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上)第三次模块生物试卷(12月份)(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有33小题,每题2分,总分66分)1.对下列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形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属于有丝分裂图象,①属于减数分裂图象B.若图②为某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则该细胞可产生4种配子C.图④代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则图③位于图④的BC段D.图①所示的细胞是某细胞X通过分裂形成的,则X内曾出现过3个四分体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中,染色体及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可能是下列各项中的( ) A.B.C.D.B.甲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比丁细胞的长C.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的长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时选择丙类型的细胞最好4.基因型为Dd的个体,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那么正常情况下,这条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基因是( )A.d B.D或d C.D D.d和D5.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由图1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分别处于图2中的BC、DE段的细胞为图1中的乙、丙D.图1中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6.﹣个处在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内有32条染色体,则洋葱体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数和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 )A.16和16 B.32和16 C.8和16 D.8和87.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B.观察染色体的时期应在bc段C.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deD.cd段的染色体数是ef段的两倍8.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9.如图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图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B.如果这四种细胞在同一器官中出现,则该器官是精巢,乙图是次级精母细胞C.在甲图中若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在正常情况下,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应为AD.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乙、丙、丁10.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11.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但并没有将遗传因子定位在染色体上B.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前人的成果,成功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2.已知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为AA:Aa=1:2,将这批种播种后自然生长(假设结实率相同),则其所结种子中,基因型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4:4:1 B.3:2:1 C.3:5:1 D.1:2:113.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Ⅰ3的基因型为aaBB,Ⅰ2为纯合子.根据系谱图,推断不正确的是( )A.Ⅰ4基因型是aabbB.Ⅱ2基因型是AabbC.Ⅲ1基因型可能是aaBbD.Ⅲ2与患该病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 )A.AaX B X b、AaX B Y B.BbX A X a、BbX A Y C.AaBb、AaBb D.AABb、AaBB16.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A.他们的孩子为椭圆形红细胞B.他们的孩子是Rh阴性的可能性是0C.他们的孩子中可能会出现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的表现型D.他们的孩子中有能够产生淀粉酶17.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B.C.D.18.对某种植物进行测交实验,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其数量分别是49、52、50、51.这株植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MmNnPP B.mmNnPp C.MmNNpp D.MMNnPp19.父母亲色觉正常、弟弟色盲的正常女人和一个正常的男人结婚,生一个色盲儿子的几率是( )A.B.C.D.20.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Z染色体基因(Z B、Z 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下B.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毛全为黑色C.两只黑鸟交配,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AaZ B WD.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交配,若子代羽毛出现上述三种颜色,则理论上子代羽毛的黑色:灰色:白色=9:3:421.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属于基因突变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缘故C.肺炎双球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22.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C.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23.烟草花叶病毒(TMV)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将TMV变种X的蛋白质外壳和变种Y 的核酸组成新病毒,感染烟草后可以得到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为( )A.变种XB.X蛋白质包裹Y核酸的病毒C.变种YD.Y蛋白质外壳包裹X核酸的病毒24.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的漫长岁月中,众多学者做出卓越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B.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D.赫尔希等人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使人们确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5.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2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是( )A.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B.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C.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D.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2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其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释放出来的大多数子代噬菌体(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C.含32P、不含35S D.不含32P、含35S28.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5N和14N,c只含14N.如图中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A.B.C.D.29.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基因不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为2:3C.该基因复制和转录时a部位都会被破坏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30.经测定,某DNA分子片段中含有碱基A 600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4%.那么,该DNA 片段中碱基C所占比例和数量分别是( )A.48%,600 B.48%,650 C.26%,600 D.26%,65031.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B.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D.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2.下列关于遗传学有关概念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C.一个基因型为AaX b 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 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 b、aY、YD.一个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不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进行复制,若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占,则含31P的DNA分子占33.下列有关DNA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DNA分子片段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DNA分子中的每个脱氧核糖均与2个磷酸基团相连C.一条DNA单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D.若DNA分子片段中有a个碱基对,且已知胞嘧啶有b个,则该DNA分子中的氢键数为2a ﹣b个二、填空题(共有四个大题,总分34分)34.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如图一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象;图二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象.(1)图(左)中数字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2)A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B图细胞最终分裂结束后,一般情况下,E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右)中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5)若图示的动物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交配,后代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35.小鼠的体色黑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E和e、F和f控制,其体色与基因关系如图1.现用两只纯合小鼠杂交,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1)体色性状是由基因通过__________来控制的.(2)根据图1和图2的杂交实验结果可判断E(e)基因位于__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由图2杂交实验可判断出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3)为进一步确定父本的基因型,让F1中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F2中黑色和白色的个体数量.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F2代中黑色:白色约为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__________.②若F2代中黑色:白色约为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__________.36.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表现正常的居民中有66%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伴X隐性遗传病),请据图分析回答:(1)__________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_____性遗传病.(2)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1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3)若Ⅲ﹣11与该岛上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中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4)若Ⅲ﹣11与Ⅲ﹣13婚配,则其孩子中不患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37.某种昆虫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有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如图表示昆虫体内某个DNA片段自图中①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氧核苷)研究①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2)图中催化②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3)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__.(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5)理论上组合①的F2长翅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组合②的亲本中,长翅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有33小题,每题2分,总分66分)1.对下列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形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属于有丝分裂图象,①属于减数分裂图象B.若图②为某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则该细胞可产生4种配子C.图④代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则图③位于图④的BC段D.