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二氧化碳各国排放权计算(推荐)

合集下载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一、引言2050年是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领域面临重大转型和挑战的关键时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制定一系列全面的政策和举措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碳排放减少。

本报告将对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预测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二、能源预测3.电动汽车普及:2050年中国将大规模普及电动汽车,并逐渐淘汰传统燃油汽车。

电动汽车的普及将大幅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三、碳排放预测1.承诺减排目标: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国家,中国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

根据承诺,到2050年,中国将使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降低60%-65%。

2.工业和能源行业减排:中国工业和能源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为了降低碳排放,2050年将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和能源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的推广将成为重点。

3.交通和建筑领域减排: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在2050年将持续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领域的碳排放,中国将推广清洁能源、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技术和措施。

四、政策建议1.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加强清洁煤技术研发: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储存技术。

3.推广电动汽车发展:政府应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例如减少电动汽车的购买成本,并加大充电桩的建设力度。

4.加强碳排放监管:政府应加大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减少目标和措施。

五、结论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情况取决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和加强碳排放监管,中国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CO2)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温室气体之一,是导致气候变化
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准确计算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涉及到
多个领域以及不同类型的排放源,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计算方法。

1.工业和能源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这是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会根据工业和能源部门使用的能源类型(如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和数量来计算排放量。

具体计算公式为:
CO2排放量=能源使用量×单位能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单位能量消耗是指每个单位能源所产生的能量消耗,例如可转化为焦
耳(J)、千瓦时(kWh)等。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指每个单位能源所产生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以克/焦耳或克/千瓦时为单位。

CO2排放量=行驶里程×单位排放率
行驶里程可以根据车辆或飞机的实际行驶距离来计算,单位通常为公里。

单位排放率是指每个行驶单位距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克
/公里。

CO2排放量=能源使用量×单位面积×单位能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
因子
能源使用量是指住宅或商业建筑消耗的能源总量,单位通常为焦耳或
千瓦时。

单位面积是指建筑物的总面积,例如平方米。

单位能量消耗和二
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工业和能源部门。

国际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国际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国际碳排放量计算公式标题: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及其全球影响导语:碳排放量是衡量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国际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并探讨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碳排放量计算公式是通过计算不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该公式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活动类型:不同活动,如能源消耗、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异巨大。

2. 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来源,包括燃煤、石油、天然气等。

不同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产量数据:计算碳排放量需要相关活动的产量数据,如能源消耗量、工业生产量、交通运输里程等。

4. 碳排放系数:不同活动的碳排放系数也不同,根据活动类型和能源消耗进行调整。

二、全球碳排放量的影响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加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全球碳排放量增加的几个主要原因:1. 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大大增加,进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2. 能源结构:许多国家依赖于煤炭等高碳能源,这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对减少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3. 交通运输:全球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增加,导致了碳排放量的上升。

发展低碳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等,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碳排放,如农业、森林砍伐、垃圾处理等。

减少这些活动的碳排放量,可以显著减缓气候变化。

结语: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估不同活动对气候变化贡献的工具。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我们可以为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二氧化碳(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地球的温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工具,用于计算和测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首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从不同的源头计算,比如家庭、工厂、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

每个源头的计算方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似的。

1.家庭排放量计算: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能源的使用和消耗,比如电力、燃气和燃油。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家庭能源计量设备,记录每月的能源消耗量,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能源的二氧化碳释放因子表来实现。

另外,一些在线计算工具也可以帮助家庭估计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2.工厂排放量计算: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来自于能源消耗,比如燃煤、燃气等。

计算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能源类型、使用量和燃烧效率等。

通常,工厂可以通过采集实际数据(如能源消耗量)并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另外,也有一些专门的软件和工具可以帮助工厂计算和监测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4.能源消耗排放量计算:能源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根据不同能源的消耗方式,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比如,对于电力消耗,可以查询电厂的二氧化碳释放因子表,并将其乘以实际使用的电力量来计算排放量。

对于燃气和燃油的消耗,可以查询相应能源的二氧化碳释放因子表,并乘以实际消耗量来计算排放量。

除了以上提到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更精确的测量和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比如使用气体分析仪测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个人、家庭或组织的生态足迹等。

这些方法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并通常用于更大规模的排放量调查和评估。

总结起来,计算和测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它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能源类型、消耗量、燃烧效率等。

co2排放量计算方法标准

co2排放量计算方法标准

co2排放量计算方法标准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CO2是其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CO2排放量的计算是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CO2排放量计算的方法与相关标准。

一、CO2排放量计算的基本原理CO2排放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能源消耗实施计量,然后根据相应的能源排放系数计算出CO2的排放量。

排放系数是指单位能源消耗所产生的CO2的量。

一般情况下,能源消耗包括电力、煤炭、天然气、汽油等不同类型的能源。

二、能源消耗计量1. 电力消耗计量电力消耗的计量通常使用电能表进行测量,通过读取电能表的用电量,可以得到相应的电力消耗。

2. 煤炭、天然气和汽油消耗计量煤炭、天然气和汽油等能源的消耗计量通常使用燃料表进行测量,通过读取燃料表上的燃料消耗量,可以得到相应的能源消耗量。

三、能源排放系数能源排放系数是指单位能源消耗所产生的CO2的量。

不同能源的排放系数不同,一般由国家相关部门或国际组织制定并发布。

根据能源消耗的类型和来源,可以确定相应的排放系数。

例如,中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能源计量评价方法》中规定的煤炭和天然气的能源排放系数为:- 煤炭:煤炭能源排放系数为202.4kgCO2/GJ- 天然气:天然气能源排放系数为56.1kgCO2/GJ四、CO2排放量计算方法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不同能源的排放系数和消耗量进行计算。

1. 电力消耗的CO2排放量计算电力消耗的CO2排放量计算公式为:CO2排放量 = 电力消耗量 ×电力能源排放系数其中,电力消耗量为通过电能表测量得到的用电量,电力能源排放系数为相应的能源排放系数。

2. 煤炭、天然气和汽油消耗的CO2排放量计算煤炭、天然气和汽油消耗的CO2排放量计算公式为:CO2排放量 = 能源消耗量 ×能源排放系数其中,能源消耗量为通过燃料表测量得到的能源消耗量,能源排放系数为相应的能源排放系数。

循环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公式

循环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公式

循环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公式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循环二氧化碳(CO2)排放计算的完整版公式。

通过计算CO2排放量,我们可以评估和监控燃烧和其他过程中的
碳排放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CO2排放计算公式
循环CO2的排放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CO2排放量 = 燃料消耗量 ×碳含量 ×(1 - 碳回收率)
其中,
- 燃料消耗量表示使用的燃料或能源的数量,通常以常用的度
量单位,如吨(t)或千克(kg)表示。

- 碳含量表示燃料中碳的含量,以百分比表示。

- 碳回收率表示通过针对碳排放进行再循环和回收的比例,以
百分比表示。

示例
假设某电厂在一年内消耗了吨煤炭,并且该煤炭的碳含量为80%,碳回收率为90%。

则该电厂产生的循环CO2排放量可通过以下计算得出:
CO2排放量 = 吨 × 80% ×(1 - 90%)= 1600吨
因此,该电厂在一年内的循环CO2排放量为1600吨。

结论
通过使用循环CO2排放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准确地评估和监控碳排放量,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这对于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请注意,此公式仅适用于计算循环CO2排放量,对于其他类型的排放如甲烷(CH4)等,需要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二氧化碳(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经过许多活动的排放,导致全
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急剧加剧。

因此,了解和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对于制定和实施减少和控制排放的措施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
详细介绍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1.工业排放
2.交通排放
交通领域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领域之一、在计算交通排放时,
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和数量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

交通工具包括汽车、
飞机、火车和船只等。

每种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通过查找相关
的数据表来获取。

然后,将每种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乘以使用的数量,即可得到交通排放的总量。

3.能源生产排放
能源生产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包括煤矿、油田和天然气
田等。

在计算能源生产排放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能源类型的产量和使用量。

与计算工业排放类似,需要找到每种能源类型的碳系数和使用量,然后将
其相乘得到排放总量。

4.农业排放
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到吸收和削减排放的
因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

此外,一些减排措施,如使用清洁能源和实施节能措施等也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
放。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以得到准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各国双碳目标

各国双碳目标

各国双碳目标1. 中国:中国双碳目标旨在实现碳达峰并全面实现碳中和。

具体目标是,碳达峰的时间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到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

2. 美国:美国双碳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来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具体目标包括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水平的三分之二,并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3. 欧洲联盟:欧盟双碳目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提高能源效率。

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水平的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4. 印度:印度双碳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水平的三分之二,并在可行的情况下实现碳中和。

5. 日本:日本双碳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来降低碳排放量。

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2013年水平的46%,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6.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双碳目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效率,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水平的26-28%,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7. 巴西:巴西双碳目标是减少森林砍伐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水平的43%,并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8. 加拿大:加拿大双碳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水平的30%,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汇总

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汇总

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汇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目标和计划,以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

以下是世界各国减排目标的汇总:1.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但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2024年,中国承诺自2024年至2030年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60%~65%。

该目标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提高能源效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2.美国:美国在巴黎气候协议中承诺,将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28%。

然而,特朗普政府于2024年宣布退出巴黎协议,这一目标可能无法实现。

然而,美国的一些州和城市仍在继续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

此外,欧盟还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耗的目标为32%,能效提高32%。

4.印度:印度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排名第四的国家。

印度计划到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减少33~35%。

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计划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电动车的推广。

5.日本:日本在巴黎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

该国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使用比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6.巴西:巴西承诺,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7%。

该国计划减少森林砍伐,加强森林保护,以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7.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巴黎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28%。

然而,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近年来并未减少,政府面临减排目标的压力。

8.加拿大:加拿大在巴黎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

该国计划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加强能源效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9.俄罗斯:俄罗斯在巴黎协议中承诺,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限制在1990年水平或稍高。

然而,俄罗斯对减排目标的承诺并不明确。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二氧化碳是目前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排放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计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

一、基本概念1.1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一些地区、国家或全球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

1.2总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2.1基于产量法基于产量法是根据产量数据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2.1.1产量法的基本原理产量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统计一些地区、国家或全球的生产要素(如能源、化工、钢铁、水泥等)的产量,然后将其与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相乘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

