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

合集下载

模块化定义和创新

模块化定义和创新

模块化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几十年中,随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模块化技术和思想与其应用领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模块化作为产品设计方式。

创造出不胜枚举的优秀产品,如IBM360,个人电脑等。

模块化的产品设计生产方式,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的模块化进程,从而一场浩大的模块化管理随之而起。

环顾我们的生产生活,到处都有模块化的影子,从生产模块化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不但帮助对产品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还应用于创新方式之中。

本文从模块及模块化的概念内涵谈起,简要回顾模块化对管理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Start(1965)指出,为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种类最大化的需求,企业要发展模块化生产的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此后,模块的定义几经变化,内容逐步充实扩大,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闻的推移,模块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从构成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组件,渐渐脱离产品实体,向系统方向发展,越来越具有通用性质。

隐藏于模块化生产及管理背后的逻辑;Simon他认为复杂系统可被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保持一定的层级关系。

子系统还可以再继续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

那么这些子系统就是构成整个系统的模块。

1.2模块构成属性模块通常可以被理解为组合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典型的通用独立单元。

它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的通用独立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胡晓鹏,2004)。

从模块的定义和内涵,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模块的一些特征属性。

黑箱是模块的基本特征,系统是由模块构成,系统设计师不必要、也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模块的内部结构,两只需知道模块的功能和输入、输出端的接口要求,即可用来构成系统(童时中,1995)。

模块是可组合成系统的独立单元,其基本特征为:具有确定的功能;是一种标准单元;具有能组合成系统的接口,因此组合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这是模块实际运行中的特点,是从实体的物理角度的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模块化结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模块化结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推荐指数 3 3 3 3 3 3 2 2 2 2 2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14年 科研热词 金融业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 能力 理想模式 模块化整合 技术创新 学位论文 外显效力 内隐能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 企业边界 企业理论 企业模块化 交易费用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模块化 外包 后现代企业 共生模式 企业技术创新 价值链分解 价值模块整合 产业结构 产业分工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 纵向关系 知识管理 知识工作流 界面标准 模块化 多代理 合作博弈 体育课程 产品研发 互补模块 中等职业学校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1年 科研热词 集成 组织结构 模块化创新 模块化 教学平台 彼得·德鲁克 动因 信息化 产品空间 产业升级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模块化 轨道交通 装备制造业 融合 网络外部性 结构模块化 组织形态 纵向企业网络 管理 稳定性 社会福利 研究动态 电子商务平台 生产方式 模块化网络组织 模块化组织 模块再整合 旅游体验 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 技术 形成 双边市场 创新机制 创新 创意产业集群 信息化建设 价值链 产业组织结构 产业格局 中间组织 两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6 2 . 9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3 8 9 0 ( 2 0 1 3 ) 1 1 - 0 0 8 8 — 0 6


问题 的 提 出
产业 融合 发展 的策 略路 径 选择 。
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活动 , 产业融合问题理论 研 究起 步较 晚 , 直至 2 0世 纪 8 0年 代末 才 开始 引起 我 国学术界的关注 , 而且最早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 究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 由此催生的产业技术 交叉融合 。这种数字技术融合最先考察的产业对象 是 电信业 、 广播电视业 、 出版业 , 但随后扩展到其他 产 业 和 除技术 融 合外 更 多类 型 的融 合 。 目前 , 主流
摘要 :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这个 主题 ,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的内涵特征和现 实意义给 予理论 阐述 , 深入剖析战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的内在机理。结果表 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 与产业技术和价值链演进相耦合 , 并且
需要构建 系统性支撑体 系, 其实质是 一种产业利益融合 。通过产业与城市 融合 、 产 业与市场 融合 、 产业模块化融合 等策略路径可实现战略性新 兴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 产业融合; 战略性新兴产 业; 产城 融合 ; 产 业价值链
基金项 目: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 划重 点基金项 目( 2 0 1 3 A 0 3 2 )
作者 简 介 : 刘名远 ( 1 9 7 8 一) , 男, 江西 吉安 人 , 福 建江夏 学院 经济 贸易 学院讲师 , 经济学博 士 , 研 究方 向为 区域经 济 学; 李桢
( 1 9 6 4 一 ) , 女, 福建龙岩人 , 厦 门市社会科 学院副院长, 副研 究员 , 研 究方向为农村 经济 。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已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制造基地,而是逐步演化为融合产业、城市、社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规划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引导产业园区模块空间的建设,以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的影响,指出产业园区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后,文章梳理了当前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产业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功能缺失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规划引导原则和目标,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等。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原则的具体路径和策略,如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等。

