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_曹学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_曹学勤

=经济纵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曹学勤1赵春鹏2[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提高。

所以有必要研究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提出各个方面、各个指标的监测方法,进而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进行准确监测。

一、我国原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为了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1991年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十二个部委的研究人员参照国际标准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5十年规划和/八五0计划纲要6中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它们分别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上述16个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

到2000年为止,只有三项指标尚未达到预定的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收入为1066元;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为73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中部地区实现78%,西部地区实现56%。

以该指标体系为标准,我们可以观测到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0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70美元、城乡居民年收入不足150美元的水平上,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经济方面的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就业率、贫困率等。

国民经济总量是国家发展的总体规模,反映了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而经济增长率则是评估经济发展速度和动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人均收入和就业率是评估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

同时,贫困率是评估贫困问题解决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改善民生的成效。

其次,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教育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投入比例、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

医疗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医疗卫生总体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

文化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覆盖面等。

社会保障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金水平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和人民满意度。

最后,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

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林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

资源利用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水平等。

污染治理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水、空气和土壤质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环境保护的成效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帮助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样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现代化,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小康社会指标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重要标准,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等。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而人均GDP则是反映每个人平均经济水平的指标。

就业率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以上几个经济指标的稳步提高,则意味着我们正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其次,政治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政府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国家的治理效果。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再次,文化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

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活动的普及等方面。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标。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保障国民的基本权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体系。

社会公平正义表明社会上各个阶层个体和群体之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等。

通过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和和谐稳定。

最后,生态文明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浅议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浅议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3 . 城镇化率 :权重 5 ,标准值 t >6 0 %。 4 . 城镇失业率登记失业率 : 权重 4 , 标准值 ≤ 4 %。 ( 二) 社会发展 : 权重赋予 1 5 。 5 . 基尼系数 :权重 2 ,标准值 ≤O . 4 。 6 . 城乡居 民收入比 : 权重 2 , 标准值 ≤ 2 . 8( 以农为 1 ) 。 7 . 高中阶段毕业生陛别差异系数 :权重 2 ,标准值= 1 0 0 %。 8 . 社会保 障:权重 9 。 ( 1 ) 城镇权重为 5 , 其 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权重 2 ,标准值≥
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权重赋予 1 0 0 , 2 0 2 0年标准值简
称 “ 标准值 ” 。 ( 一) 经济发展 : 权重赋予 2 5 。
1 . 人均 G D P : 权重 1 2 , 标准值 ≥3 1 4 0 0 元。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 G D P比重 :权重 4 ,标准值 ≥5 O %。
1 5 . 公 民自 身 民主权利满意度 : 权重 3 ,标准值 ≥9 O %。 1 6 . 城 乡村居民依法 自治 : 权重 2 ,包括城镇社区依法 自治达标率权
包括经济 、政治、文化 、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 的 目 标。从质量上看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 由低水平 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 到2 0 2 0 年国
产总值超过 3 0 0 0 美元 ,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 8 万元。三是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 0 0 0 元 ,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 4 0 %。五是城镇人均住 房建筑 面积 3 O 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 5 0 %。 七是居 民家庭计算机普 及率 2 0 %。八是大学入学率 2 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 2 _ 8 人。十是城镇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评价小康社会程度、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情况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和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是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GDP:反映了人均经济水平,是评价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3.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反映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是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关键指标。

4.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反映了工业发展和工业投资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

5.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国际经济交流和对外开放程度,是评价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反映了教育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指标。

2.卫生和健康水平:反映了卫生事业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

3.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反映了文化事业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标。

4.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公平:反映了社会保障工作和收入分配情况,是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指标。

5.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指标。

三、民生改善指标:1.城乡居民收入: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和民生水平,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指标。

2.就业率和失业率:反映了就业市场情况,是保障人民就业和提高社会安定的关键指标。

3.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保险:反映了社会保障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指标。

