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皇帝世系图
夏王朝世系图
一、夏王朝世系图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
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不含羿与寒浞),鲧作为夏部族的首领被封在崇,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鲧子,鲧死后,禹受舜命继任治水的工作。
禹疏导河流,团结族人,将洪水治平。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
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
禹屡次击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
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逝。
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拥戴,反而拥戴禹的儿子启。
启: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
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
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甘之战正值夏朝建立初期,有扈氏、夏后启均不具备如此长途作战的条件,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
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
这两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
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最终被诛杀。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
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部落趁机西进。
历史- 党项西夏世系表 (1)
黨項西夏世系表
思泰(赤辭子) 唐開元九年( 721 年) 靜邊州都督
(乾暉子)
仁祐(思恭子) 早卒
彝超(仁福子) 後唐長興四年至清 泰二年( 933-935 年) 定難軍節度使
繼筠(光睿子) 宋太平興國三年至五 年( 978-980 年) 定難軍留後
徳旺(遵頊子) ( 1223-1226 年) 廟號 獻宗
仁顏(思忠子) 銀州防御使
繼遷(光子) ( 991-003 年) 廟號 太祖 謚號 神武皇帝
諒祚(元昊子) ( 1049-1068 年) 廟號 毅宗 謚號 昭英皇帝
仁孝(乾順子) ( 1140-1193 年) 廟號 仁宗 謚號 聖徳皇帝
遵頊(安全族子) ( 1211-1223 年) 廟號 神宗 謚號 英文皇帝
思忠(思恭弟) 唐中和元年卒 ( -881 年) 贈宥州刺史
光曮(彝景子) 銀州防御使
元昊(徳明子) ( 1032-1048 年) 廟號 景宗 謚號 武烈皇帝
乾順(秉常子) ( 1086-1139 年) 廟號 崇宗 謚號 聖文皇帝
安全(仁孝從子) ( 1206-1211 年) 廟號 襄宗 謚號 敬穆皇帝
繼捧(繼筠弟) 宋太平興國五年至景德 元年( 980-1004 年) 定難
彝景(仁顏子) 銀州防御使
徳明(繼遷子) ( 1003-1032 年) 廟號 太宗 謚號 光聖皇帝
秉常(諒祚子) ( 1068-1085 年) 廟號 惠宗 謚號 康靖皇帝
純祐(仁孝子) ( 1194-1206 年) 廟號 桓宗 謚號 昭簡皇帝
世系:拓跋赤辭 朝代:唐貞觀八年 (公元 634 年) 官爵:西戎州都督
乾暉(守寂孫) 唐貞元中 銀州刺史
世系表
世系表石器时代(大致):少典——黄帝(蚩尤)(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启——{太康{扃——胤甲{仲康(有穷后羿氏)——相(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孔甲——皋——敬——桀夏朝14世17帝,历史400余年(前2070——前160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国家商:汤——{太丁——太甲——{沃丁——{小甲{仲丁——祖已(中宗)——{沃甲——南庚{外丙{雍己{外壬{仲壬{太庚——{太戊——{河壇甲{祖辛——祖丁——小{孝己乙——武丁(高宗——{祖庚{廪辛{祖甲——{康丁——武乙——文丁——帝已——帝辛(纣)商朝历经400年,是奴隶时代的发展时期,青铜器发达,社会制度比较完善。
周:西周体系东周上动荡和变革在一起的唯一时代,后来的乱世与变化都没有逃出都没有逃出这一时期的成就秦汉西汉后来的中原大汉民族的政权。
新不怎么受到好评,反倒是以叛变者的状态出现在历史中。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大秦但没有继续对外扩张,只能做到守成,但是宦戚的内外之争造成国内的动荡与不平。
三国魏没有真正完成统一,只能作为分裂者之一。
蜀吴皇封,但是做到这一种的实力与他们前三代的奋斗分不开。
晋朝西晋靡的状态,西北的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以后民族融合有借鉴作用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十六国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闽南唐吴越荆南(南平)前蜀后蜀北汉楚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蒙古)明清(后金)附表一历年大事记附表二中有一部分主要诸侯国的兴亡。
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
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世系介绍●西夏【1038——1227】【李姓】【元昊仿汉制称皇帝至夏主遣使请降,历经九世十帝一百九十年。
西夏前期与辽、北宋鼎立,后期同金、南宋并存。
西夏历史可谓:三皇盛世,两后专权。
】●西夏世系表【1038-1227】一世二世三世四世01夏景宗李元昊─02夏毅宗李諒祚─03夏惠宗李秉常─04夏崇宗李乾順────┐【1038-1048】【1048-1067】【1067-1086】【1086-1139】┌───────────────────────────────────┤│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05夏仁宗李仁孝─06夏桓宗李純佑│【1139-1193】【1193-1206】├─越王李仁友──07夏襄宗李安全│【1206-121 1】└───□──────李彥宗───08夏神宗李遵頊┬09夏獻宗李德旺【1211-1223】│【1223-1226】└──清平郡王──10夏末帝李睍【1226-1227】【一】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在位16年【1032-1048】,年号【广运、天授、礼法、延作】。
1032年继承父亲帝位,1036年用离间计消弱吐蕃,控制河西走廊。
即为当年下达秃发令,穿耳带重环,不服者处死,创党项文字,1038年登基建西夏,1039年见宋仁宗软弱,南侵,历经四年停战议和。
又挑起辽夏战争,取得胜利后与辽议和,宋、辽、夏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其实一个凶暴的暴君,为防止外戚专权,实行“浚诛杀”政策,对皇太后的家族卫慕氏大加杀戮。
其又猜忌和多疑,中了宋朝离间计,杀掉了被宋恨之入骨的利仁荣和遇乞兄弟。
其荒淫无耻,他为太子纳娶没藏氏,又见没藏氏生得好,竟自纳为妃,称“新皇后”。
后来没藏氏为其生下一子,即李谅祚,李元昊更宠爱没蔵氏,封其兄没藏讹庞为国相,没藏氏兄妹阴险歹毒,想立李谅祚为太子,便策划废除原太子的阴谋。
原太子因李元昊将原为自己所纳为妻的没藏氏夺去,气愤难忍,结果被没藏氏兄妹以借刀杀人计利用,没藏讹庞假意帮助原太子发动政变,刺杀李元昊,原太子轻信,1048年元宵节李元昊与大臣们宴饮到深夜,回宫后,见原太子执剑挥来,鼻子被削掉,这时没藏讹庞预先埋伏的士兵,救出李元昊,将原太子乱刀砍死。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1(1)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上古——周)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共统治466年建都:安(今山西雯县)夏始于禹,终于桀,共17帝。
