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历史上赵括纸上谈兵的下场:40万赵军被活埋
历史趣谈纸上谈兵典故 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 被黑两千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纸上谈兵典故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被黑两千
年
导语: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这是“纸上谈兵”的典故,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长平之战赵军兵败,算上被坑杀的将士,一共被秦军斩首45万,赵军统帅赵括后来被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为后人耻笑两千余年。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括,绝非那个只会泛泛而谈的年轻后生,真实的赵括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纸上谈兵?赵括死后300多年,东汉蔡伦才发明纸。
至于纸张的大规模应用,那更是赵括死后超过400年的事情了。
纸上谈兵,是后来的文人为了黑赵括,编造了一系列故事所致。
赵括所在的战国后期,没有纸,普遍用竹简记载文字,如果黑赵括的文人用“简上谈兵”这样的词,可信度会高一些。
赵括因何被黑?我们逐个回答以下五个问题,就自然得到答案了。
一、长平之战,秦赵对峙,谁更拖不起?
二、赵国能换的将领有哪些?必须上赵括吗?
三、谁该为长平之战赵国失利负责?
生活常识分享。
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
此役双方参战兵力合计超过百万,获胜的秦军也死伤大半,其交战规模和惨烈程度在古今中外极为罕见,大概只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可以相提并论。
这一故事尽人皆知,但为什么赵王对德高望重的老将廉颇大为不满?为什么赵王临阵换将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赞同?当时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否为最佳选择?随后白起为何再三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秦王为何亲赐功高盖世的白起伏剑自杀?白起身首异处与坑杀40万降卒有无必然联系?------从历史学角度,上述问题始终未有满意的答案,或者是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我们站在企业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的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却可以得到许多发人深省、甚至意想不到的启发。
孤将奋战的赵国PK举国发动的秦国战国后期,关中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却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
稍迟于秦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推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赵国遂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抗衡和“叫板”的国家。
这样一来,志在统一全国的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欲击赵,必须先占领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
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可谓秦之“心腹大患”,实行“远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标自然就是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当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虎狼之国”、“不义之邦”,转而投靠赵国。
凭空掉下来的上党17城,对赵国却成了“烫手的山芋”:如果接收,就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如果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
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显然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换言之,狼要吃羊,那么羊是否长得顺眼就不重要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本文导读: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子沉浸于“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时,他却在拼命地学兵法背兵书,谈起兵法来谁也不是对手,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
俗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就像地基是高楼大厦的基础一样,有了坚实的地基,想修多高的楼就能修多高。
遗憾的是,这孩子虽然地基打得牢,却在实际操作中出了差错,房子还没建好就倒了——在秦赵两国生死决战的长平之战中,他一改老将廉颇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输得非常惨,仅被“坑杀”的就达40万,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相应地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成全”了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就被人足足讥讽了两千多年,并且还将讥讽下去。
实际上,赵括之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长平一战,其实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攻坚战,在军队人数比对方整整少十五万的情况下,他敢于率军主动出击,本身就说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胆略,何况还取得了重创秦军的战绩。
根据秦军轻而易举地将赵军包围来看,秦国出动的兵力其实远远不止六十万,因为冷兵器时代打仗的常例是“十围五攻”(《孙子·谋攻》),根据这个常例,秦国出动的兵力至少是赵军的两倍,有学者估计应该在百万以上,否则不可能将四十五万赵军团团包围——据《资治通鉴·长平之战》记载,秦国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到前线去了:“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即使这样,秦军也吃了大亏,遭赵军重创。
