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区别点
疟原虫
(2)溶血离心沉淀法:又称浓集湿血片染
色法,1滴血+ 1ml蒸馏水溶液(含万分之 二白皂素),离心5min,取沉渣涂片, 0.4%伊红和姬氏原液染色。仅少数小滋
养体期的红细胞有变形现象,检出率高,
适用于基层。
2. 免疫学诊断:辅助诊断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滋养体(trophozoite)
小滋养体 (环状体)
胞核
大滋养体
空泡
胞质
疟色素 薛氏点
间日疟原虫
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间日疟原虫 大滋养体
三日疟原虫 大滋养体
裂殖体(schizont)
裂殖子
间日疟原虫
裂殖体
三日疟原虫
裂殖体
配子体(gametocyte)
♀
♂
间日疟原虫 配子体
♀
♂
恶性疟原虫
♂
配子体
♀
一、形态与生活史
(一)人体内的发育
1. 红细胞外期 (exo-erythrocytic cycle)
2. 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cycle) 裂体增殖,还有配子体的形成
(二)蚊体内的发育
有配子生殖,也有孢子增殖
按蚊体内
人体内
48小时
蚊体内发育时期
雄配子形成
卵囊(囊合子)
子孢子
P.v: 8d P.f: 6d P.m: 11~12d P.o: 9d
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以下四种:
1.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 2.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3.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4.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疟原虫
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 厚薄血膜找疟原虫 免疫学检测 1.抗原检测(ELISA) 2.抗体检测(IFA)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
厚薄血膜的制作
取玻片2张,1张做载玻片,1张作推片(边缘光 滑的一面),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 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 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 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 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 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 宜)。用干棉球擦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 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 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 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 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为佳
中央;胞质浅蓝色或淡红色;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
致病
•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 个连续阶段。 • 2.贫血及脾肿大 • 3.再燃与复发 • 再燃: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重复感染,短期内再次出现疟 疾发作称为再燃。 • 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 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 为复发。 • 4.凶险型疟疾
1
较大松疏淡红色,位于中央,胞质浅蓝色, 素色黄褐色,均匀散在.
3
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
较小,约占红细胞的直径的1/6,核1个或2个,胞质纤细,色素无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
♀雌配子体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核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
中央;胞质深蓝色;色素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核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
疟疾病例的分类有那些
疟疾病例的分类有那些一、病原学分类1、间日疟病例:感染了间日疟原虫的病人。
2、恶性疟病例:感染了恶性疟原虫的病人。
3、三日疟病例:感染了三日疟原虫的病人。
4、卵性疟病例:感染了卵性疟原虫的病人。
5、混合感染病例:只少感染了两种疟原虫的病人。
二、临床分类1、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即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
3、临床诊断病例:在无实验室诊断条件下,根据临床症状典型或假定性治疗诊断的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典型,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2)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试治有效。
4、确诊病例:经实验室检查(镜检、快速诊断试纸RDT)阳性的病例为确诊疟疾。
(1)、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典型,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血检阳性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2)、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不典型;血检阳性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在世界卫生组织疟疾病例监测标准中,根据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把病例分为无症状疟疾病例(带虫者)、单纯疟疾病例(普通疟疾病例)、重症疟疾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的病例)和死亡疟疾病例。
三、流行病学分类1、当地原发病例由当地传染源在当地传播而感染的病例。
2、复发病例间日疟或卵形疟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临床发作的病例。
3、输入病例在其它疟区感染的病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传播季节到疟区感染回归后发病的病例。
4、输入继发病例由输入病例在当地传播感染的第1代病例。
5、血传病例通过输血或注射等方式而感染的病例。
6、原因不明病例原因不明、无法区分的孤立病例。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解析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 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 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
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 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
色团块。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S)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T)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疟色素散在
围于核周
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
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 胞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 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 黄色,晚期结成块状, 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 浅兰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R)
疟原虫
疟原虫的种类很多,寄生于人的疟原虫只 有四种,它们是: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ciparum, Pf.)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P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Po. )
Pv肝裂殖体高倍
(HE染色)
约包含3万个裂殖子
食蟹猴疟原虫红外期
生活史要点
