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群体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第七章 群体冲突

第七章 群体冲突
24
2·协作 协作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 相互受益的结果。 相互受益的结果。 在协作中,双方的意图是坦率地澄清差异并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迁就不同的观点。 这方面的例子有:组织与供货商共同进行了一次 促销活动,结果他们的产品销量得到了提升。 这样组织与供货商都得到了赢利,双方的目标 都得以实现。
18
有证据表明某些人格类型(如十分专制教条的人, 缺乏自尊的人)是冲突的潜在原因。但在社会冲 突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 视的因素: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 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 2:
22
23
图中根据两个维度,其一是合作性(一方愿意满 足对方愿望的程度),其二是自我肯定性(一方 愿意满足自已愿望的程度),确定出了五种处理 冲突的行为意向:竞争(自我肯定但不合作),协 作(自我肯定且合作),回避(不自我肯定且不合 作),迁就(不自我肯定但合作),折中(合作性 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 1·竞争 竞争 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 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 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这方面的例子有:组织中的一个营销人员为了扩 大自己的业务,运用了非法的手段。这就是一 种恶性竞争。
3
一、冲突的定义
有关冲突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但人们对冲突的理解有两点上是一致的。 其一是人们都认为冲突是因为意见的对立或不 一致所造成的;其二是认为冲突必须是双方 感知到的一种对立状态。如果人们没意识到 冲突,则常常认为冲突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上两个要点,我们可以把冲突定义为: 冲突是一方(个人、群体或组织)感觉到的, 冲突是一方(个人、群体或组织)感觉到的, 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 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思维的结果
一方面会提高群体内聚力及成员满意感,另一方面降低决策质 量。
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
(1)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 欢迎不同意见。
(2)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法,可以采 取匿名或书面的方式提意见。 (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 提交大组。 (4)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 (5)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吹毛求疵”角色参加会议。 这个角色可轮流担任,主要是把一些问题作建设性批评。
讨论开始之前,每个成员独自写下对要解决的问题的想法 第一步
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
效果 标准 决策 方法 互动 脑力 群体法 激荡法
低 中
名义 群体法

德尔 斐法

电子 会议

观点的数量
观点的质量
社会压力










财务成本
决策速度










任务导向
潜在的人际冲突










成就感
专家意见





(1) B 刮胡子的镜子 (2) H 9升壶装油气混合 物 (3) C 22升壶装水 (4) E 一包美军C等口粮 (5) K 2平方米的不透明 塑料布 (6) N 2盒巧克力 (7) O 钓鱼工具 (8)M 5米长的尼龙绳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 三、初级群体 • 涵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 初级群体特征 • ①规模小 • 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 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 初级群体类型: ①家庭 ②邻里 ③伙伴群体 • 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 了衰退和外移的趋势。
第二节
组织和组织理论
• 一、组织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 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 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 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 二、组织过程 • (一)组织决策 • 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 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 过程。 • 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 ④审查阶段
• (三)科层制优点和弊端 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 管理效率高 弊端: 1、形式方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 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形式主 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 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 (2)繁文缛节。 •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 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 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将大大 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3)用人困境。 • 科层制规定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会产生源于“彼得原 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 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 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 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第7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

第7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

Thank You!
1.获得安全感; 2.增强自信心; 3.增加力量感; 4.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5.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6.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第3节 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二、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三、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四、群体公约动力 五、群体多数动力
第4节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群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
一、群体行为的特点
(一)少数跟随多数; (二)无意识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类型
(一)民怨太深; (二)利益分配关系失衡; (三)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四)“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五)事情闹大才有人管; (六)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七)信息不畅; (八)滥用警力,激化矛盾。
(五)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
1.心理效应 (1)群体价值观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责任感 2.行为趋向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致弱作用 (3)行为趋同作用 (4)行为遵从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二、群体的分类(一)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1)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 (2)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
1.维权事件 2.社会泄愤事件 3.社会骚乱型事件
(四)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针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矛盾; 2.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3.畅通民众的诉求渠道; 4.加强法制教育; 5.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6.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7.加强对政府官员的问责; 8.慎用警力; 9.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1)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 (2)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二)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

