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实现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飞跃
实现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飞跃2012年以来,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通过培训,我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初中语文案例观摩与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微型师德案例等11门课程。
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学习,解决了自己现代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使自己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落后的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实现了自己在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上巨大进步,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现代教育理念是:“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并促进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现代教学思想。
在这次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中,我紧紧围绕着突破自己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落后的难点,实现了飞跃。
一、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提高现代教学观念。
我中学高级也评聘过去9年了,年龄大了,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感觉近几年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上应用也十分广泛。
我们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县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我是副校长,也分管这个工作,感觉时刻都要用到现代教学技术,就是在一般学校见不到的微格实验室,我也涉猎了很多,我们邯郸市的武安、峰峰的微格实验室质量就很高,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然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很多学校开创了校园网站,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实行了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提供了自己的现代教育观念。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初中阅读教学,将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实行比较研读,凸显课改十年来连续一贯的重要理念和思想,以及2011年版新的调整和变化,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若干指导。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根据课标前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要求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并熟知和领会四个基本理念;第二部分,解读“课程目标与内容”,重点是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三部分,提炼“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若干重要思想和原则。
这三大部分内容中,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目的是协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从中观层面系统领会和把握2011年版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抓住精读水平的几个关键点,高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清醒理解语文知识的功能和性质;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学习要求】1.准备好纸质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好同时准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听讲座时,便于翻阅;听完讲座,按照“思考与活动1”的建议,继续阅读。
2.完成“思考与活动2、3”题的任务,即时完成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注重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注重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
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一、明确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进一步强调传统语文的重要性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三、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四、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五、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
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如关于综合性学习。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5)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7)第三学段(5~6年级) (8)第四学段(7~9年级) (9)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一、教学建议 (11)二、评价建议 (14)(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5)(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5)(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五)具体建议 (15)三、教材编写建议 (1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3)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3)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3)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阅读教学建议
2
感谢你的观看
2019年6月17
一、人教版教材与部编版的变化比较
(一)从目录看篇目的变化
讲读 15篇
变化
总共30篇课文 人 教 版 部 编 版
总共24篇课文
自读15
3
篇 感谢你的观看
2019年6月17
部分入选教材的作者作品介绍
第一单元 刘湛秋 《雨的四季》
《杞人忧天》《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
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
影响。《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
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论语》十二章
18
感谢你的观看
要点 乐园之乐与书屋之趣;小鲁迅与大鲁迅;衔接与过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也有一个充满复杂情绪 的三味书屋 感恩莎莉文老师:开启智慧与再塑生命 追寻心路历程,体会作者情感 快乐与惧怕交织的矛盾心理,孩子的小心思;好学的 精神,人间的关爱;精巧的布局谋篇(悬念、顺叙与 插叙、前后对照营造张力) 读书求学,修身立德;抓关键字,诵读揣摩
5 第五单元 动物与人 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把握文章中心
12
感谢你的观看
6 第六单元 想象之翼
学习默读,快速阅读全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
文中的艺术世界
2019年6月17
第一单元
描写景物的一组优秀诗文,具三美:美景、美情、美言。 • 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一套标准。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一、理念和目标1. 理念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理念。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化意识、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公民。
2. 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 -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 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语言的美和文化的魅力。
- 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
- 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凝练自己的文化品格。
二、课程结构1. 总体结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分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2.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必修部分包括语文基础、中国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修辞与修辞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等内容。
3.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必修部分包括语言基础、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与修辞作用、文学比较、古代文化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包括文字、语言、文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教学方式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讨论、互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学评价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最新(2011年)
