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胡说胡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胡说胡问”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对知识点有了基本的认识理解、记忆之后,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逐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运用中熟练掌握,自觉地向知识的“自由王国” 遨游。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措施。
鼓励学生“胡说胡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当然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能够“胡说胡问”,首先是要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课本中相关的基础知识;老师自身要做到敢于让学生“胡说胡问”,也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格品质,以及深厚的学识素养和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究精神。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完成后,一般不再重复进行针对单元知识点的课堂巩固记忆性练习,取而代之的是提出一个大的、可以从多方考虑论证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准确的、也不一定能一次彻底解决的开放性课堂课题,使学生在实际论证过程中感受基础知识的不可或缺,感受建立在宏观把握上对知识的自觉运用体验。
在课堂流程设计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课题的问题设计上。
设计出一个使学生感兴趣的、并可以自由发挥的讨论题目,既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课标要求的关键。
课堂课题问题设计应是与所学课程有关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便于所有同学参与讨论的开放性问题。
例如在《地理必修一》大气环流单元,我提出的课堂课题是:“在地球上任意一个地点释放气球,气球向哪飘?”;在洋流复习中我提出的课堂课题是:“我的瓶子全球漂!”;在区位复习中我提出的课堂课题是:“世界的小麦、水稻、棉花、橡胶……哪里种?”“世界的钢铁企业在各大洲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等这些带有本质性的、便于学生开展综合性宏观思考和各学生小组从不同方向、角度讨论的,便于引导学生自我领悟进而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课堂课题。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要求按照就近原则形成的讨论小组应尽快形成自己的讨论题目,并派代表在黑板上写本组的讨论题目并开始各自组内思考、讨论、交流。
当然在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时,教师要言简意赅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的知识性不足及错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如果遇到由于对某一概念模糊而在表述时发生错误、论证时对需要的某一知识论据储备不足时,教师要发挥“求助热线”的作用;或者有些学生由于以前缺乏训练等原因导致发言断断续续、表述不清,甚至可能在某个地方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发挥“拐棍”的作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行语句、段落的规整以便使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都能共同提高表达能力,这样做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树立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讨论结束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针对学生在课题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系统性的归纳单元知识体系时,重点强调、巩固复习学生在实际运用时易犯错的内容,做到有的
放矢。
然而,仅仅是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模糊概念、原理还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胡说胡问”,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胡说胡问”,在课堂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更要将各个小组的论点有意识地汇集、串联、对比,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地理事物,找出地理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而通过课堂上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碰撞,激发出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胡说胡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在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基础上的,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认清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主要的是运用知识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同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新的认识过程,也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