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

合集下载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启示下的德育教育探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启示下的德育教育探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启示下的德育教育探讨罗杰斯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他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尊重个体、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下,德育教育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本文将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给予德育教育的启示出发,探讨如何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下进行德育教育。

一、尊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中,尊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地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和性格特点,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育方案,给予个性化的关爱和指导。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关怀和引导,让他们逐渐打开心扉,积极参与到校园德育活动中来;对于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平等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二、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氛围。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我们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和成长,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机制,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

三、提倡自主学习和自治管理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治管理,强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具有主动性和自制力。

在德育教育中,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谈谈学校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谈谈学校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谈谈学校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指以个体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教育
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学校
教育中,人本思想是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

以下是具体表现:
1. 尊重个体差异: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特长,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关
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价值体现。

2.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也要关
注学生的身心、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等。

3. 人本关怀: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
心理状态,增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建立互敬互爱、和谐友善的校
园文化。

4. 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育应当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观念,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学习,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
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是受到教育家、心理学家等专家
的关注和支持,它旨在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助力学生全面地成长发展。

高校德育之人本理念

高校德育之人本理念

高校德育之人本理念摘要:传统的德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具有先进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理念。

文章结合德育人本理念的内涵,提出了高校德育人本理念落实的路径,以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德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本理念内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58高校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关系到高校德育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高校德育应树立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和责任理念,并遵循这些理念的发展要求来开展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1 高校德育人本理念的内涵及特征1.1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专著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有力的说明。

人本理念,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主体、为核心的思想理念,这是这一理念的目的、原则和尺度。

人本理念折射到高校德育教学中包含有三种意义: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约束,但是这种规范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实现自身完美的途径。

高校德育教学中,学生是道德行为的主体,也是德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其次,德育的目标乃是促进学生这一道德主体的成长,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全面发展。

德育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发展人,前者以社会哲学为试点,后者以人文哲学为主体,两者结合,强调人的自我发展。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重视让学生通过实践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

1.2 整体发展原则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学生的德育完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道德作为精神指引和行为规范,采取强硬的手法进行约束和限制,固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道德化为动力指引和精神源头,更能推进学生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教育学家认为,德育要具有长远的动态发展性原则,依托人本身的发展,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德育育人理念

德育育人理念

德育育人理念一、引言德育育人理念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它关乎个体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育人理念的内涵、重要性、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德育育人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二、德育育人理念的内涵德育育人理念是指通过道德、品质、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德育育人理念的重要性1. 塑造健全人格: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2. 促进社会和谐: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具备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 推动国家发展: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

四、实施德育育人理念的途径1. 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

2.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 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学校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五、结论德育育人理念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应有三方面内涵:一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使教育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三是“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了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了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

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有爱心才有情感,我们应当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

以人为本德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

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

我们要讲平等尊重,不讲师道尊严;要讲理解引导,不讲包办代替、强制命令;要讲师生互动,不把学生当作知识填充的容器。

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学习的征途上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

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

我们老师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中间,既当指导者,又当学习者,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研究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倾听学生心声,以心搏心,以情换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学生的悲欢离合。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是一种强调个体价值和人性的教育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注,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

以下是从八个方面阐述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1.强调个体价值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认为个体价值是教育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独特的、具有无价之心的个体。

教育者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能力和个性,尊重他们的不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2.追求自我实现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追求自我实现,即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教育者需要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掘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强调情感和感性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强调情感和感性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智商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形成共鸣和同情心,从而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4.强调人性和社会性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认为人性和社会性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将自己的命运与他人联系起来。

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念,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5.倡导自由和责任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倡导自由和责任并重。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享受不受约束的自由。

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判断力,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6.重视个体的主观性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性和价值观。

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选择,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7.强调实践和行动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教育者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同时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实践经历,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实践

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实践

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实践。

一、以人为本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教育的方法也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品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尊重和关注,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品德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

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权益。

学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全面发展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包括了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品德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重视学生的智力成长,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等方面。

只有全面发展了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品德教育实践中,全面发展的理念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以致用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还包括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在品德教育实践中,学以致用的理念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学校要注重学生学与思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思想和创新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四、自愿性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还包括自愿性。

自愿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品德教育内容和方式,并且在做出选择后自觉遵守这种选择。

以德育人 以人为本

以德育人 以人为本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

它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以及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凝聚了中华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当今社会,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德育人,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道德是人类社会相互交往和合作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德育人,要求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秉持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人为本,则是教育理念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本身是一项人的工程,其目的是要使被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其高尚的品格和创造性的思维,使之成为有用的人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实现其全面发展。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高校教育中的人本理念

