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二部分 技能一 专项5 区域地图
2025届高中地理特训卷第二部分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过关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过关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2023·浙江6月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经典高考题]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3~4题。
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经典高考题]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5~6题。
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6.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经典高考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8.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挪威南部某高寒地区的植被主要由地衣、小灌木等组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灌木向高海拔的地衣群落扩张,植被出现“绿化”现象(下图);夏季地衣下的土壤温度比灌木下的土壤温度高1.45℃。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试卷 全国新高考Ⅰ卷 (含答案)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
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
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
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态效益高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D.种树有补贴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开荒力度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图2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6.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全面,在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比2020年的难度和分值都增加了,总体难度还是适宜。
选择题部分,以考查自然地理部分为主,有7道题,考查人文地理部分只有4道,1-2题和8-9题,命题抓住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综合题以我国南疆地区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来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在第39题命题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进行综合命题,知识面跨度大,难度也相对较大。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图1示意2020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答案】1.B 2.D【解析】1.根据四个国家人口和图中煤炭消费量,可以推出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从图中可以读出每年这四个国家的消费总量,再根据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数(这点考察学生的识记情况,中国大概13亿、美国3亿、印度10亿、日本就算1.3亿吧),只是略算而已,很容易找到答案。
2.借助图示资料四国的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以得到各国煤炭的缺口,既而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能源不仅是煤炭,还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其它能源,单位GDP能耗和能源进出口量是没法推算,碳排放量除了煤炭燃烧排放,还包括化石能源的排放。
【考点定位】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一)(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如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A.①B.②C.③D.④5.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小③以高层建筑为主④以多层建筑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A.春季盛行风B.夏季盛行风C.秋季盛行风D.冬季盛行风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
如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
据此完成7~8题。
7.参照如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A.取水难度大B.开采周期长C.水质较差D.储量较少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技能二模板2原因分析类讲+练含解析
(2)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太,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气温变化的原因
[答题模板]
[模板专练]
(1)说出莱索托降水较多的原因。
(2)简析该调水工程得以建设的地理背景。
(3)推测该调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
(4)简述该调水工程建成后对莱索托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1)图示该地距离印度洋较近,受海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影响强;且海拔高,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2)由“年降水量……,经济基础薄弱”,可知该地水资源丰富但需求少;而南非水资源紧张。(3)图示调水沿线位于河流上游,该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不利于施工。(4)由“缺乏电力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时使莱索托实现电力自给”,以及“获得约三千万美元的售水收入”,可分析带来的积极影响.
2.原因归纳总结: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由原因、条件探寻结果或由结果追究原因、条件.包括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探寻地理联系和运用推理的方法探寻地理联系。
3.因果化:回答问题要叙述清楚,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对应准确。
[典题探究]
(2019·高考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2019-2020年高考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技能五高考五点满分答题要领课件
限时规范训练
试题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 550 千米的连续 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 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 “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 a 示意 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 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 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 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限时规范训练
答案
(1)该时段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湄公河流域太阳高度角增大,地面温度增加,蒸发量 加大;(2 分)位于季风气候区,此时处于旱季,降水少;(2 分)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降 水异常偏少。(2 分) (2)湖泊通过湄公河能与海洋相通;(2 分)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广,有存水空间;(2 分) 本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能接受湄公河雨季提供的大量淡水。(2 分)
[考生试卷] (2013·高考全国卷Ⅰ)(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限时规范训练
试题
限时规范训练
试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 1 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 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 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 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上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 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 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 分)
2020届高考艺术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技能一专项1 等值线图
专项1等值线图[学生用书P72]类型与特点判读步骤1.图形特点:等值线图是用某一指标来表示某种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的图像,是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本载体。
2.图表类型: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3.命题特点:高考命题多通过对等值线数值、分布特点等的判读,来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影响。
