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构成及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子的构成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分子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了解分子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
2. 提出问题:分子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做出自己的思考。
二、讲解1. 概念: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不同分子由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其中所含原子的种类、数量和空间排列方式。
3. 分子的分类:根据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分子可分为离子性分子、共价性分子和金属性分子。
三、实验1. 设计实验:将若干种物质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度和导电性,从而探究分子性质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步骤:将盐、糖、醋等物质依次溶解于水中,记录其溶解度和电导率的实验现象。
四、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讨论不同分子的性质表现在实验中的差异。
2. 总结:分子的性质包括溶解度、导电性等,这些性质受分子内原子种类、数量和化学键影响。
五、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六、作业1. 思考问题:为什么蜜蜂能够利用蜂蜜来制作蜂巢?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2. 作业:撰写一份小论文,介绍分子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性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主题: 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2. 理解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强度等3. 能够根据分子的性质预测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教学准备:1. 投影仪和幻灯片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关于化学反应的图片,并引入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单位,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分子的性质。
Step 2: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使用幻灯片展示分子的定义和组成,解释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然后通过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给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分子结构。
Step 3: 分子的质量讲解分子的质量,解释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并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Step 4: 分子的结构讨论分子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的影响,例如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三维形状等。
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的结构,并说明其性质和反应行为。
Step 5: 分子的强度讲解分子的强度,包括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说明这些相互作用力对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Step 6: 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分子,并展示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反应能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并评价分子的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Step 8: 延伸活动(optional)如果教学时间充裕,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或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教学评估:1. 分组活动中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的正确性和深度3.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2.知道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3.能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的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4.知道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导学提纲:(复习、思考)什么是共价键?什么是电负性?1.(复习、思考)举例说明什么是极性键?什么是非极性键?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2.(自学、讨论)什么是极性分子?什么是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3.(思考、讨论)根据课本P45图2-26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⑴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O2Cl2HCl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⑵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⑶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HCN H2O NH3BF3CH4CH3Cl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O NH3为极性分子4.(思考、讨论)举例说明只有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吗?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吗?如何理解“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这句话?5.(思考、讨论)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你总结出判断AB m型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的方法与规律?⑴化合价法⑵AB 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分子。
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6. (自学、思考)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什么是亲水基团?什么是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7.(自学、思考)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1.1 分子定义: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1.2 分子性质:1.2.1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1.2.2 分子不断运动。
1.2.3 分子之间有间隔。
1.2.4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第二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2.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性质:2.2.1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2.2 分子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2.2.3 分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
第三章:分子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2 分子结构:3.2.1 线性结构:如氧气(O2)、氮气(N2)。
3.2.2 三角形结构:如臭氧(O3)。
3.2.3 四面体结构:如甲烷(CH4)。
3.2.4 八面体结构:如二氧化碳(CO2)。
第四章:分子的性质与应用4.1 溶解性:分子间作用力与溶解性的关系。
4.2 沸点:分子间作用力与沸点的关系。
4.3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4.4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的熔点、沸点等。
第五章:实例分析与应用5.1 水的分子性质:H2O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2 氧气的分子性质: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3 二氧化碳的分子性质:C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4 有机物的分子性质:如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结构及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分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性质。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相态6.1 分子间作用力与固态:分子间作用力强,形态固定。
6.2 分子间作用力与液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流动性好。
6.3 分子间作用力与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弱,自由运动。
6.4 分子间作用力与等离子态:分子电离,带电粒子运动。
初中分子的性质说课教案
初中分子的性质说课教案一、说教材本节说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分子间的作用力。
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探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观察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积极地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提高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表现。
2.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意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推理探究,以达到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和掌握。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间的作用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并尝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课堂讲解:通过展示实验和图片,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内容包括:分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的表现等。
分子的性质 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形状、极性和化学键。
3. 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或教学板书,准备实验材料和示范实验。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提问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的。
探究(20分钟):1.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a. 解释分子的定义: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粒。
b. 示意图展示分子的组成,如H2O、CO2等。
c.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吗?为什么?2. 分子的形状:a. 解释分子的形状是由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决定的。
b.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分子形状的多样性,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c.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分子的极性:a. 解释分子的极性是由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引起的。
b. 示意图展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如H2O和CO2。
