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原文及简介
驿路梨花原文及简介(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驿路梨花原文及简介他的许多作品,如在1955年、1956年先后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分析
悬念及其作用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一种积极手段。
阅
读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
答 题
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笔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记
例如本课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
随堂测试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晦涩(huì) 竹篾(miè) 妥帖 B. 商酌(zhuó) 聚拢(lǒng) 陡峭 C. 譬如(pì) 拖沓(dà) 恍惚 D. 繁碎(suì) 村寨(zhài) 教诲
随堂测试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 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 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 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 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介 绍 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 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 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 作 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 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 的人和事。
➢ 表现瑶族老人的真挚坦诚,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课文分析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 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15 驿路梨花
2.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受到帮助后四处打听 小茅屋主人的身份,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他知恩图报,也乐 于助人。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哈尼小姑娘梨花的妹妹。她年龄 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 完成任务。
本文记叙顺序的妙处:①按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维护的 过程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②课文 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其间 还通过设置层层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显然比平铺直叙更胜一筹。③文中还有两次插叙,第一次是瑶 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第二次是梨花的妹妹讲述解放军修建 小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这两处插叙使叙事波澜起伏, 行文多变,也令所讲故事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虚实映衬,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 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 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 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体现 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升华了文章主题。引用诗句,再次点题, 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
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
发现小茅屋 投宿小茅屋 听瑶族老人讲述小茅屋 修葺小茅屋
遇见梨花的妹妹,明白小茅屋的来历
以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维护的过程先后为序: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替姐姐
“我”和老余借宿小茅屋,猜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驿路梨花》PPT课文课件
创作背景
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建设边疆, 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 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人民性情浑厚,风俗特异;那一时期一 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保存于彭荆风的记忆中。 作为一个作家,彭荆风也有责任把边地人民勇于告别旧时代,热情拥抱新生 活的过程,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
解放军叔叔盖的。”
悬念4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她姐姐很受 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 来照料这小茅屋。
解开误会
思考: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这两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旁人的叙 述来写的,属于间接描写,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第一层(1-8):“我”和老余在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层(9-12):小茅屋和茅屋里的东西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和疲劳, 引发我们对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层(13-27):瑶族老人诉说茅屋“主人”梨花的故事。 第四层(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茅屋的来历。 第五层(37):总结赞美。
瑶族老人
解放军战士
守山护林的老人。”
悬念2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
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
话……
误会1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和老余
投宿茅屋 修葺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
借住、 还米
照料 茅屋
梨花
驿路梨花(优秀10篇)
驿路梨花(优秀10篇)驿路梨花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目的1教学难点:目的2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兴趣学习古诗三分钟学习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注音解释听写三、课文学习(一)解题1、看注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了我们什么?2、题目是一个什么词组?作者写的重心在哪一个词上?3、找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4、这篇文章真的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5、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按照小说的写作特点,如果哈尼梨花是本文写的主人公的话,那她出场了吗?6、实际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可不可以称为梨花呢?7、要解开这个谜,看来需要弄清楚文章究竟在写什么?(二)阅读,熟悉课文,配合朗读1、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2、请大家以小屋为线索划分归纳文章段落3、全文写作以什么为序4、全文是否用了其它的写作顺序5、哪些段落是插叙(三)分层学习1、学生朗读,复述“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2、小说又是怎样开头的?回忆原来我们学过的小说是否有同样的开头法?你认为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3、景是静止不动的,但人有感情,我们可以赋予它生命,你认为作者彭荆风是否把这景写活了,何以见得?4、“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是一个什么句?有什么作用?四、作业我们从预习中知道,有一个叫梨花的姑娘出嫁前照顾小屋,我们假设,如果这个梨花姑娘回娘家特意来照顾小屋,在第二天早晨与我们相遇了,这篇文章的情节又将怎样发展呢?请从第27自然段末尾开始用自已的想法续写完,300字以上。
第二课时一、字词复习二、课文学习“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让我们也随着老余的电筒去看一看。
读课文。
(一)第12自然段的学习1、阅读、词组2、房子的主人是谁呢?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笔记
《驿路梨花》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文章。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主题深刻,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
1.小女孩:文章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她通过自己的努
力,帮助解放军叔叔解决了困难,展现出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优秀品质。
2.解放军叔叔:他们是来帮助当地人民建设家园的。
虽然遇到了困难,但解
放军叔叔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前行。
三、精彩句子
1.远远地看见一座山峰上有一片白色的梨花,像漫天飘洒的雪花,十分美丽。
2.解放军叔叔说:“我们一定要帮助这里的乡亲们建设好家园,让他们过上
幸福的生活。
”
3.小女孩说:“解放军叔叔,您们太辛苦了,我来帮您们挑水吧!”
