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关歧视河南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合集下载

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

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

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2000多年前,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名人10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剧,诸如武王伐纣、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帝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但近年以来,却出现了一股歧视河南人的行为。

对河南人的歧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

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

再遭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等等。

这种刻意的侮辱显然是低级而又无聊的。

2005年3月,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龙新派出所在无任何证据证明在其辖区内存在“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前提下,为打击辖区的刑事犯罪,在一个市场附近的大街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

4月15日,在河南省国基律师事务所任职的河南籍公民任诚宇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名誉权为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经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向原告、河南籍公民任诚宇、李东照赔礼道歉,原告任诚宇、李东照对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表示谅解,原告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首先,这些横幅有逻辑错误,会给社会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会给社会公众造成一种错觉,即警方打击的是河南籍犯罪团伙,举报河南籍犯罪团伙的才有奖励。

对于“河南地域歧视案”的规范分析

对于“河南地域歧视案”的规范分析

对于“河南地域歧视案”的规范分析时间:2005-5-3 作者:刘飞宇浏览次数:651【出处】《法制日报》2005年4月28日因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龙新派出所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字样以及“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郑州市民李东照、任诚宇认为横幅侵犯名誉权,于4月15日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高新区法院)提起诉讼,诉求龙港公安分局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高新区法院受理了该案件。

由于涉及“河南人”及“歧视”、“平等”等字眼,在“乙肝歧视案”、“身高歧视案”、“学历歧视案”等案件后,该案件引起诸多媒体的关注,迅速的成为一个公共事件。

据报道,龙新派出所已经撤回该横幅;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正通过相关渠道对此事进行沟通,以盼妥协解决该事件。

对于该事件,有媒体称为“地域歧视第一案”。

但据笔者了解,早在三四年前,一家深圳企业发布内容为“不招四川籍工人”招工广告(大意如此),有四川律师以“地域歧视”为由在深圳奋而起诉。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企业之所以发布该内容的广告,是因为该企业中四川女工人数太多,相互之间说四川话,而导致管理阶层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希望通过非四川籍工人的进入,进而形成一个说普通话的工作局面。

如果不考虑权力行使的特性,该案件起码比当下的“歧视河南人”案件发生的更早。

一、分析视角的界定回归案件本身,笔者认为,作为权利可能受到侵犯的普通公民和作为审判权实际行使者的法官,二者在面临相同事件时的态度应有所差异:前者可以义愤填膺,可以奋而起诉;但作为后者,在秉承大陆法系传统的中国,在服从法律的审判规则下,法官不能以大众情绪作为自己的判断,也不能将自己作为普通公民的感情判断作为法官的判断,而只能以现行法律的判断作为法官的判断。

也就是说,李、任二人作为“河南人”,认为名誉权受到了侵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张自己的诉权,可以寻求各种救济途径来诉求权利的保护,这是一种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是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事件。

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党国英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年(卷),期】2007(000)10A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有起码水准上的精细的政治正确?它和基本的、简约的政治正确未能强有力地主导我们的社会有关.简约的政治正确涉及人们对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的基本态度以及相关的政治架构的建立。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党国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3
【相关文献】
1.中国地域歧视的集中效应与反歧视体系建构——兼论丑化与歧视河南人现象 [J], 刘顺义;李正春
2.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平等权看我国的就业歧视——以贵州省第一例艾滋病就业歧视案为例 [J], 回雪宁
3.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J], 党国英
4.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J], 党国英
5.被歧视的农民和被掩盖的贫穷——《河南人惹谁了》《十大阶层报告》书评 [J], 安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

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

害 了二人的名誉权为 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 民法 院提起诉讼 , 政府为 阻挡 日军挖开 了黄河郑州花 园口河堤 ,致使河南大规 该案成为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 。2 0 0 6年 2月 ,该案经法院调 模难 民流离 失所 ,向西北地区或他处移 民。大规模的移 民对
解结案 ,深圳警方 向辖区 内河南人道歉 。 移居地造 成文化和习俗上 的冲击 ,针对 河南的偏见大约始 于 其 实 ,歧 视 河 南人 现 象 还 远 不 止 这 一 例 ,歧 视 河 南 人 的 这些地 区。新中 国建立后 ,经过 多年 的发展 ,特别是经过 多 现象 由来 已久 , 据 说在 2 0世纪 7 0 年代末 ,在青海省西 宁市 , 年 的改革开放后 ,河南 旧貌换新颜 ,在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

