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
易经的原理
易经的原理
《易经》是一部古代周易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六十四卦和各种变化的变卦,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阴阳观念: 《易经》将宇宙万物划分为阴阳两极,阴阳相互
依存、互相转化。
阴阳的不断变化与相互作用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发展。
2. 五行学说: 《易经》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各种现象。
3. 卦象变化: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每卦以六爻的阴阳
不同组合而成。
通过卦象之间的变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们在对待事物时应持有的态度。
4. 天人合一: 《易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易经》的原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不仅可以用于预测和改变个人命运,也可以应用于领导管理、决策思考、人际关系等方面。
然而,《易经》并非迷信或神秘的东西,而是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以及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反思而形成的哲学系统。
我们在学习和应用《易经》原理时,应理性对待,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期提高自身的认知和智慧。
周易中的和
周易中“和”的思想内容摘要:《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其最早发祥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
《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起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易经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
《易经》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容道家、阴阳家。
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苦不堪言。
中医阴阳学说中,中正平和则人健康;反之,人必患疾。
关键词:《易经》和阴阳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和谐正文:唐宋之后的易学研究,又建立了一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树”的三个要点。
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的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
精与汽也,聚则合一,散则分二,二汽阴阳;一体分二,阴阳二性,二汽量比,比例恒变,渐升量大,渐降量小,大不及一,小不为零;量变性变,量大性显,量小性隐;性显明现,性隐暗藏;现则物明,藏则物暗。
故,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升渐大者,升浮渐散,散渐布寓,终极势消;降渐小者,降沉渐聚,聚渐蓄根,终极势盛。
然,物极必反!根盛势极,根势渐长,长渐升散,散升布寓;寓衰势极,寓势渐消,消渐降聚,聚降蓄根。
一体之内,阴显阳隐,互根互寓,显隐性易,互易互化,恒运无休。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生生”之道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指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周易》中的“生生”之道,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周易》的文字中找到对“生生”之道的阐释。
在《周易》中,“生生”一词是指事物的生长发育和循环变化。
比如在《周易》的卦象中,有一些卦象体现了“生生”的意义,如乾为天卦中的“玉出昆冈”,坤为地卦中的“炎阳刚健”,这些都体现了事物生生不息的本质。
《周易》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从而表达了“生生”之道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从《周易》的哲学思想中深入探讨“生生”之道的意义。
根据《周易》的观点,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启示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周易》告诉人们,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只是短暂的,而生命的喜悦和美好是永恒的。
人们应当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生生”之道也体现了《周易》的和谐思想。
在《周易》的哲学中,天人合一、阴阳互补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
天地万物均以阴阳之道相生相克,而《周易》中的卦象和六爻则是通过阴阳的相互变化,体现了世间万物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存续不息的动力,也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条件。
“生生”之道还反映了《周易》观念中的“变通”理念。
《周易》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状态。
《周易》主张人们应当以变通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是僵化固执。
只有不断变通,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周易》的“生生”之道中找到对人生的启示。
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人们一直对生命和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而《周易》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周易关于阴阳相生的句子
周易关于阴阳相生的句子《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既是占卜的手段,也是一部关于宇宙与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哲学著作。
其中,阴阳是《周易》理论的基础,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周易》的阴阳相生方面的句子进行500字以上的详细阐述。
1.天地之大经,万物之纲纪,阴阳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本原则。
《周易》曰:“天地之大经,互相为用,不可一而弃。
”阴阳相辅相成,阴雨润泽,阳光照耀,才能保持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万物繁荣。
2.阴阳相生的具体形式可以用“少阳生阳,阳生太阳;少阴生阴,阴生太阴”的方式来概括。
这种阴阳相生的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像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3.阴阳相生不仅在自然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人类社会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有阴阳两极保持平衡,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如果阴阳失衡,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周易》曰:“故天地者,阴阳之大也,升降之本也,变化之父母也”。
