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儒家的文化哲学(绿色版)
最新-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精品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发布时间:作者:郑家栋近年来,当代新儒家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研究群体内部的批评,确切地说是受到同样对儒家传统采取卫护立场的某些专家学者的批评。
可以说自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一个派别出现之日起,此类情况就时有发生,但近年此类批评所表现出的系统性和尖锐性,却是前所未有的。
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它在一定意义上标示了儒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因为来自自由主义等方面的批评更多地是着眼于儒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对民族现代化所可能发生的影响,而来自传统营垒内部的批评则首先是着眼于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认识,从重建传统的角度看,应当说后一方面的争论更深入到了问题的核心。
无论人们抱怎样的态度,当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的一个思想文化派别或思潮的存在乃是一不可掩盖的事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之加以定位,例如从近代以来的文化冲突中定位,从中国现当代思潮的相互关系中定位,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定位,从纯学理的(哲学的或宗教的)层面定位,从学术史的层面定位,乃至从人类文化的现代发展及其前景方面定位,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对新儒家还必须从儒家思想自身的传衍发展的角度为之定位,这关涉到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理解和认识。
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内容当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新儒家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和发挥能够代表儒家思想之现代发展所应有的方向吗亦或表现出某种实质性的误导与不相应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诘难已经与来自自由主义方面的批评有实质性的差异,因为在后者的批评中通常已经预设了新儒家思想与儒家传统之间的一致性。
在来自传统营垒的诸种批评中,又以余英时先生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中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检讨较具影响力和代表性。
本文的思考与拜读余先生的文章有关,但本文的立意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呼应或回应余先生文章中的问题,而是立足于客观地分析新儒家道统论的形成及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儒家与新儒家的道统论(特别是儒家自身的发展中所谓道统与学统之关系)的一点认识。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是近年来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一批受到儒家思想启迪的学者所组成,旨在通过对儒家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和发掘,提供一种思想和文化资源,以应对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主要对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进行述评。
一、新儒家的主要思想新儒家思潮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学问题,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等思想是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新儒家思想中,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友”“师”“徒”等关系,认为这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这些关系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状态。
二、新儒家的价值和贡献新儒家思潮提供了一种思想和文化资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一,新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人们更好地在这些关系中相处。
第二,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可以对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提供参考。
此外,在宗教信仰疏导、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新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三、新儒家的问题和挑战新儒家思潮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与时俱进。
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一直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新儒家思想可能需要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人类关系的变化和多样化,使得新儒家思想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此外,新儒家思想需要与现代化相协调,即如何在儒家思想的传统基础上,发展适应当代现实的儒家思想,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提供了一种思想和文化资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然而,新儒家思想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持续的思考和探讨。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理论颇为丰富,就其根本观念而言,不外乎“儒学复兴”、“返本开新”、“儒家资本主义”三个命题。
(一)复兴儒学所谓“复兴儒学”,其宗旨就是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因而通过弘扬、复兴儒学,不仅可以解救中国,甚至可以解救世界。
新儒学第一代开山祖师的梁漱溟先生首先提出“儒学复兴”的命题。
梁先生指出:“世界上只有两个先觉: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以后局面不能不走以理智调理本能的路,已经是铁案如山,那就不得不请教这先觉的孔子。
”因此,他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实指儒家文化)的复兴”。
“复兴儒学”的主张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总基调和总方向。
大陆新儒家蒋庆也提倡复兴儒学,曾概括儒学在当今中国问题上的七大功用:通过儒学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国人的希望,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等。
