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_例_中促成长之_同_中看_异构_听余映潮_同题异构_课有感_周曼华

合集下载

同课异构,别样精彩

同课异构,别样精彩

同课异构,别样精彩作者:刘建辉来源:《湖南教育·中》2011年第09期“同课异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他们在教学中彰显的多维角度、迥异风格和不同策略,带给听课者强烈的智慧碰撞和观念冲击,从而引发参与者深刻的教学思辨。

在湖南省第二届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活动中,我第一次走进了同课异构的语文课堂。

来自岳阳朝阳小学的严霞老师和江苏吴江实验小学的张学青老师在株洲银海学校的报告厅里,同时执教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幽默、活泼的严霞和优雅、厚重的张学青以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名著导读之窗。

细细回溯这两节课,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见仁见智之美。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同课异构,别样精彩。

精彩之一:同中有异——有机还原原著,体会文字背后的精彩。

两位老师都注重把文本还原原著,带领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

严霞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石猴出世”这段文字之后,从原著《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提取了描写“如意金箍棒”的一段文字,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再次感悟语言特点,以形成语感。

张学青老师的课堂先后三次还原原著。

第一次还原是上课伊始即从原著出发,先出示原版《西游记》书籍照片,再出示第一回的标题《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让学生猜测这一回作者会写什么。

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她遵循的“还文学一个文学”的文学阅读观。

第二次还原是对“石猴出世”一段中“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一句的详细补充和精彩解读。

原来,“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正历二十四节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张老师对原著的还原并未就此打住,她又趁热让学生猜测金箍棒的重量(13500斤)。

一听才知道,原来1、3、5这三个数字后面也深藏着奥秘,在古代1、3、5是阳数,代表着力量。

余映潮 教学思想

余映潮  教学思想

余映潮——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张定远--------------------------------------------------------------------------------荆州市教研室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研员余映潮同志是湖北省中语界继洪镇涛先生、胡明道老师之后又一成果丰富、教艺精湛的优秀语文教师,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近十年来,在多次学术活动中,我对映潮同志的了解逐步加深。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方面,在自身成长奋斗方面,映潮同志有很多经验、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他是一位语文教学研究的能人,他在三个方面可以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

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一、立意高远的教研工作荆州市的初中语文教研工作有非常显著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下大功夫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长期、立体、多侧面地开展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

多年来,映潮同志从五个方面进行着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组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大量的课堂教学能手。

第二,组织优秀青年教师“教改课题”研究活动,进行中学语文教研、教改、教学的专题研究,形成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的层次。

第三,组织教学论文写作研究活动,激发教师写作教学论文的热情,培养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能手。

第四,创立荆州市中学生文联,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优秀辅导教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发表学生习作。

第五,组织中学语文试题研究活动,对试题进行研究和评价,对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序列进行深入的探究,力求从大面积上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用映潮同志的话来讲,这五个方面的活动,让他“带出了五支队伍”。

在带“队伍”方面,他是很有方法的,同样地表现出了他工作指导方面的高超水平。

1.坚持有规律地开展活动。

如论文写作研究活动每年进行一次,校园文学研讨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每两年进行一次,试题研究每年进行一次。

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警语

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警语

评课套话(哈哈)评课报告结构上宜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分析时,观点陈述要辩证;内容分析要采用理论加例子形式。

1、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2、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

3、朗读,对孩子们进行着审美熏陶,进行着情感陶冶,进行着气质培养。

4.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

5、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6、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放火花,要显山露水,那才叫风采。

7、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8、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

9、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提问要精粹,品读要细腻。

10、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实。

11、“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

12、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13、对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课堂教学就像平静的水面,老师设计巧妙的课中活动使平静的水面多了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1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这样说话——语言诗话,情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

语言诗话,即语言简洁、优美、流畅,表达有情意、诗意。

情感优化,即不要矫情、滥情、假情;用教师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

内容深化,即通过适宜的评点语或追问语加强深化内容、推进教学往深入发展。

交流平等化,即把学生真正视作交流的主体,与学生做心灵上的和谐的平等对话。

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话能做到这“四化”,他的语言一定是精致的、诗意的15、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运用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评课题目及例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浅谈余映潮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浅谈余映潮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浅谈余映潮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余映潮老师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碎问”“碎答”“无效”等问题,率先提出了用“主问题”设计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