图①所示的细胞是某细胞X通过分裂形成的,则X内曾出现过3个四分体【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联会,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③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④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由于DNA的复制,CD段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②属于有丝分裂图象,①、③属于减数分裂图象,A错误;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4个精子,但只有2种,B错误;C、若图④代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则应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而图③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C错误;D、图①所示的细胞含有3条染色体,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则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所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能形成3个四分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图象辨别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中,染色体及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可能是下列各项中的( ) A.B.C.D.【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所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含量之比为1:1(后期和末期)或1:2(前期和中期).【解答】解:A、A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2:1,不存在这种情况,A错误;B、B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C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C正确;D、D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属于有丝分裂末期,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明确染色体与DNA含量之比为1:1或1:2,再判断各选项.B.甲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比丁细胞的长C.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的长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时选择丙类型的细胞最好【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是选择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比例越大越好.【解答】解:A、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故A正确.B、据表格可知:甲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是2.0t/h,丁细胞的分裂期是1.5t/h,故B正确.C、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的细胞的分裂间期时间都比分裂期长,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故C正确.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是选择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比例越大越好,选乙细胞较好,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周期概念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基因型为Dd的个体,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那么正常情况下,这条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基因是( )A.d B.D或d C.D D.d和D【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而DNA的数目加倍,出现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所含基因应完全相同.据此答题.【解答】解: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若前期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则这条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基因也是D.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后形成,含有相同的基因,再作出正确的判断即可.5.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由图1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分别处于图2中的BC、DE段的细胞为图1中的乙、丙D.图1中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分析图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图2: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解答】解:A、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A正确;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B正确;C、乙和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这两个细胞都对应于图1的BC 段,C错误;D、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个处在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内有32条染色体,则洋葱体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数和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 )A.16和16 B.32和16 C.8和16 D.8和8【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受精作用.【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2、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解答】解: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内有32条染色体,洋葱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6条;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有一半,所以有8条;洋葱是二倍体,所以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是8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要求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明确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受精作用的含义,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7.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B.观察染色体的时期应在bc段C.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deD.cd段的染色体数是ef段的两倍【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的变化,图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bc段由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向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的状态转化,该过程是染色体复制过程,c点染色体复制完成,cd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d点表示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 分子.2、DNA分子加倍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解答】解:A、核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bc段,A错误;B、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在中期,对应cd短,B正确;C、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因此de段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分裂而暂时加倍,C正确;D、ef段染色体数目可能是cd段的2倍,D错误.【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与细胞核DNA数目的关系变化,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8.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 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A错误.B、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B正确;C、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C错误;D、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4N,因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D错误.故选:B.【点评】对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9.如图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图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B.如果这四种细胞在同一器官中出现,则该器官是精巢,乙图是次级精母细胞C.在甲图中若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在正常情况下,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应为AD.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乙、丙、丁【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
山东省德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生物试题2015.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l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试卷类型、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
监考人员将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后进行漂洗可洗去多余的染色液B.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作为区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C.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以便于卡诺氏液的固定D.通过对装片中不同细胞的观察或同一细胞的持续观察可以识别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2.图甲为细胞分裂图像,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仅根据图甲细胞的染色体情况,不能确定其分裂方式B.图甲细胞分裂的下一阶段,高尔基体活动会加强C.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发生在BC段D.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CD段3.下图表示人体某些细胞的生命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过程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B.②③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均发生了改变C.病毒侵染丙细胞后使其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凋亡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低4.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C.两实验都设计了测交实验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验D.前者采用“假说一演绎法”,后者采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5.右图为果蝇精巢中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分类统计结果。
山东省德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辐射可能导致细胞衰老或癌变B.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C.细胞衰老时体积变小、物质运输功能增强D.动物细胞增殖时均有纺锤体的形成2.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一方面能结合癌细胞使其裂解和凋亡,另一方面能分泌MIF因子,阻止表皮生长因子与癌细胞表面受体EGFR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増殖,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激活EGFR受体会导致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B.免疫细胞内含有正常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免疫细胞能诱导癌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D.MIF因子可能通过与EGFR受体结合发挥作用3.基因型为Nn的某生物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对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B.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出现8个四分体D.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跑中都不含n基因4.男性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相比(不考虑变异),下对说法正确的()A.白化基因数目之比为1:1 B.X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C.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2:1 D.核DNA数目之比为2:1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A.若为AB、Ab、aB、ab,则可能在Ⅰ后期发生了基因重组B.若为AB、Ab、aB、ab,则可能在Ⅰ前期发生了基因重组C.若为AB、AB、ab、ab,用可确定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若为AaB、AaB、b、b,用可确定在减Ⅱ后期染色单体分离异常6.下列与生物遗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只杂合黑毛豚鼠一胎可能产生4只白毛豚鼠B.Aa个体连续自交3代,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C.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D.若高茎×矮茎→高茎、矮茎,则用子代高茎豌豆自交可判断性状的显隐性7.下列现象与等位基因分离无关的是()A.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C.Aa个体产生的配子A和a的数目比为1:1D.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表现型比例8.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卡诺氏液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B.零度以下低温会使实验结果更明显C.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视野中既有正常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9.