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七年级沪科版数学下册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说课材料(1)
【沪科版教材适用】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平行线》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平行线课程标准分析本节主要让学生会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和三个识别方法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平行线与相交线构成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角、相交线及相交线所成的角、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按照先“认识平行线,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相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训练学生进行简单说理,加深对平行概念的理解,并学会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定义,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唯一性及平行线的识别方法;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计算或说明.教法分析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与平行线有关的一些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体会到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教材通过三角尺的平移得出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从而引出了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然后通过说理,使学生了解其他两种判定方法.在教学中应淡化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解决问题.同样,在教学中,也应淡化平行线的三个特征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直线的平行关系,并注意平行符号的使用,应注意渗透逻辑推理的思想.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平移的思想,使学生能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以后的图形.学法分析平行线的识别本质就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不要把平行线的识别与平行线的特征混淆.平行线的识别是指在不知道是不是平行线的情况下,识别是不是平行线,而平行线的特征是指在知道是平行线的情况下,看与平行线有关的角的关系.在本节的学习中注意分类与对比学习,如平行线的定义,用到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学习平行线的识别和特征时注意对比理解以免混淆.。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定理;–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判定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和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平行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条平行线和一条横穿的直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定这两条线是否平行?2. 提出问题(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 如果两条直线之间有交叉的锐角、直角或钝角,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 如果两条直线之间的角度之和是180度,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3. 同位角的学习与探究(20分钟)1.同位角的定义:同位角是指两条直线被一条横穿直线所分,相对于这条直线而言其位置相对应的角。
2.同位角的特点:同位角相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观察和比较同位角的大小关系,并总结出同位角的特点。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同位角的判定方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4. 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与探究(25分钟)1.内错角的定义:两条直线被一条横穿直线所分,两个相邻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侧,这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2.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穿直线所分,两个同旁内角都在这两条平行线的同侧。
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并总结出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方法。
5. 平行线定理的引入与应用(2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平行线的特征,提出平行线定理:若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且直线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P,则三角形APD与三角形BPC相似。
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行线定理进行判定,并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平行线》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平行线》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平行线》优秀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6页的活动1: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学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此活动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回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数学活动课是一节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及对知识的求索方法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2、活动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下列活动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探索奥妙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科学分析,培养协作意识,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指导学生探究、应用的能力。
3、重难点确定及成因分析:重点: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难点:探索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简单说理。
分析:平行线画法不仅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复习__多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
七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情景激趣,自主探究”法教学,由情景—操作—发散—应用形成,层层推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体验过程化为亲身参与,动手实验,运用推广,进行实践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1、学生自动分组,5—6人一组,自选组长。
2、尺规、量角器、铅笔和纸四、活动设计本节课我将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一)情景激趣,导入实验5分钟(二)动手实验,探究创新25分钟(三)联系实际,铸就能力10分钟(四)归纳小结,体验感受5分钟这种分法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有利于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点,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评课稿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评课稿1.引言本文是对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教材进行评课的稿件。
通过对教材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分析评价,旨在提供对该教材的客观评价和改进意见。
2. 教材概述《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单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等概念和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下面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2.1 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教材首先介绍了平行线的定义、判定和性质。
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的绘制,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同位角的概念和性质接下来,教材介绍了同位角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和几何图形演示,让学生了解同位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判断两个角是否为同位角。
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2.3 内错角的概念和性质在内错角的部分,教材重点介绍了内错角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内错角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教材设计合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对内错角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4 同旁内角的概念和性质最后,教材介绍了同旁内角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同旁内角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同旁内角掌握的程度。
3. 评价与改进意见3.1 优点3.1.1 清晰明了的结构该教材的结构设计合理,各个概念和性质之间有明确的逻辑联系,层次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每个小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1.2 生活化的例子教材使用许多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判定方法的记忆和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采用讲授法,讲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采用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图形和实例。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和提高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应用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通过设计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说课稿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说课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判定办法1》。
按照新课程标准,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绽开我的说课,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本节教材属于人教版七班级下册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同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味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办法。
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学问,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之一,学习它将会为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节学习能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进展思维,并能让同学在活动的过程中沟通分享探究的成果,体验胜利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二、说学情接下来说一下同学的实际状况。
教学是为了同学的积极进展,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同学的基本特征。
七班级的同学处于学校阶段往初中阶段过渡的第一年,本阶段同学的观看能力、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还具有活泼好动,留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同学这一特点,采纳灵便多样的教学方式举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学问与技能会用平行线的判定办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举行简洁推理和表述。
(二)过程与办法在探究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量和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同学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沟通、胜利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培养勇于实践,大胆猜测、推理的学习看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针对以上对教材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确实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办法举行简洁的推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本节课我采纳的教学办法有讲授法、研究法和练习法。
平行线的判定2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舞蹈说课稿----平行线的判定(2)一、说教材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判定方法二和判定方法三。
二、说目标1、课程目标: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产生过程。
能使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实行简单的推理及其表述。
2、三级目标:初级目标⑴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⑵会实行简单推理及其表述。
中级目标⑴当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推证结果时,会实行相对应的代换;⑵当应用定理的图形不完整时,会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图形补充完整,领悟转化思想。
高级目标⑴能将平行线的知识使用于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推理实际问题,领悟化归思想、建模思想。
3、核心知识: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体现化归思想和建模思想三、说学情学生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习了对顶角、邻补角,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推论,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说教学过程1、采用问题导入知识点。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若∠2= ∠3,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若∠3+ ∠4= 180°,则直线AB与CD 平行吗?由此你又能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这是初级目标,能够让学生通过对顶角相等、补角的知识,转化为用平行线的判定1来解决,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判定方法。
2、问题再探究。
通过刚才推导的结论,若∠1+ ∠5= 180°,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这是中级目标,图中∠1与∠5的关系既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所以可通过“对顶角”或“补角”的相关知识将“已知角”转化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然后使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2018年春七年级沪科版数学下册10.2 平行线的判定 说课材料
10.2 平行线的判定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二、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数学思考:(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情感态度:(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利用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本章节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图形的变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
