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提胃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合集下载

芒针配体针治疗中重度胃下垂54例_王山

芒针配体针治疗中重度胃下垂54例_王山

第11卷 第1期 2009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1Jan . ,2009节细胞免疫功能;梅花针叩刺,能除菀而生新血,两者合用,能影响毛乳的的血液供应,使毛囊血管丛和毛乳头血液供应加速,改善局部头发生长环境,促进毛发生长。

同时,在所医治的50例患者中,有1例无效,其原因可能为:患者系中年肥胖女性,每次梅花针叩刺局部脱发区时,均有皮脂腺溢出,且皮肤易毁损,皮脂腺分泌过多。

(1)可引起毛囊口栓塞、角化过度,影响毛发生长;(2)皮脂分解物油酸、亚油酸、角鲨烯等物质过量,酸度过大,腐蚀毛根,影响毛发生长;(3)肿大皮脂腺可压迫毛囊根部微循环使毛发缺少营养而无法生长;是否为以上原因影响新发的生长,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5种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诊 断与疗效判断标准(草案)[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 56.[ 2 ] 刘宁.医学美容学[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7.胃下垂是由于胃壁张力低下导致胃大弯和胃小弯均下降至不正常的位置,从而引起以消瘦、乏力、纳差、胃痛、坠胀为主症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分为轻、中、重三度。

笔者采用芒针配体针的方法治疗中重度胃下垂5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经X线确诊的54例中重度胃下垂患者中,女28例,男26例;年龄23~58岁;病程1~11年。

1.2诊断标准 站立时,胃X线钡餐透视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1~5cm为轻度,6~10cm 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1.3纳入标准 符合中重度标准者均可纳入。

2 治疗方法2.1芒针治疗 患者仰卧,消毒患者腹部穴位,取8寸长芒针,自中脘右侧0.5cm处进针,沿皮刺入,向左侧天枢方向缓缓推进,直至针尖到达天枢下2~3cm处止。

芒针针刺为主治疗中度胃下垂1例

芒针针刺为主治疗中度胃下垂1例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4234·短篇报道·芒针针刺为主治疗中度胃下垂1例宋倩1,赵守法1,王舒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天津 300193)关键词:芒针针刺;胃下垂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200 胃下垂是指由于内脏的韧带松弛而导致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两髂嵴连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偏移的一种内脏下垂病。

笔者在临床跟诊中观察到1例芒针治疗中度胃下垂,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患者,王某,女性,36岁,公司白领,平素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约4年余,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尤甚,因工作繁忙未进行系统诊疗。

近一周患者因工作繁忙,导致胃脘部胀满症状加重,于2015年10月13日就于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面色萎黄,皮肤色泽不佳,形体偏瘦,头昏沉,周身乏力,胃脘部胀满不适,饮食后加重,纳呆,大便干稀不规律,寐差,舌淡红胖大,苔白,脉沉细无力。

查体:胃脘部压痛不适,无压痛反跳痛,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线的8cm,诊断为胃下垂。

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型诊断: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治则为升阳举陷,健脾和胃。

针刺取穴为: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归来(左)、大横(左)、百会、足三里(双)。

操作方法为:气海、关元穴针刺1.2寸,得气后在针柄上放长约2cm艾条,施以温针灸,留针至温灸结束,使患者自觉下腹部温热缓缓上行,以升提阳气;中脘穴使用6寸芒针,双手缓慢捻转进针,进针深度约为5寸左右,患者自觉针感向两胁及少腹放射,得气后缓缓将针提出,紧按针孔,针刺时,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对芒针的恐惧,以免产生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避免发生晕针等事故。

杨兆钢教授芒针疗法急症验案举隅

杨兆钢教授芒针疗法急症验案举隅

杨兆钢教授芒针疗法急症验案举隅
马彩茗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0(009)005
【摘要】@@ 芒针专家杨兆钢教授从事芒针临床研究3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中国实用芒针治疗>、<芒针治疗法>等书.其针法独特,疗效卓著.作为芒针专家,他多次应邀参加欧、美学术会议,讲学并指导临床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现择其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219,229)
【作者】马彩茗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杨兆钢教授芒针治疗经验浅谈 [J], 王鸿
2.杨兆钢教授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J], 王子臣
3.杨兆钢教授芒针临床经验采撷 [J], 赵洁
4.杨兆钢教授气海穴芒针深刺临床应用举隅 [J], 陈静子;李岩琪;李晓梅;宋晓莉;郭义
5.杨兆钢教授芒针疗法的辨证思路 [J], 薛彩莲;赵慧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芒针治验举隅汇总

芒针治验举隅汇总

芒针治验举隅盛笔者曾师从杨兆钢老师,在临床中运用芒针(特制长针)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兹择要介绍如下。

1 慢性尿路感染郑某,男,32岁。

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3年,某医院诊为:慢性膀胱炎。

曾服用多种药物,疗效欠佳。

现症:尿频尿急尿痛,尿滴不尽,阴部不适。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此乃湿热下注所致。

