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训练(一)(学生版)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全国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之其以而所者因何乃则为若也且焉于与乎㈠之1.代词,①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人代事代物②指示代词,一般是近指,有时也是远指。
A.近指,译为“这”“这些”“这样”“这里”等;B.远指,译为“那”“那些”“那样”“那里”等。
③物主代词,在句中作定浯。
2.助词,包含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类。
①结构助词,又分为6 种:A.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之间,构成偏正关系。
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结构助词,用在动补之间,译为“得”E.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F.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音节助词,调和音节,舒缓语气。
不译3.动词,相当于“去、往、到”“到…去4.固定结构:“之徒、之类、之属、之群、之伦、之流、之辈”等,译作“一类、这一类、这一班、这一群、这一辈”等。
1.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4.之①..人也,物莫之②..伤5.千室之.①邑,百乘之.②家,可使为之.③宰也。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
9.宋何罪之.有? 10.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11.孔子云:“何陋之.有?”12.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
”其是之.谓乎!13.不然,何忧之.远?14.吾斯役之.①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②甚也。
1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6.顷之.,烟炎张天。
17.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18.沛公引兵之.薛 19.王见之.①,曰:“牛何之.②?”2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虚词用法【学生版】
会唱歌的树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对松鼠兄妹。
松鼠妹妹很顽皮,整日在大树之间挑来跳去。
松鼠哥哥正好相反,他喜欢和鸟儿学唱歌,喜欢和兔子学奔跑,更喜欢去钻研一些不懂的东西。
这一天,松鼠哥哥正在大树上研究啄木鸟怎么给大树治病。
松鼠妹妹一蹦一跳的跑到松鼠哥哥面前大声说:“哥哥!哥哥!我刚才在一棵大树上睡觉,突然,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唤醒。
我睁开眼睛寻找歌声的来源,发现歌声就发自我的身边,可是我的身边就有大树。
哥哥!原来大树是会唱歌的,他的歌声真好听。
松鼠哥哥笑着说:“傻妹妹,大树怎么会唱歌?”松鼠妹妹抓住哥哥的手说:“这是真的,哥哥!不信,我们现在到那棵大树上去听听。
”兄妹了一蹦一跳来到大树上,这时,正好一阵风轻轻吹过,哗啦啦一阵歌声传来,松鼠妹妹和松鼠哥哥都清楚地听见歌声,这歌声果然是大树发出来的。
“哥哥你听,是大树在唱歌吧!” 松鼠哥哥点了点头,瞅了瞅大树说:“真怪,树怎么会唱歌呢?”“哦也!我发现一颗神奇会唱的大树!”松鼠妹妹高兴地抓住大树枝蹦蹦跳跳地叫嚷着。
松鼠哥哥摇摇头,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大树会发出歌声。
于是,松鼠哥哥认真的看,认真的去找声音是在那里发出来的,很快他发现大树的歌声会随着风的大小而忽大忽小。
松鼠哥哥恍然大悟高声叫着:“妹妹,我找到原因了”松鼠妹妹连忙跳到哥哥身边。
“你看大树的这些叶子,他们在随着风儿不停的摆动发出的声响,这声响会随着风大风小而改变,就成了你最后听见的歌声了。
”松鼠哥哥认真地给妹妹讲解着。
松鼠妹妹听完佩服的说:“哥哥你真聪明,什么都懂。
”松鼠哥哥笑着说:“不是哥哥聪明,是你把不明白弄不懂的事都归纳到神奇神秘的框框里,而不去认真观察、寻找真正的原因。
”松鼠妹妹被哥哥说红了脸,她撒娇地拉住哥哥的手说:“哥哥……”松鼠哥哥宠爱地拍拍妹妹的头说:“其实,发现和研究也有兄妹关系。
哥哥的研究还要多靠妹妹的发现呢!来吧!咱们一起闭上眼睛来聆听这大自然里美妙的歌声。
”课前预习一阵微风徐徐吹过,哗啦啦……哗啦啦……大树又开始唱歌了,好像对他们兄妹发出的赞扬……知识讲解文言文常用虚词解释【概念解释】古虚词指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第一篇: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文言文虚词练习(一)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04 全国卷)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04全国卷)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4湖南卷)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4浙江卷)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05重庆卷)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05广东卷)1、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修饰)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余知而无罪也③提刀而立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2、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②代词,你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假设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①吾恂恂而起()②城入赵而璧留秦()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黑质而白章()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3、DBCAE4、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词类、用法和意思。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③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④而翁长铨,迁我京都,则汝朝夕侍母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⑥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⑦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⑧余知而无罪也⑨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⑩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⑵人而无知,与木何异4、①⑤⑦连词,表修饰;┅┅地,┅┅着。
或不译③表转折;却,但⑧代词,同“尔”,作宾语;你,你们⑥连词,表并列;又,还⑩连词,表因果;因此⑨⑵连词,表假设;如果②⑴连词,表承接;就,便④代词,同“尔”,定语;你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无(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A 何可胜道也哉B 何其衰也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D7、下面句中“何”字与“吏呼一何怒”中的“何”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D8、说出下列各句中“何”的词类和意思。
(完整版)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1)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②……则或咎其.欲出者……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
晚年病目,闭门闲居。
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
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
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D.①其.人少贱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 (含答案解析)
6.下列各句中“之”的差思与例句相同项是()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8.(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9.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至市,而忘操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则题名其上
27.对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以:按照B.食:同“饲”喂养C.之:代词、指千里马D.临:面对
28.下列四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公将驰之B.环而攻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往之女家
D.与民由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附答案)一、“而”的用法1、作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2、作代词,通“尔”。
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⑩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倚歌而和之()(8)正襟危坐,而问客曰()(9)侣鱼虾而友麋鹿()(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1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13)耳得之而为声()(1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16)某所,而母立于兹。
()(17)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18)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怒而飞()(2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1)决起而飞()(22)而控于地而已矣()(2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4)而宋荣子犹然笑之()(2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二、“之”的用法1、作代词:①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②第一人称,译“我”2、③作动词,可译“往”“到......去”3、作助词:④译“的”。
⑤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⑥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⑦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