(2019·高考北京卷)莫霍面深度不一。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解题指导]第一步:结合图名,审阅材料。
本题利用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地下水埋藏深度等知识点。
第二步:读材料、图像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知识点。
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
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的金属矿产类岩石,B对;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对。
故选B。
[答案] B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技巧][对点演练](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解析:1.D 2.B[本题组主要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的应用。
2025届高中地理特训卷第二部分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过关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过关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该保护区()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2.[2021·北京卷]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
下图是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
读图,图中为针叶树种的折线是()A.①B.②C.③D.④3.[经典高考题]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经典高考题]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5.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经典高考题]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下图,回答6~7题。
6.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7.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经典高考题]下图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二部分 技能一 专项3 示意图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六)P143](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俗称“瓦斯”。
我国埋深2 000米的浅层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位列世界前三。
2016年全国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576.12亿立方米,利用率仅42%。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 )A.其燃烧值更高 B.开采难度更大C.储存于向斜部位D.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2.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将带来的影响是( )A.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B.导致地面沉降C.使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D.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强度3.煤层气作为我国“十三五”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这将会( )A.使能源消费重心向西北转移B.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C.使能源生产重心向东南转移D.减少我国天然气进口量解析:1.B 2.D 3.B [第1题,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分离难度大,会加大开采的难度;图中无断裂构造,煤层气集聚在背斜部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
第2题,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不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相比较石油的使用来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少。
第3题,煤层气作为我国“十三五”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这将会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
] (2019·湖南三湘名校3月联考)2017年10月,第二十八届世界人口大会在南非举行。
下图为非洲1月与7月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自南向北逐渐递增B.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C.1月甲地气温低,呈下沉气流,降水少D.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解析:D [图示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则D正确。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技能一 专项4 景观图 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七)P145](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解析:1.D 2.C[第1题,图①是高山、峡谷地区景观;图②是西南地区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景观;图③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图④是烟雨迷蒙、小桥流水、低山丘陵景观。
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
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成因:风积地貌→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地貌→千沟万壑地表景观。
](2019·广东深圳一调)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
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变化B.风力C.流水D.冰川解析:A[山坡白天光照强而岩石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而温度低,则岩石因日较差大而物理风化作用强,从而逐渐破碎。
题中信息不能判断山坡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强弱。
] 4.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解析:C[受重力作用大的颗粒物易滚落到锥底,小颗粒物不易滚落而在锥顶。
](2019·高考江苏卷改编)“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
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
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5.C 6.B[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地域文化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学科技能培养 技能五 解题能力培养学案
技能五解题能力培养能力点一培养良好规范的审答题思路[典题示例]【典例1】下图所示大陆西岸沿海分布着大批渔场,在海洋上有众多的海岛,但沿海大陆地区动植物稀少。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该大陆西部沿岸地区自然环境与沿海渔场的形成有关的是( )A.鸟类数量众多B.众多河流带来营养盐类C.多酸性土壤D.沙尘天气多(2)该大陆西部沿海地区动植物主要的生存水源为( )A.大气降水B.河流水C.露水和雾水D.地下水(3)该大陆西部沿海地区植物的特征是( )A.有短小的根B.具有肥厚多汁的肉质茎C.在叶表面有大量气孔D.有较肥大的叶片【我的答案】(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答案(1)D (2)C (3)B【典例2】[2017·全国卷Ⅱ,37(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
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
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8分)【我的答案】[方法总结]规范解题步骤1.审设问——点滴不漏(1)细审题,弄清题目要求高考综合题的表述方式,一般由三类关键词组成,即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解答指令词。
①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性质等。
②题目中心词: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③解答指令词: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
(2)审设问时一定要注意试题分值,根据分值高低来确定有几个得分点。
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时漏点。
高考试题大多每个答案要点为2分,个别要点为3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2.提信息——系统全面高考试题基本没有无效信息,地理试卷中的信息主要包括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两大类。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技能一专项5区域地图讲+练含解析
专项5 区域地图类型与特点判读步骤1.图形特点:区域图是以某个特定的地域为基础,是区域内多种地理事物、现象等地理要素的重要载体.例如,区域经纬网图、区域综合地图(各要素综合图或某些要素综合图)、区域专题地图(区域地形图、水系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交通图)等。
2.图表类型:宏观区域图、微观区域图等。
3.命题特点:由于区域图能较好地体现区域内显性地物与隐性地物的[典题探究](2019·高考全国Ⅲ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3)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解题指导]第一步:结合图名,审阅材料。
