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及处罚程序
违 法 行 为 的 种 类
处 罚 的 程 序
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110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调查: 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 决定: 公安机关及时查证,<8小时/<24小时 执行: 听征: 救济: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主要内容
道德的特点 第一,强调人的“自律”。 第二,对于绝大多数人及其行为者来说是通过道 德的建设和引导纳入公共秩序的轨道。 法律的特点 第一,强调对人的“他律”。 第二,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说,法律直接干涉 的行为,只是极少数“自律”失效、越出基本 法律规范的人。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 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 特征: 继承性、基础性、 广泛性、简明性。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 2、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3、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 4、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第一,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第二,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第三,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一、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二、申请与许可 1、主管机关:公安机关 2、必须要负责人: 5日前递交申请。五种不予许可的情形。 三、举行 1、公安机关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 2、任何人不得以暴力、胁迫、其他手段进行扰乱、 冲击和破坏 3、按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其止时间、 地点线路及其他事项进行
《环境保护法》 的主要内容
一、保护范围 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二、基本制度 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限 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49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 特征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 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 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道德体系的最低层次, 是“底线”。
50
简明性
广泛性
公德的特征
继承性
基础性
51
(二)社会公德的原则
1、“分”的观念: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 差别; 2、“和”的举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 3、“爱”的态度:这是社会公德原则中最高 层次的要求 。
15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公共生活的复杂性,是由 社会交往的目的、对象、 方式方法等复杂因素决定 的。它要求人们学会观察、 学会交往,从而为“他人” 和“社会”认同和悦纳。
16
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 活中,要学会观察事物、 观察社会、观察人。既 要与人为善、诚实待人, 又要防止人云亦云、上 当受骗。
有秩停车可以使同 一停车场的停车效 率提高10~20%。
37
社会规范还是一种财富
广州市区道路平均每 天堵塞300宗;广州人 每年因交通堵塞损失 1.5个亿小时和117亿 GDP。
38
以至于人们渴望拥 有… … 但是,如果明天的天 空也象今天的街道, 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39
遵守社会规范形成的秩序是一种巨大力量
你对此如何看待?
26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 域的文明程度和秩 序意识的提高,是 社会文明发展的重 要表现。
27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共生 活所需要的秩序,需要 借用一定的手段,并且 是由特定的社会生产、 生活方式决定的。
思修-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重点提示一、公共生活及其主要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百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其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要珍惜和爱护,使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这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目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
即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四、大学生如何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风俗
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 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 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 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 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 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 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 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 越普遍。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 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 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
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
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分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
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
这个总要求,是社会和谐与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衡量标准,也是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参考体系。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崇拜、禁忌、风俗 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了进
一步发展。一方面,一些在长期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的内涵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
和个人行为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 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 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 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本章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了解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护公共秩的基本手段。
了解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自觉增强公德意识、实践公德规范。
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本章教学重点理论方面的重点,是人类公共生活领域的形成、发展、运作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
知识方面的重点,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难点用所知的社会公德规范和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章教学热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
有些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同样存在,比如招生问题、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等。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如何规范这些方面的秩序,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促进公共生活领域的整体文明程度?对这些问题,需要思考。
更需要行动。
实践活动1、道德与法律提示:以“法律更能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道德更能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为辩题在班级进行一场辩论赛。
令我深恶痛绝的十种校园不道德现象提示:依次写出令你深恶痛绝的十种校园不道德现象。
2、两个百分百提示:某高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是这l00%的学生也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
你认为症结在哪里?为校园文明出招提示:你理想中校园文明是什么样的?为校园文明献上一言一策吧。
3、网络我与现实我提示:如果说传统道德是一种“熟人道德”,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打交道的大都是符号、是陌生人。
带着“现实的我”走入“虚拟的世界”,凭着自己的良心、良知去想去做,自觉自愿地讲求道德,自觉地把握自己、检验和校正自己。
请写一份“我的网络道德准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 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 的基本保证。
三、维护公共生活的基本手段
