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本文将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路径。
一、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农村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提高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房建设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农村环境整治。
同时,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便利农民出行。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厉行节约环保,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企业、农民是共同参与者,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投入比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应增强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共同推动农村振兴。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
只有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推动农村全面振兴。
希望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美丽、宜居、富裕的农村社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发展的协调。
本文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发展农村就是发展经济。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村社区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3. 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美丽乡村、宜居社区和富裕农民。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1. 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和强烈地方特色的农村,打造宜游宜居、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景区。
2. 宜居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富裕农民: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财富累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建设新型农民住房和美丽乡村,提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排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与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村建设首先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完善农村道路网、水利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打通农村内外联系的“毛细血管”,提高农民生产、出行和生活的便利程度。
同时,还要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村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农民能够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耕作质量,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三、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和培训,促进产业升级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青年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助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四、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优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水平。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增强农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环境。
五、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构建绿色生态农村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循环化,加大农村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好农田、水源、森林等生态资源,构建起绿色生态农村。
六、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合力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明确政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乡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
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
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
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
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
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
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
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 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
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 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 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 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和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四)深化农村改革 ——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 村建设的要求,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 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 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 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水:目前,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水。 路:有相当一部分村庄仍不通油路。 电: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但后续建设任务很重。 气:农村沼气建设一举多得,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 建设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 增收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84年为 1.81:1 1994年为 2.86:1 2005年为 3.22: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 由1980年的65.7%下降到2005年的3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农村发展成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后来一系列中央文件提出的重要任务。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等新发展模式下的农村,是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缩小、乡风文明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的产物。
从国家层面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稳定等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在农村经济、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社会建设、农村治理、农村生态文明等多方面进行协调推进。
其中,农村经济是关键所在。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大生产、高效益、高品质等目标的前提。
除此之外,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鼓励农村企业发展等都是重要举措。
同时,也必须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促进农村固有户居、集体户居和新型住宅形态有机衔接,实现以人为本的自然,生态,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
街道、广场、群众文化、公共设施等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农村社会建设方面,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保障。
此外,也要严格治理农村非法组织和不良行为,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立体防护等,实现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加强农田用地保护,防止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意义深远、长远的任务。
对于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差距缩小、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在农村发展方面的重要任务,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美好化、农村面貌的整体化。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路网、水利设施和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充分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的增效增效、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支持,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农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结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才能为农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农村带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丽、富裕、整洁、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
提出背景:
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 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 ;一年后,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 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 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十 六届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 20字:“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核心仍然是发展生产力。但是,新农村建设是 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是单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20 字”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党的建设。同时,要正确处理加大外部支持和挖掘农村 内部潜力的关系,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825美元、人均137美元,1978年为3893美元和700美元。 从横向比较来看,农民收入迅速接近甚至反超城市居民。1967
年农民户均收入与城市居民之比达到最低点为0.6:1,1970年
这一比值略有提升达0.67:1,到1974年这一比值首次达到1:1 ,说明农村家庭收入开始超过城市家庭收入。
韩国新村运动建设项目图示
新村运动
粮食实现自给自足
1972年.韩国政府引进了有“奇迹稻米”之 称的水稻高产品种“统一稻”。 1973年韩国加大了良种培育和推广力度,先 后培育了“维新”、“密阳23号”、“密阳 30号”、“水原264”和“鲁丰”等新品种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现象。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解决“三农”问题,要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