第七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第七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第四节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 群体行为
❖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11页,共16页。
❖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人们无意识地以“集体规范或多数人意见” 为准则进行一致行动的现象。 ❖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性质:有理性的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消极的一面。 类型: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事件发生机制、发展逻辑 及社会后果等方面,可以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三大类。
➢ 事关民众权利和利益纠纷
➢ 社会泄愤事件 ➢ 社会骚乱型事件
第12页,共16页。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 民怨太深 ❖ 利益分配关系失衡 ❖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 “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 事情闹大才有人管
❖ 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 信息不畅
❖ 滥用警力,激化矛盾
第13页,共16页。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行为遵从作用。
第5页,共16页。
群体的分类
❖ 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
❖ 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 、联合体和集体(集合体)。
❖ 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 体。
❖ 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参照群 体和一般群体。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针对以上 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矛盾,如:
❖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
❖ 畅通民众的诉求渠道
❖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加强对政府官员的问责
❖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 慎用警力等
第14页,共16页。

社会学概论第7章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简介1.1 群体与个体差异解释群体的概念探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群体行为的重要性1.2 群体行为的特点描述群体行为的主要特点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行为的优势与劣势1.3 群体行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分析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群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群体行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群体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群体行为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群体行为中的挑战与抓住机遇1.5 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介绍群体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research method 来研究群体行为第二章:群体结构与过程2.1 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群体结构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2 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介绍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分析不同群体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群体结构来优化群体行为2.3 群体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群体过程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过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有效的群体过程2.4 群体沟通与决策介绍群体沟通与决策的要素与过程分析不同沟通与决策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群体沟通与决策的效果2.5 群体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群体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第三章:群体动力学3.1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探讨群体动力学的主要要素强调群体动力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2 群体内部动态分析群体内部动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探讨群体内部动态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群体内部动态3.3 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介绍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的分类与特点分析不同角色与地位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适应不同的群体角色与地位3.4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解释群体规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群体凝聚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群体规范与凝聚力3.5 领导力与群体动力学分析领导力对群体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领导力来优化群体动力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4.1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4.2 群体多样性与组织绩效强调群体多样性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多样性维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群体多样性来提高组织绩效4.3 群体冲突与组织绩效探讨群体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来提高组织绩效4.4 团队建设与组织绩效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分析团队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来提高组织绩效4.5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探讨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来优化群体行为与提高组织绩效第五章:案例研究5.1 群体行为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案例研究在理解群体行为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同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case study 来深入理解群体行为5.2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群体行为案例探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5.3 群体行为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强调通过案例讨论来提高对群体行为第六章:群体行为与个体心理6.1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探讨群体行为中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心理因素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6.2 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影响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与类型探讨社会影响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影响以优化群体行为6.3 群体行为中的从众与服从分析从众与服从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从众与服从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应对从众与服从的压力6.4 群体行为中的自我效能与动机解释自我效能与动机的概念与作用探讨自我效能与动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自我效能与动机以优化群体行为6.5 群体行为中的情绪与情感探讨情绪与情感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情绪与情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管理情绪与情感以优化群体行为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1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行为探讨组织变革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组织变革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以应对组织变革7.2 组织变革中的领导力与沟通强调领导力与沟通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沟通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沟通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3 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解释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探讨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7.4 组织变革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组织变革中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变革中的冲突7.5 组织变革中的培训与发展介绍培训与发展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第八章: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1 群体行为与创新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促进创新8.2 群体行为中的创意与扩散解释创意与扩散的概念与过程探讨创意与扩散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激发与传播创意8.3 群体行为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强调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4 群体行为中的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探讨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8.5 群体行为中的创新文化与组织氛围解释创新文化与环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创新文化与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与氛围第九章: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群体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2 招聘与选拔中的群体行为介绍招聘与选拔的概念与过程分析招聘与选拔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招聘与选拔来优化群体行为9.3 培训与发展中的群体行为强调培训与发展对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9.4 绩效管理中的群体行为解释绩效管理的概念与过程探讨绩效管理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绩效管理来优化群体行为9.5 