有关“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C.若用3H标记噬菌体浸染细菌,离心后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可检测到放射性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有较强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时间过短10.关于伴性遗传及性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伴性遗传均有隔代遗传现象B.X、Y染色体因形态大小差异显著不能联会C.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都表现为伴性遗传D.性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11.关于DNA及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中的碱基对是随机排列的B.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不含致病基因的个体不可能患人类遗传病D.基因在DNA上,DNA是基因的集合12.某作物品种三对相对性状中,高茎(A)对矮茎(a)、红花(B)对白花(b)、阔叶(C)对窄叶(c)显性.用纯和高茎红花阔叶与矮茎白花窄叶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F2表现为髙茎红花阔叶、高茎白花阔叶、矮茎红花窄叶、矮茎白花窄叶且比例相等.据此可判断()A.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B.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C.A、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D.A、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13.如图为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A.Ⅰ2和Ⅲ8一定有相同的X染色体B.Ⅱ5和Ⅲ9,一定有相同的Y染色体C.Ⅲ9的X染色体来自Ⅰ4的概率为100%D.Ⅲ10有一条X染色体来自Ⅰ2概率为14.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4种碱基的比值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RNA为单链结构,不存在碱基的互补配对D.一个tRNA只有三个碱基,且只携带一种氨基酸15.关于真核细胞内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A.转录时,每个基因的模板链是固定的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C.细胞处于分裂期时,染色体DNA的转录水平下降D.翻译时,一个mRNA可合成多条肽链16.分析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③需要的酶由宿主细胞提供B.原核细胞中过程②和⑤可以同时进行C.过程④和⑤遵循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D.RNA发生改变,过程⑤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发生改变17.如图表示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某个阶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结构或物质,Asn、Ser、Gly、Ala分别表示天冬酰胺、丝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下对分析正确的是()A.①在③上从右向左移动B.天冬酰胺的密码子是UUGC.②和③部是以DNA为模板在细胞质中合成D.若丙氨酸为该多肽链的末期氨基酸,则UAG为终止密码子18.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均不能用显微镜直接现察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D.基因突变导致的生物个体致死率一般比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大19.理论上,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不大于致病基因频率的是()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③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④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20.如图为利用二倍体野生猕猴桃种子(aa)培育无籽猕猴桃(AAA)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②和④过程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③和⑥过程依据的原理相同C.⑤过程中两个亲本是不同物种D.①过程可采用辐射的方法处理种子21.某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黄花基因(Y)对白花基因(y)完全显性,色素抑制基因(I)能抑制Y基因的作用,某杂交试验如下:代别亲本子一代(F1)子二代(F2)表现型白花×白花白花白花:黄花=13:3若F2中的黄花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3,则F3中()A.杂合子占B.白花个体都是杂合子C.黄花占D.黄花个体中杂合子占22.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患者均为杂合子②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正常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不为0③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2为杂合子④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4为杂合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3.某植物茎的紫色与绿色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可分别用A、B、C、D…表示.纯合紫茎与纯合绿茎个体杂交,F1都是紫茎,经自交产生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茎:绿茎=27:37.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茎的颜色至少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B.F1紫茎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CcC.F2紫茎个体中纯合子占D.F2绿茎个体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24.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C.自然选择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25.某小鼠群体中,A+、A、a互为等位基因,该种群基因型及个体数如表:基因型A+A+A+A A+a AA Aa aa个体数100200300100200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的基因频率是35%B.A+、A、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A+和A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D.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A、a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9分,满分50分)26.图1为与某细胞分裂相关的数量变化曲线,图2为某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1表示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则n等于.(2)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则a到b的变化原因可能是.(3)图2中②细胞名称为,判断依据是.(4)若图1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的变化,则处于a时期的细胞可以为图2中的(填序号).27.科学家在研究DNA复制时,提出了三种模型: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弥散复制(如图所示),并用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进行了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DNA复制时需要的酶是.(2)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含14N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两代(Ⅰ和Ⅱ),先后提取每代的DNA并离心.子Ⅰ代DNA离心后出现1条密度带,说明DNA的复制方式可能是,子Ⅱ代DNA离心后得到2条密度带,可进一步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3)若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将上述大肠杆菌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至n代,子n代DNA离心得到条密度带,与子Ⅱ代的离心结果相比,密度带的位置(改变/不改变).(4)若将子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能/不能)说明DNA的复制方式,理由是.28.科学家利用抗旱基因(A)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多种抗旱作物新品种.回答下列问题:(1)具有A基因的作物能产生某种糖类调节细胞液的渗透压,从而使作物具有抗旱性状,这种糖类几乎只出现在根部细胞中,其根本原因是.该实例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是.(2)若能将两个A基因导入到棉花的两条染色体上,则当这两个A基因位于(同源/非同源)染色体上时,自交后代出现抗旱植株的概率最大.(3)若只能将一个A基因导入到棉花的染色体上,为在短时间内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抗旱棉花,最佳的育种方案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29.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1)R基因控制合成的淀粉分支酶能促进葡萄糖、蔗糖等合成淀粉,使种子表现为圆粒.与圆粒豌豆相比,皱粒豌豆味道更为甜美,原因是.(2)D基因可突变成d1、d2基因,它们的表达产物如下:基因表达产物(…表示氨基酸序列相同)D…丙氨酸(229位)…组氨酸(276位)…(376位)…(480位)d1…苏氨酸(229位)…组氨酸(276位)…(376位)…(480位)d2…苏氨酸(229位)…组氨酸(276位)…(376位)据表可知,d1在D的基础上发生了碱基对的.d2在d1的基础上发生了碱基对的.(3)豌豆为一年生植物,若想在一年内获得矮茎皱粒种子,可将高茎圆粒植株(DdRr)所结种子种植,.(4)在圆粒豌豆群体中,结出了几粒皱粒种子,你如何鉴定其是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30.现有五个果蝇品系,其中戊品系的Y染色体上有一个来自X染色体的片段,该变异不影响果蝇的生命活动,a或b纯合时胚胎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1)理论上,若使F1中雌果蝇与雄果蝇之比为1:2,可选择上述品系的杂交组合为.(2)果蝇眼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且红眼(H)对白眼(h)为显性.用X射线处理孵化过程中的受精卵(XHXh),发现孵化出来的少数幼体,眼色表现为一只眼红色,一只眼白色,请对此现象提出两种假说:①染色体角度:.②基因角度:.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辐射可能导致细胞衰老或癌变B.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C.细胞衰老时体积变小、物质运输功能增强D.动物细胞增殖时均有纺锤体的形成【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解答】解:A、细胞癌变的因素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辐射可能导致细胞衰老或癌变,A正确;B、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B错误;C、细胞衰老时体积变小、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错误;D、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产生纺锤体,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掌握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识记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一方面能结合癌细胞使其裂解和凋亡,另一方面能分泌MIF因子,阻止表皮生长因子与癌细胞表面受体EGFR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増殖,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激活EGFR受体会导致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B.免疫细胞内含有正常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免疫细胞能诱导癌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D.MIF因子可能通过与EGFR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考点】恶性肿瘤的防治.【分析】由题干中免疫细胞分泌的MIF因子能阻止表皮生长因子与癌细胞表面受体EGFR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増殖,即激活EGFR受体会导致癌细胞增殖,且能诱导癌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増殖.【解答】解:A、由题干中免疫细胞分泌的MIF因子能阻止表皮生长因子与癌细胞表面受体EGFR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増殖,即激活EGFR受体会导致癌细胞增殖,故其细胞周期变短,A错误;B、免疫细胞内含有个体全部的基因,即含有正常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正确;C、免疫细胞能诱导癌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其裂解和凋亡,C正确;D、由题干中免疫细胞分泌的MIF因子能阻止表皮生长因子与癌细胞表面受体EGFR结合,因此MIF因子可能通过与EGFR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要求考生能够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同时考查了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基因型为Nn的某生物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对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B.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出现8个四分体D.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跑中都不含n基因【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解答】解:A、无法判断生物体的雌雄,所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B、该细胞中染色体大小各不相同,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B 正确;C、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在其形成过程中可出现4个四分体,C错误;D、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跑中有一个含n基因,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男性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相比(不考虑变异),下对说法正确的()A.白化基因数目之比为1:1 B.X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C.