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

合集下载

历史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历史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生产力的薄弱,总根源是人口过剩, 人口过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 将实资行本引人入口农节村制问。题同的时分要析改。变传农统业农生业 的生产产要方素式只。是因土为地传和劳统动农,业农主业要规是模依小靠根 本无法劳吸动引,财由富此投必资然于增农加业。人那口么。,要提高
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出,必须改变过剩劳动替 代稀缺资本的状况,将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引 入农业。应该大力发展以资本和先进技术为 基础的农场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
毛泽东关注农村和农民,提出了建立共产 主义新村的设想。这一构想敏锐地意识到现 代化造成的城乡差距和乡村被遗弃的弊病, 将建立以农村为基础,融农、工、商、学、 政为一体,人人平等的“新村”作为消除这 一弊病的出路。
问题 根源
问题 核心 解决 办法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剥削压迫。
土地问题,即不合理的 地权关系。
仅仅围绕生产关系的变革,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源在农村 内部的配置,是无法最终走出农村困境的。新农村建设将立 足于农户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基本国情,建立旨在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制度。
制度主义的前提:普遍主义,标准化
事实:两种文明的差异、冲突
(2)文化主义
➢ 将文化作为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起点和归宿。 ➢ 出发点:文化 ➢ 假设:历史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正是文化而不
农村改革实质上是第二次“农民 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第一次:改变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第二次:改变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80年代以来,农村的土地制度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是土地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仍然是 “政策田”而不是“法权田”;
二是附加给土地的负担愈益沉重,出现 “土地抛荒”;
三是土地承包的政策效益日益递减,改革 被视为“搞活了农民”,“搞死了土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缩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在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改革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化。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经历了从粗放型、半封闭型农业向小农经济和家庭农业为主的市场型农业的转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能够自主选择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也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相对落后。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中国提出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战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

一方面,中国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

中国还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还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

中国通过积极推进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基本生活条件。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时间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问题,中国加大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农村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深层剖析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深层剖析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深层剖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小集镇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民主_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但是,我们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一直估价过高,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一直认识不够,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估价,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的确,改革开放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他们衣食无忧的人生最基本的愿望。

但是,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农民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和靠耕种土地吃饭、搞种植业甚至包括一部分搞养殖业中的农民很难说真正富起来了,而这些人恰恰代表着农业的主体、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我们的农村经济越来越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我们的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

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广大农村看来,影响其发展的有以下五个相关联的问题:第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农民收入近些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

LOCalhOst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这个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一些地方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的统计:1979—198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15.1%;1985-1988年均增长幅度下降为5.1%;1989-1991只有1.7%;1992-____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入又有所提高;____-____年农产品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其市场价格却下降了30%以上,农民依靠纯农产业获得的收入日趋减少。

三种解释框架下的“三农”问题

三种解释框架下的“三农”问题

内容提要根据不同的解释框架,学者们对“三农”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评判。

在对“市场-政府/制度”、“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现代化”等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框架述评的同时,需要对“三农”问题进行反思;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要建立以中国“三农”为“主位”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三农解释框架“中国”的三农真问题作者吴理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

(武汉:430079)日前,笔者参加了在安徽大学举行的“‘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实、未来’学术讨论会”。

在会上,对于中国“三农”问题专家给出了3种不同的解释框架:1.“市场-政府/制度”解释框架;2.“工业化-城市化”解释框架;3.“近代化/现代化”解释框架。

一在第一个解释框架中,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目前的诸多问题(包括“三农”问题在内)都是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些制度没有同步建立起来造成的,因而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就是进行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其中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进行民主政治的配套改革。

同时,认为农民也是理性的;目前农民的一些行为方式在一些人看来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由于不好的环境(更主要的是制度环境)给农民一种不好的理性反映。

这仍然说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体制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既要在经济或物质层面引进市场机制,也要在政治等领域引进民主、竞争机制。

只是在原有的体制之上装上市场这只“手”,是很难奏效的;也就是说,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引进市场体制,必然引起不良的后果。