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中的群体行为探讨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来优化群体行为第十章第十章: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10.1 群体决策的重要性强调群体决策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决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决策过程10.2 群体决策的过程与步骤介绍群体决策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分析不同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体决策10.3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探讨群体决策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分析心理偏差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识别与避免心理偏差10.4 群体决策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决策中的冲突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决策中的冲突10.5 群体决策的评估与改进解释群体决策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群体决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改进来优化群体决策第十一章: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1.1 领导力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探讨领导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领导力在优化群体行为中的作用11.2 变革型领导与群体行为介绍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变革型领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变革型领导来优化群体行为11.3 领导力中的沟通与激励强调沟通与激励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沟通与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11.4 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探讨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的重要性分析道德与信任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建立与维护道德信任11.5 领导力发展与管理介绍领导力发展的概念与方法分析不同领导力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第十二章: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2.1 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冲突类型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与解决群体冲突12.2 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冲突解决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冲突解决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2.3 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强调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协商与调解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协商与调解来解决群体冲突12.4 第三方介入与冲突解决探讨第三方介入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第三方介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第三方介入来解决群体冲突12.5 冲突解决的组织文化与氛围解释组织文化与氛围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探讨如何塑造有利于冲突解决的organization culture 与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与氛围来解决群体冲突第十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3.1 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目标强调团队建设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建设来优化群体行为13.2 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团队建设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团队建设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3.3 团队沟通与协作强调团队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团队沟通与协作来优化群体行为13.4 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探讨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作用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团队动力学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来优化群体行为13.5 团队评估与发展解释团队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团队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发展来优化团队建设与群体行为第十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14.1 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的关系强调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组织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群体结构、过程和动力学3.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4.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5. 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6. 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7. 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8. 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9. 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0. 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1. 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2. 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难点:1.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群体内部动态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的培养3. 领导力、沟通与决策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4. 群体行为中的心理偏差和冲突管理5. 团队建设和团队动力学的优化策略6.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一)失真源 (二)沟通焦虑 (三)过滤 (四)选择性知觉 (五)情绪 (六)语言
(三)过滤
发送者故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 对接收者更为有利。如:隐瞒、虚报。 组织层次越多,过滤信息的机会也 越多。越注重形式、外表的组织,越 容易鼓励过滤行为。
(四)选择性知觉
在沟通的过程中,接收者会根据自 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 个人特点有选择的去看或去听信息。
(2)戴维斯:非正向沟通形 式
1) 单线式沟通--发送者通过一连串的人 把消息传递给最终的接受者。如图4.5(a) 2) 集束式沟通--有选择地传递给自己的 朋友或有关的人。如图4.5(b) 3) 流言式沟通--由一个人主动地把小道 消息传播给众人。如图4.5(c) 4)偶然式沟通--由于偶然的机会把小道 消息传播给他人。如图4.5(d)
1 2 3 4 5 6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迟到 免费早餐仅限于20元以内,超出部分请自付
7 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终止续约
8 外派工作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困难比较多
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消极语言 1 2 3 4 5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 迟到 积极语言 我们没有完成任务 记住在下班前把货送去 当你有什么需要时就请打电话给我 这次的报告写得更好了 对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保证按时上班很重 要
星期一,鲁兹行动起来。他指导设计 人员构思一个大马力的运动型跑车,使 用为卡车系列开发的V-10发动机。这项 决策在公司并没有激起太大热情。如: 财务人员指出,为减轻公司债务,投资 额度最好降为8000万美元,市场官员质 疑说,道奇经销商们长期以来只习惯销 售低于2万美元的车型,他们能否有效地 销售价值5万美元的跑车呢?他们还提到, 无论是鲁兹本人还是他们都没有进行过 市场研究来支持这项决策。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1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 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发展。
11
(1)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非正式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行为”现象。由于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 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从消 极的一面来说,若此倾向与组织目标相冲突,则会侵害整个组织 功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非正式组织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 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对正式组织内的信 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使一些错误的流言、小道消息大为传播,焕散军心。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 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 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 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 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 发展。非正式群体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一旦出 现这类成员,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 这将束缚其正常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第七章 非正式群体及其行为
第一节 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第三节 非正式沟通(后面讲)
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比较
非正式组织有时又称为非正式群体,两者并没有严 格的区别,都是自发形成的,内部都有较强的凝聚力。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非正式组织一般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较正规,如校 友会、同乡会、商会等,而且一般能维持较长时间。 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正式组织内,也可以存 在于不同正式组织之间。 非正式群体一般规模较小,3-4个人也行,组织结 构较松散,而且一般为临时性的,维持时间较短。如 为同一目的而上访的群体;一起去登山探险的一群驴 友等。维持时间较长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存在于同一个 正式组织内。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正式组织内的非正式 群体。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

