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因素知识拓展 旧人教 必修2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繁殖与遗传:生物生殖方式、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优势与劣势;遗
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形态及分子结构、DNA的复制、基因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基因的突变与变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
2. 生物技术与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的
应用。
3. 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物种形成和进化、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模式。
4. 生态系统与人类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口与环境关系、生
态环境问题与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可持续发展。
5.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多样性的类型及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和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6. 生命离分:人体的构造与生理功能、体液运输与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防御
机制、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以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1.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生态环境的组成及其变化4.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2.性状的分离规律和单因素遗传3.性状的综合表现及多基因遗传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5.遗传变异的意义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护第三章生物的进化1.进化的概念2.进化的证据3.自然选择和适应4.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速度5.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第四章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和调节1.神经元的结构和神经传递2.激素的种类、生产和分泌3.激素调节的机制和作用4.信息传递的协调控制和反馈调节第五章生命活动与细胞1.生命活动的特征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4.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5.细胞分裂及其后续事件第六章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1.营养物质的获取及运输2.植物生长调节的激素及其作用3.植物的繁殖和发育4.植物的适应和保护机制第七章动物体内环境的调节1.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机制2.温度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3.血糖调节和代谢物质的运输4.免疫功能和机制5.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第八章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生物资源的概念和种类2.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保护3.生态旅游和生物工程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完整版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非生物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居住区域。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式,离子质交换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式。
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
现代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环境有了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变得日益重要。
多种法律措施都在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的信息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构造1.概念:在肯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构造——组成成分: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原来源。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带。
3、生态系统的构造——养分构造(1)食物链(捕食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养分级;终点是最高养分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养分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养分级级别-1。
(2) 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相互穿插连接成的简单养分构造。
②形成缘由: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养分级,某一个养分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渠道。
(4) 简单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力量越强。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淌1. 能量流淌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过程:自身呼吸作用2. 能量流淌的过程:第一养分级的能量流淌:消费者的能量流淌输入 转化 传递 散失3.能量流淌的特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淌——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逆转,能量只能从第一养分级流向其次养分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精品讲义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师版)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程标准目标解读1.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1 生态系统及类型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02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①主要成分:阳光、热能、土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
②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生存环境),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①生物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还有: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蓝藻、光合细菌②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最活跃的成分)①生物类群: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和寄生动物、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细菌(球菌、乳酸菌、根瘤菌)、病毒。
②作用: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加快物质循环。
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
是最活跃的成分。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①生物类群:异养生物,各种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及腐生动物(蚯蚓、秃鹫、蜣螂)②作用: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点篇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
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注:1.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不等于”(1)生产者≠植物: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是分解者。
(3)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还有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2.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的分析(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相关生物的数量都减少。
(2)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生物数量减少,而作为其天敌的生物数量增加。
(4)在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的分析结果(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高考生物复习 81生态因素课件 人教版必修2
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
系,且其中(qízhōng)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 势 • 【答案】 A
第三十九页,共45页。
• 2.(2009年山东基能)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
着各种藻类植物,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
肥
施磷肥/20 kg·hm-2·a
-1
净光合 欧洲蕨
2.18
速率
/μmo
l·m- 2·s-1
石楠
1.37
3.74
3.62
5.81
6.76
5.43
15.62
蒸腾比 欧洲蕨
1.40
率
/μmo
l·mol
-1
石楠
0.25
2.37
2.22
3.86
0.66
0.71
2.10
第二十八页,共45页。
• *蒸腾比率:植物消耗1摩尔(mó ěr)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微摩尔(mó ěr)数。
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 第二页,共45页。
• 一、生态因素
• 1.概念:环境(huánjìng)中影响生物的形
态、生理和分布非生等物的因素因(y素īn s。ù)生物(shēngwù)因素
• 2.类型:包括
和
。
第三页,共45页。
• 1.环境因素和生态(shēngtài)因素是一回事 吗?
