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一课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国学第十一册第1课始皇出游始皇出游。

行至云梦,望祀虞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唐。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并海上,北至琅邪。

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遂并海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诗撷英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2课破釜沉舟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死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古诗撷英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3课高祖论功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使天下也。

国学——第一课 礼

国学——第一课 礼

元日早朝(节选)
(唐)王建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 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 【注释】 • ①皮: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 ②科:等级。 • 【译文】 •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 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规矩。”
• 【评析】 •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 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 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 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 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 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 值得肯定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八佾》
• 【译文】 •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 答:“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 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办丧事来 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 不如内心悲痛,哀悼死者。”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八佾》
• 【注释】 • ①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 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 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 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季氏是 正卿,只能用四佾。 • ②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 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 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 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国 学
第一单元
礼乐
第 1课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 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 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 科,古之道也。”《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 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国学-第1-16课

国学-第1-16课

第3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 (wù)恶(è)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 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 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 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 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 君子必诚其意。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 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南方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 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 而不流,强哉矫( 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第10课 君子之道
第8课 率性修道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 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 纣(zhòu)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经典诵读 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时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大学·经第一章》)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9.第九课:《论语》子罕篇10.第十课:《论语》乡党篇11.第十一课:《论语》先进篇12.第十二课:《论语》颜渊篇13.第十三课:《论语》子路篇14.第十四课:《论语》宪问篇15.第十五课:《论语》卫灵公篇16.第十六课:《论语》季氏篇三、总结正文:一、前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国学第九册1-16课涵盖了《论语》中的诸多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智慧。

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

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为政篇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八佾舞篇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论述,阐述了礼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爱的内涵和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

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名言。

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人生哲学,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家族史和先祖泰伯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家族观念的传承。

大学国学第一课教案及反思

大学国学第一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三纲八目”;(3)理解《大学》对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经典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三纲八目”的主要内容;3. 《大学》对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学》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大学》的作者曾子及其相关事迹,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成书背景。

3. 讲解“三纲八目”分别讲解“三纲”和“八目”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4. 分析《大学》对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通过举例说明《大学》在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方面的具体体现。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大学》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精神。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和核心思想,使学生了解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

2. 在讲解“三纲八目”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

5.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对《大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国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道德修养意识。

国学经典 第一课

国学经典  第一课
国 学



1、定义: 原指 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现指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2、分类: 1)按内容: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2)按学科: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 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3)按思想: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4)按《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
后唐庄宗李存勖,年轻时骁勇善战,从 未打过败仗。后来身为天子,统一了北方。 他千不该万不该,说了一句“伐善”的话。 他当着许多宿将的面说:“我是凭着我的十 根手指头,打下的天下。” 而没有赞谢他人 的努力。宿将们听了之后,非常泄气。再也 无人肯为他尽力作战。不出三年。即将辛苦 经营的天下失掉,死于兵变之中。
素材积累5:“大树将军”冯异

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冯异,善于带兵。 旁人无法统帅的部队,由他来带,风纪就可 以改善。他的长处,就在于不争功。冯异作 战时奋勇争先,论功时,诸将喋喋不休,他 独退倚在大树之下,笑看他们争吵。所以得 到一个“大树将军”的雅号。有功不争,才 能赢得众人的尊敬。
பைடு நூலகம்俎豆礼容
孔子在母亲颜 徵的教育下, 自幼好礼为儿 嬉戏,常演习 礼仪。
孔子的人生
(一)刻苦求学时期 (二)开始设教时期 (三)出仕鲁国时期 (四)周游列国时期 (五)删述六经时期 (3---30岁) (30--50岁) (50--55岁) (55--68岁) (68--73岁)
诵 读 经 典
素材积累4:好“伐善”的李存勖 (xù)
儒文化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 忠、孝、廉、耻、节
■孔子(前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祖先 因避难奔鲁,后定避鲁 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 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 侯。

二年级国学第1课《天地玄黄》教案

二年级国学第1课《天地玄黄》教案

第1课:天地玄黄(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是“昃”“闰”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

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

大家一起听一听好吗?二、学习诗文1.初读诗歌,疏通语句。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玄”、“盈”、“昃”、“辰”、“宿”、“闰”、“吕”的读音。