2.1.2产量法的步骤(1)确定要考虑的产业范围-需要确定范围内的主要生产要素和相关指标。

(2)获取产量数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获取要考虑产业的产量数据。

(3)选择排放系数-根据不同生产要素选择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4)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产量与排放系数相乘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

2.2基于能源消耗法基于能源消耗法是根据能源使用数据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2.2.1能源消耗法的基本原理能源消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统计一些地区、国家或全球的能源产量和消耗量,然后将能源消耗量乘以相应的能源排放系数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

2.2.2能源消耗法的步骤(1)确定要考虑的能源范围-需要确定范围内主要的能源类型和相关指标。

(2)获取能源消耗数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获取能源消耗的数据。

(3)选择排放系数-根据不同能源类型选择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4)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能源消耗量与排放系数相乘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计算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3.1能源类型:不同能源类型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放系数。

3.3辅助参数:有时需要考虑一些辅助参数(如能源利用率、温室气体产生的CO2当量等)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二氧化碳(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了解和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首先,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计算。

根据排放源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二氧化碳排放划分为以下几类:1.消费端排放:包括家庭、商业和政府机构等对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些排放通常从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供应链的过程中产生。

2.生产端排放:包括工业部门(如钢铁、水泥、化工等)以及其他生产企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些排放通常与燃料的燃烧和化学反应以及工业过程相关。

3.运输排放:包括交通工具的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些排放可以从汽车、飞机、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的燃烧过程中产生。

4.间接排放:包括来自其他行业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输和消费有关的排放。

这种排放通常是作为供应链中间环节的一部分产生的。

首先,对于消费端排放,我们需要考虑能源的使用量和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能源的使用量可以通过每种能源的实际消耗量来计算。

而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则是指每种能源单位消耗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些系数通常可以从能源统计局、环境部门或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中获取。

将能源的使用量与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相乘,即可计算出消费端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其次,对于生产端排放,需要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统计数据来估算各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于特定企业,可以通过监测站点或系统来跟踪和记录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运输排放,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区域分析法,根据运输工具的类型、里程、载重等因素,使用标准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能够提供详细信息的运输企业或统计机构。

另一种是基于废气排放法,通过直接测量交通工具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来计算其排放量。

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已经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碳排放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以下是各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一、欧洲1. 法国: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50%的排放量。

2. 德国:碳中和时间为2045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55%的排放量。

3. 英国: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68%的排放量。

4. 意大利: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60%的排放量。

二、美洲1. 美国: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50%的排放量。

2. 加拿大: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40-45%的排放量。

3. 巴西:碳达峰时间为2028年,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减排目标。

4. 墨西哥: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22%的排放量。

三、亚洲1. 中国: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左右,计划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 印度: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左右,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3. 日本: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46%的排放量。

4. 韩国: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24.4%的排放量。

四、大洋洲1. 澳大利亚:碳中和时间未定,但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26-28%的排放量。

2. 新西兰: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30%的排放量。

以上是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可以看出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推动全球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国外碳排放计算标准

国外碳排放计算标准

国外碳排放计算标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

为了规范和统一碳排放计算标准,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多项标准,其中包括国外碳排放计算标准,提高了全球碳排放计算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1. ASTM D6866标准ASTM D6866标准是美国国家标准中碳排放计算的重要参考。

该标准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测量方法,可以判断生物基碳和地质基碳的含量,可用于测定生物基燃料和工业废弃物的碳排放量,同时适用于农业、生态系统、建筑业的碳排放计算。

2. PAS 2050标准PAS 2050标准是英国BRE公司于2008年发布的一项适用于评估产品、服务和组织消耗能源的碳排放计算标准。

该标准要求测定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包括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配、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多个环节。

3. GHG Protocol标准GHG Protocol标准是由全球清洁能源学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制定的标准,同时被联合国认可。

该标准适用于企业和公共组织测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碳排放量、氧化亚氮排放量和甲烷排放量等。

GHG Protocol标准包含三个级别,分别为A、B、C级,A级要求测算企业的碳排放量,B级要求测算产品的碳排放量,C级要求测算供应链的碳排放量。

4. ISO 14064标准ISO 14064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碳排放计算标准,该标准包括三部分,分别为碳排放量清单的编制、验证和验证固定。

该标准适用于企业和公共组织测算、监控和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并被认为是全球最公平、最完整的碳排放量标准。

总体而言,国外碳排放计算标准对于全球碳排放的减少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全球碳排放计算体系的基础上,各国政府和企业应以此为根据,出台适合本国国情的碳排放管理措施,共同创造一个更环保、更可持续的世界。

二氧化碳排放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2009-12-08 中国环境报第8版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的。

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

那么,如何计算二氧化碳减排量的多少呢?以发电厂为例,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

为此可推算出以下公式:(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

以下是“碳足迹”的基本计算公式: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X;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X;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公里数X;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到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 +X (公里数—200);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公里数X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个指标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GDP,其实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万元GDP排放多少吨,这样一个概念。

这样一个概率实际上是一个效率概念,这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效率越高,就是实现万兀GDP的时候,排放最低可能是能耗也最好,二氧化碳排放是有效率的。

/首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榜单”出炉2010/02/23\第一财经日报章轲有研究估算称,2010年我国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贡献”最大的产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排放量占到了总量的%。

日前,中国科学院公布了首份按行业估算的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单。

该名单显示,分列“贡献排行榜” 2~5位的产业及其排放量占比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

2050年二氧化碳各国排放权计算(推荐)