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
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
夏朝姒姓。
宗神夏禹姒文命(黄帝的玄孙)在位45年夏启姒启在位29年太康在位29年仲康在位13年相在位28年寒浞(亲信,篡权)在位40年少康在位21年杼在位17年槐在位44年芒在位18年泄在位21年不降在位59年扃在位21年胤甲(又名廑)在位21年孔甲在位31年皋在位11年发在位11年夏桀姒履癸在位52年商朝(约公元前1674—公元前1117年)共统治557年,历三十帝。
建都:朝歌,又名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庙号/谥号年号姓名在位商太祖汤子天乙 30年商代王太乙子以跌 1年商哀王外丙子胜 2年商懿王仲壬子庸 4年商太宗太甲子至 12年商昭王沃丁子绚 29年商宣王太庚子辩 25年商元王雍已子密 13年商中宗太戊子伷 75年商孝成王仲丁子庄 11年商思王外壬子发 15年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9年商穆王祖乙子藤 19年商桓王祖辛子旦 16年商僖王沃甲子逾 5年商庄王祖丁子新 9年商顷王南庚子更 6年商悼王阳甲子和 7年商世祖盘庚子旬 42年商章王小辛子颂 3年商惠王小乙子敛 10年商高宗武丁子昭 59年商后平王祖庚子跃 11年商世宗祖甲子载 33年商甲宗廪辛子先 4年商康祖庚丁子嚣 8年商武祖武乙子瞿 35年商匡王文丁子托 13年商德王帝乙子羡 21年商纣王帝辛子寿 30年周朝(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统治353年,历十二帝。
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周文王姬昌 50年(注:建国前在位)周武王姬发 14年(注:前7年在建国前)周成王姬诵 15年(周公姬旦摄政7年)周康王姬钊 25年周昭王姬瑕 23年周穆王姬满 55年周共王姬繄扈 23年周懿王姬囏 8年周孝王姬辟方 6年周夷王姬燮 8年周厉王姬胡 11年周宣王姬静 46年周幽王姬宫湼 10年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中央王朝。
其君主为姒姓,所统领的夏族曾是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原始部落,世代与黄河打交道,夏族的首领鲧gǔn曾因治河不成被舜处死。
后来鲧的儿子禹继承其父遗志,在对各地山川道路进行测绘的基础上采用疏导之法消除了水患,禹因此被舜确立为继承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灭掉了依靠禅让制度被确立为首领的益。
这样,“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传子的世袭制取代,作为一个王朝,夏在启确立了新兴的传子制度后应该才算真正建立。
夏代文字目前还未发现,但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划符号,刻划符号虽然是独立发挥作用的纪事符号,但其与早期文字颇有渊源,且紧随夏之后的商朝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字,所以夏代已有文字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据《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等古籍文献的记载,可清晰勾勒出夏王朝的君主世系和其发展脉络。
夏朝早期的历史是极其混乱的,经历了失国、对立和复国等一系列血腥复杂的争斗。
太康是夏启之子,与其父同属只知纵情享乐而不恤民事的昏聩之君,终落了个被后羿驱逐身死的凄凉下场。
后羿是有穷氏首领,尤善射箭,其在赶走太康后,“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举表明虽然夏王朝确立了新兴的传子制度,但古老的民主传统仍有其强大势力和影响力。
后羿代夏政后,不仅终日沉湎于狩猎娱乐,而且将政事尽皆委任给谄媚之徒寒浞zhuó。
寒浞以伪装善变为能事,将后羿杀而烹之后又霸占其妻室。
正当有穷氏上层发生激烈的权位更迭之际,太康之侄姒相联合同姓诸侯斟寻,开始恢复家族势力。
如此,立志重夺国政的夏后氏遭到了野心勃勃的寒浞的残酷镇压,姒相身死,而与之结盟的斟寻、斟灌两氏亦被剿灭。
寒浞似乎已经独掌天下,但隐患已然生根发芽。
夏后氏的姒相身死时,其身怀六甲的妻子缗从墙洞逃脱,并诞下少康。
少康身居有虞氏的纶地,以“一成田地(方圆三十里)和一旅民众(五百人)”广施德义,并积极谋划复国。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20201101094931)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秦——清)一、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随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梁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历代皇帝世系表秦(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历三帝,共统治15年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10 年)在位十二年秦二世胡亥(公园前209 年——公元前207 年)在位三年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西汉(公元前206 年——公元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214 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 年——公元前195 年)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 年——公元前188 年)在位七年汉高后吕雉(公元前187 年——公元前180 年)在位八年(注:吕雉挟汉少帝称制)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 年——公元前157 年)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前元、后元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 年)在位十六年年号:前元、中元、后元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 年——公元前87 年)在位五十四年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 年)在位十三年年号:始元、元凤、元平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 年——公元前49 年)在位二十五年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 年——公元前33 年)在位十六年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 年——公元前7 年)在位二十六年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 年——公元前1 年)在位六年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汉平帝刘衎(公元1 年——公元5 年)在位五年年号:元始汉孺子婴(公元6 年——公元8 年)在位三年年号:居摄、初始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 年)在位十四年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淮阳王刘玄(公元23 年——公元25 年)在位三年年号:更始东汉(公元25 年——公元220年)历十三帝,共统治196 