1. 在人体内寄生的细胞 肝细胞及红细 胞。 2. 感染期 子孢子 3. 感染方式 (1)自然情况下经媒介昆虫传播。 (2)红内期各发育阶段(除了配子体)可 输血感染。 4. 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在人体内的裂体 增殖、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及孢子生殖。
八、防制
治疗药物: 1. 杀灭红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 伯氨喹啉,抗复发作用,也称根治药。 2. 杀灭红内期裂殖体,如:氯化喹啉 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3. 杀灭配子体,如:伯氨喹啉,用于 切断传播。 4. 杀灭孢子增值期,如:乙胺嘧啶, 可抑制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发育。
疟疾的世界分布图
2. 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外周血液中有疟原虫配子 体的人,在自然的情况下为疟疾的传染 源。输血时,血液中有疟原虫红内期(除 了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昆虫蚊传播, 在我国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 和大劣按蚊。此外还有输血传播。 (3)易感人群
生活史要点
9. 红内期周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进行一次裂体增殖所 需要的时间: 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48小时; 三日疟原虫:72小时; 恶性疟原虫:48~72小时。 红内期周期与疟疾的临床发作周期一 致。
三、致病
疟原虫形态鉴别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缩小,有淡红色细小 的齐氏点(Ziemann’s); 2.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滋养体胞浆常呈带状,核呈条状,疟色素深 褐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 列成菊花状,疟色素常聚集于中央; 5.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 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 在核周围较多
厚血膜上四种疟原虫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厚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从主要鉴别要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核较大,胞浆粗厚,常 有伪 虫体较大,胞浆呈阿米 巴运动,有薛氏点
核较小,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 在末稍血不常见,虫体 呈不规整圆形,有黑色 疟色素团块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Pv大滋养体与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裂殖体
2.1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 充满红细胞
卵形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稍胀大,可呈卵圆形或边 缘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量多; 2.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 滋养体胞浆常呈圆形,空泡不明显,疟色素棕 黄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 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列 不规则,疟色素常散在。 5.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疟疾防治技术
恶性疟原虫的特点
• 环状体: (特点:体积最小)环纤细,多环(一 个红细胞内有2个环状体)、多核(一个环状体 上有2个细胞核) 和边缘型(环状体沿红细胞边 缘分布)。
• 配子体:雄配子体呈腊肠型,细胞质略红, 核疏松,位于虫体中央,疟色素分布在核周; 雌配子体呈新月型,细胞质蓝色,核致密, 核位置及疟色素分布特点同雄配子体 。
实验室检测
主要有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略)
1、检出疟原虫是明确诊断的最直接证据 2、厚、薄血涂片的优缺点:
薄血膜虫体形态完整,结构清晰,容易辩认。 但虫数少,容易漏诊;厚血膜疟原虫较集中,易 于检查,但疟原虫形态不典型,鉴别困难。
三.疟疾防治
(一)流行病学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要点
1.疟疾流行的三环节 (1)传染源:末梢血中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
(3)咯萘啶注射剂:肌注或静脉滴注,总剂量均 为480mg。每日1次,每次160mg,连续3日。需 加大剂量时,总剂量不得超过640mg。
4、孕妇疟疾治疗。 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治疗。孕期3个月以
内的恶性疟患者可选用磷酸哌喹,孕期3个月以上 的恶性疟患者采用ACT治疗。孕妇患重症疟疾应选 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 5、间日疟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每日1次,每次 22.5mg,连服8日。
3、重症疟疾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方案)。 (1)蒿甲醚注射剂:肌注每日1次,每次80mg, 连续7日,首剂加倍。若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 4—6小时可再肌注80mg。 (2)青蒿琥酯注射剂: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 6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若病情严重时,首剂 给药后4—6小时,可再静脉注射60mg。 采用上述两种注射疗法治疗,患者病情缓解并且能 够进食后,改用ACT口服剂型,再进行一个疗程治 疗。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色 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有18~36个裂殖子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与三日疟相似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虫体呈边缘锯齿状 的圆形
有6~12个裂殖子, 有6~16个裂殖子 排列呈菊花状
配子体
雌性核偏于一侧,致密, 雌性呈新月形,雄性呈 与间日疟相似 雄性位于中央,疏松 腊肠形
与间日疟相似
疟色素 黄绿色,短杆状
疟 色 素 : 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
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3/4
核:
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
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浆:
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 色 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
匀
疟原虫厚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
1. 寄生的红细胞 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 素: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围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 浆: 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
预防复发:在治疗 后采取措施防止再 次感染
预防传播:采取措 施防止疟疾的传播
预防措施:避免蚊 虫叮咬,使用防蚊 液、蚊帐等防护措 施
药物治疗:使用抗 疟药进行治疗,如 氯喹、青蒿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的疟疾病例,可 能需要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对于高 热、脱水等症状, 需要进行支持治疗, 如补液、降温等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间日疟原虫: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一半,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环状、哑铃状、半月形等
恶性疟原虫: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三分之一,形态略小,多为细长形、椭圆形等 鉴别点:大小和形态可作为鉴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重要依据 实际意义:了解两者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疟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内寄生