些媒体拿放大镜看河南 ,集中报道河南的 负面新 闻或是对 河 南 和 其 他 发 达 地 区 之 间 的差 异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 这 些 差 异 往
河南有偏见 的新 闻,媒体 的大量炒作 ,给河南形象造 成了巨 往成为歧视 河南的 由头 ,尤其是 当一些 移民影响了当地人生 大的冲击 。以 目前媒 体报 道河南的事件来看 ,主要集 中在民 活 的时候 ,歧视现象便很 自然地产 生了。
等原因,也有某些省外媒体 的炒作 和省 内媒体 失语助长 了歧视河南现象的发生。要想消除歧视河南现象 ,首先要发展地方经济 , 创 建 良好的人文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 和法制建设 ,同时也要充分利 用媒体 力量、重新塑造河南 良好形象。 关键 词:歧视河南现象;人文环境 ;法制建 设
中图分类号:G2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0 6 — 0 0 1 4 . 0 2

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

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

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作者:张国平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6期摘要: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由来已久、屡见不鲜,造成这种地域歧视现象的原因既有经济落后、恶性突发事件频发等原因,也有某些省外媒体的炒作和省内媒体失语助长了歧视河南现象的发生。

要想消除歧视河南现象,首先要发展地方经济,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媒体力量、重新塑造河南良好形象。

关键词:歧视河南现象;人文环境;法制建设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14-02一、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近年来,媒体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屡见不鲜,河南人、东北人、安徽人、江西人、四川人,甚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人、上海人都被列入歧视的对象。

在这些被歧视的对象当中,河南人可谓是受地域歧视之苦最深,以至于河南人每到一地,一些当地人都用异样眼光看他们,歧视河南人已经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005年3月,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龙新派出在辖区的怡丰路黄龙塘市场附近的大街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

3月30日,南方某报以《派出所悬挂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横幅惹争议》为题率先报道了此事,随后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4月15日,河南籍律师任诚宇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名誉权为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成为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

2006年2月,该案经法院调解结案,深圳警方向辖区内河南人道歉。

其实,歧视河南人现象还远不止这一例,歧视河南人的现象由来已久,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

歧视河南人的最早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据一个不无恶意的“段子”说,每当陇海线的火车进入河南,列车员就会提醒乘客“列车已驶入河南境内,请广大旅客提高警惕”。

不招河南人的招聘启事

不招河南人的招聘启事

不招河南人的招聘启事近年来,招聘启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明确表示不招聘河南人。

这种做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招聘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招聘河南人的做法是一种歧视行为。

无论是基于地域、种族、性别还是其他因素,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而不应该因为出生地而被剥夺这样的机会。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不招聘河南人的现象呢?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一些企业或个人对河南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他们可能认为河南人普遍素质低下、不够努力或者不够专业。

这种偏见是不公正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行为而将整个群体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不招聘河南人的现象也可能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有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一线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采取一些排斥性的做法,以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

然而,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机会,而不是通过能力和素质来评判他们是否适合岗位。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招聘环境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歧视行为的监管和惩罚。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招聘过程的监督力度,对违法歧视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企业也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歧视任何人。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企业在招聘时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出生地或其他因素。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招聘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企业在发布招聘启事时,应该明确标明招聘的条件和要求,避免使用歧视性的语言。

同时,招聘过程应该公开、公正,避免任何形式的人为干预。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区的人才。

反驳地域黑河南的正确方法

反驳地域黑河南的正确方法

反驳地域黑河南的正确方法--形容词顺序顺口溜!地域黑的声音时有所闻,而作为一位编辑,为了避免误导和误解,特此为大家解析地域黑河南的正确方法。

希望能够以客观的视角、权威的数据和深入的思考,帮助您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近期,关于地域黑河南的声音时有所闻。

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问题,任何地域都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正确看待地域黑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地域黑并不能代表全部。

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不能仅仅因为个别不良事件或负面新闻而将其整体否定。

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在经济、农业、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成就。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