⑧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奈何取之尽锱铢()(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5)月出于东山之上()(6)凌万顷之茫然()(7)哀吾生之须臾()(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9)苟非吾之所有()(10)耳得之而为声()(1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12)吾与子之所共食()(13)先妣抚之甚厚。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吾尝终日而思矣6.吾尝跂而望矣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2.蟹六跪而二螯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2.輮以为轮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圣心备焉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5.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十二、以1.輮以为轮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学不可以已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十八、之1.锲而舍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水为之而寒于水6.輮使之然也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跂.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声非加疾.也5.而闻者彰.6.非利足..也7.故不积跬步.. 8.驽马十驾.9.蟹六跪.而二螯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一)虚词一、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犹且从师而问焉5.而耻学于师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小学而大遗9.则群聚而笑之10.如是而已二、何(无)三、乎1.生乎吾前2.生乎吾后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7.其皆出于此乎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出人也远矣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其皆出于此乎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0.吾未见其明也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2.其可怪也欤13.其贤不及孔子14.余嘉其能行古道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之所存也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圣人之所以为圣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2.愚人之所以为愚十、焉1.则耻师焉2.或师焉或不焉3.犹且从师而问焉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吾师道也6.师之所存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9.其出人也远矣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于其身也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4.其可怪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2.作《师说》以贻之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于其身也4.不拘于时5.学于余6.而耻学于师7.师不必贤于弟子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2.问之,则曰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则群聚而笑之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古之学者必有师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曰师曰弟子云者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古之圣人4.今之众人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士大夫之族11.则群聚而笑之12.问之,则曰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5.郯子之徒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作《师说》以贻之18.古之学者必有师19.人非生而知之者20.吾从而师之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2.彼童子之书(二)实词1、惑.矣2、于其身.3、士大夫之族.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答案(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并列或递进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或递进5.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6.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修饰或承接表转折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修饰表转折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13.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或转折)锲而不舍(表假设)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于,对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代词,它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字结构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凝结2.輮以为轮动词,制作成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3.圣心备焉兼词,由此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陈述语气词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表陈述语气词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均表陈述语气词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均表陈述语气词5.用心一也用心躁也表判断语气词?十二、以1.輮以为轮介词,把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复音虚词,无以3.学不可以已复音虚词,可以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连词,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那么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代词,……的人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十八、之1.锲而舍之代词,它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它5.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它6.輮使之然也代词,它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无义(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2.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看见的范围广) 4.声非加疾.也(洪亮)5.而闻者彰.(清楚)6.非利足..也(脚走得快)7.故不积跬步..(半步) 8.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9.蟹六跪.而二螯(脚)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答案(一)虚词一、而2.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或假设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或承接4.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递进或承接5.而耻学于师连词,表转折6.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8.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9.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10.如是而已复音虚词,与“已”连用,表陈述二、何(无)三、乎2.生乎吾前介词,在 2.生乎吾后介词,在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词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词7.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词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却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他指代“生乎吾前”者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3.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他5.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他或那10.吾未见其明也代词,他们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他们12.其可怪也欤!代,这或:副,表感叹语气13.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他的14.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他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指代疑难问题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尚且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动词,像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2.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字结构4.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的原因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动词,成为2.愚人之所以为愚动词,成为十、焉1.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2.或师焉或不焉均表句末语气词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老师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判断语气词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5.吾师道也表陈述语气词6.师之所存也表判断语气词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9.其出人也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1.于其身也表句中停顿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语气词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陈述语气词14.其可怪也欤复音虚词,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表陈述语气词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2.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或在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不拘于时介词,被5.学于余介词,向6.而耻学于师介词,向7.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连词,却2.问之,则曰连词,就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就4.则群聚而笑之连词,就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连词,就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停顿2.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人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停顿4.