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合集下载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2、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二.释题(学生对照注释了解) 作者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把王维的介绍交给学生完成,重点让学生知道其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

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积雨辋川庄作》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翻译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2.3 课文分析:分析诗文的结构,理解各个部分的关系。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想象辋川庄的景色。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样的景色产生情感。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评价学生的朗读、翻译和讨论表现。

4.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3 情感体验: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和分享。

评价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重点使用《积雨辋川庄作》一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王维的介绍。

提供相关的诗歌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意境。

2.诗歌的表现手法。

3.诗歌的背诵。

三、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的把握。

2.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介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积雨辋川庄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诗歌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实践活动1.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2.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感受到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积雨辋川庄作》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唐代田园诗的背景知识。

1.1.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和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1.2.2 学会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评价课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1.3.2 领会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1.3.3 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积雨辋川庄作》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意理解。

2.1.2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2.1.3 文学鉴赏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翻译。

2.2.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2.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诗人王维及唐代田园诗的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积雨辋川庄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句子节奏。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行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翻译。

3.3.2 分析诗的意境、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读作者的情感。

3.4 课堂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一、引言《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采用的是古词词牌“菩提偈”,是诗歌艺术中的佳作,因其优美的词句和抒情的意境,使得其流传至今。

在学习和欣赏《积雨辋川庄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古词词牌的构成,通过分析词牌和作者运用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手法等,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二、词牌介绍《积雨辋川庄作》选用的是“菩提偈”古词词牌。

早在南北朝时期,菩提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广泛流传。

唐代以后,菩提偈逐渐与其他曲子音词牌混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词牌。

菩提偈属于七绝词,每句七个字,每句都是双调,共四句,配以曲子演唱。

菩提偈的韵脚属于“上平声”,韵脚相同,平仄相对,多使用女性音乐演唱,格调清新优雅。

菩提偈以抒发人生哲理为主题,情感表达比较抑制,是表达内心深刻思考的一种文学形式。

三、词牌分析1.词牌韵律《积雨辋川庄作》以菩提偈为词牌,展现了菩提偈独特的优美韵律。

词牌中的上平声韵脚使得句子清新、流畅,意境深邃。

如“头陀禅师何在,无人问此妙事。

”中的“事”和“师”、“在”、“此”等,使词牌整体韵律更显优美动听。

2.词汇运用《积雨辋川庄作》运用了大量传统文学用语和典故,烘托出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使人感到孤独和思考的情感,同时也借用了传统典故和意象,使词汇更加生动形象。

3.句式《积雨辋川庄作》的句式多以对仗句式为主,使得整篇词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美感。

如“有诗人此地游,人世苦多情,叹息向瑶台,长夜思弥宁”,使整首词具有了互文性和韵律一致性。

四、教学活动设计1.了解菩提偈词牌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分析韵律、句式和词汇。

2.听唱《积雨辋川庄作》,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性和优美韵律,领略唐代文学的魅力。

3.分析《积雨辋川庄作》的词汇和表达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

4.让学生自己创作菩提偈古词,让他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构成,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二.释题作者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把王维的介绍交给学生完成,重点让学生知道其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

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

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

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

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掌握王维诗歌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领会诗中的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阐述《积雨辋川庄作》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积雨”、“辋川”、“庄园”等。

解读诗中的意境,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2.3 诗歌翻译提供诗歌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掌握王维诗歌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3.2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领会。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朗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和习题。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出《积雨辋川庄作》。

5.2 诗歌学习分组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5.3 诗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如何写出优美的词句?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如何写出优美的词句?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如何写出优美的词句?:1、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背景、主题和基本情节;2、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掌握写出优美的词句的方法和巧。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2、如何用语言表达清晰、生动、优美,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优美、生动。

四、教学准备:1、课件;2、小组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阅读《积雨辋川庄作》的全诗,了解其背景、主题和基本情节。

提问:它的主题是什么?它的基本情节是什么?2、学习让学生分组,自行讨论以下问题:①本诗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是什么?②本诗的语言风格、节奏和押韵形式有什么特点?③本诗中有哪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④本诗在大气、透彻的描述中体现出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讨论中得到的答案,整合归纳出本诗的语言风格、节奏和押韵形式,以及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作用。

同时,学生也可以归纳出写出优美的词句的方法和技巧。

3、练习教师在课件中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完成下列练习。

(1)说明“积雨辋川庄作”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命名。

(2)描述一下诗人眼中的世界,包括人、山、水等的情感和意象。

(3)分析“官军已退风声过,树影犹纷未入帘。

”这句话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举出其他的类似例子。

(4)分析用词的精准度,韵律、节奏和押韵形式的使用,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如何增强情感加深读者印象。