其次,我们要追求客观真实的态度。

评论一个地方的好坏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和准确的信息。

不要过分依赖个人主观感受或片面的报道,而是要通过权威数据和调查来判断。

只有客观的视角才能帮助我们摆脱地域偏见。

对于地域黑的言论,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思维。

有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对河南产生负面情绪,但这并不能代表全部。

我们应该站在公正的角度,平衡正面和负面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地域黑误导。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交流与了解来打破地域隔阂。

如果你对河南存在疑问或误解,不妨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

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和努力。

用心去沟通,用行动去改变,而不是简单地抱怨和黑。

总之,正确认识地域黑问题,需要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准确的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来对待。

不要被片面的声音所左右,用真实而全面的了解来评价一个地方。

让我们摒弃偏见,试着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河南,去看待整个中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迈向和谐、共赢的社会。

河南人名声与社会事实论

河南人名声与社会事实论

河南人名声与社会事实论在这里我首先声明一下,虽然我离河南很近但我并非是河南人,我很喜欢河南那个地方也喜欢在环境好的城市居住。

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河南名声不好,又是哪里毁坏了中原的,美好名声,和同在的因素。

下面是社会现象和网友评论概念。

简单说些历史,在抗战时期,初战,为大别山,中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历史上这里牺牲了很多抗战英雄,也是从这里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其他的我就不讲了,主要是中原闹饥荒时期,河南饿死很多人,这个数字的估计很高,所以人口也多为了逃荒,就逃亡到那里的都有,这也是败坏名声的一因素,人没有饭吃所以做出的事情也能理解,如果是你我坚定你更会做出某些事情来,不要厚着不要脸说你不会,诋毁别人永远是懦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祖先在这座城市,所以我喜欢这座城市,我喜欢我的祖先,而不是某些人在诋毁自己的祖先,诋毁祖先的祖籍,连自己祖先都骂的人可想多么的没有人性不厚道。

历史一路至今,南方竟出汉奸吧,王精卫,别忘了是哪里人,最喜欢窝里反,见不得人家好,又贪生怕死,心胸狭窄,看网络评论就知道,大部分都是那边的人,到处搞地区歧视,连自己的祖先都骂。

如果再次发生战争,广东汉奸应该还要比上世纪还要多,其实真正抗战的还是要靠,中原人,四川人,湖南人,东北人和附近城市,这些地方人做出了多大贡献,不然哪有你们今天,那些没有做出贡献的人根本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一说话就是在毁坏各个地区人的不满,有句话叫: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而有些人已经忘了这些,甚至严重到了整个地区,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天下人之天下,无心关系天下,所以才会出汉奸窝里反。

如果老外说中国人没素质,那你们会怎么想?而现在你们做的却是说中国的某个地方人不好,丢人。

在这里我也没有歧视那里的意思,我只是提到了事实也并非是偏激言词,最看不惯的就是有些地方人搞地区歧视,我说的是事实,无疑后面会有人出来诋毁,所以就能表示他们的虚荣心,我最希望的就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团结在一起,而不是某些地方挂上横幅,恶性宣传搞地区歧视,也只有没素质的人才会这么体现出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有各的好处与坏处。

梁鸿:“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层危机

梁鸿:“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层危机

梁鸿:“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层危机点击上面蓝色小字【人文读本】快速关注本账号人文读本(微信号:renwenduben)——精神成长的必备读物。

正在河南作家以集团军似的力量在文坛上展示自己的存在和新的面貌,就在民间文化团体、文学团体以独立、现代的姿态活跃在河南文化界时,“河南人”现象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存在于当代中国的话语空间中,并且,和河南作家在文坛上的正面形象相反,“河南人”是以负面形象登上新世纪的中国舞台的。

在这一节中,我想着重分析“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考察“河南”这一外省文化空间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它所带来的启示意义。

这从另一个角度对我们的论题——外省文化空间的生成——也提供了很好的个案分析:当外省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种种类型时,它被怎样地叙说、建构,反过来,它又以自己怎样的固有形象渗透进去,从而形成新的文化空间形态。

另外,从中还可以看到同属于“外省”,南方和北方外省之间在当代文化含义和文化地位的不同。

从2000年或者更早时候开始,“河南人”这一几乎怪异的称呼在中国的报刊、媒介开始频繁出现,关于“河南人”的段子成百上千,在饭桌、网站、电视上以病毒的繁殖的速度增生、传播着;对“河南人”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有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干脆打上广告:“河南人除外”;河南的恶性事件几乎层出不穷,诈骗案、洛阳大火、郑百文事件、艾滋病村、原阳毒米等;紧接着,《解读中原》《河南人惹谁了》[1]再一次把“河南人”问题推向高潮;河南政府提出“重塑河南形象”,走过家乡的道路,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标语、口号;河南作家们被不断地采访,如周大新、刘震云,不得不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时至今日,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当你回到生活中时,却会发现,“河南人”已经内化于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个具有某种戏谑,但却充满侮辱性的称呼和比喻。

