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_教案2

合集下载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重难点重点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烧杯中装有水和酒精,如何鉴别它们?2、有四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和铜块,如何鉴别它们?不同物质有诸如颜色、气味、味道等不同的性质,我们称之为特性。

3、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实验中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答:实验中应该选用容易测量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质量与体积。

测量质量需要用到托盘天平;测量体积需要用到量筒。

3、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各小组只测量“同种物质”组成的若干质量和体积不同的物体,共同收集以下数据:(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和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和体积。

(4)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和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4、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design of material density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

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

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5篇)

《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5篇)

《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5篇)《物质的密度》篇1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有很多教法值得我这位去研究去探究。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一、目标。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教学,并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来在八年级就是很困难的一节课,如何深入浅出地教给七年级学生是我考虑的最大问题。

我采取的办法就是不能过于理论化,尽量通过生活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和。

教学目标的设置因而显得很简单,就是围绕密度的定义来展开,中间穿插公式和单位。

上完后感觉比较顺畅,课堂的总体感觉很自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

至于情感目标和方法,我觉得都体现的很明显,如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引入。

听过很多的课,也看过很多的引入。

很多老师一般都会以图片、音乐或者实验来创设一个情景来引入一堂课的主题。

密度这堂课很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作为情景引入。

我特意从学生好胜的心理出发,找到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引入的问题,让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

我在引入上下的功夫是我最近经常摸索的,我基本上都没有搞什么的花样和噱头,都是自自然然地,不经意地进入课堂学习。

三、语言。

本节课我除了引入之外,特体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是课堂气氛经久不衰,是我课前考虑最多的。

在平时的课堂中,特别是很多新教师,往往不去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怎么样说才能培养学生认知的发展。

有时候很啰嗦的讲了一大堆,但都是废话。

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但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在讲密度意义的时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下去,采用填空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较难的知识点包括:“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也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

再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提出,似乎没有我的“功劳”,都是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来。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知道密度的单位。

含义及写法读法;3.会进行密度之间单位的换算;4.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密度的大小;5.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

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到可以用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描述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到可以用比值定义法来描述物理概念,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与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究常见物体背后的隐藏的物理特性的乐趣,经历同学相互交流学习带来的乐趣,逐渐形成探究周围世界奥秘的习惯,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难点】1.密度概念的建立,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展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水、酒精。

问: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这种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依据这些特性,我们就能把它们分辨出来了。

2.教师再拿出颜色一样,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铝块。

问:你能分辨出哪个是铁块哪个是铝块吗?教师引导:如果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物质时,我们能不能利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这节课我们通过科学探究来学习一种鉴别物质的新方法。

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一)探究物体质量与物体体积。

物质的种类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木块、以及体积不同的铁2块。

利用桌上的器材感受一下。

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铜块哪个质量最大?体积不同的铁块(木块)哪个质量大?猜想:根据你的体验,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物体的质量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体验进行猜想。

师:那么质量是否与体积。

物质的种类有关呢?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先来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4. 测量物质的密度: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掌握密度的特性,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密度的特性。

2. 教学重点: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水、不同物质的样品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为什么冰块在水中会漂浮?为什么铁比木头重?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密度公式ρ= m/V,引导学生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4. 密度特性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5.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6.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3. 密度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课题: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2.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

3.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的写法、读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

难点:对密度物理意义的理解。

三、教具天平及砝码、量筒、烧杯、铁块、铝块、合金、适量的水及细线(刻度尺、量杯)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相互评价学习流程知识链接(1)熟练掌握质量的概念。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量筒的使用方法。

引入新课活动一:两个体积相同的分别用白纸包裹好的的铁块和木块,让学生进行分辨,判断出哪个是铁块,哪个是木块,为什么?探究新知(一)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二)猜想与假设:(三)设计实验1、要研究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选择的物体应取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为什么?2、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量?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3、研究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四)进行实验1.你组的实验物体,讨论实验方案。

2.各实验小组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写在下表中:(五)分析论证:1.对于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大小是否有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相近?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类比速度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进行思考)3.观察比较铁、铝、合金这三种不同物质的实验数据思考讨论:1)对于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2)这比值与质量是否有关?这个比值与体积是否有关?(六)结论(七)评估交流活动二:1、密度公式 ,ρ表示 ,m 表示 , V 表示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 。