2050年二氧化碳各国排放权计算(推荐)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8期: 1009 ~ 1027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2050年大气CO 2浓度控制: 各国排放权计算丁仲礼①*, 段晓男②, 葛全胜③, 张志强④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北京 100864;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④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 * E-mail: zlding@收稿日期: 2009-07-27; 接受日期: 2009-07-2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YW-Q1-10)资助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 2浓度的国际谈判, 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 作者指出: 要实现控制大气CO 2浓度的长远目标, 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 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 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 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 2浓度控制在470 ppmv 的目标, 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 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 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 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 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 2005年前, 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 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 2价值20美元计), 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 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 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 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 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 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 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 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人均累计排放 排放配额1 引言在过去100年全球平均增温0.74℃的现实面前, 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1]的结论, 即有很大可能性, 这个增温主要是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 气候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人类社会系统观察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非常短, 加之科学界尚缺乏评估过去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将来变化趋势的可靠手段, 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有关全球变暖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原因的争论还将存在. 但是, 经过一部分掌握话语权人们的多年努力,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业已形成. 因此, 如何通过国际协调, 将大气温室气体控制在某个浓度水平之内, 必将成为今后全球政治、外交的重要议题, 任何大国都难以置身事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只有通过降低能源使用总量、调整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等方式才能实现, 它本质上是个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问题, 必然关系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 因而是个高度敏感、十分复杂的难题. 可以预计,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而形成的现有国际关系, 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责任分配上达成一致, 不通过一番激烈的博弈, 是难以实现的. 人们甚至有理由担忧: 即将开展的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为出发点的国际谈判, 有可能出现不同国家集团间推卸责任、互相指责的局面. 对此, 笔者认为: 要真正达到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当务之要是构建一个刚性的并由所有国家认可的国际责任体系, 并设计出如何履行此责任的路线图.迄今为止, 国际上不同研究者已提出一系列减排方案[1~6], 这些方案均可视之为某种形式的国际责任体系. 但分析这些方案后, 我们发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 从理论上讲, 责任应该源自权利, 但现有方案很少涉及权利问题, 这里所说的权利可明确理解为各国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限额加贸易”(cap and trade), 是达到减排的最佳途径. 据此, 则要有效控制大气CO2浓度, 应首先在国家间分配排放配额,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对配额作有效调节, 此配额即为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2) 现有方案大多提出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目标以及主要国家的减排责任, 但是大部分方案没有做出在此目标下人类还有多大CO2排放空间的定量估算, 也没有分析主要国家减排责任落实后, 能否真正达到浓度控制的目标. (3) 绝大部分方案都缺乏在国家间分配减排责任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根据2050年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 ppmv的目标, 计算每个国家的排放权, 即今后排放配额, 为2009年哥本哈根COP15/ MOP5 会议上的国际谈判提供定量依据. 同时, 我们通过估算世界各国今后的排放预期, 分析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2 470 ppmv CO2浓度目标在目前人类认知水平下, 设定在某个时间节点内, 应把大气CO2控制在哪个浓度内,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为它涉及到以下几个不确定性很大的因素: (1) 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 (2) 人类以及生态系统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 (3) 人类在此时期内能“容忍”多大幅度的增温; (4) 人类在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的能源总需求; (5) 各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结构改变预期; (6) 技术创新的速度以及先进技术扩散的速度.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2℃阈值”[1,7], 其实涉及到如何评价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 迄今为止, 科学界并不具备可靠手段, 来定量区分过去一个世纪来增温的人为效应与自然效应. 比如, 从1906年算起, 全球平均增温0.74℃, 在此期间, 大气CO2浓度增加了82 ppmv左右, 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了约60 ppmv CO2当量浓度, 而如果从1880年算起, CO2浓度增加值提高到89 ppmv左右, 但增温幅度反而只有0.6℃左右[1]. 显然, 分别将1880年与1906年作为起点, 利用过去数据评价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时, 得出的结论差别甚大. 虽然过去30年来, 人类在利用数值模式预测气候系统变化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但即使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的模拟结果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比如, 针对大气CO2浓度从280 ppmv增加一倍导致地表温度增加这个过程, 全球不同模式给出的结果为1~6℃[8], 结果非常分散.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CO2倍增后气温将上升2.5℃的预估, 只是多个模式模拟结果的平均值. 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一些研究者将“2℃阈值”与某个确定的大气CO2浓度严格对应起来的做法在科学上是缺少坚实依据的.尽管科学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否定温室效应本身的学者只是少数[9,10], 因此尽量控制温室气体浓度增长速率, 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当前的困难是对目标浓度做出理性选择, 这里所说的理性选择, 是指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事实: (1) 在可再生能源和1010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清洁能源成为主要能源之前, 人类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2) 发达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已非常之高, 但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 它们的排放量整体上还在增加, 证明CO2减排确为难事; (3) 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本国的脱贫和发展, 在今后数十年内, 如果得不到强有力的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援助, 化石能源的消费还会稳步增长. 因此, 如将目标浓度定得过低, 则非为理性选择. 本研究建议,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目标可设定为470 ppmv. 我们的考虑是: 2008年大气CO2浓度为385.57 ppmv, 如果在2050年前, 大气CO2浓度年均增长能控制在目前 2 ppmv的增速水平上, 则届时大气CO2浓度将达到470 ppmv左右. 考虑到2050年前后, 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加到91亿左右[11], 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均能源使用量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这个水平上, 应该是人类一个高标准的目标.3 2006~2050年全球排放空间计算在确定目标浓度以后, 我们就可计算出到2050年, 人类还可通过消费化石燃料, 向大气圈排放CO2的总量. 考虑到各类相关数据的易获得性, 本研究将2005年作为计算起点. 2005年, 大气CO2浓度为379.75 ppmv[12], 因此, 2006~2050年这45年间, 大气CO2浓度还可增加90.25 ppmv.首先, 应将浓度转换成质量. 根据大气密度, 1 ppmv浓度的CO2约为 1.52 ppm质量, 而大气总质量约为 5.12×1015 t[13]. 因此, 大气CO2浓度每增加 1 ppmv, 增加碳的质量约为 1.52×10−6×(12/44)× 5.12×1015 = 2.12×109 t (公式中, 12是C的原子量, 44是CO2的分子量, 12/44表示CO2中碳的含量), 即2.12 GtC. 这样, 增加90.25 ppmvCO2浓度, 即意味着大气圈将总共增加191.33 GtC.人类向大气圈排放CO2后, 一部分会被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吸收, 根据资料[14], 2000~2006年的平均吸收率为54%. 如果我们假定2050年前人为排放的CO2, 还按照这一速率吸收, 则排放空间可从191.33 GtC增加到415.93 GtC(191.33/0.46). 此为可供人类排放CO2的总量, 由化石燃料排放和土地利用排放两大部分组成. 根据CDIAC的资料[15], 过去50年来土地利用产生的CO2年排放量, 虽有一定的年际变化, 但变率不大, 基本处在 1.25~1.70 GtC之间, 1998~ 2007年的年均排放为1.48 GtC. 我们假定从2006年到2050年, 每年通过土地利用排放的CO2为1.50 GtC, 则45年内将总共排放67.50 GtC, 那么2006~ 2050年人类可通过化石燃料消费获得的CO2排放空间为348.43 GtC, 即为12775.77亿吨CO2.4今后排放空间分配如果国际社会今后选择2050年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 ppmv的目标(以下简称470 ppmv目标), 那么就必须考虑这348.43 GtC的排放空间, 如何在不同国家间分配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 《京都议定书》也已经确定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所以笔者相信, 只有依据“人均累计排放”来分配这一排放空间, 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 人均累计排放可定义为: 在一时段内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均逐年排放的总和, 在具体计算时, 它只须获知某国历年的人口总数和历年通过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CO2总量. “人均累计排放”由中国学者从巴西政府提出的“累计排放”[16]发展而来, 他们曾对一些大国的人均累计排放做过计算[17,18], 但没有包括全部国家以及没有考虑不同国家的逐年人口和排放量变化, 因此本文需做重新计算.本研究所用的各国CO2逐年排放数据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19], 该数据集覆盖1751~2005年, 由于1751~1899年大气CO2浓度仅增加约19 ppmv, 所以我们只用1900年以来的数据, 历年的国别人口数据来自两个数据集: 1900~1949年的人口数据来自Populstat网站[20](如果某国缺失某年数值, 则用多年平均值代替), 1950~2005年的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06年》[21]. 