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合肥市直事业单位综合知识:劳动法之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的法律关系。
本文从定义、特点、内容、维护、发展等方面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定义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法律关系。
它是一种基于劳务和报酬的经济关系,涉及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二、特点1. 平等性: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主体,双方应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2. 合同性:劳动法律关系是通过劳动合同来确立的,两个相互合意的主体在合同上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 相对性:劳动法律关系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被保护的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关系中承担着主要责任。
三、内容劳动法律关系包括以下内容:1. 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法律关系的首要内容是通过劳动合同来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 劳动条件的约定: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有权与用人单位协商劳动条件,包括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工作时间和休假等。
3.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劳动法律关系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包括劳动者的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合同终止等。
4. 用人单位责任的承担:劳动法律关系中,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遵守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
四、维护为了维护劳动法律关系的稳定和公平,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1. 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监管,出台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
2. 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劳动者提供公正、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
3. 建立劳动关系平等和谐的环境:通过开展劳动法律教育、加强劳动监管和法律援助等方式,营造劳动关系和谐的氛围。
五、发展劳动法律关系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劳动法律关系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劳动关系形态。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关系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要素以及劳动法律关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它以劳动契约为依据,通过雇佣关系而产生。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待遇等权益,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劳动义务,如履行劳动合同、遵守工作纪律等。
劳动法律关系由《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保护。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以提供劳动者的劳动为目的的个人,即被用人单位雇佣从事劳动的人。
用人单位是指雇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或个人,即提供就业岗位并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意义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双方在劳动合同约束下进行劳动关系,既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明确了用人单位的权力范围。
其次,劳动法律关系通过规范劳动关系的经济基础,为建立公平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再次,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构建了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双方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
最后,劳动法律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与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需要通过劳动合同来确认,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劳动双方的权利义务、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重要条款。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是自愿的、平等的,不得强制或附加不合理条款。
劳动法律关系的终止可以通过解除劳动合同、期满自然终止、死亡、依法解除等方式。
在劳动法律关系终止时,双方应当依法履行相关义务,如支付劳动报酬、办理离职手续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根据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劳务派遣工人、农民工等。
用人单位是指以经营为目的,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雇佣劳动者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劳动关系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执行和解除、劳动条件的安全与健康保障、劳动报酬的支付、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此外,还有一系列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劳动关系的法律框架,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等权益,用人单位则享有组织、管理、决策等权益。
劳动关系的平衡是通过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来实现的。
在实际操作中,劳动关系的维护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用人单位也要求劳动者恪守劳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劳动关系的维护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和调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总之,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其关系受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和保障。
劳动关系的维护需要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律关系基本讲义
劳动法律关系基本讲义1. 引言劳动法律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根据劳动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确立和维护,对于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维护劳动秩序,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介绍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形成和终止条件,以及劳动法律关系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2. 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1.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根据劳动合同建立的、具有相互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双方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协商一致、保护劳动者利益。
3. 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条件1.劳动合同: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基础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
2.双方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应当具备合法的经营资格,劳动者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合法依据:劳动法律关系应当依据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4. 劳动法律关系的终止条件1.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在约定的期限届满时终止。
2.合同解除: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3.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包括违约、辞退、破产等。
4.劳动者辞职:劳动者有权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辞职,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终止劳动合同。
5. 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1.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合法指导、管理和监督劳动者工作;–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
2.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享有劳动报酬;–获得劳动安全保护;–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6. 劳动法律关系的保护机制1.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为劳动者提供了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劳动法律关系产生争议时,可通过劳动争议解决机构或法院进行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
3.劳动监察机构:政府设立劳动监察机构,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原理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依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当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自然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外国公民+无国籍人)。
另一方主体是用人单位,详细而言,在中国是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
要素1.主体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需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力量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
2.内容:即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当的义务。
3.客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既劳动法律关系所要到达的目的和结果,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卫生平安等。
内容依据劳动法的规定:1)劳动者享有公平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酬劳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平安卫生爱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特点①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公平性和隶属性;②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③它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即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当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全部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
