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体行为

合集下载

第六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第六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第三节:群体凝聚力与士气
一、群体凝聚力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1. 群体凝聚力的含义与特点 群体凝聚力含义: (1)群体凝聚力含义: 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群体对成员 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特点: (2)特点: 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频繁,气氛民主, 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频繁,气氛民主,关 系和谐。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 系和谐。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成员参加群体活动 的出席率较高。 的出席率较高。成员愿意更多的承担推动群体发展 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等等。 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等等。
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规模。 (1)群体规模。 群体目标。 (2)群体目标。 群体领导者素质。 (3)群体领导者素质。 外部环境。 (4)外部环境。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5)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群体内的信息沟通。 (6)群体内的信息沟通。 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7)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2. 分类 正式规范。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 ( 1 ) 正式规范 。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 , 如各种规 章制度和守则等。 章制度和守则等。 非正式规范。 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 ( 2 ) 非正式规范 。 群体自发形成的 , 不成文的 , 如 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 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各种行为和风俗习惯 等。
阿希的实验:
x
a
b
c
2. 社会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 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 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 • 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3. 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 个体特征。 (1)个体特征。 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 的特征。包括:智力和能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 的特征。包括:智力和能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 自信心高低、自尊心强弱、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型、 自信心高低、自尊心强弱、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型、社 会赞誉需要高低、态度与价值观、 会赞誉需要高低、态度与价值观、对他人的依赖性等 等。 群体特征。 (2)群体特征。 这方面的因素包括: 群体的作用、 群体的组成、 这方面的因素包括 : 群体的作用 、 群体的组成 、 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 其他情境因素。 (3)其他情境因素。 个体的从众行为还取决于其他情境因素。 个体的从众行为还取决于其他情境因素 。 如问 题的性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度等等。 题的性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度等等。

第六章、群体规范、群体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第六章、群体规范、群体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三)地位 指人们对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性排序,是
群体成员的威望和影响力的等级,是群体 成员的身份系统。
(四)群体规模 指群体的大小。 德国的马克斯· 瑞格尔曼就比较了拔河比赛
中的个人绩效与群体绩效的关系。他发现 1+1+1=2.5 1+1+1+1+1+1+1+1=4
第二节、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第六章
群众规范、群众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关于蚂蚁
蚂蚁与恐龙


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 恐龙早已灭绝 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繁衍成鼎盛的王国
蚂蚁做事的流程与分工 一只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 蚂蚁一旦缺少合作,就会导致“蚂蚁帝国”的 崩溃
蚁群效应

第一节 群体的形成及发展
一、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为了实 现某个特定目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 种组合。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 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 斗目标。 群体的特征:目标具有一致性、具有群体意识、 群体成员是有机结合不是松散的、群体自身的相 对独立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构成群体的四要 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规范



业已建立的社会规范——诸如刻板印象、时尚、习惯、习俗和价值观念 的心理学基础。一旦这种参照系得以建立并为个体内化,当以后个体单 独面对情境(社会的、非社会的情境),尤其是当刺激领域没有完好结 构的情况下时,它们就会成为决定或修正他对情绪反应的重要因素。他 认为,他所揭示的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的研究不仅适于小群体,而且适 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大群体。 群体规范除了如谢里夫所揭示的,具有为个体提供参照框架的作用外, 还具有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功能,群体规范是要求其个体共同遵循的行为 准则,决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是否会得到大家的欢迎。表现出符合群体 规范行为的个体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欢迎;而违反规范的个体将感 受到群体一致性的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搞清,甚至惩罚,从而在 心理上产生对偏离规范的恐惧,不得不按照群体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因此,莱温说过,与其改变个体的行为,不如改变群体规范。 不过,群体规范的压力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具有制约作用。J。M.雅 各布森曾试图用规范潜在收效模式来表示群体规范的压力及其作用范围。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的所有行为都反映着某种规范。因此, 可通过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来测定群体规范的适当性;此外,几乎在所 有的场合,群体规范都体现在其成员对事物表示赞成与否的态度的评价 中。因此,又可通过评价活动来考察某种群体规范被其成员接受的程度。 于是他把行为和评价作为两个维度,构成测定群体规范压力的平面图。 把成员的评价和行为表现对立起来的点色成的曲线绘出,叫潜在收效曲 线。通过这条曲线,可以判断,某种群体规范能在多大范围内被其成员 所允许,以及某种群体规范所具有的压力的强度。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动6.1群体6.1.1定义: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1.2特点①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

