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历史考纲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度........(.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3.)宋明理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中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1.)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2.)...(.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1.)新航路的开辟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3.)蒸.....(.2.)进化论......(.1.)经典力学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年间列强侵.........(.1.).1840....至.1900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五四运动和...........(.2.)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3.)........(.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至.................(.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3.)第二...........(.2.)罗斯福新政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行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5.)社会主义市..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改革开......(.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1.)孙中山的三民..........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义....代表”.........(.3.)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4.)“三个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3...北魏......2...商鞅变法........:.1...梭伦改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4...王安石变法德〃阿里改革........9...戊戌变法.....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选考三.........(.1.)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的和平...—.华盛顿体系下(.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的对话...在..............(.4.)联合国的产生.......以及其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2013历史考纲变化
2013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根据最新高考历史考纲整理,紧密结合考纲要求。
国家级示范重点高中教务处历史科组集体整理,严禁商业用途。
专供尖子班使用,顺供重点班、普通班同学参考,不得外传。
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1)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2)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013年初三历史知识中考复习提纲
2013年初三历史知识中考复习提纲2012年升中考历史知识提纲(二)二十七、新中国成立1、时间:1949年开国大典2、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简单说就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
二十八、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任务:“一化三改”,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二十九、三大改造1、完成时间:1956年底2、改造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十、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2、地点:北京3、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标志着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三十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形式:大包干、包产到户。
2、内容和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大发展。
三十二、一国两制1、提出者:邓小平。
2、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简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实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三十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50年代: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出席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70年代:1、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中美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90年代: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在上海举办该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考试大纲串讲、辅导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考试大纲串讲、辅导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难点破解1(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见下一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难点破解】(1)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②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难点破解】(1)郡国并行制: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
(2)三省六部制: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考纲只要求掌握唐朝时这一制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
明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
(3)行省制度:明确由中央直辖的地区、边远地区设置的行省。
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在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历史复习总纲
2013年高考历史讲座设问模式:表象与实质1军机处:西北军务,皇权加强;2股票:集资方式,市场;3“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共同侵略;4慕尼黑:苏台德,绥靖;5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中心,美国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命脉;文艺复兴:希腊、罗马文化,资产阶级文化;6“两阿提案”:中国重返联合国,第三世界崛起;7巴黎条约:煤钢联营,法德和解;8联合国军:共同组建,美国操纵联合国;9独联体:新国家形式,苏联解体;影响:(多角度,意义、背景、条件、原因、结果)1“三八线”背景:日本侵略朝鲜,二战中美、苏对日作战进入朝鲜,两军临时分界线;后为韩、朝分界线;实质:美苏对抗;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影响:中共战略反攻,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打乱中原防御体系,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日本侵略、民族危机,国民政府利益,中共民族利益大局,全国一致要求,国际因素;4联合国成立背景: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联合国家宣言》,战后共同需要;5抗战胜利意义:力量,屈辱、地位、自信、百年;6新文化运动条件:民国,民资,西方启蒙思想,先进知识分子;7商业革命影响:资产阶级,封建贵族,人民,市场;8辛亥革命意义:民国,观念,民资,帝;9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原因(起因:修约);10土、印、中资产阶级共同任务(独立、民主、富强)答题技巧选择题:(强调:一句话;关键词,逻辑对应)1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这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有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D 无业游民的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急者而业焉,以求进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2013年中考历史、政治考纲内容(配套教科书页码易查找省时间)
历史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1、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七年级上册第9课)40—43 1—42、百家争鸣(七年级上册第11课)49—52 5—83、秦兼并六国及其意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七年级上册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57—61 9—134、张骞出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辟(七年级上册第16课)72—76 14—185、« 史记»与司马迁;«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七年级上册第19课第二框题内容和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一框题内容)七上 87—88 19—20七下65-66 21—226、北魏孝文帝改革(七年级上册第22课第二框题内容)102—103 23—257、贞观之治(七年级下册第 2 课)6—10 26—298、唐宇吐蕃交往的史实(七年级下册第4课第二框题内容)17—20 30—339、唐代的中外交往(七年级下册第 5 课)21—25 34—3810、元朝的行省制度;宣政院与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七年级下册第12课第二框题内容)56—58 39—4111、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七年级下册第 17 课)81—85 42—4612、郑成功收复台湾(七年级下册第19课第二框题内容)91—93 47—4813、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七年级下册第20课前三个框题内容)96—99 49-5214、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21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中国的近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①一课:鸦片战争1—6 52—58②二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7—11 59—63③三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12—15 64—68④四课:八国联军侵华17—21 ⑤单元回眸22 69—742、洋务运动(八年级上册第5课)23—27 75—793、戊戌变法(八年级上册第6课)28—32 80—844、辛亥革命(八年级上册第7课)33—37 85—895、新文化运动(八年级上册第8课)38—42 90—946、五四爱国运动(八年级上册第10课)49—53 95—99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年级上册第11课)54—58 100—1048、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八年级上册第15课第一、二框题内容)76—78 105—1079、七七事变(八年级上册第16课第一框题内容)81 10810、南京大屠杀(八年级上册第16课第二框题内容)82 10911、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八年级上册第17课第三、四框题内容)87—89 110—1121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八年级上册第20课第二框题内容)99—102 113—116三、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都为现代史.)