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合集下载

20个常用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与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得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得纵容去打烂更多得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得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得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得行为习惯,就给她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得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瞧她,只要她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就是破得东西,让她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得也就是这个意思、2、蝴蝶效应什么就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得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得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她得演讲与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得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得想象力与迷人得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得科学内涵与内在得哲学魅力、从科学得角度来瞧,“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得一个重要特征: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得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得传统观点认为: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就是不敏感得,即初始条件得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得差别也就是很微小得。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得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得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得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1.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反之则称作刻板效应。

⒉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⒊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100个心理学效应

100个心理学效应

100个心理学效应01. 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02. 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03.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04. 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05.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06.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07. 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08. 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01)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教育上的十大效应

教育上的十大效应

原理与应用
原理
整体表现是由最薄弱环节决定的。
应用
在教育上,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短板科目或技能,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以提高 其整体表现。
实例分析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和语文方面表现优秀,但在英语上成绩较差,这可能导致他在总体 成绩上表现不佳。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英语短板进行辅导和激励,以提升其整体成绩。
它反映了累积和增值的优势,成功会带来更多的成功,而劣势则会加剧失败的风 险。
原理与应用
原理
马太效应的原理在于资源和机会的累积和集中,成功者更容 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优势。
应用
在教育上,马太效应表现为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 育资源和机会,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实例分析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内在动机, 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外部的 奖励或认可。
实例分析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 出色,老师为了激励他继续努力, 承诺如果他下次考试继续保持高
分就给他奖励。
但这种奖励可能会被学生看作是 为了获得外部好处而学习,而不 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喜爱和兴趣。
导致学生更加自信和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原理与应用
要点一
原理
布罗菲效应的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的期望效应。当人们对自 己或他人抱有期望时,他们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行动,以 实现这些期望。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很大 的影响,因为学生通常会以教师的期望来评价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
要点二
应用
为了应用布罗菲效应,教师需要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并采 取积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和提 供支持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 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 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是指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26个教育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1. 归纳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物进行归纳,将其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分类法来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冲突效应: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不一致信息,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的效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信息,解决心理冲突,促进知识的深化。

3. 形成性评价效应:学生注意到学习成果被认真看待和认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果。

4. 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5. 观察学习效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

这个效应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效应,可以通过模仿和领悟他人经验来更好地学习。

6. 反应阴影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强烈、极端的信息,而忽略中间的、一般的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情感烘托,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重要的信息。

7. 策略效应:人类学习需要使用特殊的策略,以便更容易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8. 近似效应:人类更容易记忆和复制与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和信息相似的新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9. 重读效应:重读同一内容可增加信息在记忆中的印象深度。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巩固他们的记忆。

10. 注意力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很有限,只能关注少数信息。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1.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避免负面的心理暗示对人的心态产生的不良影响。

2.木桶效应:也称短板效应。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所以我们应该补齐“短板”。

3.期待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期望,那么这些孩子的成绩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这就启示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多鼓励孩子。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例如,善良的人会觉得他人都是善良的,小气的人会觉得别人都很小气。

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应该客观公正。

5.刻板效应: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比如觉得理工男都比较死板,觉得湖南人都喜欢吃辣椒。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通过实践来感受人和事。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例如当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人们会觉得事出有因;而当一个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可能会觉得他另有企图。

所以要避免以偏概全地评价他人。

7.登门坎效应:心理学家提出,如果你要找人帮忙,但是怕被对方拒绝,那你就可以先提一个较小的、对方不会拒绝的要求。

当他接受以后你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样会比较容易接受。

8.从众效应: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地随大流。

9.马太效应:指的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的积极意义在于,一个人只要努力,迎难而上,就会越来越强。

10.破窗理论:如果一个房子的一个窗子破了,如果不去修理,破的窗子就会越来越多,更会有盗贼进入房间。

广泛的情况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所以成大事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11.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了教育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介绍了26个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心理效应,包括知觉效应、学习效应、记忆效应等。

了解这些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文介绍了26个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心理效应,包括知觉效应、学习效应、记忆效应等。

知觉效应1.选择性感知:人们倾向于注意和记住符合自己观点和期望的信息,忽视那些不一致的信息。

2.顺应性从众效应:个体倾向于随大流,根据别人的行为和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意见。