道德与法律,是当代人们建立和维护社会 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 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 共生活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网络可以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 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发展。 网络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网络暴力、色情信息泛滥;软件、影视作 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盗版 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的欺诈与 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 客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
3、处罚程序
专设“处罚程序”一章,分三节对调查、
决定和执行程序作了规定。 在调查程序中,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 份、回避等程序。在传唤时间上规定,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 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 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规定可能适用行 政拘留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 时。 此外,还规定了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 守法”。 公民道德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认知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内心认同,并在 自己日常生活中实践。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和道德相互补充,同是维护社会公共 秩序的基本手段。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在 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 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 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五章__遵守社会公德_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单项选择题:1.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A.社会公德B. 职业道德C. 家庭道德D. 生活道德难易程度:易答案 A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场所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型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在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这体现着社会公共生活具有()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难易程度:中答案 A3.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这体现着公共生活具有()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难易程度:中答案 B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C.下载网络游戏D.收发电子邮件难易程度:易答案 B5.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这句话说明公德具有()A.继承性B.基础性C.广泛性D.简明性难易程度:易答案 C6.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体系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状态。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公共秩序也有了新的领域,下面最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A.工作秩序B.教学秩序C.交通秩序D.网络秩序难易程度:易答案 D7.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B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敬业奉献、遵纪守法D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难易程度:难答案 A8. ( )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 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 共6章119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 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 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以及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私人生活是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 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私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 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公共生活的特点: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前不久,一居民到某医院看病,结果在 医院突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抢救不当 造成,于是将花圈摆放在医院门口,并打 出标语对医院进行攻击。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肇事 者一般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但《治安管 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机关、 团体、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 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 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10日以下拘留,并 处500元以下罚款。医院门外摆花圈不仅遭 拘还罚款。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 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8月20日,一名游客在白洋淀折下荷叶当 做“遮阳帽”。夏日的河北白洋淀荷花盛开, 吸引着大批游人前来避暑、观光。然而,仍 有极少数游客随意摘折花叶,其不文明行为 与美丽的景色很不协调。
北京部分公园免费后游客不文明现象骤增
游人躺在石凳上睡午觉
紫竹院公园光膀子的游人
麋鹿苑内有人正在追逐小鹿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秩序的意义
及其维护 2、社会公德及其内容 3、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
我们习惯于把道德上的教诲,当成非常迂 腐无聊的东西,认为在这些当中,不可能会有会 友新鲜有趣的食物。但是,在被人们认为与道德 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各种重要活动当中,包括政 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商业的活动等,人类生 活的全部,渐渐地在发扬光大道德的真理,并逐 渐地化道德的真理为简单明确的真理。除此之外, 人类未保有任何目标。 ——托尔斯泰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 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 人忧虑的现象。
观赏美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忘公德
2006年8月20日,一名游客在白洋淀将 不许摘折的荷花摘下带走。夏日的河北白洋 淀荷花盛开,吸引着大批游人前来避暑、观 光。然而,仍有极少数游客随意摘折花叶, 其不文明行为与美丽的景色很不协调。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 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 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 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 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 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窃信事件19岁的马蕾蕾(化名)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2005年她向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递交留学申请。
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儿名)的申请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便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明尼苏达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学校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
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
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因已被人冒名而被拒绝了邀请。
经过陈馨和班系师生的调查,取证,很快就查明真相——同一个班上的马蕾蕾在捣鬼。
此事在3月底一经曝光,就不断有人在网上发帖指证马蕾蕾还窃取了其他人的留学邀请信,具体数量目前难以统计,校方目前也还没有准确数据公布。
但记者在BBS上所见就有3人以上指证。
一时间中科大人心惶惶,许多学生疑心自己的邀请信被窃取,纷纷与所申请的大学联系;有些接到相信而不甘心的,又再次与学校确认是否属实;甚至有学生发表联名公开信,要求严惩肇事女生。
据了解,马蕾蕾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人赫赫有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在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担任学生于部,被评为2003-2004年度优秀团员,而且事发前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邀请信。
