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教案 刘锦锦
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并复述“前前后后”这个成语的含义;2.学习并掌握成语“前前后后”在句子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成语“前前后后”的理解;2.成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观看一段视频,引出成语“前前后后”的主题;2.讲解成语的含义及在句子中的运用;3.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生了很多转变和变化。
引出“前前后后”的主题。
2.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前前后后”这个成语的含义。
“前前后后”指的是事情经历了一番变化或者经历了很多步骤之后,才得到了目标的结果。
3.例句给学生呈现几个包含“前前后后”的例句,并解释每个例句中的成语的含义。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编写一个包含“前前后后”的小故事,并将故事进行表演或者演示给其他小组。
5.展示和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其编写的小故事,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改进意见或者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与“前前后后”相关的问题。
6.小结和巩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再次复述“前前后后”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成语的运用。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学习成语“前前后后”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资源1.视频资源:讲解成语“前前后后”相关的视频。
2.图片资源:展示成语的图片。
3.例句资源:提供包含“前前后后”的例句。
六、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成语“前前后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作业的评价来收集学生的成果。
七、教学延伸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研究人员来进行讲座,深入探究成语的来源、演变和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合作探究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成语“前前后后”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给出的物体,绘画、拼贴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热爱生活,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否完全理解前前后后的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各种具有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作品、绘画工具等。
学生准备:水彩笔、彩纸、剪刀、胶棒、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找自己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回答。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发现好吗?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板书)二、讲授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德州禹城吗?老师就来自禹城,下面就让老师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欣赏一下禹城的美丽景色。
出示禹城的景物图片师: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师引导:前面的事物离我们近,后面的离我们远;前大后小,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让学生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样的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具有前前后后关系的事物,你能举例说明吗?(例:道路两旁的树、路灯、海面上的小船、道路上的车辆等)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指名回答。
3、游戏——排排坐教师出示教具,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人物的大小进行粘贴,看看同学们能否表现出人物的前后关系。
(渗透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过渡语:除了这种将物体逐渐缩小尺寸来表先前后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4、播放课件图片——热气球师:图片中有几个热气球?它们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也能产生前后关系。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前’、‘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前后后》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前”、“后”两个方向词的含义;
(2)学会运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够根据方向词“前”、“后”进行空间定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交流、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互动游戏,提高学生运用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1)理解并区分“前”、“后”两个方向词;
(2)在实际场景中灵活运用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3)克服空间认知困难,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前”、“后”的区别,如“前”是面向方向,而“后”是背对方向;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描述物体位置,如“在公园里,滑梯在沙坑前面,秋千在长椅后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前前后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描述物体位置的情况?”例如,告诉朋友如何找到你的座位。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空间方向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前”、“后”这两个方向词的基本概念。它们是我们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重要词汇。“前”指的是面向的方向,而“后”则是背对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方向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寻找物体。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前后遮挡的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图形和颜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处理前后关系时,往往容易忽略遮挡关系,使得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前后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前后遮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关系进行绘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关系的理解。
2.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绘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掌握前后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图形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实践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图形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图形和图片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遮挡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的前后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前后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画笔和画纸描绘出这个实例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前后关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有关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关系在绘画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秋 )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提高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如遮挡、大小变化等。
2. 透视原理的介绍:简单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绘画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绘制一幅表达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想象,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透视原理,使画作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PPT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画纸、铅笔、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表达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展示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和想象,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 2. 透视原理的介绍- 3. 绘画实践作业设计- 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选择一个场景进行绘画,要求表现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掌握透视原理,提高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细节:透视原理的介绍与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透视原理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对于学生理解和表达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至关重要。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前前后后》的第4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线条和形状,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表现物体的空间感。