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2:1 D.核DNA数目之比为2:1【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男性白化病基因携带者(Aa)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所以基因组成为AAaa;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且着丝点分裂,所以基因组成为AA或aa.【解答】解: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基因组成为AAaa,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基因组成为AA或aa,所以白化基因数目之比为1:1或2:0,A错误;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只含1条X染色体,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2条或0条X染色体,所以X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或1:0,B错误;C、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含染色单体,而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D、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核DNA数目为92,处于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数目为46,所以核DNA数目之比为2:1,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A.若为AB、Ab、aB、ab,则可能在Ⅰ后期发生了基因重组B.若为AB、Ab、aB、ab,则可能在Ⅰ前期发生了基因重组C.若为AB、AB、ab、ab,用可确定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若为AaB、AaB、b、b,用可确定在减Ⅱ后期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解答】解:A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应该形成4个共2种精子,若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个精子,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A错误,B正确;C、若为AB、AB、ab、ab,则可能是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是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不能确定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错误;D、若为AaB、AaB、b、b,用可确定在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下列与生物遗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只杂合黑毛豚鼠一胎可能产生4只白毛豚鼠B.Aa个体连续自交3代,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C.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D.若高茎×矮茎→高茎、矮茎,则用子代高茎豌豆自交可判断性状的显隐性【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解答】解:A、两只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产生的后代表现型有黑色和白色,理论比例为3:1.但后代数目少时,与理论比例的误差大,所以它们的一胎可能产生4只白毛豚鼠,A正确;B、杂合体Aa连续自交n代,杂合体的比例为()n,纯合体的比例是1﹣()n.豌豆的基因型为Aa,自交3次后,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以后,Aa的比例占,而AA=aa的比例,所以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B错误;C、豌豆是雌雄同株同花植物,所以用豌豆进行遗传试验,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C正确;D、若高茎×矮茎→高茎、矮茎,则用子代高茎豌豆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可判断性状的显隐性,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下列现象与等位基因分离无关的是()A.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C.Aa个体产生的配子A和a的数目比为1:1D.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表现型比例【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根本原因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子代,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答】解:A、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受精过程,与等位基因分离无关,A 正确;B、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有关,B错误;C、Aa个体产生的配子A和a的数目比为1:1与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有关,C错误;D、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表现型比例与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有关,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卡诺氏液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B.零度以下低温会使实验结果更明显C.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视野中既有正常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解答】解:A、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A错误;B、零度以下低温会使洋葱根尖冻坏,不利于实验,B错误;C、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D、由于低温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而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正常,处于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因此视野中既有二倍体细胞,也有四倍体细胞,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9.有关“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C.若用3H标记噬菌体浸染细菌,离心后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可检测到放射性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有较强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时间。
山东省德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5分)―、选择题(此题共30题,每题分,共45分。
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切合题目要求)以下对于人体内环境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性激素与受体的联合发生在内环境中细胞能参加内环境的形成和保持内环境中物质的变化能够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内环境变化会惹起机体器官和系统活动的变化2.右图表示正常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互换关系, a、b表示物质,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与X对比,Z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B.由X进入Y的液体量比进入Z的多可代表尿素、CO2,b可代表糖元、氨基酸D.细胞代谢产物的开释可致使Y变成酸性3.葡萄糖和NaCl注射液可用于临床治疗,此中 5%的葡萄糖注射液和0.9%的NaCl注射液均为等渗溶液。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0.9%的NaCl注射液可用于治疗过度饮水致使的水中毒B.25%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低血糖,输入过度可致使组织水肿C.静脉输入的葡萄糖和NaCl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D.静脉输入的+2-一同参加缓冲物质的构成Na可与HCO3、HPO4A.以下对于乙酰胆碱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B.作用于不一样细胞惹起的成效可能不一样C.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经扩散经过突触前膜D.开释过程陪伴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E.与突触后膜上受体联合能引起膜电位变化将体外培育的神经细胞置于培育液中,测定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
以下剖析错误的选项是刺激强度达到必定的阀值才能产生喜悦若培育液中,Na+浓度增大,则膜电位的峰值减小喜悦一旦产生,膜电位峰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添而增大刺激强度小于S1时的膜电位表示静息电位,其大小受温渡、pH等要素影响6.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①②③是神经纤维上的是实验位点A、B、C为突触,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刺激①处,A、C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是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刺激②处,伸肌缩短,①处可测到局部电流刺激③处,屈肌缩短,该反响属于反射图中有2个反射弧,伸肌和屈肌肌群内都有效应器8.从暖和的室内到达严寒的室外,人体中不会发生的是9.机体散热量先减少后增添10.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11.经过神经调理惹起皮肤毛细血管缩短12.经过神经—体液调理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13.以下图为人体遇到某种应急刺激机遇体进行调理的模式图,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激素A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开释激素B.激素B经过体液运输到肾上腺皮质C.应激刺激使激素A增添的构造基础是反射弧长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易致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结果,此中个别数据因纸张污损而模糊不清项目名称结果单位参照值促甲状腺激素?MIU/L—甲状腺激素210↑nmol/L50—160胰岛素↓Uu/ml——15据此剖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的值低于B.神经系统的喜悦性降低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D.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加快A.对于体液中某些物质的表达,正常的是B.激素和酶都能直接参加多种生命活动C.激素和酶都拥有高效性,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D.激素和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都能传达信息E.激素和抗体都拥有特异性,都只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F.对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G.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H.有体温调理中枢,能感觉体温变化I.既能传导神经激动,又能分泌激素J.能感觉细胞外液浸透压的变化并产生渴觉K.以下对于人体免疫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L.淋巴细胞都散布在淋巴液和淋奉承中M.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是与生俱来的N.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遇到相应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对于植物激素的表达,正确的有①乙烯在成熟的器官中合成,可促使果实成熟②苯乙酸(PAA)和吲哚丁酸( IBA)都属于植物激素③植物激素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④植物激素的合成受温度、光照等环境要素影响A.—项B.两项C.三项D.四项对于生长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散布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与生长素没关生长素只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茎背光侧生长快的原由是生长素浓度高,细胞分裂速度快右图表示不一样浓度的生长素近似物溶液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据图剖析错误的选项是每组实验选用的茎段数目和生理状态应同样依据图示结果不可以正确判断三种溶液的浓度大小促使侧芽生长的生长素近似物溶液的浓度应大于X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近似物的作用拥有双重性以下描绘属于种群数目特点的是A.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B.道路双侧每隔 5米栽种有一棵杨树C.一周内飞入某地区的飞蝗占飞蝗总数的60%D.落叶松在大兴安岭的树林中数目最多对于标记重捕法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可用于检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检查时随机选择捕捉动物的地区重捕的空间与方法一定同第一次一致动物的迁入、迁出将致使估量结果偏差偏大图中曲线X表示随时间变化的状况,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若X表示种群数目,则b点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若X表示种群数目,则b、d点所对应的数值为K值C.若X表示血糖浓度,则ab段高升的原由可能为肌糖原分解D.若X表示抗利尿激素含量,则cd段肾小管和会合管对水的重汲取量减少以下图表示种群增添过程中(K-N)/K的变化曲线(N表示种群数目,K是环境容纳量)。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40小题。
1~30小题,每小题1分;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用含有3H-胸苷的营养液处理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含有放射性的结构有①细胞核②线粒体③叶绿体④核糖体⑤内质网⑥高尔基体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3.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
据表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玉米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B.甘蔗细胞壁中不含乙类化合物C.红螺菌细胞质中不含丙类化合物D.酵母菌线粒体中不含丁类化合物4.下列实验操作与结果或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①双缩脲试剂A、B液与蛋白质样液混匀后,将试管水浴加热;溶液呈紫色。
②用甲基绿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下线粒体呈蓝绿色。
③用澄清石灰水鉴定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石灰水变混浊一定是有氧呼吸。
