] Q 5 —3 3
[ 文献标志码3 1
[ 文章编号] 1 0 0 3 — 6 1 8 0 ( 2 0 1 5 ) 0 4 — 0 0 5 6 — 0 2
在食 用菌 的 菌种 培 养 过程 中 , 影 响食 用 菌 生 长 的最大 因素 是霉菌 ( 绿霉 、 青霉、 曲霉 、 根 萄球 菌 ) 等 杂 菌 的污染 , 尤 其在夏 秋季 节更 为严重 . 在 食用 菌培
如有剩余的原料要妥善保存防雨防发热使用前在阳光下翻晒的石灰水不但可以为食用菌生长补充钙还可以调解其使培养基充分吃透水分也能起到一定的灭菌作用接种前整理好个人卫生操作前穿好杀过菌接种时注意的问题接种时要将菌种上部已经老化的菌皮除掉菌种试管口不要离开酒精灯火焰cm范围菌袋等物品要尽量靠近酒精灯火焰处以降低污染率

制作食用菌菌种时杂菌污染的原因

制作食用菌菌种时杂菌污染的原因

制作食用菌菌种时杂菌污染的原因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0期食用菌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诸如绿霉、青霉、曲霉、根霉、毛霉以及细菌等杂菌污染,高温季节尤为严重。

由于杂菌的侵害,往往会导致信用菌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寻找杂菌污染的原因,对于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的污染率在5%以下,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需要查找原因。

1.灭菌不彻底培养料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杂菌污染,一般3~5天即可出现污染现象。

而灭菌不彻底也是由于下列几个原因引起的:1.1霉菌操作不当一般杂菌的菌丝体与孢子经过常压100℃、6~8小时或121℃、0.5~2小时均能杀死。

目前食用菌培养料往往采用常压灭菌法或高压灭菌法。

常压灭菌对谷粒、粪草等材料的灭菌难度较大,不容易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而高压灭菌法效果则要好得多。

采用高压灭菌时,关键是把锅内冷空气排尽,否则锅内不能达到饱和的蒸汽压,灭菌的温度也达不到要求。

采用常压灭菌时,灭菌仓的周围最好砌成圆形,以便灶内温度升高均匀,灶顶砌成圆拱形,这样冷凝水沿四壁下流而不会打湿菌种瓶(袋)。

另外蒸汽不足、温度不高等也是常压灭菌不彻底的因素。

1.2培养料性质的影响制种所需材料的种类、培养料中的含菌量、含水量以及酸碱度等都能影响灭菌效果。

灭菌时,要根据培养料配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灭菌时间。

选用的培养料一定要新鲜无霉变。

从培养料灭菌前微生物含量越高灭菌时间越长,反之则短,所以培养料配制完毕后必须及时灭菌,装袋后的菌种不要过夜后再上锅灭菌,以免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料内的含菌量升高,并且会造成培养料营养损失。

水的热传导性能比木屑、粪草等固体要强,如果培养料内水分均匀适宜,则灭菌效果好。

培养料中应避免出现“夹心料”(即培养料中含有未吸水的干料)。

灭菌锅内的蒸汽对夹心料的穿透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灭菌死角,达不到灭菌的目的。

另外,培养料的酸碱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偏酸的培养料比中性和偏碱性的灭菌时间要短。

食用菌菌棒污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

食用菌菌棒污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

食用菌菌棒污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可能造成菌棒污染的原因:1、培养料本身含有链孢霉孢子。

要注意避免培养料被污染,因为大多数链孢霉是从菌棒里面长出来的。

2、大棚菌棒码垛太高太密集,造成菌棒温度过高。

菌棒码垛过高,加上天气热,养菌棚温度高,菌棒在养菌期间本身菌丝生长会发热,故菌棒温度比菌棚温度高5度左右,链孢霉最适宜生长温度25~36℃,含水量53%~67%,加上时而下雨,如地势又偏低,高温高湿场所最容易滋生链孢霉。

3、随意乱扔已被感染的菌棒。

切记不要把已被链孢霉污染的菌袋放在菌场上暴晒或扔到河里。

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链孢霉孢子会大量萌发并随风传播,致使空气中存在大量链孢霉孢子。