近年来,由于余映潮“主问题”设计影响越来越大,对其研究者也越来越多。

他们开始从“主问题”设计的内涵、特点、功能、设计原则及设计技巧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

余映潮自身也对此进行不懈的研究,他认为,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一个设计到位的“主问题”,可以代替非常多的零碎问题。

[1]方建辉提出“主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重点、改变教师满堂讲读局面、减少无效提问,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2]针对“主问题”设计技巧,任明新提出要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学生学情。

[3]一、“主问题”设计三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基本要素即是教师、学生、文本。

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无疑需要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才能够设计好教学中的“主问题”。

在学生方面,余映潮老师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坚持能力训练为先。

师生之间通过文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不断深入的去发现文本语文味,品味文本语文味,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

以余映潮老师设计《散步》一课为例,他首先从学写作文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即:轻点一笔——概说事件交代一笔——介绍原委穿插一笔——烘托点染简叙一笔——略写事件巧折一笔——写出波澜深化一笔——表达感悟经过余映潮老师对课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品读与把握,于是开始从学生品读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紧紧围绕三个“主问题”进行教学:说事环节: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组合生动简明地介绍课文中的故事。

品情环节:请学生轻声的朗读课文,体味、感受文中渗透出来的温情。

赏景环节:叙事、抒情的散文中,有时也会穿插一下景物描写。

请大家用探究的眼光来欣赏文中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为什么要写一下景呢,它好在什么地方呢?[4]以文本为纽带,教师对课文的品读有利于更好地教学,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有利于更高效地品读文本,且“主问题”的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师生、生生交流空间,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主问题”设计时明确以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为基础,并最终融为一体,服务、推动语文教学。

脉络清晰 “纯粹语文”的课堂 ——品读余映潮老

脉络清晰 “纯粹语文”的课堂 ——品读余映潮老

脉络清晰“纯粹语文”的课堂——品读余映潮老发布者:孙英梅发布时间:2021-11-13 15:45:44阅读(5)评论(6)脉络清晰“纯粹语文”的课堂——品读余映潮老师《沁园春·雪》的课堂教学青岛城阳一中崔志钢2021年7月,余映潮老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语文同课异构交流和观摩会”上,执教了《沁园春·雪》。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采用结构清晰富有层次性的“板块式”学习活动设计,平实而又有起伏的课堂氛围,切中肯綮的“知识卡片”,逐步深入的“了解文意”,指导到位的“朗读训练”,重难点突出的“选点赏析”,透露出浓浓的“语文味”,师生双方完全沉浸在“语文”的境界里,无不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是“新课标”在课堂上的展现。

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授课者的意图清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然于胸,而课堂就是遵循这些步骤逐一完成,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回顾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他采用多媒体屏幕显示并掷地有声地读给学生听明白。

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活动”有四项:一、初识课文;二、了解文意;三、练习朗读;四、选点欣赏。

下面逐一进行。

下面笔者就从这四个板块来评点和赏析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知识卡片厚铺垫,洞若观火价值高“初识课文”是第一板块的学习活动。

余先生对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了严格科学的技术性整合,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呈现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解说和延伸。

四则材料的内容分别是:知识卡片一《沁园春·雪》的作者*(1893——1976)中国*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知识卡片二《沁园春·雪》的创作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确立*在当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陕北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

1945年8月,*赴重庆与*谈判,柳亚子索句,*手书此词以赠。

同课异构,发现音乐的美丽

同课异构,发现音乐的美丽

同课异构,发现音乐的美丽作者:钱驰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05期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这样的教育叫“因材施教”。

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因此陶先生提出了这样的生活课程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的来说,我们要用生活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美丽。

最近我有幸和另外一个市音乐学科带头人陈老师展示了一堂“同课异构”的音乐欣赏课——《化妆舞会》。

接到市教研室张老师的通知,我们两位老师在半封闭的状态下各自钻研教材和大纲,各自寻找相关的音乐素材,各自寻找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取得了较大的反响。

市音乐教研员张老师和全市初中音乐老师共同参与了研讨活动,研讨过程气氛热烈欢快,全体听课老师异口同声说“是二种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课。

用生活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感受音乐基础上去创造,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重任。

“同题异构”中老师的个性创造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同题异构”中的“同题”,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一样的课题“异构”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提倡智慧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多元的课堂、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在知识与趣味并存、个性化、多元化的音乐课上发现音乐的美丽才是教学的目标。