4.住房条件和住房保障:反映了住房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计指标体系分析及其评价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计指标体系分析及其评价方法

指标权重 标准值 元 % % % % 人 % 件 % % % 元 % % % % M2 % % M
3
0.10 0.05 0.05 0.05 0.04 0.04 0.04 0.04 0.04 0.05 0.05 0.10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5 0.04 0.03 1.00
25000 60 50 50 95 35 20 2 5 90 95 18000 25 40 20 18 30 20 75 260 <3
社区环境(卫生)达标率 人均生活用水量 空气污染指数

下面对各指标含义及标准值确定的依据作出简要解释: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 :该指标反映国家经济生产力状况,是衡量经济发 展水平的主要指标。2000 年全国人均 GDP 为 7078 元(按官方平均汇率中间价计算为 855 美元) ,按照中共十六大决定的大致翻两番的目标设定标准值,即到 2020 年约为 25000 元 (约 3000 美元)以上。超过 2000 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 1970 美元的水平, 接近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 4620 美元的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 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第二产 业贡献率= 第二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1999 年的工业企业总资产贡 献率为 50.4%,2002 年该数值为 48.4%,说明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下滑趋势,标准值定 为 60%。 (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反映经济发展 的总体水平。 按全社会增加值当年价格计算, 2000 年全国平均为 33.7%, 设定标准值为 50% 以上。 (4)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这是反映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国城镇人 口所占比重由 1980 年 19.4%提高到 2000 年 36.1%,年增长率 3.16%,近年发展势头明显 加快,2001 年非农业人口比重为 37.66%,标准值定为 50%。 (5)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包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保险的覆盖率:是衡量城 镇居民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2002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14731 万人。其中,职 工 11128 万人,离退休人员 3603 万人。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 1434 万人。全 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 10182 万人,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 440 万人, 比上年增加 127 万人。 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 9400 万人,增加 1770 万人。参照以上数字及发展趋势,标准 值定为 95。 (6)每千人拥有科技人员: 总体上可以用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计算全社 会每千人拥有科技人员的数量来衡量。2000 年全国平均为每千人拥有 17 名科技人员,设 定标准值为 35 人以上。 (7)大学入学率: 反映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1999 年大学入学率约为 8%,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按适龄人口的比例进行计算,标准值为 20%。 (8)社会治安率(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 :社会治安是社会秩序的重要表现,在今后一 个 时 期 可 以 沿 用 万 人 刑 事 案 件 立 案 率 从 反 面 衡 量 社 会 治 安 状 况 。 1999 年 该 数 据 为 1.786,1998 年该数据为 1.59,近年来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有增加趋势,标准值定为 2。 (9)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 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值应呈下降趋势。1999 年该数值为 8.36,2002 年下降为 6.45,标准值为 5。 (10)城镇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率:是我国城镇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全国已广泛 实行, 但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充实体现社区自 治。标准值为 90。 (11)省市各级政务公开度:政府工作透明度,是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12)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收入是满足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这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 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万元(2000 年不变价,下同) 。过去 20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3 倍。预计今后 20 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 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 20 年的增长势头,到 2020 年达到 18840 元,可以稍 微超过小康指标。 (13)居民基尼系数: 理论上, 合理的基尼系数 (指数) 处于一个区间范围, 一般在 30-45% 之间。基尼系数是最低收入群体人数与总体人数之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普遍富裕的程度, 也从侧面体现贫富差距的情况。 国际上也常用此项指标进行社会发展状态的比较。 根据我国 的情况,确定此项的标准值为 25%。 (14)居民恩格尔系数:居民恩格尔系数在于考察居民家庭用于基本生活支出的比重, 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一般呈下降趋势。2000 年,全国恩格尔系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
标和环境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

社会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素质提升、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教育和文化水平提升等。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
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治理等。

这些指标旨在全面体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
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为构建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评估,主要应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的评估指标。