4.阴阳是一对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体。
两者的相互关系不是单纯的对立,而是统一的包容。
正如《周易》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合历数而有常,动而生乎无穷”。
阴阳的相互作用既可能造成冲突,也可能产生新的合理结构。
只有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才能发挥出它们的最大效益。
5.阴阳相生的过程中,阳始于百度,阴始于九数。
这是因为阳可扩散性强,广易行,故始于百度;阴可聚敛,所处相对狭窄,故始于九数。
两者相互辉映,以成互补之妙。
6.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医学等许多领域中,阴阳相生的观念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经济学中钞票的流通、市场需求与供应、金融风险等都有明显的阴阳相生之处。
政治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左派与右派、利益集团与平民百姓等也存在着阴阳相生的关系。
在心理学中,人类情感的阴阳极性,如愉悦与忧郁、欣喜与沮丧等,也都是阴阳相生的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自觉与自信》学术研讨会演讲纪要——《周易》阴阳说与和谐世界建构
第1 期
杨庆 中:周易》 《 阴阳说与和谐世界建构
1 9
个世界带来 和平 , 进入新世界以来 , 种族之间的冲突 , 局部地 区的战争 , 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国内来 讲, 信仰危机 , 道德滑坡 , 人与人 、 人与社会乃至人与 自然的关系也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因而 , 我们 的时 代可以说是一个危机 四伏的时代 , 但从《 周易》 阴阳说的观点看 , 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机遇的时代。
l 8
辽 宁大学 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 版 )
21 0 2往
源, 也是中华民族灵魂所在。所 以中国人没有分裂 , 一直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 因为大家都相信中华 民族 是炎黄的子孙 , 所以中国讲落叶归根 , 这个根就是中华 民族向心力 、 亲和力 、 凝聚力的所在 , 这个建设 和对外战略 决策有着重要的参 考价 值。
《 周易》 阴阳说与和谐世界建构
杨 庆 中
(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 院教授 、 经学研究所所长 、 博士生导师 )
我跟大家分享的题 目是《周易) ( 阴阳说与和谐世界建构》 。我们知道 , 上世纪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给这
道 德 是否 应该 大 大提 倡 , 力发 扬 ? 大
第五 , 和处的国际观。 中庸》 中也者 , 《 说“ 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是沟通天地万 物最普通的思想 , 在国际交往当中, 我们都采取 中和的原则 , 这是普遍的一个大道。和处的国际观是指协 调国际间各 国、 民族 、 各 各地 区间冲突, 以建构和合世界。我国依据 自己独立了, 帮助别人独立 ; 自己发 我 达了, 也帮助别人发达的原则 , 这就是孔子讲的“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 态度 , 我们 自己不欲的也不加给别人。有些国家 自己不要战争和制裁 , 但要把战争和制裁加给别国 , 这就 是“ 吾所不欲 , 要施于人” 。我 自己不要 , 却把我不要的东西加给别人 , 这就不对了 , 是一种霸权 主义的表
[周易阴阳宅 钦天监]苏轼与《周易》阴阳观
[周易阴阳宅钦天监]苏轼与《周易》阴阳观《周易》阴阳观不仅对苏轼的处世态度、性格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他文艺创作中的审美追求也产生了极大启示。
阴阳观是《周易》中的重要哲学思想,学界对此已做过许多论述。
要言之,阴阳观的核心精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阴阳之间的对待,二是指阴阳之间的流行,天地人物,莫不有阴阳,莫不受一阴一阳的支配,因而易道就是通贯天地人物的总的规律。
”宇宙万物只有遵循这种既互相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规律运行才能获得顺畅完美的发展。
否则,则可能引起各种祸乱。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周易》认为整个世界是以‘一阴一阳’为始基的一个相反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在《周易》看来,只有在互相反对的双方贯通、联结、合作、平衡、统一的情况下,事物才可能得到顺利地发展”,“只有这种平衡统一才能给世界带来安宁和快乐。
相反,平衡统一的破坏必然要引起各种祸乱。
”终生服膺易学且有易学专著传世的苏轼对这一哲学思想深所认同,在自己的处世态度、性格修养、审美追求等方面自觉加以实践运用。
可以说,这一观念是成就他人生、文艺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一、苏轼的处世态度与《周易》阴阳观依据儒家的观点,“君子”与“小人”之间似乎应泾渭分明、势不两立,但《周易》哲学则主张“君子”与“小人”之间应彼此接纳、和谐共处。
总的说来,苏轼尽管对小人嫉恶如仇,但其处世态度却更多地汲取了《周易》哲学的处世智慧。
《周易》“阴”、“阳”两个范畴应用于社会伦理领域中时,其象征意蕴之一即“君子”与“小人”。
从卦、爻辞中可以明显看出,《周易》有推崇君子、贬斥小人的倾向。
如《师・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其《象》日:“‘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言开国承家,需用君子,勿用小人;若用小人,必乱邦国。
又如《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说明使国家中兴,。
只有具备文明之德、刚武之威的殷高宗那样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简论《周易》和谐思想
六十四卦惟有《 卦六爻无一爻不吉 。 谦》 2 《 传 》 阳 和谐 思 想 的发 展 与 成 熟 。《 .易 阴 易 传》 反映了孔子的哲理思想 , 经过孔子创造性 、 哲理 化的解读, 周易》 《 古经连同《 易传》 成为儒家形而上 学之源 。阴阳和谐思 想也在《 易传》 中得到充分的
易 ’” 。
阴 阳和谐 之 主要 内涵应 为 阴阳平衡 、 阳互补 、 阴 阴阳互通 、 阴阳守 中 、 阴阳生生 诸原 则 。
1《 . 周易》 古经 阴阳和谐 思想 的萌芽。首先 , 《 周易》 之名即含阴阳之义 ,易纬 ・ 《 乾坤凿度》 “ :易 名 有 四义 , 日月 相 衔 。 《 文》 “日月 为易 , 阴 本 ”说 : 象 阳也 。就是 说 , 易 ” 为 日月之 合 体 , ” “ 字 日月 即 阴 阳 之义 。其次, 虽然《 周易》 古经无一字言及阴阳 , 但 是J  ̄及六十四卦卦爻画系统则充分地符示了阴阳 kt ,
阐释 。
官 ・ 司乐》 “ 大 : 以乐 德教 国子 : 和、 、 、 、 中、 祗 庸 孝 友 。 郑 玄 注 云 : 和 , 柔 适 也 。 论语 ・ 而 》 ” “ 刚 ”《 学 :
“ 子 日 :礼 之 用 , 为 贵 。 ’ 树 达 疏证 : 和 , 有 ‘ 和 ”杨 “ 今
言适合 , 恰当 , 恰到好处。 《 ・ ” 书 舜典》 “ :八音克谐 , 无相夺伦” 周礼 ・ 。《 天官 ・ 大宰》 “ : 以知邦 国 , 以 统 百官 , 以谐 万 民。 谐 , 是 和 谐 之 义 。史 伯 云 : ” 都 “ 和实生 物 , 同则不 继 ” ‘ 语 … ‘ "。可 以说 , 郏 和为 静 态
