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根据1班叶老师的复习整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2006。
04)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即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做出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2006.07)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2002.01,2003。
04)(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2005.07)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测验的信度(2007.04)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即可靠性。
测验的效度(2007.07)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自考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
有破坏性的冲突。
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1.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2.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
标的活动过程。
3.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
的实际影响进行的领导活动。
2.事业生涯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与计划的过程.
3.事业生涯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4.职业锚即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著的一种价值观关注焦点.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5.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6.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2.决策的原则是指决策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
3.系统分析原则是指把决策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它在整个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系统中各部门,各层次的主次关系,先后关系,达到系统完成,系统平衡.
4.方案选择就是要在既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几种方案中进行利弊,优劣比较,然后选取其一或是综合成一
第九章 群体间互动行为
1.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
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2.功能正常的冲突是指一些冲突支持群体的目标,并能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它
第六章群里心理
组织行为学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理论
第一节 群体特征 第二节 群体内行为 第三节 群体间行为
第四节 团队管理
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一节
一、角色
1.角色的概念
群体特征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 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需要根据所处情境的不同扮演不同的角 色。
私人友谊。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三、地位
是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资、头 衔、资历、实权等等。其中一个因素的 改变就可引起地位的变化。
7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四、凝聚力
1.概念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 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2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3.群体决策常用的方法 BS法(Brain Storming)
20世纪50年代最早由奥斯本提出,愿意是指精 神病人的胡言乱语。
德尔非法(专家意见法)
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共同提出 的。
2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电子会议法
问题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意 见输入到计算机。 优点:匿名,可靠,坦率表示自己的真实态度,不 必担心错了会收到惩罚 缺点:打字快的与口才好与打字慢地人相比,可以 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沟 通丰富。
22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4.群体决策与冒险心理 冒险转移产生的原因
责任分摊
领导人物的作用 社会比较作用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3,社会趋同作用 , 也叫社会标准化倾向, 也叫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群体成员的行为 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与制约下,差异缩小, 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与制约下,差异缩小,而 趋向于相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趋向于相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研 究表明,人们在单独的情境下, 究表明,人们在单独的情境下,个体间的行 为差异远远大于群体情境下成员间的行为差 这就是说, 异.这就是说,人们在群体中常常会失去个 人的意识而采取一些非本人独处时所能采取 的行为. 的行为. 导致这种社会趋同现象的原因, 导致这种社会趋同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群 体中的个人往往把注意力从自我行为的标准 转移到群体的行为标准上, 上,转移到群体的行为标准上,群体的规范 和标准代替了个人意识和准则;另一方面, 和标准代替了个人意识和准则;另一方面, 也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 也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盲目跟随有 另外, 关;另外,群体情境压力也是导致社会趋同 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群体并非个体的简 单的聚合,如候车室里的乘客, 单的聚合,如候车室里的乘客,马路围观的 人群,排队购物的消费者, 人群,排队购物的消费者,电影院里的观众 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是群体, 等,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是群体,他 们都只能是萍水相逢,各自的目标不同, 们都只能是萍水相逢,各自的目标不同,相 互之间影响力很小, 互之间影响力很小,是个体的简单聚合或汇 管理心理学中所讨论的群体, 集.管理心理学中所讨论的群体,是指由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4,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成就需要 , 一个人只有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认 成就感才能得以实现. 可,成就感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群体 协作活动的过程中, 协作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责任关 系和责任感.群体有助于自我意识和角 系和责任感. 色意识的增强, 色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激发成员奋发向 上的精神和勇气. 上的精神和勇气.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规范的类型
绩效方面 形象方面 社会交往方面 资源分配方面
21
21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行为的矫正作用 ❖惰性作用
22
22
二、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 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 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2
2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3
3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4
4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5
5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8
18
小资料:V字群型体的动雁力群的三种模式
19
19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 守的。
❖小资料:群体规范的形成
20
20
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
A.绩效方面的规 范
B.形象方面的规 范
C.社会交往方面 的规范
个人的责任 随机的或不同的
工作团队 分享领导角色
依存型 积极
个人或共同的责任 相互补充的
34
34
团队类型
1. 问题解决型团队 小资料:美国Transtech公司的团队活动
2. 自我管理型团队 小资料:哈尼威尔的自我管理团队
3. 多功能型 4. 虚拟团队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2
*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01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的必要条件。
0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Page * of 40
成员的同质性
规模的大小
外部影响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相似相辅性:相似,就个人方面而言,年龄、学历、性格、兴趣、爱好、容貌等条件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就社会方面而言,种族、民族、阶级、党派、社团、职业、地位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相辅,在原则上是不相似,如刚与柔、支配与顺从等因素的结合就是如此。
*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Page * of 40
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有利于群体成员成长和进步的行为。反之则是消极行为。
从众(或从众心理)
Page * of 40
从众,又称顺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会感到一种群体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非常大时,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产生顺从群体规范的一种行为。
简言之,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01
02
*
Part 2
2
群体行为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4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2
群体行为的特征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Page * of 40
群体行为
(注意)
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 是指群体行为主体在组织内进行的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是指特定行为主体的活动。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群体理论
2、在问题1的群体中,哪些群体能够帮助实 现组织的目标?