(二)返本开新所谓“返本开新”,即是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
换句话说,也就是由所谓“内圣”之学(儒家心性论)——开出“外王”之功(现代民主和科学)。
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儒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使命就在于:“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牟先生又将这种“三统并建”说归结为“内圣开出新外王”。
所谓“内圣”,即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用牟先生的话说就是“道德良知”,相当于“道统之肯定”。
所谓“新外王”,就是科学和民主,分别相当于“学统之开出”和“政统之继续”。
至于“内圣”何以开出“新外王”,牟先生又创“道德良知自我坎陷”之说,谓道德良知经过自我限制、自我否定,自觉地从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即从道德良知(内圣)开出科学和民主(新外王)。
新儒家第二代“返本开新”命题的提出是以对传统儒学内在价值与精神生命的认同为其前提的。
新儒家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发现在儒家的思想信仰中有一“宗教性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进而肯认儒家的心性之学亦谓之人文教与现代民主和科学并不矛盾,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实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自觉的要求,出自儒家生命智慧之自然展现。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持续升温的学术潮流之一,它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讨中国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重新获得认可和传承。
本文将对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进行述评,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其意义。
一、新儒家思潮的成因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关注逐渐增强。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探讨国家命运、社会建设及个人修养的重要资源。
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文化认同的诉求。
大陆学术界对西方哲学文化的长期研究,也为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西方哲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激发了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关注和反思。
西方哲学的解释和评价,也为新儒家思潮提供了外部的参照和启示。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新儒家思潮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兴起。
在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家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以牟宗三、钱穆、熊庆来、茅海建、余英时等为代表。
这些人士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推动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
牟宗三是新儒家思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实用主义儒学”理论,强调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通和修正。
钱穆则着力于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试图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解读,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茅海建则专注于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儒家科技伦理”理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科技伦理问题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
熊庆来致力于儒家思想与政治形态的关系研究,探讨了儒家民主的可能性和路径,提出了“儒家共和主义”的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余英时则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复兴”的问题,提出了儒家文化与国家命运、社会管理及文化变革的思考,为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略论当代新儒家文化心态的转变——以唐君毅、杜维明为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文 化 之精 神 价 值 》 《 国人 文精 神 之重 建 》 中 、中 、
《 中国人 文精 神 之 发 展 》 《 和 中华 人 文 与 当今 世 界 》
四部 著作 , 切地 体 现 了唐 君 毅 对 民族 文 化 空 前 厄 真
中 图分类 号 : 12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号 :0 8— 8 1 2 1 )3— 00— 4 G2 A 10 37 (0 10 02 0
I4 9 9午 新 中国成立 后 , 了现代 新 儒 家早 期代 除 表 人物梁 漱溟 、 十力 、 熊 冯友 兰 、 贺麟 留在祖 国大陆 , 为新 中国的 文化 事业 服 务 外 , 君 毅 、 宗 三 、 唐 牟 方东 美 、 复观 等新 儒 家 纷 纷 移 居港 台。新 儒 家 的 文化 徐
、
文化 心 态 的转 变 : “ 果 飘 零 ” “ 阳 从 花 到 一
来复 ”
1唐 君 毅 的“ 果飘 零 ” 、 花 。被 牟 宗三 誉 为 “ 化 文 意识宇 宙 中之 巨人 ” 的唐 君 毅 , 当代 新 儒 家 的主 是 要 代表 人物 。他学 贯 中西 、 融通 古今 , 中国传统 文 对
重要 人 物 。作 为一个 以弘 扬儒 家文 化 为终 生职 志 的
当代 学人 , 维 明对 儒 家传 统 进 行 了一 系 列 的 改 造 杜 创新 和 当代 阐 发 。与 唐 君 毅 的悲 观 心 态 不 同 , 为 作 新生 代 , 维 明 对 儒 家 文 化 的 未 来 走 向 “ 当 乐 杜 相
入探 析 当代新儒 家 文化 心态 转变 的 内在 根源 。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现当代新儒家思潮与人物;第二,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之“问题意识”的反思。
一、现当代新儒家思潮与人物从大的背景来看,“五四”与“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等等学术性的思潮。
在“五四”时代,与《新青年》分庭抗礼的,有《东方杂志》、《甲寅》周刊。
1915-1927年发生了“东西文化问题”论战,1923-1924年发生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者”。
我们特别要小心用这个名词,这些学者在政治上并不保守,只是在文化上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对待传统资源。
他们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仍持开放的立场。
