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老乞大_和_朴通事_对早期对外汉语教学的贡献
朝鲜时代《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汉语句末“便是”句
作者: 尹海良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教育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出版物刊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近代汉语 老乞大 朴通事 便是 词汇化 语法化
摘要:以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和《朴通事》为中心语料,探讨近代汉语句末"便是"句的相关问题。
分析"便是"的性质,处于不同句法位置的"便是"有动词、连词和语气助词三种功能,分别占72.48%、7.34%和20·18%;句末"便是"有动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动词用法占57.63%,语气助词用法占42.37%。
归纳句末"便是"句的句法类型,一种为"NP+便是",变体形式为"NP1+V+NP2+(的)+便是",另一种为"NP+VP+便是";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共时对比;基于《老乞大》和《朴通事》不同版本语料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历时对比。
谈《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权威地位的形成
谈《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权威地位的形成作者:白星晶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9期摘要:《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朝鲜李朝时期(1392-1910)描述蒙元时期庶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汉语教材。
两书所承载的生活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承载的语言素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真实性和实用性,而且两书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加固了语言教材的权威性。
关键词:朝鲜人;汉语教材;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权威性doi:lO.16083/ki.1671-1580.2018.09.043中图分类号: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154-04《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朝鲜李朝时期(1392.1910)描述蒙元时期庶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汉语教材。
这两部书成书于元代末期,又经过明清两朝不断的修订和注解,成为权威的汉语教材,在百姓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关于这两部书书名的由来学术界一般的说法认为,所谓“乞大”,是指“契丹”的音转,用“契丹”来指称中国;在蒙语中是指汉人。
而“老乞大”,则是“老中国”的意思,意为“中国通”。
“通事”是指翻译,“朴通事”是指姓朴的翻译,究竟是何人,已不可考证。
作为汉语教材,这两部书具有其完备的成书思想,以至于根深蒂固地根植在学习汉语的朝鲜人心目当中。
“它们不但是朝鲜人学习汉语、蒙语和清语(满语)的教材,而且也是朝鲜人据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就此而言,我们似乎不应仅仅将其视为语言教材,也可以把它看作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读本。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部书的著书理念,以求得目前汉语教材编写上的一点启示。
一、《老乞大》和《朴通事》所承载的生活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老乞大》和《朴通事》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现实生活,这意味着,它们不但是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语言教材,而且也可以看成是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读本。
从《老乞大》中朝鲜商人结识了来自辽阳的四个中国商人成了“伴当”这个细节可以了解到,介绍的有关中国社会的各种情状与商业信息,不但出自那个朝鲜商人的观察,而且还包括结伴而行的中国“伴当”的描述。
《老乞大》引发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思考
《老乞大》引发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思考导语《老乞大》的得以传世,为我们保管了几百年以来中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贵重史料,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化地思考怎样才华更加有用地把汉语作为第二言语传授给外国人。
关于《老乞大》中对量词进行教学时的文章体系安排设置方面如今并无专门的文章进行详细地谈论阐述及研讨,笔者特此对该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算是替《老乞大》这一重要的对外汉语教材在量词的教学设置设置方面发发微吧。
一《老乞大》的相关介绍及其量词编排(一)《老乞大》的简述《老乞大》是元代时期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和会话手册,它最早流行于中国辽东,后来才传到朝鲜,由朝鲜的教授做成“谚解”,是朝鲜司译院进行汉语教学的最重要的教材(与之齐名的还有《朴通事》)。
它的生命力是很健壮的,它的成书、撒播、批改、翻译历经元、明、清三个时代,运用时间长、撒播规划广,具有很大的影响。
《老乞大》全书由111则会话组成,每则会话触及一个论题,都是在一定的景象中进行(单个节次不是会话体,而是应用文)。
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55节,下卷53节。
全书主要以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在沿途遇中国商人同行时所履历的工作为体裁进行的汉语对话,内容触及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老乞大》中量词的编排设置汉语量词是中国汉族公民言语中十分生动而又极点一般的一类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本书的量词数量十分丰富,共出现了量词141个。
