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解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解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I N F O R M A T I ZA T I O N 解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的代表。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阶段。

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结合起来。

这里面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制造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很多行业和很多主题的领域。

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正在总结并上升为规律。

中国的制造业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使之由大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变强,一定要认真地总结。

要1生。

规律本身既有特定主题的规,如计算制造业信息化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由大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ER P管理变强的关键.在国民生产中起到关键的作等,也有不同类型行业的规律,例如在制造用。

因为加入忻O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发业,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和钢铁行业的信息展很快,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化有着不同的规律,有着不同的特征。

所以直是居高不下。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我们不要盲目,而是要冷静的去总结,去思天,我们尤其要关注贸易顺差。

而贸易的顺考.去按照规律办事。

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

但是,我第二层含义:规律本身是一般性。

但们制造业水平大部分还处于行业的低端.是具体到某一个行业,一个企业。

具体到中即这个行业在国际水平中处于低端,这就国的特殊情况,就凸显出其特殊性。

一般的意味着我们尽管产业很大,但是利润不高.规律是教科书,教科书是有重要意义,但是竞争力不强.所以大而不强是一个突出问教科书用来办事是永远不够的。

所以必须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行业,各个加快制造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企业.各个地区本身实际的情况,一步一步无论是看世界.还是看中国.各个制造的按照规律总结出来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行业.从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到服务,从径。

再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加进去,走符合自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提高产业在价值链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的位置.到开拓市场。

做好售后服务.都第三层含义:要把一般规律和具体情和制造业信息化有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这个方式将为“ 建设生态文 明, 基本形成节 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结构、 长方式 、 增 消费模式” 提供最有力 的支持.
C D,A P C E P M,D 等 )提 高新 产品的 A C P ,A ,L P M ,
设计能力 ; 其二 , 在生产方 面, 大量采用制造 自动
工业化 ; 3阶段是从 2 第 0世纪末到现在 , 为信息
化 时 代工业 化 .
1 信息化 与 工业化 的基本 内涵
11 信 息化 的 内涵 .
2 信息化 和 工业化 之 间的融合 关 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融合关 系, 以从以 可
下 3个 层 面来 理解 .
信息化是指 由计算机 和互联 网生产工具 的 革命所引起 的工业经济转 向信息经济 的一种社 会经济过程. 按业务领域来分 , 信息化可分 为信 息技术 的产业化、 传统产业 的信息化 、 基础设施 的信息化 、 生产方式 的信息化 、 生活方式 的信 息
化技术( M SME ,C 等 )实现制造资源的 如 A , SP S , 优化配置, 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和制造环节的快 速响应能力. 其三, 在经 营方面 , 大量采用信息管
理技 术 ( E P C M,C B R, I, A,IB 如 R , R S M, P QS O E ,I
重要的发展资源 ; 四, 其 信息化提高工业化 的人 力资源素质 , 提高工业化的产业和区域 的整体素 质和综合竞争力 ; 其五 , 息化提高工业化进程 信 中政府对社会资 源的调 控能力和市场配置资源
的效率.
智能化元器件 , 提高了产品的信息 自处理功能.
2 )生产经营层面. 从生产经 营层 面, 信息化
提 高 了 ; 二 , 制 造 业 或 第 二 产 业 就 业 的 劳 动 其 在 人 口比例 也 有 增 加 的 趋 势 .从 工 业 化 的 发 展 来 看 , 以将 工 业 化 分 为 3个 阶段 , 1阶段 是 从 可 第 1 纪末 至 1 纪 , 机 械 化 时代 工 业 化 ; 2 8世 9世 为 第 阶段 是从 2 纪初 到 2 纪 末 , 电气 化 时代 0世 0世 为

我国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一)

我国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一)