曰师曰弟子云者……的人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取独;助词,取独3.古之圣人助词,的4.今之众人助词,的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所以”,固定结构?6.择师而教之代词,他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前标志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0.士大夫之族代词,这11.则群聚而笑之代词,他们12.问之,则曰代词,他们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独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5.郯子之徒代词,这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1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18.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19.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它20.吾从而师之代词,他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独22.彼童子之书助词,的(二)实词1、惑.矣糊涂2、于其身.自己3、士大夫之族.类4、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高考文言虚词巩固练习三套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1)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外连衡而.斗诸侯④扣弦而.歌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大王来何.操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曰:壮士,能复饮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4.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乃.不知有汉B.家祭无忘告乃.翁C.良乃.入,具告沛公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E.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F.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其.可怪也欤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⑦⑨不同,⑥⑧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6.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且.勇者不必死节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第1页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30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B.睨之,久而.不去/结友而.别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悟前狼假寐【答案】D【解析】2.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D.其一犬坐于.前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代指元方/的B.表目的/用C.表转折,但是/表递进,而且D.在/在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至于负者歌于.途D.所欲有甚于.生者【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都是介词,在。
D项:比。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C.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D.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同“贴”)【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何陋之有”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言虚词一、语段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乃:(2)帝方隆意于.殿舍于:(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之:(4)非王者之事也.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以.臻为征蜀将军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臻奏案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①殿舍不成,吾所.留心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①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译文:(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部分,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辞、补充等功能。
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类虚词。
本文将为初三学生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填空题1. 因为哥哥生病了,姐姐每天都会在医院 __他__。
2. 这幅画的笔触细腻,让人感到十分 __动__。
3. 宋词中常有描写江南水乡的诗句,其中描写水乡景色的词语有__:花、草、船、雨)。
4. 他是一位很有 __文__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
5. 每年寒假,我们都会去外婆家 __。
6.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 __没有__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很高。
二、改错题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处虚词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如果没有错误,请写"正确"。
1. 爷爷岁数大了, __是不__ 外出锻炼身体。
2. 学生们在教室里 __最也__专心听老师讲课。
3. 老师看见学生们都进教室了, __一齐__开始上课。
4. 小明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的成绩 __最也__ 的好。
5. 姐姐准备了很多礼物 __,为了__ 欢迎远方来的朋友。
三、连词成句根据所给词语,连成完整的句子。
1. 老师、鼓励、多看书。
2. 病人、医院、哥哥、照顾。
3. 寒假、去、都、家、外婆的。
4. 这幅画、感到、动、腻、细、让人。
5. 成绩、好、非常、可能、的、乐观。
四、写作练习根据下面的素材,自由发挥,用文言文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素材:寒假来临,我和家人一同去外婆家团聚。
外婆家在一个江南水乡,河水清澈,船只穿梭其间,犹如畅游在画中。
我们在江边品尝着美味的家乡菜,欣赏着河上的景色,畅快地笑声此起彼伏。
五、答案解析1. 照顾。
2. 动人。
3. 花、草、船、雨。
4. 文化。
5. 游玩。
6. 并且。
改错题答案:1. 爷爷岁数大了,不能外出锻炼身体。
2. 学生们在教室里也最专心听老师讲课。
3. 老师看见学生们都进教室了,一齐开始上课。
4. 小明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的成绩也最好。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正文】一、文言文虚词练习题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几道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1. 下文中划线的词语是虚词的一项是:昔者先王之于天下也,暨辟土疆,阆苑修职;既定庙堂,万方为虑;庶将绥穆,盖四海之内,董翰表章。
A. 昔者B. 于C. 暨D. 既2. 下列词语中,属于虚词的是:A. 山川B. 美丽C. 之D. 於3. 在古文《史记·五帝本纪》的开头描述中,“黄帝者,少昊氏之苗裔也”的“,”属于以下哪种虚词?A. 句中虚词B. 句末虚词C. 连词D. 并列虚词4. 划线词语是虚词的句子是:A. 其初即有人的舞蹈,那舞蹈就是一种载体,表达各国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与道德观念。
B. 都说植物没有智慧,可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它们表现出了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智慧。
C. 古代诗人常用“屈原”、“杜牧”作为自己作品的署名,以此寄托自己对这两位古代诗人的崇敬之情。
D. 庄子告诉我们,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
5. 以下句子中不属于虚词的一项是:A. 於是百姓有饥色,告于文王。
B. 悲歌可以当泣,迅雷可以脱穷。
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 子非三思而后行者乎?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虚词“以”表目的的一项是:A. 用心把握时机,以便能尽早参加比赛。
B. 以其父之名义,表示感谢感激之情。
C. 他以勇敢果断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D. 小明的父母以他的成绩来衡量他的学习进步。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D。
划线词“既”出现在“既定庙堂”的意境中,表示已经、早已的意思,属于虚词之一。
2. 答案:C。
划线词“之”是表示所属关系的虚词,例如:“天之骄子”,表示天的骄傲之子。
3. 答案:B。
逗号“,”属于句末虚词,用于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
4. 答案:D。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文言虚词学案1学生版
文言虚词的积累与翻译【课题】虚词积累【课型】练习课【学案序号】23【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3月29日【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定标自学规定的18个虚词(而.、之.、以.、因.、于.、与.、乃.、其.、则.、且.、为.、焉.、若、所、何、乎、也、者)和其他常用虚词及复音虚词的翻译意识,做到只要“遇到”就能“抓住”。
重要虚词梳理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主梳理几个重点虚词,例句务必选用课内的句子...........。
一、【而】1.常用词性——连词2.代词3.固定结构【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已而、既而】不久,一会儿。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廉颇与蔺相如》)——既而儿醒,大啼《口技》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 ( )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10.顺风而.呼 ( )11.泉涓涓而.始流( )12.夫赵强而.燕弱 ( )二、【以】1.常用词性——介词2.常用词性——连词3.动词4.固定结构【以为】认为 // 把……当作或作为 // 把……制成……——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以是】【是以】【以故】【是故】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学生版)北京专用
综合测试05高考文言虚词专练(附测试)1.而(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趣味练习: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2.何(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趣味练习:“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3.乎解释下列各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趣味练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18个虚词学生版