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八年级下册第1 课第二框题内容)3—5 117—1192、三大改造(八年级下册第5课第三框题内容)24—25 120—121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年级下册第6课第一框题内容)27—29 122—124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八年级下册第10课第二框题内容)48—50 125—127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年级下册第11课第一框题内容)52—53 128—1296、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八年级下册第12课)57—61 130—1347、祖国的统一大业(八年级下册第16课)81—85 135—139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八年级下册第19课第一框题内容)95—97 140—1429、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八年级下册第20课第一、二框题内容)101—103 14310、“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八年级下册第210课第一、二框题内容)107—109 144—146四、世界古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1、亚非文明古国(九年级上册第2课)7 —12 147—1522、日本大化改新(九年级上册第4课第一框题内容)19—20 153—1543、世界三大宗教(九年级上册第6课)31—35 155—159五、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文艺复兴(九年级上册第8课第一框题内容)42—44 160—1622、新航路的开辟(九年级上册第8课第二框题内容)44—47 162—165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九年级上册第9课第三框题内容)51—52 166—1674、美国独立战争(九年级上册第10课)53—58 168—1735、第一次工业革命(九年级上册第12课)65—70 174—1786、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九年级上册第16课第一框题内)86—87 179—1807、日本明治维修(九年级上册第16课第二框题内容)87—90 180—1838、美国南北战争(九年级上册第17课第二、三框题内容)92—95 184—1869、第二次工业革命(九年级上册第19课、20课)①19课:人类进入电器时代103—107 187—191②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108—112 192—19510、第一次世界大战(九年级上册第22课、23课)①22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17—122 196—200②2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23—128 201—206六、世界现在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1、俄国十月革命(九年级下册第1课)1—5 207—21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九年级下册第4课第一框题内容)19—21 212—2133、罗斯福新政(九年级下册第4课第二框题内容)21—24 214—2174、第二次世界大战(九年级下册第6、7课)① 6课:大战的爆发于扩大32—37 218—223②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88—44 224—2295、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九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一框题内容)97—99 230—2326、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多元化的趋势(九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三框题内容)101—105 233—237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九年级下册第19课)106—111 238—2418、第三次科技革命(九年级下册第20课)112—117 242—246注:1、除教材的宋体字部分,其他字体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2013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切合营口考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切合2013营口考纲)一、知识梳理(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七年上册10课、15课)⒈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依次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东方六国。
其中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了。
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
秦的建立者:嬴政,都城:咸阳。
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国家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⒊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汉武帝统治时期,张骞曾两次(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今新疆地区)。
张骞一行人由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再辗转至西亚和大秦。
这一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4.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古)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今)西部大开发、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和博物馆都有着重要价值。
5.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争霸的局面,符合人民对统一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七年下册第2课)1.例举贞观之治的内容(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年号为贞观),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贞观之治”2.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他统治期间,政治上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经济上让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轻徭薄赋。
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则采取和亲、册封等友善措施,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对外关系方面,曾派遣玄奘西去天竺,加强了唐与周边各国的联系。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七年下册19、20课)⒈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设立的机构(或列举史实):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2013汕尾中考历史考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河姆渡遗址2.半坡遗址3.禅让的传说(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2011,选择题)2.春秋五霸3.战国七雄4.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012,和2009,选择题)(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2.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3.丝绸之路(2010,选择题)4.汉与朝鲜、日本、欧洲的来往(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三国鼎立2.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3.东晋南北时期南方的开发(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2.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和影响(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3.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4.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清朝设置台湾府等史实、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3.“闭关锁国”的主要含义、表现和历史影响(2012,选择题)(2011,选择题)(2009,选择题)(八)科学技术1.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都江堰和秦长城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资治通鉴》等重要著作4.“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九)思想文化、文学与宗教1.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2.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3.《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4.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2012,选择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二)近代史的起步1.洋务运动(2011,填空题)(2010,问答题)(2009,填空题)2.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及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2009,(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2010,选择题)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4.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和红军的发展5.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2009,选择题)3.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2012,选择题)4.南京大屠杀(2010,选择题)5.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6.