取中极,芒针深刺2~3寸,令针感放散到尿道,反复施提插泻法1分钟;取水道,深刺2~3寸,令针感放射到会阴部;取气海,深刺2~3寸,行捻转泻法半分钟,令针感放散到尿道,再行捻转补法半分钟;取蠡沟,迎随泻法,留针20分钟。

1次/d。

针1次效显,共针10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发。

按:本例属"热淋",乃因湿热下注所致。

采用芒针深刺治疗,施用相应手法,使气感直达病所,以泻热祛湿。

2 胃下垂赵某,女,36岁。

腹部坠胀不适,轻微疼痛1年,伴脘腹胀闷不舒,饭后及直立时加重。

本市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胃下垂,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拟升阳举气、健脾和胃。

先针气海穴,芒针直刺2~3寸,使阳气缓缓上行,感应放散至肚脐上方,以升提元气;再针中脘穴,深度约3~4寸,使感应向两胁及少腹部放散;针刺关元,施以捻转补法,左侧天枢、大横、水道,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后患者感胃脘部发热、舒适,似有向上升提之感。

各穴均不留针。

再针百会穴以迎随补法;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法,留针20分钟。

针3次后,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明显减轻。

针10次后,坠胀感基本消失。

续治20次后,获临床痊愈。

按:本案与脾弱肌松、中气下陷有关。

中脘乃胃之募穴。

又是腑会,是中焦的枢纽穴,且芒针深刺,导气直达病所,能疏理中焦气机,和胃健脾;以气海补益元气,辅以大肠募天枢,小肠募关元,通调大小肠之气机;以水道、大横等穴,通肠理气;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胃、消积滞;百会升提阳气。

诸穴合用,则奏升阳举气、健脾和胃之功。

3 三叉神经痛袁某,男,52岁。

右侧颜面疼痛3个多月,加重1周。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芒针为主针刺与西药吗丁啉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将81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45例以芒针中脘穴为主,对照组36例口服吗丁啉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芒针治疗组取主穴中脘,选直径0.4mm、长6寸的芒针,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缓慢捻转进针,如针下阻力较大或患者较痛苦时不可强行进针,当患者自觉针感向下腹或两胁肋方向走窜时即为得气,得气后不留针,缓慢捻转出针。

不管得气与否,医者一旦感觉针下有动脉搏动感,应停止进针,以免损伤腹主动脉。

根据笔者的观察,较胖的患者需进针约4~5寸即可得气,较瘦者进针3~4寸可得气。

另外,肝气犯胃型配太冲穴,施捻转泻法;脾胃虚寒型配足三里穴,施捻转补法,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周六、周日休息。

西药组口服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

两组疗程均为2周。

3疗效观察3.1观察方法参照有关文献[1]将NUD的主要症状分成4个系列,并以分级评分方法观察NUD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症状每天出现5次以上为4分,出现3~4次为3分,出现1~2次为2分,症状消失为1分。

3.2疗效评定标准以治疗后评分表的减分率作为治疗NUD的疗效评价指标,分临床显效、有效、无效3级。

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显效:NUD 评分减分率大于50%;有效:NUD评分减分率在20%~49%之间;无效:NUD评分减分率小于20%。

3.3统计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值的比较,采用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及组间比较。

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4结果4.1症状评分上腹部烧灼感,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反酸,呃逆、恶心、呕吐等四个系列主要症状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4.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芒针组45例,显效23例,占51.11%;有效17例,占37.78%;无效5例,占11.11%;总有效率88.89%。