1、由易到难,难易相间。
由易到难是言语学习的基本规律。
从道理上人人都可认同,但在详细操作时,却会出现许多误区,可是《老乞大》中的量词教学安排设置非但没有出现误区,而是刚好遵照了该原则。
从“场景1:与同行的中国人相逢”中的只需一个量词“个”到“场景108 要到朝鲜去卖的货,场景109 要到朝鲜去卖的货”这两个场景中出现量词13个(“斤、串、帖、把、个、匣、副、条、疋、匹、连、颗、部”),我们可以想见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编者在其编排上明显表现出了注意把量词这一教学难点地教学次第从易到难的思想。
《老乞大》、《朴通事》——李朝汉语教科书
《老乞大》、《朴通事》——李朝汉语教科书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也就是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时期流行的两种汉语教科书,专供朝鲜人学汉语。
一般认为,《老乞大》中的“乞大”即契丹,老乞大即老契丹。
《朴通事》中的“通事”是翻译的称呼,朴通事即姓朴的翻译。
两种书名可能暗示作者的身分,但其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老乞大》总共不到二万字,分上、下卷。
此书以高丽商人来中国经商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表现道路见闻、住宿饮食、买卖货物等等,中间插入一些宴饮、治病的段落。
《朴通事》的字数约比《老乞大》多三分之一,分成上、中、下三卷。
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宴会、买卖、农业、手工业、词讼、宗教、游艺、景物等多项内容。
两书反映的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都城的社会生活。
从内容来看,两书显然又兼有旅行指南、经商指南的作用。
著名学者杨联升教授说:“《老》、《朴》两书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
从史学看,有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风俗事物的记载。
从语学看,有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的口语史料。
”这一评价是很恰当的,只是所说时代需稍加修正。
语言学界已经注意到了两书的价值,相比之下,史学界似乎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初探古代汉语作为外语教学①的原则
初探古代汉语作为外语教学①的原则——以《老乞大》、《朴通事》为例[摘要]《老乞大》、《朴通事》作为中国古代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教材,在课文安排、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上都有独特之处,对现代对外汉语具有一定的指点意义。
本文从教学角度,以《老乞大》、《朴通事》两书为例,试图对古代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原则做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老乞大》;《朴通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老乞大》、《朴通事》是朝鲜李朝初期(相当于中国明代)高丽人学习汉语的的两种教材。
两书的作者不详,具体的编写年代也不清楚,但是通过对书中内容和朝鲜历史文献的研究来看,估计是14世纪中期的作品,正值我国元末明初。
著名学者杨联陛先生曾说过:“《老乞大》、《朴通事》两书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
从史学看,有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风俗事物的记载。
从语学看,有许多珍贵的元末明初的口语资料。
”作为史料,《老乞大》、《朴通事》自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风俗、方言、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老乞大》、《朴通事》作为汉语外语教学的价值是近十年来才得到人们的认识,并作了一些深入的研究。
《老乞大》、《朴通事》采用当时通行的、地道的口语,涉及范围广,富于交际性,是当时的汉语普及性教材,在汉语学习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朝鲜李王朝当时在科举考试中设立译科,译科的汉语考试项目之一就是背讲《老乞大》、《朴通事》。
一本好的教材必须是在一定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顺应广大学习者的需要而产生的。
《老乞大》、《朴通事》做为当时杰出的普及性对外汉语教材,无论在题材应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当时早期流行的对外汉语教材《番汉合时掌中珠》、《至元译语》、《华夷译语》等都有不同,与当时汉语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教材《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尚书》等更是有本质的区别。
而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老乞大》、《朴通事》的编者一定在长期的对外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思想,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原则和学习者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而把这些思想和原则揉入文本当中。
《老乞大》《朴通事》六种版本中“馈”“给”二词用法分析
《老乞大》《朴通事》六种版本中“馈”“给”二词的用法分析摘要:《老乞大》《朴通事》作为早期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以接近口语的对话体编写,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到清中期北方汉语口语的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本文着重考察了《老》《朴》诸版本中“给”“馈”二词的使用情况,并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其各种用法。