片段一:1.师:画面出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佐罗、蝙蝠侠……”等,请同学们留意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詹姆斯拉斯特《化装舞会》,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背景音乐给你带来的情绪怎样?2.聆听全曲,说说你感受到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3.聆听乐曲主题A。

①说说乐曲的节奏、速度、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②哼唱主题A,感受A中的两个乐句。

③画画主题Aa和Ab出现的顺序。

4.聆听乐曲主题B。

①比较第一和第二部分,在节奏、速度、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区别?②主题B也有两个乐句,你能分辨吗?主题Ba好像是2个对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景?主题Bb有个背景音乐不停在重复,你听到了吗?③讲解模进的音乐音乐创作手法并让学生仿照该手法进行创作。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偶然的机会读到余映潮老先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实例,而且还有杨雪娇老师的精彩点评,雨露般浇灌初为人师的我。

“古诗词里充分了音乐美。

有的地方激扬急速,如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有的地方低沉舒缓,如泉流幽咽低回委婉。

有的地方要重读,似有雷霆万钧之力;有的地方要轻读,似蚍蜉撼树之艰。

有的地方要引吭高歌;有的地方要浅酌低吟;有的地方甚至还应当有颤音,那是词人心灵的震撼。

”余老最激发我心灵的唯美教学设计就是“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诗歌的朗读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领悟思想情感的必需法门。

作为老师,只有先自身学会吟诵,才略教会学生吟诵。

确实,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学生只有亲自参加各种方式的朗读,才略深切体悟到的情感世界。

因此,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式,应当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然而,在古典诗歌的课堂上,多数语文老师并不重视朗诵引导,只是做简单引导,如划分节奏,正字音等。

“老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被动地知道一些知识,朗读才略使学生自身自动地感受难以言传的多而杂情感。

”朗读应当是每个老师必备的基本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秘密武器。

在中国古代,诗词是可以传唱的,透过字里行间的“歌词”,穿过美妙的旋律,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词韵律感猛烈,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在美妙的旋律中能够感受跌宕起伏的情感,体现诗歌的音乐之美。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音乐美感却被老师淡化了,没有老师吟诵诗歌的细腻引导,学生凭借自我感觉放声朗诵,很难有深刻的体验。

缺乏老师有效的“朗读引导”,忽视诗歌的诵读训练,是古诗词教学的大忌。

同课异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者:张秀丽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09期摘要:为了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通过同课异构的模式,探求语文课堂如何能真正做到高效。

通过教学案例,采用不同的课堂模式,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拉近学生与语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都可学语文。

关键词:同课异构;思维培养;立德树人开学以来,学校围绕课题“思维培养策略研究”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教研课题。

为了解答教师在一线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優化教育教学行为,学校于2018年10月18日至19日邀请山西省语文名师团队来讲学,主要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追求求真、务实、高效的讲学效果。

为了有一个更好的锻炼机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与名师团的崔林生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授课的内容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这篇课文属于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是梁实秋先生写的一篇记事写人的散文。

它篇幅短小,描写深刻。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出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

据此,将教学目标定在对人物的理解上。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结构和教学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教师的风采。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高效?语文课堂该是一个怎样的模样?拟通过此课来探讨一二。

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因为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散文,他们有基本的散文鉴赏能力。

读懂语文文本的表层意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文学积累、文学素养有限,一些难点问题是需要教师点拨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案例【片段一】文章内容的理解师:生活中我们要举办一场活动,先要进行大力的宣传。