2、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3、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4、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5、动力定型:一一没找到6、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具体目标的过程。

7、社会助长: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8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的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

10、群体思维:即小集团思想,是指参与一个统一集体中的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种群体中认为追求相互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11、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12、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13、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14、激励:就是设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盲从)。

用管理学语言: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外部刺邀),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1、人群关系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1)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经济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里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2)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的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态度3)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重要启示1•确定适宜的目标2.提高职工的期望值3.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4.正确认识报酬在职工心中的效价3、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四)社会认同理论
• 社会认同的特征: 1.相似性。
2.独特性。
3.地位。 4.降低不确定性。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
规范阶段
群体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 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 了内聚力。
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 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 确定性为特点。 震荡阶段 是一个突显内部冲突的 阶段。
第7讲 群体行为的基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 ——《荀子·王制篇》
第7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群体结构
第三节 群体互动行为与凝聚力
第四节 群体决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群体的概念、特征、分类;理解群体的主要结构
变量;熟悉群体互动的概念、特征;了解群体思维的危害;
一、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 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 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
(一)社会惰化作用的定义
社会惰化指的是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个人 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度每 个 人 的 努 力 程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二、群体决策中的问题
(二)群体偏移
冒 险 水 平
R’
R
决策人
图7-7 冒险性偏移
二、群体决策中的问题
(二)群体偏移
32
二、从众
(三) 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原因
1.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1) 群体性质。 (2)问题性质。 (3)个性因素。 2.形成从众行为的原因: (1)行为参照。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4)情绪。
二、从众
(五)从众行为与管理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如形成共同的良好行 为和观念,体现对群体的认同等。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如压抑个体和群体 的创造力,没有或很少不同见解和意见等。 3.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作出 决策 。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在 知觉、判断、信仰及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 相一致的现象。
三、从众
(二)阿希实验
所罗门· 阿 希 [Solomon E. Asch 1907.09.14-1996.02.2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生于华沙。
30
二 、从众
阿希试验
31Leabharlann xab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四)社会认同理论
人们会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功或者失败产生情绪, 因为他们的自尊同群体的表现是紧密挂钩的。如果一个 群体表现好,个体身在其中会感到很荣耀,自尊感也会 得到提升。如果群体表现很糟糕,个体会对自己感到失 望,甚至可能拒绝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弃 之如草芥”。 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人们会认为群体内 的人要优于群体外的人,而群体外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
学会应用群体决策的技术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能够区分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能够形成
个体的角色认知,有效处理角色的突出;能力利用各种群 体互动行为的优势,扬长避短;能够采用一些方法避免群 体思维的危害;能够应用群体决策技术进行关键问题的决 策。
素质目标
培养管理人员对员工行为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的精神,避免有害的从众行为,形成独立的人
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开篇案例
抢盐风波
• 思考问题: • 试分析抢盐风波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心理。
参考解析: 抢盐风波中的群体行为是一种从众行为。发生从众 行为的原因是个体对未知的恐惧,并受他人行为影响。前 去抢盐的一些民众自身判断力差,容易盲从。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一、角色
(二)角色知觉
• 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 解——即角色知觉。 • 认知来源:学校教育,书本,电影,媒体
(三)角色冲突
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的情境。 “忠孝难两全”
(四)角色扮演
人们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角色。受制于主客观环境 例:津巴多模拟监狱试验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二)间断 —平衡模型 高
工 作 绩 效
阶段2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A (A+B)/2
图7-2 间断—平衡模型
结束
飞越