2、你组所测物质的密度为 ,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3、纯水的密度是1.0×310kg/3m 它的物理意义是: 。

当堂测练:1、学会了密度公式ρ=m/v 后,同学们正在讨论“密度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你同意下列哪个说法?A.物质的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密 度就越大。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重量的物体,有些体积大,有些体积小。

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介绍密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 实验: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现象,巩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4. 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掌握,以及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实验观察,作业批改,以及课堂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密度概念,密度公式,以及实际应用例子。

2. 实验器材:准备不同物质的样品,以及用于测量体积和质量的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密度概念,讲解密度公式。

2. 第二课时: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密度现象。

3. 第三课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概念和公式,以及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掌握,需要及时进行辅导和讲解。

十、拓展与延伸1.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冰块能在水中浮起来,为什么石油会泄漏污染海洋等。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同样是金属,有的能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入水底呢?”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头、橡皮、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密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知识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计算方法。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船舶设计、石油开采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密度计算和应用的问题,要求步骤清晰、计算准确。
2.观察记录: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件物品,测量并记录其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观察这件物品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尝试解释原因。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饮料、液体肥皂等),设计实验测量其密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内容。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密度是刻画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2.了解密度的定义:质量与体积之比;3.学会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测量密度的物体(如块状物体、水果等)、量杯、容量瓶、天平、滴管等;2.实验材料:水、可乐、果汁等;3.教辅材料:教学PPT、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与前期知识回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物理量及其计量单位,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出示图片或展示实物,让学生尝试用已学知识描述该物体:质量大还是小?体积大还是小?如果要比较它们之间的“重量”,该如何进行比较?Step 2: 密度的引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给学生呈现出有不同密度的物质(如棉花、石头、水果等),与学生一起猜测、讨论它们的密度大小。

3.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差异,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

Step 3: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15分钟)1.给出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所占体积的比值,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2.通过实际测量给出密度计算的方法:测出物体的质量,再通过体积的测量或计算获得体积值,带入公式计算密度。

3.以一个示例来说明密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Step 4: 密度的实验探究(35分钟)1.实验前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水果的密度与其成熟程度是否有关?”2.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实验所需器材、材料、操作步骤等,并进行初步的预测。

3.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4.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与初步预测进行比较,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探究物质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探究物质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探究物质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学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掌握重量法、浮法等测量方法。

3.进行科学实验,学习用工具、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4.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结果,学习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5.创设实验情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信息整理、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难点:密度的概念与体积和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实验过程中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探究+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其中实验为重点,通过实验获得实际结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示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个物质在不同容器中的表现。

引导学生想一想,容器大小、尺寸、形状、物质的形态、占据空间大小是否对物质的重量产生影响等。

2.概念讲解介绍物质密度的概念,同时讲解密度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和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点。

3.探究实验3.1.实验1: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重量法原材料:小盒子、小锤、不同物质的样品、实验天平、千分尺。

步骤:(1)称取样品,在称重皿上称量得到样品的质量m1,记录数据;(2)将样品放入小盒子中,再次称量,得到盒子和样品的重量m2,记录数据。

(3)用锤子轻轻敲打盒子,使样品的布局均匀。

(4)再次称重,此时,盒子、样品和小盒子的重量为m3。

分析:物品的质量等于盒子和样品的重量之差;将计算得出的质量代入密度公式中,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3.2.实验2: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浮法原材料:小玻璃瓶、水、样品、千分尺。

步骤:(1)准备一个小玻璃瓶和样品。

(2)将小玻璃瓶放在称量皿上,并称量小瓶子的质量m1。

(3)在小玻璃瓶中加入一些水,记录瓶子的实际容积V1。

(4)将样品放入瓶子中,加入更多的水,直到水溢出瓶子边沿。

(5)将瓶口放在水槽中,缓慢地去掉水。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篇一: 物质的密度教学目的: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处理一些征询题。

3、明白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查密度表, 明白水的密度值。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实验器材:天平, 量筒、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 水, 细线,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设置情景: (1)大家都明白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空气是有质量的, 假设想明白教室里空气的质量, 你能想出一个方法吗?(2)当你买回一只贵重的金戒指后, 疑心戒指的含金量时, 你能鉴别出来是否是纯金的吗?师:这两个征询题, 如今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假设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 再来处理这些征询题, 就变得特别简单了。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物质的密度-(板书)二、新课教学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提征询: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块)这两个铁块哪个铁块的质量较大?(体积较大的铁块, 质量较大)(出示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这两个物体哪个的质量较大呢?(铁块的质量较大, 这是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的)师:经历告诉我们, 同一种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也越大;一样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征询题。