企业 调 查结 果 看 .这 导 致 了企 业 信 息 化建 设 成本 高 、建设 周 期 长 、后 期 维 护 与协 调 难 等 ,影 响 了
企业 信息 化 建 设 = 目前 仅 在我 国的 上 网用 户中 就 有 7 %以上 的用 户感 到不 满意 0
4信 息 使 用成 本 过 高 。 由于 信 息 网 络技 术 薄 . 弱 ,导致 经 营 企业 资 费成 本 和 用 户使 用 价 格过 高 ,不仅 造成 相 当一 批 网 络 服 务提 供 商 ( )因 1P s 经营 亏损 而 纷纷 倒 闭 ,同时 广 大 上 网用 户 也 叫苦
维普资讯
理信 息化
我 国在 信 息 化 带 动 工 业 化 过 程 中所 面 临 的 问 题 及 政 策 建 议
口 李欣 欣
信息 化 是 指 信息 的生 产 和信 息 技 术 的应 用 在 经 济 和社 会各 领 域 推 广 、普 及 、提 高 及其 产 业 化 的过 程 :它 以信 息 产业 在 国民经 济 中的 比重 ,信 息技 术在 传 统 产 业 中 的应 用程 度 和 国 家信 息 基 础 设施 建设 水 平 为 主要 标 志 :信 息 化 具 体应 包 括 三 个方 面 的 含义 ,一 是信 息 产 品 的研 制 和 生产 。信 息 生产 要求 发 展 一 系 列高 新 信息 技 术 及产 业 .既 涉 及 微 电 子产 品 、通 信 器 材和 设 施 、计 算 机 软硬 入 不 足 的现 象非 常 普遍 。据 有 关 部 门 对 3 0家 国 0 家 重点 企 业 的 问卷 调 查 ,有 7 %以上 的企 业认 为 0
企 业对 信 息 化投 资 不 足 :这 些 企业 用 于信 息技 术 和设 备 的投 资 占企业 总 资产 不 到 O3 ,与 发达 国 .%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二者的融合已经变得愈发紧密。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经济和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

今天,本文将会探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并且阐述其对社会和企业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产物。

工业化的核心是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转化为物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而信息化则强调通过更好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和传播信息,以提升人类赖以生存的各个方面。

信息化和工业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越来越模糊,而且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互相依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而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则为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对于信息化的应用,发展的重点是提升数字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

到了21世纪以后,这些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经济和社会的两个重要因素。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指的是将这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进行整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

例如,信息化和工业化可以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高度自动化并提高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信息技术还允许企业在管理上实现全面数字化,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内部管理。

在市场营销领域,信息化则帮助企业实现更为精细的客户分析和个性化营销。

同时,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可以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企业提供了科技支持,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终,这一融合将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为雇主和员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成长路径。

对于社会而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带来的是一种经济适应性,能够推动社会快速变革和发展。

这样的变革,不仅创造了更好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的精神层面带来极大益处。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讨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讨
实 现 具 有 现 代 意 义的 新 型 工 业 化 。 一
六 大 以来 所 讲 的 “ 业化 促 进信 息 化 , 工

维普资讯
l P
方面 ,只 有 发 挥 信 息技 术的 渗 透 和 关
始 ,中 国就 从未 停 下过 工 业 化 的步 伐 。 虽 然 经 历 了几 次 政 权 更 替 和 发展 模 式 的 变 更 , 工业 化 在 中 国 现 代 化进 程 中 的 重 要地 位 始终 没有 改 变 。步 入 2 l世
府 工 作 并 不 能 有 很 大的 改 进 , 电 子 政
联 带 动作 用 ,才能 提 高 工业 的竞 争 力 ; 另 一 方面 ,只 有 建 立起 以 高 新技 术 为 支撑 的强 大工 业体 系 , 才 能 为 信 息 化
务并 不能 对体 制 上的 ,组 织 形 式 上的 ,
工作 方式 上的 问题 有 帮 助 ,那 就 是 付 出了 巨 大的 成 本 ,并 没 有解 决 大 问题 ,
推 进 政 府 产 业政 策 指 导 下的 企 业 创新 ,
形 成 了 一 大 批 走 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的 企 业 。以诺 基亚 为标 志 ,现 已有 1 O多个 。 工业产品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 当 今 世 界 ,任 何 国家 都 不 可 能 也 没有 必要 重走 传统 工业 发展的老路 。
维普资讯
转 到 了软 件 和 制药 产 业 中 , 人均 G P D 十 六大 以来 ,在经 济 、社会快 速 发 展 所 产 生 的对 于信 息 化 的强 烈 需 求 驱 动 下 ,我 国信 息 化 飞速 发展 ,逐 步 渗 信 息 化带 动 工 业 化 ” 相 比 较 , 将 “ 带 动 ”和 “ 进 ”更 新 为 “ 促 融合 ” ,表 明 了信 息化 将 实 现 从 支 持 生 产 力 到 支 持 生 产 方 式 的 升 级 ,体 现 了 中 共 中央 对 推 进 工 业 化 和 信 息 化 实 践 的 更 进 一 步 思 考 。这 样 的 思 考 是 基 于 当 前 我 国 工 业化 进程 和信 息化建 设 的实际情 况 , 达 到 3万 多欧 元 ,走 出一 条新 型工 业 化

