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合集下载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分享到:【导语】:今天,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一图尽览。

今天,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会议。

今年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中,有一个格外引人的注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其实,二十四节气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节气:小雪大雪养生关键词:萝卜加梨养藏精气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

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中医认为生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懒腰。

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舒发了肝气。

节气:雨水惊蛰养生关键词:降火春捂正月是新年,为赶回家过春节,火车汽车上人多温度高,易出现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建议在车上少吃辛辣及卤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黄瓜等降火。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

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护好“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再添中国文化符号,对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吗?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当地时间11月3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日,刚刚从亚的斯亚贝巴回到北京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马盛德、巴莫曲布嫫、罗微、张玲、王应德等在文化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媒体关注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解答。

现场为什么选择“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文化部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

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

“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精准地表达这项遗产,提高其可见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马盛德表示。

现场播放的申遗宣传片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

片中说,“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篇文章带你品味二十四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篇文章带你品味二十四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篇文章带你品味二十四节气之美2019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在叫好称快之余,你是否也开始反思,“节气”这个熟悉又陌生、古老又现代的词汇,已经有多久游离在我们的生活之外了呢?今天用一篇文章,带你重温二十四节气。

以下内容选自著名学者余世存新书《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配图:赵向前老树。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此,著名诗人、学者余世存老师这样说: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但跟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如昆曲、京剧、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剪纸等有所不同,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

一般的非遗文化多指一门古老学问、技艺,是“地方性知识”,即使仍传承下来,但也属于遗老遗少或说小众的。

节气的不同在于,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

因此,节气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

事实上,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

处在一个远离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现代世界,节气所蕴涵的天人相印相应思想、知识及其实践,极有利于校正现代性的异化和危难。

节气是中国人、北半球人进而人类文化中的时间花实。

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余世存老师,在“节气”中走过四季光阴,品味时间之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入“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

入“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

入“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新华网消息…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竟激动的“噔”地一声站起来。

中国老农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如今入了“非遗”,的确令人高兴,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2001年的“昆曲”到如今的“二十四节气”,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39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先祖们的智慧成果再一次得到了认可。

但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应该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列入代表作名录,意味着该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踏上了新的征程,任重而道远。

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对节气是否还有依赖?尤其是随着“地球变暖”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工干预等因素,节气变化与实际的季节变迁存在误差。

既然不是非常准确,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即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早已实现“种灌排收”四位一体,即使远古先民们“旱涝保收”、“年年有余”的美好夙愿早已不是难事,但如今,农耕社会的智慧之光仍闪耀着其穿越历史的不朽价值。

尽管如今利用卫星得到的天气预报数据会更加准确,但是“二十四节气”是对气候状况的经验性总结,到了什么节气就会出现什么气候。

它比现代生活的天气预报内涵更深厚,是对很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预知,对人生产生活起到指导、规划和提醒作用,实际上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节气还是中华民族众多节俗的依存。

中华民俗与节气相依相融,立春对应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中公医疗卫生考试资料公基专业知识51: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科技常识

中公医疗卫生考试资料公基专业知识51: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科技常识

中公医疗卫生考试资料公基专业知识51: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科技常识中公卫生人才网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复习,顺利通过考试!【时政角度】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时政本身来考一般以识记为主。

①地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②项目:“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③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珠算B.昆曲C.二十四节气D.中医针灸【参考答案】C。

中公解析:珠算、昆曲、中医分别与2013、2001、2010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2016年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C。

【常识角度】“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分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①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②反映太阳高度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春分、秋分白昼、夜晚时间各半③反映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④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⑤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⑥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小满、芒种。

2017年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2017年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2017年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的落幕,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体现出国家、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因此“二十四节气”将是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点考试内容。

一、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主要包括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文气象历法。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确定的标准,即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完全符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首先,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

如果以“地球不动”作为参照系,那么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就表现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周年视运动。

周年视运动在天穹上的轨迹,天文术语称之为黄道。

度量黄道上具体位置的坐标,就称为黄经。

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其中,每月的头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

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背景材料】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

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2]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

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

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本文来源: 河南日报 2016-12-28 07:21:16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随着申遗的成功,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作为农耕文明经验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有何实用价值?申遗成功后,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保护,又当采取哪些新措施?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过去曾被誉为“第五大发明”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以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行划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国际气象界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四季分明,温度适宜。

面对大自然季节转换,河南人都会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精准:惊蛰,天上初雷惊起地下蛰虫;芒种,小麦成熟;霜降,水汽凝而为霜……“二十四节气”申遗在河南找到了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登封观星台,一是内乡县衙“打春牛”。