第四页,共45页。
主导作用
• 2.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不是同等重要 的,而是有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存起 。
第八页,共45页。
• • 思考探讨提示: • 1.不是。 • 2.不同意。这种斗争有利于生存下来的个
高中生物 8.1《生态因素》课件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高二
三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分析某种生物的环境条件时,既 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 注意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这对理论研 究和生产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练习
1)下列生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C
A、人和蚊子
B、牛和羊
C、狮子和斑马 D、蛙和鱼
2)、从生态学观点看问题,解释水稻种植过密反
第一节 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 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光 非生物因素: 水
温度
生物因素:环境中的其他因素
一 非生物因素——光
(一)光和植物
1、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水杉—阳生植物
人参—阴生植物
阳生植物:喜阳光充足环境。 (如:松、杉、柳、小 麦、玉米等)
阴生植物:喜潮湿、背阴环境。 (如:药用植物三七、 人参等)
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 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一 非生物因素——温度
1、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
寒带针叶林
温带阔叶林
极地狐和沙漠狐
2、温度影响动物的形态
3、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1)小麦的种子只有在3~43℃的温度范围 内,才能萌发。
2)体重为50~100kg的猪,在18~20℃的温 度条件下增重最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 会抑制猪的生长和发育。
表现在:为食物、栖所、配偶或 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 意义:对 个 体 有 害 , 但 对 种 的 生
存有利。
(二)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 此有利,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叫互利共生。
举例: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植物→根瘤菌:有机养料 根瘤菌→植物:固氮
(二)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精品讲义 4.3 生态工程(教师版)
4.3 生态工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教学难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知识点01 生态工程1.概念:课程标准目标解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举例说明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2.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与特点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知识点02 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1)自生原理的条件①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系统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一般而言,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这样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②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精品讲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学生版)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知识点0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程标准目标解读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特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①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②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③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知识点02 制约因素的类型1.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等。
2.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样的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严寒等。
生物因素一般是密度制约因素,非生物因素多数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有时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影响生物因素发挥作用。
知识点03 种群研究的应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生态因素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态因素知识点总结高中生态因素是指影响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各种要素,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生态因素对于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生态因素的知识点,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一、生物因素1. 生物种群数量和密度生物种群数量和密度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因素之一。
种群数量和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供应量、生存竞争、天敌数量等。
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种群的生长速率种群的生长速率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的生长速率受到生物种群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如生殖率、死亡率、移动率等。
了解种群的生长速率有助于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生态系统动态,并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不同的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保持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复原力。
4. 生物种群的适应性生物种群的适应性是指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种群能够通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进化能力来维持其生存和繁衍。
了解生物种群的适应性有助于科学家们预测生态系统的演变和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5. 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生物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分布范围和演变趋势,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非生物因素1. 水资源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非生物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水资源的供应量和质量会影响到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以及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2. 土壤和营养元素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水分。
高中生物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旧人教必修2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本部分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等内容。
生态因素的概念学生在初中已有基础,因此,本教材对此知识点的阐述,相对简略了些。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初中教材仅仅是作了浅显的说明,并没有展开。
讲述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在本册教材中则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述。
在非生物因素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讲述了光、温度及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光作为主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除阳光外,还包括月光、生物发光和人工光照等,因此,本教材将原教材中的“阳光”改为“光”。
在生物因素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讲述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种间的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本小节还讲述了“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讲了两个观点:第一,对生物体来说,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第二,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众多生态因素中往往存在着关键因素。
本小节知识与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多个知识点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如与光合作用、水分代谢、代谢与酶等的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生态知识的能力,深化生态意识,教材还安排了“观察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外科技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生态因素的概念(C:理解)。
(2)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D向(C:理解)。