此外, 我们还采用了世界银行从1960年至今的国别GDP数据[22].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 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CO2排放权就是生存权与发展权, 在分配CO2排放空间上, 国际社会必须遵循人人平均原则. 下面, 我们用四张图, 来简要论证这个观点.图1将2005年人口超过30万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累计CO2排放量同2005年人均GDP作相关分析,1011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 2浓度控制累计区间为1900~2005年. 图1中共有76个数据点, 其中欧盟27国、最不发达49国联盟和小岛国联盟(38国)分别合成一个样点, 未加入欧盟的12个前苏联加盟国(其独立前的碳排放量远大于独立后)平均计算作为一个样点. 从图1可知, 一国的100多年人均CO 2累计排放量同该国目前的人均GDP 值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充分说明历史时期化石燃料的累计消费量同现今国民富裕程度有密切关系.图1 各国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与2005年人均GDP的关系图2为从1960年到2005年, 6个代表性国家人均累计CO 2排放量与人均GDP 逐年变化情况, 其中, 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法国为高度发达国家,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1960年时, 其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很高, 如美国为234.48 tC, 英国为177.17 tC, 加拿大为149.49 tC, 法国为73.56 tC, 而中国从1900年到2005年, 其人均累计排放量为24.14 tC, 大致相当美国或英国1900~1907年这8年的人均累计排放. 与此相对应, 中国截止到2005年, 人均GDP 值还远没达到发达国家在1960年已达到的水平. 日本虽然到1960年的人均累计排放只有22.31 tC, 但与其经济快速发展同步, 人均累计排放到2005年已增加了4.16倍. 显然, 图2和图1一样, 说明人均累计排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图3显示 5个发达国家从1900年以来, 逐年人均CO 2排放量的变化历史, 从中看出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任何发达国家, 都经历过某个人均CO 2排放高速增长期, 如美国1901~1910年的人均CO 2排放增长率平均为5.04%, 德国在1947~1957年为9.89%, 日本在1960~1970年竟高达11.98%; 第二个特点是发达国家都出现过人均CO 2排放高峰期, 如美国在1973年、英国在1971年、德国和法国在1979年分别达到人均排放高峰, 其后开始略有下降或基本保持不变. 这个高峰期后的下降, 可能同它们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一定联系. 总之, 任何大国从不发达到发达这一发展过程中, 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均CO 2排放高峰期, 此时期往往对应于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从图3同时可以看出, 即使过了人均排放高峰期, 要真正实现减排亦绝非易事, 比如日本从 1990年到2005年, 人均年排放量还保持了1%的增长. 还需指出的是, 美国在1900年时, 人均年排放量已达2.37 tC, 而英国此时竟高达3.24 tC.图2 6个大国人均累计排放增长与人均GDP 增长之间的关系图4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网上数据库[23], 比较了中国、印度、法国、德国及美国2006年的能源消费结构. 2006年, 工业(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能源消费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43.80%,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只占38.87%, 而当年美国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17.85%和57.51%. 从人均能源消费量看(以吨标准油/人计算), 2006年美国为5.19, 德国3.07, 法国2.84, 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只有0.91和0.33, 美国仅人均交通能源消费就达 2.13吨标准油, 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的2.34倍. 因此,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仅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差很远, 而且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差别很大. 这说明像中国这样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1012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8期图3 5个发达国家1900~2005年人均CO 2排放变化图4 2006年几个人口大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家, 其排放的CO 2主要是工业化过程的产物, 用于居民生活和交通的排放尚处在很低水平, 而发达国家则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他们的高人均CO 2排放同一些群体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这同时说明发达国家在减排上有巨大潜力, 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要达到减排的可能性非常小.以上四张图从不同角度说明, 今后国际社会协调控制大气CO 2浓度时, 采用人均累计排放这一指标分配各国今后排放配额, 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据此, 我们计算了1900~2050年, 世界人口大于30万的国家或地区(以2005年计)的排放配额. 此计算分1900~1949年、1950~1989年、1990~2005年和2006~2050年四个时段进行. 对已经发生了排放的前三个时段, 首先将某年全球排放的CO 2(来自化石燃料)量除以该年全球人口, 给出该年全球人均排放量, 某国的排放配额即为该国人口总数乘以全球人均排放量. 在一个时段内将每个国家每年排放配额相加, 再减去该国在该时段中发生的实际排放量, 就可算出每个国家在此时段的“排放盈余”或“排放赤字”. 2006~2050年的各国排放配额, 我们只按2005年的全球人口(65.15亿)计算, 并不考虑今后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率会不同这一因素. 在这45年中, 每年每人的排放配额为 1.19 tC (348.43×10÷65.15÷45), 或为4.36 tCO 2, 此数值乘上各国2005年人口, 便给出各国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将每个国家1900~2050年的配额减去其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 即得到2006~2050年的排放空间. 可以想见, 受人口多少和过去实际排放量的影响, 各国的今后排放空间差别非常大. 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 我们将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类, 分别列于表1~4.第一类国家(表1)可称之为“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 一共有30个, 主要为发达国家和产油大国, 如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 这些国家的人口共有9.28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14.25%. 必须指出: 根据人均累计CO 2排放指标, 这些国家今后不但没有排放空间, 而且已经超额排放, 并总共达88.59 GtC. 如美国1900~2050年的排放配额总共为31.63 GtC, 而它1900~1963年的排放即已达此值. 同样我们通过计算得出: 英国在1957年、德国在1969年、加拿大在1980年、澳大利亚在1990年、法国在1999年已用完其1900~2050年排放总配额.第二类国家或地区(表2)可称之为“排放总量需1013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表1 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美国21411.64 2832.75 41149.41 8023.79 23359.27 4736.02 16037.06 −54290.69 德国6207.24 1614.98 9993.13 2884.98 3657.56 1392.78 4420.59 −9544.61 英国6312.09 1091.79 6373.04 2077.90 2411.95 997.95 3222.16 −7707.27 俄罗斯1538.44 2346.38 13547.89 4938.34 6858.15 2517.73 7699.23 −4442.80 加拿大1116.67 233.10 3256.92 820.52 2049.15 511.64 1725.99 −3131.50 澳大利亚369.52 145.50 1612.41 486.21 1408.35 317.30 1086.27 −1355.00 波兰1141.46 621.93 3263.36 1245.97 1426.69 654.72 2042.89 −1266.00 比利时862.58 193.20 1168.20 360.89 444.25 173.05 556.13 −1191.77 乌克兰513.12 841.67 4861.94 1773.96 1781.75 847.46 2509.38 −1184.34 捷克571.43 243.72 1343.15 374.16 546.40 174.91 545.11 −1123.07 法国2243.46 965.23 3919.96 1915.33 1596.52 1001.91 3262.06 −615.41 哈萨克斯坦95.19 150.97 1363.14 486.19 735.20 265.83 813.55 −476.99 斯洛伐克186.09 79.07 625.40 173.18 183.84 91.36 288.12 −363.60 荷兰397.60 183.75 1150.31 492.24 617.46 267.34 873.29 −348.75 阿联酋0.00 2.17 211.51 22.79 394.56 49.34 219.50 −312.28 丹麦172.35 82.55 504.16 184.79 234.76 90.04 289.72 −264.16 科威特 2.89 1.69 200.19 35.48 246.05 36.43 144.41 −231.12 卡塔尔0.07 0.44 76.88 6.44 152.31 10.12 42.57 −169.69 白俄罗斯99.53 161.38 940.82 343.17 321.25 172.51 523.88 −160.65 卢森堡0.06 6.80 116.63 12.99 41.34 7.18 24.44 −106.61 沙特阿拉伯33.03 56.22 732.29 285.08 1259.95 335.82 1262.87 −85.28 爱沙尼亚14.44 21.78 142.50 51.85 81.21 24.26 71.88 −68.37 文莱8.87 0.80 33.30 5.51 24.35 5.37 20.00 −34.84 立陶宛37.23 55.97 329.10 119.62 82.38 60.82 183.18 −29.11 格鲁吉亚48.84 71.94 489.75 177.80 57.73 83.73 239.24 −23.62 奥地利303.79 163.77 471.83 279.45 271.26 137.36 443.49 −22.80 拉脱维亚30.94 49.75 244.74 89.24 49.54 41.82 123.12 −21.29 瑞典210.66 148.82 668.09 301.27 213.96 150.58 483.39 −8.65 摩尔多瓦38.14 61.31 376.82 135.68 68.78 71.94 207.36 −7.46 芬兰30.24 84.70 354.57 175.07 243.39 87.52 280.58 −0.34 总和43997.61 12514.13 99521.44 28279.89 50819.36 15314.84 49641.46 −88588.07表2 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伊朗35.28 310.01 939.87 1237.75 1374.04 1088.38 3712.94 3999.89 韩国33.11 450.47 749.74 1229.14 1670.21 779.72 2560.30 2566.57 意大利383.55 978.54 2593.61 2029.82 1827.27 981.46 3136.64 2322.02 西班牙251.31 565.71 1272.00 1298.90 1136.84 686.58 2321.06 2212.10 日本1074.41 1517.84 6380.23 4037.13 5071.86 2150.04 6840.49 2019.00 马来西亚7.31 98.18 192.98 436.85 529.98 373.95 1372.03 1550.75 委内瑞拉43.73 78.92 760.67 450.13 600.94 396.45 1429.42 949.58 朝鲜13.48 208.05 865.39 556.02 717.93 378.34 1263.09 808.71 罗马尼亚132.20 333.19 1267.25 773.49 468.74 382.27 1156.76 777.52 塞尔维亚25.38 109.83 308.46 315.01 187.54 170.63 527.52 601.60 南非399.42 201.09 1866.61 918.62 1584.70 734.49 2563.99 567.45 希腊14.66 153.08 325.03 340.08 363.33 183.33 593.68 567.14 中国香港0.07 20.62 111.87 156.48 147.24 109.40 377.44 404.76 乌兹别克斯坦87.03 126.85 1395.54 489.59 574.62 404.84 1422.31 386.40 波黑11.64 53.37 135.16 136.69 69.61 64.53 209.39 247.581014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续表2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匈牙利163.92 207.21 670.49 390.21 248.47 174.82 539.44 228.81瑞士105.19 98.58 336.54 227.18 179.15 122.37 397.07 224.32以色列0.44 23.55 162.18 115.27 238.52 96.96 357.92 192.56保加利亚34.42 135.20 574.18 318.63 221.56 140.06 414.24 177.97利比亚0.00 17.73 159.70 90.10 201.35 87.11 316.52 150.41马其顿 5.36 25.70 60.17 60.93 46.43 33.80 108.79 117.25斯洛文尼亚 6.45 30.33 63.23 64.86 59.14 33.60 106.92 106.89阿曼0.00 8.01 34.90 35.63 86.32 38.35 134.09 94.85新西兰59.38 33.64 162.22 106.64 121.25 64.13 219.13 80.70阿塞拜疆44.01 69.49 556.99 198.06 173.83 134.81 446.70 74.23爱尔兰61.04 