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学案(答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

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诗歌: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有“元夜”、“元夕”“灯节”等别称。

习俗: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

诗歌: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立春:公历2月3--5日

习俗: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习俗:寒食、扫墓。

诗歌: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忧心忡忡。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祭祖、寒食,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诗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的诗《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等风俗,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诗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月饼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诗歌:白居易的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又称“踏秋”。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

习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

诗歌: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冬 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来源: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喝腊八粥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附录:农历(正)一月的节日

1.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