芒针治疗胃下垂48例疗效观察

芒针治疗胃下垂48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咨讯

21 0 0年 1 月上 第 2卷 第 3 期 1 1
No e e 2 1 Vo . No 3 v mb r 0 0 1 2 .1
1 08 ・
J un l f iaT a iin l hn s d cn  ̄omain o ra n rdto a ie eMe iieIf r t o Ch C o
2 治 疗方 法
21 双 芒 针 搓提 刺 法 : 者取 仰 卧 位 , . 患 医者 取 5 7寸 2 — — 4 2 长针两根( 6号 即所 谓 双 芒针 )第 1 针 点 为 双 侧 不 容 穴 , 进
( 脐直上 6寸旁开 2寸 )分别沿皮下 02 . m的深度 向 , . —03 c 天枢穴方 向透刺 ,第 2进针点位 于以不容穴为起点沿肋 弓 下缘 1 1 c 的弧度线上 , 一 .m 5 每隔 3m许为一进针点 。第 1 c 进针点向天枢透刺 , 2 第 进针点 向大横穴方 向透刺。 进针时 刺 手 缓缓 而进 、 手在 腹 部 要 触 感 到针 尖 前 进 。 法 为 双 芒 押 手 针同时同向的搓提法 , 即单方 向捻针( 滞针 ) 向上抽提 , 并 使 患 者 上腹 部 、 胃部 有 向上 抽 缩 感 , 1 分 钟 进 针 1 , 次 每 0 次 每
恢复正常者 。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钡透 胃下极 回升
3 6m 以 上者 。 — c 好转 : 床 症 状 改善 , 透 胃下 极 回升 2m 临 钡 c 左 右 者 。无 效 : 床 症状 有轻 微 改 善 或 无 改 善 , 透 胃下 极 临 钡 回升 lm 以下 或 不 升 者 。 c
32 治疗结果 。痊愈 3 . 4例 , 显效 8例 , 好转 4例 , 无效 2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 P< 0 0 ) .1 。
[ 主曩词】 消化不良/ 针灸疗法; 长针疗法
Ot e v t n 0 Th r p u i s r a i n o eae t cEfe to fc fEln a e Ne d eI e a y 0 o g td e l t r p nN ̄ Ul e a i eDy p p i m- c r t v s e sa
WagZee n / n,Wa g ( i h n P S a ∞n a w yC nrl opt , e e 00 1 , I ) gR i a e t H sil H bi 5 0 1 ( 1 l a a a [ l at P i e ocm ae l i/ hr e ̄ A mreJ r s T p r cnc te u c妇 to o gt ede } f ya d h p 。e  ̄ -l r a o i s p a S flnae el t a n 【 m E d D ∞ e d ̄ 目 p u eo c a r yppi. ee s i t-n a o ts em r ncr v e t n et a (5cs i d f e ses Meld Eg yo e 辩  ̄p f n er d ̄ y ̄ i di o口 n n  ̄ p 4 a a h c i a d d n 肖)adcn n - o n gop 3 a曙) d ru (6cs wr r t eet ae e dma lb cp 盯 r a l g ( V1 ) t  ̄gtdno[adoaa — i y yaI u∞| t u】 n 1 e z 哪 C 2 wi hd qse ed r d en l
每 日 1 周六、 日 欢, 周 休息。 西药组 口服吗 丁啉 , 每次1 0mg 每 日 3欢 。 ,

芒针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技术方案

芒针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技术方案

芒针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技术方案芒针技术是用针身细长、形如麦芒的针具深刺腧穴治疗疾病的针刺技术。

芒针,由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其针身细长如麦芒,因其体长刺深,通过穴位刺激,易产生经络感传以及气至病所的针感,所以其治疗效果明显。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和脏腑病症。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以直径0.30~0.35mm,长100~200mm的毫针为主。

(二)基本操作方法1.刺手和押手的配合(见图1)(1)刺手的姿势:用右手(刺手)拇、示、中指第1关节夹持针柄的稍下方,用环指抵住针身,以使针体和皮肤表面保持垂直。

(2)押手的姿势:左手(押手)自如地放在穴位表面的皮肤上,中指、环指及小指的第1关节自然弯曲90°左右,3个指头的指甲尺侧贴于穴位周围,示指端压住穴位旁的皮肤,针身则首先通过拇指与示指第2关节横纹之间,其次通过示指末节与中指末节之间进入皮内。

图1.芒针操作示意2.进针先取好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刺手持针柄下段,押手拇、示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体下段,使针尖抵触穴位。

当针尖贴近穴位皮肤时,双手同时用力,迅速刺过表皮,并缓慢将针刺至所需深度。

穿皮时手法动作要敏捷,以减轻病人痛感。

捻转宜轻巧,幅度不宜过大,最好在180°~360°之间为宜。

3.常用针刺手法(1)直刺指与人体穴位表面呈90°垂直刺入,直达应刺入的深度。

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多采用直刺。

(2)斜刺一般以40°~60°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实施针刺手法。

适用于骨隙中的穴位或重要脏器周围。

(3)横刺又叫沿皮横刺,或横刺沿皮透。

横刺进针,循经一针即可刺数穴。

多用于头、胸、四肢皮肤浅薄处。

(4)倒刺倒刺在于用针方向,如上廉泉穴,刺时针柄在下,针尖朝上,刺入舌根。

4.出针在针刺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出针应轻柔缓慢,是将针尖提至皮下,再轻轻抽出,同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并减轻疼痛。