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②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

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③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④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6.1.3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

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⑴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⑵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提出的。后来,一些研究者 把参照群体概念扩大到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行为和观点评价的标准等 问题上。因此,参照群体既可以指个人所羡慕的群体或他曾是其成员的群 体,也可以指他所属的群体;既可以指小群体,也可以指大群体。有的甚 至具体的个人也可能充当参照群体的角色。
5.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这类群体人数众多,活动方 式和组合形式有的超出了作为实体的群体范围,在其中甚至还可以划分出 许多具有实体形式的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
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 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
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 垒球及其他项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 “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 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 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 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 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 92.5%和 93.6%。
3.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 体分类。
资料 6-4: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 在《民俗论》(1907 年)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萨姆纳认为,根据成员对自 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可以将群体分 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六章 失范、越轨和集体行为

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六章 失范、越轨和集体行为

老人摔倒后死亡 过路司机被判赔偿六万
老人摔倒后死亡 过路司机被判赔偿六万
“我俩月内瘦了20斤,天天受煎熬。”昨天,40岁的毛 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法院都这样推理断案,那司机以后就没 好日子过了。在毛先生看来,这是一起荒唐的官司:他开出
租车路过时,一老人摔倒后心脏病发作死亡,因无法认定是
否侵权(即是否撞到老人),二七区法院称“出租车从老人
(二)正面功能
(1)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2)越轨能够增强群体团结。 (3)越轨能带来某些规范与制度的变化。
(4)越轨有时候可以提高一个组织的效率。
(5)越轨给社会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
门口告示
货架告示
货架情况
库存情况
第三节 集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的概念
集体行为,系指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
谁举证。老太太说是彭宇撞倒了她,那她就得拿出充分的证
据来证明,而不用彭宇找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撞。"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法院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 出了认定和判决。
"意料之外,"高式东律师说了一句话后,便开始收拾自 己的东西。彭宇还是一言不发,眼眶却已开始泛红。过了好 一会儿,他低声说:"我要找说理的地方。" 昨天下午,一直为此案出庭作证、也是此案唯一证人的 陈老先生依然出现在旁听席上。"我之所以一直坚持作证到现
江苏一老人摔倒街头路人漠然无人帮扶老人摔倒路上20分钟数十人围观无人敢扶83岁退休老干部摔倒路边在众人围观下猝死2007年9月6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江苏一老人摔倒街头 路人漠然无人帮扶
老人摔倒路上20分钟 数十人围观无人敢扶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

第六章 群体概述本章要点群体是企业或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它对于群体内的成员,对于其他的群体或整个组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群体心理的研究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课题。

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对群体的概念及特征,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以及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它对组织所起的作用,又可以分析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群体的类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故将在第三节中对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点、作用作一详细介绍。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及特征一、群体的概念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介于个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之间的特殊心理。

人们总是通过归属于一定的群体而意识到自己是归属于社会的,而且通过群体活动参与整个社会的活动。

一个群体不同于个体的简单集合,几个人乘坐电梯或者几个人围观某一件事,都不能称其为群体。

群体应是一个整体,建立在其成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并有特定的群体目标。

关于群体的概念和定义,由于不同学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对群体定义的表述也不一样,下面介绍两种表述。

赫雷季尔(O .Hellri8e1)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中,所提出的群体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互相交往沟通的一群人,其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与这一群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沟通,而不是通过其他人来进行间接的交往沟通。