解文明冲突等 , 具有 不可或缺的借鉴 意义。 [ 关键词] 周易; 和谐 ; 阴阳; 三才 ; 文化成 人 [ 中图分类号 ] 2 1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2—30 2 0 )4— 0 4一 4 10 99(06 o 05 o
解读《周易》
解读《周易》解读《周易》虽然我们的先哲们生活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各个方面极不发达的古代,然而,他们凭借着自已朴素、直观而又敏锐的眼光,利用着自已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铸成的灵感力量和理性力量,在探索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力量的奥秘方面闪现了耀眼的智慧光芒几年前,有感于国外《周易》热,而有些同胞却误解《周易》,在继承上存椟弃珠,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学术上缺文少辞,一直想写篇关于对《周易》看法的文章,由于自身的惰性也实因工作繁杂而没能提笔如今,当我触及这颗闪耀着绿色灵光的神奇瑰宝时,不禁被一道博大精深的智慧源泉所沉醉,深感这是一部伟大的圣典,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神秘的精神宝藏。
几千年来,《周易》一直被认为文字古怪、深奥难懂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为它自已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组成,这座殿堂一直到现代都还发着神秘的幽光”。
《周易》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最终破译它所包含的巨大的精神魔方。
其实,《周易》并非突然横空出世的天书,最初是源于农事和军事的需要,朝庭专门设置一批官员,研究和捕捉天文、地理、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异常征兆,预测其发展变化的大规律、大法则和大趋势,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上千年的总结、归纳、分析、类比、抽象、演译、验证,最后由《夏易》、《商易》升华成《周易》即“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归藏》和《周易》有很大差别,后世易学主要是指《周易》。
他们的这种能力和行为,就是拿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也无不为之赞叹。
可以说,《周易》是我国先哲们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智慧的珍品,它表现出的一种在总体上把握宇宙规律和世界发展的模式,以及探知物质世界未来发展的神奇性,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连串不尽的思索和不竭的启示。
《周易》的精华所在在于其思想,而其思想则主要寓于64卦的结构之中。
一、《周易》的辩证思维。
《周易》处处展示的辩证法的风彩是无比绚丽多姿的,只要翻开《周易》,其中辩证的警句、名言、寓句、喻句、词句随处可见,信手摘取如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物极必反,阴盛阳衰,盛极必衰”;“祸福相袭,居安思危”;“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友,发于事物,美之至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倾后,先否后喜”;“无为而治,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生利焉”。
_易经_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2008/6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李宝玉摘要: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5易经6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
5易经6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当然5易经6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在先民的心理底层沉积了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这是5易经6阴阳学说的内在缺陷。
关键词:5易经6;阴阳学说;和谐思想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8)6-057-03作者: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河南,南阳,473061一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溯源(一)5易经6学说的创立者之说一般认为,5易经6学说的创造者是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
汉代司马迁在5史记6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0,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代就流行了。
其次,周文王被认为为5易经6学说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周文王即姬昌,受商封为西伯,纣王把他囚禁期间,探研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
孔子也是5易经6学说的创立者,孔子是5十翼6的作者,完成了易学体系。
5易经6成书于殷末周初,5易传6成书于战国时代。
5系辞6传说: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探索卦象起源,也就是探讨八卦的起源。
5周易6是我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聪明智慧的结晶。
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
5周易6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二)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的社会历史成因在阴与阳的关系中,尤其凸显和谐与统一的方面,是由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0观念。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观念都肇始于斯。
在(周易)中包含着和谐思想,具体体现为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敬天保民的民本观、明德慎罚的治理观、革故鼎新的创新观、自强不息的发展现。
[关键词]《周易》;和谐;传统文化《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在《周易》中不仅体现为一种思维模式,更构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等观念。
一、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笔者认为,太极就是和谐,是一个阴阳对立和互動所构成的内在而超越的和谐系统。
周濂溪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图说》)很多论者认为周敦颐在太极之上加了个无极是将太极引向了虚无和神秘。
笔者则认为《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其上的无极则表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系统,在这个无际、无垠的和谐大系统中包含着无数个由太极组成的和谐小系统,周氏的“无极而太极”说是对《周易》太极思想的发展。