c.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分子的化学键:a. 解释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b. 通过示意图展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c.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对分子性质有何影响?拓展(10分钟):1. 布置分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分子形状、极性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了解分子的性质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很重要?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分子?它由什么组成?2. 分子的形状是如何决定的?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什么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请简要解释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答案 A8.欲提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A.酒精B.四氯化碳C.直馏汽油D.苯答案 A9.判断下列分子为手性分子的是()答案 B10.下列氯元素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A.HClO B.HClO2C.HClO3D.HClO4答案 D11.根据下列要求,各用电子式表示一实例:(1)只含有极性键并有一对孤对电子的分子;(2)只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的物质;(3)只含有极性共价键、常温下为液态的非极性分子。
答案(1)NH3或PH3(2)NaOH或NH4Cl (3)CCl4或CS212.乙醇(C2H5OH)和二甲醚(CH3OCH3)的化学组成均为C2H6O,但乙醇的沸点为78.5℃,而二甲醚的沸点为-23℃,为何原因?答案乙醇(C2H5OH)和二甲醚(CH3OCH3)的化学组成相同,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但乙醇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使分子间产生了较强的结合力,沸腾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能量去破坏分子间氢键,而二甲醚分子间没有氢键,所以乙醇的沸点比二甲醚的高。
13.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条经验规律是:含氧酸分子结构中含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多,该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亚磷酸H3PO3和亚砷酸H3AsO3分子式相似,但它们的酸性差别很大,H3PO3是中强酸,H3AsO3既有弱酸性又有弱碱性。
(1)H3PO3和H3AsO3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H3PO3和H3AsO3中分别加入浓盐酸,分析反应情况,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 H3PO3+2NaOH===Na2HPO3+2H2O ② H3AsO3+3NaOH===Na3AsO3+3H2O (2)H3PO3为中强酸,不与盐酸反应,H3AsO3[可写成As(OH)3]可与盐酸反应As(OH)3+3HCl===AsCl3+3H2O解析(1)已知H3PO3为中强酸,H3AsO3为弱酸,依据题给信息可知H3PO3中含1个非羟基氧原子,H3AsO3中不含非羟基氧原子。
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探究设计具体过程】:【学习目标展示】【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反馈练习】1、2【集体讨论】得出答案【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规律小结】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反馈练习】判断下列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PCl3、CCl4、CS2、SO2完成课本P45(思考与交流)【反馈练习】1、2、3【自主学习】自学教材P46 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解释三个问题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其在物质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描述常见分子的性质,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2. 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 分子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提出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 温故知新(10分钟)复习分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引导学生回忆分子是如何由原子组成的,并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理论讲解(15分钟)(1)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
a. 极性:通过介绍分子中不同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大小:解释分子的大小是由原子数目和原子间键长决定的,并给出常见分子的大小顺序。
c. 形状:介绍分子的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讨论分子形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a. 溶解性:通过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溶解性。
举例说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特点。
b. 表面张力:介绍表面张力是由分子间的吸引力引起的,且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水的植物毛细管上升现象和水滴的形状。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与讨论,加深对分子性质和作用的了解。
(1)练习:根据给出的分子结构,判断其极性、大小和形状,并解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讨论:就分子的性质和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5. 归纳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子性质和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6. 拓展应用(5分钟)通过实例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分子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液体表面张力的应用在纤维素的合成、药物的研发等方面。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结构;
2. 掌握分子的性质;
3. 能够用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1. 分子的定义和结构;
2. 分子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引入:请学生回顾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提出分子的概念。
2. 学习分子的定义和结构:通过课件展示或图解,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稳定性等。
4. 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5. 总结:总结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强化学生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课件或图解;
2. 化学实验器材。
六、教学反馈:
1. 让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分子的理解程度;
2.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补充分子的性质资料。
八、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引入、学习、实验验证和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第3课时教学目标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5、采用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重点、难点手性分子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教学过程[复习过渡]复习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并举出常见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氨和氯化氢易溶于水,这是为什么呢?[指导阅读]课本P52,让学生说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物质相互溶解有那些规律?[学生得出结论]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易溶于极性溶剂。
2、若存在氢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3、若溶质遇水能反应将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完成思考与交流[指导阅读]课本P53~54,了解什么叫手性异构体,什么叫手性分子,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设问]如何判断一个分子是手性分子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有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教师补充]我们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硝酸的酸性强于亚硝酸,这是为什么呢?[讲述]从表面上来看,对于同一种元素的含氧酸来说,该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这与他们的结构有关含氧酸的通式(HO)m RO 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导致R-O-H中的O原子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就容易电离出氢离子,即酸性越强。
如硫酸中n为2,亚硫酸中n为1,所以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
[巩固练习]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点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A 四氯化碳B乙醇 C 二硫化碳 D 苯2、根据“相似相溶”规律,你认为下列物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是()A 乙烯B 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氢气3、下列氯元素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A.HClOB. .HClO2C.HClO3 D.HClO4。
分子的性质说课
学法设计
学法分析: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水
平,要顺利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必 须提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 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 学生的成功,要及时表扬,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设计
•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复习回顾]: • 1.什么是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 影响? • 2.极性分子是不是一定有极性共价键? •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氢 键与范德华力和化学键有什么不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求实,合作,进取的优良品 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 通过揭示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
2、教法、学法析
教法设计:本节课的特点是信息多,逻辑推
理性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利 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总 结规律的能力。因此本节将按照“教师提 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的程序展开教学。
2.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环节一:从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感性
认识氢键的存在。
• [交流研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统计常见液体的 熔沸点,以及冰与水密度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 • [师生互动]:将几组同学答案进行整合分析,讨 论出正确的结论。 • [概括总结]:水的这些奇特的性质,都是由于水 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分子的性质
第二小节
说课内容 • 一、教材分析 • 二、目标分析 • 三、过程分析 • 四、效果分析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本节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 性质>第二课时。学生通过本章钱两节,学习了共价键和 分子的立体结构,本节教材就是在上述基础之上对分子的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行的深入探讨,本课时在本节内容中 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课时讲述了极性键和极性分 子,以及范德华力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本节继续学习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和溶解性,都将是顺理成章 的事。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极性、溶解性等。
3. 理解分子的性质与其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行为。
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作用。