以地域名称来总结一方人的性格并不奇怪,像“上海人”“北京人”“天津人”等称呼古已有之,这些名词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含义,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中性名词,而代表着一种性格类型、生存方式和某种评判,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关于河南人的梗

关于河南人的梗

关于河南人的梗
"河南人"梗源于中国互联网,最初是因为河南省一些地方出现的拖欠工资、偷盗等不良行为而引发的。

后来,这个词渐渐演变为一种对河南人的刻板印象和贬低。

这种情况引起了广泛争议,认为将一个地区的人一概而论是不公平和错误的。

虽然批评声音不断,但这个词仍然存在并在某些场合被使用,尤其在一些幽默、调侃的语境下。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梗的存在并不代表对河南人的态度,很多人也对这种歧视行为持否定态度。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歧视梗,并尊重每个人的背景和身份。

法学概论——案例分析题(1)

法学概论——案例分析题(1)

杭州魏志刚交通肇事案:1.魏志刚应该为其交通肇事的行为承担哪些法律责任?2.如果被害人马芳芳只是重伤,魏志刚又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3.如果魏志刚并没有交通肇事,而被执勤交警拦下,其又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答:1.魏志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被害人重伤的情况下,魏志刚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3.仅因违法行为(酒后驾车)而承担行政责任。

“歧视河南人”案:如何理解法的平等原则?平等也是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

法的平等价值是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和实质上的条件平等的统一。

本案中深圳龙岗公安分局在无任何证据证明的前提下,其行为属于对“河南籍”公民的歧视,本质上违背了平等对待行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非典举措”案1.这些“非典举措”是否侵犯了公民的自由?2.你如何理解法的自由价值和法的秩序价值的关系?答:1.“非典特殊举措”只要是在特定的条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不侵犯公民的自由。

因为法治意义下的自由其前提就是法律。

2.一般来说法的自由价值和法的秩序价值总是存在冲突。

在原则上,我们认为法的价值冲突的首要的解决原则就是遵从法的基本价值,而这种基本价值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秩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吃人”案你如何理解法的正义?正义的认知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大议题。

根据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学界大体可以把对正义的观点分为实证的和非实证的两种。

如果从实证的角度审查该案例,这三个幸运者显然是违法。

而如果从非实证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当时的环境因素,则这些幸运者很难作为违法者处理(刑法中亦有关于非难可能性的理论出现排除该种行为的违法性)。

“物权法”违宪案1.物权法草案的审议有什么特点?2.物权法与宪法是什么关系?答:1.物权法草案的审议充分体现了专家立法和社会公众意愿的结合。

其中人民意愿的表达特别明显,也获得相当好的结果。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物权法是民法领域的基本法,宪法是物权法的上位法,对物权法有相当的指导意义,而物权法的原则和内容也不得和宪法相违背。

商家排斥河南人的段子

商家排斥河南人的段子

商家排斥河南人的段子
近日,网络上爆出一则影响深远的“商家排斥河南人”的偏见性段子,在社会
各界引发了激烈的反响。

这则段子说:“某某地区的商家规定,河南人是不能进入店铺的!”众多消费
者对此表达了震惊和愤慨,要求此类的歧视行为受到严厉的惩罚。

此次偏见性段子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公共及社会生活的和谐,更是破坏了公平
正义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此类的偏见性段子应得到法律的严惩拒绝,对施此等“禁令”的商家应以其责任解决此案,同时赔偿受害者身心损失。

当前,消费维权受到了国家立法部门的重视,在物品、服务内容、商业行为等
多个方面,均逐渐健全了法律法规体系。

然而,当处理和解决一些涉及“社会偏见”的消费维权案件时,常常缺乏恰当的判断和处理机制,其中包括以上所讨论的“商家排斥河南人”案件。

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以法律来维护和谐社会,消除歧视和歧见。

任何偏见性段子都不可容许,偏见性歧视行为也不可容许!我们必须一边倡导民族融合,一边建立
起文明正义的社会环境,扎根于法治,生长于道德,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同时,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尊严的生命!我们要做到:处处尊重,时时平等、毫无偏见!。