太极、太一、元气等都可转换成和谐一词,而且其实质也就是所谓的冲和之气,是中和、太和。
张载即视太和乃易道之最高境界,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纲组、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易经》的阴阳关系
《易经》的阴阳关系明白易经阴阳关系,可以让人认识天人地命运本质,更好的认识世界、自我,把握命运规律,走向理智的未来。
笔者探索多年,经历颇丰,试作论述,供读者参考。
首先,什么是阴阳?笔者认为,研究《易经》的易学家把宇宙时空天人地中,所有的精神、物质、现象、本质、存在等一切,高度归纳为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叫做阴阳。
因为阴阳关系囊括一切,所以阴阳关系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才能解释。
大家知道,《易经》构成简单至极,不管写了多少、论述了多少,都是围绕阴阳“--”、“—”两个符号的组合搭配论述道德吉凶的。
而“阴、阳”两个字在《易传》中引用、论述较多。
实质,其中论述阴阳关系的根本几句在于“形而上者(不可见、无形的东西)为之道”、“形而下(可见、有形的东西)者为之器”。
说出了阴阳的根本、实质。
米xx先生在《大易识阶》中论述较详细。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并非数量意义的“一”,而是“以、所以”的意思,即“所以阴所以阳”。
笔者认为,是说:人如果通晓了阴阳运动变化的道理,就是懂得了天人地的“真道”之意。
但是笔者不同意米xx先生关于“阴阳就是气”的观点。
因为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气是虚态能量(为阴),那么跟阴之“气”相对的就是阳之“象”(现象、实物)。
下面就阴阳关系试作论述。
一、阴阳关系综述易经阴阳关系,在易学、医学书籍中论述较多,最常见的论述是引用哲学上矛盾内部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阴阳互根原理。
阴阳互变原理。
纯阳不生、纯阴不长原理。
阳极返(生)阴、阴极返(生)阳。
阴阳趋于平衡为吉利。
从真传中,可以看到阴阳关系的另外方面:阴统阳原理。
阴为先、阳为后原理。
阴多阳少原理。
二、阴阳关系详论1、阴阳互根原理。
①阴阳互根,即阴阳交混存在,,古人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易传》中的“道”为阴,为虚、质、无形(形而上)、时间等。
《易传》中的“器”为阳,为实、物、有形(形而下)、为空间等。
科学家认为有多维世界或反物质、反世界与物质世界并列存在,实质,即是中国古人说的阴的世界(道的世界或虚态精灵世界),是应该存在的。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这就越来越接近《周易》的核⼼思想了。
《易·系辞上》中所引孔⼦的关于“阴阳合德”之语,为我们提供了⼀把最佳的钥匙:《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不息),以通神明之德(规律)。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上册,204页)孔⼦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周易》的扼要⽽⼜深刻的理解。
他把《乾》、《坤》两卦看成是《周易》的⼤门与⼊门,我们前⾯⾃《乾》、《坤》两卦⾄《睽卦》的全部讨论与分析,可以说,都正是沿着孔⼦的这⼀思路展开的。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合德”四个字。
不过,我们需要把孔⼦的这段话详细解剖⼀下,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阴阳合德”四个字的概括深度。
孔⼦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这也就是说,《乾》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阳性的事物;《坤》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阴性的事物。
这个看法,其实是先秦⼀些法先王学派的⼤思想家们的公论。
《⽼⼦》中说:“万物负阴⽽抱阳”(⽼⼦:《道德经下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5页),正是源于《周易》、解释《周易》的。
《⽼⼦》对《周易》的核⼼思想的理解,是⼗分准确、到位的。
作为对于辩证法思想的阐释,《周易》的《乾》、《坤》两卦,是将阴、阳做了分解性的阐释的。
但是,在⽣活实际中,阴与阳共存于⼀个事物当中,其实是分不开的。
任何⼀个事物,在其内部,都是阴阳共存的。
所以,⽼⼦认为, “万物负阴⽽抱阳”,正是对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的依存关系,表达得恰如其分。
⽽同为道家思想的《庄⼦·天下篇》中,则说:“《易》以道阴阳”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84页),也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观点。
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
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易经,又称《易经》、《周易》等,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天下之典籍”。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易经不仅是一本占卜之书,更是对于人类生活智慧的总结。
其中,平衡与和谐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以探讨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
一、宇宙观与天人合一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立足于宇宙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
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由阴阳二元力量构成的整体,阴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形成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动态平衡。
在宇宙观中,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调和是维持和谐状态的关键。
同时,易经强调人与宇宙的密切联系,认为人应该与宇宙协调共生,在顺应宇宙的规律中追求平衡与和谐。
二、八卦与阴阳互动易经中的八卦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包括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
每个卦象都由三个爻组成,爻有阴阳之分。
易经认为,八卦代表了宇宙中的各种力量,并且这些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中,阴爻代表质地柔顺、动态平衡的力量,阳爻代表质地坚硬、积极进取的力量。
只有阴阳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三、阴阳调和与五行相生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还表现在阴阳调和与五行相生的思想中。
易经将事物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类,并根据阴阳的相互作用确定了五行的生成关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维持着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易经认为,只有通过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的方式,事物之间才能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仁义道德与社会和谐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进一步延伸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层面。