关键词:《老乞大》;《朴通事》;“给”;“馈”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中朝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汉语教育在朝鲜历代的教学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丽末年(相当于中国元朝末年),朝鲜统治者为了推进汉语教学,编写了两部汉语教材,一为《老乞大》,一为《朴通事》。
两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编写,并称“老朴”,是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
《老乞大》采用会话的形式,记述了几个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的经历。
该书虽然用作教材,但情节连贯,就像是一部小说,以生动的语言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涉及商队旅行、市场交易、经营模式、亲朋宴饮、风俗特产等各个方面,读之亲切鲜活,仿佛正随着那商队一路奔波,令人感同身受。
而《朴通事》以一章一章独立的小故事构成,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广阔,从家长里短到经国大事,从俚语俗谚到诗书歌赋,热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更有特点的是,每个故事的结尾会用一则成语加以总结,足见编写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
《老乞大》《朴通事》虽然是作为汉语教材而出现,但两书语言生动活泼、情节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性。
尤为重要的是,两部教材在使用中紧密结合语言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从而涌现出多部不同版本,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这些版本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开始汉语在三四百年间(14到18世纪)的变迁,对近代汉语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江蓝生先生指出:“会话课本《老乞大》《朴通事》的语言跟直讲体十分接近,比直讲体还要口语化,更能反映当时北方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该系列共六部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逐字逐句的详细对照,试图通过管中窥豹的方法,去探究元末到清中期汉语的变迁。
《朴通事》《老乞大》
《朴通事》《老乞大》《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
朴通事上当今圣主,洪福齐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又逢着这春二三月好时节,休蹉过了好时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们几个好弟兄,去那有名的花园里,做一个赏花筵席,咱们消愁解闷如何!众兄弟们商量了。
咱们三十个人,各出一百个铜钱,共通三千个铜钱,勾使用了。
着张三买羊去。
买二十个好肥羊,休买母的,都要羯的。
又买一只好肥牛,买五十斤猪肉。
着李四买果子、拖炉、随食去。
酒京城槽房虽然多,街市酒打将来怎麽吃?咱们问那光禄寺里,讨南方来的蜜林檎烧酒一桶、长春酒一桶、苦酒一桶、豆酒一桶。
又内府管酒的官人们造的好酒,讨十来瓶如何?可知道好,着谁去讨?光禄寺里着姓李的馆夫讨去,内府里着姓崔的外郎讨去。
讨酒的都回来了。
勘合有了不曾?讨将来了。
我到那衙门里,堂上官说了,便叫将当该的外郎来写勘合,就使印信与我来。
在那里?拿来我看。
“官人们文书分付管酒的署官根底:支与竹叶青酒十五瓶、脑儿酒五桶。
”照依前例该与多少?如今怎麽少了?都是官人们克减了。
罢,罢,减不多。
一边摆卓儿。
怎麽摆?外手一遭儿十六碟菜蔬。
第二遭十六碟,榛子、松子、乾葡萄、栗子、龙眼、核桃、荔子。
第三遭十六碟,柑子、石榴、香水梨、樱桃、杏子、蘋蔢果、玉黄子、虎刺宾。
当中间里,放象生缠糖,或是狮仙糖。
前面一遭烧鹅、白煠鸡、川炒猪肉、 赞鸽子弹、熝烂 旁蹄、蒸鲜鱼、焩牛肉、炮炒猪肚。
席面上宝妆高顶插花。
着张三去,叫教坊司的十数个乐工和做院本诸般杂技的来。
那冰盘上放一块冰。
杏儿、樱桃诸般鲜果,浸在冰盘里,好生好看。
如今却早有卖的拳杏麽?黄杏未有里,大水杏半黄半生的有。
官人们都来了。
将些乾按酒来。
就将那烧肉来。
我们先吃两巡酒。
后头抬卓儿,弹的们动乐器,叫唱的根前来,着他唱。
如今抬卓儿上汤着。
捧汤的都来。
第一道熝羊蒸卷,第二道金银豆腐汤,第三道鲜笋灯笼汤,第四道三鲜汤,第五道五软三下锅,第六道鸡脆芙蓉汤,都着些细料物。
论《老乞大》、《朴通事》中的“越位”称谓语
来 华 的朝鲜 人学 习汉语 而著 .语言 表达 以会话 的形
在 这 两 部 书 中是 一个 通 用 性 的称 谓 .除 了小
厮 、仆妇 之外 ,与文 中主人公 谋 面打交道 的多被 称
为某 舍 。 “ ”是 “ 人 ” 的省称 。 “ 舍 舍 舍人 ”为
关 键 词 : 《 乞 大 》 《 通 事 》 老 ; 朴 ;称 谓 语 ; 越位
中图 分 类 号 :H1 1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 3 1 ( 0 9 3 0 8 — 3 6 1 1 5 2 0 )0 — 0 2 0
《 老乞 大》 《 通事 》( 、朴 以下简称 《 、 《 )是 老》 朴》
本指 称官员 的称 谓可用 来称 呼一般人 。这 在宋 元时
官人 幞头铺 .崔 官人 扇面铺 ,张 官人 文籍铺 ,傅官
人刷 牙铺 当时殆无 不官人 矣 。 《 》 “ 官人 ” 朴 : 那 是 今 年 十 九 岁 。好 文 章 ,诸 般 才 艺 ,无计 数 的钱 财 ”这里 的官人 指一 个 有钱 的富 家公 子 。 “ 老官 人 为头 .大小 家眷 。以至 下人 们 都 身 已安 乐 ” 。这
官 职称 谓 的降 用 即僭 称 和 亲 属 尊 长 称谓 的外 化 即
泛化
禄 。是 以为善 者劝 。为 不善 者 沮 。 ”杨 衿 注 : “ 官
人 ,群 吏也 。 《 ” 通俗 编 ・ 称谓 》 “唐 时惟 有官 者 :
方得称 官人 .宋 乃不然 。若 周密 《 武林 旧事》 所载
官名 。最早 有记 载见 于 《 礼 ・ 官 ・ 周 地 舍人 》 “ 人 舍 掌平 宫 中之政 .分其财 守 ,掌其 出入者也 。 1 ”[ l 自此 历代 皆设舍 人一 职 。如秦汉 有太 子舍人 .魏晋 以后
《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
《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它历经元、明、清三个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部反映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科书,在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体上采用纯粹的口语会话体;教法上创设生动的模拟情境,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对于它们的研究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老乞大朴通事第二语言教材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成书后被看作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