教学内容包括: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2.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4.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能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表现;2. 线条和形状的运用;3. 空间感的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展示优秀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前后关系表现手法。
3. 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用线条和形状,描绘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4. 创作指导: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5. 学生创作: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1. 第4课前前后后2. 教学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表现手法、绘画技巧3.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4. 教学难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表现,线条和形状的运用,空间感的把握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学习、练习、创作指导、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绘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前后干系的观点,能够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表现前后干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空间方位与前后干系的干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认识,提高观察、想象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前后干系的观点和表现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准确表现空间中的前后干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图片资料、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2. 学生准备:彩色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美术用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欣赏各式各样的镜子,通过镜子成像的原理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欣赏图片,感受镜子的不同美感。
3. 教师介绍镜子相关的知识,揭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讲授新课1. 教师出示两面镜子,请学生观察后会发现什么?通过镜子成像的原理引出透视的观点。
2. 透视的分类:单眼透视、双眼透视。
3. 介绍单眼透视、双眼透视的观点和特点。
4. 观察图片,了解单眼透视、双眼透视中物体与视线的距离对视觉的影响。
5. 示范镜框的制作方法(剪纸拼贴法)。
6.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7. 作品展示,学生评判、交流作品内容。
(三)拓展延伸1. 欣赏同砚的作品,感受不同的空间感。
2. 欣赏大师作品,如梵高的《星空》,通过画中的效果感受画面中的前前后后。
3. 学生动手创作一幅前前后后的画,表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干系。
4.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评判。
(四)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安置课后制作镜框的作业,供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作品。
3. 提醒学生将教室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平时生活中,如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前前后后干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分辨出前后干系,并能够用绘画语言表达这一观点。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的概念及运用-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 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 学具:绘画纸、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分析:通过视频或图片,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的概念- 观察、分析、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于《前前后后》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前前后后”概念的图片,如排列成一列的玩偶、重叠的书籍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照片(如跳远的连续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前后后”的视觉表现。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分析并认识《前前后后》中的构图、色彩、形态等元素;3.练习运用素描手法,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辨别《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学生能够分析铅笔素描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构图、色彩和形态元素;3.学生能够运用素描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准备1.铅笔、橡皮、铅笔刀等绘图工具;2.相关课程PPT或电子板书;3.《前前后后》相关素材图片或书籍。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通过PPT或电子板书,介绍艺术家何绍基和他的画作《前前后后》。
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画作中的色彩、形态和构图。
第二步:分析画作要素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画作中的元素和手法,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例如: - 挖空的形态元素; - 夸张而抽象的形态; - 强烈的色彩对比;- 铅笔素描的元素等。
第三步:素描练习让学生通过铅笔素描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先让学生练习画出《前前后后》中出现过的形态元素,鼓励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何绍基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图片作为参考。
第四步:进行画作创作让学生在素描练习的基础上,以何绍基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创作自己的画作。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元素作为创作的对象。
教学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还可以练习基本的素描技能,并学习到了夸张形态和强烈色彩对比的表现手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何绍基的艺术作品《前前后后》,并通过素描的方式进行了练习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故事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3. 教学内容:导入、基本概念、实践操作、作品欣赏、总结与反思。
4.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学生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设计。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家以不同形式和视角表达主题的方法。
2.理解不同颜色和形状所带来的情感和兴奋。
3.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如何运用绘画进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如何对不同颜色和形状进行情感表达。
2.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主题。
教学准备1.艺术书籍或艺术卡片。
2.彩色铅笔和绘画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猜测作品背后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讨论艺术家为何使用特定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
提出问题1.什么颜色和形状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2.什么颜色和形状最适合表达你选择的主题?3.你如何使用这些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阐释新知识1.向学生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通过绘画技巧和颜色的混合,使学生能够掌握表达情感的技巧,并成功表达自己的主题。
巩固学习1.让学生在绘画纸上画出一个场景或主题,要求运用所学习的绘画技巧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猜测主题和表达方式。
结束上课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在家里继续练习和探索艺术。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学思考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2.如何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氛围。
《前前后后》面试试讲教案—美术(三上)
《前前后后》面试试讲教案—美术(三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美版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