易经倡导以仁义道德为核心,通过平衡与和谐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
易经教导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谦逊、宽容和包容精神,通过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来消除冲突,保持社会的平稳与和谐。
同时,易经也倡导个人遵循道德规范,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五、平衡与和谐的修身养性易经中的平衡与和谐观念还要求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追求平衡与和谐。
周易的科学理论是什么?
周易的科学理论是什么?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道德、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性书籍,被誉为“万物之始,阴阳之母”。
在周易中,有一种叫做“易学”的学说,它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核心。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互相依存的力量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所构成的。
阴阳是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阴代表负面、消极、内向、柔软、阴冷等特点,阳则代表正面、积极、外向、刚硬、阳热等特点。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二、易卦理论易卦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卦是由八个卦爻组成的一种符号,它代表了宇宙中各种变化的状态和规律。
易卦的变化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受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影响。
易卦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易卦的变化所构成的,通过研究易卦的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会对宇宙产生影响,而宇宙的变化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人类应该遵循宇宙的规律,与宇宙相互协调,才能够获得和谐和平的生活。
以上是周易科学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科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易卦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周易科学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理论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试谈《易经》中的“和”
试谈《易经》中的“和”摘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
“和”的寓意十分丰富而深刻,并且是对“变易”、“阴阳”等理论概念结合实际应用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境界体现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上。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
“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
《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的涵义。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
”指唱歌时相互应合,引申而指不同事物相互配合的关系。
“和”字的意义很多,在《辞海》中列出了约20条。
从重要概念角度来看,主要有和缓(温和、谦和)、协调(和谐)、相应(跟着唱等)等涵义。
当代白话文中,把“和”字当作连接词使用(和英文的“and”涵义相同)。
由于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往往忽略“和”在古代的主要涵义的重要性。
1、《易经》对“和”的论述《易经》中对“和”有精辟的论述。
《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万物存在下来,都各具有自己的特性,保持和发展太和,这是利贞的表现。
这里的“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这里讲了天地之间的感应。
“感”因“和”而生,圣人有所感应也就带动社会大众而趋向和平与和谐,这就是保和太和的精神。
“和平”是指各种事物和谐相处的情景。
当前人们常用的“和平”一词在《周易》中已出现。
用“和平”来代表一种理想境界,其涵义是相当深刻的,不仅仅是一般理解的“没有战争”。
《乾》用九:“群龙无首,吉”。
周易论文
用《周易》的阴阳观阐释为人处世之道姓名:刘海军学院:文学院学号:114030304摘要:《周易》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博大精深的阐释人生大道的宝典。
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文化宝藏。
无论是在卦辞、爻辞还是《易传》中,做人之道都贯穿始终。
《周易》中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和合而成,阴阳相对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
阴阳的变化中也蕴含了诸多为人之道。
本文将从阴阳的变化关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关键词:周易;阴阳;为人处世《周易•系辞上转》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之中。
阴阳观是《周易》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阴阳观的核心精神是:“一阴一阳之为道”。
“‘一阴一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阴阳之间的对待,二是指阴阳之间的流行,天地万物莫不有阴阳,莫不受一阴一阳的支配,因而易道就是通贯天地人物的总的规律。
”①因此人应当遵循阴阳之间的这种相对立又统一、相消长又相互转化的易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活得顺畅,活得舒心。
否则你将可能事事受阻,时时不如意。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遵循阴阳易道呢?且看下文分解。
一、阴阳相对阴不是阳,阳不是阴,阴阳相互对立。
竟争的双方也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人不仅应当正确认识了解自己,更应当了解自己的竟争对手,只有充分了解了对立的双方,你才能成为获胜者。
孙子兵法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②,在当今这个竟争激烈的时代,更该通此道。
阴阳相对,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说:“万物无绝对,一切都是有例外的,世间永远有好人也永远有坏人,凡事不可要求太理想”。
凡事无绝对,我们只能享受相对的自由、公平,所以不要总是抱怨不公平不自由。
