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病毒》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相关推荐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过程说明:(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毒。

(2)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教学重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材分析本章节内容接在细菌和真菌之后,虽然细菌和病毒都是微小的,但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但也属于生物的一类特殊生物。

本章节展示了大量的图片,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病毒结构的特点。

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对病毒的作用形成辩证的认识。

4、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PPT展示各种疾病的图片,提问:对于这些疾病,大家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疾病的产生?学生:病毒教师:没错,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一种小生命:病毒。

由此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病毒(二)讲授新课:1.病毒的发现教师提问:对于病毒,人们一开始并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发现了病毒?学生:伊万诺夫斯基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简单总结病毒的发现过程,结合伊万诺夫斯基实验,请学生思考病毒的个头大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

初步形成病毒个头非常小的概念。

2.病毒的种类展示不同的动植物生病的图片。

教师:这些不同的疾病,是由不同的病毒导致的,病毒的种类显然非常之多,那我们人类在详细研究病毒之前,显然要做一个分门别类。

那么我们如何给病毒分类?请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总结,介绍通过寄生细胞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方式。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3.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并强调细胞的结构是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请学生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学生:比细胞简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病毒青岛版科学教案引言: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为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提供详细的内容描述,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病毒,并培养他们在科学领域的兴趣和能力。

第一部分:课堂引入(200字)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或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入课堂话题。

例如,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病毒是什么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思考病毒的性质和特征,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800字)在本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或实际物品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病毒的概念、结构和传播方式。

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只能通过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复制和传播。

2. 病毒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等方式展示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壳体等部分。

强调病毒只有在感染细胞后才能进行复制。

3. 病毒的传播方式:讲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病毒传播,例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500字)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引导他们思考病毒如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的示例:背景:某群体中出现了疾病传播的情况,许多人感到恶心、乏力,并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问题:学生请根据症状判断该群体是否感染了病毒。

解答:通过让学生分析症状并结合病毒的传播特点,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该群体可能感染了病毒。

第四部分:实践活动(300字)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以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示例:活动名称:观察病毒在实验条件下的传播情况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控制条件下病毒的传播情况,加深学生对病毒传播方式的理解。

活动步骤:1. 将一部分学生的手洗净并干燥,将一部分学生的手涂抹上食品染色剂。

2. 由带有染色剂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握手、触摸其他物体等。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病毒》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病毒》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病毒》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大班科学教材《探索生命的奥秘》第四章《微生物的世界》第二节《病毒》。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病毒的概念、结构、分类、生命周期、传播途径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命周期,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的传播途径。

2.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概念、结构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病毒模型、PPT、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病毒科普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病毒模型,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病毒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分类。

(2)通过PPT展示病毒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

(3)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

3.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观察病毒模型,了解病毒的外观特征。

(2)小组讨论,分析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

4. 例题讲解:(1)教师给出例题,讲解病毒传播途径的判断方法。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病毒的基本概念、结构2. 病毒的分类、生命周期3. 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列举三种病毒的生命周期,并分析其繁殖特点。

(3)分析病毒传播途径,提出预防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查阅病毒科普书籍,了解更多病毒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1病毒教学目标: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非典时期相关内容的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并有意识地将问题分类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的问题梳理和分类做好铺垫。

)如果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分成几类?怎样分?(学生简单交流,提出可以将问题分类的方法。

)看来,把有关病毒的问题归为一类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有异议的就是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

我看,咱就把它们当作一大类问题怎么样?(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将问题分为两类。

(教师将板书用大括号分类,并板书:疾病病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科学的问题分类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分工协作,也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另外,问题分类过程也是学生对提出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病毒》一课,从中去寻找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小组交流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

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搜集的资料都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类问题,交流前老师有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标注所解决的问题;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

)好,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开始吧!(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病毒教案6篇

病毒教案6篇

病毒教案6篇一份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病毒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病毒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够归纳出病毒的五种特性和病毒的种类。

2.通过分析实例、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病毒带来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种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cih病毒爆发的案例,让学生观察案例中病毒的攻击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能够答出交通系统失灵、单位混乱、工厂停工。