2.教师范读,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

3.古今对译,初步理解诗文。

学生看诗文,教师相机引导理解“玄”、“洪荒”、“盈”、“昃”、“辰”、“宿”的意思。

4.引导理解诗文中的自然现象,如提问:“天地玄黄”指天、地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说天是蓝色的?“腾云致雨,露结为霜”,云和雨,露和霜是什么关系?学生同桌、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5.再读诗文,齐读。

三、诵读诗文1.(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2.同桌对读。

3.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4.全班齐读。

第1课:天地玄黄(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天地玄黄》,“神奇汉字”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初步认识日、月等天体,理解“月”字形字义,理解象形字。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五年级国学第1课《道》教案

五年级国学第1课《道》教案

第1课:道(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道》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讲述第一单元的导语,简介《道与自然》。

补充:“人类的起源”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人说,世界起源于宇宙大爆炸;有人说,世界起源于地、水、火等物质。

而老子却认为,“道”才是宇宙的起源。

2.师:在《老子》的第一篇,他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观点。

让我们走进“道”,了解什么是“道”。

板书:道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道》。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2.重点指导:(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点出“有”和“无”之间的紧密关系。

(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点出“道”的玄妙,难以言说。

3.再次齐读全文,自由背诵。

4.全班赛背,齐背。

第1课:道(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汉字家族,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辵”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辶”的应用。

2.重点学习汉字“道”,并举出偏旁为“辶”的汉字,能说出其含义。

3.了解《龙场悟道》的中王阳明关于“道”的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辵”的字形演变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辶”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道》。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辵”,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国学 第一课

国学  第一课

流水浣纱在岸一端 如花容颜为谁眷恋 让我静静守候在那绽放华年 望梅柳拂天 看嫣红开遍 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 让我静静守候绽放华年 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 望梅柳拂天 看嫣红开遍 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 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 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
东施效颦
•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 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 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 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 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 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 个丑女子,名叫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 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 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 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 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 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 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 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 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 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 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 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第一课
同学们,听说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 女吗?她们都是谁?想不想听关于 她们的故事?
四大美女
西施
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君

小学六年级上册国学PPT 第一课 始皇出游

小学六年级上册国学PPT 第一课 始皇出游
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 (kē),渡/海渚(zhǔ)。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 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kuàijī),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shèng)/渡。并/海/上,北/至/琅邪(lángyá)。方士 /徐巿(fú)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 得,然/常为大鲛(jiāo)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 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 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jī)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 荣成山,弗见。至/之罘(fú),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史 记》)
统一六国
始皇出游
始皇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kē), 渡海渚(zhǔ)。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 渡。上会稽(kuàijī),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shèng)渡。并海上,北至琅邪(lángyá)。方士徐 巿(fú)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 然常为大鲛(jiāo)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 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 赍(jī)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fú),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史记》)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 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 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 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 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国学第一课

国学第一课

国学第一课一、龙生九子:囚牛:天生艺术家睚眦:战神传说嘲风:镇宅神兽蒲牢:声振寰宇的胆小鬼狻猊:温柔的狮子赑屃:亚历山大的青年狴犴:正义的守护神负屃:爱书法的文艺青年螭吻:称职的消防队员二、历史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2、三皇五帝:燧人、伏羲、神农。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古诗《将进酒》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四.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文丑、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三国九大悍将简介①吕布:特征值:帅兵刃:方天画戟座驾:赤兔马;相信不会有人对吕奉先排第一有什么异议。

温侯吕布虎牢关战三英,十八路诸侯如同草芥,一些成名多时的大将,在吕布的马前走不上三个照面就销声匿迹了。

辕门射戟,大将纪灵在他掌控中如同小孩般;还曾以一敌六大战曹操六员上将,全身而退。

(一些大家公认的事实就不再赘述)吕布在三国中杀法之悍勇无人能及!②关羽:特征值:武圣兵刃: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座驾:赤兔马;三十六路春秋刀法,出神入化,使刀的无人能出其之右,俗语说“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国学启蒙第一课:弟子规