(3)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C:理解)。
(4)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C:理解)。
2.能力目标(1)安排课外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生态因素3
生态因素一、课前预习预习导航1、限制苹果在热带地区栽培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水分B、土壤和水分C、温度D、光照2、在非生物因素中,决定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3、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并使身体与太阳成直角,在生态上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4、1960年,科学家对地球某某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为11022米〕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动物,但没有绿色植物,这是因为那里〔〕A、没有CO2B、没有有机物C、太冷D、没有阳光5、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
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那么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共栖C、寄生D、共生6、在某些水体中,如果除了鲈鱼以外没有其他的鱼类,那么鲈鱼就会以本种的幼鱼为食。
蝌蚪能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该物质多了就会使本种的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上述两种现象分别属于〔〕A、捕食、种内斗争B、捕食、竞争C、种内斗争、竞争D、种内斗争、种内斗争7、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
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8、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身体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mm〕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某某的某某、某某的长白山、某某的某某,那么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1〕丙地区为。
〔2〕对该动物的外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3〕该种动物身体形态结构的差异表达了生物对环境的。
高中生物生态因素1课件人教版必修2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10)先孵化的蝌蚪释放毒素抑制其它卵的孵化。( B )
人们常说“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初生仔猪,适宜温度为34-35℃; 生后3-4周,适宜温度为30℃左右; 稍大些,适宜温度为20-23℃; 50—100Kg的猪增重最快的温度18-20℃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4日星期五2022/3/42022/3/42022/3/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42022/3/42022/3/43/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42022/3/4March 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42022/3/42022/3/42022/3/4
( C) (5)小麦初夏扬花,菊花秋天盛开,这都是受何影响(A )
(6)在湖泊中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 D )
(7)科学家考察发现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内有鱼虾生存,
但无绿色植物分布。( )A (8)草原生态系统中很少有两栖动物出现( C ) (9)海洋中由浅入深生长着绿藻、褐藻和红藻( A )
2、分析下列不同生物间的关系: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1)蛇与鼠的关系( F ) (2)猪肉绦虫与猪之间的关系( D ) (3)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C ) (4)麦田中小麦与杂草之间的关系( E ) (5)同一培养基上长出的蘑菇和曲霉( E ) (6)野马遇到狼群时,公野马总是掩护母马和小野马先逃 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 (7)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之间的关系( D ) (8)有种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也将它们吃掉。该 现象为( B ) (9)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取代了当地的松鼠,该现象 为(E )
高中生物生态因素人教版必修2
生态因素考纲要求:1、了解生态学及研究意义2、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考点透析:【基础】本节中几个概念:1、生态因素2、种内关系3、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考点一、生态学1、研究与之间、与之间的的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
2、生态学的研究与人类的五大危机即:、、、、密切相关。
考点二、生态因素分为:【拓展】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是同一个概念吗?答:不是。
环境因素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因素只指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阳光、空气等是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不能直接影响,只能通过阳光、温度、气压等影响生物,这些属于生态生物因素:;因素非生物因素:;非生态因素:。
【基础】考点三、非生物因素1、光:①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制造,并且储存。
光对植物的和,起着性的作用。
日照时间的长与短影响植物的。
②光对动物的影响:日照时间影响动物的。
光对动物的也有关系。
如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具有。
【拓展】1、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子是。
2、2、鳟鱼通常在12月份产卵,决定这种形为因子是,其意义有什么?【基础】2、温度: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在 X围内进行。
①温度影响生物的:如高山植物的分布规律:我国从南向北植物的分布规律:②温度影响生物的和。
生物的生长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X围内进行。
另外还影响植物的。
动物的和。
3、水: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是限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我国从东向西的植物分布规律:水对生物的和有明显的影响。
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是。
考点四、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
例:种内斗争:。
例:2、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三种典型的类型)竞争:捕食:【拓展】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是什么?2.如何识别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曲线图?考点五、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关键因素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是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即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是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的。
高二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态因素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态因素知识点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整理的第八章生态因素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高中生物生态因素名师精编课件三 旧人教 必修2
夜晚开灯为了多产蛋
影响生物的分布 温度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影响生物的形态
水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北极狐 在一定地区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植旱 物灾 的涝 生灾 长都
影 响
沙漠狐
(三)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类型
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不同种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1、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
的关键措施是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B.适当提高温度 D.适当多浇水
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下热带雨林,山腰常绿
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布状况的
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类型
体内:如蛔虫等 寄生:
体表:如虱、蚤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料和空间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下列图片或影片中包含了生物的哪些种间关系?
共生
赤眼蜂将卵产在棉铃虫的
卵里
寄生
捕食、竞争
(四)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1、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
事实:每一种生物如果能够在某种环境中生存下来,都是对这种环 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也会影响环 境。
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有哪些体现?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有什么样的运行规律? 如何才能使生物在环境中和谐发展?……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及生态学
1、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 2、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生态因素2精编版