我们怎么宣传?生:以通知的形式。

生:以海报的形式。

师:我们现在以海报的形式来宣传一下这场演讲,让更多的人知晓。

香飘课堂弥久留新——“同课异构”的收获

香飘课堂弥久留新——“同课异构”的收获

行。 而是要求 结合 中职专业 的特点 , 根据不 同 的专业 达能力 ,即通过有效 的表 达来 向客户推 销 自己的产 教学 特点来 进行不 同评价 的设 置 。要求 通过 有效 的 品 。 就将理 论学 习和 实际 的操 作相结合 起来 , 这 既训
评 价机 制激发起学 生 的学习兴 趣 ,建 立起重 视学 生 练 了学 生的文字 表达能 力 ,又强 化 了学生 的 口头表
倾 激 花带 来 的 乐趣 。【 例二 】 师设 计思 路更加 广 阔 , 案 老 在 境 , 注 了更 多的 人文 关 怀 , 发起 孩 子们 的情 感
立 足文本 的基 础上 , 引导学 生走 进作 者 的家乡 , 亲 渴望 , 父 点燃 起 孩子 们 的心 灵火 花 , 语 文 成为 学生 让
膀, 让学生 乘着想象 的翅膀 找到语言 的真谛 。只要 我 什 么 母 亲说 这 里 的 桂 花 没 有 家 乡 院 子 里 的 桂 花
们认 真地 阅读 文本 , 过精 心的 预设 , 会有 殊途 同 香?” 以看出老师 反复研读 文本 , 通 终 可 注重文章 的整体
归 的收获 。

以他们 埘产 品 没计 说明 的学 习 为例 ,要 求学 生既 能 文的作用发 挥 出来 , 同促 进 中职教 育 目标 的实现 , 共
够 准确地进 行产 品的描写 ,同时 强调他 们 的语 言 表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圈
师 : 们 摇 出 了什 么 ? 你
生 1: 出 了快 乐 。 摇
学 习过程 tI f学生能 力培养 的综 合方式 ,以促 进学 生 达能力 ,能 够实现 中职教 育对学 生能 力的培养 的 目 1
的伞面发展 。 比如 . 在对机 电一体化 专业 的学 生 的语 标 要求 。

同题异构教研活动点评(3篇)

同题异构教研活动点评(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题异构,展示教师风采,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本次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以“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为主题,共分为三个环节:课例展示、教学反思、专家点评。

1. 课例展示本次活动共邀请了三位教师进行课例展示,他们分别针对《草船借箭》这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

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

(1)教师A以情境教学为主线,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旨。

(2)教师B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师C以朗读教学为核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 教学反思在课例展示环节结束后,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教学反思,分析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1)教师A认为,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情境创设的适度性,避免喧宾夺主。

(2)教师B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3)教师C认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专家点评在专家点评环节,教研员对三位教师的课例展示和教学反思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1)教研员认为,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体现了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

(2)教研员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文章标题:探究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了解。

二、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的概念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是指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利用各自的特长,共同撰写具有价值的教研篇章。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注重学科交叉、跨学科合作,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研评台。

三、深度分析1. 从专业角度,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教研效果,使教师们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 从教学实践角度,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能够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撰写文章,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实现教学的优化。

四、广度分析1. 从学科视野来看,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强调了跨学科合作。

教师们能够在专业领域之外,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立体、有深度的知识体系。

2. 从教师发展角度,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也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评台。

教师们能够通过互相沟通交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与回顾丁香结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深度和广度兼具。

它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了学科内涵,拓展了学科视野。

师徒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师徒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10月开展了“师徒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师徒之间的教学交流,探讨不同教学风格下的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学习他人的平台。

二、活动准备1. 活动主题:师徒同课异构教研活动2.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3. 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4. 参与人员:学校全体教师5. 活动流程:(1)徒弟教师授课(2)师傅教师授课(3)教师评课(4)活动总结三、活动过程1. 徒弟教师授课本次活动以“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为课题,由我校青年教师张老师担任徒弟,进行公开授课。

张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受草船借箭的智慧和谋略。

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 师傅教师授课紧接着,由我校资深教师李老师担任师傅,进行公开授课。

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文章的韵味。

李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多样,充分展现了师傅的教学功底。

3. 教师评课课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

首先,徒弟张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指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随后,师傅李老师分享了教学经验,对徒弟的教学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

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

4. 活动总结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他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他强调,教师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活动成效1.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师徒同课异构,徒弟教师学习了师傅的教学经验,师傅教师也在交流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了教师共同进步。

2.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徒弟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傅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遵循规律,有效实施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

遵循规律,有效实施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

遵循规律,有效实施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作者:丁亚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3期丁亚香同课异构并没有特别泾渭分明的定义,在真正的教学实施中更是根据教师的理解和能力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我们用概括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这个教学的模式,那么可以说这个教学的模式,其实就是不同的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材时,会有不同的对教材的理解。

同课异构就是每个教师面对课本时的不同教学思考展现,完美诠释课本的教学处理方法与过程。

一、更新理念,重视引导同课异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教材时,需要的是积极调整自己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接纳这个教学的全新模式。