芒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

芒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

12 1 进针手法 ..
临床施术 时 , 先选好进针穴位 , 局部皮
肤消毒后 , 以右手拇 、 、 示 中三指持 针柄 的稍下方 , 无名 指 抵住针身 , 左手拇 、 、 示 中三指扶持 针体 的近下端 , 使针 尖 抵触穴位 , 手捻 动针 柄 , 右 同时 左手 的拇 、 二 指稍加 用 示 力, 压捻结合 , 迅速刺透表皮 。在芒针 的进针 过程 中绝 对
针 相 同 , 用 的为 2 常 6号 ( .5m 、8号 ( .8m 或 3 04 m)2 0 3 m) O 号 ( .2mm) 如 果 针 刺 深 度 在 长 毫 针 所 能 达 到 的 针 刺 03 。 范围内 , 用毫针代替 。 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突穴 、 面部透穴等均应采用 变向刺法 , 这就 靠押手 的准 确 动作来改变针刺 的角度和方向。 12 5 出针方法 .. 针刺施术 完毕后 , 应把 针退 出皮 肤表 面或者左手拇 指把 消毒 棉球 紧压 于透 穴上 , 其余 四指疏 开, 扪于“ 透穴” 达 穴” 与“ 之间的皮肤上 , 并将 “ 透穴” 的皮 肤加以固定 , 右手持 针柄轻 轻将针退 出。出针 后 , 左手在 透刺的针体通道 口, 稍作按 揉扪循 , 以防止经气 壅滞 。如
定深度 , 得气以后 , 以施行补 泻手法 。补 泻手法 多采用 可
不 能 忽 视 押 手 的 作 用 。押 手 的 运 用 不 仅 关 系 到 能 否 顺 利
血管所致 。此时应立 即以干棉球按压出血处片刻即可 J 。 12 6 其他 除一般施术操作外 , .. 芒针还有一 些特殊刺 法 。如当代针灸名家 田从 豁应用 特制尺 寸的芒针 通调督
脉 针 法 , 穴 以督 脉 背 部 腧穴 为 主 , 取 由上 向 下 透 刺 时 , 以取

芒针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概况

芒针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概况
维普资讯
针灸临床杂志 2 0 年第 2 卷第 6 07 3 期
芒针 临床 应 用 与 实验 研 究概 况
吴志刚( 指பைடு நூலகம்)杨 兆钢 ,
( 天津西青 区中医医院 , 天津 30 8) 0 30
摘 要: 本文从 芒针 的刺 法、 穴、 腧 实验 研 究等 方 面 , 对芒针 临床 应 用与 实验研 究情 况进行 了总 结 。认 为 芒针在治疗的主导思想以及治疗特点、 穴位的创新、 灵活多变的操作手 法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 , 具有 较 高 的临床 实用价值 和 疗效 。 关 键词 : 灸 ; 针 芒针 疗 法 ; 综述 中图分类 号 : 253 R4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5一c7(0r)6 05 3 10 r 92C o —05 —0 7 7
者 改 服 氟 呱 酸 。 结 果 :芒 针 组 4 例 ,治 愈 2 9 5 (10 %)显效 9 1.7 , 效 1 (0 4 %) 总有 5 .2 , (83 %)有 0 2 .1 , 效 率 4 (98 。毫针 组 3 , 48 .%) 0例 治愈 1(33% )显 03 .3 , 效 4( 3 3% ) 有 效 6( 0 0 , 有 效 率 2 1.3 , 2 . %) 总 o (66 %) 6 .7 。西 药 组 :0例 , 愈 8 2 .7 , 效 3 3 治 (6 6 %) 显 (09 , 1 .%)有效 72 .3 , (33 %)总有 效率 1(0 0 。提 86 .%) 示 芒针 治疗 慢性 前列腺 炎 的疗 效 明显优 于药 物组 和毫 针 组 。在症 状学 改善 方 面 ( 频 、 尿 尿后 滴 沥 、 白及 各 滴 部 位疼 痛等 ) 针 的效 果 更 明显 。粟 氏[ 等用 秩 边 透 芒 6 ] 水 道为 主治 疗 外 阴痰 痒 症 4 。对 照组 先 以一 洗 净 6例 冲洗 阴道 , 以双 哇泰 泡 藤 片 塞 阴 道 。结 果 : 疗 组 后 治 4 6例 , 有 效 率 9 .% 。对 照 组 4 总 13 6例 , 有 效 率 总 6 .4 , P<0 0 ) 30 % ( .1 。 12 弯刺 法 . 弯刺 法是 芒针 刺法 中典 型 的变 向刺法 。适 用 于直 刺 或斜刺 均不 能直 接达 到 目的 的特殊 穴位 。陈氏 [ 等 ] 用 天突 、 知 、 全 鸠尾 、 中 , 廉 配足 三里透 三 阴交治 疗假性 球麻痹吞咽障碍 5 例 , 0 天突穴用弯刺法 , 使针芒沿胸 骨柄 内侧缘 下行 , 3—5寸 左 右 , 患者 胸 前 有 胀 闷 深 待 感后立即缓慢捻转 出针 : 对照组 : 取穴 : 廉泉 、 内关 、 通 里、 金津、 玉液 。常规针刺。结果治疗组 5 0例 , 愈 治 1, 1显效 2 , 显率 6 %。对 照 组 5 o愈 2 o例 , 治愈 3显 效 , 9 愈 显 率 2 % ,P <00 ) , 4 ( .5 。杨 氏 J 等认 为 天 突 穴 弯 刺 法 治疗 范 围较 广 , 明显 降低 吸 气或 呼气 阶 段气 道 可 阻力 , 可使 食道 蠕动 增 强 , 内腔 直径 增 宽 , 餐 下移 增 钡 快 ,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 对 可使其症状消失 , 腺体缩小 , 基 础代 谢 明显 降低 。 13 透刺 法 . 透刺法 也是 芒针 刺法 的一个 重要 特点 。葛 氏L等 9 J