文章对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产业园区将更加注重与城市的互动与融合,成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期望能够为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规划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现状分析在当前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模块空间建设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产业园区在规划布局上更加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这体现在产业园区在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协调配合。

在产业园区内部空间建设上,模块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划分,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集聚发展。

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李丽杜兴端[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系统逐渐从模块化走向集成化。

产业集成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是对模块化生产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

它跨越了行业界限和时空概念,使组织结构、信息传递、创新能力与功能发挥产生质的飞跃,推动了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

按照产业集成原则(价值最大化原则,效益倍增原则,增强产业竞争力原则),从产业集成框架、集成方法和集成步骤入手,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成;产业模块化;产业集成原则;产业集成框架;产业集成步骤[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1—0122(05)[作者]李丽,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杜兴端,助理研究员,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一、引言经济系统演进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1]这一基本路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模块化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产业组织基于松散耦合的联结使得协作与控制日益困难,组织间协调成本和彼此要挟的机会成本上升,系统抗风险能力下降;同时,当模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子模块与整体规则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并由此导致系统突破性创新的困难。

“产业集成”是产业模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它从模块化组织整合的角度,通过优化产业流程,降低组织和经营成本,以适应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日趋及时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继“模块化”之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21世纪以来,产业集成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在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整合和拉紧产业链上各环节,锁定合作伙伴和顾客,不断巩固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

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摆脱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摆脱微利化和模块化陷阱,开始以价值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线,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集成,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移动。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

43 5文张政 产业链控制力主要是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中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控制产业链中关键资源和关键节点的能力。

核心能力或核心优势是企业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帮助企业控制产业链关键节点、加强产业链控制并最终成为产业“链主”的必要条件。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产业链国内外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知识转移等方面。

(一)产业链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内部的活动,它是指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授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

马歇尔(A·Malsllall)把分工拓展到企业和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哈里森(Harrison,1993)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将产业链定义为从采购原材料,将其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最后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

国内对产业链也进行了研究,李仕明(2002)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从价值链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枝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蒋国俊、蒋明新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和困境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和困境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1502018年2月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和困境——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红彬摘 要:本文分析产业融合的原因,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结构的影响机理,据此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困境。

结果显示,产业融合是借助相关的技术渗透来促进产业内的增长,借助产业的重组来实现产业的向外扩张。

此外,产业融合可以引导产业进行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的并行发展,形成更合理的产业结构。

其商业模式创新、需求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制度松懈的共同作用力下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的发生。

关键词:产业融合 创新 互联网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a)-150-0220世纪60年代Rosenberg(1963)提出技术融合的相关含义,在70年代Negrouponte(1978)提出了产业融合的相关含义,一直到了90年代,提供着各种功能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还是十分清晰明朗,这其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分割市场,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纵向一体化的市场规模。

从90年代中以来,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企业兼并的事情频频发生,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开始模糊起来,但相关传统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这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难点之一。

单元媛和赵玉林(2012)对近10年来国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类型、途径、识别与测度等理论研究新发展新情况进行了综述;李美云(2005)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

