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新人教版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2(必修三)
第二课时[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2.年平均气温从南往北递减,南部是6℃—8℃中部是2℃—6℃,北部小于2℃。
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这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多媒体播放图4.5,并结合图表4.3思考][学生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归纳]1.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2.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过渡、承转]从刚才的学习可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板书)二、农业布局特点[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内容P69第一、二、三自然段,完成下表:(请两名同学代表小组在黑板上做,看谁做得最好,其余同学同桌讨论完成)[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ppt展示东北地区区域图
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习语言描述区域位置和范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相关过程缺乏了解
2.学生对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缺乏了解
3.综上,应该较多的给出图文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1.复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图文资料分析东北农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及优缺点。
2.根据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分析东北的主要农业类型。
3.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资料综合分析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4.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文字资料分析东北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解决办法及农业发展方向。
2.ppt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图和土壤分布图
说明或描述东北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学习根据地图资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3.ppt展示新闻资料
分析讨论东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六、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1位置和范围
2.气候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观察东北区域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二、本节教材分析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小组活动,如:“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5.反思与总结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地理思维。通过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注农村发展的价值观。
3.小组合作与团队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师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评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麻城一中马丽俐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①以某区域为例,教学应注重案例的应用与分析;②重点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③结合区域特点确定发展方向,针对面临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并分析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问题情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分析,形成分析思路。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观看《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的视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歌曲当中唱到的北大荒在哪里吗?从而引入《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归纳总结。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提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能用东北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布局。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共分为视频导入、合作探究、思路总结、案例迁移、练习巩固、课后延伸六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说明(全班分四个学习小组,分抢答和合作探究两类题型,抢答题自由举手抢答,合作探究题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抢答题每答对一题加两个星,合作探究题答对加五个星,每纠错或补充一次加一个星)2.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一: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分析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
地理③必修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地理③必修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精选文档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设计: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通过东北地区的位置和东北地区地形图的地理要素分析,让学生对东北的地理条件有一定认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2、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水稻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教学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水稻种植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教学方法】学生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通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几幅东北农业的图片和东北地区地形图的地理要素分析,设置问题情境,得出东北的商品基地有哪些?导出东北整体地理环境的特点。
【板书】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给出答案。
(重点分析:沃野千里上的商品粮基地)通过课件展示东北种植大米的图片和资料,设置问题:1、东北种植大米的自然区位条件?通过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气候资料图,东北大米种植区域的分布图。
1、东北地区种植大米的气候条件。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气候条件利弊分析。
(重点标注优点:雨热同期,缺点:热量不足)同理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分析。
课件展示东北五常大米的图片、资料和长三角的大米种植的资料图片1、东北五常大米品质如此优良,与长三角相比的优越的自然区位条件呢?(能力延伸和区域对比)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①东北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②东北黑土肥沃,使用化肥少③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病虫害少2、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的优势呢?(反向对比)过渡:分析完自然条件,继续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等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对比和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3.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听一段歌曲《大东北》[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呈现课标要求][提问]影响农业的地理条件有哪些?然后依次分析影响东北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位置和范围(读书上插图分析),强调三种位置2、气候是自然条件中最难以改造的因素,(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剖面图分析气候特征最后归纳总结)[讨论]: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也可以认为是优势,分别举例说明。
3、地形和土壤(读地形图和景观图)4、社会经济因素(通过自习完成结构图)分四组讨论书上活动题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过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和干湿区分布图,说明温度和降水的差异性,然后回答书上思考题: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过渡]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4.1区域农业发展(2)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编制:聂振学于海萍刘宝经审核:审批:使用时间:2012.10.11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NO.9[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提高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必须熟练掌握:东北商品粮的分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东北地区农业能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是什么?2.商品粮基地种植的作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四、农业发展方向1.自20世纪以来,东北存在的问题及后果是怎样的?2.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及重点是怎样的?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①提高和竞争力;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③建设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畜牧业山区以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并举的转变Ⅱ.预习自测: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共2课时)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 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链接】(第一课时)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最难以改造)——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农事活动等地形——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果业)土壤(质量、类型)——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2.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数量、素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技术——农业科技水平交通——市场区域的范围二、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东北地区包括、、三省和。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冬季,夏季,降水集中于,。
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2)读图4.4总结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其自然条件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2、地形土壤条件:东北地区包括、和三大平原地形区。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东北地区广泛分布,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第二课时)三、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课时安排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范围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通过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等值线的读图方法,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及读图思考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等值线分布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导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
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读图: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概况。
读课本60页第三段和图4.1,4.3,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2.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临海、邻国?3.找出东北地区的三列山脉,重要的河流,以及三大平原?4.东北地区是我国哪三大农业生产基地?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合作讨论:1.东北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平原广阔,地形平坦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2. 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有什么有利影响?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案例分析:分析焉耆县葡萄基地发展的条件焉耆县七个星镇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位于北纬40-42°之间,处于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纬度”。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第3版内容来源: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者:孟雅,张若君/河南省巩义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标准相关要课程求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分析东北地区降水温度及地形图,分析农业布局特点、地理条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能解释别的地区的农业布局原因。
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及农业布局特点。
3、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还是相对薄弱,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别较大,有些较难的问题,需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及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通过对东北地形图降水图等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1.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第一题。
2.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第二题。
3.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导入设疑1.导入: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分布,请学生说出农业类型,导入新课。
2.设疑: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目标2:通过对东北各自然图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2、自学反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完成目标1检测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完成目标一、二检测。
思考热量条件对东北农业的利弊。
检测学生农业地理条件分析思路的掌握情况。
示范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生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板书: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
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
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
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
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
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1.实物投影仪。
2。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积占全国平原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师: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东北的土地资源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
全区耕地面积1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
7%,人均耕地面积0。
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
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
5%~7。
5%,全氮含量为0。
15%~0。
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
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活动1.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点拨: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
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
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
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点拨: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闻。
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点拨: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点拨: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2.发展方向:(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重点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
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
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
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
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
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
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2.商品率: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⑵地区专业化生产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水稻小麦(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2.发展方向:(1)原则:(2)目标:(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农业发展方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