(5)诗歌中“幽邃七树散清阴,水阔漾葱波自赢。

”等等,这些描写手法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6)在自己的诗歌中,如何使用本文的技巧和方法,创作出优美的词句?4、总结完成以上练习之后,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学会如何分析一首诗歌和解读其中的深意以及运用修辞手法,写出生动、优美、流畅的诗歌,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六、教学反思:在教《积雨辋川庄作》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了这首诗歌的背景、主题和基本情节,分析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掌握了写出优美的词句的方法和技巧,并在练习当中深刻理解和实践了这些技巧。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教案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教案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以描写辋川庄园的美景为主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这首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主题表达。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将能够:1. 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意境;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2. 分析并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意象的多重寓意;2. 分析并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1. 阅读和熟悉《积雨辋川庄作》一诗;2. 准备白板、教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堂课所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以便过渡到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将《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呈现在屏幕上或手写在黑板上,供学生观看。

2. 鼓励学生阅读诗歌,理解其表面含义。

三、诗歌分析(20分钟)1. 针对《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读。

2. 分析诗歌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四、群体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或志愿者汇报讨论结果。

五、学生表演(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表演或朗诵。

2.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展示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六、思维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拓展性问题,以深入理解和鉴赏王维的作品。

2. 提出与王维的其他作品相关的问题,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积雨辋川庄作》的读后感,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积雨辋川庄作》创作的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3 重点词汇与句子解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辋川庄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4 课堂讲解3.5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课文,并对诗中的句子进行翻译。

3.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积雨辋川庄作》的感受或赏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积雨辋川庄作》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积雨辋川庄作》原文、注释和译文。

5.2 多媒体资源辋川庄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5.3 网络资源有关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网络资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辋川庄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6.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自主发现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6.3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积雨辋川庄为题材,以及这首诗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6.4 巩固记忆通过背诵和翻译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的诗意和主题。

1.1.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画艺术特色。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

1.2.3 培养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和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1.3.2 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体味人生哲理。

1.3.3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1.2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概况。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2.2.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2 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3 诗歌意象分析2.3.1 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山水、田园、雨雪等。

2.3.2 探讨意象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2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诗句。

3.2.2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3 合作探究3.3.1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艺术特色。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小结3.4.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4.2 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的表现,考察其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4.2.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2.2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及注释5.1.1 提供《积雨辋川庄作》原文及注释,方便学生查阅。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积雨辋川庄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时代;2.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内容和主题;3.分析《积雨辋川庄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积雨辋川庄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积雨辋川庄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诗鉴赏知识,并与本课要学的《积雨辋川庄作》进行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通过展示《积雨辋川庄作》的全文或选段,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意象和表现手法。

3.课文分析(30分钟)(2)了解内容和主题(3)分析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文学鉴赏与批评(30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通过阅读和分析《积雨辋川庄作》,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让学生根据对《积雨辋川庄作》的理解和鉴赏,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点,并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

5.拓展延伸(20分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积雨辋川庄作》所描绘的地方和历史背景,进一步拓展对该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6.课堂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积雨辋川庄作》的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意识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体会。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出发,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典故解析。

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技巧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积雨辋川庄作》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 运用所学,分析并欣赏其他古代诗歌。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辋川庄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与《积雨辋川庄作》进行对比分析,突显王维的诗特点。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2)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中展现的山水田园风光之美;(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字词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3. 写一篇关于《积雨辋川庄作》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积雨辋川庄作》的背诵情况;(2)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学生对诗中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文背诵、修辞手法分析等;(3)感悟文章评价:阅读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和体会。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2)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境界;(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解释和翻译问题,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成果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典诗歌。

6. 课后作业:(1)背诵《积雨辋川庄作》;(2)写一篇关于《积雨辋川庄作》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回顾《积雨辋川庄作》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风格;3.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美学特征。

2. 拓展学习:介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风格,分析其诗歌中的意境和审美追求。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理解鲁迅对现实主义的价值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2、赏析鲁迅文言文《积雨辋川庄作》的文学特点,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内涵。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

二、教学内容1、文学背景介绍:介绍鲁迅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以及文人雅士的士人文化。

2、《积雨辋川庄作》的赏析:从文学艺术、意象、主题、氛围等方面分析文本。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自主学习,鼓励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的观点。

3、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影像资料、音乐、艺术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思想。

