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测试语文试题
2017届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详细答案版)
2017届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
在他们看来,文学反映了它所处在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原则。
从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审美的,而政治是关于治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但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这样,艺术与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构造美好的生活。
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自由的,而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对抗关系。
因为。
如果政治是关于权力的,那么它也可能是压迫性的,它可能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
但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的反抗不是通过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式,比如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密,这种掩饰是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是,艺术的外表,即非直接、隐蔽的、致力于颠覆的艺术形式与其政治效果之间存在矛盾。
使用公开的颠覆性内容就违反了法律,只能在美学技巧中表达颠覆性的内容,但必须让这种艺术形式广为人知,即人们要能够熟悉理解这种艺术形式。
如果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就削弱了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如果政治内容太过直接,则这种艺术只能保持在地下状态,比如文革中的许多诗歌。
在压迫性的社会,艺术要追求自由,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
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但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问题。
于是。
艺术的目的是自身。
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观点就出现了。
但艺术一旦舍弃了社会政治这一宏大叙事,就可能琐碎化,成为娱乐。
艺术独立于政治,艺术应该维持中立的纯粹超然的姿态。
艺术占据的是理想领域。
政治则是权力领域。
一旦与政治结盟,艺术就腐化了。
此时,艺术的形式还存在着,但其内容已经改变,艺术受雇于政治运动,最终导致权力迫害艺术。
但是,艺术不可能不对社会包括政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
江西省四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资料
江西省四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泰和中学吉安县中吉水中学永丰中学)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
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符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李斯碑》、汉代《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
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
”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
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
”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
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
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
江西省赣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
江西省赣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17年3月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物品评在我国发韧甚早。
《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把人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
《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态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
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
孔子重视“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强调“听其言观其行”。
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
谥法是指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
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
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
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夭等的一种方术。
相人术虽长期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
2017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2017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备战高考,高三的同学应该多做模拟试题巩固知识。
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20172017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017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一中2017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一中2017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16.7.22)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水平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
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2017届高三语文1月联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顾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水彩画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艺术家面临着新的、更多的选择。
中国水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创新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水彩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语言内涵,它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与其他画种有所不同。
流动的水和透明的色相互交融,使水彩画产生种种微妙的效果。
这种水色交融的绘画过程使水彩画充满无限生机。
虽然水彩画是外来画种,但是中国作为“水“的民族,对水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对水彩画中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基础。
现代中国水彩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绘画是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它强调主观作用,侧重去表现生活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生活,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发挥画家的创造性。
现代形态的水彩画,必定是具有现代感的多样化的水彩艺术。
但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除了追求水彩艺术的多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源”。
水彩画的“寻源”并不是去研究水彩世界的源头,而是寻找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之源。
现在的很多中国水彩画家,盲目地把所谓的“现代思想”嫁接到水彩创作中,宣称要开创中国水彩的新时代等等,其实细想一下,这些中国水彩的所谓创新发展其实经不起文化的推敲,不过是自我满足的一种表现罢了。
中国水彩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产生出中国水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学说组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释、道混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透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
要真正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彩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
它并不是在水彩画中简单地添加水墨画的笔触、线条或在水彩画中表现了民族的风情风貌就是“民族化”了,而应当是内在的结合和很自然的渗透。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附答案)$758555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1.A(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
)2.C(文中说“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D(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原文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能就是……”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4.D5.美国“迷惘的一代”文学流能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能够的原因有:①作品能契合了时代的情绪:当时人们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2分)②海明威作品的成功,促进了这一流派的形成和影响的扩大。
6.①体现在战胜身体的痛苦方面(1分):14岁与职业拳手的战斗;一战身中230多块弹片弹头;两次飞机失事(文中有的,写出任何一个战胜身体痛苦方面的事例均1分,此处共1分)②精神方面的(或文学方面)“硬汉精神”(1分):在母亲的警告中选择搬出家里从事写作(1分)(或:写文学方面,则写他笔下的“硬汉”众多,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或在文学生涯中妻儿离开)③抗击法西斯方面:参加海军打算与德舰同归于尽(或当战地记者采访中国抗日战争)(1分)(任答两大点,给满分)7.CE(A不是因为生气而不去养老院,强加因果;B珍妮最初的请求不是无理的,老人也不是不知好歹;D“被迫”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点。