后来,为适应不同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需要而多次修订,直至16世纪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编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
由于它们的成书、流传、翻译历经元、明、清三代,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因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老乞大》和《朴通事》均采用当时口语写成,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北方一带方言口语的重要史料,记载了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的风俗事物,在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社会、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是,两书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两本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且影响巨大的对外汉语教材,而它们在这方面的巨大价值却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在规模和水平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研究《老乞大》和《朴通事》两部古老的对外汉语教材,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仍具有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内容、结构和体例以及教法上对两书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
二、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一)突出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词汇英国学者D.A.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我们就无法传递信息,无法使交际顺利进行。
韩国古代的汉语教材
韩国古代的汉语教材
在韩国古代,汉语是官方语言和文学语言,因此对于韩国士人来说,学习汉语是必须的。
为了教授汉语,韩国人编写了一些汉语教材。
其中最早的汉语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
《老乞大》是高丽后期往来于元朝商人的会话手册,约成书于14世纪初。
《老乞大》的原本已经遗失,现在一般采用朝鲜李朝中叶的传抄本。
全书43则,主要是往元朝经商的朝鲜商队与中国各地的商人进行贸易的会话,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朴通事》也是韩国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大约成书于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
《朴通事》原本也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朝鲜李朝末期的传抄本。
全书151则,是用汉语记录下来的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课本,内容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也有一些涉及经商和旅行的话题。
这些汉语教材对于研究韩国古代汉语教育和语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朝鲜、琉球汉语教学及教材研究引论以《老乞大朴通事白姓官话》为例
词汇比较
1、词汇量比较
1、词汇量比较
通过对四种版本《老乞大》的词汇量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四个版本的词汇量 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版本一和版本二的词汇量相对较大,分别为多个和多 个;而版本三和版本四的词汇量相对较小,分别为9000多个和8000多个。这可能 是因为版本一和版本二在成书时间上较早,收录的词汇相对较多。
基本内容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以学科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理论为背景,全面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教学方法和实际 应用。而其中,文化的探讨占据了重要篇幅。
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 传播中华文化。文化的概念宽广且深远,包含了历史、习俗、价值观、哲学等多 个方面。在《引论》中,作者强调了文化教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指出应将文 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
结论
总之,《老乞大》四种版本的词汇比较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古代蒙古语口语 和现代蒙古语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在翻译、解读古代文献时提供 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视角。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文化的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次演示以《对外 汉语教育学引论》为引,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古代朝鲜、琉球汉语教学及教 材研究引论以《老乞大朴通事