对此,有专家指出,不要把市场或市场体制理想化、简约化,要看到它复杂的一面,对这些复杂的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

要注意到市场之内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之处。

在当下中国农村社会,至少要注意到千百万农户、几万个乡镇政府(和集体企业)与各种民营企业主3个不同主体的不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对于市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作用。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最早提出于1981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农业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不同步,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等问题,这就是“三农”问题的残酷写照。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是“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

1.农业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农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农民之间存在着差距,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中国农村地区有很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比如水电气路等,这些设施的滞后会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的农村地区有很多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农民还存在生活困难的问题。

4.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中国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严重。

以上问题说明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

1.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农民政策和分区指导,加强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支持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等。

2.区域发展示范工程政府在一些乡村地区实施区域发展示范工程,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和乡村振兴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确权和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确权,鼓励土地承包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形成新型农民土地经营租赁制度,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4.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等。

乡村振兴的政策引导和实践经验,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这也为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摘要]本文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别、农业人口过多、城乡居民收入重新拉大、贫富分化趋势加剧。

分析了历史背景、人地比例关系和农民的局限性对“三农”问题的影响,认为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政策是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成因,揭示了城市偏向政策的种种表现和后果。

作者指出,“三农”问题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还有矛盾。

从根本上说,农民问题居于其间的中心。

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低、就业难、增收难。

解决“三农”问题要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战略目标,必须突破老的思维定式,突破制度“瓶颈”的制约,按照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思路,设计路径方案,把工作重心放在恰当的制度供给上,方能奏效。

文章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十大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城乡一体化。

引言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国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方面和主要对策不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

因此,必须以多视角、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才能很好地破解“三农”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作为一个直率的研究者,我愿意声明,在“三农”问题成因上我是“二元结构政策”导致论者,在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上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论者,我的全篇议论不外乎要说明这两点。

申论时事名词解释:什么是三农问题

申论时事名词解释:什么是三农问题

申论时事名词解释: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温家宝总理就三农问题走访农民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
步问题。

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
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1。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2019年精选范文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2019年精选范文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决策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上上下下都在讨论“三农”问题,纷纷为其献计献策。

到底“三农”问题出在哪里、症结何在?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或缓解它?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与症结所在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有农民收入问题、税费负担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土地市场制度问题、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粮食流通体制问题,还有农村市场消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及农民自组织等等问题。

乍一看,怎么会冒出这么多问题来,使人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当前农业、农村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有许多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了,不过那时问题还没有累积到现在这种严重程度。

另外,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相互关联,存在着衍生关系。

比如,农民收入问题与税费负担、劳动力转移、土地市场、金融制度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市场消费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陈述“三农”问题时,不能简单地罗列问题,应该找出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核心问题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症下药。

我认为,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紧密相联。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和过去的“三农”问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假如说过去有“三农”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表现在宏观层面上仅仅是一个农产品供给问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问题;现在三农问题已经从食品安全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现阶段,归结起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改革三大问题

农村改革三大问题

农村改革三大问题陈锡文2010-11-15摘要:在当前的农村改革实践中,有三个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农村村庄拆并问题;农业的经营主体问题;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宪法的规定,也是当今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

但30余年来,关于农业的经营主体问题始终存在着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的农业是否能够现代化,二是小规模经营的农业是否有出路。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村村庄拆并,经营主体,双层经营体制,农村政策在当前的农村改革实践中,有三个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基础。

土地是财富之母,通过土地尽快获取财富的“捷径”有两条:改变用途和改变所有权。

但如果这两个改变不是按规划许可和法律规定进行,导致的后果就可想而知。

因此,要清醒认识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可以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它也将决定农村发展的方向。

(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不能动摇“用途管制”原则当今世界各国对土地的管理都遵循“用途管制”的原则,即严格按规划来使用和管理土地。

土地利用规划在任何国家都是超越所有制的,不管土地归谁所有,都必须按规划使用。

我国的土地有两种所有制,但在使用上必须服从于统一的规划,因此“用途管制”也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