4.解放军叔叔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
”
5.小女孩回答道:“解放军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
四、阅读感悟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驿路梨花初中课文
驿路梨花初中课文《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呀,有一篇课文叫《驿路梨花》,这可真是一篇超级有趣又特别感人的文章呢。
我刚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那个神秘又美好的世界。
课文里说的是在一条驿路上发生的故事。
你能想象吗?就像我们走在一条长长的、弯弯的小路上,周围都是大自然的景色,有高高的山,山上的树长得郁郁葱葱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树林里跑来跑去。
这驿路呀,就像是一条长长的线,把好多美好的东西都串起来了。
里面的人物可多啦,就像一群星星,每个都闪闪发光的。
有“我”和老余,这两个人在这驿路上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哎呀,那可咋办呢?他们就到处找住的地方。
这时候就像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了路,心里有点害怕又有点着急。
他们看到了一座小茅屋,这小茅屋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小惊喜,在黑暗里好像闪着光呢。
当他们走进小茅屋的时候,发现屋里啥都有,有床可以睡觉,有火可以取暖做饭。
这时候我就想啊,这是谁这么好心,在这荒郊野外弄了这么一个温馨的小屋子呢?是神仙吗?当然不是啦。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好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就像接力赛一样,一个人接一个人的传递着善意。
有解放军叔叔,他们路过这里,看到路人没有地方休息,就动手盖了这小茅屋。
解放军叔叔多好呀,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他们盖好屋子就走了,也不留名,就像做了一件小事似的。
然后呢,还有梨花姑娘,她也经常来照料这个小茅屋。
她就像一个小天使,给这个小茅屋带来了更多的温暖。
我就在想啊,梨花姑娘一定是个特别善良的人,她每次来的时候,是不是哼着小曲儿呢?她打扫小茅屋的时候,是不是就像在打扫自己最心爱的房间一样细心呢?还有瑶族老人呀,他也是这个故事里很重要的人物。
他来到小茅屋,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自在。
他和“我”还有老余聊天的时候,就像一家人似的。
他也知道这个小茅屋的故事,他也在为这个小茅屋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
这小茅屋就像是一颗爱心树,每一个人都在为它浇水施肥。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原文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原文原文如下:《驿路梨花》彭荆风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像大海的波涛你推我挤,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迷茫的暮色中了。
这么陡峭的高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看着黄昏阴沉地张开那黑绒般的口袋,把夕阳的金色余晖一点点收起,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若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莽野深山中露宿了;何况人已经走得很疲累,我觉得两条腿又酸又木,好像要从身体上断开一样……我的同伴老余是在边地生活过多年的人,走山路比我有经验,脚上也有劲。
他在前面走着、走着,高兴地叫了起来:“看,梨花!”眼前一片白茫茫,白色梨花像飞扬的雪片一样撤满高矮的枝头,好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用有经验的口吻告诉我:“看这梨花开得多丰满、漂亮,枝修剪得多么好。
有这样的梨树林,前边不远也就会有人家。
”那真是太好了,温暖的火塘、滚热的饮食,对于我们走远路的人来说,是多诱人呀!我恍惚看到了火,闻到了米饭的香味,觉得身上有了热力,腿上也有了劲……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这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也把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拂落在我们身上。
老余兴冲冲地迈开步子跑在了最前头。
突然,他又用欢快的声音喊了起来:“快来,有人家了。
”我跟着他跑出了梨树林。
一座孤独的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了。
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我们迟疑地站住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乡!大哥!”我们乱喊了一阵,屋内还是静悄悄地没有人出来。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请进!”真有意思!我们推开门进去,但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干净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很清凉,不像放了好多天的污水。
这屋内的一切,可把我们搞糊涂了,但,走累了也管不了这些,就放下东西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我们大笑了起来,这是哪位“神仙”的洞府?大概是“未卜先知”算准了我们要经过这里诚心招待我们吧?那就不客气了。
初一语文驿路梨花笔记
初一语文驿路梨花笔记一、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
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
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二、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三、相关介绍: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四、重点字词1.重点字撵.走(niǎn)驿.路( yì)简陋.(lòu)陡峭..(dǒu qiào)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竹篾.(miè)修葺.(qì)2.多音字lù(露天) zhē(折腾)露折lòu(露头) zhé(折叠)xiù(星宿) pēn(喷泉)宿 xiǔ(半宿)喷 pèn(喷香)sù(宿舍)) pen(嚏喷)3.形近字悠悠闲寨山寨莹晶莹修修理塞边塞营经营葺修葺篾竹篾陋简陋辑编辑蔑轻蔑漏漏雨驿驿路暮暮色峭陡峭择选择幕夜幕俏俊俏泽恩泽慕羡慕悄悄悄释解释蓦默然消消息4.重点词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驿路梨花》阅读答案
《驿路梨花》阅读答案《驿路梨花》阅读答案:1.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主要描述了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杨春风。
主要描述了他因为工作需要而频繁经过一条驿路,四季变幻中,春季梨花开放时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故事中的驿路是怎样的?驿路是一条贯穿山区的小路,路旁种有茂盛的梨树。
这条路在杨春风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工作生涯里不可忘怀的一部分。
3. 梨花盛开时给主人公带来了什么感受?梨花盛开时,给杨春风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宁静。
他沉浸在白花如雪的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4. 为什么主人公特别关注和喜爱春季的梨花?主人公特别关注和喜爱春季的梨花,是因为梨花盛开时的景象给他带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愉悦。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常常会陶醉在这一景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5.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人们应该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即使在忙碌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美景。
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感恩和欣赏的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驿路梨花》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主人公杨春风在日常工作中对春季梨花盛开景象的深刻感悟。