4、错误观念。

小部分菇农认为不用理会链孢霉,菌丝最后会吃掉链孢霉。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是早期感染,影响了菌种的萌发和定植,链孢霉会消耗掉培养料的养份,菌包里变成了链孢霉的天下,菌丝肯定是没机会生长的,那么是一定不会出菇的。

如果是在菌种定植后的感染,菌丝和红色链孢霉一同生长,红色链孢霉会消耗掉一部分培养基的营养,那么定会导致产量下降。

所以必须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治疗方案1、经常检查,发现感染菌棒及时挑选出来,用塑料袋轻轻套住感染菌棒,防止孢子粉乱飞,将好坏菌棒统一隔离开。

2、将养菌棚的菌垛摆低,降低菌棒温度。

3、温度升高时和下雨天适当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

二、预防措施此次感染过链孢霉的区域,来年感染几率很大。

想要避免,须早做预防措施,食用菌种植一直提倡防大于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1、清理大棚及场地,需将大棚及场地喷洒杀灭抑制链孢霉孢子的药物。

2、拌料预防,在培养料里拌入可以预防杀灭链孢霉的药物,可有效预防菌棒里面长链孢霉。

3、管理是关键,食用菌生产环节繁琐,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这才是增产丰收的好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食用菌类栽培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环境控制和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探讨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环境控制方法以及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控制技术1. 温度控制在食用菌类栽培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类型的食用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菌种要求进行温度调控。

一般而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菌种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合适的温度控制系统,能有效提高食用菌类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2. 湿度控制在食用菌类的栽培中,湿度的合理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湿度过高容易导致腐败和病害的发生,湿度过低则会影响孢子的发芽和菌丝的生长。

因此,在菌床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菌种对湿度的要求进行精确的湿度控制,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3. 通风控制通风对于食用菌类栽培中的气体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非常重要。

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保持菌床内的气流畅通,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并有效提高产量。

因此,合理设计通风系统,调控通风量和频率,是食用菌类栽培中必不可少的环境控制技术之一。

二、污染防治技术食用菌类栽培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是制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也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开展了相应的防治技术的研究。

1. 微生物污染防治技术微生物污染是食用菌类栽培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措施:(1) 严格的消毒措施:包括消毒杀菌液、紫外线辐射等消毒方法,可以有效杀灭潜在的污染菌种。

(2) 通风换气:保持菌床周围的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 菌种筛选:选择耐污染的菌株进行培养,降低被污染的风险。

2. 化学污染防治技术在食用菌类栽培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污染问题。

为了降低化学物质对食用菌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手段:(1) 替代性材料使用:选择对食用菌类无害的替代性材料,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防治食用菌菌种受污染巧办法

防治食用菌菌种受污染巧办法

防治食用菌菌种受污染巧办法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制种是关键的一环。

而在菌种的制作过程中,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原因会导致杂菌的侵入,污染菌种,使食用菌商品率下降,效益下降下面就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杂菌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青霉菌是最常见的一种杂菌。

污染后在培养基上呈现小而单独的绿色粉末状。

霉斑。

该菌分布极广,靠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附着在未经彻底消毒而潮湿的材料上传播。

防治措施:1、培养料要严格消毒。

2、接种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加强通风、降温、降湿。

4、局部污染可用5-10%石灰水冲洗。

二、木霉菌主要是绿色木霉或康氏木霉。

依靠产生于腐烂的木材、种子、植物残体、堆肥及土壤等有机质培养料中和浮游在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

该菌喜酸性,温度达25-30℃,空气相对湿度80-90%时容易发生,能在3-5天内由点片发展到整个料面。

木霉常与青霉混生,二者菌丝颜色相似,不同处是青霉由白向绿或淡黄色转变,而木霉菌丝开始为白色,产生绿色孢子后变成绿色或铜绿色,并逐渐加深。

木霉菌的纤维素酶活性强,能分解纤维素,主要发生于室内锯木屑等木质素纤维丰富的培基中。

因其生长迅速,除与食用菌争夺营养外,还分泌毒素,所以常与食用菌丝体间形成对峙的”岛屿状”“拮抗线”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