教师进行解释说明:全世界至少有6#万台计算机同时遭受到cih病毒的侵害,它能够破坏硬盘数据,引起系统崩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计算机病毒又有什么特性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计算机病毒的特性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病毒”一词,计算机病毒和生活中的病毒是不是同一种含义呢?若不是,那计算机病毒到底是什么呢?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完成后提问一名学生回答。

【不是同一种含义,生活中的病毒能够让人或者动物生病,计算机病毒则是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数据,并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教师表扬学生归纳能力强后总结:病毒是生物学领域的术语,因为计算机病毒与病理学上的病毒具有相类似的特性,因此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教师再次提问学生:生物上的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上,那么计算机病毒能够独立存在吗?【计算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也需要寄生,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程序】教师评价学生思维活跃并总结:计算机病毒不能以一个单独程序出现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依附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可执行文件或数据文件中,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特性之一——寄生性。

教师布置任务:计算机病毒还具有哪些特性?组织学生以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为单位,从网上查找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分析、讨论它们具有的特性。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在前面介绍完生物圈中的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后,本章接着介绍病毒。

病毒是学生学习的生物体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章中介绍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等,也能让学生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介绍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

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认知了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他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尤其是对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存在疑惑,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对于新冠病毒也有所了解,对于新冠疫情的现状和我们中国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的表现有一定感知,但是也不够全面和系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1.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是曲折前进的。

(科学探究素养)2.通过对比学习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生命观念素养)3.通过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科学思维素养)4.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升对生活时事的关注,并用生物学观点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抗击肺炎疫情表现感受国家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社会责任素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病毒的特征和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新冠疫情视频资料。

[提问]引起新冠的元凶是什么?[展示资料]说明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相关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学生思考并回答:流感病毒。

病毒 教案(精选2篇)

病毒 教案(精选2篇)

病毒教案(精选2篇)病毒教案篇1第一节病毒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支配的课程,目的是使同学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熟悉,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洁的一类生物。

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本节课在培育同学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对于病毒的熟悉是具有肯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熟悉。

由于病毒的形态非常微小,所以同学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肯定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同学的生活常识来增加对病毒的感性熟悉,引导同学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亲密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殊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育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觉过程,认同科学的进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相关。

教学重点: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预备: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觉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同学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人类的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同学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K12学习】《病毒》教学设计

【K12学习】《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等方面的知识;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有关病毒知识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学习病毒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讨研究的能力及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思想品质;树立看待事物要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自觉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4、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代谢方式和繁殖方式;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5、教学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代谢方式和繁殖方式。

二、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探讨、交流的方式为主,在充分准备图片、课件、录象等多种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病毒及相关疾病的资料;教师在校园生物网上制作的课件;有关病毒的图片资料;采访校医的录像资料。

通过播放这些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对病毒有了更加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从而使抽象而陌生的事物变得形象而生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资源利用:本节课在挖掘了课本上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外,还充分利用了CAI课件及图片资料和网络资料等,同时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与访谈等,从而使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料有机的结合。

病毒教案(精选10篇)

病毒教案(精选10篇)

病毒教案(精选10篇)病毒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计算机病毒。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危害。

3、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目标2、3教具准备:相关素材、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进行破坏,使得电脑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整个操作系统或者电脑硬盘损坏。

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

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

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

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通常就把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和危害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下边把一些经常碰到的现象列出来,供用户参考。

(1)机器不能正常启动加电后机器根本不能启动,或者可以启动,但所需要的时间比原来的启动时间变长了。

有时会突然出现黑屏现象。

(2)运行速度降低如果发现在运行某个程序时,读取数据的时间比原来长,存文件或调文件的时间都增加了,那就可能是由于病毒造成的。

(3)磁盘空间迅速变小由于病毒程序要进驻内存,而且又能繁殖,因此使内存空间变小甚至变为“0”,用户的什么信息也进不去。

(4)文件内容和长度有所改变一个文件存入磁盘后,本来它的长度和其内容都不会改变,可是由于病毒的干扰,文件长度可能改变,文件内容也可能出现乱码。

有时文件内容无法显示或显示后又消失了。

(5)经常出现“死机”现象正常的操作是不会造成死机现象的,即使是初学者,命令输入不对也不会死机。

如果机器经常死机,那可能是由于系统被病毒感染了。

(6)外部设备工作异常因为外部设备受系统的控制,如果机器中有病毒,外部设备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出现一些用理论或经验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