这个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让读者在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美好。
故事的开篇,作者描述了杨春风经常在一条驿路上穿行,目睹着四季变幻的美景。
其中,春季的梨花开放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者可以想象他骑着单车,眺望着扑面而来的白花如雪,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正是这个景色,让杨春风开启了他的感悟之旅。
作为一个在山区工作的人,杨春风每天都要穿越这条驿路,经受着各种环境的考验。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条驿路,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辛劳和压力,还有美丽和宁静。
他将那些梨花开放时的景象记在心里,成为了他工作生涯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梨花盛开时给杨春风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最新《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驿路梨花》课文讲
解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这是一篇具有重要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课文,过去曾经入选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标实验教材没有选用,这次重新选入。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作者长期生活在云南,有感于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因此,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从整体上看,本文是按照“我们”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是顺叙,在顺叙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倒叙。
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篇幅虽短,却有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妙。
这篇课文比较长,正好可以让学生用来练习略读。
比如,可以限定时间,让学生5分钟之内读完全文。
读完之后,让学生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梳理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体会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处。
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复述。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加深对记叙顺序的了解。
仅供学习交流。
梨花,小茅屋,谁是《驿路梨花》的线索?
梨花,⼩茅屋,谁是《驿路梨花》的线索?梨花,⼩茅屋,谁是《驿路梨花》的线索?说到《驿路梨花》⼀⽂的线索,⼤部分语⽂同仁都这样认为,⽂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结尾⼜引⽤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是有着丰富⽽深刻的含义的。
它对突出⽂章的中⼼思想和结构完整有重⼤的作⽤。
从结构上说,题⽂相映,⾸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体。
从内容上说,诗句既承接和总结上⽂多处描绘梨花树林的美好景⾊,⼜以花喻⼈、寓⼈于花,即⼈像梨花⼀样的洁⽩美好。
所以,梨花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这篇⼩说的线索。
其实,这篇⼩说不是着重刻画⼈物,⽽是以叙事见长。
它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前后延续了⼗多年,牵涉了许多⼈物,也联系到许多事件。
⽽把这些贯穿成⼀体的是课⽂内部的两条线索,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突出主题,所以抓好这两条线索的教学这个主问题,诸多问题,便迎刃⽽解。
线索之⼀是梨花。
这是⼩说的主题线索。
教参上也说“梨花是贯穿全⽂的线索”。
课⽂开头写那淡淡⽉光下轻轻飘落花瓣的梨花,赞叹之情油然⽽⽣:多么美丽的梨花林啊!这段实写烘托出不平常的⼩茅屋。
中间写道:“这天夜⾥,我睡得⼗分⾹甜,梦中恍惚在⾹⽓四溢的梨树林⾥漫步,还看见⼀个⾝穿花衫的哈尼⼩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主题通过梦境得到很好的升华:梨花⽤为⼈民服务的精神帮了过路⼈,“我和⽼余”⾃然地“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沟再挖深⼀些。
”结尾句,“我”望着这群充满朝⽓的哈尼⼩姑娘和那洁⽩的梨花,不由得想起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已在边境地区发扬光⼤,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驿路梨花”既是边疆盛开的梨花,也是哈尼姑娘梨花,同时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课⽂通过梨花这⼀线索把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然美和⼈物的⼼灵美,和谐的统⼀起来,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线索之⼆⼩茅屋。
这是⼩说的叙事线索。
教参上没有提到,但在课⽂中很重要,因为课⽂中出现的⼈和事都是围绕⼩茅屋来写的。
作者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细致地表现了⼩茅屋作为助⼈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所给予⼈们的⽅便和温暖,显现了⼈物的美好⼼灵。
《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应“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提出“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人物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单元教材分析略读是常用的阅读方法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选择性地阅读,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
在七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
同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提高能力。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要带领学生领会文中所记的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2.《驿路梨花》,授课教学时,除弘扬雷锋精神外,还要让学生学习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最苦与最乐》,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启迪——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在此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厘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短文两篇》,除了要了解内容、把握主旨外,还要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乐于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特别是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动。
要让七年级的学生保持对语文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
“驿路梨花” 出自南宋诗人陆 游诗《闻武均州 报已复西京》。
写作背景
我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 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我写《驿路梨花》是 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 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 实的人和事,我想起了我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 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 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 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 立即拿起笔来。