白姓官话》为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古代,朝鲜和琉球都是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重要区域。虽然这些地区的 汉语教学及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它们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 历史背景。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古代朝鲜、琉球汉语教学及教材的特点、影响和地 位,并通过《老乞大朴通事白姓官话》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 提供参考和启示。
《老乞大》和《朴通事》的语言特点比较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老乞大》和《朴通事》的语言特点比较梁枫迪贾静文付琪洁(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摘要:《老乞大》和《朴通事》这两部古代对外汉语教材在汉语教学史,乃至汉语语言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
二书的语言特点比较将分为三方面阐述———叙述文体、语言风格和词语选取。
二书共同点占大部分,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口语化的文体,采用中下层民众的语气,应用双声、叠韵、儿化和各类熟语。
关键词:《老乞大》;《朴通事》;语言艺术;语体;汉语口语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072-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31一、引言(一)必要性《老乞大》和《朴通事》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对外汉语教材,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将汉语语言及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扬海外的实践需要发掘和理清对外汉语教学的进程史,纵览全观,追根溯源,并适当参考历史经验。
这两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和如今不同,对比学习有利于当代学生一窥汉语在发展中的表现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对二书的解释助于考察文献稀少的元代汉语。
对语言特点的阐述直接便利于解读这两部书,间接促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明。
(二)定义《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古代王室高丽和李朝时期(1392-1910年)描述蒙元时期百姓日常生活的汉语教材。
《老乞大》中的“乞大”一词即契丹的音转,又作乞塔、起炭或吉代,语出蒙古对汉人之称谓。
汉人,蒙语读如“kitat”,老乞大,意即老契丹。
而“通事”是指“翻译”,“朴通事”的意思是一位姓朴的翻译。
两本书的书名均暗示了作者的身份,但具体姓名已不可考。
著名学者杨联升教授说:“老》、《朴》两书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
从史学看,有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风俗事物的记载。
从语学看,有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的口语史料。
”[1]它们是面向朝鲜人的普及的会话课本,用于习得汉语。
《朴通事》——朝鲜早期的中文教科书
《朴通事》——朝鲜早期的中文教科书
王刚
【期刊名称】《东北亚论坛》
【年(卷),期】2002()4
【总页数】1页(P46-46)
【关键词】《朴通事》;朝鲜;中文教科书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金日成综合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31.2
【相关文献】
1.14、15世纪朝鲜汉语教材与元明时期的戏曲小说——以《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为中心 [J], 林彬晖;艾初玲
2.谈《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权威地位的形成 [J], 白星皛
3.从《原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学情况 [J], 李可;邢永革
4.从《原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学情况 [J], 李可;邢永革;
5.浅析域外汉语教科书与现代对外汉语教材中俗语的编排
——以《朴通事谚解》和《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为例 [J], 胡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汉字音的语音基础
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汉字音的语音基础尉迟治平【期刊名称】《语言研究》【年(卷),期】1990()1【摘要】《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所记录的汉字音,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
两书汉字下,都有左右两种谚文注音。
据《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谚音"条:"在左者即《通考》所制之字,在右者今以汉音依国俗撰字之法而作字者也。
""正俗膏"条:"今之反译,书正音于右,书俗音于左。
" 《通考》指《四声通考》,是朝鲜著名学者申叔舟(1417—1475)所作。
《通考》是申氏《洪武正韵译训》的删简本。
《译训》刊行于1455年,序中已提到《通考》,那么,《通考》应成于1455年之前。
《译训》和《通考》所记的汉字音有"正音"和"俗音"两种,据《通考凡例》:"以图韵诸书及今中国人所用定其字音,又以中国时音所广用而不合图韵者,逐字书俗音于反切之下","正音"指的是以《洪武正韵》为代襄的读书音、"字音","俗音"指的是汉语口语音、"时音"。
【总页数】14页(P11-24)【关键词】老乞大;汉字音;朴通事;俗音;正音;语音基础;朝鲜;北京音;辽东;通解【作者】尉迟治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相关文献】1.《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 [J], 高育花2.《老乞大谚解》与《朴通事谚解》中词缀用法浅析 [J], 李紫嫣;王娇娇3.《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话语标记考 [J], 王天佑;钟洁4.元曲研究失落的两部珍贵域外文献——对《朴通事谚解》与《老乞大谚解》的几点认识 [J], 杨栋5.《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汉文本序 [J], 朱德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萌 江苏徐州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10.01