例如,以南京为中心,与贵校校史有密切关系的《学衡》杂志及其作者群,被称为“学衡派”的一大群人文学者,就属于这个阵营。
吴宓、柳诒征、王国维、胡先骕、汤用彤、梅光迪等近百名教授学者在《学衡》杂志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张中西文化精华的融会贯通。
“学衡派”的主导思想是美国哈佛大学白璧德(I.Babbitt)新人文主义。
《学衡》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该杂志于1922-1933年间,聚集了一批人文精英。
“学衡派”与我今天要讲的现代新儒家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思潮,大的文化群落,但它们之间有不小的区别。
“现代新儒家”主要研究哲学,“学衡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与史学。
当然,属于“学衡派”的汤用彤先生,即汤一介先生的父亲,他是研究哲学的,是著名的哲学史家,精通欧洲大陆哲学、印度与中国的佛学和魏晋玄学。
汤先生与新儒家有密切关系。
我今天要讲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大体上有三代学人。
第一代学人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方东美、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人,第二代学人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第三代学人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等人。
关于钱穆(宾四)先生是不是新儒家,学术界颇有争议,他的弟子余英时先生不同意。
关于现代新儒家
有 学 者 指 出 .易传 》 《 < 、 中庸 } 《 子 》 坚 持 “ 、孟 都 性
自命 出 , 从 天 降 , 是 在 人 性 与 天 道 一 致 的 意 义 命 都 上 肯 定 人 性 善 , 宋 儒 的 天 道 性 命 学 说 与 此 一 脉 相 而 承 。论 者 强 调 , 匡 占 代 思 想 家 宣 扬 性 善 论 的 主 题 中 是 弘 扬 理 性 , 化 人 们 对 人 道 的 自 赏 与 自信 . 中 凝 强 其 聚 的 积 极 善 良 的 正 气 乃 是 民 旗 文 化 的 精 粹 有 学 者 指 出 , 国 哲 学 的 知 识 论 是 本 体 知 识 中 论 ”其 实 在 论 和 知识 论 之 阃 的相 关性 是 对人 类 知 识 . 的 普 遍 眭问 题 的 一 大 贡 献 。 论 者 通 过 检 讨 易 { 周 的 观 ” 、 子 的 ” 观 念 、 家 对 “ ” 认 识 、 卦 孔 学 的 遭 道 的 后 期 墨 家 的 理 性 知 识 论 、 孙 龙 的 指 的 概 忠 直 至 朱 公 熹 的 “ 气 ” 以 及 阳 明 的 “ 良 知 ” , 括 出 中 国 理 论 致 说 撅 知 识 论如 下 主 要 特 点 : 1 不 包 含 强 烈 的 怀 疑 论 倾 () 向 ; 2 从 未 脱 离 过 实 在 论 和 实 践 论 ;3 有 重 新 建 构 () () 并 阐释 的可 能 ;4 把 知 识 从 本 质 上 看 做 是 整 体 的 ; () ( ) 伸 到 了价值 、 德 和 终极 实 在 性 ;6 同科 学 技 5延 美 () 术的 发 展设 有 直 接 的联 系 ;7 没有 上 升 到 理论 或 成 () 为方 睦论 上 的 固定模 式 , 却确 实 存在 着 各种 方 法 。 但
试论现代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
关 键 词 : 代 新 儒 家 ; 学现 代 化 观 ; 现 儒 学科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2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B6 A 1 4—16 (06 0 —07 —0 0 89 20 )3 0 0 4
随着2 0世纪 8 O年代 “ 化热” 9 文 与 0年代“ 国学热 ”
者见 智 。方 克立 认 为 , 谓现 代 新 儒 家 , 指 五 四 以 研究 的兴起 , 内对现 代 新儒 家 的研究 如火 如 荼。在 所 是 国 来 , 强烈 的 民族 危 机 意 识 之 刺激 下 , 部 分超 越 了 方克 立的主导 下 , 在 一 国内学术界 经过不 断的探索 与论辩 , 学者 之间 的师 承 、 门户 之 见 , 现代 条件 下 重 新 肯定 定 出了一个 十人 的名 单 : 在 梁漱 溟 (83—18 ) 熊 十力 1 9 98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6月
阴 山 学 刊
Y N HA C DE C J UR AL I S N A A MI O N
j n.0 6 u 20
v0 . 9 1 1 No. 3
第l 9卷 第 3期
试 论现代新儒 家 的儒 学现代化观
现 代 化 现 这 个 问题 是 现 代 新 儒 家这 一 文 化 思 潮 对 全 盘 西化 派 、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驳 论 中得 到 比 较 细 致 却 又 中
是 病 态 的 发 挥 , 其 病 态的 文 化 理 论 体 系 中 又 包含 了合 理 的理 论 和 方 法 论 成 分 。认 识 现 代 新 儒 家与 当前 学科 但
础来 吸 纳 、 合 、 通 西 学 , 建 构 起 一 种 “ 往 开 (8 9—17 ) 唐 君 毅 (99—1 7) 牟 宗 三 (99— 融 会 以 继 19 97 、 r 1 0 98 、 r 10
现代新儒家中西文化观概述
维普资讯
探讨 与 争鸣
现 代 新 儒 家 中西 文 化 观 概 述
程 刚
( 川省社会 科 学 院 , 都 607 ) 四 成 10 1
【 要】 新儒 家是 中国现代 哲学重要的一派 , 中西 文化观有着重要 影响, 摘 现代 其 主要论 点可分为三类 : 第一 类
以梁 漱 溟 的“ 化 路 向说 ” 代 表 , 文 为 强调 的是 中 国 文化 的优 越 性 ; 二 类 以冯 友 兰 的 “ 乡 家 国 说 ” 第 城 为代 表 , 调 了 西 强
上 是 讨 论 了 文 化 的 民族 性 与 时代 性 的 问题 , 即 文 化 的 统 一
后 ”即是遇 到问题不但不求解 决 ,反 而要 根本 取消这 一问
题 ,取 消 提 出 问 题 的 念 头 : 三 种 样 法 是 人 类 在 不 同 发 展 时 期 所 应 采 取 的不 同 态 度 ,三 种 态 度 是 依 次 递 进 的 ,一 种 比
实 意义 : 我 们 这 里 主 要 讨 论 现 代 新 儒 家 对 中 西 文 化 的 看 法 ,主
梁 漱 溟 是 现 代 新 儒 家 的 开 创 者 ,其 中 西 文 化 观 有 很 大 影 响 。他 把 文 化 看 作 是 生活 的 样 法 ,把 对 生 活 的 态 度 称 为
意 欲 。人类 的生活 大抵不 出三种 样法 : “ 一 )向前 面要 (
家 文 化 观 的 另 一 方 面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 这 里 的 保 守 不 是 一
谁在呐喊:读当代新儒家的《文化宣言》
近 代 以 来 , 着 资 本 主 义 列 强 的屡 屡 入 侵 , 随 中
国 社 会 面 临 日趋 严 峻 的 民 族 与 文 化 危 机 ; 四 新 五
从 总体上 看 , 代 新儒 家宣 言发 表 的历史 背景 , 当 可 以从 以下 两 个 方 面 来 考 察 。
( ) 方 人 士 的 - 期 误 读 一 西 K
[ 图分 类 号 ] 2 中 B6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8 6 7 (0 1O — O 8 一 O 文 i0  ̄ 0 2 2 1 )l 0 3 4
现 代 新 儒 学 勃 兴 于 2 世 纪 2 年 代 , 对 五 0 0 是
目的 是 为 了 宣 扬 基 督 教 义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决 定
发 掘 方 面 , 中 国 文 化 与 埃 及 文 明 、 亚 细 亚 文 把 小 明 、 斯 文 明 等 已 故 的 文 化 以 同 等 的 眼 光 来 审 视 波 与 考 量 。 由 此 可 见 , 方 学 术 文 化 界 始 终 没 能 切 西 实 领 会 中 国 文 化 的 内在 特 质 和 人 文 理 性 精 神 。 “ 古 董 ” 心 态 啦 为 世 界 人 士 对 中 国 文 化 研 究 的 考 的
昧 , 当 代 新 儒 家 的 宣 言 作 一 系 统 探 析 。 不 当 之 就
处 , 请学 界 专家指 正 。 敬
一
、
《 化 宣 言 》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文 产