防治措施:1.培养料严格消毒,彻底消灭培养料中的菌丝及孢子;做好无菌操作,加强通风、降温。

2.消毒时甲醛用量不宜过多,防止造成酸性环境。

3.培养基上有木霉时,及时局部涂755酒精、15%漂白粉液,50%多菌灵200倍液,喷1-5%的石灰水或撒白灰粉再行挖除,后用石灰水涂抹。

处理时最好将菌种袋(瓶)搬到室外,防止孢子飞散。

出现木霉后,严禁任意打开瓶盖或揭开薄膜,避免蔓延。

利用塑料袋制种时,培养期间不宜过多的移动。

4.及时揭除未萌发的菌种块。

5.菌种瓶及菌种袋的棉塞不能受潮,培养室保持干燥清洁。

6.母种要纯正。

7.拌料时每公斤干料加入25%(或5%)的多菌灵2克或75%的甲托1克。

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及防范

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及防范

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及防范邵建宁,王秉峰,路等学,高静梅(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兰州,730000)文章编号:1003-8310(2005)02-0026-02从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的时间、污染部位、污染杂菌的种类入手,进行分析判断造成原种栽培种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原因。

针对污染原因及时进行菌种生产改进,进一步加强规范操作、规范生产,从而降低原种栽培种生产中的污染率,保证菌种生产正常进行,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用种。

1 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111 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接种后,3~5d出现污染现象,污染大量发生,污染出现的部位不规则,培养物的上中下各部位均出现杂菌,即可断定此类污染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

112 接种物带杂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杂菌从接种菌种块上长出,污染的杂菌种类比较一致,接种3~5d后就可肉眼鉴别。

可断定此类污染为接种物带杂引起的污染。

113 接种操作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生产中,污染分散出现在培养基上表面,污染的杂菌种类不一,通常接种后7d左右出现,较接种物带杂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稍晚,经分析可断定为接种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114 培养环境不洁及高湿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培养前期污染率很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增高,污染较大量发生在接种10d以后。

甚至培养基表面都已长满菌丝后,贴容器壁处陆续出现污染菌落,可断定此类污染为培养环境不洁及高湿造成。

2 原种栽培种污染防范211 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的防范:针对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在原种栽培种生产中进行以下检查和调整:(1)高压灭菌检查冷汽是否排放干净,确保灭菌室内灭菌温度达到压力表所指示压力的对应温度。

常压灭菌圆汽后应保证足够火力和持续蒸汽,避免中途出现温度下降。

(2)根据培养基所用原料的不同确定适宜的灭菌时间。

(3)培养料配制时拌水应均匀,避免夹生。

(4)培养料配制好后应及时装瓶或装袋灭菌,不要放置过长时间。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细菌污染与控制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细菌污染与控制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细菌污染与控制方法在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细菌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会对菌种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细菌污染是保证菌种质量和增加产量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细菌污染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一、细菌污染的原因细菌污染主要是由于环境、设备及人员等因素引起的。

首先,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细菌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例如空气中的细菌、土壤中的细菌等。

其次,设备的不洁净以及不合理使用也是细菌污染的原因之一。

例如,培养基、菌种搬运工具等设备的不洁净可能引入细菌。

此外,人员的操作不当,如未进行充分的消毒,也会导致细菌污染的发生。

二、细菌污染的影响细菌污染对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细菌的存在可能降低菌种的生长速度,导致生产周期延长。

其次,细菌引发的病害可能导致菌丝发黄、发黑等异常症状,进而影响菌种的健康状况。

此外,细菌还会对食用菌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三、控制细菌污染的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细菌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环境消毒首先,对栽培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例如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可以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细菌。

2. 设备清洁定期对培养箱、培养基瓶以及其他使用的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其洁净无菌。

使用消毒液对设备进行清洗,并且要确保设备存放在清洁无菌的环境中。

3. 人员操作规范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持双手清洁,并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同时,要定期进行员工培训,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 菌种来源选择选择优质的菌种作为原料供应商,确保从根本上提高菌种质量,减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5. 规范菌床管理细菌污染的发生与管理不当的菌床密切相关。

因此,在菌床管理中要注意菌种的分离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合理的通风等,以减少细菌污染的发生。

总结:细菌污染是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食用菌“重茬”咋办?

