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经世”精神与儒家的秩序重建》说课ppt课件(共19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③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
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件(共37张PPT)-PPT文档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件(共37张PPT)-PPT文档资料

1、春秋——创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 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 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 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名言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伪,
人为之意) 4、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演变线索
春秋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隋唐 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分析百家争 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
据课文和上述名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创立:孔子 2、战国——发展: A、孟子:
B、荀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政治观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 “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 : “性恶论” 唯物思想 :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具有朴素
学习延伸: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 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合作探究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课件(共42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课件(共42张PPT)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 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重点)
A、
“仁”,爱人(核心) B、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以德治民(为政以德 ),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 E、有教无类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李耳) 道家的创始者; 生活在春秋晚期
老子的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 为,知足寡欲 C、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D、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 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 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 化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 第 1 课 元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知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识 第 2 课 结 构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 4 课
主流思想是什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 物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思考



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 《孟子· 告子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 (共8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 (共85张PPT)
活的秩序化,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
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
•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 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 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 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
而宋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也需要相应的思想 文化支持。
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冲击着儒家传统道德
理学的产生
(1)原因:①社会政治根源: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 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 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③ 儒学的复兴和疑古惑经的环境 。 ④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 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 其引人注目。
道教:东汉末年产生,以道 家学术为理论基础,综合神仙方 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 宗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 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道教讲求:神仙方术、修炼 养生,长生不老。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 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问题:此图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体现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 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 合的趋势。
资料
•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对佛 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 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 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先王之 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代表没落奴隶主消极避世的心态
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②庄子(战国):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心态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逍遥)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2. 法家:韩非子(战国)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风貌 改革观:主张变法
考情分析: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区域,江苏高 考近五年都有命题,特别是2011年和2013年, 必修命制了两道大题目,2012年选修涉及。 预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
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 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 和谐。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 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 发展
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用严刑 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封建统治)
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章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6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章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6张PPT)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
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 社会的治理。
材料三: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
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
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
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
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⑴ 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必 ②传统儒学自身的局限性:缺乏理论性与思辨性

③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 统;北宋需要复兴儒学、重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以
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⑵ ①唐中期、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和三教合一为理学 可 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②北宋宽松的文化政策(重文轻武)、经济恢复发展、 能 科技进步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清·戴

重礼轻法,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
材料四: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重视主文天观祥意志,周注敦重颐 气节品于德谦 , 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张载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宋明理学的精华与糟粕。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重男轻女,重礼轻法, 轻视个体自由,轻视自然科学。
程朱理学影响: ①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 封建统治。 ②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奠定了程朱理 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朱熹思想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 学”学派) ④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二、理学与心学
——儒学之新体系
东汉末年, 神仙方士之 说阴阳五行 之说与道家 学说的某些部分 杂糅起来,形成了道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2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28张PPT)

存天理,灭人欲
含义:人们应以三纲五常约束行为,而压抑自己的人 性。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 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朱子语类》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陆王心学思想的总结
陆九渊的思想: ①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 ② “反省内心”得到天理 王阳明的思想: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 出于理”、 “有理则有气”。
材料一
“理”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二“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
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 所逃乎天地之间”。
人类社会里,与等级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都是天理在人间的表现。 (三纲五常)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 两个字“吃人”!
——鲁迅
小结
二 程朱理学
①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 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程 朱 理 学
内容
②方法: “格物致知”(其目的 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 真。)
③道德观:天理即“三纲五常”; 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存统 治者的天理,灭反抗之欲。)
陆王心学
“致”就是达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就是“理” 。“致良知”就 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 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材料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 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共19张ppt)

是有规律可循
材料2:“动以入动, 的。一切事物 不息不滞……天地之气, 都是可知的。
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
唯物主义
静止是相对
的,运动是绝对 的。
辩证思想
人 物 时代
主要思想
王守仁 明中期 理在心中;
(阳明)
破心中贼;
致良知,知行合一
李 贽 明后期 否认孔孟的绝对权威;
人皆有私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生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对 平 明未以来社会危机反思。
⑴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思 想
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⑷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
和真知
影 响
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 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 风的先河
著 作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 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 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 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 與有責焉耳矣。
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 狄盜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 也。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生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 平 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思 想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 ②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李贽 离经叛道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 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 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的 社会阶层的要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正统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1页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正统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1页ppt


仁慈 仁爱 宅心仁厚 麻木不仁 为富不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 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仁:爱心、同理心