)8.从珍妮的哪些动作透露出她是“在找帮助贝蒂理由,而且想不露痕迹”?(4分)8.①贝蒂同意开窗后,借机“抢在贝蒂前面开口”要求收拾房间;②看到贝蒂只有粥吃,珍妮“鼻子发酸”然后“思忖”提出要借阳光吃饭。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9.①“阳光”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使小说波澜起伏;③揭示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在作品中,它不仅是现实的阳光,更是爱心的象征,珍妮的爱心和善良最终使冷漠绝望的贝蒂内心充满了阳光,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江西省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江西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然后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将考生学校、班级、姓名、考点、准考证号写在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
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
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
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7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一)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支流。
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的民间的剪纸生意就异常红火起来。
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的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
除了剪纸,还有窗花、年画、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
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
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
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是‚四灵‛。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
麟指麒麟,称为仁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
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
如龙,《尔雅〃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
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动物很多。
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
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2017届高中三年级1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师大附中、一中2017届高三1月联考试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顾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水彩画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艺术家面临着新的、更多的选择。
中国水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创新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水彩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语言涵,它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与其他画种有所不同。
流动的水和透明的色相互交融,使水彩画产生种种微妙的效果。
这种水色交融的绘画过程使水彩画充满无限生机。
虽然水彩画是外来画种,但是中国作为“水“的民族,对水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对水彩画中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基础。
现代中国水彩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绘画是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它强调主观作用,侧重去表现生活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生活,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发挥画家的创造性。
现代形态的水彩画,必定是具有现代感的多样化的水彩艺术。
但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除了追求水彩艺术的多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源”。
水彩画的“寻源”并不是去研究水彩世界的源头,而是寻找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之源。
现在的很多中国水彩画家,盲目地把所谓的“现代思想”嫁接到水彩创作中,宣称要开创中国水彩的新时代等等,其实细想一下,这些中国水彩的所谓创新发展其实经不起文化的推敲,不过是自我满足的一种表现罢了。
中国水彩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产生出中国水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学说组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释、道混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透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
要真正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彩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
它并不是在水彩画中简单地添加水墨画的笔触、线条或在水彩画中表现了民族的风情风貌就是“民族化”了,而应当是在的结合和很自然的渗透。
2017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
2017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书院的消失,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
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被排斥,甚至被打倒。
而传统文化被连根拔除,意味着我们自身的价值理性被割断。
于是,我们看到了经济腾飞,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而公民的素养与道德水准却在下滑与沉沦。
但是,民间依然不乏梦想“兴亡继绝”的志士仁人,一旦气候适宜,民族传统的回归就会应运而生。
于是,书院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复苏了。
传统书院的复苏,意味着书院制度的全面复兴指日可待,而当代书院制度的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传统书院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改革、创新,中国的教育体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行的一整套教育制度,从小学到大学已构成完备和严密的体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体系的致命缺失是被严重地功利化。
现在人们言必痛斥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质并不是“应试”,应试何罪之有?应试本就应该是教育的内容之一。
“功利”——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实质是为了培养工具;受教育者是为了获取知识,实质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手段,与向上攀爬的资本——这才是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现在,人格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被冠以“德育”的桂冠,其实是空泛的。
而书院教育恰恰可以补体制内教育的这一重大缺失。
如上文所述,中国书院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所谓成人正是一种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人伦教育、价值观教育及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教育。
这些,正是我们主流教育之所缺而社会和谐进步之所需。
传统书院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继和研习。
它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及其经典。
当今,在中华传统文化被连根拔起一个世纪以后,在体制内教育尚无法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势下,书院的复兴就显得格外重要,也许可以再一次成功地把已经失传的传统文化重新植入民间。
江西省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江西省六校2017届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江西省六校 2017 届高三语文联考试卷(无答案)温馨提示:1.本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表达)两部分。
2.答前,考生必用黑色笔迹的笔或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卷上。
并将准考号条形粘在答卡上的指定地点。
3.非必用黑色笔迹的笔或字笔作答,所有答案必写在答卷各指定地区内相地点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束,将答卷上交,将本卷自己收存好。
第 I 卷( 70分)一、代文( 35 分)(一)述文本( 9 分,每小 3 分)下边的文字,达成 1~3 。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代。
唐宋众体咸,各样文体都得充足的展空,文学文体方面,、文、三足鼎峙,新的小、曲也露角;公和用文方面,与新文体相展,迎来了史上用性文体展的顶峰。
唐宋文体批累式地多角度研究,并与当的文体写生互,文体写作与批相辅相成。
一言以蔽之,唐宋期是古今文体与散、与繁、文与、雅与俗葛关的枢。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出这样特点和相貌?《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唐宋两朝,是中国去文化的中部分⋯⋯上古以致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既超卓又平和,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通、通型文化,其通特点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的集大成、合性的特点,若用当人的,并且是最的来归纳,朱熹《答姜叔》里的一句甚切:“ 一而三反,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理之熟,而后能交融通。
”拈出此中的“交融通”,不如是宋人归纳唐宋文化的最正确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展、演,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野下,打上了厚的“共同体”烙印,表分化与合、限制与超越、流与融通的复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通性,突出地表在文体的沟通和互上。
古代文体的构并不是刻板不,拥有灵巧装拆卸的体制,其的构和功能关系可可松,内在亦拥有延展性和性力,在必定条件下,其会生位移改。
江西省九江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
2017年江西省九江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