食用菌“重茬”咋办?

食用菌“重茬”咋办?
一、食用菌种植“重茬”的原因:
1、由于连年种植食用菌,设施环境污染。

2、菇棚在使用时消毒灭菌不彻底,土壤带菌,菇棚内设施带菌,空气带菌,致使食用菌连作时病虫害发生严重。

3、预防意识不强,污染菌袋不及时处理随处乱扔,为病原菌积累创造条件,由于生产时管理不严消毒不彻底,害虫随着培养料进棚,致使“病源”到处传播。

二、防治方法
1、清理环境:菇棚周边粪堆、草堆、垃圾等要彻底清理干净。

2、棚内消毒:棚内用新高脂膜800倍液进行喷洒或撒施可预防病菌侵染,墙体、四边、立柱、通风口等亦应喷洒药物进行消毒,不留死角。

3、晒棚,出菇结束后,揭掉遮阳物和棚膜,利用太阳的强光长时间暴晒杀灭棚内病原菌。

- 1 -。

食用菌菌种易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食用菌菌种易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食用菌菌种易出现的问题及措施播种后菌种不萌发或吃料困难主要原因:菌种退化、老化;菌种未经脱毒处理、自身携带病毒或病菌;基料灭菌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酸败;接种时温度过高等。

处理:更换适龄、健壮的脱毒菌种;因基料或接种原因时,重新装袋生产。

发菌期间污染严重主要原因: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规范,菌种自身携带杂菌,培养场所杂菌基数过高,预防措施不到位等。

处理:前三个原因导致污染率高,应重新装袋生产;培养场所按技术规程用药处理,菌袋进入后,每5天左右喷洒一遍药物予以预防,一般可使用赛百09和百病傻交替喷洒;发现污染袋后移出进行单独药物处理,方法是使用消霉王或百病傻浸洗菌柱,并单独发菌,以免杂菌孢子对其它菌袋形成二次污染。

出菇期间发生侵染性病害主要症状:幼蕾死亡、幼菇发黄、死菇、菇体变褐等。

处理:属于菌种问题时,更换菌种即可解决;加强通风管理,尤其为了节约用电而不及时通风的作为是很不划算的,应根据生产的不同阶段,实施科学的通风;同时强化病虫害预防工作,发现病害后,应及时将菌袋移出,清理掉病菇,并顺手清理料面,根据病害程度,使用赛百09溶液涂刷或喷洒料面,杀死病菌。

出菇期间发生畸形菇主要表现为只长白疙瘩、不分化子实体;菌柄粗短或细长、菌盖很小甚至没有菌盖等。

主要原因:菌种退化或在菌种转接生产过程中感染病毒病菌;原料配比不当或含有不明成分的有毒有害物质;通风严重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水分管理严重失调等。

处理:及时更换脱毒新菌种;检查原辅材料以及喷雾器等工具,如属原料问题,更换即可;喷雾器等工具中存有某些药物时,可予彻底清洗或更换;强化通风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严格用水管理,尤其不要在蕾期喷大水,也不使袋内积水;使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比如,每次通风后应及时喷水,使在通风时暂时降低的湿度再度升高。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的方法分析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的方法分析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的方法分析食用菌菌种的概念,原指食用菌的孢子,这里将纯菌丝体连同培养基质一一同叫做菌种。

根据菌种的培育过程,固体培育的菌种被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

母种是菌种选育后在试管培养基中繁殖而成,用于繁殖原种,也可保藏菌种做种源。

原种是母种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扩繁而成,这个扩繁过程增强了菌丝对培养环境的适应性。

栽培种是原种进一步扩繁而成,增加的是菌种的量,原种和栽培种都可以直接出菇。

液体菌种是指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菌种或菌丝体。

对于液体菌种来说,母种可以直接作为原种使用或用于生产原种,没有了三级的分别,简化了生产工艺。

液体菌种生产使用了封闭运行的工业发酵设备,可得到高纯度萌发迅速的菌种,不容易被污染。

固体培育的菌种需经过几次的扩繁,扩繁过程中有灭菌、接种、培育等过程,每个环节都容易受到污染。

1.食用菌菌种生产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源1.1菌种原发污染、接种过程污染用于扩繁的菌种本身不纯,种源存在污染。