本题利用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图,考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水稻种植重心北移的影响。
第二步:读材料、图像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问题。
[解析]第(1)题,读“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图”可知,图中稻谷供需结余长江中游区与淮河下游区为正值,说明是稻谷余粮区,B、D不合题意;黄河下游区与珠江下游区为负值,根据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可知,北方黄河下游区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且人口密集,故稻谷一直难有结余,A排除;南方珠江下游区之前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近些年珠三角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占耕地多,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需求增大等,使珠三角稻谷粮食生产大幅下降,使稻谷一直难有结余,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C符合题意,故选C。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二部分 技能一 专项5 区域地图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八)P147](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北欧是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那里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
下图示意北欧资源及产业分布。
读图,完成1~3题。
1.冰岛和芬兰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极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极地气候、极地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北欧林业发达,其主要的森林类型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3.北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高B.社会协作条件好C.水能资源丰富D.有色金属矿产丰富解析:1.D 2.B 3.C[第1题,冰岛是大西洋中的岛国,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芬兰则因主要位于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2题,北欧林业发达,因区域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呈现出“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的特点,说明其气候偏重大陆性气候,因此主要的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
第3题,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北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是因为这里降水多,蒸发弱,河流径流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9·高考浙江省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
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4~5题。
4.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解析:4.D 5.B[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二部分 技能一 专项5份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四)P139](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55 m,则图中甲与丙地高差可能为()A.355 m B.400 mC.445 m D.490 m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可看到()A.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B.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C.湖畔乙处游人戏水D.丁地所在位置地势最低解析:1.D 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等高距为100米,甲处与丙地上部等高线之间已隔了5条等高线。
则甲处与丙处上部的等高线间最低高差应在400 m~600 m 之间,若图中急流高差为55 m,则图中甲与丙地高差最低应大于455 m。
由选项可知,可能为490 m,所以D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为山顶,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可看到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甲处与急流间无地形阻挡,所以B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山顶处等高线较稀疏,地形坡度较小,故A错;乙处左边附近等高线密集,说明该坡下部较陡,而上部400~500 m间等高线稀疏,较缓,从甲处到乙处为凸坡,故不能看见乙处,C错。
如果丁处地势最低,河流应该流向丁处,现在却流向乙处,故D错。
] (2020·天津河东一模)下图中分别是“某地形区等高线图”(图Ⅰ)和“地形剖面图”(图Ⅱ)。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点可全年观测日出B.③点附近可以拍摄到该地形区主峰C.②点位于⑤点正西方向D.④点附近有河流解析:B[图示主峰位于④处附近,③处与主峰之间没有障碍阻挡视线,则可拍摄主峰,故B正确;图示①处东侧有山峰阻挡,日出偏东方,大部分时间不能看到日出,故A错误;根据图中指向标,可判断②位于⑤的西南方,则C错误;④位于山顶附近,没有河流分布,则D错误。
]4.地形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哪一剖面线绘制的()A.L1B.L2C.L3D.L4解析:B[由等高线数值可知,图中等高距为25米,图中超过1 200米的地区唯有④附近山顶;剖面线最高点超过1 200米,则该剖面线穿过④附近;同时该剖面线有两个高峰,则与图中L2相符。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技能一专项3示意图讲+练含解析
专项3 示意图类型与特点判读步骤1.图形特点: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示意图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2.图表类型: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等。
3.命题特点:高考命题多用地理示意图作为热点地图,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典题探究](2019·高考天津卷)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 据上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2)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解题指导]第一步:结合图名,审阅材料。
本题利用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考查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读材料、图像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问题.[解析]第(1)题,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得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
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延伸。
A、B和D项概括较为片面,只能概括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流程,不能从全面概括该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式。
故本题选择C。
第(2)题,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特色小镇”,说明定位的是城镇建设.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八)P147](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北欧是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那里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
下图示意北欧资源及产业分布。
读图,完成1~3题。
1.冰岛和芬兰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极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极地气候、极地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北欧林业发达,其主要的森林类型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3.北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高B.社会协作条件好C.水能资源丰富D.有色金属矿产丰富解析:1.D 2.B 3.C[第1题,冰岛是大西洋中的岛国,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芬兰则因主要位于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2题,北欧林业发达,因区域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呈现出“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的特点,说明其气候偏重大陆性气候,因此主要的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
第3题,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北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是因为这里降水多,蒸发弱,河流径流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9·高考浙江省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