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 年——公元57 年)在位三十三年年号:建武、建武中元汉明帝刘庄(公元58 年——公元75 年)在位十八年年号:永平汉章帝 刘炟(公元 76 年——公元 88 年) 在位 十三 年 年号:建初、元和、章和汉和帝 刘肇(公元 89 年——公元105 年)在位 十七 年年号:永元、元兴汉殇帝 刘隆(公元 106 年)在位 一年年号:延平汉安帝 刘祜(公元107 年— —公元 125 年)在位 十九 年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 延光汉顺帝 刘保(公元 126 年— —公元 144 年) 在位 十九 年年号: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汉冲帝 刘炳(公元 145 年)在位 年号:永嘉 汉质帝 刘缵(公元 146 年)在位 年号:本初年号: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汉灵帝 刘宏(公元 168 年——公元 189 年) 在位 二十二 年 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汉少帝 刘辩(公元 189 年)在位 一 年 年号:光熹汉献帝 刘协(公元 190 年——公元 220 年) 在位 三十一 年 年号:初平、兴平、建安三国•魏(公元 220年一一265年) 历五帝,共48年建都:许昌(今河南洛阳)在位 七 年(黄初) 在位十三年(太和、青龙、景初) 在位十五年(正始、嘉平)在位 七 年(正元、甘露) 在位 六 年(景元、咸熙) (注:曹奂又称常道乡公;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 为汉臣。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西夏王朝,1032-1227,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定都兴庆府,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
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
金朝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
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黄头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
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
唐中和元年(881年),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
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
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
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银川市)。
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王朝建立和,于宋辽以及蒙古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战争。
1048年,元昊被其长子宁令哥杀害。
此后西夏政局开始动荡。
西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西夏一度中兴,西夏国力达到全盛。
1193年,仁宗驾崩,西夏开始由盛转衰。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今人吴忠礼)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吴忠礼李彝兴(?-967年),北宋地方割据首领,原名李彝殷,党项族,拓跋思恭之族孙,李仁福之子,李彝超之弟。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卒,其弟李彝兴袭位,加定难军(治夏州)节度使。
后晋初,加同平章事,后又授契丹西南招讨使。
后汉初,加兼侍中。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李彝殷遣银州防御李光日严奉表入贺,为避宣祖(赵弘殷,赵匡胤之父)讳,改名为李彝兴,太祖非常高兴,嘉奖他为太尉。
北汉(即后汉)刘钧联络代(今山西省代县)北诸部攻打宋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李彝超遣部将李彝玉会同诸镇兵马,帮助宋军击退了刘钧。
后来,刘钧又数次遣使带着钱财联络李彝兴出兵帮助后汉攻打宋,李彝兴都没有接受。
李彝兴听说北汉兵常袭扰麟州,知中原需要马匹,于是遣使送给宋朝良马300匹。
宋太祖大喜,于是召来使者问道:“你们的元帅腰围有多少?”使者答:“彝兴腰腹相当大。
”太祖说:“你们元帅真是有福之人。
”于是遣使赠送玉带给李彝兴。
宋乾德五年(967年),李彝兴卒,宋太祖废朝三日,赠其太师,追封夏王。
李光睿(?-978年),又名李克睿。
宋乾德五年,李光睿权知州事。
不久,宋即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宋开宝五年(972年),李光睿听说宋太祖要解除诸将兵权,罢藩镇节度,感到不安全,立即遣使上表,请求入朝觐见皇上,以此试探虚实。
宋太祖下诏不许,以安定人心。
宋开宝七年(974年),李光睿以其族侄继迁善骑射、饶智数,授予其管内都知蕃落使。
次年,北汉遣使招诱李光睿共同攻宋,李光睿没有听从。
北汉遣兵万余渡河掠银州,李光睿抵御使之退却。
宋开宝九年(976年),李光睿率兵攻破北汉吴堡砦(今陕西省绥德西),斩首700级,获牛羊千余,俘获砦主侯欲献给宋,宋加封李光睿为检校太尉。
同年,宋太祖卒,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李光睿为避宋太宗名讳,改名为“克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光睿卒,宋太宗废朝二日,赠侍中。
李继筠(?-980年)。
历代君王世系表
历代君王世系表夏:(启以后)公元前2070--1600 共470年姒姓传14世17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商朝前17—11世纪前1600年—前1046年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
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554年周朝前11世纪前1046年—前256年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约历经800年。
西周前11世纪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
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
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5年)历经295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约历经549年春秋,公元前770--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
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楚国:(前432年—前223年)韩国:(前403年—前230年)燕国:(前332年—前222年)秦朝前256年—前206年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06共15年历3帝,嬴姓,建都咸阳汉包括西汉和东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共426年西汉前206年—公元25年共231年历17帝建都长安十六国五胡十六国304—439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西夏(党项拓跋部)皇帝或部落首领世系名录表