新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义

新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义

新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义新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让智能制造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生产过程的可控、可预测和高效,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其次,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例如,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线的无人化操作,降低了劳动成本和操作风险,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及时识别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质量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三,深度融合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更易于获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例如,采用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准确预测和生产过程的精细控制,从而满足顾客需求与市场变化的要求。

最后,深度融合能够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和排放,推行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为中国制造走向质量强国和创新强国注入新的动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当前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目标的实现。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更是通过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信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是指企业在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实现各个体系之间的协同运作。

例如,企业需要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的管理和运营。

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企业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并确保多体系融合的顺利进行。

一个好的实施指南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步骤,帮助企业规划好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多体系融合的管理体系,探讨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并提出多体系融合的关键要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多体系融合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进多体系融合的实施。

最后,本文将总结多体系融合的优势,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并给予企业管理方面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概念和价值,了解多体系融合的实施指南,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进多体系融合的实施。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促进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内容,并介绍文章结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及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同时探讨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和多体系融合的关键要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

这些困难可能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困难:
1.技术挑战:新型工业化通常涉及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可能需要
企业和工人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

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可能导致设备和系统的陈旧,需要不断的投资和更新。

2.投资需求:推动新型工业化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包括研
发、设备购置、培训等方面。

企业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3.市场不确定性:新型工业化可能涉及新产品或新市场,对市场
的需求和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投资和发展决策。

4.环境和可持续性考虑: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考虑环境可持续性
和社会责任。

符合环保法规和社会期望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和复杂性。

5.人才短缺:新型工业化可能需要高技能的工作者,但可能存在
人才短缺的问题。

培养和吸引合适的人才可能是一项挑战。

6.政策和法规: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有很大影
响。

不清晰或不稳定的政策环境可能阻碍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7.全球竞争: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企业可能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激烈竞争。

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
键。

解决这些困难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因素,同时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以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近些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成为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和提高效率。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定义信息化,顾名思义,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无论是IT行业、电子商务、金融、医疗、教育还是其他领域,都已经离不开信息化。

而工业化则是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为机械生产方式,通过大规模生产达到效率提高、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在很多领域已经存在着融合的趋势。

例如,在工业生产方面,传统的生产车间已经逐渐被数字化和智能化取代。

工厂内部运用数字控制、自动化生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流程的信息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