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的就是教师能够对此教学的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弄清楚其中的含义以及可能会带来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这样才会真正意义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保持同步的状态,在课堂上实施同课异构的过程中,也要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

只有学生与教师保持同一频率,才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同课异构的探讨中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比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中自己思维方式来提出了对课文分析的方式,这篇课文就可以变成了通过作者感情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等方向。

文章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饱满。

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展示,让学生也能够通过更多的方面来接触教材、掌握教材。

这在一定的意义上打破了我们对教学的单向思维的习惯,让课堂上的学习更加充实。

同课异构的教学中,有效地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若是我们遇到了教学思想相同的教师,则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来提取教学中的精华,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深度的教学分析。

这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帮助。

二、团队打造、强化合作“同课异构”教学的模式中,基本以教师团队合作为主要方式。

在团队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是主体,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共同推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同课异构”展风采 阅读交流促提升——参加联片教研暨阅读教学交流工作有感

“同课异构”展风采 阅读交流促提升——参加联片教研暨阅读教学交流工作有感

“同课异构”展风采阅读交流促提升——参加联片教研暨阅读教学交流工作有感秋意渐浓,时光清浅,撷一束光阴,抚过心田,唯有教研的芳华沉香流年。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成长,9月26日,xx县在xx学区举行联片教研暨阅读教学交流活动。

在最美的秋天,我们参加了一场诗意的教研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亲眼目睹了各位老师精湛的教学风采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研讨氛围,观摩了xx镇学区别开生面的阅读特色活动,聆听了xx镇学区近年来扎实有效的阅读工作历程,参与了集团内各学区对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研讨活动。

一天的学习交流,对我进行了一场知识与文化的洗礼,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从同课异构、阅读观摩、教研交流三方面谈一谈我自己本次参加活动的感悟。

一、《妈妈睡了》同课异构活动观课感悟参与xx镇学区杨xx老师和东街小学袁xx老师共同执教的《妈妈睡了》同课异构活动后,我领略到了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精彩演绎,犹如欣赏了一场教学艺术的盛宴,感触颇多。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师生承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两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呈现出两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

教学中,老师们坚持把时间、空间、体验、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融洽的课堂氛围,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两位教师在教学《妈妈睡了》时,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杨xx老师教学方法灵活独特,具有多变的风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升华了主题,渗透了情感,既丰富了孩子的语言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袁xx老师从睡梦中妈妈的三个特点指导孩子的阅读和课堂小练笔等环节,在舒缓的音乐中,让孩子亲身体验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和自己的感受,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结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结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结
11月20日,根据安排,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定期在2号多媒体教室举行。

刘剑、徐会凌、徐智勇、田亮、杨晶五位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讲课。

讲课中,各位老师各展身手,各亮风采。

针对同一节课,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这就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同一节课展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授课形式,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课堂,从而也给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平台。

学无止境,教艺无涯。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研讨;在互相听课中,我们思考;在进行互评中,我们相长。

我们共享知识,共享情趣,共同书写职业教育的精美篇章!。

一年级语文老师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一年级语文老师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一年级语文老师同课异构课后点评包年级领导刘兴林在点评之前;我先谈一下我对评课的几点看法。

以前的评课;大家的的确确是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优点、缺点都剖析的淋漓尽致;这样做有优点;也有缺点。

缺点是:人性中乐于接受优点却不乐于接受缺点的共性难以改变;所以以前的评课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使评课者与授课者无形中产生了些许对立;以致于教师对于评课成果的内化不情愿;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堂改革。

换一种角度来看;听课与评课其实都是为了发现好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汇总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听课评课;凝聚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普遍认识;能够扩大课堂改革优秀成果;也是教师间彼此交流;增进互信;加深友谊、合作的一次机会和平台。

所以;我在后来的评课中;很少去留意课堂中的缺点和不足;而更加乐意去找寻课堂中的优点和闪光点。

有些缺点在我当时看来是;而在后来才发现不是了;那些所谓的“缺点”;其实是授课人多年来使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和方法。

本次共有5名教师参加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都是一年级语文下册《19乌鸦喝水》这一课。

下面我逐一谈一谈我所发现的优点。

王文艳老师的课堂能够抓住关键字词和语句;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学生语文基本感悟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手段主要借助于课件;生动直观;能够在自己所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听、读、讲、启发、诱导等方法中;有创新。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带领学生读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时候;停下来;问学生“乌鸦可能去过什么地方?”。