三 除了以上所述,《老》、《朴》在语法方面也有其 先进性。二书设计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大量语法规则,语法 结构在对话中也分梯度地逐篇上升,由我们最初看到的一 问一答的简单形式如“大哥,你从那里来”,发展到后来 的多句式且形式复杂的对话,如“朋友若不幸遭着官司口 舌时,众朋友们向前救济着;若不救时,傍人要唾骂。” 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材编写法对于二语习得者有效地学习 第二语言语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Chomsky著名的普遍语 法理论已经被现在的学者们证实并加以完善,但他们在不 断的研究与试验后,也指出了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尤其 是学习语法时不仅仅只受到普遍语法的影响,同时还会受 到诸如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中 常常犯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者要想 更快地提高目的语学习水平,掌握语法是最关键的因素。 《老》、《朴》作为早期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 显然已经注意到了由易入难的语法教授体系,并逐步地循 循善诱,使学习者在普遍语法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地加深对 第二语言语法的认知与学习。在《老》、《朴》中,我们 还看到了大量当前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老》中的处 所状语前介词的有无问题,“动词+将”句式等。这些语法 形式所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北京话的体系。这些语法资料, 为今天研究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学者们提供了诸多 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后世编写与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作出 了典范。
语言教学研究
浅析《老乞大》和《朴通事》 对早期对外汉语教学的贡献
□孙 萌
摘 要:作为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老乞大》和《朴通事》,不仅在当时掀起了研究风潮,对当今社会更是影响 深远。本文主要从体例、内容和教材的教授以及学习者的认知等方面来阐述它们对早期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老乞大》 《朴通事》 对外汉语教学
注 释: [1]转引自王庆云:《古代朝鲜、琉球汉语教学及教材研究引论——
以<老乞大>、<朴通事>、<白姓官话>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3年11月第1卷第5期。 [2]《老乞大彦解》,香港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3年。 [3]朱德熙:《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 言》,《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四 从教材的教授和学习者的认知方面来看,《老》、 《朴》作为早期对外汉语教材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它们的 体例和内容为后世编写对外汉语书籍提供了较为成功的模 式。当今我国教育界流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 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体现在学生较易进入课文预先设 定的语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从中获得交际体验。 从前三个方面的总结不难看出,《老》、《朴》在教学 上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而“情景教学法”在当前的对外 汉语教材编纂与教学中仍受到极大的重视。由此可见, 《老》、《朴》作为几百年前的对外汉语教材,其实用性 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 仅如此,在这两本教科书中也能找到早期功能结构教学法 及交际教学法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了《老》、《朴》的编
121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10.01
122
语言教学研究
像上面这样汇总的词汇在二书的很多对话中都出现 过。这些相近词汇被罗列到一起诵读,极易辨析它们之间 的差异,也有助于记忆和运用。由于《老》、《朴》是会 话形式的教科书,所以在编写时虚拟了一些主人公,故而 向后人展示了明朝时期的称谓词,这为我们研究比较近 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除此之外, 课文中还有大量的谚语、俗语和成语。《朴》中的很多 对话不仅阐述故事,还会在故事结尾加注警示语或者谚 语,为课文增加亮点,同时也显示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人不得横财不富,马不得夜草不肥;一年经蛇咬,三 年怕井绳;养子方知父母恩;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逢等等。根据这些材料,我们还可以追溯谚语产生的 朝代并发掘那一时期高度发达的文化,这一点更加确立了 《老》、《朴》作为早期对外汉语教学教科书的先导性。