肝细胞内寄生
红细胞内寄生和 肝细胞内寄生均
有
分布范围: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主要流行地区: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 流行因素:气候、地理位置、人群密度等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
流行地区:间日疟原虫主要流 行于亚洲地区,恶性疟原虫则 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传播途径:两种疟原虫均通过 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预防接种:接种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疫苗,提高身体免疫力。
防蚊措施: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在户外活动,使用蚊帐、驱蚊液等防蚊措施。
改善环境: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保持环境卫生。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早期诊断:及早发 现和治疗是关键
清除疟原虫:使用 抗疟药物杀死或清 除体内的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有前驱期,一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主要鉴别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区别点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为2个以上,空泡消失;虐色素分布不均,虐色素呈短杆状。
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虐色素集成块状。
成熟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虐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4个,排列不规则;虐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雌配子体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侧;胞浆深蓝色;虐色素黄褐色,散于细胞质中。
新月形,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深蓝色;虐色素黑褐色,块围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者淡红色;虐色素散在细胞质中。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虐色素围于核周围。
检查时间
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不易查见。
发作后10小时内检查,太久后原虫数量会下降。
治疗
治疗药品
一般性:磷酸氯喹+伯氨氯喹
耐药性:选用盐酸甲氟喹、磷酸咯奈啶、青霉素类、磺胺类+TMP代替氯喹,同时加服伯氨喹琳。
选用磷酸氯喹注射剂、盐酸喹宁注射剂、盐酸甲氟、磷酸咯奈啶、青霉素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喹琳。
区别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形态
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1/3;环教粗大;核1个,2个核的较少;一个红细胞多寄生1个环状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6;环纤细;核1~2个;一个红细胞多寄生2个环状体。
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有阿米巴样伪足,空泡明显;虐色素细小,黄褐色。
疟原虫形态图谱
疟原⾍形态图谱原⾍形态期间⽇疟原⾍恶性疟原⾍三⽇疟原⾍环状体胞质淡蓝⾊,环状,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1个偶有2个;红细胞内通常寄⽣1个原⾍环纤细,约为红细胞⾛私的1/5,核1-2个,红细胞内常寄⽣2个或多个原⾍,⾍体位于红细胞边缘.与间⽇疟原⾍相似⼤滋养体核1个,胞质有伪⾜伸出,空泡明显,形状不规则;疟⾊素棕黄⾊,细⼩杆状分散于胞质内⼀般不出现在外周⾎,集中于内脏⽑细⾎管,体⼩,圆形胞质深蓝,疟⾊素⿊褐⾊,块状.核黄素1个,胞质深蓝,圆形或带状,疟⾊素棕褐⾊,颗粒状成熟裂殖体⾍体充满红细胞,裂殖⼦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素集中成堆外周⾎不易见.裂殖⼦8-36个,排列不规则,疟⾊素集中成⼀团裂殖⼦较⼤,6-12个,多为8个,排列为菊花状,疟⾊素集中在中央.雌配⼦体⾍体圆形,胞质深蓝⾊,核⼩,致密,深红⾊,偏向⼀侧,疟⾊素分散新⽉形,两端尖,胞质深蓝⾊,核致密深红⾊位于中央,疟⾊素⿊褐⾊分布核周围与间⽇疟相似,⾍体较⼩雄配⼦体⾍体圆形,胞质蓝,略带红⾊,核⼤疏松,淡红⾊,位于中央,疟⾊素分散腊肠形,两端印圆,胞质蓝⽽略带红⾊,核疏松淡红⾊,位于中央,疟⾊素黄棕⾊分布核周围与间⽇疟相似,⾍体较⼩被寄⽣的红细胞变化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均胀⼤,⾊变淡,并有鲜红⾊细⼩数多的薛⾊点正常或略缩⼩,可有⼏颗粗⼤,紫红⾊茂⽒点正常或略缩⼩,颜⾊⽆改变,偶见淡紫⾊纤细的西⽒点恶性疟原⾍雄配⼦恶性疟原⾍滋养体间⽇疟裂殖体和孢⼦体间⽇疟滋养体卵圆疟滋养体三⽇疟裂殖体和配⼦体三⽇疟滋养体。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厚薄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任文锋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性 白 细 胞
酸性球
血小板 红血球 淋巴球 大单核球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浆、核和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 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 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T)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胀大色浅,薛氏点鲜 红色,细小,数多
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大小正常,色稍紫; 茂氏点紫红色,粗大, 数少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R) 红血球:正常。 大小: 较大,约为红 细胞直径1/3。 胞浆: 环状,浅蓝色。 核: 红色,一个, 偶有二个。 色素: 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月形,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深蓝色;虐色素黑褐色,块围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者淡红色;虐色素散在细胞质中。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虐色素围于核周围。
生活史(都需要人做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做终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
红内期增殖周期
48h/代
36~48h/代
致病
发作
隔日发作一次
通常隔日发作一次,后发作不规律
再燃与复发
有再燃也有复发
有再燃无复发
发作症状
周期性冷、热、出汗;贫血;肝脾肿大。
周期性冷、热、出汗;贫血;肝脾肿大;剧烈头痛,急性神经错乱,昏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
区别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形态
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1/3;环教粗大;核1个,2个核的较少;一个红细胞多寄生1个环状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6;环纤细;核1~2个;一个红细胞多寄生2个环状体。
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有阿米巴样伪足,空泡明显;虐色素细小,黄褐色。
体小,圆形;空泡小;早起虐色素细小,金黄色,后期结成块状,黑褐色。
裂殖体前期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为2个以上,空泡消失;虐色素分布不均,虐色素呈短杆状。
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虐色素集成块状。
成熟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虐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4个,排列不规则;虐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雌配子体
检查时间
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不易查见。
发作后10小时内检查,太久后原虫数量会下降。
治疗
治疗药品
一般性:磷酸氯喹+伯氨氯喹
耐药性:选用时加服伯氨喹琳。
选用磷酸氯喹注射剂、盐酸喹宁注射剂、盐酸甲氟、磷酸咯奈啶、青霉素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