深圳排斥河南人的标语

深圳排斥河南人的标语

深圳排斥河南人的标语
然而,如果存在深圳排斥河南人的标语,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
来分析这个问题:
1. 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深圳排斥河南人的标语反映了一部分人
对外来人口的不满和焦虑。

深圳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吸引了大
量的外来人口。

这种人口流动可能导致就业竞争、资源分配等问题,从而引发一些人的不满情绪。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标语来
排斥和歧视特定的地区人口。

2. 媒体报道,媒体在报道这种标语时,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
和争议。

这种报道可能会放大事件的影响,导致更多人关注和讨论
这个问题。

然而,媒体也应该负责任地报道,不宣扬歧视和仇恨,
而是促进理解和和谐。

3. 社会融合,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地
区的人们相互了解、尊重和包容。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采取措施,
加强对外来人口的融合和社会支持,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减少地域歧视的发生。

4. 法律保护,在中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利
和禁止歧视。

如果有人散布地域歧视的标语,这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保
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深圳排斥河南人的标语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问题,我们
应该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和谐。

通过加强法律保护、加强
社会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平等和友好的社会
环境。

河南人什么时候得罪了全中国?网友:被歧视可以抗议,不反省只会更糟

河南人什么时候得罪了全中国?网友:被歧视可以抗议,不反省只会更糟

河南人什么时候得罪了全中国?网友:被歧视可以抗议,不反省只会更糟关于地域黑,讲讲一个,我个人的故事。

我最恨地域黑,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真的难以避免!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在上海念书,结果周围“外地”来“外地”去的叫声一直没完没了!即使我的户口都转过来了,也在那定居了。

平时从来不好好叫我名字,而是阴阳怪气地叫我“哎!你!那个外地的”!而且就连老师也都一个德性!活像我和很多人都有深仇大恨一样!尽管我什么都没做,甚至连话都没说!读书这几年,不知道为了这个和他们打了多少次!吵了多少次!这期间我还因为升学和搬家等原因转学了很多次,结果次次情况基本都是大同小异。

这种恶心事,直到我念大学时去了深圳才终于消失。

一个地方哪种行为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就会把这种现象被代表化,没人会专门研究你的好与坏。

被歧视,可以抗议,但是不反省自己只会越来越遭。

大家并不是支持地域黑,其实地域黑在日常生活也蛮常见的,也并不是只针对河南人,也许是河南人尤为瞩目罢了。

名声都是自己在外闯出来的,如果说我本来就素质很高,别人没有理由在和我长时间相处之后,就因为我是河南人就各种歧视我。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总有一天一提到河南人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人之常情。

地域认知属于个人的事,没有必要无限放大,同时也没有必要得到大众认同。

这是心理学上常见的刻板印象,固定思维模式。

但是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定是无数件事情形成的。

就像我们看美国人,看日本人,看法国人,看英国人,看越南人,多少都会有刻板印象在里边。

谁还记得前几年一个跳江救人的河南小伙,看清楚,是河南人,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百度科普下有几个河南人。

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河南人做得不好,而是你们这些地域黑给河南烙下标签了。

河南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看到大家这么针对河南,就像欧洲很多国家针对中国一样。

咱们自己都歧视自己的同胞,还指望别人去尊重你。

地域黑是一种偏见,是不客观的,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地域黑的。

辱骂河南人立案,打击地域歧视不需要“好心调解”

辱骂河南人立案,打击地域歧视不需要“好心调解”

辱骂河南人立案,打击地域歧视不需要“好心调解”11年前,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以调解告终,道歉打了折扣11年前,两名河南人,因为一条涉嫌地域歧视的横幅,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告上了法庭,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要求该地龙新派出所向二人公开赔礼道歉,这便是轰动全国的首例地域歧视案。

一条横幅引发的官司深圳这起案件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审理,最终以法庭调解结束: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作为被告向原告任诚宇和李东照道歉,与此同时,二人放弃其他诉讼要求。