3.原型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喜欢那些符合某个类别或群体的典型特征的事物。

4.接纳偏差:人们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和信仰更容易接受,而对于与自己观点和信仰相冲突的信息更加抵触。

学习效应5.负反馈效应:收到负面反馈时,人们更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策略。

6.积极情绪增强学习: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7.分散注意力效应:过多的干扰和注意力分散会降低学习效果。

8.反思效应: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记忆效应9.串联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有逻辑顺序和连贯性的信息。

10.上下文依赖性记忆:记忆容易受到环境和上下文的影响。

11.运用效应: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可以促进记忆的巩固和提高。

12.愉悦记忆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与积极情绪相关的信息。

注意力效应13.分配注意力: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需要合理分配,不断切换注意力会降低注意力的效果。

14.注意力缺陷:某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注意力缺陷问题,需要教育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15.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会造成疲劳和注意力衰减。

16.威胁注意力效应:威胁性的信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也可能分散注意力。

心理学效应100个

心理学效应100个

心理学效应100个1、巴纳姆效应: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贵在自知)2、酝酿效应:直觉思维(让灵感迸发)3、重叠效应:相似事物容易混淆(熟视无睹)4、控制错觉定律:(自信而犯错)5、三分之一效应:人们不会选两端的(看似正确却不一定)6、手表定律:多块手表反而很难说出准确时间(更多标准让人无所适从)7、反应法则:人们容易看到他人缺点,忽视自己的(外在世界反映内在)8、韦奇定律:(人们容易受他人左右)9、非理性定律:人都是感性动物(个人直觉等支配行为)10、过度理由效应:人们习惯于为自己或者他人行为寻找充足的理由(陌生人关心反而让我们感动)11、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12、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认知首先根据个人好恶提出(不能管中窥豹)1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14、近因效应:对外界最近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平价(最近的印象很重要)15、约哈里窗户理论:适当暴露自己的短处16、焦点效应: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焦点)17、相悦定律:喜欢引起喜欢18、沟通位差效应:以平等为基础的交流效率极高(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沟通)19、改宗效应:人们喜爱在自己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好好先生做不得)20、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21、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22、犯错误效应(白璧微瑕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23、宽容定律:退一步海阔天空24、雪中送炭定律:人们会对在处境危难时帮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激(胜过锦上添花)25、瓦伦达效应:总强调结果会失败,最终会失败(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26、蔡格尼效应:人们容易过分强迫自己企图一次完成未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东西会留下深刻印象(享受平衡的乐趣)27、踢猫效应:认得不满和糟糕情绪会一直传染下去28、习惯效应:任何想法只要不断加强,就会变成信念。

29、自己人效应:通过相似之处将对方变为“自己人”,再提要求容易被接受。

完整版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完整版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同名8294)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同名8294)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同名8294)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3、近因效应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赫洛克效应赫洛克效应是指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扇贝效应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开夜车学习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穷人没鞋子,得到第一双鞋子感觉无价之宝,随后再得到第二个鞋子的时候感觉价值没这么贵重了。

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

霍布森选择效应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比照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比照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只有在许多可供比照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比马龙效应、期待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说他这个人有特别的天赋,然后这个人就觉着自己不一样,努力学习,最后结果是成功。

南风效应〔南风发展、温暖效应〕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要采取温和的方法。

霍桑效应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 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1-10]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法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以为:假如有人打碎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实时的维修,他人即可能遇到某些示意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长此以往,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类民众麻痹不仁的气氛中,犯法就会滋长、繁华。

“破窗理论”不不过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并且也被用在了现代公司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假如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需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不如,所谓“墙倒大家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 ____年 12 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使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惹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此后此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翼而飞,名望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入迷、令人激动、振聋发聩,不只在于其勇敢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应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色:系统的长久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靠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看法以为:系统的长久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细小变化对将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异也是很细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以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细小的变化经过不停放大,对其将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异。

我们能够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掉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能否会丢掉,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细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倒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8.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

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

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11.鲶鱼效应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

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

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

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

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12.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

此乃海潮效应。

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

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3.名片效应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

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

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

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

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4.异性效应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

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

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

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

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

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

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quot;异性效应"。

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

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

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

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quot;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15.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6.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

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

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

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

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