1 产业融合的起因产业融合带来了全球产业一个新的突破性增长效应,同时也带来一些新功能与自身价值的提升,所以我们探讨的产业融合的动因成为此次十分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从其他角度来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管制环境的变化、顾客对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提出的需求、建立创新合作的商业机会、全球市场上产品组件的普遍存在等(Hacklin、Raurich和Marxt,2005)。

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一、企业业财融合概述(一)业财融合的内涵业财融合,是指业务和财务、信息技术等融为一体,财务与业务互相配合、互相成就。

财务从业务的源头起参与业务全流程,服务业务全流程,实现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等信息的及时共享,以服务于企业的长期价值目标和短期利润目标,提高预测、决策、监督和服务等企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规避或减少经营风险,以保证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实现。

另一方面,业务人员也要了解财务知识,在业务开展中时刻保有风险意识,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业财融合的必要性业财融合,是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方式的一种协同融合转变,通过业务和财务的有效结合,发挥财务更大的价值,让财务从事后核算和监督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服务企业决策等功能转变,提升企业经济活动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企业未来发展,拼的是企业上层决策的前瞻合理性以及企业整体的高效运营能力,财务管理水平作为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和风险。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做出更为敏捷和快速的应对,传统核算型财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求,企业需要让财务管理参与到业务的源头,财务在业务做出判断和决策时提供财务分析方案和风险提示建议,为高管决策提供预测数据、财务可行性研究,做好财务规划,降低风险,这样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也为以后业务开展提供控制依据和标准。

业财融合,是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要选择,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助于加大财务对业务等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降低运营活动中的各项风险。

二、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企业缺少业财融合专业管理人才在以前的企业运营管理中,企业各部门职责单一,各自负责自己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般没有主动参与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意识和精力,企业缺少既精通业务、财务、又有战略高度的专业管理人才。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大趋势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大趋势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大趋势商业银行创新型技术手段的蓬勃发展和迅速普及,已使金融服务脱离传统物理网点成为现实。

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属性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这也决定了线下物理渠道不会全部消失。

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对线上线下渠道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国农业银行课题组发放并收回__份调查问卷,采集线上线下渠道交易等内部数据,分析客户对线上线下渠道的行为偏好、交易习惯、产品持有量等数据信息,借助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回归模型对客户行为需求进行了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线上渠道成为客户日常消费的主流支付方式,手机银行成为银行业务办理的首选渠道。

20~40岁是使用手机银行的主力军,线上支付方式占比88%以上,现金支付方式仅占10%,刷卡方式不足2%。

第二,线下渠道仍是部分客户群体和业务的需要。

业务办理方式中,手机银行、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占比分别为40%、26%,而柜面、自动取款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简称ATM)等线下渠道占比为18%、16%。

柜面业务主要服务于50岁以上受访者,40~50岁受访者对线下渠道的依赖度(55%)略高于线上渠道(45%),是对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协同需求最迫切的群体。

同时,线下物理渠道是不可或缺的吸引客户申请贷款的重要渠道,个人客户信用贷款的申请、放款流程需要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发布、协同受理审批。

第三,农行系统建设仍然呈现“烟囱”状特点,业务处理一般由单一渠道完成。

各渠道间相对封闭,只能被动接受业务请求,无法主动向其他渠道或者设备端推送消息,导致各渠道信息和数据复用率低,客户触达能力和获客能力较弱。

推进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推进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是金融科技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科技加速推进传统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国模块化生产网络发展战略研究_柯颖

我国模块化生产网络发展战略研究_柯颖

一、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硅谷崛起和日本产业“失去十年”等经济现象,模块化(Modularity )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达国家重要产业部门的生产实践中[1],由此促成了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模块化生产网络(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的形成与发展。

从本质上看,模块化生产网络是以产品的可模块化为前提,通过编码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并利用契约,将生产和组装模块的企业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生产体系[2]。

这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的出现,一方面为企业之间在共同遵守模块化设计规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协调合作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平台,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企业都能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展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又能通过产品零部组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市场亟需的产品,实现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可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模块化生产网络具有优化产业组织的作用。