面对这个结果,原告之一李东照明确表示,自己虽然接受,但并不满意。

原因就在于这只是调解,没有形成判决,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同样不买账的还有新闻媒体,它们本希望借此机会可以撬动“地域歧视”的司法困境,为以后出现类似的案件提供先例。

11年后,“微博辱骂河南人”又被立案,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该案将何去何从,可以从11年前这起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先例以调解收场,很大的原因在于法律在反歧视诉讼方面并不完善回头来看,深圳那起案子的诉讼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就被放到了一个尴尬的法律处境。

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反歧视法》,所以起诉人在提起诉讼时发现无法可依,原告当事人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不讳,“我跑了4家法院,从4月1日开始,直到4月15日,这个案子才算立上去。

前几家法院都认为这个案子太复杂,整个法律条款找不到跟地域歧视相关的条款,使得我们的上诉没有法律依据。

”后来,他们死死扣住宪法第33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得以立案。

即便有法可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面临其他问题,例如,从国际上看,地域歧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潜在的精神歧视,另一个是显性的行为歧视。

行为歧视很好辨别,也容易处理,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明确表示不要河南籍员工,就是明显的行为歧视,法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可是面对精神歧视,现有法律就显得捉襟见肘。

所以,无论是先例还是现在这起“微博辱骂河南人案”,都以侵犯名誉权提起诉讼。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热门话题和社会热点事件。

这些问题涉及广泛,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些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并对其影响和解决方法提出一些思考。

1. 环境问题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生活方式等。

2. 教育问题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热点之一。

当前,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

3. 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一直在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监管,保证科技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一直是社会热点的重要方面。

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要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差距,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平等性,并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

5. 健康与医疗健康与医疗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慢性疾病的增加,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医疗资源的分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总结起来,社会热点问题广泛而复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无论是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科技发展、社会不平等还是健康与医疗,只有通过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行动,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共同关注社会热点,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河南人惹谁了

河南人惹谁了

河南人惹谁了——河南人群形象分析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

如果说河南人坏,我觉得这样就有些侮辱中华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现代人们过度西方化的表现。

我第一次见到有关河南人的不好评论是在2010年的时候,那时演员郝蕾连续发布几十条微博,“怒骂”河南人,文中脏话连篇,文中脏话连篇,引起网友一片哗然。

还有2011年的《失恋33天》片中有个令河南观众纠结的地方,“傍款”女李可说着一口标准的“台湾腔”,其男友介绍道:“我的女朋友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家都听不出来她是河南人。

”影片后面还让李可在电话里爆了句河南粗口。

虽然“笑果”很好,但让河南影迷难以接受。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个别现象。

因为对个别人印象不好而影响对整个人群的印象。

这样的一些事件不仅仅有河南的其他地方的也普遍存在,例如,余远谋写了一首《九头鸟歌》,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就是在说湖北人奸猾狡诈。

2011年9月,来自湖北的朱先生与胡女士是一对80后的夫妻,这些天正通过中介租房,遭遇业主的“地域歧视”。

原定于昨天早上签租房协议,不料前晚中介打电话给他们,说房东突然决定不租房给他们了,原因是他们是湖北人。

还有一则笑话是侮辱四川人的是这样写的:在一辆火车的软卧中,坐着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两位中国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四川人)。

那个美国人将抽了一半的香烟扔出车外,日本人就说:“你太浪费了!”美国人说这种香烟美国多的是,根本不稀罕,还让日本人别多管闲事。

日本人很是恼火,于是拿出一部手机,打了一个电话后也扔出车外。

上海人看不过去了,说道:“这东西很值钱的,扔了多可惜!”日本人说:“这东西我们国家多的是,根本不稀罕,你别多管闲事!”上海人听了心里很不是味,他越想越生气,抓起身边的四川人扔出车窗外。

美国人和日本人大惊,问这是为什么。

上海人答道:“四川人我们国家多的是,根本就不稀罕,你们别多管闲事!”这则笑话对四川人贬低,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会学论文论文题目(中文)网络传媒加剧歧视河南人现象机制分析学生姓名代声贵李阳阳徐旦学生所属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年级2012级网络传媒加剧歧视河南人现象机制分析摘要一直以来有关歧视河南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而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愈演愈烈。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互联网传播加剧对河南人的歧视这一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从现象产生的过程出发,弄清该现象的实质以及产生的根源,以揭示互联在河南人污名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其他研究者和河南人身份重构提供参考。