芒针弯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芒针弯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 —0 6
刺 灸 聚 英
芒 针 弯 刺 法 临床 应 用 举 隅
宋晓 莉 , 杨 兆钢
( 1 . 天Leabharlann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3 0 0 1 9 3 ; 2 . 天津 中医药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 院 , 天津 3 0 0 1 9 3 )
[ 3 ] 高希言 , 孙婵娟 . 针灸背俞穴治疗胸 痹的 I 临床 观察 [ J ] . 国际中医
中药杂志 , 2 0 1 0 , 3 2 ( 3 ) : 2 8 8
[ 4] 李红坤 , 覃坚清 , 黄玉环 , 等. 改 良隔姜 灸治疗慢性 副鼻窦 炎的疗 效观察及 护理 [ J ] . 2 0 1 2 , 1 0 ( 2) : 2 4 6—2 4 7 [ 5 ] 陆寿康. 刺法灸法学 [ M]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 0 0 3: 1 8 2
为心痛之 要穴 ; 《 针灸 大成》 日: “ 厥 阴俞 即心包 络俞 也。 ” 心包 络为 心之 防护 , 灸 之 可 温补 心 阳 。胸 腹 部 募 穴 中 巨阙乃 心之 募穴 , 膻 中为 心包 募穴 , 两穴 都 可宽 胸理气 、 调理气血。俞属 阳, 募属 阴, 俞募结合 , 使人体 阴 阳平 衡 , 经脉 通 利 , 则 心痛 自消也 。又 因上述 穴位 对 应人体 的心 脏部位 , 灸之 可直达 病所。《 医学 入 门》 说: “ 虚者 灸之 , 使火 气 以取 元气 , 实 者灸 之 , 使 实 部 随
关键 词 : 杨 兆钢 ; 芒针 ; 弯刺 ; 太阳 ; 天 突
中 图分类 号 : R 2 4 5 . 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0 7 7 9 ( 2 0 1 3 ) 0 1 0— 0 0 4 3— 0 2 急诊 于 附近 医院 , 诊 断 为三叉 神经 痛 , 予卡 马地平 片 , 1

胃下垂的芒针治疗举隅

胃下垂的芒针治疗举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第21卷第8期111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胃下垂的芒针治疗举隅王天依1,2,杨铭1,2(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00)摘要:芒针其针体长,可直刺深透,一针多透,穴少而精,弥补了一般针刺用短针的不足,能刺激人体深部,通过经络感传,以达到气至病所、针到病除的效果。

轻度胃下垂通过芒针治疗很快会收到良效,因其不似服用汤药会给胃增加负担,却能迅速达到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芒针治疗胃下垂的文献和书刊进行搜集整理,发现主要可以参考杨兆钢教授的芒针治疗经验、曲衍海主任的动态取穴法、各种芒针提胃法此三大类别以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芒针;胃下垂;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08.042 本文引用格式:王天依,杨铭.胃下垂的芒针治疗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8):111-112.0 引言胃下垂指直立位,胃大弯达盆腔而胃小弯最低点达髂嵴连线以下的疾病。

中医其相关描述见于《灵枢·本藏》:“脾应肉……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肉䐃不坚者,胃缓”,此属中医“胃脘痛”、“腹胀”、“虚劳”等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虚气陷。

轻度胃下垂的患者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一定程度的胃下垂可导致胃肠动力与分泌功能降低,出现食少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嗳气及便秘等。

常见同时存在消瘦、乏力、心悸、体位性低血压和晕厥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胃-十二指肠两端依靠韧带等解剖结构的牵拉支持是固定不动的,食管与胃相连的贲门部、韧带的牵拉均起到固定作用,并与膈肌的弹性与高度、腹内压的稳定、腹肌力量强度及腹壁脂肪组织含量密切相关。

而除了两端胃可向各个方向有限度地活动[1]。

胃壁的张力情况分为四个类型:高张力(牛角形)、正常张力(J 形)、低张力(鱼钩形)、无力型(鱼钩形),后两种情况极易发生下垂。

针灸中的秘术——提胃法

针灸中的秘术——提胃法

针灸中的秘术——提胃法“提胃法”是运用古代辅助行针手法——“搓法”,一味施行单向捻转,致使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人为滞针的现象,而实施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

滞针可使行针、出针均感困难,患者也感觉疼痛。

因此,滞针现象一直是作为针刺异常情况记载于针灸医籍(包括现今教科书)中的。

但是如果利用好了这个“滞针现象”,针刺效果也会令人相当满意。

提胃法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治疗很多韧带松弛的疾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弹响髋、肩锁关节松弛等,由于最早期是应用于胃下垂的,效果较明显,所以就以提胃法著称,提胃法一般得用较长的毫针,所有又称“长针提胃法”,此法给韧带松弛类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

下面我就以胃下垂为例介绍提胃法。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角隅或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6cm以上),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发生于身体瘦弱、从事站立工作的瘦高女性(如教师、营业员等)。