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重庆谈判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六)经济和社会生活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生活习俗(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教育的变革2.魏源、严复的著作和主要思想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011,选择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个五年计划(2012,简答题)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2009,选择题)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和评价(2012,简答题)5“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12,选择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10,填空题)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扩大(2010,选择题)邓小平的理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我国实行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地区的发展(2010,填空题)“一国两制”的构想(2009,简答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09,简答题)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2009,简答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1,简答题)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等史实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科技、教育与文化“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和航天技术(2010,简答题)“灿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063”计划的制定教育、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制度体系的建立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2011,选择题)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文明的冲撞与融合马可·波罗东游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阿基米德的科学成就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文艺复兴(2012,2010,填空题)新航路的开辟(2009,填空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力法案》(2010,选择题,填空题)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2010,填空题)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2010,填空题)第一次工业革命(2010,简答题)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瓦特改进蒸汽机(2009,选择题)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英国的殖民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林肯的主要历史贡献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作用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英国宪章运动(2010,选择题)《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历史意义(2011,填空题)(2009,选择题)巴黎公社的建立《国际歌》的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2010,简答题)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012,选择题)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科学与思想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达尔文主要成就(2010,填空题)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2010,填空题)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主张文学作品,绘画与音乐的辉煌第六部分世界近代史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的建设与体制的弊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2011,选择题)(2009,填空题)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011,简答题)(2009,选择题)二战以后的西方经济发展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2012,简答题)走向联合的欧洲(2012,简答题)(2011,选择题)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2012,简答题)(2010,选择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东欧剧变(2010,选择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10,选择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009,简答题)(七)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2011,简答题)以科索沃战争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现代文学艺术成就著名的文学作品传世的绘画音乐与电影。
2013荆门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3荆门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一、指导思想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之一,是测量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式。
2013年历史学业考试将结合我市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几年来取得的考试改革成果,力求试题以教育价值与能力立意,进一步提高学业考试评价水平,推进我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考试目标2013年历史学科属于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统一考试科目。
历史学业考试为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部颁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新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是否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从而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命题依据2013年历史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四、命题原则1.指导性原则试题要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性功能,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命题,试题要反映出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试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探究性、启迪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2.基础性原则立足于基础性历史知识的考查,覆盖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核心内容,突出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基本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结论的考查,强化对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与掌握。
3.教育价值与能力立意的原则试题坚持教育价值和能力立意,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知、理解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如下能力:能简单地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能按一定要求对重要历史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比较;能阅读理解一些历史材料和图表,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探究现实事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一)
2013年初中历史考试复习提纲 (一)中 国 古 代 史(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大思想家②政治主张: A.提出“仁”的学说B.主张“爱人”C. “为政以德”D .反对苛政和邢杀2、大教育家 ①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②编成《春秋》一书3、孔子的言行被其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历史背景:2、根本原因:社会巨变3、表现: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百家互相争论,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气氛,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1、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条件)①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②战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人民也渴望结束战争,因此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④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
2、统一六国的过程: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统一六国的意义: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国家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是上,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②统一(长度、容量、重量)3、文化上:统一文字----- →隶书4、思想上:焚书坑儒(目的、焚书、坑儒、影响)5、军事上:修筑了长城(临洮→辽东),北击匈奴(蒙恬)6、开发南疆,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三、秦朝疆域:(四至)四、拓展1、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①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②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③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发展趋势(因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只是暂时的)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国际地位的提高2、秦朝建立的作用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时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013历史考纲完全解读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新考纲全面解读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夏:前2070;商:前1600;周:前1046:(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二、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及前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分封的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 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口。