这个“重创秦军”的战绩有多大呢?《史记》的记载是这样的:长平之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而且这个战绩,是在“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的情况下取得的。
根据史料,假设赵国出兵四十五万、秦国出兵六十万这些数字属实,那么根据赵国被俘四十万来看,消灭秦军过半(姑且算三十万)、导致其“国内空”,赵军仅付出了五万人的代价!如果作为主帅的赵括是个庸才,那么请问,世上有战损比如此之低的庸才吗?但赵括最后毕竟败了,中国人历来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在这样的语境下,赵括之前的路无论走得多么顺畅,多么豪迈,只要最后一步没走好,跌了一跤,那么在人们看来,他就是个不会走路的娃娃,之前的一切统统归零!若要“追究”赵括的责任,那么他最大的责任,在于“心太急”了。
名将赵括,英雄不能被扣上纸上谈兵的帽子
名将赵括,英雄不能被扣上纸上谈兵的帽子到了9月,赵国的军队已经断粮46天,军内都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赵军被迫突围,连续冲击了4、5回都没有成功。
赵括率领最后的精锐作最后一搏,被射杀。
赵军四十万人投降了武安君白起,白起使用欺骗手段把这40万降卒都活埋了,只放了240个年轻的回赵国。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这个话显然是秦在夸大其词。
当时,廉颇带军20万,到赵括领20万兵马来接替他职务的时候,已只有一半了。
怎么还会有45万?就算连同赵括的人马加起来40万人马全军覆没了,战死的也是大多数,何来降卒40万?赵国的40万人马全军覆没是事实,可秦国的胜利也是惨不忍睹,为了胜利,秦国的军队加到了60万,结果战死了30多万,元气大伤。
武安君白起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总指挥,他明白无误地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所言不虚,邯郸之战后20年,秦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防守的境地,而“长平之战”秦军“伤亡过半”,这难道不是赵括的杀敌成果吗?“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问过上将军乐毅对这个战役的评价,乐毅说;‘赵括虽然死了,但赵国没有失败,赵括的部署是对的,只是另外两个地方的军队没有完成任务,很可惜。
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秦军的损失也差不多,秦、赵对峙的格局没有改变。
赵国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赵括。
’乐毅这个话不是在讨好赵孝成王,因为赵括在大战前确实有过这样的战略布置——命令驻守沁水西岸皮牢的赵军扫除沁水沿岸的秦军,控制沁水,向东与赵括军夹攻白起军。
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临汾、安邑一线,保护皮牢军,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后奖励了赵括之母不少金帛,显然没有推卸责任怪罪赵括的意思。
战役的胜利者白起回国后对秦王说;‘我用60万军队打赵括的40万军队,损失了一半人马才取得胜利,是我用兵以来没有过的,赵军那么久没有粮食依旧战斗力那么强,这是赵括的本领。
这场战役只能说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出处】《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导读:[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龙源期刊网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作者:王丹誉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7年第01期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将赵括被射杀、40万赵军被悉数坑杀而尘埃落定。
血的代价,引人深思,赵括到底为什么会身死军败呢?这个事件带给后世什么教训?2000多年来,人们不外乎总结为赵括纸上谈兵。
然而看似简单的问题,包含着诸多因素。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赵括的惨败呢?知子莫如母,赵王任命赵括为将之时,赵括的母亲就给赵王进谏,说“括不可使将”。
她还用自己的切身感受,陈述了儿子除了没有实战经验之外,还有其他“不可使将”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将丈夫赵奢和儿子赵括进行了全面对比。
赵括的母亲说,赵奢为将时,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多达几十人,关系密切的朋友有好几百,国王和朝廷赏赐的东西,全部送给部下;受领任务期间,忙得顾不上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刚刚当上将军,就高高在上,部属跪在堂下都不敢抬头看他;国王所赐的金帛,赵括全部藏入自己家中,还每天找机会买便宜的房产。
通过赵括母亲的话,我们可以推断,赵括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领兵打仗上。
正如赵括母亲说的“父子异心”,父亲赵奢关心群众、爱护部属、不贪财物、报效国家的这些品质,儿子赵括都没有,有的却是作风上脱离群众,生活上贪财好物,思想上精力外移,工作上不思报国。
赵括母亲把丈夫和儿子对待部属、对待财物、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赵括不能挂帅。
然而,事与愿违。
赵括代将,秦人大喜,老将廉颇深忧,老母苦谏无济于事。
赵括身死军败好像无人同情,就连他母亲也有话在先:“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可见赵括之败不仅在战略、战术上,更在自己的人格上,在官兵百姓的人心上。
这就是为什么他惨败之后竟无人同情的缘由。
相反,汉代“飞将军”李广也是身死军败,却虽败犹荣、虽死犹荣,深受将士和百姓爱戴。
李广死后,“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历史趣谈:名将还是屠夫?白起活埋40万敌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名将还是屠夫?白起活埋40万敌人
导语:春秋战国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赵国战败,四十万人向白起投降。
然而名将白起竟在一夜之间,将这四十万人活埋了。
根据
春秋战国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赵国战败,四十万人向白起投降。
然而名将白起竟在一夜之间,将这四十万人活埋了。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这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清朝晚期,曾国藩、李鸿章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起来,不得已借用外国人的洋枪队。