当学生读到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时;问学生“假如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写想呢?”。

这些问话看是简单;实则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表达的空间。

没有“想象力”学不好语文;不会表达当然不是好的语文;而老师在这里的一个停留;恰逢其时;用得好。

另一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看图片让学生配上声音;虽然学生在这个环节配合的并不是十分的熟练;但是老师借鉴影视媒体的表达和意识;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我认为;兴趣和愿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琢“例”中促成长之“同”中看“异构”———听余映潮“同题异构”课有感○周曼华(南京市第八中学,江苏南京210000)[摘要]笔者有感于余映潮老师同题异构教学法,指出其法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同题异构;余映潮;背景铺垫;朗读引导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06-0131-01“同题异构”在许多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不同的老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在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落脚点,常常在一个“异”字上。

殊不知,其实,我们在追求“异”的同时,这“异”中之“同”则更值得关注。

因为“同”中包含的信息常常更有利于我们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阳春三月,余映潮老师再来金陵讲学,这次,他一人将上两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同题异构”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千百年来中秋咏月的名篇。

加上诗前小序,全词也就113个字,但就这113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借月抒怀的写法,达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展现出词人复杂的情感、旷达的心胸,折射出其一生出世与入世的挣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面对初二的孩子,教授如此的名文,到底该教些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这确实常常令从教者困惑。

而余老师此次讲学,面对这样的经典,不但没有回避,还游刃有余地采用了“同题异构”的方式,从容地在两节课中巧妙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了解全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进而感受词中传达出的丰厚情、理。

第一节课,余老师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背景铺垫”、“自读自讲”、“朗读体味”、“选点欣赏”;第二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知识铺垫”、“朗读引导”、“佳句选读”、“全文概析”。

不同的设计组合,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展现出的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灵活度,体现出的是“教无定法”教学规律,更让我们透过一课窥见了教师对教材认识的高度与深度。

此种境界与功力,绝非多年积淀难以达成。

所以,短短的两节课,虽上的是同一篇课文,但听者对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课堂意蕴深厚、意味深长印象深刻。

对这两节课中之“同”的设计,谈谈笔者的认识。

其一,从“异构”中同样的“背景铺垫”说起。

读诗时要想真正感受其中的内容与情感,读者就必定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看,诗前序中提到的“欢饮达旦”、“兼怀子由”,按道理来说,思念的情感并不是那么令人欢乐,但为什么要在“欢饮达旦”之时又“兼怀子由”呢?而这种“兼怀子由”是在“大醉”之时,那既然大醉,也就在头脑不清醒的情况下,怎么又能写诗兼怀呢?这种“大醉”是真的大醉了吗?再看词中诗句,诗中情感的起伏———“我欲乘风归去”怎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后来既然“不胜寒”,留在人间,为什么又对月质疑“何事长向别时圆”,最终又自我释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呢?要想弄明白这一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很关键。

而对学生来说,生活、阅读的经历,常常决定了他们没有过多时间或精力搜集大量的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的经历以及作品背景的有关知识。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两课开头的知识铺垫,看似生硬其实正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很有必要!其二,从“异构”中同样的“朗读引导”说起。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古人在古诗词教学中很重视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千百年的传统教育也很推崇这种通过含华咀英增进理解的方式。

而余老师两节课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在背景铺垫之后,就采用多形式的朗读,更在于他对学生朗读的巧妙地引导。

如第一节课,他分别引导了学生完成了三次朗读活动———“情在节奏”、“情在疏密”、“情在起伏”;第二节课,直接通过投影的形式,告诉学生将通过三个朗读要领的活动来感受诗歌的情韵。

这三个朗读要领分别为:1.要处理好全词每句中二三、二四节奏;2.要注意读好每句中二三节奏中的“三”里面的短暂停顿;3.为了抒情的需要,要将词的最后一句读两次,前响后重,语重情长。

其实,两节课中朗读引导的具体环节的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节课中都力图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有意识地感受诗歌的情感、诗人的心境、情感的起伏。

明确的指引,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下转第137页)语文学刊2012年第6期[作者简介]周曼华,南京市第八中学教师。