一个时期以来,用途管制制度在我国不少地方受到挑战,违反规划使用土地的现象大量发生,这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将造成极大的冲击。

不少地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都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名义下推进的。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是必须的,但把土地的用途管制看作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认为只有当农村、农民的土地可以被随意用于任何目的时,才是打破了土地管理上的城乡二元体制,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因此,对当前有些很流行的观点就有必要商榷。

一是关于“土地资本化”。

农业本身就是一大产业,对农业经营者来说,土地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资本。

新时代“三农”改革历程与经验

新时代“三农”改革历程与经验

新时代“三农”改革历程与经验作者:余佶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三农”,一系列改革创新在“三农”领域渐次展开。

回顾十八大以来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从新时代“三农”改革再出发的举旗定向,到新理念引领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革故鼎新,再到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型擅变,不仅在顶层设计上一脉相承逻辑递进,而且在实践层面指导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朝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时代“三农”改革经验表明: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三农”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三农”改革发展立场;要始终准确把握“三农”改革转型升级任务;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要始终注重在党的领导下求真务实抓改革。

[关键词]新时代;“三农”改革;一号文件;历程;经验[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107-08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18年又连续巧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指导“三农”改革创新。

“一号文件”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三农”工作的专有名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指引下,一场改革创新在“三农”领域渐次展开。

回顾十八大以来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厘清“三农”发展脉络,直面改革新形势,把握转型新要求,从而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一、举旗定向:新时代“三农”改革再出发(一)新起点上改革任务复杂艰巨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第一篇: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时说,近几年来,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19.51亿亩,到2003年减少到18.51亿亩,7年间净减少1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998年为17.1亿亩,到2003年减少到15亿亩以下,降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

粮食产量连年下降。

1998年粮食总产量曾达10200亿斤以上,2002年降到9100亿斤,2003年又降到8600亿斤,降到了14年来最低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1998年的825斤,降到2003年的667斤,降到了22年来最低水平。

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从2000年到2003年的4年中,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1%、4.2%、4.8%和4.3%,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5%的目标相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1∶2.78、1∶2.90、1∶3.11和1∶3.24。

盛华仁说,“三农”问题是今年人代会期间代表们反响最大、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理应成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的重点。

这既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能,也是对国务院工作的支持。

版权所有第二篇: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时说,近几年来,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出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19.51亿亩,到2003年减少到18.51亿亩,7年间净减少1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998年为17.1亿亩,到2003年减少到15亿亩以下,降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范文《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

三农理论分析总结汇报

三农理论分析总结汇报

三农理论分析总结汇报三农理论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三个方面。

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从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三个方面,对三农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汇报。

首先,农业问题是农村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保持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投入不足等方面。

要解决农业问题,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等。

其次,农村问题是指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低等。

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互动与融合。

最后,农民问题是指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较低、农民权益保护不到位、农民职业前景不明朗等方面。

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开展农村扶贫工作,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鼓励农民参与非农产业发展等。

综上所述,三农理论是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体系。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保护农民权益,可以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农问题的三个维度考量

三农问题的三个维度考量

三农问题的三个维度考量作者:周静雅陈晓晨史会元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年第03期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记者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记者: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记者: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作者:何凤林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7期摘要: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确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然而在近三十年之后,这一土地制度却面临着农村大面积土地撂荒的现实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完善之策成为现实所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为改革提出了方向。

应当逐步实现农场制经营模式,鼓励农民集体集中力量进行农业生产,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框架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147-02作者简介:何凤林(1986-),女,教育学学士,巴中市南风小学,教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起点是农村改革。

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改革都走过了三十年,古语有云,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熟的标志。

而就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处带来极大改革福利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当前的现实,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大量土地撂荒的现实刀笔改革。

一、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2005年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节点。

1978-2005年,我国的农村改革以放权为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政府逐渐从无所不包的现代家长转变为客观指导的科层制政府。