同时也不要总是跟他人无休止针锋相对地争辩,要知道许多事物从这个方面来看是错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又是对的,是是非非又岂能轻易地辩得清楚!阴阳相对,阳为“得”为“有”,阴为“失”为“无”。
万物都是相对立的,有时你千方百计地设法想得到一些东西,当你得到的同时,其实你也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
《周易》文化第六讲:阴阳、五行学说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传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成之者性也。 也,成之者性也。”意为宇宙间每个事物都有阴和 二者互相对立、转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阳,二者互相对立、转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周 作者认为, 就是以“阴阳” 易》作者认为,《易》就是以“阴阳”为范畴来确 立卦象、爻象,以及说明阴阳爻变易原则的, 立卦象、爻象,以及说明阴阳爻变易原则的,“分 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 它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两重性, 传》)它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两重性,要求人们从 阴阳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性质,这既是《周易》 阴阳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性质,这既是《周易》 哲学的基础, 哲学的基础,也是对先秦以来的辩证思维的概括与 总结。 总结。这一命题对后来的易学与哲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对立统一。称谓虽有不同,究其实质都是阴与阳, 对立统一。称谓虽有不同,究其实质都是阴与阳,只不 过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说法不同而已。 过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说法不同而已。天、地、人 万物都是阴阳规律大“ 流行的产物。分而言之, 万物都是阴阳规律大“道”流行的产物。分而言之,天 有天之“ 地有地之“ 合而言之, 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合而言之,天、地、 人都是一个“ 统称“三才” 人都是一个“道”,统称“三才”之“道”。 在宇宙衍化的过程中, 在宇宙衍化的过程中,分阴分阳只是这一过程中的 一个阶段,阴阳相当于天地。推而至于万物,则日为阳, 一个阶段,阴阳相当于天地。推而至于万物,则日为阳, 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 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由是而 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两大类。 周易》认为, 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两大类。《周易》认为,一阴一阳既 是对立的, 同时又是统一的。 彖传》 是对立的 , 同时又是统一的 。 《 睽 ·彖传 》 说 : “ 天地 彖传 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 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 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睽为乖异, 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为乖异,也就是矛盾 对立。然而,矛盾对立着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 对立。然而,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却 有着统一性和互相联系。天在上,地在下, 有着统一性和互相联系。天在上,地在下,是睽乖对立 但其令相通而生息万物之事则是相同的。 的,但其令相通而生息万物之事则是相同的。男与女
论《周易》中的阴阳思想
论《周易》中的阴阳思想作者:康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周易》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的思想博大精深,遍及人生方方面面的哲理。
而蕴藏于其中的阴阳思想是全书的基石,因为《周易》就是以阴阳交互变化运行于六十四卦中。
它深刻地反映了前人的高度智慧,体现了前人的卓越成就。
关键词:《周易》;阴阳;变化作者简介:康亮(1987-),女,汉族,湖南省双峰县人,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06-0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思想底蕴深厚,《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历史上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艺、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
《周易》不仅在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论是重视社会伦理的儒家思想,还是重视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皆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周易》既吸收了道家思想,同时又坚持儒家的仁道。
在此基础上,它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生命体,在阴阳交互运动中使这一生命体永恒地处于“生生不息”的和谐状态中。
阴阳思想在我国产生很早,但确切的年代不可考。
在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阴”、“阳”二字出现。
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殷周之际,阴阳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
与《周易》大约同时或稍后的《诗经》和《尚书》中,都已经有了“阴”、“阳”的字眼。
但是《周易》全书中没有直言阴阳思想的语句,甚至只有在“中孚卦”的九二爻辞中说“鸣鹤在阴”,这才出现了“阴”这个字,而“阳”字并未出现过,更不用说“阴阳”连用的情况了。
那么,《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是怎样显现出来的呢?为什么甚至还有人认为没有阴阳思想就根本不用谈易道呢?这一切都是因为《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是通过卦象表现出来的。
从《周易》看社会和谐观
从《周易》看社会和谐观作者:梁欣欣王新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梁欣欣,王新娟(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
《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
《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和谐观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61-0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民族的主要目标。
当然崇尚和谐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