其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及其前后都是劳动力全部者,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即劳动力汲取器,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以劳动力全部权与使用权相分别为核心。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全部权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并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志:劳动力使用权则只限于依法将劳动力用于同生产资料相结合。
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主要是指什么
Let the process speak, and the process is the only way to turn what is said into what is don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主要是指什么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与其他合同相比较,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
我国公民都知道自己身为劳动者的所有合法权益,就可以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的。
但是在这里一定要再次提醒大家一句,我们所说的劳动关系一定要是属于正常的劳动关系才可以,否则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下面就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主要是指什么?一、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主要是指什么?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与其他合同相比较,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
不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劳动合同主体的表现形式。
(1)劳动者。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合同主体之一的劳动者包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参加社会劳动的公民。
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取得收入以维持生活。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劳动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休息和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等。
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另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在国家劳动力市场上招用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单位。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管理劳动者的权利,包括安排劳动、支付工资报酬、进行劳动组织与调度、提供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动安全等。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支付工资报酬、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力对比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劳动法是维护劳动关系的根本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和协调劳动关系。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包括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劳动安全、提供劳动条件等。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等事项,为劳动关系的协商和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除了《劳动法》,还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保护。
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等情形,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用人单位的合法经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建立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一、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指具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1. 劳动者劳动者是指为获得报酬而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从事其他劳动活动,并以个人劳动能力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
劳动者的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劳动合同等。
1.1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完成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劳动报酬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支付,用人单位不得擅自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
1.2 劳动条件劳动条件是指劳动者从事劳动活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等。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的工作安全、健康,并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
1.3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采取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措施。
劳动保护包括对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保护、健康保护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
1.4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关键条款。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执行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2.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指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或者其他组织、个人,雇佣劳动者从事劳动活动并支付劳动报酬的主体。
用人单位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劳动机会,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
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关系的主体在中国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护和规范。
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的相关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中国最基础、最全面的劳动法规。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与休假、劳动保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对劳动合同关系进行更加详细和具体规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执行和解除程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劳动法中的劳动与用工关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劳动法中的劳动与用工关系在劳动法中,劳动与用工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以劳动为条件,向雇主提供劳动力,而雇主则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用工方式以及劳动关系的解除等方面来介绍劳动与用工关系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与用工关系的基础,也是劳动法规定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以完成劳动任务为目的的协议。
劳动合同约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双方应以自愿、平等、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通过协商确定合同内容。
劳动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合同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等;2. 劳动合同的期限,可以是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或者两者结合;3. 劳动合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明确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地点;4.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标准,规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确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6. 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符合法律规定;7. 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明确违约责任和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
二、用工方式用工方式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和维持劳动与用工关系的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直接雇佣、劳务派遣、聘用、劳务外包等方式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1. 直接雇佣:直接雇佣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直接建立劳动关系,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工作岗位和工作报酬。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
2. 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协议,将需要用工的工作委托给劳务派遣机构,再由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在劳务派遣关系中,派遣机构充当中介角色,提供劳动力给用人单位使用。
3. 聘用:聘用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聘用合同,按照约定雇佣劳动者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劳动关系主体及其认定的三大标准是指在劳动关系中,确定劳动关系的主体以及认定劳动关系的三个重要标准。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或雇佣合同关系。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指通过协议与用人单位订立合同,并为用人单位供应劳动力的个人;用人单位则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体经营者,他们依据合同商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管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被统一性和依存性以及参与社会保障的个人,用人单位是劳动者所归属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体经营者。
劳动关系主体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参与者和责任担当者,他们在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对等的地位,用人单位享有肯定的权利而劳动者则享有肯定的权利。
劳动关系认定的三大标准是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合同和经济依靠。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大标准:1. 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事实是指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和事实来推断是否构成劳动关系的一种标准。