因此,如何通过政府、企业和中间性组织的合力效应,充分把握模块化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使产业和企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CAFTA 价值网下北部湾经济区模块化生产网络自主构建战略研究”(批准号:09YJA790053);广西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广西汽车产业的模块化生产与产业组织变革研究”(批准号:08BJY029);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批准号:X071148)。

作者简介:柯颖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产业发展战略管理我国模块化生产网络发展战略研究柯颖(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模块化技术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模块化生产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态。

实践证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发展和组织优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模块化理论

模块化理论

按照日本产业经济学者青木昌彦的观点,最早有关模块化的论述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模块化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分工,将这种企业层面的分工构想扩展到产业组织的领域,就是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最简单的理解。

青木昌彦也引用经典的制针的例子来说明模块化的含义,他给“模块”下的定义是:“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模块化”则是按照某种规则,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和若干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的子系统的过程相互整合或分解的过程。

其中的分解过程叫“模块的分解化”,整合过程叫“模块的集中化”。

模块化是产业组织领域的最新研究课题,199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鲍德温教授和克拉克院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模块化时代的管理》,文章指出,模块化现象在信息产业、汽车等几个产业领域里从生产过程扩展到了设计过程,同时指出了模块化对产业组织结构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两位学者2000年出版的《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是有关模块化的第一本书。

[编辑]“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

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产品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

模块化生产在工业经济时代最先是作为一种工艺设计方法被运用到钟表、汽车制造等行业。

最早对模块化进行研究的是西蒙(Simon, 1962),他提出了模块的“可分解性”,阐明了模块化对于管理复杂系统的重要性。

由于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还在由数量消费到质量消费转型的阶段,产业是以福特制为基本的组织形态,所以模块化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工业设计的方法,并没有被完全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

经济与管理(月刊)2013年第11期··摘要: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这个主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意义给予理论阐述,深入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技术和价值链演进相耦合,并且需要构建系统性支撑体系,其实质是一种产业利益融合。

通过产业与城市融合、产业与市场融合、产业模块化融合等策略路径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城融合;产业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1-0088-06●产业经济2013年11月第27卷第11期经济与管理Economy and Management Nov.,2013Vol.27No .11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刘名远1,李桢2(1.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厦门社会科学院,福建厦门361003)收稿日期:2013-09-11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基金项目(2013A032)作者简介:刘名远(1978-),男,江西吉安人,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李桢(1964-),女,福建龙岩人,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活动,产业融合问题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而且最早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由此催生的产业技术交叉融合。

这种数字技术融合最先考察的产业对象是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业,但随后扩展到其他产业和除技术融合外更多类型的融合。

目前,主流文献对产业融合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演进方式和产业效应等内容给予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具有可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始于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自此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热度不减。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