教育部最新(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之一_标题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标题的作用---初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指导之一教案制定依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学会速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015年滨州学业考试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有如下几条要求: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
3、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4、能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和表达特点。
这些考点都和文章题目息息相关,所以解题是阅读的突破点。
近几年全国范围中考阅读题很多涉及到文章标题的问题,滨州试题以记叙文、说明文考查为主,也有涉及标题的问题,因此想以此作为阅读复习指导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重视深入解读标题对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
2、以解读标题为突破点串联复习初中三年重点现代文,分析归纳标题的作用。
3、学会带问题速读文章,整体感知全文,掌握阅读分析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挖掘标题的表层和深层意义,深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学生对三年教材内容有些生疏,课堂引导会出现困难。
限时阅读对学生深入挖掘标题深层意义形成障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学案课件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环节一、设疑激趣4分钟课前播放班得瑞音乐童年。
舒缓学生情绪,以便能快速进入教学情境。
投影漫画家丰子恺的两幅漫画,让学生欣赏,自由评论。
投影报纸上对他的评论文章标题《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原来文章是赞美丰子恺画的画,赞其漫画线条简洁,技艺高超,画人不用细致描绘脸部,却能形象表现人物的神态。
引导思考这一标题的妙处。
内容表现:点明论点,概括漫画特点。
语言特色:褒义贬出,脱俗出奇。
表达效果: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二、归纳考点1分钟总结中考题中有关标题的问题,投影题目举例。
例一:2012湖北中考记叙文阅读: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文题“梦是夜的花朵”含义的?(2分)例二:2012四川中考散文阅读:文章标题“生命之芯”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何寓意?(4分)例三:2012黄石中考议论文阅读: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
【读书笔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书笔记1摘抄内容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正确认识课程理念。
(一)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特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工具性”“人文性”这两方面的任务,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大功夫,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二)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策略。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语文学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他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2)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4)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田地,沟通与生活联系。
(2)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7.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8.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遵循语文学科教学基本原则。
关注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破与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门设置“整本书阅读”拓展性学习任务群,并提出明确要求,给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永伦和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冉浪芬认为,我们既要打破原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又要确定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层面上强化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
读整本书一直存在于我国语文教育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确定了具体的目标,提出了要求,还专门设置了“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可见,整本书阅读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重视。
近年来,对于整本书阅读,很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著述,他们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内涵与外延、价值与意义、问题与策略、具体教学案例以及“热后”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对整本书阅读,我们需要进行“破”与“立”,推动其变革和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整本书阅读’包含着‘读好书,读整本书’和‘内嵌于语文课程中读整本书’,即是整本书阅读划分为自然意义的整本书阅读和课程意义的整本书阅读两类。
”为此,笔者拟结合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新理念、新要求,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一些思考,探讨其“破”与“立”之道,分析时兼顾学生自由性的整本书阅读和教师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两个方面。
一破除“功利化”阅读,树立良好的阅读意识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趋于功利化,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且正在一步一步地打消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专注、思维活跃、反应敏锐。
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很多教师把学生设定为完成某些阅读任务的“作业者”,在“升学”和“分数”的驱使下逼着学生进行痛苦阅读,掌握所谓的阅读技巧,学生最终被塑造为现成结论的“记背者”。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 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 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 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 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 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 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温儒敏教授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 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 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 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首次明确界 定了“有感情地朗读”,其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 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
•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 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 “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 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1. 课程性质重新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 确立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领 3. 明确课程基础任务,强调传统语文的重要性——培养语文文字能力 4. 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5. 关注阅读教学——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6.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于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
一、把握课程标准,细化《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有三个原则: (1)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 的水平;(2)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依据;(3) 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而这就首先明确,中考试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是客观的、全 面的,密切关注课标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初中三年语文学 习情况的终结性评价。同时,中考试题要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中考 是基于选拔的考查。再是,中考试题与学校常态的教学是密切相关的 ,不能以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考为准,而是教师 的教学应该遵循教学原则,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应该按照课程 标准的要求进行,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中考考查的方向,才能推进整 个教学改革的发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萍乡市教研室
2013年3月
一、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内容