实验探究: (1)老师演示课本实验, 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课本中的表格中。

(2)分析总结, 校正数据后提征询: 两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3)铁块和木块, 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总结: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启发: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样, 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这些比值都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 得到的是什么?(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 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概念。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际问题中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感性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密度计、烧杯、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案、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4. 公式应用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2.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但密度会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优点与不足。

2.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练习与作业1. 课后练习题:a. 一物体在空气中的密度为1.29 kg/m³,在水中密度为0.8 kg/m³,该物体是什么?b. 计算一个体积为500 cm³的铜块的质量。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2. 学生能够使用质量和体积的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3. 学生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重点:1.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 学习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不同物体(如水、木块、塑料块、金属块等)- 天平- 容器- 测量尺2. 教师准备:- 手写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概念、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 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摆放。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体性质差异的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方法来描述这些差异。

概念讲解:1. 使用手写板或投影仪展示并解释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计算方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解释密度的单位,并与学生一起计算一些示例。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材料。

2. 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使用测量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物体的体积和密度。

- 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并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1. 引导学生使用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分析差异的原因。

讨论与总结: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关键发现,强调密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拓展活动:1. 提出一些扩展问题,例如:如何通过密度判断物体的纯净度?密度和物体的浮沉关系等。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

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目的、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部分。

2. 要求学生回答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以检验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密度计算中所涉及的单位的换算。

3.理解密度的应用意义。

4.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相应的用途。

二、教学重点1.密度的定义、计算及单位换算。

2.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相应用途。

三、教学难点1.密度计算所涉及的单位换算。

2.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密度的定义密度(Density)是一个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

通常用ρ 表示,单位为 kg/m³。

2. 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密度(ρ)= 质量(m)/ 体积(V)。

因此,如果已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通过计算其密度来得知物质的密度大小。

3. 密度的单位换算常用的单位有 kg/m³,g/cm³等。

其中,1 kg/m³ = 1000 g/m³,1g/cm³=1000 kg/m³,1 kg/m³ = 0.001 g/cm³。

在密度的计算中,需要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 密度的应用意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可用于识别物质所属的类别。

例如,物质的密度可以用于区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密度也具有很多的重要作用。

例如,设计水上运输工具时要考虑密度,以保证船只不会下沉;地勘中探究各种矿物时,常常以密度为区分手段等等。

5. 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相应用途物质密度大小(kg/m³)用途铁7800 制造机器、桥梁、汽车等铜8930 制造电子元器件、电线、管道、装饰品等铝2700 制造飞机、汽车、餐具、建筑材料等水1000 人体必需,工业生产、农业、消防等水银13600 制造温度计、压力计、气压计等木材500-800 制造家具、建筑材料、纸张等玻璃2000-2500 制造窗户、桌面、容器、灯具、眼镜等纯铅11340 制造电池、防辐射服、子弹等球球状的空气0 生活中常用于比喻“空洞”等五、教学过程1.密度的定义。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标题: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用正确的单位表示密度。

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金属块、塑料块、木块等)、天平、容量瓶、测量缸、计时器等。

2. 教学资源:PPT、实验报告模板、学生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PPT展示物质的密度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告知学生他们将会进行一系列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一:测量物质的密度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不同物质的样品。

2. 学生依次使用天平测量样品的质量,并用容量瓶或测量缸测量样品的体积。

3. 学生根据所测得的质量和体积计算样品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二:测量物质的密度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不同物质的样品。

2. 学生将样品浸入水中,观察样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3. 学生根据样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判断样品的密度相对于水的密度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三:应用实例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密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船只的浮沉原理、气球的升降原理等。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结论。

总结:1. 使用PPT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学生填写学生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与密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探究和研究。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其他物质的密度,如液体的密度等。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练习册,评估他们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教学延伸:1. 将本节课所学的密度概念应用到其他科学领域,如地球科学、化学等。

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探究——物质的密度》段森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

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热值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定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四、教学过程(一)、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

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

古希腊的一位国王想做一个王冠,他就给了工匠一些纯金。

王冠做好了,非常精致、漂亮,国王十分喜欢。

但高兴之余,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假,让人称了称,王冠和原来国王给工匠的纯金一样重。