( 3 )转变企业经 营理念 ,加强企业间合作 ,形成竞 争与合作并存 的
关系。 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使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 无法仅 依靠 自身力量应 对 ,企业 间的合作成 为组织适应环境 的必要战略选择。企业必须转变 经 营理念 ,发挥 自身优 势资 源与其 它企业 进行 合作 ,不 断提 高 自身竞 争 力, 在竞争 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的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节点位 置,它们以 自己的能 力 与核心资源为主 ,加入价值网络 ,充分发 挥其比较 优势。另一些企业 凭借c a身较强的协调能力及拥有的价值 网中的核心 能力要素 ,成为模块 化 企业价值网的核心企业 ,协调整个 价值网。不论核 心企 业还是作为节 点 的企业 ,通过这一网络体系 ,将各 自核心能力要 素相连接 ,实现强 强 联合 。 三、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优势分析 ( 一)保持企 业独立 性,调动其 积极 性参 与分工 ,共 享信 息技 术, 提 高 自主创新能力。 处于模 块化企 业价值 网中的企业将 自 身 能力要素 整合 ,使企业在参 与分 工的同时发 挥 c a身比较优 势,实现企业 间资源和优 势互补 ,促进企 业知识 、技术 、 信 息交 流,提 高 自主创新能力 。 ( 二 )促 进企业不断提 升竞争力 ,获得持 续竞争优 势。 信息 与知识经 济时代 ,企业 间合作 与竞争并存 ,出现相 互交融的现 象 。模块化企业价值 网中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实现更有效率 的竞争 。 ( 三)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快速 的满足 消费者 的需要 。 经济发展 , 居 民收人水平提 高,市场态势显著变化 ,消费者的需求
模 块 化 企 业要 :模块化产品或服务导致企业能力要素与价值模 块化 ,价值模 块的研发 、重用和整合促进传统价 值链 分解与 重建,不同企业价 值模块或价值链按一定界 面标准相 交叉 、融合 ,形成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 关 键 词 :模 块 化 ;价 值 链 ;组 织 ;企 业 价 值 网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融合过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融合过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3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推荐指数 3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物质经济代谢 熵 湘赣闽粤 深度融合 流变史 泛在图书馆 民族教育 民族动乱 模块化 机电 服务 有 普通法系 普适计算 早期历史 日本汉诗 无 新论 新综合 新疆史 新农村建设 新乡土社会 文本 文化生态 文化和谐 文化冲突 文化共生 文体特性 数字图书馆 散文诗 教育实效 教师 政府规制 意味 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等级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 德育渗透 循环经济 广州亚运会 层次分析法 就业市场 学生 失地农民 大陆法系 复杂产品系统 增强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城市兴起 城乡融合 城乡二元结构
推荐指数 3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产业融合与企业模块化研究

产业融合与企业模块化研究
一 和产 品 , 然后 通 过渗 透扩 散 融 合 到其 它 产 业之 中 , 而改 统 , 定程 度下 可不 依赖 于 主系统 而单 独成 立 。不 同模块 从 也可 是 串联 关 系 , 但并 不依 赖 对 方运 变 了原有 产业 产品 的消 费特 征 。 经济 管制 的放松 是产 业融 间 主要是 平行 关 系 , 2 统一 性 , 个系 统 存在 着 一 个统 一 的组 织 设计 原 整 合 的外 在原 因 。 制 的放松 导致其 他 相关 产业 的业务 加人 行 。( ) 管 则, 这个 规则决 定 了各个模 块在 一起 运行 的共 同环境 。 3 () 到木产 业 的竞争 中 , 从而 逐渐 走向产 业 融合 。 标 准 化 。 同模 块 间 的信 息交 换 必须 是标 准 的 , 个模 块 不 某 周 振 华 (03 认 为产 业 融 合 意 味着 传 统 产 业 边 界模 20 ) 糊 化趋 势 。 间新 型 的竞争 协 同关 系 的建立 和更 大 的复合 的 内部变化 不影 响它 与其他 模块 的联 系。 业 S hln c iig和 Senma 2 0 ) 出 : l te s (0 1 指 在某 些 产 业 一体 化 经 济效应 。产 业融 合成 为产 业 发展 及经 济增 长 的新动 力 。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8期
■现 代管理 科学
一博士论 坛
产 业融合与企业模块化研究
●史修 松
摘要 : 产业融合最早发生在信息技术产业, 企业模块化也较早地在 I 产业, T 信息技术使企业分割和垂直专业化成本
大大降低, 产业融合和企业模块化对传统的企业理论范式提 出了挑 战。 文章回顾 了产业融合和企业模块化相关研究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在产业融合趋势下企业模块化分析框架。 关键词: 产业融合; 模块化; 企业模块化; 企业竞争

业财融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业财融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业财融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摘要】业财融合体系是指将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构建业财融合体系的意义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

其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灵活性和实时性。

业财融合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数据集成平台。

在企业管理中,业财融合体系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运营,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果。

实践案例中,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成功实践了业财融合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未来发展中,业财融合体系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业财融合体系是企业管理的趋势,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业财融合体系、构建、应用、意义、原则、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实践案例、未来发展、影响、总结。