种源污染一般都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往往都是在扩繁过程中被发现,繁育的菌种污染普遍,不是某一瓶某一袋的问题,损失一般较大。

接种过程污染是由于条件限制,设备简陋,无菌操作不规范,技术性差而造成的污染。

1.2器皿、材料、培养基质污染这种污染是由于灭菌过程存在问题,灭菌不彻底,或器皿(袋)破裂二次污染造成的。

培养基质料含有单宁或香料类防腐化学物质(杉、松、樟木质含有的醇、脂、醚),造成菌种吃料萎缩,菌丝无法正常生长和蔓延。

1.3环境污染、技术控制不当造成的污染由于环境温度高、过于潮湿,各种杂菌容易滋生造成感染,另外就是虫、鼠危害,造成外源性污染。

在培养基质料制作过程中,pH值、C/N比例、水分含量等的不适合,在培养过程中光照、氧气含量、CO2浓度、温度、湿度等条件控制不当,都会造成菌种生长环境不理想,菌种的生理活动受抑制,菌丝不能快速生长占据整个培养基质空间,给其他菌入侵和繁育(菌类竞争)造成条件,从而放大了污染的影响。

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及提高菌种质量的方法

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及提高菌种质量的方法

食用菌是一类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大型真菌,由于食用菌具有众多的应用价值,我国不少地区均开展了食用菌培育栽植,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是,在实际的培育栽植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地区培育栽植的食用菌菌种质量并不高,而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的源头,若其质量不高,不仅会对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食用菌食用的安全性,基于此,就需要人们积极分析和总结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并探索提高食用菌菌种质量的方法,才能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和长久的发展。

1.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分析1.1菌种保藏不当菌种保藏是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食用菌菌种在正式栽培前需存储在不同的环境中,然而,在实际的栽培生产过程中,不少栽培生产工作人员并未认识到这一点,随意地对食用菌菌种进行存储,常常会出现存储温度不适宜、存储时间过长等保藏不当现象,这些问题均会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

1.2培育环境不适宜食用菌是一种大型真菌,它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光照、湿度、温度、pH等条件,其中,温度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最大,其不仅会对食用菌生长代谢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导致菌种退化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会导致食用菌菌丝细胞的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对菌丝的抗杂能力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如相关研究表明,在36℃高温条件下,平菇(一种食用菌)菌丝细胞壁结构趋于收缩或扭曲,从而会增加细胞壁空隙率和降低菌丝抗逆性,使其易受到木霉菌感染,进而会影响菌种生长质量。

另外,有研究证实,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还会导致食用菌培育室滋生各类霉菌,这些霉菌可侵染培养菌株或与培养菌株争夺营养,从而会影响培养菌株生长发育质量,严重时还会导致培养菌株无法生长发育。

1.3营养因素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营养因素包含了培养基配方、配方比、含水量及PH值等,其中,培养基配方不适宜或培养料碳氮比不合理,均会阻碍食用菌菌种的遗传物质合成,从而会对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会导致培育出的菌种品质降低。

食用菌原种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食用菌原种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食用菌原种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摘要介绍食用菌原种产生杂菌的种类,针对食用菌原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用菌原种;杂菌种类;污染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128-01食用菌的菌种原种制作是食用菌栽培的前提,纯度高、生命力强的原种是食用菌栽培取得丰产优质的先决条件。

食用菌原种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种菌场的经济效益高低和信誉好坏,而且关系到广大菇农的栽培效益。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菌种的生产量不断扩大,由于菌种原种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成倍地增加,这已成为食用菌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菌种原种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客观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降低制种成本,提高菌种质量和产量的目的。

1食用菌原种产生杂菌的种类1.1细菌细菌的种类繁多,在菌种生产中因操作不慎而污染,其菌落小,多数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或不透明,有些还具有各种颜色,它的个体形状有杆状、球状和弧状。

1.2胶木菌一般生活在含糖高又带微酸性的环境里,其菌落与细菌相似,菌落表面光滑、湿润、有黏稠性,大多数呈乳白色,少数呈粉红色,其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而厚。