国王还是不死心,认为工匠捣了鬼,他既想检验真假,还不想破坏王冠,这个问题难倒了国王及大臣们。

后来,著名的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活中也有一些以假乱真的伪劣产品,如假金佛、假元宝、假项链等等,使一些消费者上当受骗,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五章 第三节《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教案2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五章 第三节《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教案2 (新版)沪科版

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三、德育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密度公式.教学难点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密度公式的理解.教学方法1.观察法: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上注意密度.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教具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投影仪及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天平,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面前的天平分别测几个物体的质量.[想想做做][师]同学们可先观察面前的铁块、木块和铝块,看看有什么发现.[生]看上去铁块、铝块、木块的大小一样,它们的体积应该相等.[师]能不能具体测量一下,看看体积到底是多少呢?[生]这三种物体都是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它们的长、宽和高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了.[师]请同学们利用刻度尺测量,并进行计算.(学生测量,老师巡视并适当指导)[师]通过测量和计算,同学们的猜测准确吗?[生]通过测量数值后的计算,结果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因此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并且通过测量,我们学会了一种测量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师]同学们接着用天平测量这三种物质的质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结束后交流结果)[生]通过测量发现,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质量不相同.[生]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一样的.[师]关于这样的称量结果,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疑问吗?[生]体积相同、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如果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会怎样呢?[生]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教学1.密度的概念[演示实验][师]老师这儿有一部分酒精和水,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我们可以用来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的体积.哪位同学可以给老师提一个建议?怎样做?[生]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已调平衡的天平的两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水和酒精.当天平再次平衡后,两杯中酒精和水的质量相同.然后再比较酒精和水的体积的大小.[生]也可以将天平调平衡后,在天平盘上先放上确定的砝码质量,将完全相同的两只烧杯依次放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上,分别加酒精和水,当装酒精的烧杯和装水的烧杯都能使天平平衡时,两杯中酒精和水的质量也相等,这时也可以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和水的体积.[师]同学们的办法很好,有人愿意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吗?(两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分析交流)[师]通过观察演示,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生]实验结果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同的.[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我还学会了一种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先测出烧杯的质量m0,再测出装入液体后的总质量m,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m-m0.[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了解了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类物体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物体的体积也不相同,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进行交流) 第一组:我们组选择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规则木块.(1)首先将选择好的木块由小到大编上序号.(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每个木块的长、宽和高,并计算木块的体积.将体积值填入教材表格中对应的位置.(3)用天平分别测出几个木块的质量,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4)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则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作出来的图象是一条直线.(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发现木块体积增大时,质量也增大.从图象上分析比较,同一种木块的质量和体积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不同体积的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不变的值.[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线性关系,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猜想基本一致.第二组:我们组分别选择了两种材料做实验,用大小不同的规则的木块和大小不同的不规则的铝块分别实验.(一)测木块的体积和质量的方法与第一组完全相同.(二)测不规则铝块的体积时我们用了量筒和水.(1)将水放入量简中,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0.(2)将被测铝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简中水面指示的体积V′,则被测铝块的体积就是V=V′-V0.(3)依次测出铝块的体积填入数据表格(如图).(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书上的方格纸上指出木块和铝块对应的点,并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的图象是两条直线(如图).分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向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的关系.[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可以继续交流.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了一组蜡和一组规则的木块,将蜡削成和木块体积相同的几块.测它们的质量,得到的结论和前面两组同学的相同.第四组:我们组选择了木块和水实验,测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与第一组相同.利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了水的体积和质量,得到的结论和前面几组都相同.[师]请同学们注意教材P13,方框中的内容.体积为零时,质量如何?[生]体积为零时,这个物体就不存在,所以其质量也为零,所以在方格纸上作出的图象都会过原点.[想想做做][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生]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时,其比值不同.[生]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师]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密度(density)表示这种特性.(板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公式、单位[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质量[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密度=体积[投影]密度的公式:ρ=m/V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1 g/cm3=1×103kg/m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 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投影]练习1:根据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练习2:一块铁的质量是1.97 t,体积是0.25 m3,这块铁的密度是多少?学生讨论练习后教师评析:练习1: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A、D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 正确,C错误.练习2:(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讲评)已知:m=1.97t=1.97×103kg V=0.25m3求:ρ解:ρ=m/V=1.97×103kg/0.25m3=7.9×103kg/m3=7.9 g/cm3答:这块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师]大家说这块铁是不是纯净的铁,含不含其他的杂质?[生]这可以去查密度表,看看铁的密度足多少.如果我们的计算结果和密度表中铁的密度相同,则这块铁不含杂质.[师]现在请同学们查密度表,看看结果如何.[生]从表中杏出铁的密度是7.9×103kg/m3,说明这块铁不含杂质.[师]请同学们从表中查山水和空气的密度值.[生]水的密度是1.0×103kg/m3,空气的密度是1.29 kg/m3.[师]老师这儿有一桶纯净水,它的密度应该是多少?[生]应是1×103kg/m3.[师]现在我倒出一小杯,小杯中的水的密度是多少?[生]还是1×103kg/m3,因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师]很好.谁还能说说密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生]密度就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如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它的意义就是1 m3的铝的质量足2.7×103kg(或说1 cm3铝的质量是2.7 g).[师]同学们在查密度表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生]密度相同的不一定足同种物质,如煤油和酒精、冰和蜡.[生]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的时候,密度也可能不一样,如水和冰.[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总结得也很好.下面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投影]教材P14例题.提醒同学们练习完后对照教材P15的解法,并注意教材中提示注意的问题.三、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密度的问题,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并且了解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个常数.密度表示单位体积下某种物质的质量,而密度公式中密度是由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的质量多少或它的体积大小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解:a=1.7m b=0.5m c=0.3m查表得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V=abc=1.2 m×0.5 m×0.3 m=0.18 m3由ρ=m/V得m=ρ水 V=1.0×103kg/m3×0.18 m3=180 kg2.略3.解:V=2.5L=2.5×10-3m3查表得ρ水=1×103kg/m3ρ汽油=0.71×103kg/m3由ρ=m/V得:装水时:m水=ρ水=1.0×103kg/m3× 2.5×10-3=m3=2.5 kg装汽油时:m汽油=ρ汽油=0.71×103kg/m3× 2.5×10-3m3=0.71 kg 板书设计密度(density)公式:ρ=m/V单位:kg/m3 g/cm3 1g/cm3=1×10kg/m3。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两个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不同?(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物体质量的不同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密度的概念(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3.密度的计算(1)教师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学生练习:根据给定的密度和体积,计算物体的质量;根据给定的密度和质量,计算物体的体积。