1. 引言1.1 业财融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引言业财融合体系是指将企业的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构建业财融合体系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绩效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增长。

业财融合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整合性、协同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等。

业财融合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价值创造。

业财融合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模块。

这些模块相互关联、紧密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管理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企业管理中,业财融合体系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业财融合体系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更及时的决策。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

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

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

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

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

大数据下家电企业的业财融合研究

大数据下家电企业的业财融合研究

产业经济人数/(医院总人数-行政管理类科室总人数-医疗辅助类科室总人数)。

三级成本费用分摊主要是针对医疗技术类科室,包括超声科、CT科室、检验科室、影像科室、病理科室等。

这一类科室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临床医生的医疗诊断提供检验报告和判断依据。

在三级费用分摊过程中,需要将医疗技术类科室的成本要素分摊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当中。

例如:以人员经费分摊为例,某临床服务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三级间接费用)=(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直接费用支出+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一级间接费用+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二级间接费用)×某临床服务类科室人员数量/(医院总人数-医疗辅助类科室人数-行政管理类科室人数-医疗技术类科室人数);某临床服务类科室间接成本=一级分摊间接费用+二级分摊间接费用+三级分摊间接费用;某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科室直接成本+科室间接成本。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公立医院还可以拓宽成本核算方式,将成本核算对象细化到床日、诊次、项目、病种等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以病种核算为例,公立医院已经引入了DRGs支付方式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即借助信息技术采集相关信息数据,将不同病种的患者分配到不同的诊断小组当中,再利用DRGs系统进行病种诊断,制定相应的费用支付标准,有效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3]。

这种核算模式不仅能够反映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利用情况,也能够提升保证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性,为公立医院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依据。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公立医院在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纳入预算项目当中,不断完善HRP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HIS系统与HRP系统数据端口对接,加快成本信息在系统中的对流与提取效率,也能够缩短成本核算的程序;另外,为了保证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公立医院可以在成本核算系统下实现医院会计核算模块、物资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以及HIS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发挥信息系统的集成效应,也为成本数据查询、成本控制工作以及医院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8月第8期(总185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Aug.2003No.8国民经济运行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朱瑞博(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 200020)[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了与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价值模块研发、重用和整合三个关键环节,分析了三种基本的模块整合模式:内部组织模式、元件市场交易模式和授权设计交易模式。

认为价值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并总结了SIP模块、SOC对3C产业融合的影响。

模块化、产业融合不仅使生产结构基础改变了,竞争的基础也发生了转变,使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都达到了极致,这集中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分为两个层面:设计规则的标准竞争和模块供应商之间激烈的 背对背 竞争。

[关键词] 价值模块; 模块研发; 模块重用; 产业融合[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8-0024-08一、价值模块的研发、重用与整合价值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价值模块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性,即每个模块的研发和改进都独立于其他模块的研发和改进,每个模块所特有的信息处理过程都被包含在模块的内部,如同一个 黑箱 ,但是有一个或者数个通用的标准界面与系统或其他模块之间相互连接。

1 价值模块的研发模块化是一个将系统进行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

模块分解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界面标准)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具有一定价值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的行为。

模块整合是指按照某种联系规则(界面标准)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具有一定价值功能的模块整合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功能系统。

在价值模块的分解和整合过程中可以将构成系统的模块视为 黑箱 处理,即人们不必了解所有组成模块的细节,把单元当作为不透明的、不知其内部状况(结构、参数等)的 黑箱 ,仅仅根据代表其输入输出关系的模块界面来识别其功能。