四、教学策略1、与学生讲解鲁迅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以及文人雅士的士人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雨辋川庄作》。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解鲁迅对现实主义的价值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创造出一个欢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更容易地了解和习得文言文。

五、教学效果1、学生将了解到鲁迅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理解鲁迅对现实主义的价值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2、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写作的艺术特点,培养出强烈的文学鉴赏意识和审美感受,并从中汲取写作技巧。

3、通过课堂阅读文言文文本,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六、总结反思本次教案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及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预期目的。

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不同,需对学生有个别的辅导,提高教学制度。

此次教学中,也有一些学生在课程完成后表现不佳的情况,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本次文言文教学以鲁迅的《积雨辋川庄作》为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2)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境、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2. 分析诗中的意境、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欣赏诗题“积雨辋川庄作”,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题“积雨辋川庄作”;(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5. 背诵与欣赏(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美。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积雨辋川庄作》;(2)课后阅读相关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王维的其他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体会其诗歌风格;2. 延伸阅读:介绍唐代其他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等,拓展学生知识面。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在学习《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收获和感悟?2. 讨论: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作业和课后阅读情况的完成质量。

最新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优秀教学设计13篇

最新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优秀教学设计13篇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优秀教学设计13篇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优秀教学设计13篇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优秀教学设计(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晚年在辋川(陕西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尧山间)的“蓝田别墅”隐居。

那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

由高山俯视下去,川流环凑涟漪,好像车辆形状 (“辋”指的是车轮外周同辐条相连的圆框),因此叫做“辋川”。

辋川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素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誉。

诗画兼绝的王维曾作有《辋川图》(已失传),千余年来,《辋川图》已成为文人理想山川的卧游地,也是士大夫精神生活所向往的“神境”。

这首诗一作《秋归辋川庄作》,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前人推崇,说是在全唐七律中“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

全诗如一幅淡远雅致的水墨画,深具“静观自得”之禅意——“阴雨连绵,潮湿的林野上空,炊烟缓缓而起;女人家做好饭菜,提携上路,送给村东田头耕作的家人。

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田野上,白鹭翩翩起飞;蔚然深秀、静寂清幽的山林中,黄鹂婉转啼鸣。

山中静修,观木槿朝开暮谢;松下素食,采露葵不沾荤腥。

随缘任遇,与人争座不拘形迹;除绝机心,与世无争谁还猜忌?……”诗人首联勾勒田家生活:“空林”,空疏、静谧的树林;“烟火迟”,空气湿润而炊烟升得缓慢;“藜”,这里指蔬菜;“黍”,这里指饭食;“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音zī,初耕的田地,这里泛指田亩)。

诗人起笔即以淡远的水墨渲染大背景:疏林秋雨,空气湿润,炊烟也仿佛被凝滞而更显袅娜;蒸藜炊黍,送走田头,清润的空气中也似乎弥散着饭菜的清香和欢悦的笑语……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蒸、炊、饷”三个动词,洋溢出浓郁的田家生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方法目标:增强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教学重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王维概况(知人论世)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三、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自主赏析1、解题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学生自读(2分钟),扫清文字障碍,提出不懂读音。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解答。

3、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翻译理解这首诗。

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不理解之处,小组讨论。

疑难之处可以举手请教老师。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再次解答。

4、提问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的翻译内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评。

5、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黑板提示: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6、把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写田家生活。

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

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体现了田家生活的乐趣。

)――――人文景观(生活图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颔联写自然景色。

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田野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自然景观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有天壤之别,充满了闲情逸致。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诗人自谓。

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这里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板书:田家生活――自然景观――禅寂生活――用典明志闲散安逸――广漠苍茫――闲情逸致――淡泊名利怡然自乐幽深与世无争艺术手法:寓情于景、用典总结:王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绘画美),富有禅意,融情入景。

方法指导:抓住作者所选取的物象,一共有多少。

要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调。

抓住物象的色彩。

抓住物象的声音特征。

(动静结合)四、自主鉴赏王维《归嵩山作》,谈谈与《积雨辋川庄作》对比有何异同。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注释] 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去:行走。

闲闲:悠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注释] 相与:1、一起,共同。

2、结交,交往。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言外有意的。

(难点)(意象――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流水比喻愁之深之重。

“逝者如斯”用流水比喻时光一去不复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递:形容遥远。

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恬静淡泊。

板书:离去――途中――归来感情变化:安详闲适――凄清悲苦――恬静淡泊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总结:隐居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

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

全诗意境优美,不加雕琢,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旅夜书怀》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出示目标)二、交流讨论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3、领会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