1.3霉菌霉菌在空气中孢子浓度极大,无孔不入,常引起各级菌种污染,通常以其菌落形态识别它们,俗称绿霉、黄霉、红霉。

1.3.1青霉。

青霉污染时,在其感染部位出现一层绿色粉末,青霉生长不快,但有些能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常见的青霉有黄色青霉、绳状青霉、指状青霉、软毛青霉、白青霉等。

1.3.2木霉。

木霉生长比青霉快,其分生孢子为绿色,木屑栽培木耳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的不是青霉而是木霉,常见的木霉有灰色木霉、康氏木霉、灰绿木霉。

1.3.3曲霉。

造成菌种污染的主要有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白曲霉、烟曲霉等。

1.3.4毛霉和根霉。

毛霉和根霉俗称长毛菌,开始菌稀疏细长,生长迅速,菌种瓶中在25℃左右7~10d可发到瓶底,在瓶表面形成很厚的白色菌丝团。

食用菌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应措施

食用菌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应措施

食用菌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应措施食用菌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只有重金属和农残超标两个问题。

重金属超标主要来自使用了重金属污染农田种植的作物秸秆和污染水源,农残超标主要来自病虫害控制不力导致不合理的化学防治。

然而,在生产实践中,这种情况发生很少,因为我国农田污染并没有那么严重,没有那么多的污染农田秸秆用于食用菌栽培;在食用菌生产中也几乎无人直接在菇体上使用农药。

所以,食用菌的生产全过程都是非常安全的。

造成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多的是流通环节中的违规和违法,如:不法商贩使用非饮用水浸泡菇体增重导致重金属超标;为了保鲜和改善卖相,违规使用荧光增白剂漂洗白色的食用菌。

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措施1.质量高于产量。

从长远和高度上来讲,我国食用菌产业正从数量扩张期向质量提升期转变。

顺应市场提高质量要求强烈、数量增长空间渐小的趋势,生产单位和种植户减少用于扩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应将发展资金投入到提高生产质量、改善生产设施条件上来,要走绿色产业路线,逐渐走上标准化、设施化、工厂化、绿色无公害道路,以少胜多、以强胜弱、以优胜劣。

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能提高食用菌产品品质、解决产品周年均衡供应、拉动食用菌餐桌经济,从而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

2.强化加工企业的主体责任。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严格对原料收购、加工、经营的管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源制度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食用菌生产加工行为,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进行添加添加剂。

3.加大食用菌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1)强化投入品监管。

建立完善的投入品准入制度,对进入产地的农药和食用菌投入品全部进行登记和清查,公布禁用农药名单和推荐药品名单,对假、冒、伪、劣等不合格投入品坚决清除市场。

(2)加大抽查检测力度。

对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加大检测力度,确保食用菌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对于出口食用菌产品,采取企业自检、检测站抽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核检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坚决杜绝问题产品上市销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原种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介绍食用菌原种产生杂菌的种类,针对食用菌原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用菌原种;杂菌种类;污染原因;对策
食用菌的菌种原种制作是食用菌栽培的前提,纯度高、生命力强的原种是食用菌栽培取得丰产优质的先决条件。

食用菌原种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种菌场的经济效益高低和信誉好坏,而且关系到广大菇农的栽培效益。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菌种的生产量不断扩大,由于菌种原种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成倍地增加,这已成为食用菌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菌种原种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客观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降低制种成本,提高菌种质量和产量的目的。

1食用菌原种产生杂菌的种类
1.1细菌
细菌的种类繁多,在菌种生产中因操作不慎而污染,其菌落小,多数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或不透明,有些还具有各种颜色,它的个体形状有杆状、球状和弧状。

1.2胶木菌
一般生活在含糖高又带微酸性的环境里,其菌落与细菌相似,菌落表面光滑、湿润、有黏稠性,大多数呈乳白色,少数呈粉红色,其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而厚。

1.3霉菌
霉菌在空气中孢子浓度极大,无孔不入,常引起各级菌种污染,通常以其菌落形态识别它们,俗称绿霉、黄霉、红霉。

1.3.1青霉。

青霉污染时,在其感染部位出现一层绿色粉末,青霉生长不快,但有些能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常见的青霉有黄色青霉、绳状青霉、指状青霉、软毛青霉、白青霉等。