在研究中发现,互联网传播加剧对河南人歧视的作用机制如下:第一、网络传播对现实社会中地域歧视观念具有唤醒和强化的作用。

第二、网络传播过程中对地域歧视观念具有建构和炒作的作用。

第三、网络社会虚拟性与匿名性使谣言四起。

第四、网络社会的空间建构往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莫名的群体归属感乃至群体优越感,诸多网民在不断提升自我区域认同的同时,不自觉地加入到对其他地域的抵制与排斥行为中。

第五、网络监管的缺位,目前网络监管只停留在不良信息的顾虑层面上。

关键词:歧视河南人,地域歧视,互联网传播,沉默的螺旋目录摘要 (2)第一章引论 (4)1.1 引论 (4)1.2研究目的及意义 (4)1.3研究方法 (5)第二章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6)2.1对河南人问题的研究 (6)2.2沉默的螺旋理论 (9)2.3分析框架 (9)第三章河南人受歧视现象的加剧现状描述 (10)第四章网络传媒对歧视河南人现象的加剧 (10)4.1传播的力量:记忆、唤醒与强化 (10)4.2传播的过程:建构与炒作并行 (12)4.3网络空间场域中的归属感 (13)4.4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网络道德规范弱化,地域歧视言论的传播更具随意性 (15)4.5中国目前网络监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不良信息,对地域歧视的监管处于盲区 (16)结论 (17)第一章引论1.1 引论有关河南人的话题由来己久,从解放前河南逃荒到外地的人,到解放以后的“红旗渠”“放卫星”“浮夸风”再到后来河南人的造假,艾滋病等等,无不与河南人有关。

当今社会是媒体发挥巨大功能的时代,媒体的能量正在进一步释放出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大众媒体干预社会生活,深度地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对河南人的认识方面,媒体的报道可谓“功不可没”。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他的开放性,匿名性,即时性等特征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歧视河南人问题中,网络媒体的参与成为问题延伸和扩大化的动因之一。

网络媒体上关于河南人的讨论,不仅表现在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上的新闻报道专题策划上,更多的表现为BBS上网友之间的争吵和叫骂这些有关河南人的报道和帖子被反复阅读和转载,成为人们对河南人产生印象的来源,也成为再度掀起河南人话题的由头和佐证。

近几年,由于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屡屡见诸屏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笔者对此有以下问题:1.在网络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对河南人的歧视为何会加剧?2.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1.2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歧视河南人现象的直接考察和间接考察,从网络传媒的角度与网络放大镜理论出发,试图弄清楚网络是如何放大歧视河南人这一现象的。

对歧视河南人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首先,从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基础上来说,本研究试图弄清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貌,有正本清源的意味;其次,目前对河南人话题的议论较多,但是对于网络媒体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的研究,针对网络对这一现象的放大作用的研究较为鲜见,因此本文的这种融合社会学和传播学视角的研究,可以算是对这一领域所作的一次探索性的工作。

除此以外,对该现象的研究对河南人认识自我形象,重塑形象提供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

1.3研究方法问题的性质决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由于本项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中将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文献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起来使用,针对不同的主体使用不同的方法。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特色,又相互弥补,减少研究中的不足与误差。

1.3.1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选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搜集资料时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基础的方法;其次,文献法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文献研究。

有关“歧视河南人现象”的研究既存在学术上的探讨,又包括民间的争论,还有媒体中的报道。

本项研究之所以采用文献法,既是梳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又是聚集民间争论焦点,更是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类。

从本项研究的文献综述来看,学术界对“歧视河南人现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视角单一,而且观点相对集中;民间存在的文献较多的是河南人自身的辩护和申述;再加上新闻报道是围绕事件本身的论述,缺乏系统地分析,因此仅使用文献法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问题。

为了客观地反映社会现象,我们还采用了抽样调查法和结构式访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3.2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在网络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河南人被歧视现象是否加剧了。

其方法如下:1.将新浪网2004年至2014年每个月的社会新闻报道版面划定为总体。

2.按照随机数表,从每年的12个月中抽取一个月作为样本,并进行编号为1——120。

3.对样本进行统计:与河南人相关的有多少则;其中对河南人的负面报道有多少则;4.得出统计结果:在120个样本中,关于河南人的新闻有多少,占样本新闻总量的百分比;关于河南人的负面新闻有多少,占河南人新闻的百分比;关于河南人的负面新闻的数量占总体新闻数量的百分比。