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

本病主要因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虚气陷,肌肉不坚,无力托举胃体而成。

【主要穴位】提胃(中脘穴旁开4寸)、升胃(下脘穴旁开4寸),均为双穴;配穴:中脘、气海、百会、胃俞、脾俞、足三里;加减: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者加公孙、内关;嗳气、喜叹息者加太冲、期门。

【具体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26~28号5~6寸长的毫针分别从提胃、升胃穴朝肚脐(或脐下)方向斜刺,得气后先用行针辅助手法——搓法,造成人为“滞针”现象,然后双手持针柄向上提拉30~50下(也可以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接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刺激3~5分钟,以腹肌出现阵发性规律收缩为佳)。

间歇5分钟左右再重复进行,反复操作3~5次。

最后将针按反方向单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配穴及加减穴均常规针刺,配穴均用补法,加减穴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腹部和背部穴针后加灸或加拔火罐、每日1次,两周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病程稍长,必须坚持治疗。

芒针临床应用举隅

芒针临床应用举隅

芒针临床应用举隅
陆凤美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年(卷),期】2007(0)S1
【摘要】2005年3-9月,笔者有幸到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门诊进修半年。

芒针是老师们的特长之一,现将芒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介绍。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由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其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

它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主治"深邪远痹"。

芒针的结构与毫针一样,都是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组成,只是长短不同。

毫针多以25~75 mm 常用,芒针以125~200 mm为多,直径0.35mm左右。

《针灸学》中阐述穴位针刺深度一般是8~50 mm,只有环跳穴是50~75 mm。

【总页数】1页(P116-116)
【关键词】芒针;针刺深度;针灸学;不锈钢丝;针灸部;穴位;环跳穴;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留针
【作者】陆凤美
【作者单位】马关县中医院针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芒针弯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J], 宋晓莉;杨兆钢
2.杨兆钢教授气海穴芒针深刺临床应用举隅 [J], 陈静子;李岩琪;李晓梅;宋晓莉;郭义
3.芒针提胃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J], 李俊;葛书翰
4.\"韩氏芒针·附龙会凤法\"治疗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举隅 [J], 韩永海;韩旭;马佳佳
5.胃下垂的芒针治疗举隅 [J], 王天依;杨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芒针疗法

芒针疗法
• 3.鱼腰透攒竹法由眉中心(直视正对瞳孔)
稍上方向眉内端之相当攒竹穴处刺。病人 仰卧位,针尖由眉中心稍上方起向眉内端, 沿皮下刺进,至攒竹穴止。深度1.5寸。 感应:局部酸麻胀。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 经痛
• 4.迎香透下睛明法由鼻翼旁0.5寸处沿皮
刺向目内眦下0.2寸,相当于睛明下处止。 病人仰卧位,针尖向上,由迎香穴入针, 直对睛明穴沿皮刺入。深度1~2寸。感应: 局部酸麻胀感。 •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鼻窦炎、副鼻窦 炎、鼻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小儿昏睡 露睛。
• 1.志室透命门穴法 由第2腰椎旁开3寸,直
刺入第2腰椎棘突下缘,即相当于命门穴处 止。病人取侧卧位,针尖由相当于志室穴 处刺入,向内达命门穴止。深度2.5~3寸。 感应:局部先呈酸胀感,继而以感应放散 到下肢为佳。
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增生性关节炎、 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 2.取三健穴法健步、健中、健下三穴位于
截瘫病人治疗图片
颈椎骨折致脊髓损伤的高位截瘫病人, 三月后站起来了
主治病症:二、面神经麻痹、面神 经痉挛、三叉神经痛
• 1.太阳透下关法 由眉角外一横指凹陷中,
相当太阳穴起刺向耳前颧弓下缘凹陷中, 当下关处止。病人仰卧位,头放平。针尖 斜向下稍后方,进针要缓慢,从太阳穴通 过颧弓直达下关。深度2~3寸。感应:上 齿龈酸胀感为佳。 . •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牙痛、下颌关节 炎、偏头痛、牙关闭紧、咀嚼无力等。
注意事项
• 1、患者如初次接受芒针治疗,要耐心地对他作一
般情况介绍,劝其不要惊惧,不可随便移动体位。 并注意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2、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每感疼痛, 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可以 用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辅助之。 3、诊断未明的急性疾病,切勿滥用芒针治疗,以 免延误病情。 4、过饥、过饱、酒醉、过度疲劳和某些不能合作 的患者,应改在较宜的情况下再施行芒针治疗。

邵氏“芒针心法”伤科临证撷萃

邵氏“芒针心法”伤科临证撷萃

邵氏“芒针心法”伤科临证撷萃邵氏“芒针心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伤科临证治疗方法,由邵心如医师创立。

该方法以针灸配合中药的综合疗法,通过调理气血、活络通经,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各种外伤的目的。

芒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针,形状如同芒果而得名,针尖圆滑,使用时无需扎入皮肤,而是贴附在患处,利用针尖上的微电流和针体上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芒针有较强的导电性和吸附性,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毒素,并促进组织修复。