85.92 203.75 119.08 163.68 63.86 221.59 61.98挪威94.72 67.01 238.09 146.36 156.80 75.53 248.11 47.40塞浦路斯0.00 8.36 20.48 22.70 25.32 12.94 44.71 42.91黑山 1.34 5.78 19.43 19.78 11.80 10.73 32.52 36.25马耳他0.00 5.96 8.02 12.04 11.00 6.53 21.55 27.07土库曼斯坦17.95 27.86 252.05 88.68 158.33 73.61 258.49 20.31亚美尼亚18.73 29.47 275.08 97.49 36.88 54.58 161.42 12.27冰岛0.05 2.57 15.54 7.81 9.02 4.68 15.83 6.29总和3125.58 6088.12 22977.45 16527.15 18473.7 10112.88 33532.1 21683.54表3 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中国489.28 11819.59 10283.94 32451.25 14938.58 21123.66 70223.81 109906.51印度尼西亚84.94 1445.63 584.56 4847.97 1174.73 3488.93 12090.83 20029.13尼日利亚8.11 480.18 335.79 2242.85 279.28 2000.07 7560.33 11660.26越南35.58 443.73 156.93 1712.61 213.74 1296.70 4547.72 7594.50墨西哥127.85 424.46 1599.04 2111.38 1681.63 1623.96 5576.60 6327.88埃及17.60 357.53 342.90 1412.25 513.90 1087.14 3896.33 5878.86土耳其44.85 368.05 576.03 1467.37 827.67 1114.74 3902.75 5404.37泰国0.16 22.37 238.79 1461.97 832.28 1005.41 3369.67 4788.19小岛国联盟19.67 268.44 860.73 1087.50 737.40 721.15 2469.05 2928.34阿根廷137.35 263.61 817.11 943.34 566.71 610.57 2072.36 2368.71阿尔及利亚 1.99 159.83 308.54 587.60 447.10 499.51 1757.17 2246.49象牙海岸0.00 62.95 29.54 243.90 26.68 271.39 994.01 1516.03叙利亚0.15 49.79 119.84 274.59 206.61 266.88 1010.53 1275.20智利52.34 104.11 216.68 368.97 221.36 253.26 871.53 1107.49葡萄牙46.13 167.25 183.88 348.49 230.93 173.42 563.08 791.31洪都拉斯0.00 20.36 13.59 112.47 20.26 100.25 365.51 564.75约旦0.00 19.57 32.74 64.97 63.48 76.68 296.52 361.51巴勒斯坦0.00 19.73 1.07 50.50 1.61 49.62 201.21 318.39克罗地亚18.83 89.65 154.19 159.90 88.49 77.91 243.41 309.36刚果0.00 13.30 5.82 55.93 6.40 51.26 193.08 301.34黎巴嫩0.35 22.65 49.28 91.31 62.56 61.08 214.53 277.38阿尔巴尼亚 1.96 24.05 42.31 84.63 11.98 53.81 168.69 274.93巴拿马0.01 12.21 22.05 60.74 22.24 48.00 172.86 249.51吉尔吉斯22.70 36.19 326.15 115.58 52.74 81.54 278.33 110.06斯威士兰0.00 3.48 2.47 19.27 2.72 17.15 60.17 94.88中国澳门0.00 0.71 3.12 9.22 6.63 7.26 25.30 32.74总和1109.85 16699.42 17307.09 52386.56 23237.71 36161.35 123125.38 186718.121015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降低国家或地区”, 这些国家或地区从2006年起尚有一定排放空间, 但如果继续保持它们2005年的排放水平, 则2006~2050年的排放总量将超过其排放空间, 故今后需要设法降低年排放量. 这些国家或地区共有33个, 总人口6.27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9.62%, 它们中既有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如韩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 也有发达国家, 如日本、挪威、以色列、瑞士等, 同时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第三类国家或地区(表3)可称之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 这些国家或地区如保持2005年的排放水平, 则到2050年, 其排放总量将小于排放空间, 但如果保持1996~2005年这十年间的CO2排放增长速率, 则排放总量将大于排放空间, 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需设法逐年降低排放增长速率. 第三类国家或地区共有63个, 人口共有23.02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35.34%, 它们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亦在其中.第四类国家(表4)可称之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 这些国家如果在2006~2050年期间, 继续保持1996~2005年的CO2排放增长速率, 其排放总量也不会超过它们的排放空间. 因此, 这些国家今后在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全球努力中, 主要任务应是尽量保持排放增长速率不增加. 这类国家共有80个, 其中包括最不发达国家联盟(49国, 除去图瓦卢)以及人口大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 共有人口26.57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40.78%.表4 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印度579.51 7023.15 2674.55 22290.28 4516.53 17047.24 60672.79 99262.87 最不发达联盟13.33 3603.86 454.64 12929.83 445.28 10954.56 41012.06 67587.06 巴西91.51 795.07 1116.24 3836.28 1198.13 2865.78 9992.53 15083.77 巴基斯坦0.46 597.57 215.99 2524.91 420.95 2319.02 8454.86 13258.98 菲律宾0.88 310.85 236.22 1488.77 288.73 1237.97 4522.96 7034.72 哥伦比亚18.54 175.29 315.18 892.97 259.41 681.58 2403.91 3560.62 肯尼亚0.00 80.14 37.59 492.95 36.10 501.30 1903.99 2904.69 摩洛哥 2.26 147.85 100.99 618.82 144.10 474.40 1631.00 2624.73 秘鲁18.69 133.66 165.59 538.90 113.98 421.04 1458.73 2254.07 加纳0.00 68.20 22.59 371.38 25.34 324.69 1205.27 1921.61 斯里兰卡0.00 136.52 31.83 479.50 33.74 312.18 1022.67 1885.30 伊拉克35.23 80.32 271.02 426.10 307.00 397.75 1497.35 1788.28 喀麦隆0.00 77.27 17.76 287.58 14.80 255.59 951.75 1539.64 危地马拉0.03 41.27 26.38 220.67 36.13 182.18 679.79 1061.36 厄瓜多尔 5.83 49.17 75.92 246.34 96.84 201.15 698.56 1016.61 津巴布韦25.54 27.54 66.56 223.93 65.84 206.18 701.71 1001.43 突尼斯0.39 59.04 57.22 209.75 78.88 157.53 540.46 830.28 玻利维亚0.58 57.08 28.62 170.98 35.12 134.90 491.09 789.72 萨尔瓦多0.00 34.68 15.08 139.55 22.28 100.71 356.63 594.21 巴拉圭0.00 21.43 8.97 101.70 15.87 86.59 315.77 500.65 尼加拉瓜0.01 17.06 14.32 99.33 14.04 82.86 292.18 463.06 哥斯达黎加0.00 12.60 15.54 73.48 22.51 63.17 231.43 342.62 乌拉圭0.45 39.68 50.36 104.54 21.16 55.42 177.89 305.56 纳米比亚0.00 11.14 0.00 31.91 6.14 29.91 108.04 174.84 塔吉克斯坦20.37 29.48 347.13 121.53 62.08 101.66 350.32 173.42 蒙古0.00 17.43 41.34 52.19 37.74 41.29 138.04 169.87 博茨瓦纳0.00 5.31 4.39 30.41 15.73 27.85 98.20 141.65 加蓬0.00 8.84 33.54 22.87 11.19 19.01 69.05 75.05 留尼汪岛0.00 4.87 4.14 16.82 8.59 11.84 41.99 62.78 瓜德罗普0.00 5.82 4.48 11.77 6.77 7.06 23.43 36.84 西撒哈拉0.00 0.25 0.84 3.59 0.96 5.16 23.53 30.72 马提尼克岛0.00 4.69 6.45 11.78 8.25 6.48 21.18 29.43 总和813.61 13677.13 6461.47 49071.41 8370.2139314.05 142089.16 228506.441016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5 2006~2050年各国排放预期第4节计算了各国的排放配额, 接下来需对各国2006~2050年可能发生的排放量作估计, 以获得全球总排放的预期.本文表1所列的“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中, 许多大国已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 因此, 易于模拟它们今后的逐年排放预期. 比如最近已在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提出到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 到2050年比2005年减少83%. 如果我们假定美国的减排是逐年均匀地完成, 则依据其2005年 1.58 GtC的排放量, 我们模拟得到美国2006~2050年的碳排放总量为 44.63 GtC(表5). 欧盟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比1990年减少30%, 到2050年则减少80%, 这样几个欧盟大国2006~2050年CO2排放预期将分别为: 德国 6.54 GtC, 英国 3.97 GtC, 法国2.59 GtC, 表1中16个欧盟国家的总排放预期为 20.69 GtC. 表1中的其他国家还没有提出减排目标, 因此作出它们今后的排放预期较为困难. 这些国家有三类: 一是6个油气净出口国, 二是4个前苏联国家, 三是3个伞形国家. 对油气净出口国来说, CO2减排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假定它们到2050年时, CO2排放量以2005年为基准均匀减少20%, 则这6个国家将总共排放9.21 GtC. 前苏联的4个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高, 但2005年的人均排放并不高, 估计它们今后会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 假定它们2006~2050年的排放为每人每年1.19 tC, 即该时段世界平均排放配额, 则这4个国家的排放预期将达到 3.48 GtC. 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这3个伞形国家, 其碳排放历史和现状与美国相似, 如果它们也采用美国的减排目标, 则2006~2050年, 3国的排放预期总共为18.62 GtC. 将表1所列国家2006~2050年排放预期加和, 得到的数值为96.63 GtC(表5).表5 表1所列国家2006~2050年排放预期国家2005年人均/tC·a−11996~2005年增长率/%2006~2050排放预期/MtC2006~2050人均预期/tC1900~2005人均累计/tC1900~2050人均累计预期/tC美国 5.26 1.06 44626.95 148.83 467.88 616.71德国 2.59 −0.56 6542.48 79.16 271.32 350.48英国 2.48 −0.06 3972.09 65.93 303.13 369.06俄罗斯 2.85 0.02 11615.31 80.69 164.00 244.69加拿大 4.55 2.39 4153.19 128.70 335.80 464.50澳大利亚 4.96 1.87 2850.00 140.32 260.62 400.94波兰 2.16 −1.30 2366.01 61.94 187.17 249.11比利时 2.69 −0.10 705.64 67.86 277.31 345.17乌克兰 1.90 −2.45 2512.46 53.55 153.20 206.75捷克 3.21 −0.03 955.02 93.70 246.72 340.42法国 1.69 0.60 2589.02 42.45 161.85 204.30哈萨克斯坦 3.25 1.35 1994.91 131.15 164.51 295.66斯洛伐克 1.86 −1.02 440.54 81.78 227.83 309.61荷兰 2.10 −0.79 958.99 58.73 181.12 239.85阿联酋8.23 13.10 1364.31 332.43 429.79 762.22丹麦 2.32 −1.23 344.03 63.51 197.77 261.28科威特9.46 6.45 1031.90 382.18 392.00 774.18卡塔尔17.08 4.90 549.28 690.05 737.78 1427.83白俄罗斯 1.76 0.05 524.52 53.55 149.26 202.81卢森堡 6.76 3.30 72.55 158.75 445.01 603.76沙特阿拉伯 4.41 5.15 4202.21 177.97 151.72 329.69爱沙尼亚 3.70 0.25 137.97 102.66 174.59 277.25文莱 4.30 2.44 64.96 173.70 495.88 669.58立陶宛 1.11 −1.13 270.38 78.94 140.46 219.40格鲁吉亚0.29 10.06 239.53 53.55 128.59 182.14奥地利 2.42 2.41 436.86 52.68 143.55 196.23拉脱维亚0.76 −3.37 187.81 81.59 137.27 218.86瑞典 1.46 0.79 347.14 38.41 142.99 181.40摩尔多瓦0.57 −2.44 207.61 53.55 133.56 187.11芬兰 2.77 0.67 361.67 68.94 131.28 200.221017。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国第一,占全球4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国第一,占全球4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国第一,占全球41%
巴黎的气候保护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