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一周讨论后,中科大校方于4月1日下午在科大BBS上发表了对窃信事件的情况说明。
说明中称:3月31日,经违纪学生家长和本人要求,考虑在校压力过大,为避免意外事件发生,经向学校有关领导请示,同意其回家等待处理结果。
4月1日下午,学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对马蕾蕾同学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对受害同学希望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做法,校方将给予尊重和协助。
4月2日上午,中科大BBS上又贴出了中科大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程艺对这一事件的回复。
程艺表示:连日来,校方对事件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取证,对马蕾蕾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坦言深感平时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引导,对出现此类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讲稿)导入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道德的最基本的知识,搞清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内容。
本章,我们将学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
本章共三节,其构成可以说是一体两翼。
一体是指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两翼是指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两种最基本的手段: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首先是从家庭生活开始的,将来参加工作之后,还有职业生活。
但一个人除了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之外,还会同时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那就是公共生活。
(一)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私密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封闭性...和独立性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公共生活就是超越了特定的私人生活空间的社会生活,它的活动空间为面向不特定人群的公共场所,如社区、学校、公共交通工具、马路街道、影剧院、图书馆、体育与休闲场馆、博物馆、公园与广场、旅游景点、人才招聘市场、各种商品和金融交易市场、网络世界,等等。
(二)公共生活的特征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5、公共生活的规范性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一)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的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才能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才能惩治邪恶,保障人们正当的权利。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000001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大学校园中诸如: 浪费粮食、大声喧哗(夜半歌声)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 上课迟到、衣冠不正进教室 手机铃声此起彼伏 新生报到时常遇到的称谓“喂” ……等不道德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时有所见。
请同学们为这几幅画题名 :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1、特别之处: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 行为;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警 察的执法行为。
2、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 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 安管理职责。
二、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3、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 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 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 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 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 合的原则。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要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上网,在网络 生活中加强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 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 拟时空。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 络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来维系的人们公 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 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 秩序、网络秩序等。 •如果没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续,人身上 的每一块肌肉就不会有生命。社会的集体也 是这样,每一个专业都不能独自存在。公共 事务,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导语:首先看一些公德缺失现象。
2、学生思考: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缺失公德的现象呢?3、公德缺失后果之一(社会失序)公德缺失后果之二(车祸等)今年上海市已逾千人死于车祸2006-11-05 08:24:42来源: 解放日报本市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5929起,造成1022人死亡、6059人受伤,与去年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大幅下降,但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依然多发。
郊区交通事故多、三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多、出租及旅游客运车辆事故上升…重点整治酒后驾车、无证驾车、违法超速、客货车超员、超载等今年广东已发生4万多起道路交通事故河南省第三季度车祸死亡1189人。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关于“公”的涵义“公”的五种解读: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
第二、公”则有了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
如《左传》中的“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
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
一般人们认为公是与公共事务和政府划上等号的。
?第三,传统中国思想中,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旨。
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记事思想关系很深。
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这里,一张面值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
第五,和睦相邻的观念。
近代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历史背景一百年前,梁启超探寻中国所以“日即衰落”的原因认为即在于“公共观念之缺乏”。
“一涉公字,其事必败”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五十年,在《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普通民众缺乏社会公益心,少有“公”的概念。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天下为公、克己奉公梁启超探寻中国所以“日即衰落”的原因认为即在于“公共观念之缺乏”。
虽然梁任公所谓“公共”之观念与今人的理解尚不无差异,但由此可知,“公共”这一概念,实为近代输入之“新学语”。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学习公共生活的特征,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并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认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作用,了解公共生活的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规范,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
二、教学重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三、教学难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 公共生活社会公共生活是相对于职业和家庭生活来说的。
私人生活是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独处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活动内容及其生活方式。
公共生活作为一定的公共生活平台和生活范围,任何人都可以涉足,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生活包括娱乐、求知、旅游、体育、饮食、买卖等在户内外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其范围包括公园、影剧院、商场、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公共生活的质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人们理性生存程度的重要条件。
没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生活就没有完善的人类生存样态。
社会公共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