邵氏“芒针心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治疗:1. 经络疏通:中医认为疼痛是气血阻滞的表现,通过使用芒针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气机,消除疼痛。

2. 活血化瘀:外伤导致的疼痛通常伴有淤血瘀阻,芒针能够刺激局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加速组织修复。

3. 肌肉放松:外伤引起的肌肉紧张,常导致疼痛和功能受损,芒针可以通过微电流的刺激,达到肌肉放松的效果,改善疼痛和增强活动能力。

4. 药物吸附:芒针表面有微孔,能够吸附中药药物,通过与皮肤接触,将药物渗透到肌肉、韧带和关节中,起到舒筋活血、消炎止痛的作用。

邵氏“芒针心法”在临证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外伤的治疗,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扭伤、肌肉劳损等。

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深受患者欢迎。

邵心如医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临床经验,如深沉经通在治疗脊柱骨折时的应用,早期开窗刮痂积极纱布包扎在治疗割伤时的应用,以及根据脉象特点区分是否需要使用中药等。

这些经验丰富了邵氏“芒针心法”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邵氏“芒针心法”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完善该治疗方法,并推广到更广泛的临床领域。

相对于西医的手术和药物治疗,邵氏“芒针心法”在应用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邵氏“芒针心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伤科临证治疗方法,通过针灸和中药相结合的方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放松肌肉和吸附药物,达到治疗外伤的目的。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张绪峰;蒋丽元;王慧【摘要】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芒针组、针刺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较针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症状积分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有效率(95.6%)高于针刺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穴芒针速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其中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芒针速刺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速刺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3页(P141-143)【关键词】消化不良;针刺;芒针;穴,中脘;巨针疗法【作者】张绪峰;蒋丽元;王慧【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牡丹江市中医医院,牡丹江157000;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牡丹江市中医医院,牡丹江1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of acupuncturewith differentneedlingmethods at Zhongwan(CV12)i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FD).M ethod Ninety FD patients were random ized into an elongated needle group and a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longated needle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Zhongwan with elongated needles,while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was by acupuncture at Zhongwan perpendicularly by depth of 0.5-1 cun with needles retained after insertion.For both groups,the treatmentwas given once a day,2 weeks as a treatment cours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observing dyspepsia symptom score and effective rate.Resu lt After treatment,the symptom scores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P<0.01,P<0.05).After treatment,the scores of after-dinner bloating and early fullness in theelongated needle group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acupuncturegroup(P<0.01,P<0.05);therewere no 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the scores of upper abdom inal pain and upper abdom inalburning sens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elongated needlegroup(95.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82.2%)(P<0.05).Conclusion Elongated needle with quick insertion at Zhongwan an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at Zhongwan both can improve FD symptoms.Elongated needlewith quick insertion can produce amore significant effect in improving post-dinner bloating and early fullness than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The effective rate ofelongated needle therapy at Zhongwan issuperior to thatof conventionalacupuncture.[Keywords]Dyspepsia;Acupuncture;Elongatedneedles;Point,Zhongwan(CV12);Big needle therapy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 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由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长期、持续的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部疼痛及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词 : 芒针 4 ; 胃 法 提
中图分类号 : 2 5 3 R 4 .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5 C 7 (0 8o —0 1 0 10 一 r 92 0 ) 4 04— 2 7
芒针疗 法是运 用长针 刺激穴 位而达 到治疗作用 的
方法 。因其针 具 细 长 如 麦 芒 而 得名 , 由《 经》 九 系 内 “
下垂 神经性呕吐、 胃肠功能紊乱 、 固性呃逆等多种 顽 临床顽症 , 都有较 好的疗 效 。现 介绍如下 , 以飨 同道 。
1 针法操作
仅吃 1 , 两 周身乏力。近 2 个月饭后腹胀加重 , 经常嗳 气, 心窝部常有隐痛。于本院做上消化道钡透检查 , 示 “ 胃大弯低于髂嵴连线 8c ” 临床诊断: m , 胃下垂。 自
针治疗难 以企及 的效果 。芒针提 胃针法 为芒针应 用于
临床的一种特殊刺法, 传于~杭州老中医, 初始用于治
疗 胃下垂 , 经我们长 期临 床应用 实践 , 现此针法 对 胃 发
韩 某 , ,4岁 , 女 2 护士 。主诉 : 后腹 胀 , 坠感一 饭 下 年 。1 年前 出现饭 后 腹胀 、 坠感 , 敢 多 吃 , 下 不 每顿 饭
弱, 中气下陷所致, 采用芒针提胃针法治疗。针刺治疗
l 后 , 后 腹胀 明显 减 轻 , 食 增 加 。治 疗 2 0次 饭 进 o次 后 , 色较前红 润 , 后 腹 胀 、 面 饭 下坠 感基 本 消失 。体重
针体沿皮下缓缓向左侧肓俞穴横刺 , 待针尖刺至左侧
肓俞穴下方时 , 补 3 症状 无变 化 , 故来 针灸 。现形
取穴 : 阙透 左 肓 俞 。患 者取 仰 卧位 , 规 消 毒 巨 常 后, 选用 04 ×15ml .5 7 i芒针 , l 自巨阙穴 快速刺 入皮 下 ,
体消瘦 , 面色淡 白, 舌淡, 苔白, 脉沉弱。此为脾 胃虚
提 , 医者手 下有重 力感 、 以 患者脐 周与下 腹部有上 提感
为好。每 次治疗 , 针 2 i, 卧床 休 息留针 1 提 0mn 再 0
较治疗前增加 3k。上消化道钡透检查示 “ g 胃下界在 两髂嵴 联线下 3c , m” 己愈 。1年后 随访 , 自觉 症状 已
完全 消失 。
异常 的运动模式 , 腿 的前 、 、 侧肌 群肌 力 的不平 小 后 外
衡与不协调 , 出现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即偏瘫步 态 。这种现象 属 中医“ 痉证 ” 范畴 , 根据 中医理论 , 是肝 肾阴虚 、 血不养 筋所致 , 治疗 应该补益 肝 肾, 养血 柔筋 , 故应重视阴经腧穴和屈肌上腧穴的应用。委中、 委阳、 合阳、 山、 承 承筋 、 阴交 、 三 阴陵泉 等穴位 的选取 即根据 “ 避免刺激优势肌” 的理论 , 选用阴经或屈肌上的腧穴 进 行针刺 , 刺激痉 挛肌 的 拮抗 肌 , 使肌 痉挛 松 弛 , 促 控 制异常运 动模 式 。温针 灸 是 我科 的传统 疗法 , 针 刺 是
更加速了药物透人的量和深度 , 使药效充分发挥作用 , 举两得。但值得注意 的是偏瘫患者感觉减退, 对热 刺激 不敏感 , 中药熏 洗是应 控制温度 , 蒸器与肢 故 及熏 体的距离 , 防止烫伤。综上所述 , 温针、 中药熏洗配合 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有显著 的治疗效果。