1.3.2木霉。

木霉生长比青霉快,其分生孢子为绿色,木屑栽培木耳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的不是青霉而是木霉,常见的木霉有灰色木霉、康氏木霉、灰绿木霉。

1.3.3曲霉。

造成菌种污染的主要有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白曲霉、烟曲霉等。

1.3.4毛霉和根霉。

毛霉和根霉俗称长毛菌,开始菌稀疏细长,生长迅速,菌种瓶中在25℃左右7~10d可发到瓶底,在瓶表面形成很厚的白色菌丝团。

1.3.5链孢霉。

其菌丝初为白色,逐渐转为红色,后期变为桔红色粉状孢子,此菌传播率极强,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否则2~3d可传播整个培养室。

2引起原种产生杂菌的原因
2.1灭菌不彻底
一般杂菌的菌丝体与孢子经过高压121~127℃保持1.5~2.5h均能杀死,消毒不彻底引起的污染往往是由于没达到规定的温度与时间,或者是高压灭菌时冷空气没放尽所致。

另外,装锅时摆放太紧密,通气性不好,灭菌锅发生漏气,温度、压力达不到所需数值也可导致杂菌产生。

2.2培养料问题
拌料时主料与辅料未充分拌匀;水分含量不足或培养料成团未散开,吃水不透造成灭菌死角;或者培养料不新鲜,本身带杂。

2.3母种带杂
有时生产的一批菌种中,集中在一起的菌种都出现污染,且都发生在接种块周围则说明菌种带杂。

因此,在生产母种时,要经常检查,对污染物及时清理,防止扩大时进一步污染。

2.4接种污染
接种室或操作台消毒不彻底,接种时操作不严格,将杂菌孢子带入瓶中,这种污染常分散出现于菌种表面。

2.5培养室及周围环境差
培养室温度太高,培养室相对湿度太大,超过70%以上利于杂菌滋生;培养室通气不良,有利于某些厌氧菌发生;培养室本身不干净,消毒不严,空气中本身带杂。

3解决杂菌感染的对策
3.1灭菌要彻底
高压灭菌上压前放尽冷空气,上压后保持规定的压力与时间,高压灭菌应在锅内温度上升到121℃后再保持1.5~2.5h。

高压灭菌,锅内瓶放置时应留一定的空隙,利于空气流动。

3.2精制培养料
用于制作原种的培养料原料要新鲜,成团、结块的料要打碎,难吸水的培养料应先用足够的水拌湿,然后充分拌匀。

培养料中拌入0.1%~0.2%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抑制木霉和青霉的生长。

用高压灭菌,拌料后要及时装瓶(袋),上锅灭菌,搁置时间不宜超过10h。

3.3选择优良母种
母种应尽量采用生活力强、菌龄适宜、抗逆性强的优良菌株,绝对不能用病虫害侵入的菌种。

3.4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
接种操作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接种工具也要严格消毒,在火焰上操作要熟练、敏捷。

3.5无菌操作
每个操作环节都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进入接种室后要少走动、少说话。

接种环境清洁,接种室(箱)要密封和严格消毒。

接种用具保持清洁,用前消毒处理。

接种室消毒应严格,并加装紫外线杀菌灯。

3.6清洁干燥
工作结束后,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不留残物。

培养室要通风干燥,启用前清扫、消毒。

培养菌种期间,每天要适当通风。

当空气湿度大于70%时,要用吸
湿机、空调机或用生石灰、木炭等降低室内湿度。

定期用杀虫或杀菌药剂消毒,同时也应注意防鼠。

3.7定期检查
接种后5~7d检查1次。

污染杂菌的,要及时拣出处理,应小心放在盘内,盖严拿出室外深埋或烧掉,并且分析原因,加以控制;搬动培养瓶(袋)要小心轻放;预防老鼠、蟑螂等为害带入杂菌。

总之,食用菌原种污染是食用菌生产中的一项严重灾害,它将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原种生产过程中首先选好母种,其次保证原料无霉变,再次是严把操作关保证严格灭菌,最后环境要清洁无污染源。

只有如此,才能生产出优良的食用菌原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