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逐步缩短存在的差距,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民增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交通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 农村交通便捷性和安全性 。
农村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需 求。
农村电力设施
完善农村电力设施,提高 农村用电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
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 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农村卫生
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农村 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教育、医疗等 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 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强农村 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的 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05
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总结词
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 村产业升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方向。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 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 生产效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 和专业化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 题。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留 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结词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 题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摘要】农业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农业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受不可抗御的自然风险之约,又受土地、经营规模、社会传统的限制,是一个弱势产业。
在新社会,依靠农业的积累,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
基于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发展三农问题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农”问题,从行业、产业的角度看,相对工业等,农业有问题;从社会、区域的角度看,相对于城市,农村有问题;从阶级、阶层的角度看,相对于市民,农民有问题。
“三农”有什么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农业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受不可抵御的自然风险制约,又受土地、经营规模、社会传统的限制,是一个弱势产业。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给予大量补贴,向“农业”输血。
近年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效益有所增强,但范围和数量都很有限。
[1]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命之源,但农业受自然、市场、产业结构和资本投入的影响很大,如天不助农,地不利农,人不爱农,农业就无从发展。
农业好比在“爬坡”,虽然努力往上爬,但爬起来阻力很大,很吃力。
怎样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怎样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怎样确保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平性投入?从大的思路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很好的蓝图,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农村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和政府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要实现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1. 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集约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2. 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3. 脱贫攻坚:持续深化农村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4. 农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农民自治水平。
5. 乡村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培育乡村文化产品和乡土文化精品,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路径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农民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2.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农民收入。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村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5. 引导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乡村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承载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的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而明显的变化。
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产业的分化正在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部门演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
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性明显增强,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
三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劳动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中就业,变为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构成也在不断变化,来自非农产业特别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不断提高。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而且,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使得新农村建设具有切实可行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PPT课件
•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 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
•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 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 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 文化建设
对农村进行大规模、全面建设的条件和能力
• 一、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稳定和谐的政 治社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充足的国民储蓄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 障。
• 三、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 四、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 五、充足的行业产能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和能源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无论是在我国计 划经济时代或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央的 有关文件中。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则是建立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思想理论 的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 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新的思路。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 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 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 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 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 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 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 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经济发展基础建设保障体制治理机制精神生活城乡发展与加强合作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2006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达451亿元。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
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
(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政治任务。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近80%,所以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能叫做全民健身,而农村健身场地的缺乏,是影响农民参与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重视并抓好农村体育工作,进行农村体育基础场地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在农村有了活动阵地,农民的健身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才能增进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西昌市2007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函西昌市发展和改革局: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凉山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州府所在地,全市辖37个乡镇,23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7.77万人,有汉、彝、回、藏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77%。
近年来,随着《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不断增强,可是农村可用于体育健身的场地严重缺乏,现有的场地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求,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在农村的贯彻实施。