《病毒》教案精选

《病毒》教案精选

《病毒》教案精选教案:《病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非生物》中的第一课时《病毒》。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病毒的繁殖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知道病毒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

2. 让学生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病毒既有害也有益。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知道病毒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科学探究记录表、放大镜、显微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填写科学探究记录表。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享各自的观点。

4.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实践环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病毒模型,加深对病毒结构特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病毒极其微小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繁殖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病毒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

()(2)病毒的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两部分。

()(3)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繁殖。

()(4)所有的病毒都对人类有害。

()答案:(1)√(2)√(3)√(4)×2. 题目:选择题(1)病毒的结构特点有:A. 蛋白质外壳B. 遗传物质C. 细胞壁D. 细胞膜请选出正确的答案:()答案:A、B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病毒图片,阅读教材,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病毒的结构特点,知道了病毒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病毒》(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病毒》(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病毒》(教案)病毒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一个词,它既神秘又可怕。

那么,什么是病毒呢?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病毒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以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病毒》为基础,设计了一份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认识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 培养学生具备自我保护、预防病毒感染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重点】1. 知道病毒的定义及特点;2. 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病毒的复制过程;2.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准备】1. 幻灯片;2. 视频资料;3. 实验设备:显微镜;4. 课堂讲义和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幻灯片展示一张包含各种微生物图片的PPT,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通过问答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微生物都有哪些种类?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的方式讲解病毒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病毒是生物还是物质?病毒有没有细胞?2. 通过案例和实例,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比如讲解感冒、流感等常见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提醒学生要注意避免接触病毒。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准备一些常见的病毒细胞标本,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状和结构。

2.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病毒标本进行观察,并填写实验观察记录表。

引导学生观察病毒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四、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病毒特征,并回答以下问题:1. 病毒有细胞吗?2. 病毒细胞是如何复制的?3.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哪些?五、视频观看(15分钟)播放与病毒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重要信息。

视频内容可以涉及病毒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如艾滋病、SARS等。

六、知识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分发课堂讲义和活动手册,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思考。

2. 设计一个小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a) 什么是病毒?病毒有什么特点?b) 病毒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病毒感染?七、小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关于病毒的知识。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病毒》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病毒》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病毒》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针对大班学生开展的科学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为病毒。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病毒以及病毒的种类;•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病毒;•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防止病毒感染。

教学重点•病毒的传播途径;•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教学难点•病毒的种类;•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环节(1)老师先勾画出两个情景:一个健康的人和一个生病的人,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如果一旦生病了该怎么办。

(2)介绍病毒的概念和病毒的种类,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体的伤害,并且告诉学生有哪些常见的病毒。

2. 明确内容(1)引导学生认识病毒的传播途径,在黑板上画出各种传播途径的图片,并让学生逐一说出。

(2)通过给学生看图片,告诉学生什么是病毒,它由什么组成,哪些是病毒比较常见的物种,让学生大致了解病毒的科学知识。

3. 拓展教学(1)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生病的原因和方法,提倡健康饮食和勤洗手,引导学生了解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介绍病毒对人体造成的一些症状,如发热、头晕、腹泻等,并告诉学生一些护理身体的方法,如喝水、休息、吃药等。

4. 总结教学(1)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图示,描述什么是病毒以及如何防止病毒的传播。

(2)通过调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评估留给学生自学和融合其他科技知识深入学习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配合一些防控手段与方法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后能够总结以及理解教学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防止自身受到病毒的感染。

教学反思针对此次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触到科学之美,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更多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目的,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思维。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青岛版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相互沟通讨论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学问: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预备:老师预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同学预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学问。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老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同学相互沟通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同学争论,指名回答.3.老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同学争论后,老师讲解.(三)、拓展延长(网上学习)1、老师叙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同学相互沟通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青岛版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病毒(2)教学目标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学问。

2.通过指导同学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育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力量。

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训练。

重点、难点分析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学问之一,由于: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同学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熟悉生物界的多样性非常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学问之二,由于: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育同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进展前景极为宽阔。