宗 旨 , 是 以复 兴倩家 文 化 、 建儒 家 的价 值 系统 这 重
为 志 向 的 当 代 新 孺 家 所 不 能 容 忍 的 。他 们 认 为 ,
“ 果 中 国 文 化 不 被 了 解 , 国 文 化 没 有 将 来 ” [3 如 中 o ̄ 3 ( ) 花 果 飘 零 ” 文 化 心 态 二 “ 的
现代新儒学及代表作
现代新儒学及代表作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熊十力
《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
马一浮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张君劢
《中国文化与世界》、《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哲学发展史》、《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贺麟
《近代唯心主义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等
钱穆
方东美
唐君毅
《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牟宗三
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等。
徐复观
代表作品《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石涛之一研究》、《徐复观杂文》
余英时、
代表作品《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史学与传统》等。
刘述先、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探索》
杜维明、
代表作品《传统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成中英
代表作品《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儒家哲学论》《易学本体论》等著作。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当代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以儒家传统为基础,以求新的发展和完善为目标,尤其在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备受关注和重视。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评述。
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挤压,甚至被边缘化。
这种情况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儒家传统,并试图从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时候,新儒家思潮开始蓬勃发展,一些知名学者开始重新解读儒家经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传统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 钟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学者,是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本体性”的儒家文化观,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在力量和自主性,试图消解传统文化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习性,提出儒家文化是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与任何文化平起平坐。
钟声认为,儒家文化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一种流变不居的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深邃的内涵。
2. 郭永坚中国著名哲学家,他主张要“重建博爱的文化”,提出了“生态儒学”的理念。
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内在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郭永坚认为,当代社会正处于一场大转型之中,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将有助于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文明,并为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利益搭建一个统一的道德平台。
3. 周保松中国哲学学者,提出了“社会本位”的儒学观。
他认为,儒家思想应该转变为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思想,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问题有着强大的解决能力,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扮演着宗教和哲学的双重角色。
在儒学的传播中,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着重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以及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以更好地发挥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儒学虽然被归类为哲学学科,但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宗教。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教义和思想体系逐渐得到了宗教化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传承和仪式。
例如,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爱”就被视为一种道德信仰,成为了中国的精神信仰之一。
此外,儒家还创立了一系列的儒教仪式和祭祀仪式,如“孔庙祭孔大典”、“八闽祭孔”等,这些仪式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一种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教育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敬仰,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199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运动”,当代新儒家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新儒家认为,儒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是相当必要的,由此也就需要对其进行加强和改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充分挖掘儒学的哲学性。
既然儒学需要从一个信仰系统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学科,那么儒学答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的传递。
因此,在当代儒学中,要强调儒学文化的哲学性和人本性,强调儒学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思想,将传统宗教儒学转变为一个哲学体系,并加强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其次,要加强儒学的与时俱进性。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普遍,我们需要跨出传统束缚,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儒学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赋予其以中国特色现代意义。