有个英国人叫戈登,带兵帮忙打太平军。
打到苏州的时候,有8个太平天国的将领带了好几万人向李鸿章投降。
当时答应的条件,是仍旧给他们职务。
后来降将见李鸿章的时候,有个人把他们都抓去杀了,以后这人的结果,还是很不好。
而当时戈登,对这件事大加反对。
后来历史上评论,一个外国人尚且有这样的正义感,不主张杀投降的人,可见一般人的看法对白起很不以为然。
这里就提出长平之役这件事情来讨论,白起这个人算是军事作战上了不起的奇将吧?
但三国时期的何晏说,白起活埋了赵国的40万人是一大骗局,答应投降了就没有事,结果大家投降了,又把人家活埋。
这不但是性情太残暴了,以整个战略而言,实在失策,一定会失败的。
假使在投降之前就预先知道投降以后,会上当而死,这40万人就是没有武器,赤手空拳地抵抗到底,也很可怕,何况这40万人,身上都还穿了坚硬的战甲,手上还拿有锐利的武器,真打下去实在不易征服。
白起当时以为做得很高明,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困难。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春秋战国史:赵括“纸上谈兵”“误国”了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春秋战国史:赵括“纸上谈兵”“误国”了吗?
导语: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这是赵国的长平,成
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这是赵国的长平,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去世,丞相蔺相如又重病,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率兵守长平,安抚韩国的难民,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交战几次后,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两军持续了足足三年的对峙。
王龁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
”
秦昭公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
谣言说:“廉颇这么老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早把秦军击败了。
”
其实,这些谣言是范雎用重金买通赵国的贵族而散布出去的。
赵孝成王居然真的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
赵括狂妄地回答:“我一战便可击败他!”
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上奏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
奏章谈到:“赵括只会空谈,不懂实战,如果让他来统率三军,赵国的命运恐怕会很悲惨。
”
生活常识分享。
赵括的历史故事-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的历史故事-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指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成语还是因为赵括⽽来的。
下⾯就跟⼩编⼀起来看看赵括的历史故事-纸上谈兵的赵括吧! 赵括纸上谈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将⽩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王的⼉⼦)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派王龁(⾳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多万⼤军去救上党。
他们才到长平(今⼭西⾼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只好派⼈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远到这⼉,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 秦昭襄王说:“这哪⼉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 过了⼏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
赵括⼩时爱学兵法,谈起⽤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以为天下⽆敌,连他⽗亲也不在他眼⾥。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 赵王听了很⾼兴,就拜赵括为⼤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现今,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里有着一处触目惊心的景观,那就是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中,投降的赵国士兵被秦军将领白起下令坑杀,而遗址中的尸骨坑就是坑杀之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长平之战活埋的人数,希望大家喜欢!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的士兵人数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人数应该不到四十万。
但《史记》中也曾提到这场战争最后“卒四十余万皆坑之”。
现今,赵军出兵约45万,战死者5万左右,被坑杀者40余万人,是普遍被世人承认的传统说法。
坑杀,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会以为是活埋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坑杀是指将敌军杀死后,把其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
这个词多有谴责和屠杀无辜的意思。
当然,白起也因此事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痛骂过。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活埋的说法并不成立。
在长平之战遗址的尸骨坑中,其出土的尸骨有刀砍、箭射的痕迹,还有的尸骨只有躯干而没有头颅,这些都能说明赵国降兵是在被杀后掩埋的。
最后,40万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白起如果真的要活埋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因此,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降兵不是活埋致死,而是在被杀死后掩埋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