西夏1038年-1227年庙号谥号与城号汉名西夏名常用名称在位时间年号夏太祖(追尊)神武皇帝(夏景宗追尊)继迁─李继迁991年-1004年夏太宗(追尊) 光圣皇帝(夏景宗追尊)德明─李德明1004年-1031年夏景宗武烈皇帝(城号)风角城皇帝元昊嵬名曩霄李元昊1032年[注14]-1048年显道 1032年-1033年开运 1034年-1034年广运 1034年-1035年大庆 1036年-1037年天授礼法延祚 1038年-1048年夏毅宗昭英皇帝(城号)平城皇帝谅祚宁令两岔李谅祚1048年-1067年延嗣宁国 1049年-1049年天祐垂圣 1050年-1052年福圣承道 1053年-1056年奲都 1057年-1062年拱化 1063年-1068年夏惠宗康靖皇帝(城号)白城皇帝秉常─李秉常1067年-1086年乾道 1069年-1070年天赐礼盛国庆 1071年-1075年大安 1076年-1085年天安礼定 1086年-1086年夏崇宗圣文皇帝(城号)明城皇帝乾顺─李乾顺1086年-1139年天仪治平 1087年-1089年天祐民安 1090年-1098年永安 1099年-1101年贞观 1102年-1114年雍宁 1115年-1119年元德 1120年-1126年正德 1127年-1134年大德 1135年-1138年夏仁宗圣德皇帝(城号)珠城皇帝仁孝─李仁孝1139年-1193年大庆 1139年-1143年人庆 1144年-1148年天盛 1149年-1170年乾祐 1171年-1193年夏桓宗昭简皇帝(城号)护城皇帝纯祐─李纯祐1193年-1206年天庆 1194年-1205年夏襄宗敬穆皇帝安全─李安全1206年-1211年应天 1135年-1137年皇建 1206年-1209年夏神宗英文皇帝遵顼─李遵顼1211年-1223年光定 1210年-1210年夏献宗兴德皇帝德旺─李德旺1223年-1226年乾定 1223年-1225年夏末帝─睍─李睍1226年-1227年宝义 1226年-1227年附:。
《西夏十二帝画像》课件
04
西夏十二帝画像的象征意义和影响
画像所代表的西夏文化和历史
画像作为西夏历史的见证
通过描绘西夏十二帝的画像,展现了西夏王朝的历史变迁和文化 特色。
西夏文化的独特性
画像中融入了西夏特有的民族服饰、建筑风格和风俗习惯,反映了 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的再现
通过画像的细节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西夏王朝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环境。
画像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画像的完整性
防止画像受到损坏、污染和盗窃 等行为,确保画像的完整性和安
全性。
建立数字化档案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画像进行扫描 、拍摄和处理,建立数字化档案
,以便永久保存和传播。
推广宣传和教育
通过展览、出版物、网络等多种 渠道,向公众宣传画像的价值和 意义,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促
进画像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风格
该画像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唐宋绘画影响,同时又具有浓郁的西夏特色。画师们在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进行 了精心的探索和创新,使得画面既富有装饰性,又不失生动自然。该画像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非常成功,通过 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每位皇帝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画像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该画像作为西夏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通过对 该画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夏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历史价值
该画像作为历史人物的肖像画,为我们了解西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通过该画 像,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西夏皇帝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历史 上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该画像还为研究西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依据。
02
西夏十二帝画像的构图和色彩
西夏君主世系,传10帝189载,其中两者就占去108年
西夏君主世系,传10帝189载,其中两者就占去108年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一直追溯到唐代,经累次内迁,党项族最终落脚于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区域。
唐僖宗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功赐李姓,封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1.景宗李元昊1038年,李元昊建国称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同宋廷决裂。
此时的西夏早已兼并了以甘州为中心的回鹘政权和占据凉州的吐蕃政权,连下瓜州、沙州、肃州后,整个河西走廊均纳入西夏版图,可谓“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凭借黄河上游两岸富庶的银川平原及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凉地区,李元昊屡次争雄宋辽。
1044年宋夏庆历和议,北宋以“岁赐”银7.2万两、绢15.3万匹维护了大国体统,使西夏去帝号,并称臣奉正朔。
由此,宋辽夏鼎足之势形成。
晚年的李元昊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沉湎酒色,竟谋夺其子宁令哥之娇妻。
宁令哥冲冠一怒为红颜,加之佞臣挑唆便持戈弑君,其父元昊被削去鼻头,痛极血尽而亡。
下图(图1)——西夏简图2.毅宗李谅祚1048年,没藏讹庞杀太子宁令哥,拥立其外甥、出生仅11个月的李谅祚为帝。
1061年,没藏讹庞密谋弑君,然其儿媳梁氏告变,渐通世事的李谅祚遂在大将漫咩等支持下诛杀擅权跋扈之没藏讹庞。
后纳梁氏,立为后。
亲政的李谅祚尊汉礼以改蕃俗,求儒经以慕华化,皆元昊数十年草创经营所未能及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惠宗李秉常1067年,时年7岁的毅宗长子李秉常在父皇暴毙后登位,由其母梁氏摄政,梁氏之弟梁乙埋则擢升为国相辅政。
梁氏母党集团恢复蕃礼,以笼络党项贵族,且在惠宗亲政后,仍紧握政权,处处掣肘。
1080年,帝后决裂,李秉常遭囚禁,后虽复位,然其仍深处梁氏阴影而不得畅言抒志,终忧愤难耐而亡,仅26岁。
4.崇宗李乾顺1086年,幼龄即位(4岁),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西夏再次出现梁氏母党专权局面。
期间,梁氏推行穷兵黩武策略,频繁对宋用兵,以转嫁国内矛盾。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考录之辽代、西夏、西辽篇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考录之辽代、西夏、西辽篇辽代,916---1125,凡二百一十年,历九帝。
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16年,称帝。
918年,定都上京(今辽宁巴林右旗附近)。
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
983年,复称契丹。
1066年,再改为辽。
1125年,亡于金。