时间
B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角色
• 指人们对于在某一行为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 的一套行为模式。
(一)角色期待:
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由背景决定)。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规定了雇主和雇 员双方的角色期待。 自我实现语言,工作场所的角色期待会对员工的绩效产 生作用。
个人单 干
小群体
大群 体
活动方式
一、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二)社会惰化作用的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认知上的偏差(公平心理)。 第三,群体责任的扩散作用。
一、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三)在管理中的意义
• 如果管理人员想借助群体的力量,强化士气和提高绩效 ,就必须制定衡量个人努力绩效的手段,或者借助倡导 一种群体合作和集体荣誉精神,来避免这种“社会惰化” 现象。 具体做法: 1.设立群体目标,使群体具有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2.增加群体间的竞争,使各群体更关注自己的绩效; 3.开展同事评估,让每个人多其他成员的贡献进行评价; 4.挑选愿意在群体中工作,拥有较高积极性的成员; 5.如果可以的话,使群体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成 员的独特贡献。
四、群体规模
(一)基本定义
• 群体规模会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 • 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的上限。
(二)群体规模对绩效的影响
1.群体规模与生产率; 2.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 3.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 4.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 5.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群体互动行为与凝聚力
(三)提高群体内聚力的方法
四、群体凝聚力
高凝聚力积极引 导 低凝聚力积极引 导 对照组 低凝聚力消极引 导 高凝聚力消极引 导
生 产 率
时间
图7-6沙克特实验: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
第四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 • 1.信息和知识更完全。 • 2.观点更多样化。 • 3.决策更容易被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效果与效率 就决策的效果而言,群体决策 代表了集体智慧,但就效率而 言,个人决策可能比群体决策 更加有效率。
一、角色
[津巴多(Zimbardo)的模拟监狱实验 ]
• 实验结论:人格正常、没经过新角色要求训练的人,也会 非常极端的表现出与扮演角色相一致的行为。 解读: (1)人们扮演多种角色,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关键是弄 清其扮演的角色。 (2)人们从周围的刺激中学习角色,如朋友、书籍、电影 和电视。 (3)当人们认识到情景及其要求明显需要进行重大改变时 ,他们通常有能力做出迅速的角色转变; (4)当人们对某一角色的遵从和另一角色发生矛盾时,经 常发生角色冲突。
(一)定义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 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与个体、组织的关系。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⑴正式群体。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制程序、管理权限和客观规 律明文规定的群体。他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它包括命令 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如某企业市场部,研发小组。 ⑵非正式群体。人们之间以利益和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 体(利益型、友谊型),这类群体属于自然形成,一般不 受法律与行政的保护与干预 。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执行阶段 群体的主要精力从相互认 识和了解进入到完成当前 的工作任务上。 解体阶段 这一阶段中,群体为解 散做好准备。高工作业 绩不再是群体关注的头 等大事。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图7-1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 对五阶段模型的一些补充解释 1 冲突可能有利于群体绩效;第二阶段绩效有时会超过第三 四阶段。
2 各阶段间不一定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几个阶段同时进行,
如一个执行紧急抢险任务的群体可能前四个阶段同时进行。 3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没有考虑组织环境条件,主要用于 分析群体内部作用变化。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
间断—平衡模型的活动序列: (1)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赖惯性进行;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三、地位
(一)地位及其分类
地位是指人们对群体或群体成员位置或层次的一种 社会性界定。地位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尤其是 在群体内部。
(二)地位的决定因素:
1.个体驾驭他人的权力 2.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能力。 3.个体的个人特征。
(三)地位的影响
1.地位与规范。 2.地位与群体互动。 3.地位公平。
三、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
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deviant workplace behavior),也 称为不当行为或工作场所中的无礼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 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