④用低温处理生长的大蒜根尖;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A.① B.② C.③ D.④5.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①溶酶体具有单层膜结构②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③动物细胞中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④所有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⑤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是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者⑥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⑤6.下列关于生物膜组成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而蛋白质分子不可以运动B.生物膜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C.生物膜成分的更新可以通过囊泡的转移来实现D.组成膜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膜上是均匀分布的7.果酒放久后易产生蛋白质沉淀而使酒浑浊,加入少量菠萝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防止浑浊,而加氨基酸氧化酶等则无济于事,这说明A.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B.酶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C.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8.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合成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B.正常情况下,线粒体内形成ATP时伴随着氧气的消耗C.在绿色植物叶绿体内,形成ATP的过程需要光照D.ADP与ATP相互转化,使细胞内ATP大量积累9.关于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其纺锤体的形成不同于高等植物细胞B.人正常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内最多含有92个DNA分子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高尔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D.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不在同一时期10.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成为不受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
2017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德州市高中三年级模拟检测理科综合试题——生物A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6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I卷(选择题共l07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于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l2 O:16 Na:23 C1:35.5 Fe:56Cu:64 Zn:65一、选择题(本题包括l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B.高尔基体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消化酶C.细胞内的酶都分布在生物膜上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与物质运输有关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B.用健那绿染液对解离后的细胞染色可观察其线粒体分布C.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可反映叶绿体中各色素含量的多少D.以H2O2溶液作为底物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3.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4.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C.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D.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5.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有两种性别: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在发育过程中,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l090个细胞,但成体只含有959个细胞。
山东省德州市2017届高中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省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5分)―、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环境中B.细胞能参与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环境中物质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D.环境变化会引起机体器官和系统活动的变化2.右图表示正常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关系,a、b表示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X相比,Z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B.由X进入Y的液体量比进入Z的多C.a可代表尿素、CO2,b可代表糖元、氨基酸D.细胞代产物的释放可导致Y变为酸性3.葡萄糖和NaCl注射液可用于临床治疗,其中5%的葡萄糖注射液和0.9%的NaCl注射液均为等渗溶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9%的NaCl注射液可用于治疗过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B.25%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低血糖,输入过量可导致组织水肿C.静脉输入的葡萄糖和NaCl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D.静脉输入的Na+可与HCO3、HPO42-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4.下列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错误的是A.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B.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经扩散通过突触前膜C.释放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5.将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置于培养液中,测定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阀值才能产生兴奋B.若培养液中,Na+浓度增大,则膜电位的峰值减小C.兴奋一旦产生,膜电位峰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D.刺激强度小于S1时的膜电位表示静息电位,其大小受温渡、pH等因素影响6.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①②③是神经纤维上的是实验位点A、B、C为突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刺激①处,A、C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是负外正→正外负B.刺激②处,伸肌收缩,①处可测到局部电流C.刺激③处,屈肌收缩,该反应属于反射D.图中有2个反射弧,伸肌和屈肌肌群都有效应器7.从温暖的室来到寒冷的室外,人体中不会发生的是A.机体散热量先减少后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D.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8.下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应急刺激时机体进行调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A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激素B通过体液运输到肾上腺皮质C.应激刺激使激素A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易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结果,其中个别数据因纸污损而模糊不清项目名称结果单位参考值促甲状腺激素?MIU/L 0.250—7.000 甲状腺激素210↑nmol/L 50—160胰岛素0.90↓Uu/ml 1.5——15 据此分析,其体最可能发生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的值低于0.250B.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10.关于体液中某些物质的叙述,正常的是A.激素和酶都能直接参与多种生命活动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都在细胞发挥作用C.激素和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都能传递信息D.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1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有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C.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D.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并产生渴觉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都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是与生俱来的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D.记忆细胞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13.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乙烯在成熟的器官中合成,可促进果实成熟②苯乙酸(PAA)和吲哚丁酸(IBA)都属于植物激素③植物激素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④植物激素的合成受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A.—项B.两项C.三项D.四项14.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B.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与生长素无关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茎背光侧生长快的原因是生长素浓度高,细胞分裂速度快15.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每组实验选取的茎段数目和生理状态应相同B.根据图示结果不能准确判断三种溶液的浓度大小C.促进侧芽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应大于XD.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16.下列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B.道路两侧每隔5米种植有一棵树C.一周飞入某区域的飞蝗占飞蝗总数的60%D.落叶松在大兴安岭的树林中数量最多17.关于标志重捕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用于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B.调查时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C.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D.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18.图中曲线X表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b点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b、d点所对应的数值为K值C.若X表示血糖浓度,则ab段升高的原因可能为肌糖原分解D.若X表示抗利尿激素含量,则cd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减少19.下图表示种群增长过程中(K-N)/K的变化曲线(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
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Word版含解析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有33小题,每题2分,总分66分)1.对下列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形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属于有丝分裂图象,①属于减数分裂图象B.若图②为某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则该细胞可产生4种配子C.图④代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则图③位于图④的BC段D.图①所示的细胞是某细胞X通过分裂形成的,则X内曾出现过3个四分体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中,染色体及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可能是下列各项中的( ) A.B.C.D.B.甲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比丁细胞的长C.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的长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时选择丙类型的细胞最好4.基因型为Dd的个体,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那么正常情况下,这条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基因是( )A.d B.D或d C.D D.d和D5.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由图1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分别处于图2中的BC、DE段的细胞为图1中的乙、丙D.图1中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6.﹣个处在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内有32条染色体,则洋葱体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数和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 )A.16和16 B.32和16 C.8和16 D.8和87.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B.观察染色体的时期应在bc段C.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deD.cd段的染色体数是ef段的两倍8.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9.如图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图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B.如果这四种细胞在同一器官中出现,则该器官是精巢,乙图是次级精母细胞C.