国域:东起日本海,北到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起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到天津、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带。
辽之先人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
时有奇首者,生于都菴山,迁至潢河(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之滨。
雅里,不知多少代后。
始称制,置百官。
毗牒,雅里之子。
頦须,毗牒之子。
耨里思,頦须之子,后被追为肃祖。
萨剌德,耨里思之子,后被追为懿祖。
匀德实,萨剌德之子,后被追为玄祖。
撒剌的,匀德实之子,后被追为德祖。
官职世居契丹遥辇氏离堇。
大圣大明神烈帝(神烈帝、大圣帝)太祖耶律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人,德祖之子,母萧氏。
唐天复元年(901),受新立契丹部落可汗痕德堇封为本部夷离堇。
天复三年,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占九郡。
进为于越、总知军国事。
唐天祐三年(906),可汗死,由群臣拥立为可汗。
907年正月,改元建国。
916年,称帝改元。
在位二十年(907---926)。
年号为神册七年(916十二月---922二月),天赞五年(922二月---926正月),天显一年(926二月---七月)。
病死时年五十五岁(872---926),葬于祖陵。
太祖萧后称制一年零四月(926七月---927十一月)。
孝武惠文帝(嗣圣帝、武帝)太宗耶律德光,字德谨,小字尧骨(一作耀庄济),太祖次子。
母淳钦皇后萧氏。
天赞元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太祖死,治祖陵,皇后摄政。
次年冬十一月,即帝位。
在位二十一年(927---947)。
年号为太祖天显二至十三年(927十一月---938十月),会同十年(938十一月---947正月),大同一年(947正月---八月)。
引用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7——西夏夏崇宗(李)乾顺
引用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7——西夏夏崇宗(李)乾顺(李)乾顺庙号崇宗谥号圣文皇帝陵墓显陵政权西夏在世 1083年 -1139年在位 1086年 -1139年年号天仪治平:1086年七月-1089年天祐民安:1090年 -1097年永安:1098年 -1100年贞观:1101年 -1113年雍宁:1114年 -1118年元德:1119年 -1127年三月正德:1127年四月-1134年大德:1135年 -1139年(1084—1139),名乾顺。
夏惠宗长子,梁氏生。
西夏皇帝。
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孙,十分钟爱,常亲自照顾。
天安礼定元年(1086)七月,太后和秉常先后去世,乾顺即帝位,年仅3岁,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
是年八月改元天仪治平。
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册封乾顺为夏国王。
天仪治平四年(1089)七月,辽朝也派遣使臣册封乾顺为夏国王。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其时出现了又一次梁氏母党势力专权的局面。
梁后与梁乙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门二后”的威势,对内扩大母党势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权;对秉常旧时亲信和老臣,都设事陷害,打击排挤。
为了缓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用不断地对宋朝的用兵,以转移国内危机。
从夏大安十一年(1085)到永安二年(1099)的13年时间内,夏对宋朝发动的大小战事达50余次,有的一年内达六七次以上。
元祜元年(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夏崇宗乾顺继位。
四年,宋夏再次议和。
六年,西夏攻宋熙河、兰岷、鄜延诸路与麟、府二州。
七年,攻环州,互有胜败。
绍圣三年(西夏天佑民安七年,1096年),乾顺因与宋划界争地未果,率号称50万军攻宋鄜延路连陷数寨。
四年,宋于沿边诸路要地增置50余寨,加强了防御,多次击败夏军的进攻,并乘胜出击,攻克夏洪(今陕西靖边南)、盐、宥等州地。
元符元年(西夏天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又于平夏城击败西夏号称40万大军的进攻,进取南牟会,建为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收复会州,攻取吐蕃青唐(今青海西宁)。
西夏王朝历史与天干地支纪年表
西夏王朝历史与天干地支纪年表(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历代君主:夏太祖 ( 李继迁 991-1004 ) 夏太宗 ( 李德明 1004-1031 ) 夏景宗 ( 李元昊1038-1048 ) 夏毅宗 ( 李谅祚 1048-1067 ) 夏惠宗 ( 李秉常 1067-1086 ) 夏崇宗 ( 李乾顺 1086-1139 ) 夏仁宗 ( 李仁孝 1139-1193 ) 夏桓宗 ( 李纯祐1193-1206 ) 夏襄宗( 李安全 1206-1211 ) 夏神宗 ( 李遵顼 1211-1223 ) 夏献宗 ( 李德旺 1223-1226 ) ?夏末主 ( 李睍 1226-1227 )注: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为追尊,并未实际统治。
西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西夏末主李睍保义二年公元 1227年丁亥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四年公元 1226年丙戌年西夏末主李睍保义元年公元 1226年丙戌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三年公元 1225年乙酉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二年公元 1224年甲申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元年公元 1223年癸未年西夏神宗李遵顼光定元年公元 1211年辛未年西夏襄宗李安全皇建二年公元 1211年辛未年西夏襄宗李安全皇建元年公元 1210年庚午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五年公元 1210年庚午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四年公元 1209年己巳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三年公元 1208年戊辰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二年公元 1207年丁卯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三年公元 1206年丙寅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元年公元 1206年丙寅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二年公元 1205年乙丑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一年公元 1204年甲子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年公元 1203年癸亥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九年公元 1202年壬戌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八年公元 1201年辛酉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七年公元 1200年庚申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六年公元 