但对于被坑杀的40万人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其中,身为交战方的秦国与赵国都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比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赵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要劣于秦国,但战争除了要看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外,还要看两方将领在战场上的实战与谋略。
赵军一开始领兵的将领是廉颇,一个非常勇猛果敢的战将。
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
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
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的原因
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的原因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那么你知道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的原因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的原因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讲述的就是长平之战,赵括指挥不当造成赵国大军全军覆没,二十万降军全部被杀,此役给了赵国致命一击,国力就此一落千丈。
赵国实力大减,再也没有了对抗秦国的实力,面对秦军的攻势,韩、赵都非常恐惧,于是两国合谋带重金去游说范雎,范雎被说服,便向秦王建议议和。
这自然和白起的想法有了冲突。
秦王也接受了范雎的建议,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于是公元前259年,秦国罢兵,由此秦国错过了灭邯郸的最佳时机,以致于再后来的邯郸之战中吃了败仗。
但是秦王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白起固然厉害,战机也固然恰当,但是当时秦国几次攻赵,孤军深入,每次都是快消战,打不起持久战,这也是他坑杀赵国俘虏的原因。
白起根本没办法把二十几万人带到秦国去,一路上的消耗就吃不起,就地坑杀虽然是最残忍的,但是为了防止赵军伺机反抗,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尽管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但是秦军的消耗也是很大的,现在廉颇的坚守战让秦军也吃了不少暗亏,这个时候带着残部再次长途奔袭的确是不够明智的举动。
但是后来邯郸之战的失败也是事实,说明赵国虽然遭此重创,但是还有一部分实力保存,秦国想要吞并六国的壮志任重而道远。
秦国休战了,但是对于赵国来说仅仅是多了一点喘息的机会,却已没有了绝地反击的能力。
秦国也不会像当年燕国攻齐那样,需要联合诸侯才敢对齐国下手,尽管失去了攻击邯郸的最佳时机,也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失利,但是秦军一统六国的步伐仍在滚滚向前。
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的背景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了争夺韩的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之战。
赵将廉颇考虑到秦远道来攻欲速战的情况,就采用坚壁高垒等到秦军疲困的时候,然后再反击的策略。
廉颇坚守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
活埋赵兵的历史典故
活埋赵兵的历史典故活埋赵兵的历史典故秦昭襄王按照范睢“远交近攻”的计策,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侵略临近的小国,首先是韩国。
公元前261年(周赧王54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he二声]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在河南省沁阳县],切断了上党[在山西省东南部]和韩国都城[在河南省新郑县]的联系。
这一来,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了。
这部分军队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秦国占了野王城,上党再也守不住了。
我想,与其投降秦国,还不如去投降赵国。
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准得去争。
这一来,赵国跟韩国就不得不联合到一块儿去抵抗秦国了。
”大伙儿全都赞成他这个办法。
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叫相国平原君[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赵王因为虞卿走了,就拜他为相国]带领五万人马到上党去接收土地。
平原君到了上党,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又封他为华陵君。
冯亭关了门,在屋子里哭着,不愿意跟平原君见面。
平原君左三右四地请他出来,他总是推辞说:“我有三件大罪,没有脸见人:我不能为国君守住城,这是头一件大罪;自作主张把土地献给了赵国,这是第二件大罪;断送了国家的土地,自己得了富贵,这是第三件大罪。
我身上背着这么大的罪过,怎么还能当太守呐?”平原君在门口等着不走,冯亭只好含着眼泪出来跟平原君见面。
他请求平原君接收上党,另外派个人去做太守。
平原君挺诚恳地叫他保卫着上党,维持秩序。
冯亭实在推辞不了,只好接受了太守的职位,可是不受封号。
平原君临走的时候,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来攻打。
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把秦军打退。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报告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得了上党,非常高兴,天天喝酒庆祝,反倒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
秦国的大将王龁随后就把上党围住。
冯亭这点儿军队不顾死活地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
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法子,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
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到了长平关[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带着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