且方法科学、 疗效确切、 经济简便, 值得推广。 参考文 献 :
维普资讯
J A . r2 0 V 12 N 4 E M Ap,O 8, o .4, O.
药熏洗 配合康 复训 练 的方 法 , 治疗 脑卒 中后 步行 功 能
与艾灸 相结合 的一种方法 , 能起 到温通经脉 、 畅气血 宣
艾灸的温热效应更能促进肌痉挛的缓解。中 障碍 , 很好地把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和现代康复技术结 的作用 , 合在 一起 , 中西 医互 补 , 效确切 。 疗 药熏蒸具有热疗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 达到活血通络、 养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 , 肢体痉挛 、 足下垂、 内翻, 血柔筋之功 , 本文中药熏洗所选中药具有活血止痛、 舒 原因是大脑皮层或锥体束受损L , 1 大脑皮层通过锥体 筋解痉、 j 祛湿消肿的功效, 而且熏蒸的温热刺激可以向 束对脊髓阶段反射 的正常抑制作用减弱或丧失 , 导致 大脑皮层传递 冲动信号 , 以激活大脑相应 区域功能的 同时亦使局部皮肤毛囊 、 毛细血管扩张, 被抑制的皮层以下中枢的原始运动反射释放, 引起 了 觉醒和恢复 ,
作 者简 介 : 李
俊 (95~)男 , 治 医 师 。研 究 方 向 : 穴 特 异 性 的临 17 , 主 腧
床 研究 。
按语: 现代 医学认 为 胃下垂 是 胃膈 韧带 与 肝 胃韧
维普资讯
针灸临床杂志 2O O8年第 2 4卷第 4 期
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导致 胃小弯在髂嵴连线 以下或 胃大弯在髂嵴连线 以下 6c m以上 的病症。中医理论 认为本病为脾 胃功能失调 , 气机逆乱 , 管腔约束无力, 脾 弱肌松 。《 枢 ・ 灵 本脏 》 胃下者 , 日“ 下管 约不 利 , 肉胭 不坚者 , 胃缓。患者 因脾 胃虚 弱, ” 不能升举 阳气 , 中气
[] 杜建 , 1 陈立典 . 中西医结合康 复学 E ]北 京: . r a 人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4 9—5 0 6: 8 Ol
收 稿 日期 :07 2 0 20 —1 — 5
芒 针 提 胃针 法 临床 应 用举 隅
李 俊, 葛书翰 ( 指导)
( 中国人 民解 放军第 43医院 , 宁 沈 阳 104 ) 6 辽 102
mn io提针过 程 中, 医者若 感到重力感 消失或 有脱 落感
时 , 将针退 出大半 , 后 再重 复 进针 , 下刺 至左 肓 须 然 皮
针” 中的长针发展而 来 。芒针疗 法针法独 特 , 可疏 导脏
俞穴后稍捻转再慢慢提针 。
2 验 案举例
2 1 胃下垂 .
腑经络气血 , 并通过经络感传使气至病所 , 达到普通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