定性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调查居民对
小康社会的认知、满意度等,来了解社会各界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看法和评价。

定量评估可以通过搜集大量的数据来评估各个指标的达成情况,如通
过统计数据来评估经济指标的增长率、社会指标的提升水平等。

同时,还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比评估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其
他国家的差距和优势,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评估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参考。

政府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重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会各界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加强社会监督,推动政府履行职责,促进小康
社会的建设。

总之,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一种衡量和评价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的工具,更是为全面深化、加
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评估,可以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小康”评价体系研究

“全面小康”评价体系研究
关键 词 :小康 社 会 ;全 面 小 康 社 会 ;评 价 指标 中 图分 类 号 : 1 6 F 2 文 献标 识码 : A
A p a s lS se o l a o n el- f Ap r ia y t m fAl r u d W l・ - — o
U AN n h Li - ui
s ce y rc e v so ep o l . Ac o d n o t e c n oa in o ul i g a we — f s it d i’ a g t d t r n n r cp e 。 o it . i h rl e ft e p e” i h c r ig t o n tt fb i n l o o ey a t s tr e — ee mi i gp l il s h o d c n n

mo e d v lp g e o o 。 r e t y d mo r c 。 r r g e s e s in e a d e u a in mo e p o p ru u t r , r amo i u r e e o i c n my mo e h ah e c a y mo e p o r s i ce c n d c to , r r s e sc l e mo e h r n o s n l v o u
Ke r s wel o o it ; l- r u d we - f o it ; p r ia y tm y wo d : l f s ey a ao n l o s e y a p a s s se - c l c l
在 中国“ 康 ” 为一 种 社会 理 想 , 着 广 泛 的社 1 小 作 有 2平 方 米 ; 5 农 村 钢 木 结 构 住 房 人 均 使 用 面 积 1 () 5平 会 基 础 和 深 厚 的 文 化 底 蕴 。 小 康 一 词 家 喻 户 晓 , 孺 方 米 ;6 人 均 蛋 白 质 日摄 入 量 7 妇 () 5克 ; 7 城 市 每 人 拥 () () 皆知 , 传 统 小 康 思 想 到 近 现 代 小 康 思 想 无 不 体 现 出 有 铺 路 面 积 8平 方 米 ; 8 农 村 通 公 路 行 政 村 比 重 从 5 ( 0 ( 0) 成 人 识 字 率 8 % ; 5 中 国 人 对 小 康 社 会 的 向 往 与 追 求 。 虽 然 经 过 2 多 年 8 % ; 9) 恩 格 尔 系 数 5 % ; 1 0 1) 0岁 ; 1 ) 婴 儿 死 亡 率 3 1 ; (2 .% 的 改 革 开 放 ,到 2 0 0 0年 人 民 生 活 已 经 总 体 上 达 到 小 ( 1 人 均 预 期 寿 命 7 1 1 (4 康 水 平 , 是 , 们 知 道 达 到 的 小 康 还 只 是 低 水 平 的 、 ( 3) 教 育 娱 乐 支 出 比 重 l % ; 1 ) 电 视 机 普 及 率 但 我 0 % ( 5) 5 (6农 不 全 面 的 、 展 很 不 平 衡 的 小 康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1 0 ; 1 森 林 覆 盖 率 1 % ; 1 ) 村 初 级 卫 生 保 健 发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 六 大 ” 出 了 “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基 本 合 格 县 比重 1 0  ̄ 1 十 提 全 0% 6项 指 标 。按 照 全 国 人 民 生 的 奋 斗 目标 . 而 对 小 康 思 想 与 小 康 理 论 赋 予 了 崭 新 活 小 康 水 平 标 准 。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有 关 资 料 。 2 0 从 根 到 00 的时 代 特征与 内涵 . 中华 民族 复 兴 的历 史 伟 业 提供 年 。 1 为 这 6项 指 标 中 。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 民 人 均 纯 除 农 5 、 3均 了 现 实 的 保 障 和 奠 定 了 可 靠 的 基 础 。但 如 何 用 量 化 指 收 入 实 现 8 % ) 人 均 蛋 白 质 摄 入 量 ( k 蛋 白 质 日摄 0 、 农 标 描 绘 “ 济 更 加 发 展 、 主 更 加 健 全 、 教 更 加 进 入 量 实 现 9 %) 农 村 初 级 卫 生 保 健 基 本 合 格 县 ( 村 经 民 科 步 、 化更 加 繁 荣 、 会 更 加 和谐 、 民生 活 更 加 殷 初 级卫 生 保健 基 本 合 格 县 比重 实现 8%) 三项 指标 文 社 人 0 3项 指 标 均 完 成 或 者 超 额 完 成 。 从 地 区 来 实 ” 美 好 前 景 ? 怎 样 衡 量 “ 面 小 康 ” 会 的 这 一 新 外 ,其 他 1 的 全 社 看 。 部 基 本 实 现 。 部 实 现 7 % 。 部 实 现 5 % 。 国 东 中 8 西 6 目标 . 为 社 会 各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 成 家 统 计 局 用 综 合 评 分 方 法 进 行 测 算 ,9 0年 我 国 的 小 19 全 面 小 康 与 总 体 小 康 的 区 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制定的基础。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套目标指标体系,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下面将对这一目标指标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推动力。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内稳定增长,继续提高人均GDP水平。