(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大温儒敏教授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 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PPT课件
默读是不出声地朗读,做不到“不指读、 不回视、不动唇”,还要边读边思考。
▪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 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 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 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 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 提出不懂的问题。
▪ 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划出 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 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 “课文”二字。这意味着,初中学生要在朗 读能力上有所飞跃,而不只是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
课标22页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 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 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 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 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 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把 “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训练提上议 事日程。
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
▪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 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课文)”这句话出现在小学到初中四个学 段中,初中与小学的微妙区别在于:小学阶 段要求的是“朗读课文”,初中阶段去掉了
2011版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标对初中 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 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抓住精读能力的几个关键点,高 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
◆ 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 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
◆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 日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专家解读
例子: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 子俩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故事,反思我们 的家庭亲子关系。
• 强调“运用”,正是现代认知理论的知识观:区别事实性知识与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智慧。相对于汉字、标点、课文内容、文法等 具体知识,学生写字、朗读、认知策略、迁移运用,是一种更高 级学习。
例子1:语文学习特点,不知道某种知识不等于不能运用,运用中往往隐 含着某些复杂知识。比如,低年级学生没有学习比拟修辞,照样可以说 出“老师像老虎一样凶”的句子。 例子2.语言中,有大量的默会知识,说不清道不明,需要在运用中深化。 比如古诗杨万里《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运用比理解更重要。 例子2: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丰富具体知识的内涵。比如《两只狮子》 文章中的“整天”,老师通过换词“清晨、上午、晌午、黄昏、夜色中” 朗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赣 、峰;(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从后至也。夆,相遮 要害。)
• 汉字的学习,要重视“音形义”一体化,以便学生更好 识记和书写。
例子:汉字起笔一点——广、高、京、文、字;,表示突出的部分;合笔一 点——氐(氏)、低、底(指根)、太(同“大”指事,强调:太湖、太 爷)、令(脚跟)
兜《卖火柴的小女孩》
庭是形声字,廷也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撇、短横、竖、长横”部首 读“ting,善也”:挺、霆、艇、蜓、铤等。“壬”读“ren”:任、妊、荏、 饪、衽.
•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总目标) •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评价建议)
我的解读
• 现代语文能否培养出现代人格的人,我们曾经很不自信。曾 有过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历史。鲁迅、梁启超等文化名人 甚至认为不应该读中国古代的书。在选白话文和古文的问题 上,也一直在争论。有人认为与口语化接近的白话文,不值 得用做选文来学习。应该说,新修订的课标在文化取向上比 较客观:选文增加古诗文,加大现代经典白话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PPT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与“实验稿”通识部分的对比解读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分模块解读
四、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
第一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验稿”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 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部分 一、课程性质
•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此段内容在 “2011年版”被移至引言 中,上文已有分析,不 再赘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 (三)语文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 七个坚持
•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 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 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 资源。
•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 “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重点展示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重点讲析的内容包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
(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
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语文课程的许多重要理念,要靠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施,又要时刻关注课程理念的指导。
因此,讨论阅读教学,不能不涉及到“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等关键问题。
1.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
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
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
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
而2011年版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2.在阅读教学中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
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1)人文内涵。
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实践取向。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
这并不少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
(3汉语特点。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的思想。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2011年版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在这个条目下,2011年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
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阅读”首先值得注意:2011年版课标把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物。
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
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
遗憾的是,2011年版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
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
其中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段话一共6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句:阅读方法第二句:阅读基本能力第三句:阅读文体的规定。
注意:“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
第四句:文言文阅读要求。
第五句:背诵的量化规定。
(积累)第六句: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下面,我们详细解读第四学段(7~9年级,初中)的阅读目标:具体条目规定 分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一)多种阅读方法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阅读基本能力(精读)的要求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三)文体阅读要求。
5、6:总说辨认文体(知识角度) 7:文学作品阅读 8:实用文章阅读 9:古诗文诵读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四)其他:语文知识、信息素养、课外阅读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