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
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
6.分封制的影响:(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 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3)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特点: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稳定统治秩序;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是维系分封的重要手段巩固西周的统治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2013年新增)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了解秦的统一:公元前221,秦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度地方: 郡县制1.始皇帝的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影响: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的独尊.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特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013历史中考考纲详细版
(3)对中国考古遗址的评价: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考纲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⑴时间地点: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
(2)农业: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
(3)房屋样式:干栏式(定居生活)
考纲3炎帝、黄帝的传说
⑴炎帝和黄帝,是我国约四五千年前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⑵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⑶黄帝——“人文初祖”
A.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好乐谱。
B.影响: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
考纲1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 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 分封制内容:
(1)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4)其它方面:使用磨制石器,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乐器。
2.半坡居省西安市(黄河流域)
(2)农业:使用耒耜、石刀等农具,种植蔬菜,种植粟(世界上最早)
(3)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定居生活)
(4)其它方面:使用磨制石器,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制造彩陶,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肇庆市第一中学历史复习提纲(霸气侧漏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2013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人教版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
2013年大纲全国卷历史部分
2013年大纲全国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0 题, 共计 40 分)1、(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4分)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3、(4分)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4、(4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5、(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6、(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7、(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8、(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历史2013年中考考纲
(一)中华文明地起源.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删除了”元谋人”).炎帝、黄帝和尧、舜、禹地传说.(二)国家地产生和社会变革.西周分封制地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地社会变革.(三)统一国家地建立.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地意义..汉武帝大一统地主要史实.(新增内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地作用.(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地措施.(由“融合”改为“交融”)(五)繁荣与开放地社会.“贞观之治”地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地基本史实..隋唐科举制度地主要内容..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地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地发展.(六)经济重心地南移和民族关系地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地南移..宋代地都市生活.(由“社会”改成了“都市”)(七)统一地多民族国家地巩固和社会地危机.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地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地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地主要措施..“闭关锁国”地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八)科学技术.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地成就..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地贡献.(九)思想文化.孔子,“百家争鸣”地主要史实..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地文学成就..《史记》、《资治通鉴》地作者和体例..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地智慧和创造力.(新增内容.删除了“以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张择端为例,了解古代书法、绘画地主要成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列强地侵略与中国人民地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地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地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地侵略史实..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基本史实..邓世昌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地史实;《辛丑条约》地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地影响.(二)近代化地起步.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地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地地位和作用.(新增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地影响..孙中山地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地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地地位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地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地基本史实,“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地历史意义..黄埔军校地创建和北伐战争地胜利进军..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地意义..红军长征地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地意义(新增内容,删除了“中国革命地艰难曲折”)(四)中华民族地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地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地历史作用..七七事变地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地侵略本质..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地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地历史意义.(删除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地主要内容”)(五)人民解放战争地胜利.重庆谈判地有关史实..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史实..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六)经济和社会生活.张謇“实业救国”地基本史实..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地变化.(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地重要人物及其成就..魏源、严复等人地主要思想..科举制度地废除和京师大学堂地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地主要史实.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和巩固.开国大典地史实,新中国成立地历史意义..土地改革运动地主要内容.(新增内容,删除了西藏和平解放地基本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地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第一个五年计划地基本任务..年颁布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地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地主要史实,“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地伟大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地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作用和影响.(删除了:我国颁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地重大进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指导思想.