其次是就业率,要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水平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另外,还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消费总额的稳定增长目标等等。

二、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民生改善相关的目标指标。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是基本民生保障的目标,包括确保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普及和提高。

此外,还有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

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制定了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是健康水平的改善,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健全和提高。

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碳排放目标,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要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另外,还有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中国社会小康水平的定量化综合指标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16项指标。

(1)在经济主题方面,有人均GDP、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人4项指标;
(2)在社会主题方面,有基尼系数、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出生时预期寿命、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犯罪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7项指标;
(3)在环境主题方面,有能源利用效率、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环境污染综合指数3项指标;
(4)在制度主题方面,有廉政建设、政府管理能力2项指标。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 肖宏伟
作者机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出版物刊名: 发展研究
页码: 27-3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全面建成小康 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程度 五位一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民主法制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在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值的基础上,对2010—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公平、平等指标上,并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朱启贵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04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引导、激励和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系统评述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设计科学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评价【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4.007上世纪70年代,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小康社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康社会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五个方面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从七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作进一步阐述。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与目标要求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党和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图景。

“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设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概念,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党的十三大根据“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0年,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升到第2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更具体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一致,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更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顺应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仍需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因此,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我们长期的任务。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贯彻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①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也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人民的责任。

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使人民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

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实现孩子们对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要丰富文化产品、健全文化服务、繁荣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影响,更加健康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更好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要积极倡导创业创新文化、理念和社会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作为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双赢,是亟须破解的难题。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多措并举,促进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同时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这不仅是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五是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大力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综述自从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小康社会”以来,理论部门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为了便于系统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党的十八大之前,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二是十八大之后,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前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

自从“小康社会”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针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历来都是政府相关机构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但大部分集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层面。

国家统计局2008年出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6个子系统共23个指标构成,并以此测算了全国及各省、直辖市和各地区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②。

朱启贵(2004)主张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并重,尤其是将社会资本作为生活质量统计的重要内容,同时指标不能只局限在物质文明层面,还应涉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文明、两个创新、一个协调”的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③。

宋林飞(2010)认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参考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并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指标数据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5大类共36个指标,并以此构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④。

党的“十八大”以后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然要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

第一,国家层面指标体系。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201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共39个评价指标,并对东中西部区域设定了不同的标准值⑤。

万力、王振(2013)基于对小康社会内涵的理解,在参考和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境五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⑥。

肖宏伟(2014)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构建出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2个评价指标。

测算结果显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公平性指标上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