第十讲 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牟唐徐的新儒学思想
生命存在的“三向九境”论
• 转识成德,由渐入显。心本体论的思辨的形上 学型态。
• 三向九境哲学的前提:我感故我在。
• 心灵为主体,境界为客体,心灵之感通为境。 以心境感通关系为主线,系统剖析了客观境、 主观境、超主观超客观境的层位及其内在关联, 建立了心不离境,境不离心,以心为本,心境 互涵的哲学系统,将传统哲学关于心境关系的 探讨推向了新的高度。
• “道德底形上学” (Metaphysics of Morals) 。
“道德”是主词。表示对道德作形上学研究, 从而形成道德哲学。是具体性质的哲学,而不 是纯哲学。
• “道德的形上学” (Moral Metaphysics)。
“道德的形上学”是以“形上学”为主词,由 “道德的进路”入形上学,是纯哲学。
• 在无执的存有境界,执是不存在的,而在执的 存有论中,执是绝对需要的。
• 执与无执是就主体言,同是一心,执著就是识 心,不执著就是无限心。
• 智的直觉何以可能。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使 得中国哲学得以可能。
“两层存有论”结构图
本体界—无执的存有论—良知—本心—道德本体 良知的自我坎陷
智的直觉 现象界—有执的存有论—知性—识心—道德行为
教
是是意心
格良之之
物知动体
三向九境论
客观三境:个体、类、功能 万物殊散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
主观三境:感觉、观照、实践 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和道德实践境。
超主客三境:耶、佛、儒 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
徐复观其人其学
•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 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1943年,徐复观40岁, 这一年对徐复观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他不仅因受到蒋介石的器重而在仕途 上得以顺达,此时已是陆军少将军衔,而且在 学问上因结识熊十力而得到了名师的指点。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摘要】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是一种结合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文艺审美理念的美学观念。
本文从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形成、特点、意义、与传统文艺美学的比较以及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其特点包括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这种美学观念对于推动当代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与传统文艺美学相比,新儒家文艺美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实践正在不断探索中,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未来,新儒家文艺美学将继续发展,为文艺创作注入更多传统智慧与现代思想,促进文艺审美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特点、意义、比较、实践、传统文艺美学、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背景介绍: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价值的再次崛起,新儒家文艺美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归,也导致了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兴起。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既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现代文艺审美的探索和重新定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儒家文艺美学也逐渐走向世界,并在不同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意义,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儒家文艺美学不仅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
通过深入研究新儒家文艺美学,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作出贡献。
2. 正文2.1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摘要:现代新儒学是创新的,以重构现代人思想为己任的儒学思潮,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对国人产生了促进儒学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并吸收西方思想解决现代化中的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中国人影响现代新儒学是不同于历史的,是创新的儒学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对当今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均产生影响。
它的创新性,在于其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研究积淀之上,作为儒学重建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和现实作独到阐述基础上,对传统儒学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由现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导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具有以知识作为先决条件的批判姿态的理性、客体性,以知识评判事物价值,吸取传统精华并加以改进,试图理性地探究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忠孝价值观,展现对个体心灵人本主义的关怀。
现代新儒学面对在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冲击下难以发展并显得凋敝的传统儒学,试图重构其儒学思想,谋求适应现代的新发展。
现当代新儒学正因其这些特征,它对于当今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于丹或李零、傅佩荣等的儒学阐发,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再解读,而是以现代甚或后现代的眼光理解、改造、重塑儒学形象及内涵,使之适应当下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解决普遍存在的虚无感,焦虑感。
“现代新儒学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延续宋明理学研究问题,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融汇西学”,以求中国现代思想建设道路的文化思潮。
尊崇宋明理学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精神取向。
他们本质上所理解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本源,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一种保守回应。