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而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弃甲曳兵而走《寡人》表因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目的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复音虚词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2.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谓语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疑问副词动词前表反问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形容词前表程度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复音虚词“何”与“如”、“若”、“奈”连用,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论语》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3.乎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猜测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感叹语气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滕王阁序》反问语气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逍遥游》句中停顿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4.乃副词表承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表转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表条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表判断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表范围限制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之死》代词第二人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第三人称是芋视乃妇也《芋老人传》指示代词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固定结构无乃……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其代词第三人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训练(一)
一、请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6、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触龙说赵太后》)
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季氏将伐颛臾》)
9、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13、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6、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
1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吾尝终日而思矣。
19、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3、蟹六跪而二螯。
2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逍遥游》)
25、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6、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27、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8、列子御风而行。
29、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30、外连衡而斗诸侯。
31、会盟而谋弱秦。
32、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33、振长策而御宇内。
3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
3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7、项王按剑而跽。
(《鸿门宴》)
38、劳苦而功高如此。
39、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秋声赋〉)
40、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4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4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3、惑而不从师。
44、吾从而师之。
45、择师而教之。
4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
4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8、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谏太宗十思疏〉〉)
4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50、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51、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52、侣鱼虾而友麋鹿。
53、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54、还矢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伶官传序》)
5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56、木遭之而叶脱(《秋声赋》)
5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58、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59、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60、城入赵而璧留城。
6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2、争宠而心害其能。
63、王怒而疏屈平。
6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6、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6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68、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69、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7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7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将伐颛臾》)
72、赂秦而力亏。
(《六国论》)
7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谏太宗十思疏》)
74、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7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以德〉〉)
二、请指出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终继五国歼灭,何哉?(《六国论》)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6、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
7、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9、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1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1、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
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13、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4、众人皆醉,何不脯起糟而啜其醴?(《渔父》)
三、请指出下列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赤壁赋》)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7、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8、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10、其(大概)皆出于此乎?(《师说》)
1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1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而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5、乃能衔哀致诚。
(《祭十二郎文》)
6、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8、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9、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0、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1、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12、赵王乃斋戒五日。
13、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14、然后是非乃定。
(《报任安书》)(
1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1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报任安书》)
17、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五、请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
2、方其系燕父子以归。
(《伶官传序》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五人墓碑记》)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5、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8、此其志不在小。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0、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1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4、呜呼!其信然矣!
15、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16、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7、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8、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1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1、其如(像)是,孰能御之。
六、请指出下列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彼且奚适也。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10、且放白鹿青崖间。
1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1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13、故(所以)且从俗(随着一般人)浮沉,与时俯仰(跟着时代形势行事),通
(抒发)其狂惑(内心悲愤)。
(《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