但他们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个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3.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何图形和判定方法。
2.几何模型:准备一些几何模型,如平行线模型、同位角和内错角模型。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铁路轨道、楼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同位角和内错角的定义,并通过几何模型展示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两个概念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利用几何模型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同位角和内错角,引导学生总结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1 教材简介《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涉及平行线和角的相关概念与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概念解决与平行线和角相关的问题。
1.2 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够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和角的相关概念;•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性质。
1.4 教学难点•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复习与角相关的概念,如角的定义、角的分类等。
•提问学生关于平行线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以及平行线的特性。
2.2 学习新概念•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斜线判定法、平行线判定定理等。
•分组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并总结出判定方法的规律。
2.3 理解同位角•向学生介绍同位角的概念:当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相交时,同位角是位于两条平行线的同一侧、相互对应的角。
•结合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同位角的性质:同位角相等。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求解同位角的大小来验证同位角的性质。
2.4 探索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引导学生思考:当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相交时,除了同位角,还有哪些特殊的角呢?•向学生介绍内错角的概念:内错角是指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相交时,位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各对同位角之和为180°的角。
•引导学生理解同旁内角的概念:同旁内角是指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相交时,位于两条平行线同侧且在同位角之外的两个角。
•结合图示,让学生发现内错角的性质:内错角之和为180°,同旁内角互补。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3篇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3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
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
初一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第2课时
初一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第2 课
时
为大家带来了初一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沪科版七年级下第10 章第2 小节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后进一步探索两直线的另
一种位置关系:平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基础,而平行线定义,平行线基本性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使之尽量靠近学生的思
维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精选8篇)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精选8篇)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篇1下面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目标分析: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3、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难点:就是学生自己独立的对平行公理推论进行清晰说理这一问题。
4、教法学法分析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1、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2、探: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3、乐: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4、渗:不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2018年最新人家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重点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二、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2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简化图5.2-5,得图3.DCBA图3∠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符号语言:∵∠1=∠2∴AB∥CD.如图(课本P13图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如图,(1)如果∠2=∠3,能得出a ∥b 吗?(2)如果∠2+∠4=1800,能得出a ∥b 吗?(1)∵∠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a ∥b (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2=∠3,∴a ∥b .(2)∵∠4+∠2=180°,∠4+∠1=180°(已知)∴∠2=∠1(同角的补角相等)∴a ∥b .(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4+∠2=180°,∴a ∥b .例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解:这两条直线平行.∵b ⊥a c ⊥a (已知)∴∠1=∠2=90°(垂直的定义)∴b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说明b ∥c 吗?方法一:如图(1),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方法二:如图(2),利用“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 c ba 21c b a 21(1) (2)注意:本例也是一个有用的结论.3 2 b ac4 1 c b a 21四、课堂练习1、课本P14练习1,补充(3)由∠A+∠ABC=180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是什么?2、课本P14第2题.五、课堂小结: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完整版)平行线及其判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平行线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平行线的判定会为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理・教学难点:方法的归纳与综合运用;二、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为主线,通过师生互相交流和协商的方式展开教学,而在拓展延伸部分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三、说学法借用生活场景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及时了解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f生、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回顾知识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指出他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
这里主要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我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这个环节我将分别介绍平行线的几个相矢概念:在周围世界中到处可见平行线的形象,你能举出在周围所看到平行线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平行线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平行线的兴趣。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5.2.2《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
下面是我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内容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
它是继续学习平行线的其他判定的铺垫,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
通过这一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归纳总结。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他们熟悉而且感兴趣的一些现实生话中能够体现平行线的素材。
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学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过程,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并学会运用这个判定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推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合作交流、分析归纳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同位角相等的寻找。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七年级下册数学5.2.2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5.2.2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七年级下册数学《5.2.2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5.2.2《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末节的第一课时。
要紧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熟悉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方式,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之一,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熟悉,成立空间观念,进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进程中交流分享探讨的功效,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其所处的地位,确信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经历观看、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熟悉同位角,能在图中识别出同位角,并把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
二、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进程与方式目标:一、经历探讨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进程,把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二、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层次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在探讨和交流的活动中,培育学生与人协作的适应。
二、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式,慢慢培育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形,确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观看、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讨取得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同位角的寻觅和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二、学情分析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必然的生活体会和数学活动体会,而且对大体几何图形有必然的熟悉,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有了探讨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进展不够均衡。
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法:引导——操作法、观观点、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温习引入——动手操作、自主探讨——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反馈应用、拓展新知——互动交流、谈谈收成——布置作业、反思提炼.(设计用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和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教学流程六个环节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试探机遇,借助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试探,在试探、归纳总结的进程中培育其空间观念、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有层次表达的能力.)四、说教学进程(1)、创设情境、温习引入一、如何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依照平行线的概念判定:(1)、如图(1)直线a、b是不是平行?(2)、如图(2)直线a、b是不是平行?(设计用意: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可幸免传统教学一问一答的方式,同时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做预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
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数学思考: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法学法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法和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四、教学过程分析
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在学生认识了平行线后,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
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演示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
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指出画平行线的关键: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加强直观教学。
这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式图形,打破思维局限,牢固掌握画平行线这一基本技能。
通过观察、画图、讨论等探索过程,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平行公理,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
然后自然过渡到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
反馈练习落实新知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五、教学设计说明: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三个注重:
1、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节课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和现实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设置反馈练习来巩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画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设置探究题及图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