在服务行业方面,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也出现了在物联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物联网产业目前已经正在快速发展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信息和技术与传统工业有机地结合,同时其准确定位、信息共享和数据连通机制,也使传统制造业实现从“生产型”到“服务型”转型,使原本落后、低效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变得更为高效、智能、高附加值。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影响和挑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可以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它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同时,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传统制造业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更新设施,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而且,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中,涉及到一些问题,例如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数据隐私等需要妥善解决。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可持续竞争优势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a)内外部环境,见;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c)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单元和区域等;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当组织确定需要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应考虑:a)变革目的及其潜在后果;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c)资源的可获得性;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应包括:a)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文件化信息的查询途径;b)两化融合方针;c)可持续竞争优势;d)新型能力及其目标;e)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化信息;f)组织确定的为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文件化信息;在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必要的;a)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等;b)格式如:语音、软件版本、图示和载体如:纸质、电子;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组织应对本标准所要求的及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的内外部文件化信息予以识别、保护和控制,并得到有效使用;为控制相关的内外部文件化信息,必要时,组织应进行下列活动:a)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b)存储和防护,包括保持可读性;c)更改控制如:版本控制;d)保留和处置;5领导作用最高领导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在组织的战略层而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向全员传达本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确保有效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c)在组织的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进行充分授权,以确保其有效发挥组织协调、统筹落实的领导作用;d)推动并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e)建立健全职责与协调沟通机制;f)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融入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g)组织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h)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两化融合方针两化融合方针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应:a)适应组织的战略;b)包括对可持续发展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在持续适宜性发面得到评审;d)在组织内得到全面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可;管理者代表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提出本组织的两化融合相关决策建议;b)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c)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d)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e)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f)提升组织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职责与协调沟通组织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相关角色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规定、沟通和理解,并得到有效执行;组织应确保;a)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b)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6策划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组织应围绕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关键指标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组织确定的新型能力,应能够有效支撑其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充分、稳定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组织宜规划并形成系统性的新型能力体系; 新型能力目标的确定组织应根据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建立新型能力目标,并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调整、评审和确定;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且有时间要求的;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策划总则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策划两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互相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方法,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组织应形成策划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规定,包括确定策划的方法与过程、责任人和参与人的职责和权限等;策划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a)组织的内外部环境;b)业务需要;c)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d)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现状;e)支持条件和资源现状;策划的输出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b)确定技术实现的需求;c)确定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d)确定支持条件和资源的需求;e)明确两化融合实施的职责、方法和进度等;组织应根据策划的输入和输出形成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两化融合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两化融合实施有关的专家和职能的代表;组织应对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执行进行动态控制,必要时进行更改,并对更改进行评审和批准;更改、评审、批准和必要措施应保留文件化信息;7支持总则组织应识别两化融化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所需要的内外部支持条件和资源,并围绕新型能力的打造进行统筹配置、评估、维护和优化;为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的持续提供,组织应评估其适应性和有效性,并寻找改进机会;资金投入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围绕新型能力的打造、保持、持续改进对相关资金投入与使用进行统筹安排和优化调整,确保资金投入使用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及时性;组织应保留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文件化信息;人才保障组织应:a)确保员工理解其职责和活动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以及如何为实现新型能力目标作出贡献;b)建立、保持和改进相应机制,确保员工充分参与;c)确定从事两化融合工作的员工所需的能力;d)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帮助员工获得所需的能力;e)基于对员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的绩效,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f)必要时,雇佣外部专业人员;g)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组织应保留培训、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文件化信息;设备设施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明确设备设施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统筹安排设备设施的提供、维护和升级改造,并形成文件化信息,以确保:a)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路化和职能化水平与新型能力目标相适宜;b)设备设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完整性;c)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组织应识别和评价与设备设施相关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信息资源组织应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予以管理;组织应建立机制,以确保:a)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b)识别、采集、获取和存储数据、信息和知识,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实效性;c)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d)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e)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信息安全组织应:a)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全员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息安全意识;b)确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c)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实施保障;d)识别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持续性管理,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8实施与运行总则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根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主动管理实施与运行过程,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以确保稳定获取预期目标;组织应确保:a)实施与运行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b)实施与运行过程持续受控;c)员工充分参与;d)与供方建立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组织应制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方案应:a)明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b)确保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c)确保拟打