在2005年之后,农村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为主。

而这一转变最主要的表现则是农业税的取消。

农业税已经在我国延续了近2600年,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标志着我国的农村改革从减少干预到提供公共服务的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更是形成了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决定具有极大的历史功绩,其不仅理顺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而且达到了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目的。

三农问题简析

三农问题简析

形势政策与分析之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三农问题始终是各王朝统治者关注的焦点。

几千年后,“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农问题政策的改革研究

三农问题政策的改革研究

三农问题政策的改革研究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同时,也暴露出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三农问题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下,我国政府多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三农问题政策的改革研究。

一、土地政策的改革研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和资源,土地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农地是集体所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土地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土地资源出现了“集中、规模、市场化”等特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日渐活跃,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国土地政策存在一些不合理和不健康的现象,如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流通,土地使用权不能与流通的经济权利相挂钩等问题。

因此,在土地政策的改革研究中,需要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下如何划分城乡土地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如何发展,以及城乡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一系列问题。

二、农业政策的改革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农业政策的改革研究涉及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生产、农业的市场化等多个方面。

农业政策改革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的产出和效益。

在农业政策的改革研究中,需要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于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政策的改革研究农村政策的改革研究涉及到农村公共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经济政策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较大,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生产不足、农村人口外流,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的阐释 , 并用这 种 阐释搭建起一个三重 分析框 架 , 来 提纲挈领地理解 中国农 村三十多年 的改革历程 中 的种种制度创举和 问题 。 简略地说 , “ 三农 ” 问题 内含 了相互关 联 的三个 问题 : 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问题 。土地构成农业 问题 的 核心 问题 , 治理构成农村 问题的实质 问题 , 而 民情构 成农 民问题 的基 础 问题 。这种 理解 看似 简单 , 而实 际上 , 它不仅把温铁军 所说的“ 三农” 问题与 “ 三治 ”
量 的提 留作为公积 金和公 益金 , 余 下 的产 品全 部归
农户所有和支配 。包干到户 与包产 到户 的最大区别
是取消 了生 产 队统一 经 营和 统一 分 配 , “ 交够 了 国
家的, 留足 了集体 的 , 剩下 全 是 自己 的” 。实 践 证 明, 包干 到户是最受农 民欢 迎的承包制形式 , 后来也
使农业能够顺利 地为工业 化 提供积 累 , 同时也 为了