《病毒》大班科学教案

《病毒》大班科学教案

《病毒》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命的世界》第二节《病毒》。

详细内容包括: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的分类、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病毒对环境的适应与传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掌握病毒的基本分类,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分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病毒模型、PPT、实物投影仪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病毒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病毒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新课导入:(2)介绍病毒的分类,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病毒,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多样性。

(3)分析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病毒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病毒对环境的适应与传播方式。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病毒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病毒的结构特点2. 病毒的分类3.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 病毒对环境的适应与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分类。

(2)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谈谈你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病毒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病毒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病毒疾病预防,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搜集病毒的有关资料,学会查阅、整理各种途径获得科学资料。

2、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交流,在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教学重点】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教学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有关病毒的视频资料以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播放今年的非洲埃博拉爆发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2、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

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二)、新授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板书课题: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3、病毒的类型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几种常见的病毒疾病的症状、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知道病毒的结构、特点、种类,明确病毒是生物。

(3)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知道病毒的两面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积极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辨别出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症状,知道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病毒的结构构、特点、种类,明确病毒是生物。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构、特点、种类。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大家准备好你们收集的有关病毒的资料,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收集到的。

(学生交流收集的方法。

)2.请思考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涉及了病毒的哪方面问题。

(学生简单交流。

)3.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大家主要搜集了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病毒》吧。

(二)交流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症状、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请大家说一说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将学生交流汇报的资料展示:例如,非典(SARS)、流感、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禽天花(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猪瘟、鸡瘟、水稻黄斑病、烟草花叶病、病毒性肝炎……)2.我们思考一些这些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学生观察流感(教师播放《流感》视频)、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疾病的症状,讨论这些典型的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措施。

教师听完汇报演示下面几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症状和主要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措施:(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预防措施::①咳嗽时应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②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③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④勤洗手。

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⑥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⑦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⑧加强体育锻炼。

(教师随机板书:切断传播途径注射疫苗注意卫生锻炼身体)(2)狂犬病的症状:低热、头痛、烦躁、怕水、怕光。

主要传播途径:被动物咬伤。

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

②伤口处理。

③注射狂犬疫苗。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头痛、肢体疼痛与瘫痪,又名“小儿麻痹症”。

传播途径:患者通过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

预防措施:口服疫苗(提高免疫力)。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怕风。

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5)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

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6)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

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7)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

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

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

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

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

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

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

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8)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

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

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

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个人预防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0)出示有关猪瘟、鸡瘟、水稻黄斑病、烟草花叶病、病毒性肝炎……大家分别看看下面疾病,如果想了解的更详细,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三)介绍病毒是什么生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疾病,那么,病毒到底是什么呢?1.(1)播放“病毒的结构”视频,了解病毒的结构。

从视频中知道了什么?(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相比,病毒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的汇报可能如下: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它们不能脱离宿主细胞单独生存,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

(2)小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2.(1)出示病毒的形态(球状、杆状、蝌蚪状、子弹状……)图片。

上面的病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2)出示类比的事物资料。

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类比病毒细胞的大小,思考为什么当时不能看到病毒?(病毒个头微小,测量它大小的单位是毫微米(nm),即1/1000微米。

观察病毒大小用的是高分辩率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到几十万倍才能测量。

)(3)小结: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播放“病毒的分类”视频,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思考病毒分为几类。

我们了解了病毒的样子,那么可以分为几类呢?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例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毒;植物病毒:例如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4.病毒和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生物圈中,它和我们人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下面请看《病毒的应用》(播放“病毒的应用”视频)(集体交流讨论。

)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病毒?(了解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四)制作病毒剪贴报,并收集病毒的资料请大家根据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并运用你们收集到的病毒资料制作一个病毒剪贴报。

让大家正确认识病毒并为我们服务!五、课堂练习1.填一填。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它能引起(流感)、(麻疹)、(小儿麻痹症)等许多种疾病,给人类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类。

2.判断。

(1)病毒是一种可以独立生存的生物。

(×)(2)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对这些生物造成危害。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它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3.我会选。

小时候,医生让我们口服的“糖丸”,主要是预防(C )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