”在赫雷季尔等人看来,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群体的成员们一定能够互相看见和保持接触;第二,群体的每个成员必须与其他成员进行双面(two -way)个人间的交往;第三,群体内部不要像军队或其他正式组织的那种指挥系统.而应该是有尽可能小的等级差别,然而,群体内部成员在地位、或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尚存在差别。

西拉季(A .D .szilagyi)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与绩效》(Orgaws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中,提出群体定义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1
2
*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01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的必要条件。
0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Page * of 40
成员的同质性
规模的大小
外部影响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相似相辅性:相似,就个人方面而言,年龄、学历、性格、兴趣、爱好、容貌等条件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就社会方面而言,种族、民族、阶级、党派、社团、职业、地位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相辅,在原则上是不相似,如刚与柔、支配与顺从等因素的结合就是如此。
*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Page * of 40
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有利于群体成员成长和进步的行为。反之则是消极行为。
从众(或从众心理)
Page * of 40
从众,又称顺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会感到一种群体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非常大时,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产生顺从群体规范的一种行为。
简言之,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01
02
*
Part 2
2
群体行为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4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2
群体行为的特征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Page * of 40
群体行为
(注意)
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 是指群体行为主体在组织内进行的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是指特定行为主体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2,群体转移

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 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 脑力震荡法(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 • 名义群体法、 • 电子会议法 。
四、关于凝聚力
二、群体发展的阶段

1、5阶段模型:
• 形成、震荡、 • 规范化、 • 执行任务、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 • • • •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飞越、 阶段2、 结束。
• 3、两种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 对群体寿命期望及社会涵义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本节内容框图
群体 成员 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部条件

关于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两周、6天)。
• 2,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略)
• 3,规范的形成(略)
• • • • • •
阿希实验
4,规范的作用(略) 5,地位 (略) 6,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略) 7,群体互动过程 (略) 8,群体任务(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主要内容
• • • •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四、关于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条件
• 1,组织战略 • • • • • • • • 利德尔· 哈特:战略是分配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艺术。(科学)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 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又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结 合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 。 2.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3.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二、群体分类 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根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这两种现象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客观地评价各种方案 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 (一)群体思维(groupthink)或称小集团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所谓“小集团思维”,用杰尼斯的话来说,是“参与一 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 要”。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 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到客 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
中方总经理外方总经理总经理不同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沟通特点最慢较快信息精确度最高较低领导者的权力显著较显著不发生不发生会易位最高不一定组织化工作变化弹性迅速稳定较慢缓慢稳定最慢稳定不一定最快较快针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应使用不同的沟通网络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决策 团队建设
凝聚力