高校教育中的人本理念

高校教育中的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中,人本理念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成长,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人本理念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更是要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尊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与道德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本目标,培养出具有人性特质的人才。

同时,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中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高校教育应该是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灌输和模仿。

因此,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学术自由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本目标。

高校教育的人本理念也体现在教育管理和运营中。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高校应该建立一种人性化、平等化、尊重人的管理体制,关注教育的公正性和效率。

高校管理层应该更好地听取师生意见,注重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的提升,加强师资培训和人员选拔机制,打造强大的教育团队。

总之,高校教育中的人本理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尊重和信任的基础。

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信、有素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因此,我们要推动高校教育的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立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浅析学校德育教育的以人为本

浅析学校德育教育的以人为本

物质生活上的精神生活 ,因此人不仅要求生存而且要 求更为有价值有质量的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就 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现代
社 会 高扬 工具 理 性 , 人性 的丰 富 内涵 被 消融 在对 物 的
需要和价值追求 , 对教育者传递 的信息加以选择性接 受 。如果施教者传递的信息适应 、 满足受教育者的内
强调 德育 工作 中 的人性 回归 。 二、 学校德 育教 育 中人性化 的缺 失

学校德 育教 育需 关注 人性 回归
1道德 教 育与人 性 密切 关联 。马克 思认 为人性 是 、 人 在其 活 动 中表 现 出来 的 区别 于 动物 的根本 特征 , 这
种特征主要指人在 同自然 、 社会和 自身三者的关系 中 作为 自然存在物 、 社会存在物和能动存在物所表现 出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所体现出的 “ 以人为本 ” 理念 , 作 为科 学 发 展 的 核心 , 已被 社会 广 泛 认 同 , 学 校 的 而
道德 教 育 同样应 注 重 “ 以人 为本 ”。学 校 的德 育 目的 在 于 帮助 学 生 更 全 面 的发 展 , 够 与他 人 、 能 自然 和社
要把人 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 , 使人的 自然性得到 符合社会规范 的表达和实现方式 。人 的自然性 、 社会
性、 实践性之间是统一 的, 却又是相互制约 、 相互矛盾 的, 三者之间往往不易协调一致 , 种种矛盾使人 困惑、
迷 茫 , 映在 认 识 上 和行 动 上 , 反 便会 产 生 各 种 不 良意 识 和行 为选择 。因此 , 转变原 有不 正确 的道德 观念 , 提
此, 学校德育应紧贴社会现实 , 富有时代特征。此外 , 具体 内容应具有针对性 , 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及 其思想道德状况 。德育 内容不仅要反映社会对学生的 需求 , 而且还要考虑学生 自身发展的要求。不要将社 会要求与学生 自身发展对立起来 , 而应该将二者统一 起来 , 从而将德育要求 内化为学生 自身的需要。同时 , 学校德育不应该 回避社会现实问题 , 应针对学生关注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探析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探析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探析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学校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要求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完善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还要求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德育规定,以及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还要求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灵魂前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根据自身体会,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标签: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一、德育要以尊重提升和发展人为根本目的所谓德育,就是教人做人做事、体验人生、了悟人生。

为此,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因此,人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发展。

我们讲德育,不是为了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要创造条件发展人、提升人。

德育的核心支点是,不断提升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周围环境、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一个人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提高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因此,这就确定了德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这就确定了以人为本是学校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

阐释这个灵魂,揭示这个原点:它是对人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人是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最高价值;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握规律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要求。

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德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铸就学生的道德基础,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必须针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明辨道德是非,判断道德标准,选择道德取舍。

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外,大学教育还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并阐述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修养。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类的智慧和文化。

大学应该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文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此外,大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艺术教育和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商,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人,愿意奉献和帮助他人。

三、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还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所负有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开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课程,大学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大学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如组织慈善活动、参与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教育的德育教育理念还应注重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和校风。

大学应该积极塑造和传承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文化节等,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术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培养。

人本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人本德育的理念、实施方式以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人本德育的理念人本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注重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而人本德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绪智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人本德育旨在使学生成为有善心、有尊重他人想法的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他人的需求。

二、人本德育的实施方式(一)关爱与关怀人本德育注重关爱与关怀,学校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关怀机制并提供相关支持。

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通过丰富的心理辅导和亲情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情感教育人本德育还重视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并学会积极应对情绪问题。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情商,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社会实践人本德育强调实践与行动,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三、人本德育的重要性(一)全面发展人本德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更注重其品德和情感的培养。