通过模块的 黑箱 处理,实现了对创新组织系统信息和个别信息之间的协调。

模块的界面标准与信息封闭模式的效率是一个互相增进、共同演进的自我维持系统。

青木昌彦(2000)认为,当模块化产品的界面在顺应系统信息而标准化的过程中,模块设计所需要的系统信息是公开的,而独特的个别信息是相互保密的。

每个模块的研发或改进不需要和其他模块在设计内容上进行协调,其信息处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创业资本协调下的信息封闭模[收稿日期] 2003-07-18[作者简介] 朱瑞博,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式的效率大大增强,同时创业资本协调下的信息封闭模式也促进了模块界面标准化的演进。

一旦创业资本协调下的信息封闭体制和模块间界面标准化过程开始结合,二者之间就内生地形成一种相互增强的、共同演进的机制。

模块的研发是一种 允许浪费 的价值创造系统,具有 淘汰赛 的激励效应。

模块研发的信息封闭特征,研发主体只要遵循可见部分的设计规则,就能试验完全不同的工程技术,因而其信息处理和操作处理可以相互保密,从而使模块研发的多个主体同时开展研发成为可能。

在硅谷往往是几十家企业同时为研发同一个有前途的技术模块而展开竞争,只有成功的企业才能获得创业投资者进一步的融资、发行上市或被产业主导企业所收购。

这种重复研发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这种 允许浪费的系统 ,一方面适应了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的需求,独立的同种功能模块的研发能够预留几个选择的余地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成功的企业能够获得全部的模块价值,具有白热化的 淘汰赛 效果,激励研发主体开发出符合理想界面标准和绩效标准的模块产品。

鲍德温和克拉克(Baldwin &Clark,2002)借鉴金融学的期权理论证明了模块研发价值创造的有效性。

2 价值模块的重用模块重用(Modularity Reuse)是利用事先建立好的模块创建新模块的过程。

这个定义蕴含着模块重用所必须包含的两个方面:系统地开发可重用的模块和系统地使用这些模块作为构筑模块,来设计新模块或更复杂的模块产品。

模块重用主要是为了解决设计滞后于生产发展,应付产品系统复杂化而提出的技术处理方案。

在现实中,最常见的模块重用是软件重用和IP (Intellectual Property)重用。

软件重用的目的是使非结构化、非标准化程序变为结构化、标准化,并形成大量能重用的计算机构件和模块。

软件重用技术使软件的开发基本上变成了 排列组合 或 搭积木 ,把需要的对象和功能模块拼起来以完成特定任务。

在此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软件开发的 瀑布范式 和 巡回范式 逐渐被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 范式 所替代和主导。

软件重用和 面向对象 的软件开发范式,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减少了重复开发,使软件的开发速度大大增强;另一方面, 面向对象 的软件开发范式以试错的方式持续改进和重新定义组合各类对象而形成新的可重用模块(青木昌彦,2000),使其更具可维护性,通过增加新的设计要素来丰富对象和模块的种类,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随着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技术的迅速发展,IC 已进入系统级芯片(SOC,System on a Chip)设计时代。

SOC 的集成度和操作频率越来越高,投放市场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同时还要求解决各种干扰问题,如果从头完成整个SOC 的设计,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也比较差。

为了实现这样的系统级芯片,设计者越来越依赖于IP 模块的重用,即把经过验证的集成电路以模块的形式加入SOC 芯片的设计,从而简化芯片的设计,缩短设计时间,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提高可靠性,并导致IC 产业组织结构变革。

通过采用已设计好并经测试的模块来创建独特的系统,设计工程师可将开发周期缩短30% 50%。

如果只在基于模块的设计上添加新的功能或定制某项设计,所节省的时间将远远超过50%。

IP 重用的概念是1997年由以Synopsys 和Mentor Graphics 等为代表的世界电子设计自动化(E DA)软件巨头率先提出的。

IP 是指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功能模块,其作用是把一组拥有知识产权的电路设计集合 假设重新设计一个模块开发成功的概率为0 9,而经过验证可重复使用的模块成功的概率为0 99,两者之间相差不大。