2.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思想道德教育与成才_05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案例3 :视屏(日本地震)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 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 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 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内容
文明礼貌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现状 (视屏 )
公共生活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
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 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 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 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 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 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公民道德
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这就 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你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 序所要遵守的道德要求。而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原则规范而言, 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 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 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 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和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内容:当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她最后生活终了的时候,我们不要只记得她对人类工作上的成果。
比起她纯学识上的成功,她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崇高品格对将来、对历史的作用更为重要。
她的力量、她的愿望的单纯,她的对科学客观的认识,她的坚忍不拔,这些优秀品格每一件都难能可贵,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更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一旦她认定了一条路是正确的,她就坚决地走决不改变。
——爱因斯坦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道德熏陶。
对大学生来说,我们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系统的道德教育,每个人都有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但是,人的道德修炼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从理性高度把握道德的时代要求并内化于自身,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今天我们的专题讲解,先从几个案例分析入手。
链接案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的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里学到您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里。
”“在幼儿园里学到什么?”“我在幼儿园里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得井井有条;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伤害别人的时候要道歉;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要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相互团结,彼此互助。
思考题:上述故事中包含了哪些美德?对我们有何启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美德吗?一位著名学者应邀去某大学作报告。
报告会前,他问学生中国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缺德”。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链接案例: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一家著名的国外大公司去求职,很快被录用了。
公司的员工对此很惊诧,问公司的总裁为什么。
总裁说:“你们没有注意到吗?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
当他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
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有礼貌又有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 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 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 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 则志不慑。
2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讨论:
大学生理直气壮不让座,尊重公德需要理由?
“上车我是投了币的,就算有老人有孕 妇站我旁边,我也可以选择不让座,这 跟学识、素质无关。”
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都是塑造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最
重要、最实际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
要的精神保障。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教学重点: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 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 教学难点:
•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两个概念的区别 问题。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 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 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 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 会风气。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道德强调自律,通过道德教育、道 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观念意识,作用
4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增强公德意识
(一)增强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 增强公德意识对于培养一代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班人,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良好社 会公德的传承和继续,具有重要意 义。
(二)公德意识的影响因素 1、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生产 方式对公德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习惯与风俗、已有的道德 意识对现代公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3、规范要求与有效的机制对公德 意识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
(1)权利保障原则
(2)遵守宪法和法律原则 (3)依法管理原则
3、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
(1) 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负责人:
(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2)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 (3)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4)正在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者法律规 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
指引作用三种形式实现: (1)授权性指引:指运用授权性法规,告 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有权做什么;授权性 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多以“可以”、“有 权”、“享有”、“具有”等词来表达。
(2)禁止性指引:指运用禁止性法规,告 诉人们不得做什么; (3)义务性指引:指运用义务性法规,告 诉人们应当或必须做什么。
1、文明礼貌、诚实信用 2、平等待人、彼此尊重 3、爱国守法、庄重谨慎 4、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 德主要包括: 一是个体文明举止。 二是人际交往中自尊与尊重他人。 三是社会交住中的诚实可信。
(2)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 主要包括: 一是遵守公共秩序。 二是尊重与维护社会公益。 三是爱护与保护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环境保护法概述
1、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发生的 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保护法的特征
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环境保护法是社会法
环境保护法是综合部门法 环境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甘肃正宁“11.16”特大交通事故 谁该为之担责?
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 “小博士”幼儿园校车发生车祸,目前已致20人死亡,其 中幼儿18人。据查,发生事故车辆涉嫌严重超载,核载9 人,实载64人。 当我们看到这鲜活的、可爱的小生命瞬间消逝的时候, 有多少家庭为之心碎,痛定思痛,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甘 肃正宁“11.16”特大交通事故是否可以避免,谁该为之担 责?