高生产率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你第一节群体基本概念一群体及其类型1 群体的定义:(1)①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一张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中文版教材②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第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三,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者谋求共同的利益③群体是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的特殊组合,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第二,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第三,有共同规范第四,有共同的目标导向2有学者认为,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中文版教材①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②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③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具有共同个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注: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2构成群体的要素:1中文版:①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②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2)陈春花版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种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3群体的特征:从想象上看,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但并非任意集合起来的一些人都可以成为群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第二,有一致点对点群体意识;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第三,有共同的行动能力;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或工作,并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做出反应; 第四,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具有的特殊的社会功能;只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群体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组织上分配下来的任务和执行所规定的职责,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群体对个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其心理的需要,而这也正体现了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其中包括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的需要;以及完成任务的需要;第三,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5群体的分类5-1 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规章,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①非正式群体的特征:a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b成员具有交叉性c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d排他性和不稳定性e信息沟通快②非正式群体的成因:A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B相互认同尤其是在社会价值得不到承认时C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我认识等相似D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E亲朋关系③非正式群体的分类P156 表6—2④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作用:第一,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第二,融洽员工的感情第三,激励和培训员工第四,保障员工的权益消极作用第一,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削弱管理者的权利第三,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⑤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第一,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第二,运用舆论导向引导第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其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5-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5-4按群体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5-5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5-6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1)假设性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5-7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2)一般性群体5-8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分:(1)开放群体:群体经常更换成员,成员来去自由;人员不稳定,不适合于长期任务,但经常输入“新鲜血液”、新思想、新人才,所以环境适应性较强;具有发展眼光;(2)封闭群体:成员稳定,成员等级关系严明,具有历史的眼光;长期任务更有效;5-9按工作性质分陈春花版(1)任务群体(2)友谊群体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P159-160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第四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第五阶段:结束阶段三群体行为1 从众行为: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P161第一,对群体的信任度第二,对偏离的恐惧第三,群体的规模第四,群体的专长第五,个体的自信心第六,责任感第七,性别差异2 顺从行为:又称为依从,是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①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期待第二,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第三,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②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异同相似点:两者都是由于外在的群体压力而产生的区别:行为者的内心是否处于自愿;在群体压力下的作用下,放弃自己原先得到想法去附和大家的意见,这是从众;而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顺从;与从众行为相比,顺从行为是外在的:虽然个体的外部行为发生了改变,但内心的态度和看法并没有改变;3 暗示、模仿和感染(1)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特点:①暗示是一种刺激,那些能够引起被暗示者反应的刺激才是暗示,不能引起被暗示者反应的刺激不能称之为暗示;②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直接暗示:有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被暗示者;间接暗示:暗示者额凭借其他事物或行为为中介,被暗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是有暗示形成的;所以,间接暗示一般不会使被按时装周产生心理抗拒或逆反心理;(2)模仿:是有意无意得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态度等;可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自发模仿:即无意识的模仿他人自觉模仿:有意识地模仿他人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可分为个体间的感染、间接感染和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两个人或能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间接感染: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它的显著特点是“循环反应”,一个人的情绪会引起其他人相对应的情绪的发生,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了此人原有的情绪,反复振荡,激起强烈的情绪爆发;四中国当前群体心理发展变化的特征第一,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第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第三,非正式群体作用和影响范围增大第二节群体动力“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B = fP,E B:behavior,指个人的行为;P:person,指个人,包括遗传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environment,指现实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群体动力: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群体动力的三种模式见P167图6—2.一、群体规范:1定义①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②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2 群体规范的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3群体规范的一般特征:①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所以,它可以使成为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②群体非凡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③并非所有的规范都对所用的成员使用;4 群体规范的作用:第一.维系群体的作用第二.认知的标准化作用第三.行为的矫正作用第四.惰性作用二群体压力: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的作用:三群体凝聚力:1定义:①又称为群体凝聚性或内聚力;它是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②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其他因素: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群体性别、以前的成功经验3群体凝聚力的计算公式:多伊奇p171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P1715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制约群体凝聚力大小的因素第一,群体的规模第二,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第三,外部压力第四,群体的领导方式第五,群体内部的奖励第六,促进信息的沟通、提高群体的地位、努力达到目标等也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有效的控制和利用这些因素,就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有效方法;四、群体士气1概念士气原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精神,现在也应用与企业中,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心理学家史密斯把士气定义为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此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态度;因而,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此满足得之于群体,因而原以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含义;柯瑞琪认为,一个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奇特特征P1722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3影响士气的因素①对群体目标的赞同②合理的经济报酬③对工作的满足感④群体成员间的和谐⑦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第三节团队建设一、团队的概念1定义:团队是一个小数目的人群,他们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些列绩效目标,以及使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相互依赖性;2团队与群体的比较P1753团队的类型:1问题解决型团队:一般由来自一个部门的5到12个员工组成的,每周用几个小时来讨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作环境的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是为了弥补问题解决型团队的某些不足而出现的,这种团队一般由10到15人组成,他们承担着以前自己的上司所承担的一些责任;一般来说,其职责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工间休息等;3多功能型团队:是为了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而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的团队;4虚拟团队: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5英文版补充团队授权:指成员感知到下面四个方面的程度:第一,团队的有效性第二,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三,工作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第四,体验到群体对完成工作及目标达到的重要性及影响力二、有效团队的特征一个有效团队由一群相互独立却拥有共同目标的人员所组成,同时成员也认同共同努力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式;有效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p178第一,目标明确第二,非正式的气氛第三,参与第四,倾听第五,君子之争第六,共识第七,公开的沟通第八,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第九,分享领导权第十,对外的关系第十一,多元化风格第十二,自我评估一个团队拥有以上特征的程度决定它的有效性,这些基本特征同时适用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三、管理者建设团队的策略p1801认识成员2确定团队的目标3明确角色4建立标准5描绘计划6鼓励提出问题7维持均衡8分享荣誉9强调参与10庆祝11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第六章:群体行为理论与品牌社群