1199年己未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五年公元 1198年戊午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四年公元 1197年丁巳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三年公元 1196年丙辰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二年公元 1195年乙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五年公元 1194年甲寅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元年公元 1194年甲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四年公元 1193年癸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三年公元 1192年壬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二年公元 1191年辛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一年公元 1190年庚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年公元 1189年己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九年公元 1188年戊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八年公元 1187年丁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七年公元 1186年丙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六年公元 1185年乙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五年公元 1184年甲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四年公元 1183年癸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三年公元 1182年壬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二年公元 1181年辛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一年公元1180年庚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年公元 1179年己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九年公元 1178年戊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八年公元 1177年丁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七年公元 1176年丙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六年公元 1175年乙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五年公元 1174年甲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四年公元 1173年癸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三年公元 1172年壬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年公元1171年辛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元年公元 1170年庚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十二年公元 1170年庚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十一年公元 1169年己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十年公元 1168年戊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九年公元 1167年丁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八年公元 1166年丙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七年公元 1165年乙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六年公元 1164年甲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五年公元 1163年癸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四年公元 1162年壬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三年公元 1161年辛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二年公元1160年庚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一年公元 1159年己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年公元 1158年戊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九年公元 1157年丁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八年公元 1156年丙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七年公元 1155年乙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六年公元 1154年甲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五年公元 1153年癸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四年公元 1152年壬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三年公元1151年辛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年公元 1150年庚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元年公元 1149年己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六年公元 1149年己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五年公元1148年戊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四年公元 1147年丁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三年公元 1146年丙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二年公元 1145年乙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元年公元 1144年甲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五年公元 1144年甲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四年公元 1143年癸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三年公元 1142年壬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二年公元 