“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

“打春牛”是内乡县知县每年立春时进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

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观星台在申遗中的分量更为厚重。

登封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北邻创建,通过实地测验,测定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确时刻,编制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12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学者张西昌做客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非遗大讲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再认识和人文化,它不仅为农事生产提供标示,同时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异而不断衍生丰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节气习俗,小故事里的“大文章”

节气习俗,小故事里的“大文章”

节气习俗,小故事里的“大文章”作者:冯荔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8年第06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推广“二十四节气”则是弘扬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气中习俗则有着更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也是学生在作文运用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依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多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民俗表演和实践体验中挖掘其中有价值信息,定利于丰富作文指导。

一、巧借活动,丰富节气二十四节气源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给学生的写作增强无限的乐趣,便于学生在灵活参与运用中强化表达。

借助活动探寻相关的内容,能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运用机会,也能丰富节气内容。

开展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更多丰富感知。

如,在每个节气到来时,都要开展一些活动。

如,在惊蛰时组织学生吃梨,看谁吃的梨多且更有形象;在立秋的时候吃西瓜,等等。

除此而外,建议学生开展原创“二十四节气”明信片活动,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根据节气的内容及特征主动设置相应的明信片,让学生都能写上自己的美好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可开展“自我秀”活动,组织学生运手机、DV机等设备拍摄自己和家人在春节、清明、立秋等节日时的活动,通过在QQ群、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客户端进行展示的方式予以交流,并通过一定的文字介绍,能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意识和细致的观察能力,给他们更多的实践运用机会。

创设与节气相关的活动,能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刻感知,利于他们在主动深化运用中积淀深厚感知和丰富素材。

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组织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多表达交流,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记录其中的丰富内容,帮助他们深化认知,产生表达的冲动。

二十四节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具有极高的专业深度。

首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深刻融合。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基础是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通过对日月星辰、季节变迁和气候现象的研究,人们形成了独特的节气系统。

每个节气都标志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如春分代表着百花争艳、大地回春;夏至预示着万物繁茂、日光最长;立秋意味着麦收开始、秋意渐浓等等。

这些节气如同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起来。

其次,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的运用。

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观察和研究节气变化,人们可以合理安排农耕、出行、饮食等各方面的生活活动。

例如,在寒露节气到来之际,人们会注意补充体力和防寒保暖;而小雪节气的到来则意味着要注意预防感冒和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

这种对节气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的传承。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彰显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

在节气变化的规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动和脆弱,从而加深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例如,在立春节气到来之时,人们会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

与此同时,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如清明扫墓、重阳登高等,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

总之,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深度,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使其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态的重视。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自然,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通 知 》 要 求 ,各 地 要 高 度 重 视 , 充 分认识 推荐全 国农村 创业创新 园区 ( 基地 ) 目录 工 作 对 于 支 持 返 乡 下 乡 本 乡 人 员 创 业 创 新 、促 进 农 村 一 二 三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的 重 要 意 义 ,对 照 任 务 要 求 ,精 心 组 织 ,加 强 沟 通 , 形 成 照 部 署 积 极 创 新 工 作 内 容 和 方 式 方 法 ,完 善 优 惠 政 策 和 扶 持 措 施 ,加 大 对 园 区的 支 持 力 度 , 真 正 发 挥 返 乡 下 乡 本 乡 人 员 创 业 创 新 服 务 员 和 辅 导 员 的 作 用 ;充 分 借 助 各 类 新 闻 媒 介 , 通 过 多 种 形 式 载 体 ,全 方 位 、多 角 度 地 进 行 宣 传 报 道 ,广 泛 宣 传 全 国农 村 创 业 创 新 园 区 ( 基地 ) 的优惠政策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 进 一步发 挥全 国农村创业 创新 园区 ( 基地 )