第六章:群体行为理论与品牌社群
产品和服务
会员制度加入罗辑思维的会员可以优先参与罗辑思维线下各种奇思妙想的活动,对于铁杆会员每月罗胖送上一本亲选好书,罗胖的成长第一时间和你分享,也许一篇好文,一本好书,一部电影……所以也可以说罗辑思维靠的是粉丝经济而不是社群经济。
一、优酷PGC计划的广告分成二、会员缴纳的费用、粉丝打赏三、以大量粉丝为基数的活动,吸引商业品牌加入四。出书
(一)关于消费者参与对品牌忠诚的影响作用研究
一方面是关于消费者参与对品牌忠诚的影响作用研究。消费者参与社群,实质上消费者与消费者、产品、品牌以及企业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 消费者的参与互动影响了消费者的购后满意度, 消费者购买时的情绪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 有效的参与互动会形成消费者积极的情绪,实现消费者满意,进而培育品牌忠诚。
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
薛海波(201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种社会现象,品牌社群的形成取决于社群成员的共同意识和责任感的产生。
品牌社群形成机理
4学者提出品牌社群融入度的高低决定了品牌社群的形成。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社群中,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与互动,获得消费体验,产生情感依赖,充分融入到品牌社群中去时,品牌社群才真正地产生。
罗辑思维,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包括微信公众订阅号、知0、90后有"爱智求真”强烈需求的群体。
基本介绍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推崇自由主义与互联网思维,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是国内微信营销的典范。2012年底,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半年内,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社群承诺与品牌忠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高凝聚力的群体,如果作正面引导,生产效率将有明显提高,如 果做负面引导,生产效率将有明显抑制。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1):
①群体成员相处时间: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就会比较容易的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 更多的接触机会,代表着更多的影响力。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4.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是影响群体整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12个人以上的大群体更善于吸收多种不同的观点, 所以,大群体适合于完成诸如调查事情的真相之类的工作目标。 相反,小群体善于完成像生产性任务那样比较明确的工作目标, 因此,成员在7人左右的群体在执行生产性任务时,将更为有效。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实际群体:实际存在的 群体。 举例:公司,班级;
假设群体:为研究分析 人为划分的群体。 举例:老人,学生。
群 体 的 分 类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目标
是否真实存在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 为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 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 群体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 的个体所构成,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社交规范
分配规范
主要涉及员工的工作报 酬,棘手任务的分配等 组织 行 为学
关于群体成员的着装和 形象方面的,组织成员 对于工作场合的着装问 题,也有些心照不宣的 标准
二、群体属性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
1.群体成员,尤其是领导所做的明确的陈述; 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3.群体内部最初出现的行为模式; 4.新成员所带来的其它群体的行为期望。 群体规范是一个群体的DNA,这些影响群体规范的活动, 对于群体个性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群 体 的 分 类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友谊群体:为了满足其成员的 个人安全感、自尊和归属需求 而非正式形成的;
任务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组 织目标而通过组织方式形成。 进一步可细分为抵制性群体、 共同行动群体、交互群体。
是否真实存在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群体的发展一般经历这五个阶段,但是因为冲突的存在, 群体的发展可能出现跳跃和停滞,各阶段界限也不非十 分清楚。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发展
3.间断-平衡模型
高 工 作 绩 效 低 A 阶段二 第一次会议 阶段一 (A+B)/2 间断平衡模型 组织 行 为学 B 飞越 结束 1.群体发展当中的第一次聚 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 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 的领导;随后进入均衡时期 2.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 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群体 的工作绩效出现飞越; 3.间断—平衡模型适合于临 时性任务的描述。
四、群体发展
1、群体动力模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 主要涉及群体形成的原因和形成群体的 类型。 • 一方面涉及群体发展的四个步骤,另一 方面涉及影响成员行为的四个主要因素。 • 在此阶段中,群体决策和与其他群体相 互作用这两方面都比较成熟。
第三阶段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发展
2.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三、规范 化阶段
是否实际存 群体。 举例:上千人的游行示 威活动 小群体:规模较小的群 体。 举例:几个人的兴趣小 组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目标