现代新儒学并非与孔教派、国粹派以至康梁哲学并列的文化保守主义,我认为,它还是更加开放的文化开放主义,是保守主义的现代变体,因为它已经面向现代改进其学说。
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现代新儒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普遍真理的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新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和 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对马克思主的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探索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理论 支持。
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
实践理性
现代新儒学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 在实践中探索真理。
群众路线
现代新儒学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思想,认为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 ,才能真正代表群众利益。
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融合的可能性
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 类未来的追求等,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04
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解 读与借鉴
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新儒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揭示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发展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 五四”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 后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等。
现代新儒学的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主体性
现代新儒学认为人是宇宙的主 体,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主张“返本开新”
现代新儒学主张在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 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文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摘要】当代新儒家的道统理论是当代中国哲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了当代新儒家对道统的重新认识、道统传承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价值观探讨以及实践。
通过研究发现,当代新儒家将传统道统重新解读为现代社会所需的精神资源,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传承和发扬传统。
道统理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和个人修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当代新儒家的道统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思想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新儒家、道统论、重新认识、传承模式、现代社会关系、价值观、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和探讨传统儒家思想,试图寻找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道统作为儒家传统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当代新儒家视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当代新儒家对道统的重新认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意义上的儒家道统被重新思考和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当代新儒家的道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道统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道统的重新思考和传承,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促进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道统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涉及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新儒家对道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对于引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来困惑国人的历史课题
中国传统文
化如何走向 现代化? 中学和西学 如何会通或 衔接?
中国传统的断裂
第一,对中国传统思想
体系是一头雾水 第二,对诗词曲赋知之 甚少 第三,对民风民俗的疏 远与无知 第四,民族语言的失落
当代新儒家的解答
当代新儒家认为中国文化是连续 的、有机的生命形态,它自身就有 走向现代化、融合西方文化特质的 潜力和要求,而现代化的实现和西 学的接纳都是传统文化内部机制自 我转换和更新的历史过程,而不是 随意地加减拼凑。
2.经济层面: 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中华民族精神为
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 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 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第二,儒学中的义利观、
良知学说可以提高现代 经济人的道德素质,从 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 有序发展。
3.教育层面: 树立教育的道德理想主义
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弊端:
(二)整体概述
1.历史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基本特征: 中体西用----以儒家精神为体 以西洋文化为用 返本开新----返回传统儒家文化的根本 开出现代科学民主的新局面
3.发展趋势
第一,以全球“文明对话”作为儒学复
兴和发展的背景,在对话中走向世界。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长慧幼顺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敬:天地国亲师 当代新儒家重新呼唤爱智、 求真、向善、致美,宣扬 仁、义、礼、智、信、忠 恕、孝梯、恭敬、宽容、 廉正等传统价值,使之以 扬弃的方式回归,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研究当代新儒家的文化哲学的
科学态度是: 同情的了解! 客观的评价!