60纸上谈兵酿大祸
纸上谈兵酿大祸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叫赵奢的大将,他不但精通兵法,而且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在军队里历练,非常善于行军打仗,因此深得赵惠文王的器重。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人们都认为,赵将军的儿子必然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赵奢的儿子赵括,确实从小就熟读兵书,讲起战术来洋洋洒洒、头头是道,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他因此很得意,认为朝野之中没有人比他更厉害了。
每当此时,赵奢都不禁忧心地摇摇头。
赵括虽然常常口若悬河地谈论战事,但他没有在军营里待过一天,也没有亲自打过一场仗。
他所说的那些不过是纸上谈兵,纯粹以气势和文采取胜。
赵奢不是没有语重心长地叮嘱过他,让他到军营中去锻炼。
但赵括被旁人的赞美声和自己内心骄傲自满的情绪包围着,完全听不进父亲的话。
无奈,赵奢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赵王不要启用赵括做将领,否则他一定会让赵国的军队蒙受严重的损失。
赵括对父亲的遗言很不理解,觉得父亲对自己太不信任了。
而赵王也因对赵括颇为欣赏,没有把赵奢的遗言放在心上。
没想到,事情不幸被赵奢言中。
公元前259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王让老将廉颇带兵前去抵抗。
廉颇虽然年事已高,但实战经验丰富,行军打仗很有一套。
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以守为主,保存实力,使得秦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泡汤。
秦国见廉颇很难对付,就用了反间计,派很多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人是赵括,还趁机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
结果赵王听信谣言,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了廉颇。
这个赵括根本没有指挥实际战斗的经验,他只会根据兵书大谈战略,完全没有认真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赵军损失惨重,四十多万士兵被坑杀,而赵括也被秦军的乱箭射死。
赵括的高谈阔论、眼高手低断送了赵国的前途,不知他在临终前是猛然醒悟还是浑然不觉。
他的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苦读的同时不要忘了走出书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历练。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翻译过来就是不去亲力实践,只是死读经典,徒长浮华习气,怎能为人典范!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学习知识不参加实践的弊端。
纸上谈兵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成语出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 àn),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世以此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总结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及军事。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挑不出他的毛病,但也不曾夸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缘故,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很简单。
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为将,必使赵军遭受危难。
”纸上谈兵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激战,双方总计出动兵力超过百万。
赵军首战失利,主将廉颇下令固守。
廉颇深知赵军实力偏弱,不可与秦军硬拼,他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消磨秦军的锐气,然后伺机反攻。
秦、赵两军在长平僵持了好几个月,赵国渐渐难以负担大军的粮草费用,赵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战速决。
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胆怯,几次命令他主动出击。
秦国得知此事,就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声称秦军最怕赵括,如果赵括统领赵军,秦军一定不能抵挡。
纸上谈兵的故事200字左右
纸上谈兵的故事200字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叫赵奢的将军,为赵国立下了不少战功,因此,成为了赵国有名的优秀将领,深受赵王器重和百姓爱戴。
名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赵括受其父亲的影响,从小便励志要成为赵奢一样有名的将军。
他自己也聪明过人,小时候便能熟背《孙子兵法》。
谈起用兵之道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
因此,赵括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赵奢去世后,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老将廉颇坚守城池,以此来拖垮秦军。
而秦军远道而来,经不起持久消耗,便使用离间计,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
后来,赵王果然中计,撤下了廉颇将军,换赵括为将。
赵括刚刚上任,秦军就又使用诱敌之计,将赵军引诱出城,然后团团围住,赵军的粮草吃完后,便军心大乱,赵括只好孤注一掷,组织军队仓促突围,结果突围失败,赵括也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衰弱了。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导语: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
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
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纸上谈兵的赵国赵括是不是背锅侠
纸上谈兵的赵国赵括是不是背锅侠?