是否真实存在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共同作用群体:群体中每个成员 工作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群体的共 同努力。 协作群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工 作任务是由成员个人独立完成, 群体成员的关系是建立在分工基 础上的协作关系,群体的工作目 标通过分工来完成。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
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 和社会惰化现象,还有协 协同效应 社会 标准 化效 应 社会致弱 效应 社会 促进 效应
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 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1.群体压力、从众性和去个性化
群体成员的行为常具有跟从群体的现象,当 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分歧时,会 拓展思考:为什么从众现象会 这么普遍存在呢? 感觉到群体压力。 从众现象对于人们生活有什么 社会心理学中,把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 积极意义? 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和群 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群体从众性。
1、角色
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成员有3种比 较典型的角色表现,这些不同的角色对群体的绩效 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1、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消极作用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任务角色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实属群体:个体实际归属 的群体。;
参照群体: 个体在心理上 “向往”的群体。个体把参 照群体的规范、标准、价值 观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和学 习的榜样。
群 体 的 分 类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目标
是否真实属于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群体属性对群体内部的个体间的关系进行 调节从而进一步地影响和塑造群体成员的行 为。 群体属性变量主要包括:
如果获得某一个群体的成员身份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 当人们进入一个一个群体的难度越大,他们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就越强。 如:美国大学的兄弟会残酷的入会仪式。
③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群体内部的关系网络越趋复杂,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作 用就越难。 当群体的规模变大的时候,就应该关注小群体的存在。 组织 行 为学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
的精神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士气
低 低 高
生产效率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 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 织 行 为 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2 3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 制定规则和 角色协调群 体活动 • 各成员关系 紧密起来
一、形成阶 段
• 成员相互了解 • 确立群体的领 导
二、震荡阶 段
• 确定群体目标 • 各人在群体中 的角色开始清 晰
四、完成阶 段
• 群体成员明 白各自的角 色和工作规 则 • 群体开始完 成实质性工 作
五、休止阶 段
• 群体最终中 止或解散 • 大家关注解 散准备,情 绪差异极大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3.地位 地位是指别人对群体中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 会性的界定。
地位既可以是群体正式给予的,也可以是通过教育、年龄、性 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非正式地获得,所以地位可以分为正式 地位和非正式地位; 地位影响成员在群体中行使的权利以及个体 所能获得的相关经济利益; 维持群体当中的地位公平感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1.成为群体的条件
1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
2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 互接触 和联系
3
有共同规范
•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约束着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的行为
4
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三、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2):
④群体中的性别构成
群体的效率:有男性有女性>全部是女性>全部是男性。
⑤外部威胁
一般来说,在群体受到外部攻击的时候,群体的凝聚力往往会增 强。 例子:很多国家在危机的面前将解决办法诉诸于战争,日本、德 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⑥历史上的成功
如果某个群体有非常成功的历史,它不仅容易建立起群体合作精 神来团结现有的群体成员,同时对于群体外的人员也具有很强的 组织 行 为学 吸引力和诱惑力。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群 体 的 分 类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目标
是否真实存在
协调群体:为了调节群体成员在 观念、思想上存在的冲突或为了 提供某种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而形成的群体。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与成员及成员之间彼此的吸引,以 及成员与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 对群体的向心力共同构成了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主要 表现在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对工作的责任感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