全球平均气温继续上升,只有采取严厉措施,才有可能将涨幅限制在1.5度。

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加。

根据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Davis的新计算,不能再运行任何排放二氧化碳生产运营,包含新建燃煤电厂。

如果目前的发电厂和设施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前继续运行,到2070年,发电厂和工业以及交通和家庭将继续排放658亿吨二氧化碳。

最大的份额是电力生产。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排量为270亿吨,占全球总排量的41%。

“自然”杂志所报道如果将目前正在规划或建造的发电厂和工厂计算在内,那么将继续造成全球范围大约846亿吨的二氧化碳。

为了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工业化前的气温基础上1.5°C,人类只能再排放大约420亿吨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但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除非排放量减少得更快,否则在2030年至2052年期间全球气温增长将会超过1.5°C。

各国双碳目标

各国双碳目标

各国双碳目标
以下是一些各国的双碳目标:
1. 中国:中国计划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净零排放。

同时,中国还设定了2030年的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

2. 美国:美国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净零排放。

美国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至52%,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更加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

3. 欧盟:欧盟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净零排放。

欧盟还设定了2030年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5%至60%。

同时,欧盟还设定了2020年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

4. 日本:日本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净零排放。

日本还设定了2030年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6%。

日本还计划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和大规模推广氢能等技术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5. 英国:英国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净零排放。

英国还设定了2030年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8%。

英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退出煤炭和汽油车,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6. 加拿大:加拿大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净零排放。

加拿大还设定了2030年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至45%。

加拿大还承诺到2025年将建立碳价格,并将碳排放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考虑因素。

这些双碳目标都是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长期目标,旨在实现净零排放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

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

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纷纷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实施了不同的执行标准。

本文将就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进行讨论。

1.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是全球最严格的减排目标制定者之一。

在欧盟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目前,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设定,到2050年,欧盟二氧化碳排放将比1990年减少80-95%。

为达成这一目标,欧盟于2005年颁布了排放交易体系(ETS),允许公司之间交换二氧化碳排放配额。

2.美国美国对地球气候变化提出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2005年的60%。

1990年是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准年。

从2022年起,美国将对所有运输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限制。

同时,政府鼓励各部门研究并使用新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

目前,中国正通过采用绿色发展策略、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等措施来实现目标。

截至2020年末,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已经降低了45.8%,减排成效显著。

二、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原因1.环保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各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2.保护人类健康二氧化碳排放会致使气候变暖,引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能够保护人民的健康,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节约能源二氧化碳减排意味着降低能源使用,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1.企业和工业区的影响二氧化碳减排标准限制了企业和工业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使得企业和工业区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鼓励创新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研究。

2.经济的影响二氧化碳减排标准对各国的经济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增加,从而推动市场价格上涨。

二氧化碳参考范围

二氧化碳参考范围

二氧化碳参考范围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也是空气的组分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浓度在0.03%-0.04%之间。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加,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二氧化碳在不同情况下的参考范围:
1. 正常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0.03%-0.04%
2. 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ppm):约为400ppm
3. 工业化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2018年数据):人均约10吨
4. 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2018年数据):人均约
5.5吨
5.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全球平均水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5年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考范围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
排放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也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排放量。

国际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国际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国际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以便准确评估和监测各国的碳排放情况。

本文将介绍这一公式,并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一、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碳排放量计算公式是通过对各个行业、各类能源的碳排放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碳排放量。

这个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将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耗转化为碳排放量,然后进行加总。

二、计算公式的具体步骤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各个行业和能源消耗的数据,包括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碳排放数据。

2. 转化能源消耗:将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耗转化为碳排放量,这一步需要根据不同能源的排放系数进行计算。

3. 加总计算:将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加总,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碳排放量。

三、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的意义和影响1. 监测环境状况:通过计算碳排放量,可以及时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状况,包括大气污染程度、温室气体排放等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指导政策制定: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排放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目标和措施。