赵括比较有名,“纸上谈兵”,长平大战时接替廉颇担任主帅,最终惨败,45万大军被歼;赵葱不那么有名,李牧被杀后赵葱代替李牧为主帅,不久兵败,赵国随后灭亡。
赵括史上一直被认为是蠢才,而且当时的名气也远不如廉颇、李牧,为什么赵国君臣会选了他们取代廉颇、李牧呢?史书认为是秦国实施“反间计”所致,不少文人于是摇头晃脑:如果廉颇、李牧继续担任主帅……
但是问题来了,赵国君臣再蠢,会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二次?
近年来人们通过分析,认定赵括的出击并无问题,赵国经济实力远逊秦国,继续消耗下去赵国只有灭亡,出击还有一线生机,赵括总算不那么黑了,但是赵葱还是那么黑。
实际上李牧当时面对的形势与廉颇相似,只是更加严重,赵国大部分国土沦陷,经济实力比长平之战时差得更多,更经不起消耗,李牧采取的固守不出的战术是赵国承受不起的,因此赵国君臣反复催促李牧出战,明知很大可能失败也不得不如此,在李牧坚决拒绝的情况下赵国君臣杀了李牧,改以赵葱为将,虽然在与王翦的对战中兵败被杀,但是赵葱的责任不大,本来取胜的把握就不大,死中求生的冒险一试而已。
可惜“背锅侠”赵括:在长平之战后背了几千年锅,其实秦国自秦
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旌旗麾指,所到之处,无不民心所向,所向披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赵括纸上谈兵的下场:40万赵军被活埋
导语:祭祀,作为传统礼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讲究很多。
唐朝天宝七年的五月,玄宗皇帝颁发了一道诏书[注],对朝廷和地方应
祭祀,作为传统礼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讲究很多。
唐朝天宝七年的五月,玄宗皇帝颁发了一道诏书[注],对朝廷和地方应祭祀的一些对象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忠臣义士孝妇等都有,不一一列说,其中烈女周宣王齐姜、卫太子恭姜、楚庄王樊姬、楚昭王女、宋公伯姬、梁宣高行、齐杞梁妻、赵将赵括母、汉成帝班婕妤、汉元帝冯昭仪、汉太傅王陵母、汉御史大夫张汤母、汉河南尹严延年母、汉淳于缇萦,所在地置庙祭祀。
祭祀的对象都是“忠孝礼义”的模范践行者。
当赵孝成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上书提出了两点请求:一是请求赵孝成王不要用赵括为将,认为他不称职;二是如果战败受罚,请求不要连累自己。
很忠心、很明智、很诚恳。
这似乎就是赵括的母亲被唐玄宗钦点,成为烈女的理由吧?
烈女之所以成为烈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具备“女性”的女人味儿,就像《后汉书·列女传》所褒美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的人。
其次,必须具备“烈性”的为人特质,就像《旧唐书·列女传》所称道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礼以自防,义不苟生” 的人。
作为妻子,赵括的母亲确实显得很贤慧。
她的丈夫赵奢,是赵国有名的良将,因为经常带兵打仗,离家在外,常常“不问家事”,家事也就自然地推给了赵括的母亲,仅从操持家务、免除丈夫后顾之忧这一点上,不难想见她的贤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赵王赏赐赵奢金钱财物时,赵奢转手就赐给了手下的军吏和官员,自己丝毫不留,更别说带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