也就是通过观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实际工作状况和行为来推断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事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劳动者是否依据用人单位的工作支配、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进行工作;劳动者是否在用人单位的场所进行工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工作关系是否持续稳定等。
通过观看和分析这些劳动关系事实,可以推断出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劳动条件、工作酬劳、工作时间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
通过劳动合同的存在,可以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
劳动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劳动者的姓名、用人单位的名称、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假等。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依据劳动合同的商定进行工作时,即可认定存在劳动关系。
3. 经济依靠经济依靠是推断劳动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劳动法的用人单位劳动关系
劳动法的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劳动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应遵从的法律法规。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该如何实行管理,并为其提供工作保障。
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指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在用人单位的经营过程中,劳动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处理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双方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法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首先,劳动法的重要性在于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在劳动法中,劳动者有许多的权利得以被保障。
例如,规定了工资和福利待遇等问题,以及工作时长和休息时间等方面的规定都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保障。
这些规定保证了用人单位在雇佣劳动者时,应该掌握和遵守的规定标准。
其次,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些应对突发情况的措施。
现代企业管理中,许多情况都是非常复杂的。
例如,用人单位是否能够违反劳动法规定,单方面终止劳动关系是一个很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而劳动法对于这类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其中提供了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并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后,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如何与劳动者协商,以解决劳动纠纷等问题。
虽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是很重要的,但是当劳动纠纷实际上发生时,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就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很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法中规定的协商和解决纠纷的机制就凸显了出来。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双方协商来解决问题,以确保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
总之,劳动法的规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种法律可以帮助双方平衡利益,保护劳动者权益,预防和解决可能产生的纠纷。
因此,用人单位在管理时,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尽力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让劳动者感受到公平的待遇,保持良好的劳动关系,以确保企业可以长期发展。
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指在劳动关系的法律层面上,确定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三个核心要素。
劳动关系主体包括雇主和劳动者,他们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或其他形式约定,建立了一种以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利益关系。
下面将分别对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劳动关系主体1. 雇主雇主是指用人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机构,在法律意义上承担雇佣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有权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
雇主可以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国际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形式。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通常提供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资报酬等。
同时,雇主承担保护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条件安全等责任。
2. 劳动者劳动者是指个人或集体,以出售劳动为生,为他人提供劳动力或从事劳动活动,并以此获取报酬。
劳动者通常包括员工、工人、职员、技术人员、农民工、临时工等各类人员。
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或其他形式的约定,提供劳动力,完成雇主交付的工作任务,并按约定获得报酬。
同时,劳动者享有劳动条件合理、劳动时间有限、社会保障等权益。
二、劳动关系的三大标准1. 劳动合同关系的合法性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基本依据。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必须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建立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是双方权益保障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益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平等。
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容要求,并经过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和自愿签订,否则不能认定为劳动合同关系的存在。
2. 雇佣关系的实质性雇佣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实质性标准,即雇主对劳动者的控制与指导程度。
一般来说,雇主通过薪酬、岗位安排、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方面对劳动者进行控制和指导。
雇主有权规定劳动者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劳动者则按照雇主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雇佣关系可以体现雇主的权威地位和劳动者的从属地位。
了解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
了解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劳动法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深入了解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及特点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是建立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 双方主体性:劳动关系的双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都是平等的劳动法律主体;2. 相互依存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者依赖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用人单位依赖劳动者提供劳动力;3. 合同性和协商性: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需要双方达成劳动合同,并且合同的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4. 权益保护性:劳动关系是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而设立的,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权益保护措施。
二、劳动关系中的权益保护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系列权益保护措施,旨在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资报酬:劳动者有权按时获得工资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并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2. 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假权益,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加班,并且需要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3. 劳动条件: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4. 社会保险和福利: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5.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明确约定合同的内容和期限,并保证合同的履行;6. 劳动合同解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按照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避免违法解除。
三、劳动关系中的争议解决劳动关系中可能发生各种争议和纠纷,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和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劳动法设立了争议解决机制。
1. 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裁决,双方可以自愿选择进行仲裁,仲裁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2. 劳动争议审理:如果一方不满意仲裁结果,可以提起诉讼,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最终判决。
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有哪些?
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有哪些?对于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应届生,即将要成为劳动者的人来说,劳动关系主体范围是必要了解的一部分。
对此你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小编将要给大家普及一些知识,给大家来讲讲,让大家知道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具体有哪些?对于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应届生,即将要成为劳动者的人来说,劳动关系主体范围是必要了解的一部分。
对此你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小编将要给大家普及一些知识,给大家来讲讲,让大家知道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具体有哪些?▲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是什么?用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
劳动者:年满十六周岁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相关部门审批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的认定