1141年辛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六年公元1140年庚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元年公元 1140年庚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五年公元 1139年己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四年公元 1138年戊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三年公元 1137年丁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二年公元 1136年丙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元年公元 1135年乙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八年公元 1134年甲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七年公元 1133年癸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壬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五年公元 1131年辛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四年公元 1130年庚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三年公元 1129年己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二年公元 1128年戊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九年公元 1127年丁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元年公元 1127年丁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八年公元 1126年丙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七年公元 1125年乙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甲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五年公元 1123年癸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四年公元 1122年壬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三年公元 1121年辛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二年公元 1120年庚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元年公元 1119年己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五年公元 1118年戊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四年公元 1117年丁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三年公元 1116年丙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二年公元 1115年乙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一年公元 1114年甲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年公元 1113年癸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九年公元 1112年壬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八年公元 1111年辛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七年公元 1110年庚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六年公元 1109年己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五年公元 1108年戊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四年公元1107年丁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三年公元 1106年丙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二年公元 1105年乙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元年公元 1104年甲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三年公元 1103年癸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二年公元 1102年壬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元年公元 1101年辛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永安三年公元 1100年庚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永安二年公元 1099年己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戊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八年公元 1097年丁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七年公元 1096年丙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六年公元 1095年乙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五年公元 1094年甲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四年公元 1093年癸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三年公元 1092年壬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二年公元 1091年辛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元年公元 1090年庚午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安礼定元年公元 1086年丙寅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十一年公元 1085年乙丑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十年公元 1084年甲子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九年公元 1083年癸亥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八年公元1082年壬戌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七年公元 1081年辛酉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六年公元 1080年庚申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五年公元 1079年己未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四年公元 1078年戊午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三年公元 