克周 己公 复礼 礼乐
孔子
理想主义 vs 现实主义
昭襄王43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
昭襄王47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45万;
……
四大名将 武庙十哲 王者荣耀“死神之镰”
论武功,他是战神; 论人道,他是魔鬼!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同时陪葬有23位13-26岁的女性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去世,殉人66;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人177; 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殉人186;
——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以血缘亲疏远近为基础的儒家伦 理,必然在超越地域和血缘的社 会层面显得苍白而无力!
——作者
孟子谈舜父杀人
学生问孟子,舜做了天子后,假 如其父杀人,被法官抓住了,舜 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舜不能用权力阻止法 官抓人,但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 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 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
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孔子论直躬证父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 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 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 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 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 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 隐瞒。“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 3 第1章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 3 第1章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8张PPT)
1,什么是心学? 2,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心 (理)
物(天) 物(地) 物(人性) …
如何获得理?
三、陆王心学
3,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注意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
致良知——“人人皆圣贤”
有一个王阳明的门人,夜里在房内捉到一贼,他 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 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 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 太好把。”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5时58分2秒上午5时58分05:58:0221.8.30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二、程朱理学
1,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 2,概括二程与朱熹的主要观点,你有何疑问? 3,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4,程朱理学的影响。
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中
至此,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第一步:改造儒学,出现理学
第二步,推广理学。朱熹的致理,从外在达到,旁 人很难实现。而陆王心学,人人皆可以为圣贤, 扩大了致理的群体。
四、宋明理学的异同
宇宙的本源 “理”在何处 求“理”的方法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5:58:0205:58:0205:58Monday, August 30, 2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世”精神与儒家的秩序重 建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 期,政治的风云变幻、社会的新陈代谢, 表现为思想界的活跃。当时的著名思想家 批判继承宋明理学,试图重建社会秩序, 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不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占 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近代反专制思想 的学习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攻克重点——小组讨论、比较分析
因“归世”而跃:秩序重建
„„ 第二章 顾炎武的生平事迹 第一节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早年求学(1-32岁) “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 ——南明抗清(32-35岁) 第三节 “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 ——秘密活动(36-45岁) 第四节 “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 ——游历著述(46-60岁) 第五节 “一身长飘落,四海竟沦胥” ——最后岁月(61-70岁) „„ ——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目录(节选) 第二节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 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皮肤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
小组合作
顾炎武的秩序构想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 虫篆刻,亦益何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 问题设计:顾炎武的“明道”与传统儒家有何不同? 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且数十年,而民生愈贫, 国计亦愈窘。然则治乱盈虚之数从可知矣。为人上者,可徒求利 而不以斯民为意与?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 问题设计:顾炎武对“国窘民贫”的分析体现了他在经济思想上 与以往有何不同?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中渐渐萌出„„觉到他们应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钱穆《国史大纲》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问题设计:在理学盛行的宋代,士大夫有着怎样 ——张载 的品格?
设计意图: 引用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话,设计问题启发学 生认识到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与皇帝“共治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下”,从而把握明清儒学的源头 ——宋明理学。理学 ——范仲淹 的兴起适应了宋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稳定了 社会秩序。
突破难点——创设情境
因“脱世”而衰:秩序危机 1.士商合流 2.专制强化 3.理学空谈
设计意图: 提供相关图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打通古代思想文 化演进与政治、经济文明发展之间的联系,设计有效问 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多角度探究。 该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明中后期以来的时代特征, 冲击着旧的等级观念,传统儒学因脱离现实而衰,亟需 重构已有社会秩序。王学的流行使某些人顺着自然之性 而行,如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导入设计
展示新闻:南京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颁出“治国” “平天下”奖(凤凰网) 设计意图: 呈现近期热点新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 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营造 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引出该课主题:“经世”精 神与儒家的秩序重建,导入新课。
突破难点——创设情境
因“入世”而盛:秩序构建
重点: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难点: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明清儒学的发展。
设计意图: 《课标》与《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重合部分 必为本课重点。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力状况,我 确定了本课难点。
教师创设情境,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与政治、经济文明发运用比较、发展 的观点多角度探究。
1.学力状况:
优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 不足:综合分析经验缺乏,历史思维能力 有待提高。
2.知识储备:
初中知识储备:“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高中知识储备:明清的政治经济史
知识与技能:知道顾炎武等明清思想家及其主张,结 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儒学的发展脉络与影响,培养学 生多维度阐释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史料,小 组合作,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从不同角度探究理 解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他 们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其思想 价值,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 社会责任感。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 刑措(废弃不用)矣。 ——徐世昌《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问题设计:顾炎武对君主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
小组合作 儒学家的秩序构想
设计意图: 儒学家 政治 经济 为学 著作 该部分是本课重点,运用范例教学法,以人物(顾 炎武)为中心,以传记目录为线索,通过生平故事介绍 批判专制 自由经 明道救世 《日知录》 顾炎武 提倡众治 济 的方式组织教学,精选难易适中的史料,设计问题链, 《天下郡国利病书》 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然后由 学生举一反三,合作完成其他三位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 黄宗羲 习。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倡导恢复儒家的经世精 王夫之 神,试图重构社会秩序,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 机。但要学生明白他们没有动摇传统儒学在政治文化上 的统治地位,与西方启蒙运动有本质区别。 李贽
知识升华
儒家在未来中国最广阔的愿景,乃是造就公共 伦理秩序的“文教”„„与公民社会结合,在民间 自然、自发地生长。 ——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兴趣探讨: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我国当今公民 社会发展状况说说如何实现儒家的秩序理想?
设计意图: 该部分旨在增强学生对儒家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 感受儒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贡献,并且授予学 生建构知识的自主权,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升华认识。
顾炎武
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 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顾炎武《三朝记事阙文序》
抗清到治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精卫》(《亭林诗集》卷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