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

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

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

——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L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1.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的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4、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等内容。

5、医学心理学在现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促进预防疾病战略转变、顺应了临床医疗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疾病谱发生了改变(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3)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4)心理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5)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7、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关系?(1)系统整体观(2)心神统一观(3)社会影响观(4)主动调节观(5)情绪影响观8、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1)加强基础理论(2)增强心理定量的科学性(3)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9、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1)观察法(2)调查法(3)心理测验法(4)实验法(5)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6)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0、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

11、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1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13、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14、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1)口欲期:0—1.5岁(2)肛欲期:1.5—3岁(3)性蕾期:3—5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器期;大约12岁15、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3.医学模式包括疾病观和健康观等。

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各系统器官组织联系起来。

2.人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活动。

3人与环境密切联系。

4心理因素在人类5.调节与适应中有一定能动作用。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7..感觉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度。

2.感觉后象。

3感觉适应。

4.感觉对比。

5联觉。

6.感觉补偿。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9.知觉特征:1.相对性。

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10.记忆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活动记忆有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11.遗忘规律:1.先快后慢2.与记忆材料性质与长度有关3.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4.与个体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有关。

12.注意: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

13.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14.注意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

15.注意特征:1.广度2.稳定性3.分配4.转移16.思维重要特性是间接性与概括性17.思维方式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18.想象的功能:1.预见作用2.对认识的补充3.情绪的调节4.代替作用5对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19.情绪的功能: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交往的手段20.情绪分类:1.心境2.激情3.应急21.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22.意志:指人们有计划地制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

23.意志品质特征: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24.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稳定性25.人格特征:1共同性与独特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26.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2人格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3调节系统27影响人格形成:1遗传素质2社会生活环境与实践28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29.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整30.动机冲突形式: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31.能力形成与发展因素:1遗传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32.治理高峰期20-34岁。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医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压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兴奋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反应,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医学心理学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病情恶化。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注重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协作,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性的方法帮助患者管理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心理干预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解决问题疗法等。

心理干预常常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调整。

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学心理学强调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学心理学提出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以保持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心理重点整理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以后,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临床心理的指导思想:①关于心理和生理统一的观点②关于人体内外环境系统论的观点③关于主观认知评价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④诊断与治疗并重原则⑤关于人格特征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⑥关于自我调节系统在临床疾病进程中的主导作用⑦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3.心理的实质是:①心理是脑的功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②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心理来源于外界客观。

③人类心理行为的双重属性,主要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

4.医学模式及其变化: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

变化: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9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率先提出,基本观点是在考察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热躯体、机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实验心理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①形状、大小知觉;②距离知觉;③深度知觉;④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诱动知觉;④自主运动),错觉。

9.错觉与幻觉:幻觉指无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他们的主要区别:①错觉是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所产生对外界刺激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下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不正常的知觉。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二、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

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

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前言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不仅对医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医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正文1. 医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医学心理学的定义•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病人的认知与态度•疼痛的心理机制和调控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3.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疾病与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患者行为与医学治疗的效果•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 医学心理学中的专题研究•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因素与免疫机能•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尾通过总结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明确备考的重点。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专题研究的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为各位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指导,祝各位顺利通过医学心理学考试!前言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深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医学心理学涉及到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理论的结合,对于医学生及从医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科。

本文将以Markdown格式,按照标题副标题的形式,针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进行备考。

正文1. 医学心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神经生物学基础与心理学理论的融合•医学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原则: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身疾病关系、心理治疗的功能和原则•疼痛感知与心理调节的关系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变量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观察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设计问卷、访谈技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常用统计方法、数据处理软件3.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应激与心理健康、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心理疾病与身体健康•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良好沟通技巧、个体差异的考虑、情绪管理与情感表达•患者行为与医学治疗效果:遵医行为、药物依从性、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治疗、支持性治疗4. 医学心理学中的专题研究•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健康的评估与干预措施、压力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心理因素与免疫机能:免疫器官与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免疫功能调节的心理干预•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心理支持的类型与方法、心理因素对慢性病患者康复的影响•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结尾通过对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的总结,我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2。