“和谐”不仅是当代中国对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早在古代人们已经有了对“和谐”的初步认识与探讨,而这种认识与探讨在《周易》中最为丰富。
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在《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主要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中记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周易》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人是天地万物的产物和发展的结果。
《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错。
”这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易经》中也强调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了中心的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在《周易·乾·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2009-07-14 21:21:18)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和谐社会”,这种思想正合《易》理,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人际和谐,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经”《易经》所提倡。
在经文、《彖》辞和《象》辞中,多有讲述,现摘录解释如下:一,并于和谐的定义《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注解]:乾,天;指自然界。
“各正性命”,各自正常的繁衍生息。
太,通大,非常。
和,和谐。
“利贞”引为原卦辞的“元亨,利贞”,贞,固;物之坚固,引为难,艰难。
[译文]:大自然的法则,是变化的,其目的就是促成世上的各类物种都能独立地适应环境,正常的繁衍生息。
通过变化,并给他(它)们相互结合提供保障,使他(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中非常和谐,这就是各类物种“宜于战胜艰难”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原因。
《乾.彖》讲述的是生存的和谐,是芸芸众生在“同一片蓝天下”繁衍生息。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
”[注解]:顺动,动作协调、行为和谐。
过,过失、过错。
忒,偏差、差错。
刑罚清,意为社会公平。
豫,娱乐。
[译文]:由于天地运行得非常和谐,日月东出西没才不会有错,四季分明也不会出现偏差;圣贤之人以和谐之举,治理社会,社会就会没有邪恶而非常公平,使百姓拥护。
由此看来,娱乐活动所表现的动作和谐,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意义很大呀!《豫.彖》是借娱乐活动,人们的动作和谐,如舞蹈,来论述自然和谐和社会治理和谐的。
在《恒.彖》中,再次对此观点进一步论述:《恒.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译文]:日月凭借于天,才能永放光辉;寒去暑来,由于四季不断变化,才使世上万物繁衍不止。
圣贤之人能长久的遵循自然规律,使大自然和谐,而天下就会演变为祥和、繁荣的社会。
《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摘要: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阴阳;和谐;思维模式On the thinking of harmoniousness between Yin and Yang in ZhouyiAbstract:The thinking of harmoniousness between Yin and Yang is the core in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Yi jing and the soul of the interpretative system of Yi Zhuan. As an inevitable result develop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s of Five element, Yin yang ,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and so on, the thinking was closely linked to Chinese ancien t society and history. This thinking conceived in Zhouyi fully exhibited the unique thinking mode of the harmoniousne s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It was gradually condensed into the thinking of upholding the mean and seekingh armony, having thenceforth exerted deep and extensive influences up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Key words: Zhouyi; Yin yang; harmoniousness; thinking mode和谐,harmony,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顺、协调、一致、统一等,汉语中许多词都表达了“和谐”的意思。
人与天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维成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显著特色。
作为源头活水,《周易》的阴阳和谐观念充分彰显了这一思维特色。
一《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它所讲的变易是指阴阳变易,阴阳变易显现的是整体和谐。
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
如果对“经”和“传”稍作分析,即可说明这一点。
《易经》体系由64卦384爻构成。
从每一卦看(除乾、坤二卦外),构架的基础是-与两个符号,称作阳爻和阴爻。
这种界定给出了两个符号最确切的名称,也反映了-与的本质特性。
-与的重叠组合而成《易》卦。
在《易》作者看来,每一卦中6爻的数学排列组合,表征着阳爻和阴爻的特定内在关系。
每一卦自初爻至上爻,反映了事物由微而显的渐变过程,尽管爻辞看来不甚规范,也没有使用“阴阳”二字,但其体现的阴阳对立统一原理是一致的。
如乾之龙、咸之感、震之雷、渐之鸿等,无不通过各自的爻变而显示事物由微而著的变化规律性。
因为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其一指实体即气,“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乾·文言传》)。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坤·象传》)。
“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 (《乾·文言传》)。
因此阴阳为物:“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传》)。
其二,阴阳指事物的属性和形式,阳的属性为刚健,阴的属性为柔顺:“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说卦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传》)。
阴阳既可以从自然属性又可以从社会属性多方面表现出来,阳是君、父、夫,阴是臣、子、妻;阳是善、仁、爱,阴是恶、戾、残。
等等。
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和谐是其基础和底蕴。