新 的 政 策 ,应 具 有 相 对 齐 全 完 善 的 基 础 设 施 和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能 够 为 返 乡 下 乡 本 乡 人 员 创 业 创 新 提 供 创 业 辅 导 、融 资 担 保 、管 理 咨
询 、事 务 代 理 等 服 务 和 应 有 固 定 的 办 公 场 所 和 健 全 的 管 理 制 度 ,且 运 营 状 况 良好 。
来 源 :农 业部 新 闻办 公 室
农 业 部 将 建立 全 国农 村 创 业创 新 园区 ( 基 地 ) 目录
为 认 真 贯 彻 落 实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关 于 支 持 返 乡 下 乡 人 员 创 业 创 新 促 进 农 村 一 二 三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的 意 见 》的 有 关 要 求 ,进 一 步 采 取 便 利 措 施 推 动 返 乡 下 乡 本 乡 人 员 创 业 创 新, 加 快构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 农 业 部 将 建 立 全 国农 村 创 业 创 新 园 区 ( 基地 ) 目录 ,向 返 乡 下 乡 本 乡 人 员 推 介 并 向 全 社 会 公 布 。为 此 ,农 业 部 办 公 厅 下 发 了 《关 于 建 立全 国农村创 业创 新园 区 ( 基 地 )目 录 的 通 知 》 ,进 行 专 门部 署 安 排 。 《 通 知 》提 出 ,要 通过 逐 步培 育一 批 功能 定 位 准确 、带动 能 力 强 、影 响力 大 的农 村 创业 创新园区 ( 基 地 ),进一 步增 强各 方面 支 持返 乡下 乡本 乡人 员创 业 创新 政 策 的 引导性 、精 准 性 和 协 同 『 生,形成 统 一 的信 息 服务 窗 口 ,并 以 目录 形式 每 年 向全 社 会 公布 和 推介 ,适 时 遴 选 批 全 国优 秀农 村 创业 创新 示 范 园 区 ( 基地 ) , 推 动 返 乡下 乡本 乡 人员 创业 创 新集 群发 展 。 《 通 知 》强 调 ,全 国 农 村 创 业 创 新 园 区 (基 地 )应 是 现 有 各 类 经 各 地 政 府 正 式 批 准 设 立 的 农 村 创 业 创 新 示 范 园 区 (基 地 )中 能 够 落 实 各 级 政 府 及 有 关 部 门 支 持 农 村 创 业 创

2017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考点备考:二十四节气入非遗

2017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考点备考:二十四节气入非遗

2017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考点备考:二十四节气入非遗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分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①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②反映太阳高度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春分、秋分白昼、夜晚时间各半③反映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④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⑤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⑥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小满、芒种。

⑦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清明。

例: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下关于二十四节气描述错误的是()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四季的开始。

C.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在这天昼最长,也最短。

D.二十节气中清明后来演化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答案】C。

中公解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

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提醒大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想要通过考试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公在这里预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光耀古今科技之星荣登世界非遗名录r——科普诗画二十四节气

光耀古今科技之星荣登世界非遗名录r——科普诗画二十四节气

光耀古今科技之星荣登世界非遗名录r——科普诗画二十四节

张纯林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

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

人们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

【总页数】9页(P48-56)
【作者】张纯林
【作者单位】淮南市科学技术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J], 高兴周
2.“二十四节气”入列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 [J], 丁红美;
3.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J], 游雪晴
4.“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J], 新华网;
5.“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J], 李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小编带你看它有多美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小编带你看它有多美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小编带你看它有多美
佚名
【期刊名称】《新作文(小学123年级)》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总页数】2页(P26-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命题人这样考大家!
2.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的意义
3.新经验与新起点——“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4.新经验与新起点——“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5.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作者:高兴周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02期
一、背景材料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文化生活》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2)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

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通过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为世界民族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生活与哲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自然环境特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变化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
“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人类所应做的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开展生产生活实践。

三、能力测试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此回答1~8题。

1.“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美誉的“二十四节气”()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印证了客观事物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天人合一,顺时而食。

”在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人们清明吃青团、谷雨吃椿芽酥、立夏吃青梅饼、大暑吃荷叶饼,这些时令点心广受消费者欢迎。

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这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5.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
A.源远流长
B.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
D.兼收并蓄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优秀文化如春雨润物般浸润人生,这形象地概括了文化对人具有〖CD#6〗的影响()
A.潜移默化
B.深远持久
C.一成不变
D.消极
7.“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敬畏自然是基于()
①人是自然的仆人
②自然界的物质性
③人有主观能动性
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

这说明中国先人()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规律,征服了自然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节气轮回,生生不息。

据此回答9~12题。

9.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后,有些地区仍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这印证了()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客观真理往往因人而异
③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杜甫对冬至前后的景色描写体现了()
①人类社会发展受自然客观规律支配
②人们可以改造规律为自己造福
③自然界的运动遵循其固有规律
④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下图中这套邮票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邮票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表明()
A.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有相同的评价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主体差异性
C.事物的属性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D.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没有同一评价标准
13.屋外大雪纷纷,屋内瓜果飘香……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

这表明()
A.人们已摆脱规律的制约
B.规律的客观性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对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是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既是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其中蕴含着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

我们要做好继承和保护,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展现新的活力。

(1)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原因及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3)入遗只是一个起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请你为其传承和保护拟两个方案。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A
6.A
7.C
8.A
9.B
9.B
10.D
11.C
12.B
13.C
14.(1)原因:“二十四节气”属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继承性。

今天,“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仍具有指导作用。

文化价值:有利于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时间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验证和深化;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把握时序变化的规律;坚持联系观点,认识到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承认自然物质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3)研究“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文献、传统知识,开展民俗实践活动;开展“二十四节气”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举办和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和民俗活动。

(答其中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