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情绪和情感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1、心身疾病的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

(P117)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的特征:1.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都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3.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你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一定的躯体损害。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2、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3、心理的实质(P15)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4、感觉(P16)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P16)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P19)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6、心理咨询(P168)又称心理辅导,是通过对话对来访者予心理上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7、心理治疗(P152)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8、人的心理或心理现象分别分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3.医学心理学常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最主要)4.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两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记忆的类型:按记忆内容:形象,逻辑,情绪,运动;按时间长短:瞬时,短时,长时;按记忆时空关系:情景,语义;按记忆获得方式:陈述性,程序性。

8.三种记忆的特点:瞬时记忆:0.25-0.5s,信息仍保留自己的物理特征,短时记忆:5s-2min,容量有限7+-2个组块,长时记忆: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编码后信息结构良好。

9.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实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10.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心理过程。

11.情绪的状态:心境(微弱而持久,弥散性),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伴有明显外部表现),应激(紧急危险情况,急速高度紧张)1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的特点;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经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②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③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08救援第一章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1。

(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⑵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⑷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⑸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

3。

(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

5。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人格(个性) 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第一节认知过程1。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⑴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⑵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⑶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⑷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⑸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3。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前言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医学生必考的重要科目之一。

本文将从章节、知识点和重点三个层面,总结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正文1. 章节•简介与概念•个体的生理构成与心理活动•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2. 知识点2.1 简介与概念•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作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医学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2.2 个体的生理构成与心理活动•人体生理系统及其功能•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人体的感觉与知觉过程•感情与情绪的定义及形成机制2.3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成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4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常见心理障碍的分类和特点•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标准•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药物治疗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和应用2.5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群体与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心理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2.6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较及应用范围•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的解释•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方法3. 重点•熟悉医学心理学各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定义、原理和应用范围•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结尾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必考的重要科目,通过掌握各章节、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可以提高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医学心理学考试。

加油!前言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医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章节、知识点和重点三个角度,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正文1. 章节医学心理学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简介与概念•第二章:个体的生理构成与心理活动•第三章: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第六章: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2. 知识点2.1 简介与概念•理解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了解医学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2.2 个体的生理构成与心理活动•熟悉人体生理系统及其功能•掌握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了解人体的感觉与知觉过程•理解感情与情绪的定义及形成机制2.3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熟悉成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问题•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4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理解常见心理障碍的分类和特点•熟悉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标准•掌握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药物治疗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和应用2.5 社会心理学•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熟悉群体与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2.6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掌握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了解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较及应用范围•熟悉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的解释•了解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方法3. 重点•对每章节的基本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定义、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结尾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各个知识点的定义和应用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我可是完全按照咱们老师勾的重点总结的哦~手打呢)来源:覃仕卿的日志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新医学模式特点: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原因:1 我国的疾病谱排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 我国广大的人民对医疗的需要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3.知觉的特性: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整体、理解、恒常。

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7±2创克)、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5.注意的特征: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按注意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6.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7.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 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9.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容易冲动。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粘液质: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且不易转移、善于忍耐。

抑郁质: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很高、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

10.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乐观,稳定,心境舒畅;意志坚强,目标明确,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并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人格健全,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现实持正确积极的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工作与生活;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11.青年期心理特征: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一直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

12.如何处理青年情绪问题: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防止性的困扰。

13.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14.精神分析学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潜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间长期冲突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15.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反射理论、操作性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理论的共同点是学习。

学习是获得行为和改变行为的主要途径。

16.用行为学习理论解释人的习惯形成:行为就是人们的所做和所说的;行为具有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行为可以观察和记录;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17. Ellis的ABC理论:A-刺激性事件;B-个体信念系统;C-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C是事件A引起的,B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Beck的认知行为的治疗假说。

18.心理评估的定义: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自然情境与特定情境的观察)、会谈法(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自由和结构形式形式会谈两种)、调查法、心理测验及临床评定量表。