国学启蒙第一课:弟子规

弟子规
一、孝悌忠信
(一)孝:孝顺父母,养育之恩,报之以孝。

(二)悌:悌恭兄弟,亲爱之情,报之以悌。

(三)忠:忠于君主,尊敬之心,报之以忠。

(四)信:信守约定,守信信义,报之以信。

二、节用知足
(一)节:节制食欲,戒除暴殄,报之以节。

(二)用:用其所长,勤俭持家,报之以用。

(三)知:知足常乐,满足自然,报之以知。

三、勤俭敬仁
(一)勤:勤于学习,勤奋刻苦,报之以勤。

(二)俭:俭朴守旧,节约节俭,报之以俭。

(三)敬:敬畏上帝,尊敬长辈,报之以敬。

(四)仁:仁慈待人,慈爱众生,报之以仁。

四、谨慎守正
(一)谨:谨慎小心,谨守礼仪,报之以谨。

(二)慎:慎重言行,慎独守己,报之以慎。

(三)守:守正不阿,守信守法,报之以守。

大学国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大学国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国学的热情。

3. 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国学的定义和内涵2. 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教学难点:1. 国学概念的准确理解2. 国学核心思想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国学有哪些了解?请分享你们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国学的定义和内涵a. 教师讲解国学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国学的核心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c.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a. 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发展脉络,如先秦诸子百家、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

b.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c.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辩论。

2.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国学,了解国学思想。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著名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

2. 撰写一篇关于国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国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让学生对国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进一步深入理解国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山东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

山东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

山东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1、第1课人性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原文,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东方决口就向东流,西方决口就向西流。

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一样。

”,译文:,孟子说:“水确实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难道也不一定向上流或者向下流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样。

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用手2、击,却能让水花飞溅高过额头;阻遏水势,却能让水倒流,使它漫上山冈。

飞溅和倒流,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让它变成这样的。

之所以能让人做坏事,道理也是这样。

”,原文,第2课心之四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原文,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中,无论是谁都会有惊惧同情的心情。

产生这种心情,不是为了结交3、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间博得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这个孩子的哭声。

,译文:,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人具有这“四端”,就好比具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译文,第3课牛山之术,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四年级国学第1课《本末终始》教案

四年级国学第1课《本末终始》教案

第1课:本末终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本末终始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三、教学重点:诵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二)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2.引导学生一句句跟读。

(三)学生齐读全文;(多读几遍)(四)学生背诵课文。

第1课:本末终始(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本末终始二、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两句的意思,感知课文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和脉络梳理;1.在词句的理解方面注意古今差别,进行古今转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课文内容,将“说一说”模块纳入其中。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指人天生的、内在的清明的德性。

这实际上关系到了《大学》“性命”的哲学观点,“明德”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内在的德性是好的,“明明德”解释为发扬内在的本性就好了。

2..全文只有三句话,但它的脉络并不好把握。

课文第一句话说的是大学的宗旨,第二句话说的是学习的心理过程,第三句话说的是方法上要确定重点。

(1)指出最后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2)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学习要确定重点,分清先后。

(3)“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句,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请学生尝试模仿这种结构来造句。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1.老师让学生明白“明明德”“亲民”“至善”就是“三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何谓智? • 智者,知道日常的 东西也。把平时生 活中的东西琢磨透 了,就叫智。 • 观一叶而知秋,道 不远人即为此。
• 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 验技能均靠言传身 教。那时的人纯真 朴素,没有那么多 花花肠子,故而真 实可靠。
国 学
导 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奥妙无穷,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 着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 炎黄子孙,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 雄和政治精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支柱。并以卓异的风格,独特的魅力, 风靡全世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 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
1,什么是国学
儒家“五常”
•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 “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 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 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 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 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 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 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 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 一点。在别人有难时 出手出头,能舍,帮 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 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 是非,在人家需要时,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 两下,即为义。
• 何谓礼? •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 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 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 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 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 在于曲。
2、继承国学的意义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宋)张载 •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 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 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 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 •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 “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 亡。 • “国学”高扬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以千年 的历史证实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 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的中国学术。 • 国学,是传统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 相融的文化精髓。
2、国学定义的由来
• 对于国学, 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明确 的界定。 • 普遍说法是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 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