再假设一个SOC 芯片需要5个类似的模块,如果对每个模块都进行重新开发,则这个芯片开发成功的概率只有59 05%(0 9^5),如果采取模块重用的策略,则该芯片开发成功的概率将从59 05%迅速上升为95 10%,(0 99^5),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增大。

而一个SOC 芯片要集成数十万个模块,不采取模块重用简直不可想像。

瀑布范式 是指从确定软件工程的系统需求、系统分析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到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一种结构化的自上而下的编程范式,上一级的任务完成后才能过渡到下一级的任务,如同奔流不息拾级而下的瀑布,这一范式与青木(2001)层级式的研发组织相对应。

巡回范式 是指上级任务与下级任务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类似于青木互动式的研发组织。

面向对象 范式包括O OP(面向对象编程)、OOD(面向对象设计)、O OA(面向对象分析)等技术。

在一起,构成芯片的基本单位,以供设计时搭积木之用。

IP模块也被称为系统宏单元、虚拟部件(VC)或芯核。

标准化是模块重用的关键问题。

SOC复杂性和集成度的提高和IP模块的多样化,SOC芯片中多个厂商不同IP模块的使用,导致了IP模块可重用的许多问题。

IP模块和片上总线,以及EDA工具接口的标准化,是解决IP模块标准化的很好途径(章立生、韩承德,2002)。

为使IP核能有效地重用,世界IC产业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建立了IP/SOC标准化设计、交易、管理的组织和机构,这些组织的目的是促进IP模块的发展和重用,探讨SOC设计方法学,加速SOC的设计。

全球重要的标准化组织主要有美国虚拟插槽接口联盟(VSIA)、苏格兰虚拟组件交易所(VCX)、美国硅整合倡议(Si2)、日本IP交易中心(IPTC)、韩国系统整合与IP开创中心(SIPAC)、瑞典SOC ware计划、比利时大学微电子中心(I MEC)、中国台湾SOC推动联盟等。

其中VSIA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现有约200个会员,其中包含全球知名的系统及半导体大厂,以及约30位个人成员。

VSI A下设模拟混合讯号设计、实现与侦错、IP保护、测试、嵌入式总线、系统层次设计、IP移转、验证、硬件从属软件、平台化设计研究10个开发工作组,其宗旨是建立统一的SOC目标和技术标准,通过规定开放标准,方便多个来源的IP模块的混合和匹配,以促进IC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达成此目标, VSI A十分强调I P(VSI A称为Virtual Component,VC)的流通性,因此其致力于发展出一套开放型界面标准(Open Interface Standards),使未来IP模块可以即插即用。

3 价值模块的整合模块整合是指按照某种界面标准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具有一定价值功能的模块整合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产品系统。

Somaya and Linden(2000)、Somaya and Teece(2000)将模块整合分为三种基本的组织模式:内部组织模式、元件市场交易模式和授权设计交易模式。

内部组织模式是指企业内部自我发展整个产品;元件市场交易模式是指专业化的元件厂商把内嵌在元件里的发明出售给系统集成商;授权设计交易模式是指专业化的发明厂商把自己的发明授权给系统集成商使用,并由后者整合相关模块。

按照Somaya和Teece的理论框架,在既定市场上主导的组织模式由其相对的组织效率所决定。

某种组织模式的效率由该组织所获得的利益与相关的公司内部或公司间的交易成本来测量。

交易成本理论告诉我们,在理想的无摩擦运行的市场中,元件市场交易模式和授权设计交易模式要比内部组织模式更具组织效率,但是随着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内部组织模式可能越来越有吸引力。

Somaya和Linden(2000)比较了模块设计授权模式与一体化的内部模式的组织效率(见表1),分析了组织成本的来源以及潜在地削减组织成本的方案。

他们认为通过模块化,授权市场模式提供了更具目标性的激励因素,更方便了创新试验,使SOC商业化过程中能够更广泛地使用最优的技术。

授权模式和内部组织模式往往共存在同一产业中。

在IC产业中,目前内部组织模式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各种因素正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