为了尽快改变此状况,我局编制了西昌市2007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现请求批复,并就有关事项报告如下: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政治任务。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近80%,所以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能叫做全民健身,而农村健身场地的缺乏,是影响农民参与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重视并抓好农村体育工作,进行农村体育基础场地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在农村有了活动阵地,农民的健身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才能增进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项目建设业主:西昌市文化体育局三、建设内容及规模:根据西昌市“十一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在我市10个行政村建设10个蓝球场及20付乒乓桌。
四、建设地点:西乡乡临河村、礼州镇桂林村、海南乡缸窑村、川兴镇新农村、黄水乡鹿鹤村、马道镇马道村、开元乡甘洛村、樟木乡丘陵村、月华乡新华村、安哈镇铅矿村。
服务10个行政村中的2.46万人。
五、投资估算及奖金来源:总投资2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万元,地方配套4万元。
六、建设工期:12个月七、社会效益: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有效实施,能让广大农民投入到科学、健康的全民健身行列中来,提高身体素质,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远离“黄、赌、毒”的侵蚀,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00七年六月二十二日中江县2010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动公开2010-12-15江文体旅〔2008〕89号中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隶属德阳市,是四川省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地形狭长,县城东临三台县、南连大英县和乐至县,西接金堂县、广汉市、北毗旌阳区、罗江县和绵阳市。
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辖45个乡镇,761个行政村,总人口14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7万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标兵县。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的必要性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受5.12地震灾害的影响,需进行灾后重建,逐步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化程度和农民的文化素养,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健身活动,需要场地和器材,目前我县760个行政村只有近20个标准的硬化篮球场和室外钢架乒乓球台,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紧缺,制约着我县广大农民开展好全民体育健身活动。
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中江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和灾后重建高度重视与支持,县文体旅游局专门成立了“中江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牵头负责项目建设,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职责,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分别研究,对土地无偿划拔做出承诺,保证项目建设按期完工。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德阳市中江县2010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拟在全县26个乡镇的30个行政村,分别在每个村建设1个硬化的带篮球架的篮球场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另购置价值1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2010年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0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投资7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8万元。
五、项目建设的效益评价中江县2010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700多个行政村无硬化标准化篮球场,无室外乒乓台及无体育器材的现状,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树立灾后重建信心,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掀起我县农民健身锻炼的新高潮,使我县农村体育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加快我县新农村灾后重建,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九日江西省丰城市2009-2010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信息来源:发改委发布时间:2008-12-16一、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下游,境内有京九铁路、浙赣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赣江穿境而过。
总面积2845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7个乡镇,518个村委会,5000多个村小组。
总人口132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01万。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体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组织了各类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近两年,在我市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我市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蓬勃开展。
但由于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无法满足百万农民体育活动的需求。
许多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些篮球爱好者,因无篮球场地而无法进行篮球活动,只有望球兴叹。
有的人只能利用村委会、村小组的空余场地进行其他体育健身活动。
一些没有任何健身场所活动的农民,空闲时间打麻将、玩扑克,聊以度日,打发时光。
有的人无事生非,发展到赌博、斗欧。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人口较多的村委会和村小组,兴建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很有必要,它关系到农民文明健康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
二、项目建设的可能性1、我市市委、市政府对农民体育健身工作十分重视。
纳入了每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十一五”规划,并对农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
2005年8月份,曾有曲江镇农民唐乐华来信建议帮助村里修建篮球场,以丰富农民体育活动,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辛小敏市长亲自签字,责成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了。
该村兴建篮球场后,打扑克、玩麻将、赌博的人没有了,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的人多了,村里呈现一派“身体要健康,生活奔小康”的景象。
2、各类体育组织健全,各项体育成绩突出。
丰城市各乡镇(街道)共有体育运动委员会33个,人员72人。
有体育教师及教练员311人,有田径、篮球、举重、中国象棋、足球、乒乓球、武术、游泳、体育舞蹈等项目的裁判员106人,运动员396人。
有中国象棋、足球、木兰、太极、冬泳、信鸽、老年人、舞龙舞狮、乒乓球、体育舞蹈、摩托运动、钓鱼、健身健美、门球等15个体育协会,协会人员达5万余人。
自2004年以来,丰城市运动员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牌7枚(其中杨文军获雅典奥运会皮划艇冠军,获亚运会和其它国家级运动会金牌数枚),银牌5枚,铜牌4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41.5枚,银牌23枚,铜牌19枚;在宜春市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多枚。
参加省级比赛200多人,宜春市级比赛800余人。
全市共开展各类大型体育活动百余次,中、小型体育活动近千次。
并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农运会风筝比赛。
3、农村体育开展十分活跃。
近几年,丰城市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十分活跃。
2004年以来,全市各乡镇共举行运动会140多次,几万多人参加比赛。
涉及项目有田径、球类、挤棍、武术、游泳、登山、拔河、射击、龙舟、舞狮等项目,观众达十多万人次。
全市有8个乡镇获得“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称号,有14个乡镇获得“宜春市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在全省农民乒乓球比赛中,河洲街办和焦坑乡女队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6名的好成绩。
在全省农民游泳比赛中,我市获女子团体第三名,男子团体第四名。
小港龙舟队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屈原杯”龙舟比赛荣获第九名。
洛市镇10余名老农村干部自发组织了“为2008年奥运会呐喊”自行车千里行活动,积极宣传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我市共有33个乡镇街办建立了文化体育活动室,增设了体育设施和器材。
各乡镇还结合自己的特色,积极开展以“新体育、新农村、新生活”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周活动。
三、项目建设地址本项目拟布点21个乡镇34个村委会。
这几个村委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开展的比较好,经济配套能力较强,建设用地有保证,群众体育需求旺盛,建设积极性较高,有体育组织和体育骨干,体育活动开展普遍。
项目选址均为村委会附近、学校附近或村中心,人口相对比较集中,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占用良田的地方,比较贴近群众,方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
四、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及功能34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672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02万元。
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4万元。
每个项目的建设内容为一块长38米,宽25米的混凝土篮球场,配备室外标准篮球架1幅,室外乒乓球台2个。
篮球场的四周各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
五、项目资金筹措方法每个项目投入3万元,其中器材资金1万元(由国家统一采购配套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球台,属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
篮球场地建设资金2万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按1:1投入资金建造。
六、项目建设质量保证1、混凝土篮球场由各项目行政村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
2、由市体育局、财政局、发改委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验收。
七、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分析1、这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后,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建设,进一步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使他们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这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后,可积极发挥乡镇主管体育领导和体育老师的作用,不定期组织指导训练和开展活动,并积极发挥农村体育爱好者的带头参与作用,还可积极发挥体育局下属各体育协会的作用,定期下到乡村进行骨干培训。
3、这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后,广大农民有了体育健身场所,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心,国家优惠政策对农村的倾斜,使体育工作更贴近农村,更贴近农民,使农民可选择适宜自己的锻炼运动方式,积极开展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