造新型能力涉及的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并建立职责协同机制;d)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管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在保证总体利益的前提下,组织应确保:a)兼顾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利益;b)与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保获得优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b)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优化过程中的冲突和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理;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技术实现组织应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应:a)明确技术实现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b)确保技术实现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根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和技术方案,管理技术获取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确保:a)必要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b)所获取的技术的有效性;c)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有效转移;注:技术获取方式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外购、租用等;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技术实现;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获得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动态信息;b)必要时,对技术实现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c)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技术风险;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数据开发利用组织应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对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形成共识;组织应制定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方案应;a)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b)确保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的沟通;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并保留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a)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b)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并进行评审和批准;c)在业务系统中部署相应的数据应用模型;适宜时,组织应;a)利用外部的数据服务:b)开发内部的数据,为外部提供服务;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数据开发利用;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保获得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动态信息;b)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数据开发利用风险;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匹配与规范组织应:a)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b)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c)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d)必要时,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整;e)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组织应保留匹配性调整的文件化信息;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匹配调整后,组织应:a)确立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制度规范;b)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沟通、确认和批准这些制度规范;运行控制适用时,组织应形成适宜的规定,确保正式运行的风险得以有效防范;组织应保留运行控制的文件化信息;9评测总则组织应策划以下方面所需的评测过程,并加以实施;a)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新型能力以及所获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c)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估与诊断组织应依据GB/T23020-2013,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和报送制度,按照策划的周期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和自诊断,并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标;适宜时,组织应参考GB/T23020-2013制定个性化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和诊断,寻找改进机会:a)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与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适宜性;b)新型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c)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结果;为确保评估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监视与测量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监视与测量计划,确保对至少以下方面进行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a)新型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b)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c)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匹配调整后的制度规范执行过程;当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组织应保留监视与测量的文件化信息;内部审核组织应根据拟审核的过程与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审核方案;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a)符合组织对两化融合工作以及本标准的要求;b)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a)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等的职责和要求;b)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组织应保持内部审核及其结果的文件化信息;考核组织应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相关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并纳入效绩考核体系;考核至少应包括:a)评估与诊断结果:b)监视与测量结果;c)审核结果;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式反馈考核结果,并保留考核的文件化信息;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包括但不限于识别两化融合改进的机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保留管理评审的文件化信息;管理评审的输入至少应包括:a)评估与诊断结果;b)监视与测量结果;c)审核结果;d)考核结果;e)相关方反馈;f)可能影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变化;g)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h)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i)改进建议;管理评审的输出至少应包括以下相关的决定和措施: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b)两化融合方针的变化;c)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的调整;d)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变化;e)支持条件和资源分配的调整;10改进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以下要求:a)评审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b)确定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原因;c)评估采取措施的需求,确保不符合不重复发生或不发生;d)制定和实施所需要的适宜措施;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组织应保留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文件化信息;持续改进组织应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考虑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审核、考核、管理评审等结果,确定并选择持续改进的需求和机会,采取适宜措施,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相互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稳定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注:持续改进可包括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取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和8.2)。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两化融合的方针:
a) 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b) 围绕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c) 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d) 包括对满足本规范要求及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企业应确保:
6
a)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b)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持续受控;
c) 员工充分参与;
d) 与供方形成以企业实施目标有效实现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
e)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得到切实保障。
7.2 策划
7.2.1 总则
企业应策划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明确界定业务需求和目标,充分考虑技术的基础性作用,
d) 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
e) 外部技术发展趋势;
f) 业务需求和目标;
g)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现状;
h) 数据开发利用现状;
i) 基础条件和资源现状。
应对这些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
7.2.3 策划的输出
策划的输出应:
a) 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
b) 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c) 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
d) 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e) 确保员工能力与变更后的岗位要求相匹配。
7.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备、检测与监控设备、仓储物流设备,以及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设施。
6.5 信息资源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分析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分析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分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

