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年级历史教学设计13海峡两岸的交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8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掌握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2.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学习方法】合作小组探究学习
【课堂导入】
【新课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
〖自主学习〗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本,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并完成导学案“预习热身”。
1.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或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4.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主要有哪些?如何看待祖国统一的前景?
〖观看微课〗
复杂多变的台湾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针对课本及学案上的问题,小组内解难答疑。
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长上传给老师。
〖师生共同探究〗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或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4.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主要有哪些?如何看待祖国统一的前景?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当堂检测】利用平板完成当堂检测。
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
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峡两岸分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3.探究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历史背景;2.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3.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海峡两岸分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分析影响两岸交往的因素;2.难点:探究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发展的影响,需要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向学生传达所需知识和信息;2.讨论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历史背景(1)教师引入:介绍中国近代史、国共内战等相关背景知识。
(2)课堂讲授:讲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历史,并提出探究两岸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3)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影响两岸交往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2. 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1)教师引入:介绍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
(2)课堂讲授:讲述两岸交往的具体过程和成果,如海峡论坛、两岸经济合作等。
(3)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岸交往的成果和问题。
3. 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的影响(1)教师引入:介绍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发展的影响。
(2)课堂讲授:讲述海峡两岸交往的利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影响两岸交往的因素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两岸交往成果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体会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两岸交往对两岸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历史交往和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特别熟悉。
学生可能对台湾的地理和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政治和历史背景的知识可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供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叙述,提供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收集与台湾与大陆交往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章等。
【教案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教学思路及方法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第25集中康熙曾让明珠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明珠是这样说的:“台湾虽是弹丸之岛,却与大陆千古一脉,非但不可弃,就是想弃也弃不掉。
为什么呢?因为台湾岛居民大都是闽、粤、浙三省的移民,不少人家儿子在台湾,爹却在大陆,哥哥在台湾,弟弟在大陆,两岸世代婚嫁不绝,来往不断,同文同种,衣食无二,台湾和大陆可以说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呀。
”下面老师也想让大家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
学生可能会从两个方面去答:一个是回答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是回答到台湾问题的由来(两次回归,三次分离)。
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肯定。
由此,学生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焦点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丰富的史料,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激发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以及对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之前的第12课已经学习过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所以,本课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政策。
2.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诗朗诵《乡愁》,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自主探究,感悟历史: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
教学设计4: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祖国大陆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台湾方面调整“三不”政策。
(3)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4):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学生自主学习小字内容,了解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表现。
学生: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还有那些?
作为了重点,历史线索明确,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本课教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补充的内容稍长,学生太小,并不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对台湾那么的熟悉。
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回顾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知识形成整体认识,提炼出所学精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教师:1以质疑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师:我国利用这个方针成功的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香港和澳门问题。
教师: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台湾,同新中国实行军事对峙,人为地使得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成为祖国统一的主要问题。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同学阅读课本65--68页的内容。并归纳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
出示预习题目:(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队台湾明确提出要。
教师 : 同学们,你们去过台儿庄吗?哪里有一个展厅,专门展览了台儿庄战役的英雄场面.2010年,连战和宋楚瑜专门来到台儿庄参观,他们一行和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来说说.
学生:连战是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军队曾经在台儿庄大战中,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和交往,包括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迁。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渊源关系,认识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祖国大陆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认识,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历程,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历程。
2.教学难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理由,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峡两岸的交往。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剖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台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台湾与大陆有什么联系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台湾的历史背景,如台湾的地理位置、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26
五.课堂练习
通过提示写出对应内容
1.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的标志是: 汪辜会谈
3.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江泽民八项主张
主观题训练
用一句话展望台海关系:
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思维拓展:
讨论:你主张用怎样的方式解决 台湾问题?请明理由。
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 50年代中期
毛泽东
武力解放台湾 和平解决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八项主张 《反分裂国家法》
四.课堂小结
13.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表格略)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2.汪辜会谈 3.连战、宋楚瑜、吴伯雄、朱立伦的大陆之行
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前提问
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得益于哪一个伟大 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
二.导入新课
台湾
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113997年海7月峡1日两,19岸99年的12月交20日往
(2)汪辜会谈(1993年) 3、连战、宋楚瑜、吴伯雄、朱立伦大陆之行
连战大陆之行
祭拜黄帝陵
拜谒中山陵
回乡祭祖
宋楚瑜大陆之行
祭拜黄帝陵
祭拜黄帝陵
拜谒中山陵
回乡祭祖
吴伯雄大陆之行
祭拜黄帝陵
拜谒中山陵
回乡祭祖
朱立伦大陆之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1
1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教材,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学史的基本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认知还不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还具有儿童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
教师应利用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了解台海双方政策变化发展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知道台湾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岸交往内容的交流学习,使学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树立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统一海峡两岸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解读】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针。
重点解读: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又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台海双方政策的变化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产物。
人教初中历史八下《13 海峡两岸的交往》word教案 (19)
课题名称
主备人
李叶红
周次
备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汪辜会谈,九二共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过程与方法:正确理解党的一以贯之、变化发展的对台政策,培养客观评判事件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论述台湾是祖国领土,培养史论结合陈述历史的能力
回答:(1 ) 针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政策?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材料二中“国之在殇,乡之深愁”指什么?目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 )针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新 局面,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
提纲总结
教师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
当堂检测
与作业 反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既洗雪了百年国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 重要一步。于是,台湾问题的解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那么,今天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又有 哪些对台方针出台?导入新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统一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情感,理解两岸血浓于水的亲切情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多媒体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海峡两岸的交往展开。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结合学过的知识,以文字形式整理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台湾的历史。通过师生广泛的讨论及进行建设性想像,勾画出祖国统一后的美好前景。最后举办“海峡两岸交流”展览会(课前做好准备: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并阅读教科书),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师:歌词中澳门在深情地呼唤:“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回来……”____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台湾也早日归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引入新课。