1077年丁巳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二年公元 1076年丙辰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元年公元 1075年乙卯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五年公元 1074年甲寅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四年公元 1073年癸丑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公元 1072年壬子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二年公元 1071年辛亥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公元 1070年庚戌年西夏惠宗李秉常乾道二年公元 1069年己酉年西夏惠宗李秉常乾道元年公元1068年戊申年西夏毅宗李谅祚拱化二年公元 1064年甲辰年西夏毅宗李谅祚拱化元年公元 1063年癸卯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七年公元1063年癸卯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六年公元 1062年壬寅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五年公元 1061年辛丑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四年公元 1060年庚子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三年公元 1059年己亥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二年公元 1058年戊戌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元年公元 1057年丁酉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三年公元 1055年乙未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二年公元 1054年甲午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元年公元 1053年癸巳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天佑垂圣元年三年公元 1052年壬辰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天佑垂圣元年二年公元 1051年辛卯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天佑垂圣元年元年公元 1050年庚寅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延嗣宁国二年公元 1050年庚寅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二年公元 1049年己丑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延嗣宁国元年公元 1049年己丑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公元 1048年戊子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 1047年丁亥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九年公元 1046年丙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八年公元 1045年乙酉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 1044年甲申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公元 1043年癸未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 1042年壬午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公元 1041年辛巳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公元 1040年庚辰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公元 1039年己卯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 1038年戊寅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三年公元 1036年丙子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二年公元 1035年乙亥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元年公元 1034年甲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三年公元 1034年甲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开运元年公元 1034年甲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二年公元 1033年癸酉年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元年公元 1032年壬申年编辑: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 TanXiaoPing资料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历史,汉典旧版万年历。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3——西夏概括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3——西夏概括西夏疆域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起源及建立李元昊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
这个时候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
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
自此在此定居。
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
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西夏陶艺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
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北魏鲜卑之后。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
”《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
”《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
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
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
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
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西夏-经济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
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