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

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

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

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

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工业化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中,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金融等。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资源的精细管理和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环境监测和预警手段,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它不仅可以推
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国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和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和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转变 和调整 。
造一 个更 好地 适合 “ 化 ”融合 发展 的环 境 。总体 来讲 , 两 通过 两年多时 间的探索 ,大家 对于 “ 两化 ”融合 的认 识进

步得到 了深化 ,同时 大家都把 “ 两化 ”融合 作为提 升企
业竞争力 ,推 动产业结 构的转 型升级 ,推动 区域经 济发展
中小企业 为主体 、以特色产业 为支柱 、以区域性集 聚为特 征的产业集群 发展 。推 向面向产 业集群 的信 息化应用 ,也
是 “ 两化 ”融合 推进的一个 重点领域 。同时现在各行 各业 也都出现 了面向行业性 的信息化服务平 台型和运营 型企业 ,
他们面 向行业 提供诸如信息 服务 、交易服 务 以及其他 功能 性服务 ,提升了整个行业 “ 两化”融合 的水平。 设 备管理 的信 息化是 “ 化 ”融合 的非常 重要 领域 , 两 可以提升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 、增加企业效率 ,我们将 一如
服务 型转型 ,这也是 “ 两化”融合工作 的一个重点。
第 六 ,更 加关 注 向集 群化 发展 的趋势 。随 着社会 化 、 专业化分工 的细化 ,某一产 品的生产制造过 程或某一 环节 逐步分化形成 由某 一专业化公 司进行运 营 ,从而演变 成 由
企业 发展所面 临的国 内外竞 争压力 比较 明显 ,同时面 临的资源 和环境 约束也将长期存 在 ,调整结 构和转 变发展 方式的任务 十分 艰巨 。那 么 ,推进 “ 两化 ”融合应该 根据 当前新 的发展 环境 ,抓住信 息化技 术发展 和应 用 的趋 势 , 进一步找准切入 点和着力点 ,希望大家在 以下几个 方面能 够进一步给予关注。 第一 ,更加关注信息 化的综合 集成 。我国工业 企业通 过信息化建设 ,已经从单项应用阶段逐步 向局部性 的集成 ,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刘绍武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5期刘绍武(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所浙江杭州 310007)摘要:本文阐述了两化融合的相关知识和两化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了两化融合发展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46-01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作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大决策。

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

在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正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少、科技价值增值链低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俱增,处于兴盛顶端的新技术正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未来站稳脚跟并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响应发展需求,融入信息技术的推广语与应用。

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1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发展历史方面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

也就是说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生了信息化,可以说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信息化,而没有信息化,工业化也得不到快速的推进。

但是,要注意到,信息化绝对不是工业化的附属品,当工作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信息化,与此同时,信息化也在推动者工业化不断前进,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从作用形式上来说,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障碍与策略研究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障碍与策略研究

( . hnh i cdmyo oi c ne ,Sag a 2 02 , h a2 S aga Lx n e i f o ec ,h nhi 0 0 0 C i ) 1 Sa ga A a e f c Si cs hnh i 0 0 0 C i ;. h nhi inU i r t o mm r S aga 2 02 ,hn S a e l n i v sy C e a
21 0 2 ̄

… …
m R

di1 .9 9 ji n 10 7 9 .0 2 O .0 o:0 3 6/.s . 00— 6 5 2 1. 10 5 s
信 息化与工业化 融合的障碍与策略研究
徐 丽梅 ,李宪立
( .上海社会科 学院 ,上 海 1 20 2 ; . 海立信会计 学院 ,上 海 2 0 2 ) 00 0 2 上 0 0 0

普通机床加上数控 系统后就变成数控机床 ,传统家 电采用 智 能化技 术后就 变成 智能 家 电 ( 如智 能 冰箱 、
变频 空调 ) 。
( ) 生 产环 节 。 “ 2 两化 融合 ” 在生 产 层 面 的表 现 就是工 业生 产实 现 自动 化 、智 能化 ,使 得微 电子 、 传感器 、处理器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不断 “ 嵌入”工 业生产过 程 中 ,以信 息 技 术 改 造 生 产 制造 过 程 及 装 备,实现生产信息化 ,从而促进工业产 品的升级和 更 新换代 。 ( )营销 环节 。 “ 3 两化 融 合 ” 在 营销 环 节 的关 键 是促进 信息 化与 企业 品牌建 设 和营 销过 程 相结 合 , 实施 以 C M ( 户 关 系管 理 ) R 客 、电子 商 务 等 为 主要 内容 的信息 技 术 应 用 项 目 ,建设 企业 网站 ,建立 专 业 化进 销存 系统 ,应 用 供 应 链 管 理 系统 ,发 挥 电 子 商务 的 巨大推动作 用 等 。 ( )售 后服务 环节 。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于 企业 产 4