(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主要史实..香港、澳门回归地史实,说明“一国两制”地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地基本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地史实,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地必然趋势.(五)外交成就(删除了“国防建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地史实..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从我国与亚太经合组织地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地作用.(新增内容)(六)科技、教育与文化“两弹一星”地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地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地普及、“科教兴国战略.”(新增内容,删除了:“”计划地制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七)社会生活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地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地影响.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一)上古人类文明.古代埃及地金字塔、古巴比伦地《汉漠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地种姓制度..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地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地发源地..罗马共和国地兴衰.(新增内容)(二)中古欧亚文明.大化改新地基本内容..西欧城市地兴起.(三)文明地冲撞与融合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地发明和传播,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地历史意义.(四)与思想文化(删除了“科学技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地产生与传播.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一)欧美主要国家地社会巨变.《神曲》,达·芬奇、哥伦布地主要活动,文艺复兴对人地思想解放地意义,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地产生所起地作用.(新增内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地基本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地历史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华盛顿、拿破仑地主要历史贡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进蒸汽机地史实,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地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地特点及意义.(新增内容,删除了:发明“旅行者” 号机车地基本史实,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地巨大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地抗争.“三角贸易”地基本内容,资本原始积累地野蛮性和残酷性..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疯狂掠夺,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地重要条件之一. (四)资产阶级统治地巩固与扩大.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地作用,林肯地主要历史贡献..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地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地历史作用..明治维新地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地作用.(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地诞生《共产党宣言》地历史意义.(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列举电力广泛使用地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地特点..本茨和莱特兄弟地发明活动,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地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地影响.(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地组成国及相关条约地主要史实..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地巨大灾难.(八)科学与思想文化.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地主要成就..伏尔泰等人地基本主张.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地探索..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地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地严重弊端.(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地西方世界.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地基本内容.(删除了“了解”)2.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地作用..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地法西斯暴行.(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地实质和恶劣影响..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地主要事件. .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地建立及其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作用.(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发展变化.战后美国经济地主要特征.(改动).欧洲联盟..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地主要史实.(五)社会主义国家地改革与演变.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新增内容).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地改革运动.(六)亚非拉国家地独立和振兴.印度独立地基本史实..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地斗争.(七)战后世界格局地演变.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地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地威胁..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地趋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地复杂性..“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地多极化趋势.(新增内容,删除了“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八)科学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地特点.。
2013年中考中国古代史黄石历史考纲
2013年中考中国古代史、黄石历史考纲
中国古代史考纲
1、了解秦并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国家的史实和意义
2、知道汉武帝巩固和维护统一的主要措施
3、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
4、了解隋朝统一
5、了解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
6、了解蒙古统一和元朝建立史实,知道元朝民族发展的主要
表现
7、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史实
8、知道清朝设藏驻藏大臣和评定大小和卓的史实,了解清朝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史实
黄石历史考纲
1、了解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的基本情况,知道它是全国文物重
点保护单位,评价它的发现发掘的重大意义,了解铜录山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开采和冶炼技术
2、了解张之洞兴办大冶铁矿的主要活动,知道大冶铁矿等企
业的兴办给黄石带来的积极影响,知道黄石国家矿山公园3、了解大冶钢厂创办及投产基本情况和主要发展历程,知道
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黄石的情况
涉及第3、11、13、28课相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编辑:龙辉历史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①大抗议书*②内战*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选修内容(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①《独立宣言》②《人权宣言》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新民主主义革命(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Ⅴ.内容比例Ⅶ.题型示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1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实行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皇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1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答案:B14.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答案:B17.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答案:B18.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发明家”是指A.科学社会主义者B.第一国际领导人C.巴黎公社领导人D.空想社会主义者答案:D19.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欧、美、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答案:C参考答案:(1)晚清组。
(2)①东汉组、宋代组。
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恒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 宋代组可增加其他朝代学生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反映佛、道产生了较大影响。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他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37.(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3分)参考答案:(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2分)(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3分)(4)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3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