在政 治上将农 民组织起来 , 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 国家
开展 了农业 集体化运动 。集体化虽然经历 了从初级
社迅 速跃进 到高级社 、 从 高级 社又迅 速跃 进到人 民 公社 、 最 后被 迫 从人 民公 社 的狂 飙 大潮 退 回到 “ 三 级所有 , ( 生产 ) 队为基 础 ” 的复 杂过程 , 但人 民公社
① 应星 、 周 飞舟 、 渠敬东编 : 《中国社会学文选》 下册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年 , 第 四编编前言 , 第7 7 7页。
② 赵 冈: 《 中国传 统农 村 的 地权 分 配 》 , 新 星 出版 社 , 2 0 0 6
年, 第 1 6 2页 。
/ 、又 。 参 2 0 1 4 年 第1 期
式 ?或者说 , 农业生产 与家庭 经 营到底有 什 么 内在
的关联 呢? ( 1 ) 农业 的基本特点
首先 , 从家庭 的基本 功 能来看 。中 国传 统家庭 最基本 的功能是所谓 “ 生 育合作社 +经 济共 同体 ” 。 家庭作 为经济共 同体的的基 础就是土地 。农 户对土
抚养于一体的社会基本经济细胞土地是这个细胞总的说来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的经济命脉男耕女织是它的基本经济结构它具有层土地经营制度是中国创造出来的基于中国治理持久的稳定性分工的自然性决策的灵活性和权威格局和民情特点的独特的合作经济模式是中国新性这些使家庭经营具有其他经营形式不可比拟的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焕发 了农 民高 昂的生 产积极 性 , 但在 基本 经济 制度 上, 土改并 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性质 , 只是形成 了高度平均化 的小农经济 。 1 9 5 0年代 中期以后 , 由于小农 经济 的规模 与 国 家 当时确定 的优先发展 重工业 的战略相 矛盾 , 为了
其他两个 问题来理解 另一个 问题 。
问题融为一体 , 而且还把 以往研 究者 都忽 略 的 民情
问题纳进 了视野 中。西方 社会理论家从孟德斯鸠 以 降, 一直高度重视对 民情 ( m o r e s ) 问题 的研究。在他
体制一直延 续到 1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0年代末 。
1 .民情与农业的家庭经营
们看来 , 要理解现 代世 界 , 不仅要从政治体制和市场 体制 的结构 和性 质来看 , 而且 要从一 个社 会最 基本 的民情 出发 , 来考 察其经济贸易 、 社会流 动以及 政治
成为新 时期全 国土地承包的基本形式 。
解 村庄 民情 问题 。下 面我们 就分别进行 阐述 。
二、 新“ 三农” 问题视野下 的农业 问题
那么, 农 民 为什 么 最欢 迎 “ 包 干到 户 ” 这 种形
中国农业 问题 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传统 中国土 地 制度一直是 以私 有权 属为基 本特 征 , 土 地 占有权 较为分散 , 而使 用权 则 向 自耕农 相 对集 中。 ② 中 国
业 生产的地位开始 。
当时在全 国各地进行探索 的农业承包制有三种 主要形式 : 包工到 组 ; 包 产到户 ; 包 干到户 。包 干 到 户相较人 民公社制是农业经 营方式 的根本 改变。它 的基本做法是 : 村集 体按人 臼多少 或劳 动力 多少将 土地发包给农户经 营 , 农户按 承包 合 同完成 国家税 收、 统派购或合 同订购任务 , 并 向生产 队上 缴一定 数
国, 就理应 把 民情问题带进来 。
“ 三农 ” 问题 中的这三个 问题 不是含 混并立 的 , 而是 有着极 其紧密 的内在联 系。我们 只有联系治理
和民情 问题 , 才能真 正理解 土地 问题 ; 同样 地 , 我 们 只有联系土地和 民情 问题 , 才能 真正 理解农 村 治理 问题 ; 我们也 只有联 系土地 和治理问题 , 才能真正理
中国传 统的乡村社会 以小农经 济 为主 , 而 小农
经济最基本 的经济单 位一 直是 家庭 , 其 生产 、 交换 、 积累和消费都是 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 的。尽管农户
拥有 的土地并不多 , 但无论是在 自有 的土地上 , 还是
在租佃的土地上 , 都是 以家庭作为农业经 营的主体 。 1 9 7 0 年 代末 的农 村改 革首 先 就是从 恢 复家 庭在 农
“ 三农 ” 问题新释
在于将农业 问题 、 农村 问题 和农 民问题模 糊地 放在

共 产党在建国之初在农村开展 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广
起, 很少真正厘 清这三个 问题 的内在关联 , 很 少用
本文 的一个 旨趣在 于 提 出对 “ 三农 ” 问题 一种
大农 民历史性地实现 了“ 耕者 有其 田” 的传统 理想 ,
民主所带来 的核心问题 , 即 民众 的风 尚秩序 的变 化。 无论是 马克 思有关 商品拜物 教 的分析 , 涂尔 干有关 社会失范 的分析 , 韦伯有关宗教伦理 的分 析 , 都 旨在 从人们世俗 生活中 的心态结构和精神秩 序出发来把 握现代社会 的奥秘 。晚清 民国一代 的中国早期 社会 学家 也非常重视这个 问题 。无论是李安 宅对礼的研 究, 潘 光旦 对 位育 的分 析 , 费 孝通 对 差 序格 局 的发 现, 都 突出了把心性 、 人伦 和民情放 置在 社会结构 中 去分 析的思路 。 ① 而我们要深 入理解 今天 的 乡土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