人本德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和人际关系素质。

(二)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对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人本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为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价值观塑造人本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善良品格和道德素养,人本德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1. 引言1.1 概述“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应当尊重和关爱人的尊严、人的利益、人的需求和人的权利。

这一理念源于人类对尊严的追求,强调人的本质和尊严应当成为社会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意味着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关心个体,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质、需求和价值。

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尊重个体差异的意识,不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体裁衣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培养。

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1.2 介绍“和谐德育”重要性“和谐德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人格特征,使其在道德、心理和行为方面都能够和谐发展。

和谐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也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和谐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素质高尚、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通过和谐德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和谐德育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唯有有道德底线的公民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和谐德育,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和谐德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更在于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只有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德育为核心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人本德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范式,在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定义人本德育、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人本德育的实施方法以及人本德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推动人本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实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人本德育的定义人本德育强调以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价值为核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确定等能力,使其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独立、自主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应该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人本德育中,学生被视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心理学理论人本德育借鉴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如自我决定论、自尊理论和成长心理学等。

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其充分发展自身潜能。

三、人本德育的实施方法1.建立学生关系在人本德育中,教师应摒弃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自我。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人本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能够自我决策和自我理解。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肯定。

同时,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决策。

3.倡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人本德育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社区服务项目,并通过反思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人本德育的价值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本德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其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的培养。

个人德育工作理念

个人德育工作理念

个人德育工作理念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德育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教育,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育渗透,全面实施。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作用,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实施德育工作。

四、创新德育,实践为先。

在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要注重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德育知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五、德育评价,多元发展。

在德育工作中,要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

六、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在德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七、尊重个性,多元发展。

在德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并促进他们的多元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摘要: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主题词: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现代社会处于某种人的自觉时代,人的问题越来越占据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越来越成为社会开展的中心目标和根本动力。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也发生了从物到人的位移,弘扬人的主体性,张扬人的个性,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我国教育界曾经存在甚至至今仍然存在着对个体的轻视和压抑,存在着以权威化、绝对化的道德理念提升人反而事实上遮蔽人、贬抑人的现象。

“传统德育教育是‘人学空场’,不是以人,特别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它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标准,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

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

〞1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因此,首先需要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做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意蕴1.以人为本的内涵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普罗泰格拉就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在中世纪,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

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开展。

“以人为本〞作为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其后的开展贯穿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的阐述最为系统和典型。

?尚书?是最早揭示民本思想的文化元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 的效果 , 而造成 了学生与干 部之间 的矛盾 , 反 为
了追求 分数而弄虚 作假 , 了发表 文章而 闭门造车 , 为
对 精 神趣 味 的 追求 缺 乏 。
教 育 主体 方 面 , 学 生 的 忽 视 造 成 主 体 的 缺 失 。 对 主 体 性 作 为 人 的 一 种 特 性 , 中体 现 为 人 的 自主 性 、 集 主 动 性 和 创造 性 。在 教 学 中 要 确 立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就要充分重视学生 的存 在, 引导和鼓励学 生主动参 与 思 想 政治 教学 活 动 , 分 尊 重 学 生 的知 情 权 、 定 权 、 充 决 参 与 权 和 选择 权 。 我 们 政 治 课 堂 的 单 调 恰 恰 反 映 出 而 我们 对学 生主体地位 的认识不够 。 我们常常把学生比 作 学 校 的 产 品 , 好 说 明 我 们 把 学 校 当 成 工 厂 , 教 正 把 师 当成 工具 , 规范性 的宣传取代 心性修养过 程 。 用 用 无 条 件 服 从 取 代 有 血 有 肉有 思 想 的 学 生 自 由选 择 的 欲 望 。 果 是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同 一 个 模 具 出来 的产 品 , 结 不 能 培养 大 学 生 主 动认 识 问题 、 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分 的 能 力 , 进 他 们 身 心 健 康 , 终 是 事倍 功 半 , 育 目 促 最 德