————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读一读“梨花”
谈一谈收获:语文学习方面:略读方法、写作手法…… 思想情感方面:作者情感、个人启发……
十多年前
解放军盖屋; 梨花照料
插叙
插叙
遇到老人送米
遇到哈尼小姑娘
得知真相
顺叙
误会一: 以为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
误会二: 以为小姑娘是梨花 悬念三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和误会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在最后,这个悬念“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知道答 案了吗?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恍惚
jùn
菌子
驿路梨花(小说)
彭荆风
整体感知
• 现在请同学们略读课文,之后完成思维导图。
略读指导 • 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 注意力集中,边读边记忆。 • 读完后,自动进入回想程序,养成读中记,读后忆的习惯。
效果?
我们夜宿茅屋 悬念一 主人是谁
倒叙
上个月
老人迷路 夜宿茅屋
新知导入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它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 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在那个地方有一个美丽 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的 人,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 略那里的的山水之美和人 情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驿路”“恍惚”“修葺”“悠闲”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
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记叙顺序的学习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承的动人情景,引导学生,培养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
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记叙的顺序,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答案。
导入二(问题导入):(也可以故事导入或情境导入。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的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又见证了怎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呢?通过预习,你遇到了哪些问题?1.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还有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等。
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2.交流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3.积累字词(1)注音撵.(niǎn) 驿.路(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2)解释词语①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②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③麂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善跳跃。
④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⑤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今指修理房屋。
⑥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一)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二)深层探究1.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主人更换的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2.文章中出现了多次的悬念和误会,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次悬念:第8自然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一次误会:第14自然段“主人回来了!”“我们”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原来他是送粮食来的。
第二次悬念:第17自然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次误会:第29自然段“她一定是梨花。
”误会被哈尼小姑娘解除了。
第三次悬念:第32自然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最后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点题结束全篇。
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小说通过记叙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第二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作者是,本文以为主,兼用了的表达方式。
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的高尚品质。
【交流点拨】记叙文(散文) 彭荆风记叙抒情梨花助人为乐(一)深层探究1.课文有几处写到梨花?作用分别是什么?同梨花姑娘有什么关系?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联系全文,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用意?【交流点拨】第一处:第4、6段(实写)。
作用:表现作者欣喜的心情,令人充满希望。
第二处:第27段(虚写)。
“香气四溢”,从嗅觉角度渲染梨花美,以梨花衬托人物心情。
第三处:第37段(实写)。
深化中心。
“梨花”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
“处处开”喻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也是哈尼族姑娘。
梨花,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以梨花的自然美衬托人物的心灵美。
“驿路梨花”的标题是一语双关。
表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这是以物喻人,自然梨花与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主题。
结尾引用宋诗的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深化了主题,人花相应,升华了主题。
2.你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交流点拨】探究一:解放军。
因为这小茅屋是解放军在十多年前路过时砍树割草建起来的。
探究二:梨花姐妹。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探究三: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种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3.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交流点拨】是将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
“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品析语言1.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交流点拨】(1)“深深”一词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流点拨】“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是全文的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驿路梨花(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