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绘画中前后的表现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和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和透视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画纸、画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前后关系?他们是怎样表现出这种关系的?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和透视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剖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绘画中的前后关系、透视知识、物体空间关系的表现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关系的绘画作品。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透视知识,选择一个场景进行绘画,要求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教材章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材中的第68页,主要包括绘画中的前后关系、透视知识和物体空间关系的表现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近大远小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空间美的感受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遮挡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地安排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如排队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森林中的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是如何分辨出哪些物体在前,哪些物体在后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知识讲解(7 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遮挡关系的图片,向学生讲解遮挡法是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前面的物体挡住了后面的物体,后面的物体就会被部分遮挡。
(2)展示一些体现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图片,如道路、铁轨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大小变化。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3、教师示范(5 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先画出一个前面的物体,如一个较大的水果,然后再画出后面被遮挡的部分水果,强调遮挡部分的线条处理。
接着,教师再示范一幅体现近大远小规律的画面,如一排逐渐远去的房子,注意房子大小和间距的变化。
4、学生练习(15 分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或近大远小法,创作一幅简单的有前后关系的画面。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课程目标
1.了解“前后”概念;
2.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介绍“前后”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汇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前后的概念;
4.分享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分享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彩色粉笔、橡皮擦、纸张;
2.多幅图片,展现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3.画笔、颜料盘、水杯、画纸。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新课
1.老师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前后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让学生知道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第二步:授课
1.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黑板画图,向学生展示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绘画
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前后不同的构图;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画的作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3.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
第四步:展示作品
1.让学生欣赏对方画出前后的构图;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中,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中的绘画活动。
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前后”的概念。
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他们可以描述他们绘画中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多个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位置、大小、遮挡等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具有前后关系的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其前后关系的表现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绘画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复杂的场景,并要求表现出丰富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本文共计1800字。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因素的综合运用。
针对音乐教育这一专业领域,本文将以《前前后后》为例,设计一节音乐课教学活动。
【教学主题】:《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这首乐曲,感受其中的节奏与旋律;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音乐的兴趣;3. 启发学生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通过学习《前前后后》这首乐曲,并借助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这首乐曲的节奏、旋律和表现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前前后后》的基本节奏和旋律;2. 学习表演与欣赏的艺术技巧。
【教学准备】:1. CD或其他音频播放器;2. 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3.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音频播放器播放《前前后后》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这首乐曲的氛围。
2.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各种乐器的声音特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听觉训练:通过听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
2. 乐器演奏:利用课堂上现有的乐器或简单的自制乐器,组织学生模仿乐曲中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演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受音乐的力量。
3. 合作演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奏乐曲中的一段。
通过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欣赏(20分钟)1. 图片展示:展示与《前前后后》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 表演欣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让他们按自己的理解演绎《前前后后》的节奏和旋律。
3. 学生欣赏:利用音频播放器播放完整的《前前后后》乐曲,让学生在欣赏中沉浸其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四、总结(10分钟)1. 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总结乐曲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手偶。
一个放在前面,一个放在后面,同学们观察,这种现象叫什么?《前前后后》2.新课讲授:小游戏:①教师出示两个一模一样的物体(大小相同),找出ABCD 四名同学。
AB 两名同学分别手里各一个物体。
E为观察点。
A同学站在离E 一米处,B同学站在离E三米处,且AB站在一条直线上。
CD同学站在 E 点进行观察。
②播放 PPT 图片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这些图片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结:前后遮挡关系,近处物体大远处物体小。
3.创作:根据刚才所观察出的特点进行创作。
内容不限。
画出前前后后。
4.展评:自己评价自己的画,教师加以补充。
5.拓展:近实远虚等特点。
6.总结:你学会了什么?《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第十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继第 8 课《校徽设计》、第 9 课《精美的邮票》、第10 课《做年历》之后又一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
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前面的几课学习内容属平面设计知识,后面的学习中将学到立体造型的内容,所以本课是起到从平面设计知识到后面立体造型学习的铺垫作用。
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
对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内容课型已学习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设计能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汽车”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孩子们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第一篇:《前前后后》教案《前前后后》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发现“前前后后”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与“遮挡”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情境进入:美丽的大草原要举行热气球大赛。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发展阶段1、三个同样大小的热气球重叠放置。
(出示图片)请学生找出那个热气球在前,那个在后?得出: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2、三个大小不同的热气球飘在空中。
(出示图片)请学生找出哪个在前,那个在后?得出: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3、热气球飞到不同的地方时,画面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前后关系?(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4、教师小结:物体的前后关系可概括为:遮挡、近大远小5、欣赏图片:找找前前后后。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第二篇:美术课前前后后教案篇一:美术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前前后后》教学反思这一课经过几次试讲,才确定了教学形式。
不可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尝试永远也发现不了不足,尝试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最后一个班的课往往比前面的几节令人满意,教学效果也好。