劳动关系中⽤⼈单位的认定劳动关系中⽤⼈单位的认定?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劳动关系中⽤⼈单位的认定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是指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登记的具有⽤⼈主体资格的合法单位。
《劳动法》第⼆条规定,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得劳动者,适⽤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
该条规定中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是指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登记的具有⽤⼈主体资格的合法单位,未经登记的不属于劳动法管辖的范围。
但是,下列两种情形⼀般也作为劳动纠纷处理:1、根据《⼯伤保险条例》第六⼗三条的规定,不具有⽤⼯主体资格的单位雇佣劳务⼈员受到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引发纠纷,按照劳动争议处理。
2、如果不具有⽤⼈主体资格的单位符合《劳动法》第⼆条规定的⽤⼈单位的实质条件,则确认构成劳动关系,按照劳动争议适⽤《劳动法》。
依据是:⼴东省⾼级⼈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六条规定:“未经⼯商登记的企业与其所雇⽤⼈员因⽤⼯关系发⽣纠纷,出资⼈属于《劳动法》第⼆条规定的⽤⼈单位的,该纠纷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
”第⼆⼗七条规定:“建设⼯程的分包⼈挂靠承包⼈,并以承包⼈名义承接⼯程的,⼈民法院可以责令分包⼈和承包⼈共同承担劳动者的⼯伤待遇。
承包⼈违反《建筑法》第⼆⼗四条、第⼆⼗⼋条和第⼆⼗九条的规定,对建设⼯程进⾏转包或分包的,劳动者的⼯伤待遇可由转包⼈、分包⼈和承包⼈共同承担。
”因此,劳动者在择业时,需查验⽤⼈单位的合法登记资料,以更好的维护⾃⼰的权益。
以上就是店铺⼩编整理的内容,根据以上所提的知识,据此为常识,希望能让您能够有⼀定的警惕,对此多⼀份⼼眼,不会吃亏后伤⼼后悔。
店铺有在线律师,如果您有任何的疑惑,欢迎您的随时的咨询。
劳动关系主体名词解释
劳动关系主体名词解释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在劳动关系中担任主要角色并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一方。
通常来讲,劳动关系主体主要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大类。
在具体运行中,又
存在个体劳动者、劳动者集体、个体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集体等不同类型。
劳动者,是指以提供劳动为目的,并在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依据劳动法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他们以自己的体力或者脑力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是
劳动关系中的主要力量。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设立,并具有招聘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支付劳动报酬、承担劳动安全责任,并根据劳动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单位。
他们是劳
动者提供劳动的场所和对象,是组织和管理劳动的主体。
另外,在劳动关系当中,也存在着劳动集体和用人单位集体这样的主体。
所谓劳动集体,是指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结成的劳动组织,他们代表集体
成员的利益,参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集体,是指一个或多个用人单位,通过一定的约定和组织形式,结成的用人单位联盟,他们代表联盟内的各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交涉和协商。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主体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他们各自代表自己的利益,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的行为和决定,影响着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发展,是劳
动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劳动关系主体,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劳动关系主体
劳动关系主体第一节一、法律法规对劳动主体的认定1、《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2、《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3、《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条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第四条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二条:“企业”是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如工厂、农场、公司等。
二、用工主体有以下七种类型1、企业(三证合一)1)企业(法人);2)企业(非法人)2、个体经济组织《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3、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 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4、国家机关根据职能不同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劳动关系中的一方应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且具有与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相适应的能力的自然人;劳务关系主体类型较多,如可以是两个用人单位,也可以是两个自然人。
法律法规对劳务关系主体的要求,不如对劳动关系主体要求的那么严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抽象的劳动有了新的见解。
定义了劳动,也创造了许多与劳动有关的词语,劳动关系就是其一。
劳动关系有主体与客体之分。
它们是劳动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两者,它们为法律定义劳动关系提供了基础。
那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呢?下面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特征:1、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劳动法》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3、劳动法适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包括外资企业)。
《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认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劳动关系的实际问题如何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的提供与报酬的给付所达成的协议,遵循意思自治、合同自由和等价有偿的原则,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应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
我国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
我国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大家对于劳动关系普遍的认知可能就是,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以后,就正式的发生了劳动关系。
但是如果劳动关系没有法律的保护的话,肯定就是属于一个严重不平等的状态。
我国制定劳动法就是要强调劳动关系中的主体,用人单位和公司是属于一个平等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大家对于劳动关系普遍的认知可能就是,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以后,就正式的发生了劳动关系。
但是如果劳动关系没有法律的保护的话,肯定就是属于一个严重不平等的状态。
我国制定劳动法就是要强调劳动关系中的主体,用人单位和公司是属于一个平等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什么?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一)劳动关系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同时,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只有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关系,没有劳动过程便不可能形成劳动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劳动法所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不应包括未形成劳动关系之前的就业过程.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就业与劳动关系又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国的《劳动法》将就业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是出于我国实际的考虑,不能因此将就业也归于劳动关系的范畴.(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劳动关系只能产生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不能称之为劳动关系.同时,作为自然人的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任何劳动者都不能与二个用人单位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任何二个用人单位也不得同时与一个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至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灵活就业者,比如作家、自由撰稿人、小时工等,他们可以和不同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笔者认为灵活就业者在本质上并没有违背劳动关系排他性,因为灵活就业者在工作时间上是相互错开的,依然符合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规范,只不过这“同一时间”更为灵活、更为具体而已.(4)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为了实现劳动过程,为社会生产或社会产品提供服务.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归属于用人单位,也就是说,劳动者是在用人单位组织指挥下,为了最终实现用人单位的利益而劳动的.相应的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实施劳动行为提供有利条件和物质保障,并向劳动者支付合理的报酬.(5)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相结合的双重属性.劳动关系是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形成的,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志.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强制干预性质,同时当事人双方对劳动关系的具体事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约定,体现了契约自由的本质属性.在我国劳动法当中对于劳动关系的规定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当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合肥市直事业单位综合知识:
劳动法之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用人单位
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用人单位,应具有相应的主体资格,即同时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
用人权利能力是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的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或能力;用人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用人权利和履行用人义务的能力。
用人单位的用人主体资格一般依存于民事主体资格;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的范围取决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当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法律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