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

问卷通常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向被研究者询问研究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而访谈可以直接询问受访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在研究关系和具体情景许可的情况下,访谈者还可以与受访者探讨问卷中无法处理的一些敏感话题。

在本项研究中,出于涉及到“是否遭遇地域歧视”,“自我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等较为敏感和较为主观的个人感受,因此使用访谈法对整体研究来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补充。

对河南男人的印象评价,河南人对歧视的自我感受,网络媒体从业者选择新闻的策略等方面采用了访谈法。

选择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人最为访谈对象,并且考虑到问题的整理,故选择了深度访谈。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2.1对河南人问题的研究2.1.1关于河南人的研究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刘荣在《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学分析》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在该现象中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认为传播的信息源有三个:媒体关于河南的负面消息的报道;少数素质不高的河南人在全国民众面前的低劣表现;关于河南河南人污蔑性信息的流传。

在三者中前两者本身都不是妖魔化,第三种是妖魔化河南人的具体体现。

但第三种是第一,二种因素在大众心里产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强化了河南人在人们心目中的负面形象。

他意识到了媒体和公众的互动,但是没有谈到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公众行为。

也没有着重关注网络媒体对整个歧视河南人现象的加剧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翔平从刻板印象和从众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对河南人的偏见和看法。

张柠认为在群众对群众的摧毁性攻击中,河南人成为牺牲品"他指出,群众通过语言(舆论)传播,将非道德的标记贴在另类人群的额头上,以符号为武器,通过虚构化的叙事形成群众策略来诋毁和挖苦另一群体他看到了群众策略的巨大威力,也看到了他们的盲目和自我摧残,但是分析过于简单,止于一般性的说理,缺乏解释力。

爹娘化河南人,是妖魔化河南人另一端延伸,妖魔化河南人就是妖魔化中国人;同时,妖魔化河南人,正是中国人鼠辈心理的大暴露,正是中国人不正确认识自身问题的极端反映。

还有一方面就是河南人塑造形象的研究,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承认河南人形象的确不佳,需要重塑形象"有研究就重塑河南人形象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还有提出思考和建议的,还有从提高河南人的艺术文化修养来改变形象的建议。

除此之外,也有为河南人形象证明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源头上就地域和文化特征分析河南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一次来为河南人的行为特征进行解释和说明。

2.2.2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关于偏见和歧视问题的探讨以美国学者韩起澜的《苏北人在上海》一书为代表,她在书中从地理方言,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苏北及苏北人的概念。

书中用大量篇幅系统分析了苏北人成为上海人对来自苏北地区移民蔑称的形成过程,以及苏北人遭歧视的程度"作者以大量实例,数字,图形及相关资料对苏北人在上海受歧视的生活状况作了详细介绍,对上海苏北人这一人为部族的形成进行全面概括。

对同一民族中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一个区别于其它地区人的部族,作者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在多个层次上予以阐述,这是非常独到的。

陈宁在《地域歧视的话语,权力与真相——记忆中的“东北人”形象及其建构过程》一文中针对近来越发严重的歧视东北人的现象,从社会记忆,话语权力的视角切入对其进行社会学研究,以期揭示人们如何建构了心目中的东北人形象,其中哪些记忆被保留,哪些记忆被忘却,而话语和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而使这些记忆成为歧视东北人的素材。

作者的视角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是作者的分析仅停留在文本分析的层面上,解释力度不足,也没有对社会的记忆进行测量。

社会心理学界奥尔波特把偏见概括为一种“对属于某一集团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是某个集团的一员,因而这个人也就具有这个集团所有的令人不愉快的特征"。

偏见这个词的拉丁语词根就是判断在前的意思。

”持有偏见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意识到或者不想意识到自己是有偏见的,而把自己对偏见对象的态度看成是客观的评价"因而,在社会学上,偏见被正式定义为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对人物和环境作出的判断。

偏见和歧视是密不可分的,讨论偏见就一定会说到歧视。

虽然在文化社会学的意义上或者说广义的讲,歧视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偏见和歧视都可以统一称之为歧视,它们也经常一起被讨论,但是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区分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普遍认为,歧视虽然常常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行为,但个人行为的基础却常是社会的观念,习俗和宗教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