2. 不同分子的性质及其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极性和溶解性的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行为。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白板和标记工具。
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示例。
3. 实验室用品(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观粒子。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1. 展示不同分子的模型或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大小、极性和溶解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10分钟):1. 综合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向学生解释分子的大小、极性和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强调分子的性质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拓展(15分钟):1. 提供更多的分子示例,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并预测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用途。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作业: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描述其分子的性质并解释其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
2. 要求学生预测某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并给出理由。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情况。
2.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3. 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问答题作为课堂测验,评估学生对于分子性质的掌握程度。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PPT
教材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一:共价键的归类
共 价
极性键:电子对发生 偏移
键
非极性键:电子对不 发生偏移
教材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二:电子对发生偏移的缘由
电负性不同,即原子对共用电子 对的吸引不同。
三:共价键的推断依据
1: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 共价键是非极性键 2: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 共价键是极性键
教材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四: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 不重合。
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 心重合。
教材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对
学习的概念一目了然,更能理解 和承受学习的内容,而且板书整 体比较简洁、大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承受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 考电子对为什么会发生偏移。
这时候提问,可以解释同学们 自己心中的疑心,比方,我怎么 知道电子对是否会发生偏移,有 没有什么简洁的方法进展推断呢?
三:深入探究
教材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电负性
的概念,并且给出共价键极性 的推断方法。最终,教师可以 适当的提问,检查学生的把握 状况。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用
最简洁的方法推断出键的极性, 而且学生也可以欣然承受。
四:创设情景
教材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期望
依据上述学习的内容创设一
个情景,让学生思考,分子是 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之分,如 何推断,让学生自己自书中找 到相应的答案。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一,了解分子的性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花香的传播、湿衣服的晾干等,引出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
接着介绍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等性质。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对分子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对于分子的性质缺乏系统的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能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教学难点(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生活实例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感受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活情境】生活中远远闻到妈妈炒菜的香气,远远闻到桂花的芬芳。
【提出问题】我们闻到的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一起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学习任务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演示】在讲台上喷一下香水。
【提出问题】后排的同学在空气中并没有看到香水,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气味呢?【师生共同总结】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多媒体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和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 3 万多年才能数完的信息。
【提出问题】由此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习任务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不仅老师可以闻到香水,后排的学生也能闻到,这是为什么呢?就像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香水的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
请大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实验】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学生回答】烧杯A中溶液仍为无色。
【教师实验】从烧杯A中取出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变红色。
【师生总结】浓氨水遇到酚酞能变红,而蒸馏水不可以。
【教师实验】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和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色,而烧杯B中的溶液颜色无变化。
分子的性质初中教案
分子的性质初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 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课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上万年才能数完。
2.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各种气味?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分子运动的例子,如放入衣柜的衣物上的香味能够扩散到整个衣柜,甚至外面也能够闻到。
3. 分子之间有间隔提出问题:为什么气体能被压缩?学生回答: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气体受到压力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从而使气体的体积减小。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的三条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同时,我们学会了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分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前启后,不仅与之前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分子的基本性质展开,包括分子的定义、组成、特点以及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掌握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力等知识,从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组成及特点。
2. 掌握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包括吸引力、排斥力等。
3. 能够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分子的定义、组成及特点。
2.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3. 分子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难点1.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理解。
2. 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同时针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分子的性质。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分子性质的相关知识。
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间距离不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主寻找答案。
(二)问答法问答法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方法。
我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予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①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②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③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
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
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
如:CO2、BF3、CCl4。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
如:HCl、NH3、H2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一般规律: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
如:HCl、HF、HBr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性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5、采用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手性分子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教学过程
[复习过渡]
复习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并举出常见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氨和氯化氢易溶于水,这是为什么呢?
[指导阅读]
课本P52,让学生说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物质相互溶解有那些规律?
[学生得出结论]
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易溶于极性溶剂。
2、若存在氢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3、若溶质遇水能反应将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完成思考与交流
[指导阅读]
课本P53~54,了解什么叫手性异构体,什么叫手性分子,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设问]
如何判断一个分子是手性分子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教师补充]
我们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
[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硝酸的酸性强于亚硝酸,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
从表面上来看,对于同一种元素的含氧酸来说,该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这与他们的结构有关
含氧酸的通式(HO)m RO 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导致R-O-H中的O原子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就容易电离出氢离子,即酸性越强。
如硫酸中n为2,亚硫酸中n为1,所以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