要做到这一点,增补镶嵌之法适可运用。

譬如下面这个句子:“我向往幽闲,我喜欢清纯,我心仪静谧,我追寻祥和……但这个纷扰中的世俗,在一片狼藉的温床上,永没有休止过可怕的梦想。

”这个句子本身够简洁清楚,优美动人。

只是意蕴稍欠丰富,如在原句上稍作增补可保本来面貌且蕴藉绵远。

“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幽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般清纯,我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那片静谧,我追寻‘低头弄莲子’的那股祥和……但这个纷扰中的世俗,在一片狼藉的温床上,永没有休止过‘沉鱼落雁’的可怕梦想。

”在词语上下足功夫后,锤炼句子则顺理成章。

三、锻造句子,使之千变万化不辱使命词而句,句而篇。

谋篇布局的落实还得还归句子本身。

1.画龙点睛,警策全文。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警策之句既是谋篇布局常见的手法,也同样暗合锤炼语言的用意。

因为一文之中,无论是“警醒”全文之余,还是立要一段之内,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孙犁《黄鹂》中的“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都起到了画龙点睛警策全篇的作用。

2.化抽象为形象,诗情画意。

文学语言本以形象取胜,即使是霍金写《时间简史》这样的科普文章,也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理性道理。

可见一切语言在务实之余都力求形象生动。

如果在用语意象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做到诗情画意那就更好了。

譬如庄子在《秋水》篇中讲道的境界,先从河谈到海,再由海论至天地,化抽象为具体古今之作难有出其右者。

3.适当引用名句。

适当引用名句可让句子更加厚实有味。

引用名句的形式可以多样,除了上面所讲增补句子、作警策之句外,也可把一些内涵丰富,富有哲理且与作文话题有关的句子作为一篇文章的题记。

譬如对2003年高考全国卷“感情亲疏远近与对事物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有同学以帕斯卡尔“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为题记,充分地体现了他对话题的把握与对文章写作的指向。

这个题记一方面写出了人的脆弱性,自然也包括了人在情感亲疏方面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人的理性,同样包括了人在对事物认知方面的把握。

一个好的题记,紧扣话题,寓意深远。

4.用修辞扮靓语言。

高考要求的常见八种修辞手法,对于作文的美化而言是简单易学的。

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比拟、设问、反问、借代,每一种都可为文章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比喻如“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唯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排比如“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诸如此类,在高考高分作文中俯拾即是。

只要平常培养用修辞的这种意识,时间一长,由用到善用,自然而成。

珠藏川自媚,玉韫山含辉。

为你的作文加亮,得有珠玉为伴。

平常日积月累,娴熟手法化技巧于无形,再以深情温泡之,美文指日可待。

锤炼语言的这种意识是可以培养的。

掌握其基本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时间长了,习惯中出能力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上接第131页)把握诗情,领悟诗韵做好了铺垫。

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指导很重要!其三,从“异构”中同样的“语句品析”环节说起。

第一节课,在了解背景、读懂诗歌大意、朗读感受诗歌情韵的基础上,安排了对题记中“醉”、下片中“月”句的品析,要求学生联系全文,品析这两词在文中的意味、作用。

第二节课,则在朗读感受诗歌情思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赏析词中众多的佳句,如:“题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表达作用,要求联系全文,讲清每句的意思并分析每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其实,正如培根所说,“方法本身其实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技巧乃在书本之外。

”两节课看似采用了相近的活动形式,但其培养的目标却不尽相同。

第一节课,语言品析环节是在读懂词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与写法的妙处。

第二节课,语言品析环节是在初步朗读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词中的佳句,达到对诗中词意以及作者心境的认识。

这两种针对不同的学情的设计,达到不同教学效果的设计,确实很灵动!其四,从“异构”中同样的“课中小结”说起。

两节课中每一个活动环节过后,余老都有课中小结。

这些小结不仅语言精当,而且具有学习方法的提示作用,或重点强调,或要点归纳、或整体把握、或理性点拨。

适时的小结,不仅帮助同学梳理了前一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更是引导他们完成对文本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尤其在第二节课的最后全文概析部分,从全词的词意、内容、情感多个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不仅帮助同学了解了全词的重难点,更是有目的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

如此的“异中同构”境界,定是经历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的过程,这不禁使我想起余老师的话,“没有深刻的、细致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课文研读,就难以有好的阅读课的出现”。

对我们这些后辈来说,修炼到如此境界的不二法门正在于“练好研读文本的内功”,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可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进行“同题异构”。

教学经纬蔡静/作文语言锤炼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