中国制造2025复习题

中国制造2025复习题

中国制造20251、《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2、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1)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2)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4)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5)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6)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3、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4、基本方针:(1)创新驱动(2)质量为先(3)绿色发展(4)结构优化(5)人才为本5、基本原则:(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3)整体推进,重点突破;(4)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6、战略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7、两化融合:(1)宽带普及率82%(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4%(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4%8、战略任务和重点(1)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6)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9、战略支撑与保障(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4)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5)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6)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7)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8)健全组织实施机制10、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

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作者:袁纯清来源:《信息化建设》2009年第02期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五”以来全省信息化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陕西省信息化工作。

这次会议对做好我省的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下面,我就信息化建设工作强调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这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统一思想要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工业化滞后是我们的基本省情,信息化加速推进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

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是陕西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双重任务。

大家知道,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通常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农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四项指标综合衡量。

从总体上讲,我省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时期,突出表现为,工业总体水平不高,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3%,占全省GDP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

同时还要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席卷全球,从而向我们这个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的省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陕西实现现代化,既要从省情出发,加速工业化进程,又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

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正在密切融合、相互促进,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基础,信息化引导工业化朝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并不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两步并作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陕西要完成实现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这一双重任务,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既有条件又有基础。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优势,实施赶超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小平同志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力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和推进大同的信息化建设,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推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各级政府行政效率和全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搞好信息化,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应用是核心。

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继续切实解决好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解决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一样,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规划。

我市是过去全国最大的煤炭城市,其上游型产业、资源型产品,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落后,面对新兴的信息产业,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做好规划,推进应用。

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建设互连互通的传输网络,构筑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会议、便民服务等若干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具有自己信息特色的资源数据库,所有这些规划都是第一位的。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滞后,信息落后的问题。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解决建设不规范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政府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决策,统一部署,稳步推进。

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的应用平台,重组资产、整合资源、优化资质,避免重复建设、投入割据和人才流失;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利于检索、利于追加、利于更新、利于创新:在软件开发上,以应用开路,要应用得体,应用方便,应用到位,尤其在事关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项目和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上,要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群众真正享受到政府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重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信息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信息化。

在这一过程中,以下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不是要取代工业化
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走的是一条从轻纺、加工制造、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传统发展道路。

我国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允许我们照搬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我们不能像某些产业较为单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完全脱离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那样只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

我们只能根据本国国情,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对立起来。

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业化,不要各种物质的生产。

我国的全面小康目标要靠工业、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推进,如果孤立起来片面强调信息化,信息化不融入其他领域,不对传统产业起催化、带动作用,我们建再好的网络,通信再发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推进迅速。

但要谨防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做法。

需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一定不能脱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轨道。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蓬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不断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要想在未来长期持续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就必须紧跟世界潮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化,为其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极大地带动工业制造业的整体提升,加速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同时,工业制造业基础的整体提升,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驱动和物质基础。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和跨国公司的并购浪潮,以及国内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将在提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技术水平中发挥核心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童有好
工作研究与建议
—19—
2008年第8期
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努力提高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等领域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及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使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使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升级。

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保障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工业产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工业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内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制造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以及实现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提供保障。

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服务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性竞争的日益激烈,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必将使外国产品、服务等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对相应的产业部门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同时,不断发展壮大的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应对这些新情况,必须不断加速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不断提高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六、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当今世界,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通过注入新的技术,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又是以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支撑发展起来的。

能否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坚持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而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装备能力急需增强。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要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支撑水平。

七、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途径
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公共服务”,表明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公共服务非常重视,希望通过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展示平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
政府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制定好政策,引导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的推进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作研究与建

—20—
红旗文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