在甲图中若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在正常情况下,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应为A D.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乙、丙、丁10.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11.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但并没有将遗传因子定位在染色体上B.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前人的成果,成功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2.已知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为AA:Aa=1:2,将这批种播种后自然生长(假设结实率相同),则其所结种子中,基因型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4:4:1 B.3:2:1 C.3:5:1 D.1:2:113.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Ⅰ3的基因型为aaBB,Ⅰ2为纯合子.根据系谱图,推断不正确的是( )A.Ⅰ4基因型是aabbB.Ⅱ2基因型是AabbC.Ⅲ1基因型可能是aaBbD.Ⅲ2与患该病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A.AaX B X b、AaX B Y B.BbX A X a、BbX A Y C.AaBb、AaBb D.AABb、AaBB16.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 )A.他们的孩子为椭圆形红细胞B.他们的孩子是Rh阴性的可能性是0C.他们的孩子中可能会出现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的表现型D.他们的孩子中有能够产生淀粉酶17.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B.C.D.18.对某种植物进行测交实验,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其数量分别是49、52、50、51.这株植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MmNnPP B.mmNnPp C.MmNNpp D.MMNnPp19.父母亲色觉正常、弟弟色盲的正常女人和一个正常的男人结婚,生一个色盲儿子的几率是( )A .B .C .D .20.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Z染色体基因(Z B、Z 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 )B.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毛全为黑色C.两只黑鸟交配,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AaZ B WD.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交配,若子代羽毛出现上述三种颜色,则理论上子代羽毛的黑色:灰色:白色=9:3:421.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属于基因突变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缘故C.肺炎双球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22.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C.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23.烟草花叶病毒(TMV)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将TMV变种X的蛋白质外壳和变种Y的核酸组成新病毒,感染烟草后可以得到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为( )A.变种XB.X蛋白质包裹Y核酸的病毒C.变种YD.Y蛋白质外壳包裹X核酸的病毒24.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的漫长岁月中,众多学者做出卓越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B.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D.赫尔希等人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使人们确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5.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2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是( )A.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B.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C.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D.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2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其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释放出来的大多数子代噬菌体(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C.含32P、不含35S D.不含32P、含35S28.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5N和14N,c只含14N.如图中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A.B.C.D.29.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基因不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为2:3C.该基因复制和转录时a部位都会被破坏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30.经测定,某DNA分子片段中含有碱基A 600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4%.那么,该DNA片段中碱基C所占比例和数量分别是( )A.48%,600 B.48%,650 C.26%,600 D.26%,65031.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B.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D.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2.下列关于遗传学有关概念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C.一个基因型为AaX b 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 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 b、aY、YD.一个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不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进行复制,若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占,则含31P的DNA分子占33.下列有关DNA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DNA分子片段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DNA分子中的每个脱氧核糖均与2个磷酸基团相连C.一条DNA单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D.若DNA分子片段中有a个碱基对,且已知胞嘧啶有b个,则该DNA分子中的氢键数为2a﹣b个二、填空题(共有四个大题,总分34分)34.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如图一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象;图二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象.(1)图(左)中数字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2)A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B图细胞最终分裂结束后,一般情况下,E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右)中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5)若图示的动物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交配,后代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35.小鼠的体色黑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E和e、F和f控制,其体色与基因关系如图1.现用两只纯合小鼠杂交,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1)体色性状是由基因通过__________来控制的.(2)根据图1和图2的杂交实验结果可判断E(e)基因位于__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由图2杂交实验可判断出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3)为进一步确定父本的基因型,让F1中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F2中黑色和白色的个体数量.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F2代中黑色:白色约为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__________.②若F2代中黑色:白色约为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__________.36.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表现正常的居民中有66%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伴X隐性遗传病),请据图分析回答:(1)__________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_____性遗传病.(2)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1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3)若Ⅲ﹣11与该岛上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中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4)若Ⅲ﹣11与Ⅲ﹣13婚配,则其孩子中不患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37.某种昆虫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有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如图表示昆虫体内某个DNA片段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生物学上经常使用啶脱氧核苷)研究①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2)图中催化②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3)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__.(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5)理论上组合①的F2长翅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组合②的亲本中,长翅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有33小题,每题2分,总分66分)1.对下列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形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属于有丝分裂图象,①属于减数分裂图象B.若图②为某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则该细胞可产生4种配子C.图④代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则图③位于图④的BC段D.图①所示的细胞是某细胞X通过分裂形成的,则X内曾出现过3个四分体【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联会,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③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④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由于DNA的复制,CD段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②属于有丝分裂图象,①、③属于减数分裂图象,A 错误;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4个精子,但只有2种,B错误;C、若图④代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则应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而图③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C错误;D、图①所示的细胞含有3条染色体,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则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所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能形成3个四分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图象辨别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中,染色体及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可能是下列各项中的( )A.B.C.D.【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所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含量之比为1:1(后期和末期)或1:2(前期和中期).【解答】解:A、A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2:1,不存在这种情况,A错误;B、B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C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C正确;D、D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属于有丝分裂末期,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明确染色体与DNA含量之比为1:1或1:2,再判断各选项.B.甲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比丁细胞的长C.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的长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时选择丙类型的细胞最好【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是选择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比例越大越好.【解答】解:A、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故A正确.B、据表格可知:甲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是2.0t/h,丁细胞的分裂期是1.5t/h,故B正确.C、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的细胞的分裂间期时间都比分裂期长,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故C正确.