(4)限制性要求
(1)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 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参加违背有 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 务的集会、游行、示威。 (3)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 名义组织或参加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经本单 位负责人批准。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涵义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应自 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它规范和调节 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 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 的共同需要, 适用于全体 社会成员。
一、社会 公德的生活准则。 ②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衣食住行到举手投足,从人际交往 到对待自然。 ③它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
3、治安管理处罚原则
(1)处罚适当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
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 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2)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概述
1、集会游行示威法的概念
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举行 集会游行示威和对集会游行示威实施管理过程中 所发生的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 (1)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 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2)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 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3)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 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 楷模。 法律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 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社会公德是创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有力武器。 有助于造成一个守秩序、讲信用、爱卫生、 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和睦相处、助人为乐的良 好的社会环境。 4、社会公德具有监督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的内核,发挥着维护现实 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准法律”功能,从 而在这些范围内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 中的人们的言论和行动。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 团体名义进行活动,被取缔后仍进行活动的 等。 给予警告、罚款、拘留、吊销公安机关 发放的许可证的处罚。
5、处罚的程序
1、调查:指公安机关对获取的各种违反治 安管理行为的线索,进行的专门性调查工 作。(询问查证时间不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 询 问 查 证 时 间 不 超 过 24 小 时 ) 2、决定:指公安机关调查终结后对确认的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所适用的具体处罚。 3、执行:指公安机关为使处罚决定得以实 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1.基础性: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全民性:所有社会成员 3.相对稳定性:
二、社会公德的原则
1、“分”的观念,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与差别 2、“和”的举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 3、“爱”的态度,社会公德原则中最高层 次的要求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2、适用范围: ①扰乱公共秩序 ②妨害公共安全 ③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④妨害社会管理 行为条件 具有社会危害性 尚不够刑事处罚
3、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 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4、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 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 中的活动和生活。
二、公共生活的内容 1、教育: 2、政治:经济、法律 3、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新闻报道、 大众文化、社会伦理
三、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 园,集体宿舍等)---现代的(证券案交易所, 人才市场等)---网络(虚拟世界) (2)利益相关性 (3)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不具有排他性
(4)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5)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公共生活领域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增 加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后果 的不可预期性,从而造成了交往对象的复 杂性。 (6)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四、好的公共生活要素 以民主来保障群体共同的幸福 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守法、爱国、纳税 等等 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维护自由民主的基 本价值观(个体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尊严、人权) 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人际交往和政府与 公众沟通的准则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 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1、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 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 管理职责。
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
基本原则
环境责任 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4、环境保护法的构成体系
宪法性规定 综合性环境基本法
环 境 保 护 单 行 法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概述
西祠胡同---2003-10-31 “交通肇事猛于虎”。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交通事故死 亡人数首次超过五万人至今,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连 续十多年居世界第一。在滚滚车轮下丧生的人数,短短十 几年间已从每年五万多人增长到十多万人,是交通事故死 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两倍。 公安部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2003)年1 至9月,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9.4万起,造成7.1万人 死亡,42.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3.1亿元。 “按照去年交通事故死亡10.9万人计算,每天约有三 百人死于交通肇事,相当于每天掉下一架飞机。”
(2)、必须提出书面申请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由其负责人 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的公安机关亲自 递交书面申请,不是由负责人亲自递交书面 申请的,主管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负责人应 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如 实填写申请登记表。
(3)公安机关的审查、许可
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 形的,不予许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3)煽动民族分裂的; (4)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 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 社会秩序的。
(3)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 一是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二是美化环境。 三是要讲究卫生。
四、社会公德的作用 1、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窗 口”。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的人们的最 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但人们社会公 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 社会文明程度。 2、社会公德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 程。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世界第二 2010-7-15 9:24:46 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讯 记者杨秦报道“第四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 日前在北京举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在论坛 上说,近年来,中国政府部门开展了治理超载超限、酒后 驾驶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目前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已经由多年的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二。从2004年到 2009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从46.5万起减少到23.8万 起,死亡人数从9.4万人减少到6.7万人,分别减少近 50%和30%。 本届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虽然中国道路交通事 故数量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但是还应在道路基础设施建 设、汽车安全技术改进、相关标准法规和评价体系以及道 路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继续努力,为交通事故的持续减少 和事故损伤的持续降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