3. 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结论:碳排放量计算公式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工具,它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通过准确计算和监测碳排放量,各国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共同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8期: 1009 ~ 1027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2050年大气CO 2浓度控制: 各国排放权计算丁仲礼①*, 段晓男②, 葛全胜③, 张志强④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北京 100864;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④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 * E-mail: zlding@收稿日期: 2009-07-27; 接受日期: 2009-07-2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YW-Q1-10)资助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 2浓度的国际谈判, 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 作者指出: 要实现控制大气CO 2浓度的长远目标, 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 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 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 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 2浓度控制在470 ppmv 的目标, 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 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 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 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 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 2005年前, 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 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 2价值20美元计), 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 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 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 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 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 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 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 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人均累计排放 排放配额1 引言在过去100年全球平均增温0.74℃的现实面前, 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1]的结论, 即有很大可能性, 这个增温主要是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 气候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人类社会系统观察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非常短, 加之科学界尚缺乏评估过去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将来变化趋势的可靠手段, 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有关全球变暖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原因的争论还将存在. 但是, 经过一部分掌握话语权人们的多年努力,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业已形成. 因此, 如何通过国际协调, 将大气温室气体控制在某个浓度水平之内, 必将成为今后全球政治、外交的重要议题, 任何大国都难以置身事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只有通过降低能源使用总量、调整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等方式才能实现, 它本质上是个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问题, 必然关系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 因而是个高度敏感、十分复杂的难题. 可以预计,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而形成的现有国际关系, 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责任分配上达成一致, 不通过一番激烈的博弈, 是难以实现的. 人们甚至有理由担忧: 即将开展的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为出发点的国际谈判, 有可能出现不同国家集团间推卸责任、互相指责的局面. 对此, 笔者认为: 要真正达到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当务之要是构建一个刚性的并由所有国家认可的国际责任体系, 并设计出如何履行此责任的路线图.迄今为止, 国际上不同研究者已提出一系列减排方案[1~6], 这些方案均可视之为某种形式的国际责任体系. 但分析这些方案后, 我们发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 从理论上讲, 责任应该源自权利, 但现有方案很少涉及权利问题, 这里所说的权利可明确理解为各国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限额加贸易”(cap and trade), 是达到减排的最佳途径. 据此, 则要有效控制大气CO2浓度, 应首先在国家间分配排放配额,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对配额作有效调节, 此配额即为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2) 现有方案大多提出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目标以及主要国家的减排责任, 但是大部分方案没有做出在此目标下人类还有多大CO2排放空间的定量估算, 也没有分析主要国家减排责任落实后, 能否真正达到浓度控制的目标. (3) 绝大部分方案都缺乏在国家间分配减排责任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根据2050年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 ppmv的目标, 计算每个国家的排放权, 即今后排放配额, 为2009年哥本哈根COP15/ MOP5 会议上的国际谈判提供定量依据. 同时, 我们通过估算世界各国今后的排放预期, 分析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2 470 ppmv CO2浓度目标在目前人类认知水平下, 设定在某个时间节点内, 应把大气CO2控制在哪个浓度内,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为它涉及到以下几个不确定性很大的因素: (1) 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 (2) 人类以及生态系统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 (3) 人类在此时期内能“容忍”多大幅度的增温; (4) 人类在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的能源总需求; (5) 各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结构改变预期; (6) 技术创新的速度以及先进技术扩散的速度.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2℃阈值”[1,7], 其实涉及到如何评价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 迄今为止, 科学界并不具备可靠手段, 来定量区分过去一个世纪来增温的人为效应与自然效应. 比如, 从1906年算起, 全球平均增温0.74℃, 在此期间, 大气CO2浓度增加了82 ppmv左右, 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了约60 ppmv CO2当量浓度, 而如果从1880年算起, CO2浓度增加值提高到89 ppmv左右, 但增温幅度反而只有0.6℃左右[1]. 显然, 分别将1880年与1906年作为起点, 利用过去数据评价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时, 得出的结论差别甚大. 虽然过去30年来, 人类在利用数值模式预测气候系统变化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但即使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的模拟结果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比如, 针对大气CO2浓度从280 ppmv增加一倍导致地表温度增加这个过程, 全球不同模式给出的结果为1~6℃[8], 结果非常分散.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CO2倍增后气温将上升2.5℃的预估, 只是多个模式模拟结果的平均值. 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一些研究者将“2℃阈值”与某个确定的大气CO2浓度严格对应起来的做法在科学上是缺少坚实依据的.尽管科学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否定温室效应本身的学者只是少数[9,10], 因此尽量控制温室气体浓度增长速率, 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当前的困难是对目标浓度做出理性选择, 这里所说的理性选择, 是指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事实: (1) 在可再生能源和1010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清洁能源成为主要能源之前, 人类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2) 发达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已非常之高, 但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 它们的排放量整体上还在增加, 证明CO2减排确为难事; (3) 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本国的脱贫和发展, 在今后数十年内, 如果得不到强有力的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援助, 化石能源的消费还会稳步增长. 因此, 如将目标浓度定得过低, 则非为理性选择. 本研究建议,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目标可设定为470 ppmv. 我们的考虑是: 2008年大气CO2浓度为385.57 ppmv, 如果在2050年前, 大气CO2浓度年均增长能控制在目前 2 ppmv的增速水平上, 则届时大气CO2浓度将达到470 ppmv左右. 考虑到2050年前后, 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加到91亿左右[11], 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均能源使用量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这个水平上, 应该是人类一个高标准的目标.3 2006~2050年全球排放空间计算在确定目标浓度以后, 我们就可计算出到2050年, 人类还可通过消费化石燃料, 向大气圈排放CO2的总量. 考虑到各类相关数据的易获得性, 本研究将2005年作为计算起点. 2005年, 大气CO2浓度为379.75 ppmv[12], 因此, 2006~2050年这45年间, 大气CO2浓度还可增加90.25 ppmv.首先, 应将浓度转换成质量. 根据大气密度, 1 ppmv浓度的CO2约为 1.52 ppm质量, 而大气总质量约为 5.12×1015 t[13]. 因此, 大气CO2浓度每增加 1 ppmv, 增加碳的质量约为 1.52×10−6×(12/44)× 5.12×1015 = 2.12×109 t (公式中, 12是C的原子量, 44是CO2的分子量, 12/44表示CO2中碳的含量), 即2.12 GtC. 这样, 增加90.25 ppmvCO2浓度, 即意味着大气圈将总共增加191.33 GtC.人类向大气圈排放CO2后, 一部分会被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吸收, 根据资料[14], 2000~2006年的平均吸收率为54%. 如果我们假定2050年前人为排放的CO2, 还按照这一速率吸收, 则排放空间可从191.33 GtC增加到415.93 GtC(191.33/0.46). 此为可供人类排放CO2的总量, 由化石燃料排放和土地利用排放两大部分组成. 根据CDIAC的资料[15], 过去50年来土地利用产生的CO2年排放量, 虽有一定的年际变化, 但变率不大, 基本处在 1.25~1.70 GtC之间, 1998~ 2007年的年均排放为1.48 GtC. 我们假定从2006年到2050年, 每年通过土地利用排放的CO2为1.50 GtC, 则45年内将总共排放67.50 GtC, 那么2006~ 2050年人类可通过化石燃料消费获得的CO2排放空间为348.43 GtC, 即为12775.77亿吨CO2.4今后排放空间分配如果国际社会今后选择2050年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 ppmv的目标(以下简称470 ppmv目标), 那么就必须考虑这348.43 GtC的排放空间, 如何在不同国家间分配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 《京都议定书》也已经确定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所以笔者相信, 只有依据“人均累计排放”来分配这一排放空间, 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 人均累计排放可定义为: 在一时段内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均逐年排放的总和, 在具体计算时, 它只须获知某国历年的人口总数和历年通过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CO2总量. “人均累计排放”由中国学者从巴西政府提出的“累计排放”[16]发展而来, 他们曾对一些大国的人均累计排放做过计算[17,18], 但没有包括全部国家以及没有考虑不同国家的逐年人口和排放量变化, 因此本文需做重新计算.本研究所用的各国CO2逐年排放数据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19], 该数据集覆盖1751~2005年, 由于1751~1899年大气CO2浓度仅增加约19 ppmv, 所以我们只用1900年以来的数据, 历年的国别人口数据来自两个数据集: 1900~1949年的人口数据来自Populstat网站[20](如果某国缺失某年数值, 则用多年平均值代替), 1950~2005年的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06年》[21]. 此外, 我们还采用了世界银行从1960年至今的国别GDP数据[22].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 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CO2排放权就是生存权与发展权, 在分配CO2排放空间上, 国际社会必须遵循人人平均原则. 下面, 我们用四张图, 来简要论证这个观点.图1将2005年人口超过30万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累计CO2排放量同2005年人均GDP作相关分析,1011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 2浓度控制累计区间为1900~2005年. 图1中共有76个数据点, 其中欧盟27国、最不发达49国联盟和小岛国联盟(38国)分别合成一个样点, 未加入欧盟的12个前苏联加盟国(其独立前的碳排放量远大于独立后)平均计算作为一个样点. 从图1可知, 一国的100多年人均CO 2累计排放量同该国目前的人均GDP 值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充分说明历史时期化石燃料的累计消费量同现今国民富裕程度有密切关系.图1 各国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与2005年人均GDP的关系图2为从1960年到2005年, 6个代表性国家人均累计CO 2排放量与人均GDP 逐年变化情况, 其中, 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法国为高度发达国家,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1960年时, 其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很高, 如美国为234.48 tC, 英国为177.17 tC, 加拿大为149.49 tC, 法国为73.56 tC, 而中国从1900年到2005年, 其人均累计排放量为24.14 tC, 大致相当美国或英国1900~1907年这8年的人均累计排放. 与此相对应, 中国截止到2005年, 人均GDP 值还远没达到发达国家在1960年已达到的水平. 日本虽然到1960年的人均累计排放只有22.31 tC, 但与其经济快速发展同步, 人均累计排放到2005年已增加了4.16倍. 显然, 图2和图1一样, 说明人均累计排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图3显示 5个发达国家从1900年以来, 逐年人均CO 2排放量的变化历史, 从中看出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任何发达国家, 都经历过某个人均CO 2排放高速增长期, 如美国1901~1910年的人均CO 2排放增长率平均为5.04%, 德国在1947~1957年为9.89%, 日本在1960~1970年竟高达11.98%; 第二个特点是发达国家都出现过人均CO 2排放高峰期, 如美国在1973年、英国在1971年、德国和法国在1979年分别达到人均排放高峰, 其后开始略有下降或基本保持不变. 这个高峰期后的下降, 可能同它们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一定联系. 总之, 任何大国从不发达到发达这一发展过程中, 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均CO 2排放高峰期, 此时期往往对应于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从图3同时可以看出, 即使过了人均排放高峰期, 要真正实现减排亦绝非易事, 比如日本从 1990年到2005年, 人均年排放量还保持了1%的增长. 还需指出的是, 美国在1900年时, 人均年排放量已达2.37 tC, 而英国此时竟高达3.24 tC.图2 6个大国人均累计排放增长与人均GDP 增长之间的关系图4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网上数据库[23], 比较了中国、印度、法国、德国及美国2006年的能源消费结构. 2006年, 工业(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能源消费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43.80%,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只占38.87%, 而当年美国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17.85%和57.51%. 从人均能源消费量看(以吨标准油/人计算), 2006年美国为5.19, 德国3.07, 法国2.84, 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只有0.91和0.33, 美国仅人均交通能源消费就达 2.13吨标准油, 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的2.34倍. 因此,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仅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差很远, 而且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差别很大. 这说明像中国这样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1012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8期图3 5个发达国家1900~2005年人均CO 2排放变化图4 2006年几个人口大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家, 其排放的CO 2主要是工业化过程的产物, 用于居民生活和交通的排放尚处在很低水平, 而发达国家则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他们的高人均CO 2排放同一些群体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这同时说明发达国家在减排上有巨大潜力, 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要达到减排的可能性非常小.以上四张图从不同角度说明, 今后国际社会协调控制大气CO 2浓度时, 采用人均累计排放这一指标分配各国今后排放配额, 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据此, 我们计算了1900~2050年, 世界人口大于30万的国家或地区(以2005年计)的排放配额. 此计算分1900~1949年、1950~1989年、1990~2005年和2006~2050年四个时段进行. 对已经发生了排放的前三个时段, 首先将某年全球排放的CO 2(来自化石燃料)量除以该年全球人口, 给出该年全球人均排放量, 某国的排放配额即为该国人口总数乘以全球人均排放量. 在一个时段内将每个国家每年排放配额相加, 再减去该国在该时段中发生的实际排放量, 就可算出每个国家在此时段的“排放盈余”或“排放赤字”. 2006~2050年的各国排放配额, 我们只按2005年的全球人口(65.15亿)计算, 并不考虑今后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率会不同这一因素. 在这45年中, 每年每人的排放配额为 1.19 tC (348.43×10÷65.15÷45), 或为4.36 tCO 2, 此数值乘上各国2005年人口, 便给出各国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将每个国家1900~2050年的配额减去其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 即得到2006~2050年的排放空间. 