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4~5题。
4.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解析:4.D 5.B[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第4题,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
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
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
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
故选D。
第5题,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B对。
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A 错。
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C错。
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D错。
故选B。
]下图示意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 m等深线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是()A.上游过度砍伐B.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C.中游围湖造田D.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7.下列产业,不宜在图中沙洲发展的是()A.旅游休闲B.生态农业C.船舶制造D.火力发电8.2014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的咸潮影响。
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B.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解析:6.B7.D8.B[第6题,读图,根据图例,图中平均5米等深线位置不断向沙洲侵蚀移动,最可能是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泥沙在库区沉积,河流泥沙沉积减少,侵蚀增加。
上游过度砍伐会导致泥沙沉积增加,年平均5米等深线向远离沙洲方向移动。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河口泥沙沉积多。
目前是全球变暖问题。
第7题,图中沙洲是河流泥沙沉积形成,适宜发展旅游休闲活动。
地形较平坦,水源充足,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沙洲临江,近海,港口条件优越,适宜发展船舶制造。
火力发电需要有充足的煤炭资源,该地煤炭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
第8题,咸潮是由于河流水位较低,引起海水倒灌形成。
所以应对咸潮措施,最合理的是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提升河流水位。
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不会减轻咸潮影响。
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对地下水影响不大。
海洋面积广大,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不适宜。
](2019·广东肇庆三模)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9~11题。
9.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B[“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10.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C.防潮D.保温解析:B[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 11.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土壤解析:C[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19·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2分)波兰中部的罗兹市曾是欧洲最主要的纺织工业中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停滞。
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
(1)罗兹市为了充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
(2分)(2)中欧班列的运行,为我国相关港口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为什么?(6分)橄榄油是我国通过中欧班列从西班牙等国进口的商品之一。
油橄榄树适宜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亚热带很多地区不.适宜种植油橄榄树的自然条件。
(8分)欧洲国家对义乌生产的小商品需求量很大,当地却很少生产。
近年来,这类小商品利用中欧班列大量运往欧洲国家。
(4)说明欧洲国家发展这类小商品制造业的不.利区位条件。
(6分)解析:本题通过中欧合作,切合一带一路的相关热点,考查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的区位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的区位地理条件的相关知识点。
第(1)题,从材料中得知,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
关键词:货物集散地。
得知的产业部门发展应该是物流仓储。
第(2)题,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港口、经济效益”,解题方向“为什么”。
可以关联到所学的港口建设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交通、政策进行分析。
结合题干中描述的是经济效益,只从经济腹地(增加了腹地的服务范围、增加了港口运输量),交通(海陆联运,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组织答案。
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第(3)题,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亚热带地区、不适宜、油橄榄树”,解题方向“自然条件”。
从材料中得知,油橄榄的生产条件: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
再结合我们所学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分布区的气候(降水、光照)特点、土壤特点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在江南丘陵地区,土壤偏酸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地势低洼处易涝;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云量较多,光照不足。
第(4)题,该题为区位条件分析题,关键词“欧洲、小商品制造业”,解题方向“不利区位条件”。
小商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工业的区位条件一般从自然因素的地理位置、土地、水源、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农业因素、政策因素等进行分析。
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是不利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材料来源、劳动力、土地租金等对比的劣势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产业配套不足,原材料不足;工资和土地租金高昂,劳动力、土地成本高。
答案:(1)物流(仓储)(2)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答出两点即可)(3)土壤偏酸性;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地势低洼处易涝;云量较多,光照不足。
(4)原材料(零部件)不足;劳动力、土地等成本高。
13.(2019·高考北京卷)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8分)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
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2)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8分)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3)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8分)解析:本题以中国和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为背景资料,考查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第(1)题,解答时需要对图中的区域进行板块位置定位,并掌握地震的危害。
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第(2)题,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多种”“优质”等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进行解答。
老挝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水热条件充足,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该地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可以发展多种种植,如在气候较温凉地区可以种植玉米等;根据材料,“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说明该地工业少,环境污染少,农作物品质优良;并且农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第(3)题,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要考虑出行的安全和出行的目的两个方面,再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
到该地旅游要注意旅行的安全性和景观的可观赏性。
琅勃拉邦在1月到2月之间,气温较低,适宜出行;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1月到2月期间是降水较少的季节,湿度适宜,宜出行;1月到2月期间,少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出行较安全。
答案:(1)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