目前 德 育 教 育 面 临的 问题
德 育 教 育是 我 国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课 中极 具 特 色 的 个部分。 当承认 , 应 在建 国后的复杂环境中 , 在统一 思想进 行现 代化 建设 方 面, 育教 育起 过重 大 的作 德 用 。今天 , 当我们面临着新 的机遇、 的挑战 , 新 面临着 众 多新生事 物 , 的环 境的时候 , 新 德育 教育更应 该是 大 学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一 个 关 键 环 节 , 应 该 长 抓 不 更 懈 , 社会 主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保 驾 护 航 。 为 但是 。 我们 既有 的德育教 育 , 论是在 内容 还是 无 形 式方 面 , 面 对 新 时 期 面 临 的 新 情 况 时 , 表 现 出 在 都 定程度 的滞后甚至是脱节 。问题表现在 : 内容方 面 , 于追 求政 治性 与 德育教 育 的功 利 过 性。 思想政治教育 , 名思义 , 顾 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 并重 。但我国的思想政治 教育 , 长期 以来偏重 于政治 教 育 , 一 段 时 间 内 , 育 几 乎 单 一 地 被 界 定 为 体 现 在 德 阶级 意志的政 治工具 , 意识 形态 的宣传 、 政治倾 向 泛 突 出 。对 学 生 的 教 育 , 重 理 想 , 顾 现 实 。 只 不 只讲 共 产 主 义 、 会 主 义 的 大 道 理 。 考 虑 学 生 面 临 的 实 际 问 社 不 题 和 个 人 奋 斗 目标 ; 讲 共 性 , 顾 个 性 , 强调 公共 只 不 只 道 德 和 理 性 。 顾 及 学 生 的 个 人 品德 的 塑造 和个 人 实 不 际需要 ; 只讲 正 确 , 讲 错 误 , 强 调 我 们 在 改 革 开放 不 只 后 取 得 的 巨 大 成 就 , 引 导 学 生 反 思 在 改 革 中 出 现 的 不 失误和国门开放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应对办法。 在我 们使 用过 的德 育教 材 中, 次大 的变 动无 不体 现这 几 点 : 9 6年以后 , 辩证 唯物 主义常 识” 政 治经济 17 “ 和“ 常 识 ” 代 “ 革 ” 材 ;9 5年 后 作 的 修 改 , “ 律 取 文 教 18 用 法 常识” ““ 治 经 济 常 识 ” 18 和 政 。 9 9年 秋 , 验 五 年 的 多 实 套政治教材又在作 较大调整后统称 为“ 思想政治课教 材 ” 无 论 改 变 有 多 大 , 调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与 德 育 功利 。 强 性 是 主 流 。 此 同时 。 与 德育 功 能 被 无 限 的放 大 。 代社 现 会 上 出 现 的 生 态 危 机 、 化 危 机 、 仰 危 机 等 , 些 本 文 信 一
一 一
该用 法律手段解 决的问题 都首先想 到人们 的个人 道 德, 希望学校用德 育去救火 。 形式 方面 , 统的灌输 和量化考 核方法 , 传 手段 单 效果 低下。 目前我们 的德育教育, 一般是采用老师 在讲 台上直接 讲授的方式 。 教会学 生做事 方面多 , 教 会做人方面少 。教学内容既脱离学生实 际, 形式又枯 燥乏味 , 必然带来 的是学生对思想政 治课的排斥与抵 触情绪 。 因此 , 几乎每所高校 , 学生逃课率最高的就是 思 想 政 治 课 。 面对 这 种 情 况 , 般 高 校 采 取 的 措施 , 而 一 不 是 在 教 学 内 容 与 方法 上 的 创 新 , 是 用 高 度 细 化 的 而 量化考核方式强迫学 生受教育 , 明显 的是德育评估 最 打分 : 课一 节扣多少分 , 错 事扣分 , 好事 加分 。 逃 做 做 在每年的“ 三下乡” 等社 会调查中 。 只看重 是否撰写和 发表论文 , 而对于是否真 的进行 了社会 实践则不作 多 问 。在 实 际操 作 中 , 干 部 以上 的学 生 干 部 可 以 获 得 班 额 外 的 德 育 加 分 , 此 这 种 教 育 形 式 , 仅 难 得 带 来 因 不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4期 总第 7 期 06 6
睫 i昔 年 管 彳 . 章 慧 擘擅 l干 p
V 119 No. o 4

浅谈 大学德育教育 的人本理念
金 友 渔
( 陕西师 范大 学 , 西 西安 陕 70 6 ) 1 0 2
摘 要 : 育教 育是 高校教 育的一个重要环 节, 德 而以人 为本 , 尊重人 的需要 , 注重人 的全面发展 。 是人 类社 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 也成 为 了新世 纪德 育教 育的核心理念 在新的形势下, 把这两者充分地 结合起来 , 实 现德育教育的最终 目标 , 是德 育教 育工作者要 面对的重要课题和肩 负的重要任务 。 关键词 : 高等 学校 ; 育教育 ; 德 人本主 义 中 圈 分 类号 = 6 8 D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6 6 ( 0 60 -0 1 0 10 - 1 1 20 ) 4 0 8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