方法4
激情引入法
出示教科书课前导入框的图片,教师介绍:____年10月,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的舞台上,风帆随着惊涛骇浪上下翻卷,祖国大陆的先民正在驾舟渡海,与大海搏击。台下的观众热烈的掌声阵阵不息。这是台湾艺术家演出的舞剧《薪传》的一个场景。这个舞剧表现了三百年前来自祖国大陆上的先民跨越海峡、开拓台湾的艰辛历史,也表现了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这次演出正是两岸文化交流盛况的一个缩影。引入“海峡两岸的交往”(出示课题)。
本课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本课的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要解决重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探究问题。通过互相探究、交流,找出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的史实,引导学生为祖国统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树立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收集“海峡两岸交往”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学会合作处理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缓和海峡两岸的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探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海峡两岸的交往,关系的缓和,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推进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点】对台湾的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
二、新课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师: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多媒体展示宝岛台湾的美丽图片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下?学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学生: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学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学生: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学生:清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清末(1895年)《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学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通过史实证明说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台湾与大陆割据的呢?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主权问题,分别于哪一年回到祖国怀抱?(1997、7、1、/1999、12、20)采取的是什么政策?(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的政权问题,这个地区就是台湾。
打开课本,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
2、组织学生交流古代的两岸关系、近代的台湾历史变迁。
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知识,试着说明台湾地区的称谓、人员往来、行政管辖等情况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通过台湾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侵略及收复台湾的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由此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分裂势力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人教版历史八下4.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3
第13课时《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学习难点:一国两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读材第65、66页,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2)、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并用史实说明其重大意义。
2、阅读教材第66页前两段和67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两岸是怎样一步步交往的。
(2)、两岸授权交往的团体是()、()(3)今天民进党搞台独违背了两岸达成的哪一共识?()并说出这一共识的内容。
(4)找出什么是“汪辜会谈”,会谈有什么意义。
3、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二、互动提高: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
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 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A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B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C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四、拓展延伸:近年来,台湾民进党搞“台独”,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图谋能不能得逞,并描绘一下两岸关系的前景。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教材内容详细,语言简明,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台湾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重点阐述了1949年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造成两岸分治至今的历史事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大陆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台湾历史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认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理解1949年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造成两岸分治至今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1949年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造成两岸分治至今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认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认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2.学生准备:学生应预习教材内容,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史中与台湾有关的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吴国派卫温到台湾,元朝时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1949年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造成两岸分治至今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理解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关联。
(八年级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八年级历史教案●一、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等历史基础知识。
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__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生为线索,透过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生,结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分析两岸历史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本课为新授课●四、课时:本课为1课时●五、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2、两岸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六、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七、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大纲,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讲授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生事迹做为本课讲授线索贯穿本课始终,通过高秉涵不同成长阶段,影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史料、视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八、教学过程:(一)课前一分钟:学生朗诵《乡愁》。
(二)导入: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板书: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三)学习目标:由PPT展示,学生结合课前下发导学案简单阅读。
(四)新课讲授:说到漂泊异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____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点:香港澳门涉及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合作探究1: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填表并总结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③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独”势力。)我们该如何应对:(①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裂国家法》。②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③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④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等等)
这个问题比较难,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讨论时请同学执笔把讨论结果写下来,可以从对大陆、对台湾、对世界和平等方面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正在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绍。
③教师课前准备:收集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④指导学生分小组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
共1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修改
(一)情景导入: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和联系时事热点──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导入新课。连战、宋楚瑜的大陆行,使两岸关系步入了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一下──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授讲新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来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上,海域所至,兼及东海、南海和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和广东两省相望。)
2、提到台湾,我们往往称之为──“祖国的宝岛”,也常常会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结合以往所学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一例来说明。(学生回答: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麒麟苗族乡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主备人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台湾问题:内战遗留问题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武装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①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②“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政治会谈②民间交往③经济合作④文化交流
教学反思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的重要性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
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合作探究3:请用事实说明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学生自制幻灯片介绍海峡两岸的交往的事例。
这节课通过对台湾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然而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充分说明: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观看视频,情感升华。播放视频《心底的中国》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修改
板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的历史:三国——隋朝——元朝——清朝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使两岸的僵局被打破了?
①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师:同学们,这些史实充分说明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现在,台湾和大陆却分离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海峡两岸的分离?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学生回答: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
师:说的不错。从此,浅浅的海峡成为我们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那么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
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
我们体会一下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武装解放——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诚意。
合作探究2: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了两岸亲情相依、交往密切。
课件展示:英文“China”上的一点换作台湾地图。
教师: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偌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