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是选择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比例越大越好,选乙细胞较好,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周期概念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基因型为Dd的个体,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那么正常情况下,这条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基因是( )A.d B.D或d C.D D.d和D【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而DNA的数目加倍,出现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所含基因应完全相同.据此答题.【解答】解: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若前期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则这条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基因也是D.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后形成,含有相同的基因,再作出正确的判断即可.5.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由图1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分别处于图2中的BC、DE段的细胞为图1中的乙、丙D.图1中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分析图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图2: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解答】解:A、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A正确;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B正确;C、乙和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这两个细胞都对应于图1的BC 段,C错误;D、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个处在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内有32条染色体,则洋葱体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数和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 )A.16和16 B.32和16 C.8和16 D.8和8【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受精作用.【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2、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解答】解: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内有32条染色体,洋葱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6条;来自父方的染色体有一半,所以有8条;洋葱是二倍体,所以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是8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要求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明确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受精作用的含义,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7.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B.观察染色体的时期应在bc段C.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deD.cd段的染色体数是ef段的两倍【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的变化,图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bc段由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向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的状态转化,该过程是染色体复制过程,c点染色体复制完成,cd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d点表示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2、DNA分子加倍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解答】解:A、核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bc段,A错误;B、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在中期,对应cd短,B正确;C、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因此de段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分裂而暂时加倍,C正确;D、ef段染色体数目可能是cd段的2倍,D错误.【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与细胞核DNA数目的关系变化,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8.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A错误.B、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B正确;C、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 ﹣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C错误;D、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4N,因含14N 的染色单体有16条,D错误.故选:B.【点评】对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9.如图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图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
山东德州市某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的答案解析
高三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细胞遗传物质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的是A.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C.细胞凋亡D.细胞癌变2.人体中神经细胞有突起,而肝细胞没有突起。
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rRNA不同C.tRNA不同D.mRNA不同3.果蝇某眼色基因编码前2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在右图的某一端,起始密码子为AU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果蝇受精卵连续分裂三次,合成该基因需游离的腺嘌呤42个B.该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是b链C.a链中箭头所指碱基A突变为C,其对应的密码子变为CGAD.RNA聚合酶可以启动该基因在生殖细胞中表达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RNA聚合酶基因和生长激素基因都具有选择性表达的特性B.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都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C.衰老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升高,但呼吸速率减慢D.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是细胞癌变的原因5.狗的大小差异非常大,科学家发现影响狗体型的基因有IGF—l基因和S基因,IGF—1基因能编码一种在青春期促进生长的激素;S基因能抑制IGF—l基因的表达.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基因和IGF—l基因是等位基因B.这两种基因的差异性是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数量的差异造成的C.两种基因转录过程共用一套密码子D.大型品系的狗不能进行IGF—l基因的转录6.血友病和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
一对夫妇中丈夫只患血友病,妻子只患色盲,他们生了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儿子,妻子再次怀孕后经产前检测是女儿。
下列对此家庭的分析正确的是A.这对夫妻均携带两种致病基因B.女儿不可能携带两种致病基因C.如果女儿也同时患两种病,一定是她的母亲发生了基因突变D.女儿将来与正常男性结婚,生育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3/87.假如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单杂合子植物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子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茎卷须最长的与最短的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占l/4B.茎卷须最长的植株自交,子代中没有茎卷须最短的个体C.基因型为Cc的个体自交,子代中cc个体占l/4D.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27种8.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 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C.若培育糯性抗病植株,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D.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9.已知玉米子粒有色与无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7届高三10月模块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年10月模块测试高三生物试题2016年10月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 卷4至5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
l~20题每题1分。
21~35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 .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提供物质基础2.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能看到的结构是()A. 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B. 纺锤体、赤道板、同源染色体C. 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D. 细胞壁、核膜、染色体、着丝点3. 下图为某学生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B.该同学的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解离后要用清水漂洗再染色C.f步骤在临时装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盖玻片滑动D.换成高倍显微镜观察时首先应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4. 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AB段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速度快B.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C.该细胞中,在BC段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D.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CD段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活动非常活跃5.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随着着丝点的分裂,DNA数目加倍B.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主要是有丝分裂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赤道板D.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都不具备全能性6.如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分裂时期的示意图。
据图推断正确的是()A.该时期细胞核糖体功能最为活跃B.此时细胞中应有四个中心粒C.该图反映细胞进行基因重组 D.只要不发生基因突变,就可判断4上相应位置的基因是B7.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Ⅰ、Ⅱ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不进行核DNA的复制B.由图可以看出分裂过程中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C.图甲所示细胞若继续分裂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则图乙是图甲细胞分裂形成的8. 如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C.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甲、乙、丁 D.乙、丁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9.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NA复制、基因加倍、染色体加倍B.精原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精原细胞通过两次减数分裂产生了精子C.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10. 各类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都存在()A.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B.DNA复制和细胞质分开C.纺锤体的出现和细胞板的形成D.同源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11.图中a、b、c、d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基因突变很少发生在()A. aB. bC. cD. d12.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1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模块生物试卷(12月份)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2.下列哪项不是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的功能()A.降低血糖浓度 B.维持血浆渗透压C.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D.运输氧气3.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跳水运动员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B.神经系统的某些细胞也能分泌激素C.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4.下列哪组化合物可以在人体的一个细胞中同时合成()A.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B.抗体和淋巴因子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呼吸酶和淀粉酶5.