4.密度的特性(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发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教师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无关。

5.实验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验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密度计算和应用。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密度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概念讲解、计算示例、实验探究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特性。

2.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密度公式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_教案2:密度
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
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及其意义。

难点:让学生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具:天平、相同体积的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相同体积的两铝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如何调节天平?(动画显示)
2、怎样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由学生回答)
二、引入新课
1、怎样鉴别下列物质?(大屏幕显示)
小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特性,颜色、气味、硬度都是物质的特性,可分辨不同的物质。

2、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同体积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是否相等?
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是否可以鉴别物质?
归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它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这种特性——密度。

三、实验探究
(一)密度的概念
设问: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不同,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利用桌面上给出的器材完成教材中的实验,并
将数据填入表格。

小结:①铁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其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

②铝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其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
也增大几倍。

③铁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等于铝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总结归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①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密度表
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②密度: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四、公式的理解
(二)密度的公式
思考: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1)根据密度的定义可得出密度的公式为:
密度=质量/体积
(2)正确理解公式:
ρ=m/V
①公式中ρ、m、V各表示什么?
②同种物质m与V的比值不变,即:同种物质的密度ρ相同,ρ与m、V无关,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ρ不同;密度公式ρ=m/V是密
度的定义、计算式,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物质的密度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③会利用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

④计算时ρ、m、V的单位要统一。

⑤例题: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 m3的铁的密度是多大?
已知:m = 1.97t = 1.97×103kg V = 0.25m3求:ρ
解:ρ=m/V=1.97×103kg /0.25 m3= 7.9×103kg/m3答:这块铁的密度为7.9×103 kg/m3.
(三)密度的单位
①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的单位组成。

②kg/m3和g/cm3之间的换算。

1 g/cm3=1×10-3 kg/10-6 m3=103 kg/m3.
③水的密度为103 kg/m3表示意思是什么?
表示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3 kg.
(四)密度表
引导学生查密度表。

(五)密度的应用
①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②可以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五、课堂练习
见大屏幕
六、巩固归纳
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在计算时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