26
二、影响群体发挥作用的外部环 境因素
42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 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被接受以后,它们就成为以最 少的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群体规范一般要写进组织手册中,但是组织 中大部分的行为规范可能是非正式的。
43
(一)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
44
1、与群体绩效的活动有关规范
例如,群体通常会明确地告诉其成员如何进 行有效的工作等,这类规范对员工个体的绩 效有着巨大的影响。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 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德的话来说,这种群体的标准、 目标会成为个人的“内在中心”。但应当指出,个 人所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参加某个群体,而把另 一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36
(一)正式领导
群体领导对于群体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具 体分析的内容放在领导行为。
37
(二)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 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大家每个人均选择一个角色并且长 期保持下去,那么我们对于角色行为的理解 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其实每个人均要扮演多 个不同的角色。
28
2、权力结构
每一个组织均有其固定的权力结构,例如向 谁汇报工作,哪些人具有决策权力等,这种 结构通常决定了一个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 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和群体之间 的正式关系。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教学要点(资料整理Percy Zhu)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考点:1、组织识记:组织的概念领会: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2、行为识记:人的行为的概念领会:人的行为的特点3、组织行为学识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4、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应用:请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说明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5、组织行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识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领会:(1)边缘性的主要表现(2)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3)应用性的主要表现应用: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6、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识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7、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识记:(1)影响行为的因素(2)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领会:行为规律理论模式中每个因素的表述内容8、组织行为的主要理论来源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2)文化的主要功能领会:(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方法及主要特性识记:研究方法是提示研究对象的手段领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收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2、科学的研究过程识记: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领会:六个步骤的循环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识记:(1)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有: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
(2)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领会:(1)分析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2)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3)说明调查法的分类,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4)说明实验法的分类,分析准实验的特点应用:说明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并分析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主要研究方法的应用。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 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又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结 合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 。 2.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3.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二、群体分类 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根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这两种现象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客观地评价各种方案 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 (一)群体思维(groupthink)或称小集团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所谓“小集团思维”,用杰尼斯的话来说,是“参与一 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 要”。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 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到客 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
中方总经理外方总经理总经理不同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沟通特点最慢较快信息精确度最高较低领导者的权力显著较显著不发生不发生会易位最高不一定组织化工作变化弹性迅速稳定较慢缓慢稳定最慢稳定不一定最快较快针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应使用不同的沟通网络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决策 团队建设
凝聚力
高
高生产率
低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高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组织行为学自考笔记简答部分分析
00152 组织行为学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P5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p12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6.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P4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P14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
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我们要研究班组工人士气的高低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观察和实验的条件就必须排除实验组和对比组这两个班组之间在生产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劳动强度、工资报酬、职业培训等方面对生产率的影响,这说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
2.研究人员直接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参与观察法。
3.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这种分类是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
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显著性、防御性。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和任务;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个性特征。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1、案例分析: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绉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群体心理概述《管理心理学》
2、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①、群体心理:是指一个特定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 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 总和。
②、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具有群体共有性; *、群体心理具有群体界限性; *、群体心理具有过程性。
3、群体的分类
①、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③、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 ④、松散群体与联合群体 ⑤、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⑥、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②、士气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实践证明,高士气质是提高工 作效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③、影响士气的因素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合理的经济报酬; *、对工作的满足感; *、高水平的群体领导人; *、群体成员之间的和谐; *、良好的意见沟通;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群体心理概述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
本章主要内容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 二、群体的结构、功能和规范 三、群体的凝聚力与士气
群体心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 现象。它既是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 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群体的 概念、特征、分类、结构、功能和心理 现象及发展的内部规律,研究影响群体 活动效率的因素等已经成为管理心理学 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关于群体结构的同质与异质对群体中的个体心理的 影响 *、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同质结构群体效率较高; *、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异质结构群体有更高的效率。
2、群体的功能 ①、实现组织任务的功能;
②、群体的维持功能; 就是能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以维持组织工作正 常运转的功能。 ☆、满足个体成员的社会交往需要; ☆、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能使承运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和力量; ☆、群体能满足成员的责任感。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团队 一个团队是一个小数目的人群,他们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系列绩效目标,以及使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团队的显著特点是信心。 第六,责任感。 第七,性别差异。
(二) 顺从行为:顺从又称依从,是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区别 :产生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一,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期许 第二,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 第三,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模仿,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态度等,模仿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
(三)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
感染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1)个体间的感染,即发生在两个人或能够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2)间接感染,如企业简报;(3)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感染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提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B=f (P,E)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等。
一、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
(三) 暗示、模仿和感染 :(一)暗示 :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两个特点(1)暗示是一种刺激(2)暗示不是说服,无须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
暗示主要有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两种 ;权威与群体是影响被暗示者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也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 形成阶段2. 震荡阶段3. 规范化阶段4. 执行任务阶段5. 结束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第一,对群体的信任度。 第二,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行为的矫正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惰性作用
二、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2)群体一致的行为,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凝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曾提出一个计算群体凝聚力的公式: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4)群体的领导方式(5)群体内部的奖励(一)群体士气的概念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
克瑞奇认为,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4)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5)群体内的每个成员都明确地掌握群体目标。(6)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积极态度。(7)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意向。二)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企业一般都期望,群体不仅有高昂的士气,而且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或生产效率。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难达到。因为高土气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第一,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第二,融洽员工的感情 第三,激励和培训员工 第四,保障员工的权益
(2)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 第一,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二,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第三,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4. 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 1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团队类型 1. 问题解决型团队 2. 自我管理型团队 3. 多功能型4. 虚拟团队
二、有效团队的特征 1.目标明确2.非正式的气氛 3.参与4.倾听5.君子之争 6.共识7.公开的沟通 8.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9.分享领导权10.对外的关系11.多元化风格12.自我评估
三、团队建设的策略1.认识成员 2.确定团队的目标3.明确角色4.建立标准 5.描绘计划 6.鼓励提出问题7.维持均衡8.分享荣誉9.强调参与 10.庆祝成就11.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