生态因素一、教学目的:1.生态因素的概念2.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4.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二)教学重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三)教学难点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四)教学用具:挂图、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六)教学设计:§8.1 生物与环境——生态因素一、引言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研究生物圈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持生物圈的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类社会出现的五大危机——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二、生态因素二、生态因素的概念分析:1)生活在沙漠上的仙人掌受什么因素影响?2)生活在淡水中的荷花,叶片宽阔,为什么?3)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海洋里的海豚,它们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小结: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环境中,生物种类差别很大。
无论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生态因素——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三、非生物因素讨论:1)光对动植物生活有哪些影响?2)我们可以利用光对生物的影响,在哪些方面为人类服务呢?3)温度对动植物生活有哪些影响?4)水对生物会造成什么影响?四、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举例说明)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例子)五、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
但在诸多因素中,往往存在着主导作用即关键因素。
对生活在淡水中的植物而言,水已经不是关键,关键是水的含氧量。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知识汇总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docx
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层次: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4.关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实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3.直接价值;①科研价值;②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③药物的来源;④工业原料如:植物纤维、木材、蚕丝、白蜡虫、哺乳动物毛皮等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⑤旅游观赏,文学艺术创作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五.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1.内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1)保护生物多样性(2)保护环境和资源(3)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六、低碳生活中蕴藏的生态学原理倡导生活方式相关生态学原理少开车,减少电器使用等碳循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少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植被等碳循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肉食比例,合理饮食等能量流动:减少损耗,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能量垃圾分类,生态农业等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不购买受保护的动植物制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生态因素知识拓展旧人教必修2
一、土壤与生物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结构,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也为植物提供各种必须的营养成分)和陆动物的栖息场所。
土壤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蝗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也终生生活在土壤中。
所以土壤无论对植物还是动物都是重要的生态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与土壤的通气之间的关系,土壤的温度,土壤的pH值,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土壤的含水量与通气之间是一对矛盾,含水量太多会使土壤的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的肥力,同时对土壤动物也不利,常使土壤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但干旱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威胁着动物的生存。
土壤温度的变化,一般来说,白天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在30m以下无季节变化。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种子的萌发、植物根系的生长、呼吸能力的大小。
土壤温度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及腐殖质的分解等有着明显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的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化学元素的转化和释放、策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的土壤酸碱度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值5.0~6.5为酸性;pH值6.5~7.5为中性;pH值7.5~8.5为碱性;pH值>8.5为强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值6~7的微酸条件下,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K、Ca、Mg、P等元素的短缺;在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Fe、B、Cu、Mn、Zn等元素的短缺。
土壤的酸碱度还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显而易见腐殖质和腐殖质两大类,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
腐殖质是植物缩减的重要碳源和氮源,土壤中99%的氮元素是以腐殖质的形式存在的。
腐殖质也是植物所需各种矿质元素的重要来源,并能和各种元素形成络合物,增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因此在富含有机质的草原黑质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而在有机质含量很少并呈碱性的荒漠地区,土壤动物非常贫乏。
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贮备源,特别是氮元素,硝态氮和氨态氮在土壤中是不能贮存的,很容易被雨水冲走。
在有机质贫乏的土壤中,最需要补充的矿质元素就是氮。
土壤中只有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和这些元素的适当数量,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在农业生产上,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例如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丁子香在气温降至6.1℃时叶片便受害,降至3.4℃时顶梢干枯,受害严重。
当温度从25℃降到5℃时,金鸡纳就会因酶系统紊乱使过氧化氢在体内积累而引起植物中毒。
热带鱼,如鳉,在水温10℃时就会死亡,原因是呼吸中枢受到冷抑制而缺氧。
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冰晶的形成会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活与变性。
当温度不低于-3℃或-4℃时,植物受害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破裂
引起的;当温度下降到-8℃或-10℃时,植物受害则主要是由于生理干燥和水化层的破坏引起的。
动物对低温的耐受极限(即临界温度)随种而异,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这是动物避免低温伤害的一种适应方式,例如摇蚊,在-25℃的低温下可以经受多次冻结而能保存生命。
一些潮间带动物在-30℃的低温下暴露数小时后,虽然体内90%的水都结了冰,但冰晶一般只出现在细胞外面,当冰晶融化后又能恢复正常状态。
动物避免低温伤害的另一种适应方式是存在过冷现象,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昆虫中发现的。
当昆虫体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体液并不结冰,而是处于过冷状态,此时出现暂时的冷昏迷但并不出现生理失调,如果环境温度回升,昆虫仍可恢复正常活动。
当温度继续下降到过冷点(临界点)时体液才开始结冰,但在结冰过程中释放出的潜热又会使昆虫体温回跳,当潜热完全耗尽后体温又开始下降,此时体液才开始结冰,在此阶段仍可通过增温使昆虫复苏。
直到温度再次降到过冷点以下使体液完全结冰时,昆虫才会死亡。
昆虫的过冷点依昆虫的种类、虫态、生活环境和内部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小叶蜂越冬时可过冷到-25℃至-30℃而不死亡,并且还可借助于分泌甘油使体液冰点进一步下降。
小茧蜂体内的甘油浓度在冬季可达到30%,可使体液冰点下降到-17.5℃,甚至可过冷到-47.7℃还不结冰。
2.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
例如马铃薯在温度达到40℃时,光合作用等于零,而呼吸作用在温度达到50℃以前一直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强,但这种状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高温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
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
水稻开花期间如遇高温就会使受精过程受到严重伤害,因为高温可伤害雄性器官,使花粉不能在柱头上发育。
日平均温度30℃持续5天就会使空粒率增加20%以上。
在38℃的恒温条件下,水稻的实粒率下降为零,几乎是颗粒无收。
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依种类而异。
哺乳动物一般都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鸟类体温比哺乳动物高,但也不能忍受48℃以上的高温。
多数昆虫、蜘蛛和爬行动物能忍受45℃以下的高温,温度再高就有可能引起死亡。
例如家蝇在6℃时开始活动,28℃以前活动一直增加,到大约45℃时活动中止,当温度到达46.5℃左右时便会死亡。
虽然生活在温泉中的斑鳉能忍受52℃或更高的水温,但目前除海涂火山口群落的动物以外,还没有发现一种动物能在50℃以上的环境中完成其整个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