就像这一课的导课,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组具有鲜明透视效果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但因为缺少直观的对比,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地认识,取得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这一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利用透视现象进行绘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透视现象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透视现象。
绘画创作指导学生运用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能运用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透视现象的原理。
在绘画中灵活运用透视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图片素材:展示透视现象的图片。
绘画工具: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其他:投影仪、白板等。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透视现象。
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解与示范讲解透视现象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进行示范,展示如何利用透视现象进行绘画。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运用透视现象。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
板书设计板书《前前后后》主要内容:透视现象的原理、绘画创作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透视现象,创作一幅以“前前后后”为主题的画作。
要求:运用透视现象,构图合理,色彩丰富。
课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透视现象和绘画创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和提高。
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设计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让他们在美术的世界中自由探索和创作。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如火车轨道、街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透视现象。
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
《前前后后》优秀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知道可以运用改变物体大小、物体间相互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回忆、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加深对“近大远小”规律的理解。
3.欣赏小朋友的作品,了解“近大远小”规律和物体间相互遮挡的方法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4.能够在绘画中运用“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教学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生活中的前后关系现象,运用自己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评价要点:1、是否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前后现象。
2、能否自信地将画面中由前后关系产生的效果说出来。
教学过程:一、名作欣赏:(1)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林荫道》。
表现的是一个很平常的山村小路的景象,一条小道曲折地伸向远方,两旁排列着迎风摇曳的树木。
从画面中,你发现近大远小的景物了吗?(2)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
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远处的人群与前面的三个人形成对比,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3)法国画家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画面描写了人们在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
(4)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幅画中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
二、自主学习:(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照样子说位置”的小游戏,好吗?听清要求:请你依照我的说法来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我开始说了,同学们在我的前面,黑板在我的后面。
学生说。
可能说XXX同学在我的前面,XXX同学在我的后面。
看来,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分辨清物体所处的前后位置,找出它们的前后关系。
可是,你了解绘画中物体的前后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交流课前观看微视频的收获。
同学们在课前观看了微视频《前前后后》,一定有所收获吧?来,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学生可能会从生活中见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物体有近大远小的规律、物体间相互遮挡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等方面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前后后》教案
科目:美术
授课年级:三年级
授课教师:刘锦锦
学校:露峰三小
时间:2016年4月
教学内容:《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近大远小、遮挡"的规律,用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遮挡"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遮挡"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
1、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2、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的作品。
2、学生准备学具:剪刀,胶水,彩纸,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尝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各位评委好!我是4号授课教师刘锦锦。
今天要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前前后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我抓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出示图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羊运动会场面。
首先选派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参加男子短跑比赛。
让同学们猜猜谁跑得快。
课件展示喜羊羊将灰太狼遮挡住,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前面的物体会将后面的物体遮挡住。
教师总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板书:遮挡
继续播放课件,灰太狼逐渐变小,学生观看后发现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谁跑的快的,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的原因。
画面呈现出来灰太狼小,喜洋洋大,发现离我们近的喜洋洋大,离我们远的灰太狼小。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板书:近大远小
(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图片欣赏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前前后后的现象无处不在,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大家一同来欣赏。
课件展示生活中前前后后的图片:
(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
创作于秦始皇时期,他的壮举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伟大智慧。
兵马俑里的兵佣,他们的身体比例、神态表情、衣着及姿态都是一模一样的。
可是他们这样从前到后的排列,从视觉上看人物有什么变化呢?)回答的真准确!(整齐停靠在岸边的小船,由于前后关系在我们的视野中也变得大小不一。
空中的热气球,同学们你们能看出哪个高哪个低吗?飞的较低的离我们近,看起来大一些。
飞的高的呢,看上去更小了哦~)(2)赏析学生作品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同龄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在作品中表现前后关系的。
①这副足球场上的画面:前面踢足球的小朋友比较大,后面
的观众比较小,你们看,小小的足球运动员正准备飞身射门。
紧张的守门员飞快的举起手拦截。
②街头上车来车往,看近处的汽车大,画在画面的前方,
远处的汽车小,在画面的后方。
③这幅作品,小作者把它取名为《大树排队》看,排在后面
的那棵树总会被前面的树遮挡住。
也能够展现出“近大远小”的现象。
(那么,同学们你能用绘画或者剪贴的方式来表现一副具有前后关系的画吗?开始行动吧!)
三、实践操作
(1)提出作业要求(课件展示):
作业要求:
①.用绘画或拼贴的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后位置。
②.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人物、风景、动物、蔬菜、
水果、交通工具等。
③.画面内容有趣、生动,富有个性。
(老师提示:用剪刀裁剪时一定做注意安全!要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在一旁,收集起来,下课后带走。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教师指导内容: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等)
四、作品展示
1、学生把作品贴于展板上。
2、师生欣赏。
3、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依据评价要点进行评价:画面是否表现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构图是否合理。
)
(大家来看这幅画颜色对比多漂亮啊,而且小作者通过树林与房子相互重叠的关系表现了画面的前后感。
再看看这幅“海底世界”哇~水草、游鱼和大小不同的海星~也是将“近大远小”这一规律展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这两只大大的蜻蜓,以及被它们遮挡住的水下的小蝌蚪,不也正是前后关系的体现嚒~
同学们,从你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你们真棒!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在收获了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
希望同学们把知识延续,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大自然,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