可以想见, 受人口多少和过去实际排放量的影响, 各国的今后排放空间差别非常大. 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 我们将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类, 分别列于表1~4.第一类国家(表1)可称之为“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 一共有30个, 主要为发达国家和产油大国, 如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 这些国家的人口共有9.28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14.25%. 必须指出: 根据人均累计CO 2排放指标, 这些国家今后不但没有排放空间, 而且已经超额排放, 并总共达88.59 GtC. 如美国1900~2050年的排放配额总共为31.63 GtC, 而它1900~1963年的排放即已达此值. 同样我们通过计算得出: 英国在1957年、德国在1969年、加拿大在1980年、澳大利亚在1990年、法国在1999年已用完其1900~2050年排放总配额.第二类国家或地区(表2)可称之为“排放总量需1013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表1 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美国21411.64 2832.75 41149.41 8023.79 23359.27 4736.02 16037.06 −54290.69 德国6207.24 1614.98 9993.13 2884.98 3657.56 1392.78 4420.59 −9544.61 英国6312.09 1091.79 6373.04 2077.90 2411.95 997.95 3222.16 −7707.27 俄罗斯1538.44 2346.38 13547.89 4938.34 6858.15 2517.73 7699.23 −4442.80 加拿大1116.67 233.10 3256.92 820.52 2049.15 511.64 1725.99 −3131.50 澳大利亚369.52 145.50 1612.41 486.21 1408.35 317.30 1086.27 −1355.00 波兰1141.46 621.93 3263.36 1245.97 1426.69 654.72 2042.89 −1266.00 比利时862.58 193.20 1168.20 360.89 444.25 173.05 556.13 −1191.77 乌克兰513.12 841.67 4861.94 1773.96 1781.75 847.46 2509.38 −1184.34 捷克571.43 243.72 1343.15 374.16 546.40 174.91 545.11 −1123.07 法国2243.46 965.23 3919.96 1915.33 1596.52 1001.91 3262.06 −615.41 哈萨克斯坦95.19 150.97 1363.14 486.19 735.20 265.83 813.55 −476.99 斯洛伐克186.09 79.07 625.40 173.18 183.84 91.36 288.12 −363.60 荷兰397.60 183.75 1150.31 492.24 617.46 267.34 873.29 −348.75 阿联酋0.00 2.17 211.51 22.79 394.56 49.34 219.50 −312.28 丹麦172.35 82.55 504.16 184.79 234.76 90.04 289.72 −264.16 科威特 2.89 1.69 200.19 35.48 246.05 36.43 144.41 −231.12 卡塔尔0.07 0.44 76.88 6.44 152.31 10.12 42.57 −169.69 白俄罗斯99.53 161.38 940.82 343.17 321.25 172.51 523.88 −160.65 卢森堡0.06 6.80 116.63 12.99 41.34 7.18 24.44 −106.61 沙特阿拉伯33.03 56.22 732.29 285.08 1259.95 335.82 1262.87 −85.28 爱沙尼亚14.44 21.78 142.50 51.85 81.21 24.26 71.88 −68.37 文莱8.87 0.80 33.30 5.51 24.35 5.37 20.00 −34.84 立陶宛37.23 55.97 329.10 119.62 82.38 60.82 183.18 −29.11 格鲁吉亚48.84 71.94 489.75 177.80 57.73 83.73 239.24 −23.62 奥地利303.79 163.77 471.83 279.45 271.26 137.36 443.49 −22.80 拉脱维亚30.94 49.75 244.74 89.24 49.54 41.82 123.12 −21.29 瑞典210.66 148.82 668.09 301.27 213.96 150.58 483.39 −8.65 摩尔多瓦38.14 61.31 376.82 135.68 68.78 71.94 207.36 −7.46 芬兰30.24 84.70 354.57 175.07 243.39 87.52 280.58 −0.34 总和43997.61 12514.13 99521.44 28279.89 50819.36 15314.84 49641.46 −88588.07表2 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伊朗35.28 310.01 939.87 1237.75 1374.04 1088.38 3712.94 3999.89 韩国33.11 450.47 749.74 1229.14 1670.21 779.72 2560.30 2566.57 意大利383.55 978.54 2593.61 2029.82 1827.27 981.46 3136.64 2322.02 西班牙251.31 565.71 1272.00 1298.90 1136.84 686.58 2321.06 2212.10 日本1074.41 1517.84 6380.23 4037.13 5071.86 2150.04 6840.49 2019.00 马来西亚7.31 98.18 192.98 436.85 529.98 373.95 1372.03 1550.75 委内瑞拉43.73 78.92 760.67 450.13 600.94 396.45 1429.42 949.58 朝鲜13.48 208.05 865.39 556.02 717.93 378.34 1263.09 808.71 罗马尼亚132.20 333.19 1267.25 773.49 468.74 382.27 1156.76 777.52 塞尔维亚25.38 109.83 308.46 315.01 187.54 170.63 527.52 601.60 南非399.42 201.09 1866.61 918.62 1584.70 734.49 2563.99 567.45 希腊14.66 153.08 325.03 340.08 363.33 183.33 593.68 567.14 中国香港0.07 20.62 111.87 156.48 147.24 109.40 377.44 404.76 乌兹别克斯坦87.03 126.85 1395.54 489.59 574.62 404.84 1422.31 386.40 波黑11.64 53.37 135.16 136.69 69.61 64.53 209.39 247.581014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续表2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匈牙利163.92 207.21 670.49 390.21 248.47 174.82 539.44 228.81瑞士105.19 98.58 336.54 227.18 179.15 122.37 397.07 224.32以色列0.44 23.55 162.18 115.27 238.52 96.96 357.92 192.56保加利亚34.42 135.20 574.18 318.63 221.56 140.06 414.24 177.97利比亚0.00 17.73 159.70 90.10 201.35 87.11 316.52 150.41马其顿 5.36 25.70 60.17 60.93 46.43 33.80 108.79 117.25斯洛文尼亚 6.45 30.33 63.23 64.86 59.14 33.60 106.92 106.89阿曼0.00 8.01 34.90 35.63 86.32 38.35 134.09 94.85新西兰59.38 33.64 162.22 106.64 121.25 64.13 219.13 80.70阿塞拜疆44.01 69.49 556.99 198.06 173.83 134.81 446.70 74.23爱尔兰61.04 85.92 203.75 119.08 163.68 63.86 221.59 61.98挪威94.72 67.01 238.09 146.36 156.80 75.53 248.11 47.40塞浦路斯0.00 8.36 20.48 22.70 25.32 12.94 44.71 42.91黑山 1.34 5.78 19.43 19.78 11.80 10.73 32.52 36.25马耳他0.00 5.96 8.02 12.04 11.00 6.53 21.55 27.07土库曼斯坦17.95 27.86 252.05 88.68 158.33 73.61 258.49 20.31亚美尼亚18.73 29.47 275.08 97.49 36.88 54.58 161.42 12.27冰岛0.05 2.57 15.54 7.81 9.02 4.68 15.83 6.29总和3125.58 6088.12 22977.45 16527.15 18473.7 10112.88 33532.1 21683.54表3 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中国489.28 11819.59 10283.94 32451.25 14938.58 21123.66 70223.81 109906.51印度尼西亚84.94 1445.63 584.56 4847.97 1174.73 3488.93 12090.83 20029.13尼日利亚8.11 480.18 335.79 2242.85 279.28 2000.07 7560.33 11660.26越南35.58 443.73 156.93 1712.61 213.74 1296.70 4547.72 7594.50墨西哥127.85 424.46 1599.04 2111.38 1681.63 1623.96 5576.60 6327.88埃及17.60 357.53 342.90 1412.25 513.90 1087.14 3896.33 5878.86土耳其44.85 368.05 576.03 1467.37 827.67 1114.74 3902.75 5404.37泰国0.16 22.37 238.79 1461.97 832.28 1005.41 3369.67 4788.19小岛国联盟19.67 268.44 860.73 1087.50 737.40 721.15 2469.05 2928.34阿根廷137.35 263.61 817.11 943.34 566.71 610.57 2072.36 2368.71阿尔及利亚 1.99 159.83 308.54 587.60 447.10 499.51 1757.17 2246.49象牙海岸0.00 62.95 29.54 243.90 26.68 271.39 994.01 1516.03叙利亚0.15 49.79 119.84 274.59 206.61 266.88 1010.53 1275.20智利52.34 104.11 216.68 368.97 221.36 253.26 871.53 1107.49葡萄牙46.13 167.25 183.88 348.49 230.93 173.42 563.08 791.31洪都拉斯0.00 20.36 13.59 112.47 20.26 100.25 365.51 564.75约旦0.00 19.57 32.74 64.97 63.48 76.68 296.52 361.51巴勒斯坦0.00 19.73 1.07 50.50 1.61 49.62 201.21 318.39克罗地亚18.83 89.65 154.19 159.90 88.49 77.91 243.41 309.36刚果0.00 13.30 5.82 55.93 6.40 51.26 193.08 301.34黎巴嫩0.35 22.65 49.28 91.31 62.56 61.08 214.53 277.38阿尔巴尼亚 1.96 24.05 42.31 84.63 11.98 53.81 168.69 274.93巴拿马0.01 12.21 22.05 60.74 22.24 48.00 172.86 249.51吉尔吉斯22.70 36.19 326.15 115.58 52.74 81.54 278.33 110.06斯威士兰0.00 3.48 2.47 19.27 2.72 17.15 60.17 94.88中国澳门0.00 0.71 3.12 9.22 6.63 7.26 25.30 32.74总和1109.85 16699.42 17307.09 52386.56 23237.71 36161.35 123125.38 186718.121015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降低国家或地区”, 这些国家或地区从2006年起尚有一定排放空间, 但如果继续保持它们2005年的排放水平, 则2006~2050年的排放总量将超过其排放空间, 故今后需要设法降低年排放量. 这些国家或地区共有33个, 总人口6.27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9.62%, 它们中既有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如韩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 也有发达国家, 如日本、挪威、以色列、瑞士等, 同时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第三类国家或地区(表3)可称之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 这些国家或地区如保持2005年的排放水平, 则到2050年, 其排放总量将小于排放空间, 但如果保持1996~2005年这十年间的CO2排放增长速率, 则排放总量将大于排放空间, 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需设法逐年降低排放增长速率. 第三类国家或地区共有63个, 人口共有23.02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35.34%, 它们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亦在其中.第四类国家(表4)可称之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 这些国家如果在2006~2050年期间, 继续保持1996~2005年的CO2排放增长速率, 其排放总量也不会超过它们的排放空间. 因此, 这些国家今后在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全球努力中, 主要任务应是尽量保持排放增长速率不增加. 这类国家共有80个, 其中包括最不发达国家联盟(49国, 除去图瓦卢)以及人口大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 共有人口26.57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40.78%.表4 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印度579.51 7023.15 2674.55 22290.28 4516.53 17047.24 60672.79 99262.87 最不发达联盟13.33 3603.86 454.64 12929.83 445.28 10954.56 41012.06 67587.06 巴西91.51 795.07 1116.24 3836.28 1198.13 2865.78 9992.53 15083.77 巴基斯坦0.46 597.57 215.99 2524.91 420.95 2319.02 8454.86 13258.98 菲律宾0.88 310.85 236.22 1488.77 288.73 1237.97 4522.96 7034.72 哥伦比亚18.54 175.29 315.18 892.97 259.41 681.58 2403.91 3560.62 肯尼亚0.00 80.14 37.59 492.95 36.10 501.30 1903.99 2904.69 摩洛哥 2.26 147.85 100.99 618.82 144.10 474.40 1631.00 2624.73 秘鲁18.69 133.66 165.59 538.90 113.98 421.04 1458.73 2254.07 加纳0.00 68.20 22.59 371.38 25.34 324.69 1205.27 1921.61 斯里兰卡0.00 136.52 31.83 479.50 33.74 312.18 1022.67 1885.30 伊拉克35.23 80.32 271.02 426.10 307.00 397.75 1497.35 1788.28 喀麦隆0.00 77.27 17.76 287.58 14.80 255.59 951.75 1539.64 危地马拉0.03 41.27 26.38 220.67 36.13 182.18 679.79 1061.36 厄瓜多尔 5.83 49.17 75.92 246.34 96.84 201.15 698.56 1016.61 津巴布韦25.54 27.54 66.56 223.93 65.84 206.18 701.71 1001.43 突尼斯0.39 59.04 57.22 209.75 78.88 157.53 540.46 830.28 玻利维亚0.58 57.08 28.62 170.98 35.12 134.90 491.09 789.72 萨尔瓦多0.00 34.68 15.08 139.55 22.28 100.71 356.63 594.21 巴拉圭0.00 21.43 8.97 101.70 15.87 86.59 315.77 500.65 尼加拉瓜0.01 17.06 14.32 99.33 14.04 82.86 292.18 463.06 哥斯达黎加0.00 12.60 15.54 73.48 22.51 63.17 231.43 342.62 乌拉圭0.45 39.68 50.36 104.54 21.16 55.42 177.89 305.56 纳米比亚0.00 11.14 0.00 31.91 6.14 29.91 108.04 174.84 塔吉克斯坦20.37 29.48 347.13 121.53 62.08 101.66 350.32 173.42 蒙古0.00 17.43 41.34 52.19 37.74 41.29 138.04 169.87 博茨瓦纳0.00 5.31 4.39 30.41 15.73 27.85 98.20 141.65 加蓬0.00 8.84 33.54 22.87 11.19 19.01 69.05 75.05 留尼汪岛0.00 4.87 4.14 16.82 8.59 11.84 41.99 62.78 瓜德罗普0.00 5.82 4.48 11.77 6.77 7.06 23.43 36.84 西撒哈拉0.00 0.25 0.84 3.59 0.96 5.16 23.53 30.72 马提尼克岛0.00 4.69 6.45 11.78 8.25 6.48 21.18 29.43 总和813.61 13677.13 6461.47 49071.41 8370.2139314.05 142089.16 228506.441016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5 2006~2050年各国排放预期第4节计算了各国的排放配额, 接下来需对各国2006~2050年可能发生的排放量作估计, 以获得全球总排放的预期.本文表1所列的“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中, 许多大国已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 因此, 易于模拟它们今后的逐年排放预期. 比如最近已在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提出到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 到2050年比2005年减少83%. 如果我们假定美国的减排是逐年均匀地完成, 则依据其2005年 1.58 GtC的排放量, 我们模拟得到美国2006~2050年的碳排放总量为 44.63 GtC(表5). 欧盟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比1990年减少30%, 到2050年则减少80%, 这样几个欧盟大国2006~2050年CO2排放预期将分别为: 德国 6.54 GtC, 英国 3.97 GtC, 法国2.59 GtC, 表1中16个欧盟国家的总排放预期为 20.69 GtC. 表1中的其他国家还没有提出减排目标, 因此作出它们今后的排放预期较为困难. 这些国家有三类: 一是6个油气净出口国, 二是4个前苏联国家, 三是3个伞形国家. 对油气净出口国来说, CO2减排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假定它们到2050年时, CO2排放量以2005年为基准均匀减少20%, 则这6个国家将总共排放9.21 GtC. 前苏联的4个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高, 但2005年的人均排放并不高, 估计它们今后会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 假定它们2006~2050年的排放为每人每年1.19 tC, 即该时段世界平均排放配额, 则这4个国家的排放预期将达到 3.48 GtC. 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这3个伞形国家, 其碳排放历史和现状与美国相似, 如果它们也采用美国的减排目标, 则2006~2050年, 3国的排放预期总共为18.62 GtC. 将表1所列国家2006~2050年排放预期加和, 得到的数值为96.63 GtC(表5).表5 表1所列国家2006~2050年排放预期国家2005年人均/tC·a−11996~2005年增长率/%2006~2050排放预期/MtC2006~2050人均预期/tC1900~2005人均累计/tC1900~2050人均累计预期/tC美国 5.26 1.06 44626.95 148.83 467.88 616.71德国 2.59 −0.56 6542.48 79.16 271.32 350.48英国 2.48 −0.06 3972.09 65.93 303.13 369.06俄罗斯 2.85 0.02 11615.31 80.69 164.00 244.69加拿大 4.55 2.39 4153.19 128.70 335.80 464.50澳大利亚 4.96 1.87 2850.00 140.32 260.62 400.94波兰 2.16 −1.30 2366.01 61.94 187.17 249.11比利时 2.69 −0.10 705.64 67.86 277.31 345.17乌克兰 1.90 −2.45 2512.46 53.55 153.20 206.75捷克 3.21 −0.03 955.02 93.70 246.72 340.42法国 1.69 0.60 2589.02 42.45 161.85 204.30哈萨克斯坦 3.25 1.35 1994.91 131.15 164.51 295.66斯洛伐克 1.86 −1.02 440.54 81.78 227.83 309.61荷兰 2.10 −0.79 958.99 58.73 181.12 239.85阿联酋8.23 13.10 1364.31 332.43 429.79 762.22丹麦 2.32 −1.23 344.03 63.51 197.77 261.28科威特9.46 6.45 1031.90 382.18 392.00 774.18卡塔尔17.08 4.90 549.28 690.05 737.78 1427.83白俄罗斯 1.76 0.05 524.52 53.55 149.26 202.81卢森堡 6.76 3.30 72.55 158.75 445.01 603.76沙特阿拉伯 4.41 5.15 4202.21 177.97 151.72 329.69爱沙尼亚 3.70 0.25 137.97 102.66 174.59 277.25文莱 4.30 2.44 64.96 173.70 495.88 669.58立陶宛 1.11 −1.13 270.38 78.94 140.46 219.40格鲁吉亚0.29 10.06 239.53 53.55 128.59 182.14奥地利 2.42 2.41 436.86 52.68 143.55 196.23拉脱维亚0.76 −3.37 187.81 81.59 137.27 218.86瑞典 1.46 0.79 347.14 38.41 142.99 181.40摩尔多瓦0.57 −2.44 207.61 53.55 133.56 187.11芬兰 2.77 0.67 361.67 68.94 131.28 200.221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