《老》、《朴》的传世,为我们保存了几百年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宝贵史料时光如 何变迁,对外汉语理论研究有多先进,《老》《朴》留给 我们的语料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一 从体例上看,《老》、《朴》都是依情景为主编写的 会话课本,它们都由一则则对话构成,且对话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如《老》文章的开头: (1)大哥,你从那里来?我从高丽王京来。[2] (2)如今那里去?我往北京去。 简单的一问一答带领读者步入学习汉语的胜境,使学 习者能够在诵读中很快地识记课文中的读音和词汇,也正 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体例,读者在认知不同例句中的词语搭 配时,能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文中的基本语法,进而尝试简 单的会话。这种教学形式让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 始至终贯穿着“角色”和“情景”的观念,这不仅在当时 的对外汉语教学史上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对于当今第二 语言教学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朴》经历了多次的校订与修改,最终才形 成今天所通行的版本。李朝语言学家崔世珍把二书翻译成 韩语,用训民正音为汉字注音,即“谚解”,并逐段逐句 译成韩文,以便两种文字穿插对译,从而编成了《翻译老 乞大》和《翻译朴通事》。这两个版本的出现,不仅为学 习者提供了正确的汉语发音,而且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具
有开创性的意义。中韩文字对译能够让学习者以母语为媒 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正向迁移”,以便提高学习 者的学习效率。在《翻译老朴》出版之后,边暹和朴世华 编纂了《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它们与《翻译 老朴》除少数文字有差异外,内容基本一致。这个时期的 刊物反映了明初的北方话口语,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北方语 音的早期资料,对于中国古代音韵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 的价值。
众所周知,《老乞大》(以下简称《老》)和《朴通 事》(以下简称《朴》)是旧时高丽和朝鲜人为学习汉语 而编写的两本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时至今日,两书的作者 已不可知,只能推测出它们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时 期。李朝语言学家崔世珍为《四声通解》一书作序时说: “夫始肆华语者,先读《老乞大》《朴通事》二书,以为 学语之阶梯。”[1]崔世珍的一番话说明了这两本书在对外汉 语教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金基石.崔世珍与韩国李朝时期的汉语文教育[J].汉语学习,2006,
(4). [7]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西德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王庆云.古代朝鲜、琉球汉语教学及教材研究引论——以《老乞
大》《朴通事》《白姓官话》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5). [9]吴淮南.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彦解》 [J].南京大学学报,1995,(4).
二 从内容及词汇上看,《老》全书有108则会话,主要记 述了几个高丽商人结伴从高丽王京到中国大都等地从事交 易活动、经数月而返的全过程。《老》情节连贯,内容涉 及旅行、交易、契约、医药、饮宴等方面。它更注重汉语 言学习过程中初级阶段的培养与训练。而《朴》全书有106 则会话,开篇即著“当今圣主,洪福齐天,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之语,采用的是分段逐次介绍有关岁时、娱乐、 骑射、婚丧、宗教等各方面的实用会话,内容更为广泛。 由此可见,《朴》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是中高级学习 者的教科书。这两本书中大量地涉及了我国明朝时期的社 会风俗和文化知识,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 知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朱德熙说:“离开汉语研 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无法前进。”[3]要想更好地把汉语传播 到世界各国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刻苦地钻研前人留给 我们的财富,《老》、《朴》在这方面给我们后世的研究 者提供了了丰富而珍贵的语料。 下面我们来看看《老》、《朴》在词汇方面的贡献。 书中的词汇有正规的书面用语,也有生活口语,还有方俗 词语、称谓语、谚语,甚至一些粗话。这些词汇都是按照 由简到繁的顺序出现在课文中的,为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习 得汉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老》在买马者和管牙 人之间的对话中就罗列了23种马: 这曳刺马、骟马、赤马、黄马、鷰色马、栗色马、黑 综马、白马、黑马、灰马、土黄马……
参考文献: [1]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3. [2]老乞大彦解[M].香港: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3. [3]朴通事彦解[M].香港: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3. [4]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M].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6. [5]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
写模式,这些备受瞩目的教学法才能得以流传并发扬光 大。当代对外汉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学方法固然很重 要,但它不能作为全部的依赖对象。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 来看,一本富有趣味性的教材能够提升教材本身对学习者 的驱动魅力。《老》、《朴》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教材的典 范,它们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民俗文化。学习者在认知 过程中都会被这些故事和风俗吸引,从而引起学习者极大 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编 写原则中有注意语言与文化两方面的对应性,而《老》、 《朴》在当时就已经注意将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有机地融合,与当代对外汉语教材相比也不乏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