(二)历史背景
1.对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
2.对工业文明发展消极后果的深刻反思
3.对民族复兴急需思想支撑的客观反应
二、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人物阐述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 主要著作: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乡村建设理论》 《人心与人生》等 思想评介:
当代新儒家的文化哲学
省委党校哲学部 吴迪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
2005全球联合祭孔
2007世界华人华侨同祭孔
苏州创立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
沈阳第一家国学“私塾”九雯学 堂
大学生发起 “复兴汉服”宣传活 动
网友向教育部倡议启用中国式学位服
建议08年奥运会采用 传统礼仪服饰-深衣
于丹现象
第二,认为儒学文明不能单独成为当今
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
第三,提出对传统儒学必须深刻理解,
重新创建。
三、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想评断 (一)自身缺陷:
1.彻底的唯心论——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2.典型的中体西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3.反动的儒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当下功用 1.文化层面:接续传统、开创现代
批判的超越!
第一,教育学术化
第二,教育经济化 第三,教育权力化 当代新儒家的教育观: 第一,坚持人文主义教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坚持道德理想主义
大学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大学》 人生八岁,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 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 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大学章句序》
4.政治层面:
忧患意识、修身内省意识、大一统观念
忧患意识: 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
复兴为己任。 大一统观念: 文化认同感强,希望落 叶归根,强调共同的文化 传统, 渴望国家大一统。 修身内省意识: 注重道德修养,淡泊名 利,追求修齐治平。
韩剧的热播
5.社会层面:
重建人伦道德,荡涤社会不良风气
1.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2.乡村建设理论 3.影响及评价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 主要著作: 《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史》 《贞元六书 》、《中国哲学史新编》 等 思想评介: 1.冯友兰现象 2.影响及评价
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山东栖霞县人)
主要著作: 《理性的理想主义》 《佛性与般若》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等 思想评介: 1.儒学三期发展说 2.三统并建说 3.影响及评价
3.当代新儒家的家族谱系 第一代新儒家
梁漱溟 熊十力 张君劢
第二代新儒家
贺麟
钱穆
冯友兰
第三代新儒家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第四代新儒家
杜维明 刘述先 蔡仁厚 林毓生 成中英 余英时
4.大陆研究儒家文化的著名学者
陈明,1962年生于湖南
长沙。1992-2006年任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 室,现任职首都师范大学哲 学系。 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比 较关注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 作用和在当代所具有的意义。 学术著作:《儒学的历史文 化功能》、《浮生论学—— 李泽厚、陈明对谈录》、 《儒者之维》等。
当代新儒家的文化哲学
一、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理论界定
理论解释 历史背景 二、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 人物阐述 整体概述 三、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思想评断 自身缺陷 当下功用
一、理论界定
(一)理论解释 1.当代新儒家 当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 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 吸收、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现实出路的学者。 2.文化哲学 是关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人的哲学,是人 类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 反省和反思的理论结晶。其学科形态表现为: 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
刘述先
刘述先(1934—,上海人)
主要著作: 《中国哲学与现代化》 《文化哲学的试探 》 《文化与哲学的探索》等 思想评介: 1.对现代病的批判 2.影响及评价
杜维明
杜维明(1940—,云南昆明人)
主要著作: 《人性与自我修养》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等 思想评介: 1.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2.影响及评价
蒋庆,字勿恤,号盘山叟。
1953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 深圳行政学院文史教研室任 教授,2001年申请提前退休。 现在贵州建立阳明书院。 研究领域:长期从事中国文 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 学术著作:《公羊学引论》、 《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 向、特质与发展》等;翻译 了《基督的人生观》、《自 由与传统》、《当代政治神 学文选》、《政治的罪恶》 等国外学术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