科学家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有所增加C.第100分钟时,为减少热量散失,皮肤不再散热D.由图可知,口腔温度比较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7.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B.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C.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时,信号变化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中枢在下丘脑8.Ⅰ型糖尿病可能由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它使胰岛B细胞表面表达异常的HLA﹣D抗原,引起T淋巴细胞被激活,最终攻击并杀死胰岛B细胞,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Ⅰ型糖尿病由基因突变引起C.上述过程不需吞噬细胞参与 D.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9.运动员在参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10.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B.生长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光照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11.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可能是:①只促进细胞数目增加;②只促进细胞长度增加;③既促进细胞数目增加也促进细胞长度增加.当用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赤霉素诱导的茎芽的生长被抑制了54%,这说明赤霉素促进茎芽生长的原理是()A.①B.②C.③D.无法判断12.图所示,如果某幼苗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曲线A点对应的浓度,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E点相比,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弱B.C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根不再生长C.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细胞生长慢D.太空中a、b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根水平生长1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14.图为某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点之后出现环境阻力B.防治蝗灾应在c点时进行C.ef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d点种群增长率最大15.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16.下列有关突触和兴奋传导的表述正确的是()A.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C.兴奋在突触上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做单向传递D.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17.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B细胞和T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18.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A.造血干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1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在发挥作用后还仍能保持活性C.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D.由活细胞产生,都是蛋白质20.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最好应选择()A.甲和乙B.乙和丁C.甲和丙D.丙和丁21.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游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2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3.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入值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25.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6.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2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28.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B.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3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5分)31.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2)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3)“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调节,“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调节,下丘脑有关细胞在此调节中属于.(4)神经调节具有的优势,体液调节具有的优势,体温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32.根的生长受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实验二:用14CO饲喂叶片,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下主根和侧根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1)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一类化合物,主要在中合成.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极性/非极性)运输.(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抑制)主根伸长,生长素浓度为l50×10﹣6mol/L 时,(促进/抑制)侧根生长.由表中数据(能/不能)判断25×10﹣6mol/L的生长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除生长素外,根部产生的(激素)对植物的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3)若生长素对菊花插条生根和侧根生长的作用效果相同,现有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处理)后作用于插条,若,则生长素浓度为l50×10﹣6mol/L;若,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6mol/L.(4)CO2进入细胞后,在转化成糖类等营养物质.综合两个实验数据,请对生长素对主根和侧根生长造成的不同影响,作出合理假设:.33.如图为人体神经、体液及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图,其中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淋巴因子),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分析,可知,ACTH的名称为,糖皮质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若某人因交通意外导致肾上腺功能受损,则CRH的含量.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2)糖皮质激素能抑制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激素)的作用相互协同.(3)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请据图分析,原因为.34.如图是与人体稳态相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相应激素.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b指是的,①~④过程中属于反馈抑制过程的是.(2)①完成由产生电信号到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产生,通过轴突传导到,进而引起小泡中递质的释放.(3)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4)如果电刺激图乙中Ⅰ部位,则膜外的电位变化是;若饮水不足,则会引发图乙的调节过程,其中兴奋性增加,物质d,是其作用为.3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并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在对该地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常用方法.(2)小组成员发现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结构,其意义是.(3)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法.(4)在人类多的地区,大鼠种群出生率下降,长期来看其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将变为.(5)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6)该种群蚜虫刚进入某森林(食物和空间充裕,没有天敌)后的一段时间内,某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的数学模型相似.(7)在“S”种群增长的相关曲线,请分析以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模块生物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解答】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基本概念理解、逻辑分析能力.2.下列哪项不是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的功能()A.降低血糖浓度 B.维持血浆渗透压C.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D.运输氧气【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解答】解:A、血浆中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起到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A错误;B、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B错误;C、血浆中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可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的作用,C错误;D、具有运输氧气功能的蛋白质是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蛋白,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功能的相关知识,考生对蛋白质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跳水运动员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B.神经系统的某些细胞也能分泌激素C.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解答】解:A、跳水运动员在做一系列动作时神经与肌肉等都高度紧张,肾上腺激素等激素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因此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错误;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激素,B正确;C、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但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自身癌变的细胞,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调节的概念,掌握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识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下列哪组化合物可以在人体的一个细胞中同时合成()A.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B.抗体和淋巴因子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呼吸酶和淀粉酶【考点】细胞的分化.【分析】胰岛素只能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只能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甲状腺激素只能在甲状腺细胞合成、生长激素只能在垂体细胞合成、淀粉酶酶只能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只能在甲状腺细胞合成,生长激素只能在垂体细胞合成,A错误;B、抗体是效应B细胞合成,淋巴因子是T细胞合成,B错误;C、胰岛素只能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只能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C错误;D、呼吸酶几乎在所有细胞中都能合成,而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合成,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5.科学家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有所增加C.第100分钟时,为减少热量散失,皮肤不再散热D.由图可知,口腔温度比较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而皮肤温度明显变化.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量增加.皮肤内血流量减小,通过皮肤散热减少.【解答】解:A、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可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A正确;B、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皮肤内血流量减少,所以皮肤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热量减少,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B正确;C、第100分钟时,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C错误;D、由图可知,口腔温度接近于37度,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7.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B.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C.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时,信号变化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中枢在下丘脑【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时,信号变化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3、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完成反射的条件:一是适宜的刺激,二是完整的反射弧.【解答】解:A、正常的体温、稳定的PH值以及渗透压均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A正确;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