19.心理测验标准化涉及方面:施测条件;主使者因素;受试者因素。

20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信度;效度;常模。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21.常见心理测验:按测验功能归类①智力测验:这类测验的主要功能是测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

如Binet-Simon智力量表、St anford-Binet智力量表、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及Raven测验等,都是现代常用的著名智力测量工具,用于测量人的智力,评估人的智力水平。

②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可检查人的一般智力,而特殊能力测验则检查人某一特殊的能力倾向。

如测量人的音乐能力、技巧运动能力等。

③成就测验:这类测验的主要功能是测量人的学习效果及教育、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如有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方面的测验量表,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④人格测验:根据心理学对人格的理解和看法,对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估,这类测验的功能就是按这种要求对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测验。

因为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看法不尽一致,有关人格的测验方法也就不能统一。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问卷法,一类是投射法。

这两种测验可以在使用中相互印证。

按测验方法归类①问卷测验:这类测验是将文字组成的各种问题(项目)作为刺激呈现给被测验者,并了解、分析其应答反应的结果。

②投射测验:这类测验是用没有明确意义和比较模糊不清的图片、照片、云图或填充题等构成的测验项目,观察被测验者的反应特点。

③操作测验:这类测验是用实物的或模型的工具所构成的测验项目,让被测验者操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速度和特点及准确性。

22.心理应激意义:23.生活变化单位(LCU)与疾病关系:LCU一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有86%的人将会患病;若一年LCU为150-300,则有50%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小于150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24. 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两者存在相关性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个性影响认知评价个性影响应对方式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个性与应激反应形成和程度也有关25.应激反应概念: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26.应激管理切入点: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27.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

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于1992年在加拿大的《心脏健康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四类健康保护行为:促进健康的膳食喜欢;戒烟生活方式;经常运动和建立支持性心理社会环境。

28.损害健康行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不良病感行为;日常损害健康行为;致病性行为模式。

29.网瘾综合症:定义,是指慢性或周期性的对网络的着迷状态,不可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渴望与冲动,上网后欣快,下网后出现戒断反应,出现生理或心理的依赖现象。

危害:身心障碍;人格障碍;社会功能损害。

30.锻炼对个体心理影响:缓解抑郁;降低焦虑与应激反应;维护自尊心与自我形象;增加积极情绪与自我良好感;改善工作能力。

31.病人角色转换和适应:病人原来的社会角色特征与病人角色的特征越接近容易接受病人角色;反之,病人原来的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差别越大,越容易产生角色适应的困难。

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符合。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病人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

常见角色适应不良有以下几种情况: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32.病人一般心理特征及基本干预方法:一般心理特征有1认知活动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2情绪特征:焦虑;抑郁;愤怒。

3意志行为特点:患病后病人主要表现为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依赖性增加。

4个性变化。

干预方法:支持疗法;认知疗法;行为治疗技术;健康教育和咨询。

33.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手术前心理反应:手术前焦虑;手术前焦虑反应原因及影响因素:1.对手术安全性缺乏了解;2术前心理准备不足;3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4.对手术疼痛的恐惧;5.过去的经验。

干预方法:1.心理支持与指导;2行为控制技术。

34.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35.建立、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1.一环关系应该建立在现行法律和法规的框架内;2.处理好一环之间的职业与非职业关系;3.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的问题;4.理解和正确应对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5.正确应用沟通技巧。

36.医患沟通沟通中的问题:1.正确选用沟通的形式;2.正确使用沟通的渠道;3.保持各种类型沟通时应有的距离。

37.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38.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诊断原则:1.心身疾病诊断要点⑴明确的躯体症状;⑵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⑶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2.心身疾病诊断程序(l)病史采集: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家庭支持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一些因素。

(2)体格检查:与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有时可以从病人对待体检的特殊反应方式中找出其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特点,例如是否过分敏感、拘谨等。

(3)心理学检查: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直至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以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内容和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和好转中的作用。

本书许多章节已就这些心理学方法作过专论,在此不一一赘述。

(4)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心理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