阴与阳相互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
虽然看起来乾卦只有阳爻、坤卦只有阴爻,但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并且两卦是易之“父母卦”,作为一个整体,阴阳俱备化生万物。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传》)。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传》)。
阴与阳的协调是易卦成为统一体的基础。
《易传》及汉代易学揭示了阴、阳爻之间的承、乘、比、应、中的关系。
凡下爻紧靠上爻叫做“承”,即以下承上的意思,凡上爻高凌下爻叫“乘”,阴爻乘阳爻为“乘刚”,六爻之间逐爻相连并列为“比”,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如果为一阴一阳,则为应,一般说来,有应则吉,无应则凶。
“应”即为协调和谐。
“中”即中位,即易卦六爻之二、五爻位,二为内卦之中,五为外卦之中。
如果阴爻居二、阳爻居五位则既中且正,一般为吉、无咎。
据统计,二、五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是总数的一半。
正是“二多誉”、“五多功”(《系辞传》)。
在这些关系中“应”与“中”最突出地反映了阴阳和谐性,《易经》爻辞及《彖传》《象传》从许多卦上表现了这一特征。
就六十四卦而言,凡六爻阴阳协调、和谐都为吉卦,如《泰》卦,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皆阴阳谐和,天地交通为泰。
《既济》卦不仅阴阳全应,而且阴爻居二位、阳居五位,既中又正,象征事情有成。
从《易经》体系看,卦与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杂乱无章的,64卦的排列顺序体现了阴阳对应,一般是互为综卦排在前后位置。
唐代易学家孔颖达将卦序的系统规律性总结为“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第334页)[1]。
就是说每一组卦的两卦之关系不是覆(两卦卦画相颠倒),如屯与蒙,困与井;就是变(两卦卦画完全相反),如坎与离,中孚与小过。
易卦的这种内在联系还表现在卦名的含义上,如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革与鼎、既济与未济即是,它们之间都是阴阳的协调与和谐,相反相成。
不仅如此,64卦也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
“乾、坤者,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故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
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始终万物,故以《坎》《离》为上篇之终也。
”(第10页)[1]《序卦传》给我们描述了万物生于天地,经过蒙昧时期的成长,最后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下经34卦从咸恒开始,咸为交感,喻指男女婚配交感;恒为恒久,喻男女白头到老。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传》),从人到家庭、社会渐次展开,充满矛盾、纷繁复杂,既济与未济表示事物相对完成又没有终止,无穷无尽。
思维的和谐性、系统性在这里得以清晰体现。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又称作“十翼”。
《易传》多次使用“阴”、“阳”二字,并将它们视作相互对应、统一因而决定事物变化的两种因素,以阴阳和谐理解《易经》,建构成《周易》首要的解释系统。
首先,《易传》从哲学高度、从宏观上说明了宇宙整体的和顺与秩序性。
《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就把乾坤看作象征天地的符号,天地承顺关系体现了宇宙整体的和谐,而这种承顺性的和谐乃是万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前提。
《序卦传》所编排的六十四卦顺序图式,实际上是一个表征宇宙秩序性的“代数式”,整体的有序性意味着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而且,和谐还是包含差别、对立、矛盾的有序结构,可以称为要素的定位化,以及定位化要素的协调,这在《系辞传》开篇即明确:“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彖传》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表明万物的协调化即“太和”,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宇宙整体和谐状态。
《易传》把宇宙和谐性概括为阴阳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说卦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传》)。
其次,整体和谐观念还包括阴阳之间不断地交感或交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因阴阳交感而和谐有序,生生不息。
《泰》卦的卦象是天在下地在上,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二气交感,万物化生。
因此《泰》卦的根本意蕴之所以为通达,有大吉之征兆,正是着眼于阴阳的交感。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
《咸》卦也是如此,卦象为兑上艮下,兑为阴、艮为阳,阴气在上、阳气在下,阴阳二气才能发生交感效应。
天地以阴阳二气相感而万物生成,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人类以男女两性交感而家道亨通,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和谐。
《彖传》对此作了精辟的说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系辞传》也有多处论述,如引《中孚》九二爻辞后发挥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应”即为感应响应之意;引《同人》九五爻辞后阐发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的重要意义,成为千古至理名言。
尚中正,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的鲜明特色。
《易传》在这方面作了不遗余力的运用和发挥。
清人钱大昕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
其言‘中’也,曰‘中正’,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刚中’,曰‘柔中’。
刚柔非中,而得中者,无咎。
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2]钱氏的结论未免有些夸大,但在《易传》里,尚中正的思想十分突出,则是毫无疑义的。
通观《周易》“经”“传”,阴阳不仅表达万物内在的本质属性,而且表达更根本的“道”与“理”的属性。
阴与阳的对应、统一、和谐,贯穿在《周易》构建的无限时空中,是《易》之为《易》的精髓。
因此,《庄子·天下篇》一言一蔽之:“《易》以道阴阳”[3]。
朱熹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第2159页)[4]。
江永在《近思录集注》中总结道:“易者,阴阳错综交换代易之谓,如寒暑昼夜,阖辟往来,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其间,非此,则实理无以顿放,故曰其体则谓之易。
言易为此理之体也。
”[5]二《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
从文字学上看,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月”构成,日为阳,月为阴,象征日月阴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